手机阅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6:59:23 页码:8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20篇)
2023-11-22 16:59:23    小编:zdfb

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和乐器演奏来表达情感和观念的艺术形式。总结要有一定的结构和逻辑,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吸收内容。作为学习的参考,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名言警句。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

揭题。

1、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张志和,他哥哥张松龄怕他不回家,呼唤他回来写了一首词:

谁来读读: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他在声声招呼弟弟回家,一起读。你有什么疑问?

一回读:读流利(5分)。

1.预习反馈。

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考考大家。把词读正确、读流利了吗?(指名两位学生)。

(1)指名读。

预设:

a学生完全读正确。

你真能干,声音响亮,字字有交代;词中这几个难读的字你都读正确了,读准了鳜字,读准了塞和蓑是平舌音;箬翘舌音,让我们一起读好他们所在的词。

b你很努力地读,读准了几个难读的字,可惜读错了字音,再来正确地读一读。让我们一起读好它所在的词。

(2)写字指导。

看这个词——“箬笠”,你有什么发现?他们都是竹字头,说明是用竹子编的斗笠。

谁还想来读读这首词。

2、读书不仅要字字有交代,还要有板有眼地读,谁来?

预设:a当学生读得很好的时候,评价:读书,尤其读古诗词,大家要向你学习,语断气不断,读出词的感觉,词的节奏,奖励你再读一次!

b当学生读得不好时,评价:读书,尤其读古诗词,不可一字一顿,要语断气不断,师示范,读出词的感觉,词的节奏。

3、师生合作读。

a我和你们一起读,好吗?红色字体你读,剩下的——我来。

b读得有滋有味。我们再读一次,现在,我读红色字体,剩下的——你来。

c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二回读:感受美,初解不须归。

一、融情想象,感受意境美(13分)。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

共九种景物。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可知道地点在——西塞山,是江南地区;当时的天气——下雨,那时的季节是——春季,怎么得知?桃花(桃花一枝知春来啊)白鹭(鹭是个形声字,我们可猜它是——一只鸟,是的,羽毛是白色的,它是一只候鸟,天暖便回)鳜鱼(春天最为肥美,它的肉曾被媲美为天上的龙肉呢)。

1、想象“西塞山前白鹭飞”

(1)读诗句(轻轻地读,缓缓地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2)指导朗读。

a在不同的诗人笔下,白鹭是不一样的。如白居易写道: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白居易《白鹭》。

这是一双让人心生愁绪的白鹭。

在李白眼里。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李白《白鹭鸶》。

这是一只孤独的白鹭。

在张志和眼里。

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渔歌子》。

这是又是一只怎样的白鹭?自由自由、悠然自得、快乐、幸福。

带上这种感觉读(指名两位)青山,白鹭,一静一动,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齐读。

b如果诗人是一位摄影师,那么这个画面应该是近景还是远景——远景。请同学们再把远景的那份幽远、宁静读出来。

2、想象“桃花流水鳜鱼肥”

预设:

a鳜鱼。

b流水。

这水里都有哪些颜色啊?

(3)指导朗读。

(4)齐读一二两句。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刻让我们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拿起钓竿,一同与渔翁坐在斜斜的细雨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指导朗读。

这雨中给你怎样的感觉——谁愿意把这朦胧、轻柔的感觉读出来?(点评:好大的雨啊,大雨倾盆啊,这是绵绵的细雨,润物细无声啊)。

(3)(音乐起)走在绵绵春雨中看风景会别有一番情趣,欣赏ppt,看着远山,望着近水,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剌泼剌地嬉逐,渔翁在斜风细雨中垂钓。好一副烟波垂钓图啊!齐读(配乐)。

二、

1、在这样的美景中,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你想回吗?为什么?

2、词中还有谁不想回?渔翁、张志和。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不须归。(板书:不须归;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或许这位不思归的渔翁就是他本人。原来大家都因美景陶醉了,连诗人都化为渔翁融进这春天的美景中,乐而忘归了!

4、小结写法。

(1)当他仰望西塞山时——不须归。

凝望白鹭飞时——不须归。

近看桃花流水时——不须归。

笑看肥美鳜鱼时——不须归。

垂钓斜风细雨时——不须归。

(2)若说它们是景的话,那么,不须归则是作者的情(板书:情)27个字,24字的景,字字看来皆是——景,其实,声声品来却是——情。这样的情感借助这些美景来抒发,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三回读:深入解读不须归(15分钟)。

一、群诗阅读。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2、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要求:

a在组长的组织下,把词读正确,读流利;

b讨论并填写表格(由记录员记录);

3、交流。

(1)粘贴两组,看他们都共同发现了什么?哪些可以归到这几点中去?还有补充的吗?

相同点:a都是词;形式一样(知道为什么形式一样吗?)。

补充资料:因为他们的词牌名都是渔歌子。词原本是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词,有一定的旋律与节奏,词牌名规定了它的形式。)。

b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出作者的情感。

同一词牌名下的几首词他们在内容、情感上都是一脉相承.

(2)同学们真能干,从词的形式、内容、情感、方法上去寻找,竟发现了这么多的奥秘。

5、我们读词不仅要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读读这段文字,相信会让你有更多的发现。

(1)出示作者生平简介:出示:

张志和,(约730-810),唐代诗人,浙江金华人。他多才多艺,不仅是诗人,而且精通音律和绘画。他16岁就给皇帝写折子,写的是治国良方,深得皇帝赏识,赐名“志和”。后来,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你争我斗,而选择了留恋于山水之间。

(2)交流:

(慢)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更慢)斜风细雨——不须归。

(音乐起)不想回啊,不想回。

晨曦微亮的早上,张志和独自划着小舟,顺着春江水,绕过西塞山,高兴地吟唱——。

午后时分,他依旧悠闲地坐在船头,津津有味地吟唱——。

天色已近黄昏,炊烟已袅袅升起,他依然坐在船头,美美地吟唱着——。

结课(2分钟)。

向大家推荐两外两首。

写如画:

借抒情:不须归。

醉情山水。

享受闲适。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

教学过程:

揭题。

1、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张志和,他哥哥张松龄怕他不回家,呼唤他回来写了一首词:

谁来读读: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他在声声招呼弟弟回家,一起读。你有什么疑问?

一回读:读流利(5分)。

1.预习反馈。

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考考大家。把词读正确、读流利了吗?(指名两位学生)。

(1)指名读。

预设:

a学生完全读正确。

你真能干,声音响亮,字字有交代;词中这几个难读的字你都读正确了,读准了鳜字,读准了塞和蓑是平舌音;箬翘舌音,让我们一起读好他们所在的词。

b你很努力地读,读准了几个难读的字,可惜读错了字音,再来正确地读一读。让我们一起读好它所在的词。

(2)写字指导。

看这个词——“箬笠”,你有什么发现?他们都是竹字头,说明是用竹子编的斗笠。

谁还想来读读这首词。

2、读书不仅要字字有交代,还要有板有眼地读,谁来?

预设:a当学生读得很好的时候,评价:读书,尤其读古诗词,大家要向你学习,语断气不断,读出词的感觉,词的节奏,奖励你再读一次!

b当学生读得不好时,评价:读书,尤其读古诗词,不可一字一顿,要语断气不断,师示范,读出词的感觉,词的节奏。

3、师生合作读。

a我和你们一起读,好吗?红色字体你读,剩下的——我来。

b读得有滋有味。我们再读一次,现在,我读红色字体,剩下的——你来。

c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二回读:感受美,初解不须归。

一、融情想象,感受意境美(13分)。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

共九种景物。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可知道地点在——西塞山,是江南地区;当时的天气——下雨,那时的季节是——春季,怎么得知?桃花(桃花一枝知春来啊)白鹭(鹭是个形声字,我们可猜它是——一只鸟,是的,羽毛是白色的,它是一只候鸟,天暖便回)鳜鱼(春天最为肥美,它的肉曾被媲美为天上的龙肉呢)。

1、想象“西塞山前白鹭飞”

(1)读诗句(轻轻地读,缓缓地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2)指导朗读。

a在不同的诗人笔下,白鹭是不一样的。如白居易写道: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白居易《白鹭》。

这是一双让人心生愁绪的白鹭。

在李白眼里。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李白《白鹭鸶》。

这是一只孤独的白鹭。

在张志和眼里。

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渔歌子》。

这是又是一只怎样的白鹭?自由自由、悠然自得、快乐、幸福。

带上这种感觉读(指名两位)青山,白鹭,一静一动,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齐读。

b如果诗人是一位摄影师,那么这个画面应该是近景还是远景——远景。请同学们再把远景的那份幽远、宁静读出来。

2、想象“桃花流水鳜鱼肥”

预设:

a鳜鱼。

b流水。

这水里都有哪些颜色啊?

(3)指导朗读。

(4)齐读一二两句。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刻让我们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拿起钓竿,一同与渔翁坐在斜斜的细雨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指导朗读。

这雨中给你怎样的感觉——谁愿意把这朦胧、轻柔的感觉读出来?(点评:好大的雨啊,大雨倾盆啊,这是绵绵的细雨,润物细无声啊)。

(3)(音乐起)走在绵绵春雨中看风景会别有一番情趣,欣赏ppt,看着远山,望着近水,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剌泼剌地嬉逐,渔翁在斜风细雨中垂钓。好一副烟波垂钓图啊!齐读(配乐)。

二、

1、在这样的美景中,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你想回吗?为什么?

2、词中还有谁不想回?渔翁、张志和。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不须归。(板书:不须归;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或许这位不思归的渔翁就是他本人。原来大家都因美景陶醉了,连诗人都化为渔翁融进这春天的美景中,乐而忘归了!

4、小结写法。

(1)当他仰望西塞山时——不须归。

凝望白鹭飞时——不须归。

近看桃花流水时——不须归。

笑看肥美鳜鱼时——不须归。

垂钓斜风细雨时——不须归。

(2)若说它们是景的话,那么,不须归则是作者的情(板书:情)27个字,24字的景,字字看来皆是——景,其实,声声品来却是——情。这样的情感借助这些美景来抒发,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三回读:深入解读不须归(15分钟)。

一、群诗阅读。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2、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要求:

a在组长的组织下,把词读正确,读流利;

b讨论并填写表格(由记录员记录);

3、交流。

(1)粘贴两组,看他们都共同发现了什么?哪些可以归到这几点中去?还有补充的吗?

相同点:a都是词;形式一样(知道为什么形式一样吗?)。

补充资料:因为他们的词牌名都是渔歌子。词原本是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词,有一定的旋律与节奏,词牌名规定了它的形式。)。

b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出作者的情感。

同一词牌名下的几首词他们在内容、情感上都是一脉相承.

(2)同学们真能干,从词的形式、内容、情感、方法上去寻找,竟发现了这么多的奥秘。

5、我们读词不仅要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读读这段文字,相信会让你有更多的发现。

(1)出示作者生平简介:出示:

张志和,(约730-810),唐代诗人,浙江金华人。他多才多艺,不仅是诗人,而且精通音律和绘画。他16岁就给皇帝写折子,写的是治国良方,深得皇帝赏识,赐名“志和”。后来,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你争我斗,而选择了留恋于山水之间。

(2)交流:

(慢)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更慢)斜风细雨——不须归。

(音乐起)不想回啊,不想回。

晨曦微亮的早上,张志和独自划着小舟,顺着春江水,绕过西塞山,高兴地吟唱——。

午后时分,他依旧悠闲地坐在船头,津津有味地吟唱——。

天色已近黄昏,炊烟已袅袅升起,他依然坐在船头,美美地吟唱着——。

结课(2分钟)。

向大家推荐两外两首。

写如画:

借抒情:不须归。

醉情山水。

享受闲适。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3、咱们先来读读标题——渔歌子(指名读)。

4、“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什么是词牌呢?

5、看到《渔歌子》,你能想象这首词的内容吗?

1、自由读。下面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至少读三遍。

2、指名读。指三名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中等生试读。

纠正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注意停顿:划出节奏,读出节奏。

注意押韵: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

3、齐读。评价:真好!不少同学登上第三个台阶了,有点词味儿了。

板书: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1、读出词中画。

*听。我们要想读出词味儿,除了注意停顿、注意押韵,还要读出词中的画面来。闭上眼睛,听听配乐朗诵吧。

*再听。你的脑海中有画面了吗?再听一遍。

*说说。画面上都有些什么?把相关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谁能把词中的画面读出来?点两名优等生试读,评价。

*齐读。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2、画出词中画。

3、品读词中画。

过渡语:这画面太美了!几支粉笔哪能表现出来呢?一起读出来吧。

*师:瞧,这桃花,这流水,让老师想起一句诗——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读句子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

*师:这细雨,也正是——读句子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

*师: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跟上节奏指点黑板相应的画面)

4、想象画中人。

*词人简介。

到底是“不用归”还是“不想归”呢?看看词人简介。你读懂什么了吗?“贬官”、“隐居”、“烟波钓徒”,这位渔人很有可能就是词人张志和!

*想象神情。

生:……

师:选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他的神情吧。板书:悠闲自在

小结:看样子,“不用归”也好,“不想归”也好,“不愿归”也罢,都对!但都不及一个“不须归”来得爽快,来得自在!

*情境诵读。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重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过渡语:好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

*拓展: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有词为证,验证一下。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轻声读出来。

*品味:哥哥的这首词写什么?让我们对照兄弟二人的词,仔细品味。我当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词、和词吧。

1、读苏词。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渔歌子》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相填写传唱。

出示苏轼《浣溪沙》,学生试读。读着读着,发现什么了?是啊,苏轼也曾贬官黄州,他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乎,一字不漏,直接把它纳入自己的词中。

2、吟唱。

词是用来唱的。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深情吟唱这首词,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渔歌子 张志和

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悠闲自在

(画面)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了解词的基本特点,理解《渔歌子》的意思。

3、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乡村生活悠然自得乐的一面。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该词、理解词意,明白不须归的原因,体会诗人乡村生活的悠然自乐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词、观图想象等方法理解词意,明白白不须归的原因,体会诗人乡村生活的悠然自乐的愉悦心情,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学准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你发现大屏幕上这些景物在春天的变化了吗?试着填一填。(学生填空,教师点拨评价)。

2、教师小结:如果把大家所形容的用画笔描绘出来,那将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这个意思。

3、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23课《古诗词三首》,去寻找乡村生活的乐趣。(师板书课题)。

4、学生背诵回顾前两首诗。

1、今天我们要读第三首,先默读,边读边观察它在形式上与前两首有何不同?

2、引导学生结合《忆江南》,回顾词的特点(长短句,过去配乐唱,现曲己失传,只读,词牌名与内容大多无关,只限制格式和字数)。

3、了解词牌名《渔歌子》的意思,本首词内容与词牌名有没有关系呢?我们来读一读。(师出示要求:自由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这几个词的读音;第二遍,边读边注意恰当停顿并划出来)。

4、检查自读效果。

a检查词语,强调个“塞”的读音。

b检查停顿。

c这首词的内容与词牌名有关吗?主要讲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干什么?

5、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注释、和自己的经验,了解词中出现的三个词语“西塞山、箬笠、蓑衣”。

a西塞山在哪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b箬笠、蓑衣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怎么使用?组合起来类似于现在的什么东西?

6、指导学习生字。

a怎样快速准确记住“塞、箬笠、蓑”?(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记忆)。

b学生描红:塞、箬、笠,边描边想怎样写美观。

c独立写一写。

d师生评价。

1、引导学生质疑:刮风了,下雨了,一般情况下,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而刮风下雨时,

词人的反应却是什么?(随机指导学生了解“不须归”的字面意思)看到这儿,人们会产生什么疑惑?你理解词人的心意吗?请反复读词,想一想,和同学说一说。

2、学生交流不须归的原因,教师指导并适时板书。

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

a景美(山青水秀、鸟白花红)。

b鱼肥(色美味美)。

c有备而来(箬笠,蓑衣)。

d斜风细雨。

3、想象练习,加深对“不须归”的理解。

看来,你们都懂词人“不须归”的心思,假如你就是词人,此时此刻:

a如果有位牧童唤你:老爷爷,快回家吧!你怎样回答?

b如果有位老农问你:老先生,下雨了,怎么还不回家?你会怎样回答?

c如果你的老伴叫你:老头子,下雨了,快回家吧!你会怎样回答?

4、激情朗读:

b请用这首词,告诉古往今来的世人,张志和不须归的原因!(个人读、集体读)。

5、师介绍小结:张志和曾经是朝廷官员,深得皇帝喜爱,后因事被贬官,最后辞去官职,隐居西塞山,他的哥哥见他沉醉乡村生活,不愿返回朝廷,大为不解,于是,也写一首词劝他“且须还”。可他丝毫未改“不须归”的心意。据说,他的鱼钩是直的,也从来不放鱼饵,他能钓着鱼吗?看来他““不须归”的目的,不在钓着鱼,而在享受这样的风景这样的生活。

四、总结拓展。

1、这样如画的美景,这样悠闲的生活,千百年来,引的无数人向往,很多名人把其中的诗句引用到自己的诗词文章之中。今天,喜爱它的人们又给它谱上了曲子,你们听!

2、像这样的田园诗还有很多很多,请课下搜集,准备办一场“田园诗会”。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风景优美,生活悠闲。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作品,词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体现了渔家生活别有情趣的一面。词人将文字和画面完美地结合,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色调明丽和谐,既让人感到幽远宁静,又不失生动活泼,正符合作者“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真乃“词中极品”。同时,词的字里行间也体现出作者追求无为、随遇而安的平和心境,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教学思路:

古诗词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那是浅层次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教学《渔歌子》一词,基于词作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的特点,应围绕“读诗――感诗――赏境――拓展――升华”这条主线来展开,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明诗情、入诗境,理解诗人为何不归,感悟出“钓美景、钓心情、钓生活”的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作《渔歌子》。

2、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3、诵读想象,感受词所描绘的画面,联系背景走近词人,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重点: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次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流程:

一、温习旧知巧引新。

1、请学生吟诵自己积累过的词,要求做到声情并茂。

2、简单说说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其字面意思:渔夫所唱的渔歌。

(3)“渔歌子”又叫“渔父”,是一种词牌名。

二、初读古诗要流利。

1、学生初读词。

学习古诗词,首要的是读通顺,在此基础上还要读出一定的节奏。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词,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第三遍读,要着重体会其中的节奏。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重点检查是否读得通顺。

(2)尤其注意多音字“塞”的读音,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分别组词。

3、指导学生感受词中的节奏美。

读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还要注意节奏,词与词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都有一定的停顿。指名读,划节奏。

4、师生合作读:师读上半句,指名一生读下半句。

5、齐读,注意节奏。

三、情景交融明诗意。

1、理解意思。

请同学轻声地读这首词,结合课前的预习,理解词句的意思。

2、指名汇报。重点指导:箬笠、蓑衣(从形声字的角度理解)不须(与“不需”区别)等词语。

3、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词。(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箬笠”“蓑衣”“斜风”“不须归”等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词句和整首词的意思。)。

4、想象,品出词中画。

赏画:再次静静地品读这首词,划出词中景物。

(1)学生交流:词中共写了几种景物?

春天的景物千千万,为何作者独独钟情于这几种呢?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颜色美。

(2)走进词所描绘的意境。

l再读这首词,我相信这迷人的春光中你一定还能听到些什么,甚至是闻到些什么。

l反馈交流: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呢?

生充分交流,身入其境!

5、联系画面,加深理解。

静静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画面:斜风细雨中,这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悠然自得地钓鱼呢!孩子们,你能形容一下这位渔翁的神情吗?引导学生揣摩、想象渔人的神情。

6、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1)自由练背。

(2)指名背诵,重点指导“斜风细雨不――须――归”。

7、齐诵。

四、巧对词作悟诗情。

1、走近词人。

通过课前预习,你一定对词人张志和有所了解,谁来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介绍。

师总结: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一些官场纠纷被免去官职,从此再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2、师生和诗,悟情。

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来和其弟《渔父》,我们一起来和诗。

师: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读懂哥哥的意思了吗?

(2)好一个“不须归”!弟弟啊,为何不归?练习:哥哥,因为,不一定要回去啊!

(3)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也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呢?

五、当堂检测求完善。

2、根据词作内容填空:

1、《渔歌子》这首词的作者是代。这首词描写了、、等景物,抒发了词人的情感。

雨中青天,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山美水美生活更惬意!让我们一起醉在《渔歌子》中――歌曲欣赏。

2、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文人墨客们都争相填写传唱。建议孩子们课后登陆相关网站,阅读唐宋两朝诗人所写的《渔父歌》,进一步亲近经典。

【设计意图:以歌曲欣赏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以网站的推荐激起学生后续阅读的欲望。】。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渔家生活情趣的词。着意描绘了秀丽的水乡风光,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意境优美而深入活泼,富于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观看录像《渔歌子》,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板书课题:渔歌子,齐读一遍课题)。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玄真子’,婺州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叟”,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隐居的生活。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2听《渔歌子》课件录音,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小组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有感情朗读《渔歌子》,,再入意境。

2.指导朗读,想象画面。(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3.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4.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2根据诗意加以配乐,体会古诗意境,创作画面或者创意表演。(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唱支歌来表达。

(2)跳支舞。

(3)画一幅画。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一课时。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

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三、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品诗,体会情感。

2、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3、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六、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江南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江南的诗情画意;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听老师们说,咱班是个非常优秀的班级,我想来自这个班的孩子一定是群优秀的孩子,我可以这样理解吗?(生:可以)一定是群会学习的孩子,是吗(生:是)。老师看出来了,从你们端正的坐姿,热情的眼睛,微笑的脸庞。老师喜欢你们!我也可以认为你也喜欢我吧?(生: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

2、交流感受。

生1:我仿佛看见了蒙蒙细雨中有人在欣赏美景。

(师:你想到了画中的人)。

生2:我仿佛看见在如诗如画的江南,有个牧童正在放牧,他骑在牛背上,悠闲的吹着短笛。

(师:你是用心在倾听)。

生3:我仿佛看见在一座绿意盎然的山顶,有几个人在哪儿喝酒吟诗,他们讨论着如何把这美丽的景色用诗歌记录下来。

(师:你已经和音乐相通)。

3、教师配乐范读。

4、交流感受。

生1:我仿佛看见美丽的江南有青山,有绿水,有游鱼,还有钓鱼人。

(师:你是用心在读这段文字)。

生2:我仿佛看见了美丽的江南,吹着风,下着雨,有一个人在溪边钓着鱼,很快乐的样子。

(师:你是用心在和这段文字对话交流)。

5、出示教学内容,板书课题。

师:刚才我所读的这段文字正是唐朝著名词人张志和写的《渔歌子》,他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其中的第一首。张志和不仅是一位词人,更是一位画家,当他被贬官以后,再也无心官场,于是流落江湖,在江湖当中去感受湖光山色,因此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景。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张志和的词中去领略一番。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所以我在上课伊始营造了一种学习诗词的美好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词,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

(师:同学们也能像老师一样有滋有味的读下来吗?)。

生1:……。

(师:你读得非常的熟练)。

生2:……。

(师:你读得有点点快)。

生3:……。

(师:你读得真棒,读出了词的味道了)。

2、师小结:词的味道究竟是什么呢?词过去是用来歌唱的,所以它更讲究音乐感,讲究快慢缓急,讲究轻重变化,每个字都好像在乐谱中一样,不要太快,太快了词的味道就没有了。

3、指名再读(感受词的味道)。

4、齐读。

(设计意图:朗读在诗词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本环节要求学生先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再到教师范读后的有板有眼。设计了多次不同的读,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力求做到读得有层次有提升。)。

三、走进文本,精读感悟。

1、思考:你从这首词中看到了什么?

(师:有人说诗词能够言情,也就是说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感情,诗词言志,能够表达一个人的志向,诗词很多时候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幅幅画,从这首词中你看到了什么?)。

2、师生交流。

生1: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

生2:箬笠、蓑衣、渔翁。

3、师生共同回顾本首词所描绘的景物。

(师:这首词描绘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箬笠、蓑衣以及隐含在画面中的一个钓鱼的渔翁)。

4、了解词的内容。

(师:同学们,诗词的语言很精练,他能够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这首词也不例外,他写了这么多的景物,却没有给我们描绘出他们的颜色、姿态,我们能不能给他添上颜色、姿态。)(生:能)。

5、出示课件,小组内合作讨论。

()西塞山流水()。

()桃花白鹭()。

()箬笠和蓑衣鳜鱼()。

()斜风。

()细雨。

(师:同学们可以补充在前面,也可以补充在后面,可以补充颜色,也可以补充姿态。要不要大家交流一下。)。

6、师生交流讨论结果。

生:(高高、碧绿、绿的滴下来、又高又翠、高大)西塞山。

生:(粉红、鲜艳、火红、盛开、千姿百态)桃花。

生:(青绿色)箬笠和蓑衣。

生:(轻轻、微微、细细)的斜风。

生:(温柔、绵绵、细细、毛毛、柔柔)的细雨。

生:(清澈、哗啦啦、花花)流水。

生:(肥肥、肥美、自由自在、活泼)的鳜鱼。

生:(雪白、飞翔、翱翔)的白鹭。

7、了解词的意思。

(师:刚才同学们对这些景物和姿态进行了描述,能不能把这些景物和颜色送到词中去,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8、学生自由讲述词的主要内容。

9、指名学生讲述诗词的主要内容。

(师: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词描绘的画面展现出来,谁来试一试。)。

生1:……。

(师:你也许和他说的不一样,但会和他一样精彩。)。

生2:……。

(师:你描绘得非常的准确,把我们带入了词人的所描绘的画面)。

(设计意图:本首词虽然只有27个字,但语言朴素生动,意境优美,就是一幅画。人们常说“意境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我想如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教师也是可以让这种诗情画意变成学生生动的语言流淌出来。我通过让学生读文和想象,由词到画,感受江南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0、用一个词概括江南的景色。

(师:如果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这里的景色,你会用个什么词?)。

生1:千姿百态。

生2:景色宜人。

生3:景色优美。

11、讨论: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江南?

(师:这里的景色真是太(生:美了),美得像(生:一幅画),但我还对美丽这个词有点不满足,因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美,比如说北国的千里冰封的美,南国的椰树、大海的美;比如柳叶湖的烟波浩渺的美,太阳山鸟语花香的美。春天有春天的美,夏天有夏天的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的美,那么江南的春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美,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江南?)。

出示课件:的江南。

13、回顾已学过的描绘江南的词。

(师:这就是江南,这就是江南独有的美,那么景色宜人,那么多姿多彩,这样美的江南,人人都喜欢,不仅张志和喜欢,还有个有名的诗人叫白居易吧,他也写了一首有名的词叫《忆江南》同学们会背吗?)。

(设计意图:适时地渗透已学的有关江南的古诗词,以词解词,把诗词的教学推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江南景色的美,诗词意境的美。)。

14、指导背诵。(齐背《忆江南》)。

(师:这么美的景色不应该停留在文字上,而应该通过我们的语言传递出去,从你的表情上,从你的眼神中让我感受到这里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来让我们来读一读。)。

15、齐读,感受词的意境。

(师指导:请同学们用清亮的声音,读出诗人的悠闲与悠然。)。

16、理解诗歌意境,思考:如何感受到渔翁的悠闲自在?

(师:我们刚才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景色,除了景色外,文中还隐含着什么?(生:一个人),那么,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悠闲自在、悠然自得)师追问:怎样感受到渔翁的悠闲自在?(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17、本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师:诗人不怕微微的风,不惧细细的雨。在溪边垂钓不愿意回家。那么此时词人有着怎样的心情?)。

生1:快乐:。

生2:轻松愉快。

生3:舒服。

生4:喜悦:。

18、了解古代诗词景物寄托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19、课件出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20、提问: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生1:孤独。

生2:失落。

生3:伤感。

21、师追问: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诗人的孤独、失落、伤感?

(师小结:看来词中的景物能够表现人物的心情,这个同学给我们的启迪我应该记住,同学们也应该记住。)。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古诗词是通过写景来表现人物的心情的这一写作特点,同时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词的魅力)。

22、再读课文,让我们再次体会词人的悠然自乐,自由自在。

(师:词人岂止是不须归,简直是不思归,简直是不愿归,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走进词人内心世界,去感受他最真实的心跳。)。

23、配乐读。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的朗读训练设计突破了教学难点。)。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回忆并背诵《忆江南》。

2.关于词,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3、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又叫——“渔歌子”。

4、看老师写课题。[一笔一划地板书]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渔——歌——子。来,一起读课题!

5、指导学生把题目读正确。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读着这“渔歌子”,猜一猜这首词在写什么?

3、自由练习朗读,开始。(生自由读《渔歌子》)。

5、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谁再来读一读?(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6、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生(齐读)。

10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11、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生:(齐读)。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12: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13、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14、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15、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16、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

17、想不想看看现代版的渔歌子(课件出示)作者是谁?你们想不想也把这美丽的画面写下来啊?生:(写话)。

18、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美读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20、是不是只有这个原因呢?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这个人。

课件播放:(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但他钓鱼却很奇怪,《唐书.张志和传》中曾这样记载:师:怎样记载得呢?读!生:“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师:“每垂钓,不设饵”,你读懂了吗?生:他每次垂钓都不投鱼饵。师:没有鱼饵,怎么可能有鱼儿上钩呢,是不是?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觉得他钓了些什么?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3.指导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体会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

一课时

一、了解词牌及词。

1.我们说,唐诗宋词,它们代表的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艺术的巅峰。我们在这学期曾经学过一篇词,还记得吗?“江南好,……”

2.多么美的江南春景啊,以至于白居易直到晚年都对这样的景色念念不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新词。

板书:渔歌子。读一读。这是个词牌名,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般,它与词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渔歌子》这首词却和《忆江南》一样,词牌刚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再读读这个词牌。

3.从这个词牌,你读出了什么?(引导体会“歌”)“歌”的是什么?再读。

二、读会。

1.来,孩子们,咱们一起去看看,张志和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咱们先自己读一读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吧。读诗吟词得讲究字正腔圆。开始吧!

2.指读。点评。(板书:塞、鳜、蓑)

3.知道吗,词最初是用来配乐的,是用来唱的,咱们现在边打拍子边歌一曲。(上阙)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4.古人将脚打节拍称为“踏歌”。不是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吗?来,今天,我们也来踏歌。读(下阙)。点评。

5.所谓“手舞足蹈”,这是情到深处、兴致高昂的一种表达。起立,手舞足蹈,读。

三、读懂。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春天)

是啊,这一定是春天。读(春的喜悦)。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斜风细雨,这是春天特有的柔和的景色啊。读(柔和)。

草长莺飞,百鸟争鸣,这是春天了。读(两行)。

是啊,只有新鲜的竹叶和草,才是青绿的,才可能有“青箬笠,绿蓑衣”。读(两行)。

春天来了,青山、绿水、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单看这颜色,张志和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的春天美景。

第一行: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白鹭”?(课件)从“白鹭”联想到了什么?不是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说法吗?试读,看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指读。指导读。(心胸开阔、意境高远)

青山为背景,映衬着高翔的白鹭,真美!难怪渔翁“不须归”!

第二行:读。

看、怎样的桃花?(追问)(艳若朝霞)闻、怎样的桃花?听,怎样的流水?(缓缓的,淙淙的,粼粼微波)(课件)是这样吗?桃花夹两岸,流水绕青山。这一静一动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再看看,水中有什么?怎样的鳜鱼?由“肥”你仅仅想到的仅仅是大吗?还想到了什么?(味道鲜美)汉字真巧妙,一个字,就使人增添了无穷的想象。水中还有什么?试读,指读,指导读。

这一行中的景物真多!想要读好,可真不容易,谁再来读读?

读。景美,物美,真是“不须归”!

后两行:读。

看看,“箬笠,蓑衣”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穿戴?箬笠是渔翁的箬笠,蓑衣是渔翁的蓑衣,此时,渔翁已融于山水,融于画面,也成了画的一部分。读。

杜甫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微风徐来,细雨濛濛,真美!试读。再读。

能在这样的美景中垂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若你是渔翁,你会怎么想?读。

(课件)青山、绿水、白鹭、红花、斜风细雨,以及和景物已融为一体的渔翁,这样的美景,这样无拘无束的心境,真是“不须归”啊!

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他向往的不就是这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吗?你是张志和,你是张志和,我也是张志和,咱们都来当当张志和吧!指读,指导,范读(课件),试读,齐读。

四、内涵升华

1.张志和所处的唐肃宗时期,唐朝已经在走向衰败,张志和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于是辞官而去,隐于江湖。词中的渔翁其实就是——(……)

2.张志和有个哥哥,觉得弟弟才华横溢,不施展很可惜,于是也给弟弟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也是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所谓“一唱一和”,这“和答”是对张志和《渔歌子》的回应。

读。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一个字(还)。

我就是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也来催催你们,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

师生对吟。

为何不归?(重复)

但他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志和志和,心志平和(板书)。隐于山水,才足以淡泊明志;隐于山水,才能够宁静致远。

4.同是垂钓,我们曾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江雪》(课件)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又有何不同呢?咱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自己读这首诗。

有什么不同?(体裁、季节、心境)读《江雪》感受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5.看来,张志和比柳宗元更豁达乐观啊!据记载,张志和,终身没再做官,他祭三江,泛五湖,移情山水。他的这首词还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诗词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让我们再读《渔歌子》,(课件)体会一下春暖花开的江南美景,体会一下张志和超然化外,自由自在的心境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学生课前收集了解有关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课件。

一、导入。

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

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

二、初读《渔歌子》。

1、自由读,

(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b、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展示读(纠正读音,强调节奏、韵律)。

3、师生配合读。

4、齐读。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

2、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呢?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

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

6、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7、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

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到——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张志和也不愿意离开这儿。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心弟弟常年在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和尽快回家。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

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让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3、同学们,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

学生吟诵《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下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会生字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1课时。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1、老师自我介绍,学生自我介绍。

2、介绍张志和。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是从名字开始的,现在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看看你能对这个名字了解吗?(板书“张志和”,)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生猜)是皇帝起的,张志和16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并写了一份折子给皇帝唐肃宗,唐肃宗看了,觉得这个小伙子太有才了,就封他做了大官,并赐他一个名字“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龟龄”,是个伟大的词人。

3、揭示课题。

谁知道词和诗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张志和的长短句《渔歌子》。

二、诵读词文,赏析词义。

1、请大家打开课文,好好地把这首词读3遍,注意,要读得字正腔圆。(生自读)。

2、指名诵读。生生互评。

3、这首词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一名有名的词人,还是一个一位知名的画家,人们都说他的词里总藏着美丽的画。默读《渔歌子》,看看你能发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把它圈出来。

2、学生圈画,交流。

你能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吗?

3、发现词中的色彩。

他的朗读只让老师看到一副黑白画,是这样吗?快去看看,张志和用多少种色彩?

4、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画,静静地看,此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播放音乐,给学生半分钟思考——指名交流)。

5、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教师范读。

2、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讨论:为何不归?

第一,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体现诗词教学的厚度。《渔歌子》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备课时,应该把它先读厚。一个词人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就这样流传了千年,其魅力在哪里?我开始查阅一些资料,张志和这个人形象逐渐立体饱满起来:他是诗人,他是词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哲学家……这些认识随着“桃花流水”在我脑海飘荡。一个老师能走多远,孩子领着就走得有多远;一个老师能读多少,就能领着孩子读多少。但是,教师也不能没有选择的把掌握的资料全部端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囫囵吞枣的吃。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根据《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寄情这两个特点,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张志和是画家、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张鹤龄的茅草屋这些和词学习紧密结合的点进行拓展,一堂课下来,相信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首27个字的《渔歌子》,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

第二,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注意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可以套用小平爷爷的话说,是“从娃娃抓起了”,孩子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父母们就迫不及待的教他们“鹅鹅鹅……”可是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却常常忽视孩子的学习起点,一个教案适应所有学生。我今天最初几分钟的课堂谈话,通过对词人张志和、《渔歌子》、诗词的显著区别几个环节的逐步深入,了解了这个班级的学习情况,他们对词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能够说出词牌、词和诗的显著区别,根据他们的学情,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领会词的意境,而放弃了原来准备的了解词的相关知识的环节,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吟诵、体会。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做到了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参与讨论、研究的积极性是很高的。

第三,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如果没有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就是失败的。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拘谨,可能是第一次来到大礼堂上课,看到这么多老师听课,紧张是难免的,于是对于词的意境想象的翅膀就被束缚住了。当时,我就在想,怎么办?诗词教学的根本还是立足于读,所以我马上调整预设的方案,一句一句教学生诵读,“白鹭飞”得多高,“鳜鱼”游得多欢腾,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词一句词的教,直至最后,同学们能优美、有情地诵读出来,可以看出我这样根据生成调整预设的处理是成功的。

当然,课堂教学也是门遗憾的艺术。我觉得这堂课我还有学多地方做得很不够,例如在板书处理上,我想落实的有三点:1、生字的书写;2、老师根据学生的想象,把黑板上的字变成一幅画,完成从词到画面的转化;3、最后再看着画,诵读《渔歌子》,完成从画面回到词的学习。但是,可能是我没有表述很清楚,学生很长时间才明白我的意思,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能够在教师的语言上再处理得清晰简洁一些,就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出现。

以上几点是我对《渔歌子》这堂课几点不成熟的思考,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一课时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课件

回忆并背诵《忆江南》。

2.关于词,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3、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又叫——“渔歌子”。

4、看老师写课题。[一笔一划地板书]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渔——歌——子。来,一起读课题!

5、指导学生把题目读正确。

1、读着这“渔歌子”,猜一猜这首词在写什么?

3、自由练习朗读,开始。(生自由读《渔歌子》)

5、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谁再来读一读?(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6、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生(齐读)

10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11、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生:(齐读)

12: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13、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14、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15、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16、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

17、想不想看看现代版的渔歌子(课件出示) 作者是谁? 你们想不想也把这美丽的画面写下来啊?生:(写话)

18、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美读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20、是不是只有这个原因呢?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这个人。

课件播放:(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但他钓鱼却很奇怪,《唐书.张志和传》中曾这样记载:师:怎样记载得呢?读!生:“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师:“每垂钓,不设饵”,你读懂了吗?生:他每次垂钓都不投鱼饵。师:没有鱼饵,怎么可能有鱼儿上钩呢,是不是?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觉得他钓了些什么?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

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品诗,体会情感。

2、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3、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六、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五

1、认识3个生字:“鳜、箬、蓑”。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的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词所展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背诵《渔歌子》。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板书题目)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也是题目,其意思是渔夫捕鱼时哼唱的歌曲。

4、了解诗人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补充,最后【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出示古诗并范读】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的读音)

2、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词中的读音。(塞:sai sai se )

(三)、检查指导朗诵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都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全班齐读。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学生默读,思考: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物?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板书)

2、指名反馈学习情况。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聆听,闭目想象画面。交流:学生结合插图口述自己想象到得画面。

4、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诗句及不懂得地方。

(2)、教师相机指导,指名说说词意。

(3)、教师归纳,【课件出示】词意。

(五)、探究质疑,领悟情感。

1、这首词中的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雨天还不想回家呢?词中的渔翁到底指的是谁?(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小结)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课件出示】诗人的思想感情)

3、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江雪》【课件出示古诗】,这首诗中的渔翁与这首词中的渔翁有什么异同?两位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样吗?(不愿;不舍)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1、诗是作者的心声,我们可以从诗的字里行间感悟诗人的内心情感。现在,请大家带着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之情,在美妙的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诵——《渔歌子》。

2、(配乐)学生朗诵,当堂背诵。

3、欣赏歌曲《渔歌子》。【课件出示】

4、师:同学们,让我们从美妙的音乐中回到现实。再美的诗、再美的音乐都无法与大自然中的春天相媲美,我们赶快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用我们的笔去描写春天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六

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以求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在本册第一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与词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学习过《忆江南》。所以对词虽然不熟悉,但也已经存在一个初步认识。加上古诗学习已经数不胜数,而词与诗的学习大相径庭,重在体会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之美,以及词人所表达的情趣。所以只要引导得法,难度不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趣谈名字的来历。

2.了解张志和:刚才,几个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名字,今天我们一同去认识一个人,看老师写他的名字(板书:张志和)。你了解他吗?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介绍张志和。

(设计意图:师生趣谈自己名字的来历,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又与导入新课巧妙地结合,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齐读,着重评价“子”的读音。

4.谁知道词和诗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而诗的句子比较工整)就和同学们有小名一样,人们根据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这个特点,给词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小名——长短句。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自由诵读,要求:读通顺读准确。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联系课文注释、插图想一想。

2.指名诵读,齐读,相机正音、评价。

3.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准确了。朱老师觉得呀,词要读出韵味来,还要注意节奏。你听。想试着读一读吗?个别读。齐读。

4.交流反馈:这首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读完这首词,你有了什么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诗词教学,贵在一个“诵”字,意境、情趣全是诵出来的。交流反馈对词的整体感受,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词。为全词的学习奠定一个基调。)。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一)读出词中的景物。

1.这首词虽然只有27个字,却藏着很多景物。请大家默读《渔歌子》,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

2.学生交流、书写。

(2)黑板上的方框就是一张画纸,请两位同学合作,把这些景物工工整整地写到黑板上,想想它应该写在什么位置,看上去才更像一幅画。

(3)其他同学也把这些景物写在自己的白纸上(教师提醒写字的姿势。小结写字情况:评价书写是否端正、规范;评价写的位置是否美观)同桌互相看看对方写得好在哪里,哪个景物写得很有创意,可以在边上打上一个五角星。

3.学生朗读。张志和真是了不起,短短27个字,写出了这么多景物,让我们把这些景物带到词中,去读一读吧。

(二)读出词中的声色。

1.张志和不仅是一个诗人,而且还是一个画家。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这样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就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下面就请同学们伴随着音乐一起走到这画里头去。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走到这画里头去。此时,你就是悠然自得的张志和,会有一个怎样美妙的世界展现在你的眼前呢?(播放音乐)老师范读《渔歌子》。

2.谁想说了?谁有感觉了?先说给同桌听听。(结合学生的发言,给板书方框里的字配上简笔画。)。

3.青山依依,白鹭悠悠,桃红柳绿,流水潺潺,鳜鱼欢腾,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画面读出来吗?自己先试一试——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溶词于故事、历史之中,不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丰满了对词的认识。在配乐想像、反复吟诵、如画板书的合力作用下,一幅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渗透进学生的身心。)。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这样的美景,你愿意回去吗?你们舍得回去吗?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流连于山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无比深情的写下——(引读《渔歌子》)。

2.可是他的一个哥哥——张松龄怕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就针对张志和的《渔歌子》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

乐是**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教师范读。

3.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有没有同学知道哥哥张松龄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什么?(劝弟弟回家)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还”)。

是的,这是哥哥在劝弟弟回家啊,现在老师就是这位仁兄,来劝一劝: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4.讨论:为何不归?(学生如果说不到张志和喜欢这样悠闲自得、快乐平和的生活,教师就接着引导: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明争暗斗,一心向往大自然无忧无虑的生活,据张志和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描述,张志和垂钓时的鱼钩是不放鱼饵的,这样是钓不着鱼的,他却认为自己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对于张志和来说钓不钓得着鱼,并不重要,他要的只是……那份悠闲自在的心情。

看来张志和是不会回去了,他的另一个哥哥张鹤龄在湖边为他盖了一间茅草屋,让他每天都可以安心地过着垂钓的生活。从此以后,张志和每天清晨,推开窗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引读词一二行);他打开房门见到也是——(引读词一二行);这样一来,他每天过的都是怎样的生活——(引读词三四行)。

(设计意图:词人“心志平和”的生活追求,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讲,理解是一大难点。引入两个哥哥的相关典故,引导学生反复的对答、引读、角色体验。一步一台阶,在无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到达预设的高度。)。

五、对比拓展,升华情感。

2.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这就是乐而忘寒,乐而忘归。他选择了斜风细雨不须归,他选择了醉宿渔舟不觉寒,张志和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只羡神仙不羡官。此时,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快乐,悠闲自在)。让我们一起自由自在地读读或者背背这首词。可以把你的表情、动作带进去。

(设计意图:每篇课文只是一个凭借,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另一首《渔歌子》的介入,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使他们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六、哼唱歌曲,布置作业。

烟雨蒙蒙中,从远处传来了这首《渔歌子》。古时候词就是用来唱的。同学们想不想跟着唱一唱。伴随着这首美妙的音乐,我们就要结束今天这堂课。同学们可以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渔歌子》读一读。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龟龄。

松龄。

鹤龄。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

3、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童心小广播。

1、学生读文章。

2、教师总结。

回忆小比拼单元主题单元课文与古诗记忆小比拼。

1、看范成大的简介;

2、速记比拼。

思维比拼。

1、要求:小组内对字、词、句、意境进行理解;

2、班级精品古诗。

作业布置:

做个小诗人,观察身边的乡村田园生活,创作古诗,写在心情日记。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八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

3、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第二课时

童心小广播

1、学生读文章。

2、教师总结。

回忆小比拼单元主题单元课文与古诗记忆小比拼

1、看范成大的简介;

2、速记比拼

思维比拼

1、要求:小组内对字、词、句、意境进行理解;

2、班级精品古诗

作业布置:

做个小诗人,观察身边的乡村田园生活,创作古诗,写在心情日记。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九

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以求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在本册第一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与词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学习过《忆江南》。所以对词虽然不熟悉,但也已经存在一个初步认识。加上古诗学习已经数不胜数,而词与诗的学习大相径庭,重在体会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之美,以及词人所表达的情趣。所以只要引导得法,难度不大。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多媒体课件。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趣谈名字的来历。

2.了解张志和:刚才,几个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名字,今天我们一同去认识一个人,看老师写他的名字(板书:张志和)。你了解他吗?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介绍张志和。

(设计意图:师生趣谈自己名字的来历,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又与导入新课巧妙地结合,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齐读,着重评价“子”的读音。

4.谁知道词和诗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而诗的句子比较工整)就和同学们有小名一样,人们根据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这个特点,给词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小名——长短句。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自由诵读,要求:读通顺读准确。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联系课文注释、插图想一想。

2.指名诵读,齐读,相机正音、评价。

3.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准确了。朱老师觉得呀,词要读出韵味来,还要注意节奏。你听。想试着读一读吗?个别读。齐读。

4.交流反馈:这首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读完这首词,你有了什么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诗词教学,贵在一个“诵”字,意境、情趣全是诵出来的。交流反馈对词的整体感受,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词。为全词的学习奠定一个基调。)。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一)读出词中的景物。

1.这首词虽然只有27个字,却藏着很多景物。请大家默读《渔歌子》,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

2.学生交流、书写。

(2)黑板上的方框就是一张画纸,请两位同学合作,把这些景物工工整整地写到黑板上,想想它应该写在什么位置,看上去才更像一幅画。

(3)其他同学也把这些景物写在自己的白纸上(教师提醒写字的姿势。小结写字情况:评价书写是否端正、规范;评价写的位置是否美观)同桌互相看看对方写得好在哪里,哪个景物写得很有创意,可以在边上打上一个五角星。

3.学生朗读。张志和真是了不起,短短27个字,写出了这么多景物,让我们把这些景物带到词中,去读一读吧。

(二)读出词中的声色。

1.张志和不仅是一个诗人,而且还是一个画家。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这样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就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下面就请同学们伴随着音乐一起走到这画里头去。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走到这画里头去。此时,你就是悠然自得的张志和,会有一个怎样美妙的世界展现在你的眼前呢?(播放音乐)老师范读《渔歌子》。

2.谁想说了?谁有感觉了?先说给同桌听听。(结合学生的发言,给板书方框里的字配上简笔画。)。

3.青山依依,白鹭悠悠,桃红柳绿,流水潺潺,鳜鱼欢腾,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画面读出来吗?自己先试一试——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溶词于故事、历史之中,不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丰满了对词的认识。在配乐想像、反复吟诵、如画板书的合力作用下,一幅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渗透进学生的身心。)。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这样的美景,你愿意回去吗?你们舍得回去吗?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流连于山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无比深情的写下——(引读《渔歌子》)。

2.可是他的一个哥哥——张松龄怕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就针对张志和的《渔歌子》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教师范读。

3.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有没有同学知道哥哥张松龄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什么?(劝弟弟回家)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还”)。

是的,这是哥哥在劝弟弟回家啊,现在老师就是这位仁兄,来劝一劝: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4.讨论:为何不归?(学生如果说不到张志和喜欢这样悠闲自得、快乐平和的生活,教师就接着引导: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明争暗斗,一心向往大自然无忧无虑的生活,据张志和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描述,张志和垂钓时的鱼钩是不放鱼饵的,这样是钓不着鱼的,他却认为自己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对于张志和来说钓不钓得着鱼,并不重要,他要的只是……那份悠闲自在的心情。

5.引诵《渔歌子》。

看来张志和是不会回去了,他的另一个哥哥张鹤龄在湖边为他盖了一间茅草屋,让他每天都可以安心地过着垂钓的生活。从此以后,张志和每天清晨,推开窗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引读词一二行);他打开房门见到也是——(引读词一二行);这样一来,他每天过的都是怎样的生活——(引读词三四行)。

(设计意图:词人“心志平和”的生活追求,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讲,理解是一大难点。引入两个哥哥的相关典故,引导学生反复的对答、引读、角色体验。一步一台阶,在无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到达预设的高度。)。

五、对比拓展,升华情感。

1.出示另一首《渔歌子》,学生自学感悟。

2.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这就是乐而忘寒,乐而忘归。他选择了斜风细雨不须归,他选择了醉宿渔舟不觉寒,张志和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只羡神仙不羡官。此时,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快乐,悠闲自在)。让我们一起自由自在地读读或者背背这首词。可以把你的表情、动作带进去。

(设计意图:每篇课文只是一个凭借,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另一首《渔歌子》的介入,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使他们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六、哼唱歌曲,布置作业。

烟雨蒙蒙中,从远处传来了这首《渔歌子》。古时候词就是用来唱的。同学们想不想跟着唱一唱。伴随着这首美妙的音乐,我们就要结束今天这堂课。同学们可以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渔歌子》读一读。

渔歌子。

张志和。

龟龄。

松龄。

鹤龄。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十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

3、一起看九种景物,看着看着,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5、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入情入境,体悟心情。

悠然自得的渔夫。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

1、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

3、我们学过的《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被迫泛舟江湖。

4、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六、作业。

1、背诵《渔歌子》。

2、根据《渔歌子》想象画面写一篇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