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8:35:23 页码:7
最新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9篇)
2023-11-26 18:35:23    小编:zd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使用简练明了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总结易于理解和领会。范文中的精彩句子和段落能够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以求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在本册第一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与词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学习过《忆江南》。所以对词虽然不熟悉,但也已经存在一个初步认识。加上古诗学习已经数不胜数,而词与诗的学习大相径庭,重在体会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之美,以及词人所表达的情趣。所以只要引导得法,难度不大。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多媒体课件。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趣谈名字的来历。

2.了解张志和:刚才,几个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名字,今天我们一同去认识一个人,看老师写他的名字(板书:张志和)。你了解他吗?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介绍张志和。

(设计意图:师生趣谈自己名字的来历,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又与导入新课巧妙地结合,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齐读,着重评价“子”的读音。

4.谁知道词和诗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而诗的句子比较工整)就和同学们有小名一样,人们根据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这个特点,给词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小名——长短句。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自由诵读,要求:读通顺读准确。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联系课文注释、插图想一想。

2.指名诵读,齐读,相机正音、评价。

3.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准确了。朱老师觉得呀,词要读出韵味来,还要注意节奏。你听。想试着读一读吗?个别读。齐读。

4.交流反馈:这首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读完这首词,你有了什么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诗词教学,贵在一个“诵”字,意境、情趣全是诵出来的。交流反馈对词的整体感受,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词。为全词的学习奠定一个基调。)。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一)读出词中的景物。

1.这首词虽然只有27个字,却藏着很多景物。请大家默读《渔歌子》,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

2.学生交流、书写。

(2)黑板上的方框就是一张画纸,请两位同学合作,把这些景物工工整整地写到黑板上,想想它应该写在什么位置,看上去才更像一幅画。

(3)其他同学也把这些景物写在自己的白纸上(教师提醒写字的姿势。小结写字情况:评价书写是否端正、规范;评价写的位置是否美观)同桌互相看看对方写得好在哪里,哪个景物写得很有创意,可以在边上打上一个五角星。

3.学生朗读。张志和真是了不起,短短27个字,写出了这么多景物,让我们把这些景物带到词中,去读一读吧。

(二)读出词中的声色。

1.张志和不仅是一个诗人,而且还是一个画家。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这样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就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下面就请同学们伴随着音乐一起走到这画里头去。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走到这画里头去。此时,你就是悠然自得的张志和,会有一个怎样美妙的世界展现在你的眼前呢?(播放音乐)老师范读《渔歌子》。

2.谁想说了?谁有感觉了?先说给同桌听听。(结合学生的发言,给板书方框里的字配上简笔画。)。

3.青山依依,白鹭悠悠,桃红柳绿,流水潺潺,鳜鱼欢腾,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画面读出来吗?自己先试一试——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溶词于故事、历史之中,不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丰满了对词的认识。在配乐想像、反复吟诵、如画板书的合力作用下,一幅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渗透进学生的身心。)。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这样的美景,你愿意回去吗?你们舍得回去吗?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流连于山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无比深情的写下——(引读《渔歌子》)。

2.可是他的一个哥哥——张松龄怕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就针对张志和的《渔歌子》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教师范读。

3.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有没有同学知道哥哥张松龄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什么?(劝弟弟回家)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还”)。

是的,这是哥哥在劝弟弟回家啊,现在老师就是这位仁兄,来劝一劝: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4.讨论:为何不归?(学生如果说不到张志和喜欢这样悠闲自得、快乐平和的生活,教师就接着引导: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明争暗斗,一心向往大自然无忧无虑的生活,据张志和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描述,张志和垂钓时的鱼钩是不放鱼饵的,这样是钓不着鱼的,他却认为自己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对于张志和来说钓不钓得着鱼,并不重要,他要的只是……那份悠闲自在的心情。

5.引诵《渔歌子》。

看来张志和是不会回去了,他的另一个哥哥张鹤龄在湖边为他盖了一间茅草屋,让他每天都可以安心地过着垂钓的生活。从此以后,张志和每天清晨,推开窗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引读词一二行);他打开房门见到也是——(引读词一二行);这样一来,他每天过的都是怎样的生活——(引读词三四行)。

(设计意图:词人“心志平和”的生活追求,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讲,理解是一大难点。引入两个哥哥的相关典故,引导学生反复的对答、引读、角色体验。一步一台阶,在无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到达预设的高度。)。

五、对比拓展,升华情感。

1.出示另一首《渔歌子》,学生自学感悟。

2.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这就是乐而忘寒,乐而忘归。他选择了斜风细雨不须归,他选择了醉宿渔舟不觉寒,张志和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只羡神仙不羡官。此时,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快乐,悠闲自在)。让我们一起自由自在地读读或者背背这首词。可以把你的表情、动作带进去。

(设计意图:每篇课文只是一个凭借,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另一首《渔歌子》的介入,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使他们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六、哼唱歌曲,布置作业。

烟雨蒙蒙中,从远处传来了这首《渔歌子》。古时候词就是用来唱的。同学们想不想跟着唱一唱。伴随着这首美妙的音乐,我们就要结束今天这堂课。同学们可以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渔歌子》读一读。

渔歌子。

张志和。

龟龄。

松龄。

鹤龄。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3.指导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体会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

一课时

一、了解词牌及词。

1.我们说,唐诗宋词,它们代表的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艺术的巅峰。我们在这学期曾经学过一篇词,还记得吗?“江南好,……”

2.多么美的江南春景啊,以至于白居易直到晚年都对这样的景色念念不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新词。

板书:渔歌子。读一读。这是个词牌名,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般,它与词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渔歌子》这首词却和《忆江南》一样,词牌刚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再读读这个词牌。

3.从这个词牌,你读出了什么?(引导体会“歌”)“歌”的是什么?再读。

二、读会。

1.来,孩子们,咱们一起去看看,张志和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咱们先自己读一读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吧。读诗吟词得讲究字正腔圆。开始吧!

2.指读。点评。(板书:塞、鳜、蓑)

3.知道吗,词最初是用来配乐的,是用来唱的,咱们现在边打拍子边歌一曲。(上阙)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4.古人将脚打节拍称为“踏歌”。不是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吗?来,今天,我们也来踏歌。读(下阙)。点评。

5.所谓“手舞足蹈”,这是情到深处、兴致高昂的一种表达。起立,手舞足蹈,读。

三、读懂。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春天)

是啊,这一定是春天。读(春的喜悦)。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斜风细雨,这是春天特有的柔和的景色啊。读(柔和)。

草长莺飞,百鸟争鸣,这是春天了。读(两行)。

是啊,只有新鲜的竹叶和草,才是青绿的,才可能有“青箬笠,绿蓑衣”。读(两行)。

春天来了,青山、绿水、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单看这颜色,张志和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的春天美景。

第一行: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白鹭”?(课件)从“白鹭”联想到了什么?不是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说法吗?试读,看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指读。指导读。(心胸开阔、意境高远)

青山为背景,映衬着高翔的白鹭,真美!难怪渔翁“不须归”!

第二行:读。

看、怎样的桃花?(追问)(艳若朝霞)闻、怎样的桃花?听,怎样的流水?(缓缓的,淙淙的,粼粼微波)(课件)是这样吗?桃花夹两岸,流水绕青山。这一静一动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再看看,水中有什么?怎样的鳜鱼?由“肥”你仅仅想到的仅仅是大吗?还想到了什么?(味道鲜美)汉字真巧妙,一个字,就使人增添了无穷的想象。水中还有什么?试读,指读,指导读。

这一行中的景物真多!想要读好,可真不容易,谁再来读读?

读。景美,物美,真是“不须归”!

后两行:读。

看看,“箬笠,蓑衣”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穿戴?箬笠是渔翁的箬笠,蓑衣是渔翁的蓑衣,此时,渔翁已融于山水,融于画面,也成了画的一部分。读。

杜甫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微风徐来,细雨濛濛,真美!试读。再读。

能在这样的美景中垂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若你是渔翁,你会怎么想?读。

(课件)青山、绿水、白鹭、红花、斜风细雨,以及和景物已融为一体的渔翁,这样的美景,这样无拘无束的心境,真是“不须归”啊!

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他向往的不就是这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吗?你是张志和,你是张志和,我也是张志和,咱们都来当当张志和吧!指读,指导,范读(课件),试读,齐读。

四、内涵升华

1.张志和所处的唐肃宗时期,唐朝已经在走向衰败,张志和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于是辞官而去,隐于江湖。词中的渔翁其实就是——(……)

2.张志和有个哥哥,觉得弟弟才华横溢,不施展很可惜,于是也给弟弟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也是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所谓“一唱一和”,这“和答”是对张志和《渔歌子》的回应。

读。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一个字(还)。

我就是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也来催催你们,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

师生对吟。

为何不归?(重复)

但他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志和志和,心志平和(板书)。隐于山水,才足以淡泊明志;隐于山水,才能够宁静致远。

4.同是垂钓,我们曾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江雪》(课件)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又有何不同呢?咱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自己读这首诗。

有什么不同?(体裁、季节、心境)读《江雪》感受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5.看来,张志和比柳宗元更豁达乐观啊!据记载,张志和,终身没再做官,他祭三江,泛五湖,移情山水。他的这首词还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诗词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让我们再读《渔歌子》,(课件)体会一下春暖花开的江南美景,体会一下张志和超然化外,自由自在的心境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

3、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第二课时

童心小广播

1、学生读文章。

2、教师总结。

回忆小比拼单元主题单元课文与古诗记忆小比拼

1、看范成大的简介;

2、速记比拼

思维比拼

1、要求:小组内对字、词、句、意境进行理解;

2、班级精品古诗

作业布置:

做个小诗人,观察身边的乡村田园生活,创作古诗,写在心情日记。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作品,词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体现了渔家生活别有情趣的一面。词人将文字和画面完美地结合,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色调明丽和谐,既让人感到幽远宁静,又不失生动活泼,正符合作者“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真乃“词中极品”。同时,词的字里行间也体现出作者追求无为、随遇而安的平和心境,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教学思路:

古诗词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那是浅层次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教学《渔歌子》一词,基于词作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的特点,应围绕“读诗――感诗――赏境――拓展――升华”这条主线来展开,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明诗情、入诗境,理解诗人为何不归,感悟出“钓美景、钓心情、钓生活”的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作《渔歌子》。

2、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3、诵读想象,感受词所描绘的画面,联系背景走近词人,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重点: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次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流程:

一、温习旧知巧引新。

1、请学生吟诵自己积累过的词,要求做到声情并茂。

2、简单说说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其字面意思:渔夫所唱的渔歌。

(3)“渔歌子”又叫“渔父”,是一种词牌名。

二、初读古诗要流利。

1、学生初读词。

学习古诗词,首要的是读通顺,在此基础上还要读出一定的节奏。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词,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第三遍读,要着重体会其中的节奏。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重点检查是否读得通顺。

(2)尤其注意多音字“塞”的读音,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分别组词。

3、指导学生感受词中的节奏美。

读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还要注意节奏,词与词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都有一定的停顿。指名读,划节奏。

4、师生合作读:师读上半句,指名一生读下半句。

5、齐读,注意节奏。

三、情景交融明诗意。

1、理解意思。

请同学轻声地读这首词,结合课前的预习,理解词句的意思。

2、指名汇报。重点指导:箬笠、蓑衣(从形声字的角度理解)不须(与“不需”区别)等词语。

3、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词。(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箬笠”“蓑衣”“斜风”“不须归”等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词句和整首词的意思。)。

4、想象,品出词中画。

赏画:再次静静地品读这首词,划出词中景物。

(1)学生交流:词中共写了几种景物?

春天的景物千千万,为何作者独独钟情于这几种呢?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颜色美。

(2)走进词所描绘的意境。

l再读这首词,我相信这迷人的春光中你一定还能听到些什么,甚至是闻到些什么。

l反馈交流: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呢?

生充分交流,身入其境!

5、联系画面,加深理解。

静静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画面:斜风细雨中,这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悠然自得地钓鱼呢!孩子们,你能形容一下这位渔翁的神情吗?引导学生揣摩、想象渔人的神情。

6、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1)自由练背。

(2)指名背诵,重点指导“斜风细雨不――须――归”。

7、齐诵。

四、巧对词作悟诗情。

1、走近词人。

通过课前预习,你一定对词人张志和有所了解,谁来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介绍。

师总结: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一些官场纠纷被免去官职,从此再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2、师生和诗,悟情。

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来和其弟《渔父》,我们一起来和诗。

师: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读懂哥哥的意思了吗?

(2)好一个“不须归”!弟弟啊,为何不归?练习:哥哥,因为,不一定要回去啊!

(3)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也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呢?

五、当堂检测求完善。

2、根据词作内容填空:

1、《渔歌子》这首词的作者是代。这首词描写了、、等景物,抒发了词人的情感。

雨中青天,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山美水美生活更惬意!让我们一起醉在《渔歌子》中――歌曲欣赏。

2、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文人墨客们都争相填写传唱。建议孩子们课后登陆相关网站,阅读唐宋两朝诗人所写的《渔父歌》,进一步亲近经典。

【设计意图:以歌曲欣赏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以网站的推荐激起学生后续阅读的欲望。】。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回忆并背诵《忆江南》。

2.关于词,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3、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又叫——“渔歌子”。

4、看老师写课题。[一笔一划地板书]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渔——歌——子。来,一起读课题!

5、指导学生把题目读正确。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读着这“渔歌子”,猜一猜这首词在写什么?

3、自由练习朗读,开始。(生自由读《渔歌子》)。

5、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谁再来读一读?(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6、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生(齐读)。

10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11、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生:(齐读)。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12: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13、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14、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15、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16、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

17、想不想看看现代版的渔歌子(课件出示)作者是谁?你们想不想也把这美丽的画面写下来啊?生:(写话)。

18、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美读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20、是不是只有这个原因呢?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这个人。

课件播放:(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但他钓鱼却很奇怪,《唐书.张志和传》中曾这样记载:师:怎样记载得呢?读!生:“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师:“每垂钓,不设饵”,你读懂了吗?生:他每次垂钓都不投鱼饵。师:没有鱼饵,怎么可能有鱼儿上钩呢,是不是?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觉得他钓了些什么?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渔家生活情趣的词。着意描绘了秀丽的水乡风光,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意境优美而深入活泼,富于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观看录像《渔歌子》,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板书课题:渔歌子,齐读一遍课题)。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玄真子’,婺州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叟”,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隐居的生活。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2听《渔歌子》课件录音,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小组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有感情朗读《渔歌子》,,再入意境。

2.指导朗读,想象画面。(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3.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4.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2根据诗意加以配乐,体会古诗意境,创作画面或者创意表演。(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唱支歌来表达。

(2)跳支舞。

(3)画一幅画。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了解词的基本特点,理解《渔歌子》的意思。

3、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乡村生活悠然自得乐的一面。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该词、理解词意,明白不须归的原因,体会诗人乡村生活的悠然自乐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词、观图想象等方法理解词意,明白白不须归的原因,体会诗人乡村生活的悠然自乐的愉悦心情,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学准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你发现大屏幕上这些景物在春天的变化了吗?试着填一填。(学生填空,教师点拨评价)。

2、教师小结:如果把大家所形容的用画笔描绘出来,那将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这个意思。

3、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23课《古诗词三首》,去寻找乡村生活的乐趣。(师板书课题)。

4、学生背诵回顾前两首诗。

1、今天我们要读第三首,先默读,边读边观察它在形式上与前两首有何不同?

2、引导学生结合《忆江南》,回顾词的特点(长短句,过去配乐唱,现曲己失传,只读,词牌名与内容大多无关,只限制格式和字数)。

3、了解词牌名《渔歌子》的意思,本首词内容与词牌名有没有关系呢?我们来读一读。(师出示要求:自由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这几个词的读音;第二遍,边读边注意恰当停顿并划出来)。

4、检查自读效果。

a检查词语,强调个“塞”的读音。

b检查停顿。

c这首词的内容与词牌名有关吗?主要讲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干什么?

5、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注释、和自己的经验,了解词中出现的三个词语“西塞山、箬笠、蓑衣”。

a西塞山在哪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b箬笠、蓑衣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怎么使用?组合起来类似于现在的什么东西?

6、指导学习生字。

a怎样快速准确记住“塞、箬笠、蓑”?(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记忆)。

b学生描红:塞、箬、笠,边描边想怎样写美观。

c独立写一写。

d师生评价。

1、引导学生质疑:刮风了,下雨了,一般情况下,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而刮风下雨时,

词人的反应却是什么?(随机指导学生了解“不须归”的字面意思)看到这儿,人们会产生什么疑惑?你理解词人的心意吗?请反复读词,想一想,和同学说一说。

2、学生交流不须归的原因,教师指导并适时板书。

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

a景美(山青水秀、鸟白花红)。

b鱼肥(色美味美)。

c有备而来(箬笠,蓑衣)。

d斜风细雨。

3、想象练习,加深对“不须归”的理解。

看来,你们都懂词人“不须归”的心思,假如你就是词人,此时此刻:

a如果有位牧童唤你:老爷爷,快回家吧!你怎样回答?

b如果有位老农问你:老先生,下雨了,怎么还不回家?你会怎样回答?

c如果你的老伴叫你:老头子,下雨了,快回家吧!你会怎样回答?

4、激情朗读:

b请用这首词,告诉古往今来的世人,张志和不须归的原因!(个人读、集体读)。

5、师介绍小结:张志和曾经是朝廷官员,深得皇帝喜爱,后因事被贬官,最后辞去官职,隐居西塞山,他的哥哥见他沉醉乡村生活,不愿返回朝廷,大为不解,于是,也写一首词劝他“且须还”。可他丝毫未改“不须归”的心意。据说,他的鱼钩是直的,也从来不放鱼饵,他能钓着鱼吗?看来他““不须归”的目的,不在钓着鱼,而在享受这样的风景这样的生活。

四、总结拓展。

1、这样如画的美景,这样悠闲的生活,千百年来,引的无数人向往,很多名人把其中的诗句引用到自己的诗词文章之中。今天,喜爱它的人们又给它谱上了曲子,你们听!

2、像这样的田园诗还有很多很多,请课下搜集,准备办一场“田园诗会”。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风景优美,生活悠闲。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以求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在本册第一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与词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学习过《忆江南》。所以对词虽然不熟悉,但也已经存在一个初步认识。加上古诗学习已经数不胜数,而词与诗的学习大相径庭,重在体会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之美,以及词人所表达的情趣。所以只要引导得法,难度不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趣谈名字的来历。

2.了解张志和:刚才,几个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名字,今天我们一同去认识一个人,看老师写他的名字(板书:张志和)。你了解他吗?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介绍张志和。

(设计意图:师生趣谈自己名字的来历,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又与导入新课巧妙地结合,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齐读,着重评价“子”的读音。

4.谁知道词和诗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而诗的句子比较工整)就和同学们有小名一样,人们根据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这个特点,给词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小名——长短句。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自由诵读,要求:读通顺读准确。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联系课文注释、插图想一想。

2.指名诵读,齐读,相机正音、评价。

3.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准确了。朱老师觉得呀,词要读出韵味来,还要注意节奏。你听。想试着读一读吗?个别读。齐读。

4.交流反馈:这首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读完这首词,你有了什么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诗词教学,贵在一个“诵”字,意境、情趣全是诵出来的。交流反馈对词的整体感受,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词。为全词的学习奠定一个基调。)。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一)读出词中的景物。

1.这首词虽然只有27个字,却藏着很多景物。请大家默读《渔歌子》,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

2.学生交流、书写。

(2)黑板上的方框就是一张画纸,请两位同学合作,把这些景物工工整整地写到黑板上,想想它应该写在什么位置,看上去才更像一幅画。

(3)其他同学也把这些景物写在自己的白纸上(教师提醒写字的姿势。小结写字情况:评价书写是否端正、规范;评价写的位置是否美观)同桌互相看看对方写得好在哪里,哪个景物写得很有创意,可以在边上打上一个五角星。

3.学生朗读。张志和真是了不起,短短27个字,写出了这么多景物,让我们把这些景物带到词中,去读一读吧。

(二)读出词中的声色。

1.张志和不仅是一个诗人,而且还是一个画家。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这样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就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下面就请同学们伴随着音乐一起走到这画里头去。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走到这画里头去。此时,你就是悠然自得的张志和,会有一个怎样美妙的世界展现在你的眼前呢?(播放音乐)老师范读《渔歌子》。

2.谁想说了?谁有感觉了?先说给同桌听听。(结合学生的发言,给板书方框里的字配上简笔画。)。

3.青山依依,白鹭悠悠,桃红柳绿,流水潺潺,鳜鱼欢腾,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画面读出来吗?自己先试一试——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溶词于故事、历史之中,不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丰满了对词的认识。在配乐想像、反复吟诵、如画板书的合力作用下,一幅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渗透进学生的身心。)。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这样的美景,你愿意回去吗?你们舍得回去吗?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流连于山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无比深情的写下——(引读《渔歌子》)。

2.可是他的一个哥哥——张松龄怕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就针对张志和的《渔歌子》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

乐是**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教师范读。

3.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有没有同学知道哥哥张松龄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什么?(劝弟弟回家)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还”)。

是的,这是哥哥在劝弟弟回家啊,现在老师就是这位仁兄,来劝一劝: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4.讨论:为何不归?(学生如果说不到张志和喜欢这样悠闲自得、快乐平和的生活,教师就接着引导: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明争暗斗,一心向往大自然无忧无虑的生活,据张志和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描述,张志和垂钓时的鱼钩是不放鱼饵的,这样是钓不着鱼的,他却认为自己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对于张志和来说钓不钓得着鱼,并不重要,他要的只是……那份悠闲自在的心情。

看来张志和是不会回去了,他的另一个哥哥张鹤龄在湖边为他盖了一间茅草屋,让他每天都可以安心地过着垂钓的生活。从此以后,张志和每天清晨,推开窗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引读词一二行);他打开房门见到也是——(引读词一二行);这样一来,他每天过的都是怎样的生活——(引读词三四行)。

(设计意图:词人“心志平和”的生活追求,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讲,理解是一大难点。引入两个哥哥的相关典故,引导学生反复的对答、引读、角色体验。一步一台阶,在无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到达预设的高度。)。

五、对比拓展,升华情感。

2.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这就是乐而忘寒,乐而忘归。他选择了斜风细雨不须归,他选择了醉宿渔舟不觉寒,张志和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只羡神仙不羡官。此时,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快乐,悠闲自在)。让我们一起自由自在地读读或者背背这首词。可以把你的表情、动作带进去。

(设计意图:每篇课文只是一个凭借,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另一首《渔歌子》的介入,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使他们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六、哼唱歌曲,布置作业。

烟雨蒙蒙中,从远处传来了这首《渔歌子》。古时候词就是用来唱的。同学们想不想跟着唱一唱。伴随着这首美妙的音乐,我们就要结束今天这堂课。同学们可以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渔歌子》读一读。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龟龄。

松龄。

鹤龄。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

3、一起看九种景物,看着看着,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5、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入情入境,体悟心情。

悠然自得的渔夫。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

1、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

3、我们学过的《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被迫泛舟江湖。

4、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六、作业。

1、背诵《渔歌子》。

2、根据《渔歌子》想象画面写一篇文章。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一课时。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

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三、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品诗,体会情感。

2、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3、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六、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

3、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童心小广播。

1、学生读文章。

2、教师总结。

回忆小比拼单元主题单元课文与古诗记忆小比拼。

1、看范成大的简介;

2、速记比拼。

思维比拼。

1、要求:小组内对字、词、句、意境进行理解;

2、班级精品古诗。

作业布置:

做个小诗人,观察身边的乡村田园生活,创作古诗,写在心情日记。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江南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江南的诗情画意;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听老师们说,咱班是个非常优秀的班级,我想来自这个班的孩子一定是群优秀的孩子,我可以这样理解吗?(生:可以)一定是群会学习的孩子,是吗(生:是)。老师看出来了,从你们端正的坐姿,热情的眼睛,微笑的脸庞。老师喜欢你们!我也可以认为你也喜欢我吧?(生: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

2、交流感受。

生1:我仿佛看见了蒙蒙细雨中有人在欣赏美景。

(师:你想到了画中的人)。

生2:我仿佛看见在如诗如画的江南,有个牧童正在放牧,他骑在牛背上,悠闲的吹着短笛。

(师:你是用心在倾听)。

生3:我仿佛看见在一座绿意盎然的山顶,有几个人在哪儿喝酒吟诗,他们讨论着如何把这美丽的景色用诗歌记录下来。

(师:你已经和音乐相通)。

3、教师配乐范读。

4、交流感受。

生1:我仿佛看见美丽的江南有青山,有绿水,有游鱼,还有钓鱼人。

(师:你是用心在读这段文字)。

生2:我仿佛看见了美丽的江南,吹着风,下着雨,有一个人在溪边钓着鱼,很快乐的样子。

(师:你是用心在和这段文字对话交流)。

5、出示教学内容,板书课题。

师:刚才我所读的这段文字正是唐朝著名词人张志和写的《渔歌子》,他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其中的第一首。张志和不仅是一位词人,更是一位画家,当他被贬官以后,再也无心官场,于是流落江湖,在江湖当中去感受湖光山色,因此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景。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张志和的词中去领略一番。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所以我在上课伊始营造了一种学习诗词的美好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词,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

(师:同学们也能像老师一样有滋有味的读下来吗?)。

生1:……。

(师:你读得非常的熟练)。

生2:……。

(师:你读得有点点快)。

生3:……。

(师:你读得真棒,读出了词的味道了)。

2、师小结:词的味道究竟是什么呢?词过去是用来歌唱的,所以它更讲究音乐感,讲究快慢缓急,讲究轻重变化,每个字都好像在乐谱中一样,不要太快,太快了词的味道就没有了。

3、指名再读(感受词的味道)。

4、齐读。

(设计意图:朗读在诗词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本环节要求学生先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再到教师范读后的有板有眼。设计了多次不同的读,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力求做到读得有层次有提升。)。

三、走进文本,精读感悟。

1、思考:你从这首词中看到了什么?

(师:有人说诗词能够言情,也就是说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感情,诗词言志,能够表达一个人的志向,诗词很多时候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幅幅画,从这首词中你看到了什么?)。

2、师生交流。

生1: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

生2:箬笠、蓑衣、渔翁。

3、师生共同回顾本首词所描绘的景物。

(师:这首词描绘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箬笠、蓑衣以及隐含在画面中的一个钓鱼的渔翁)。

4、了解词的内容。

(师:同学们,诗词的语言很精练,他能够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这首词也不例外,他写了这么多的景物,却没有给我们描绘出他们的颜色、姿态,我们能不能给他添上颜色、姿态。)(生:能)。

5、出示课件,小组内合作讨论。

()西塞山流水()。

()桃花白鹭()。

()箬笠和蓑衣鳜鱼()。

()斜风。

()细雨。

(师:同学们可以补充在前面,也可以补充在后面,可以补充颜色,也可以补充姿态。要不要大家交流一下。)。

6、师生交流讨论结果。

生:(高高、碧绿、绿的滴下来、又高又翠、高大)西塞山。

生:(粉红、鲜艳、火红、盛开、千姿百态)桃花。

生:(青绿色)箬笠和蓑衣。

生:(轻轻、微微、细细)的斜风。

生:(温柔、绵绵、细细、毛毛、柔柔)的细雨。

生:(清澈、哗啦啦、花花)流水。

生:(肥肥、肥美、自由自在、活泼)的鳜鱼。

生:(雪白、飞翔、翱翔)的白鹭。

7、了解词的意思。

(师:刚才同学们对这些景物和姿态进行了描述,能不能把这些景物和颜色送到词中去,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8、学生自由讲述词的主要内容。

9、指名学生讲述诗词的主要内容。

(师: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词描绘的画面展现出来,谁来试一试。)。

生1:……。

(师:你也许和他说的不一样,但会和他一样精彩。)。

生2:……。

(师:你描绘得非常的准确,把我们带入了词人的所描绘的画面)。

(设计意图:本首词虽然只有27个字,但语言朴素生动,意境优美,就是一幅画。人们常说“意境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我想如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教师也是可以让这种诗情画意变成学生生动的语言流淌出来。我通过让学生读文和想象,由词到画,感受江南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0、用一个词概括江南的景色。

(师:如果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这里的景色,你会用个什么词?)。

生1:千姿百态。

生2:景色宜人。

生3:景色优美。

11、讨论: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江南?

(师:这里的景色真是太(生:美了),美得像(生:一幅画),但我还对美丽这个词有点不满足,因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美,比如说北国的千里冰封的美,南国的椰树、大海的美;比如柳叶湖的烟波浩渺的美,太阳山鸟语花香的美。春天有春天的美,夏天有夏天的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的美,那么江南的春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美,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江南?)。

出示课件:的江南。

13、回顾已学过的描绘江南的词。

(师:这就是江南,这就是江南独有的美,那么景色宜人,那么多姿多彩,这样美的江南,人人都喜欢,不仅张志和喜欢,还有个有名的诗人叫白居易吧,他也写了一首有名的词叫《忆江南》同学们会背吗?)。

(设计意图:适时地渗透已学的有关江南的古诗词,以词解词,把诗词的教学推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江南景色的美,诗词意境的美。)。

14、指导背诵。(齐背《忆江南》)。

(师:这么美的景色不应该停留在文字上,而应该通过我们的语言传递出去,从你的表情上,从你的眼神中让我感受到这里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来让我们来读一读。)。

15、齐读,感受词的意境。

(师指导:请同学们用清亮的声音,读出诗人的悠闲与悠然。)。

16、理解诗歌意境,思考:如何感受到渔翁的悠闲自在?

(师:我们刚才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景色,除了景色外,文中还隐含着什么?(生:一个人),那么,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悠闲自在、悠然自得)师追问:怎样感受到渔翁的悠闲自在?(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17、本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师:诗人不怕微微的风,不惧细细的雨。在溪边垂钓不愿意回家。那么此时词人有着怎样的心情?)。

生1:快乐:。

生2:轻松愉快。

生3:舒服。

生4:喜悦:。

18、了解古代诗词景物寄托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19、课件出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20、提问: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生1:孤独。

生2:失落。

生3:伤感。

21、师追问: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诗人的孤独、失落、伤感?

(师小结:看来词中的景物能够表现人物的心情,这个同学给我们的启迪我应该记住,同学们也应该记住。)。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古诗词是通过写景来表现人物的心情的这一写作特点,同时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词的魅力)。

22、再读课文,让我们再次体会词人的悠然自乐,自由自在。

(师:词人岂止是不须归,简直是不思归,简直是不愿归,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走进词人内心世界,去感受他最真实的心跳。)。

23、配乐读。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的朗读训练设计突破了教学难点。)。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三

一、谈话导入,引起思考。

1、回顾一下,本单元我们都学过了哪几篇文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2、谈话:是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它多么需要我们的保护呀!可是生活中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这里,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漫画。

3、老师出示漫画,学生看后谈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4、小结:是的,漫画非常有趣。可是在笑过后往往又发人深省。那么漫画的含义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漫画的定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四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学生课前收集了解有关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课件。

一、导入。

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

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

二、初读《渔歌子》。

1、自由读,

(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b、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展示读(纠正读音,强调节奏、韵律)。

3、师生配合读。

4、齐读。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

2、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呢?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

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

6、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7、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

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到——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张志和也不愿意离开这儿。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心弟弟常年在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和尽快回家。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

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让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3、同学们,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

学生吟诵《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五

教学目标:

分析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重点:

创造性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文章详略安排的巧妙用意。

教学资源及手段准备:

学生日记中想象的画面朗读法背诵法讨论法。

教学思路:

先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并让两位学生谈自己的背书心得;再分享学生日记中描述的想象故事情节的画面,让学生学习创造性复述,学会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体会,实现个性化阅读;最后,解决本课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为解决此问题,先让学生归纳故事情节,从中体会文章表现了木兰怎样的优秀品质;接着,让学生找出文章是怎样安排详略的?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从而,得出文章的主题:赞美了花木兰的优秀品质,表达了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歌颂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情怀。

在教学的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之情,思考自己爱国的方式。

一、抽查背诵:

请学生举手背诵,并请两位学生介绍自己的背书心得。

二、创造性复述故事情节:

展评学生日记。

按照段落顺序,依次展示七位学生的日记,并点评其想象的优点,如加入“心事重重”的心理,突出了思念之情,体现了人物品质,运用了对话、动作描写,添加了人物神态等。

三、分析文章详略安排的剪裁特色:

(一)请一生朗读后概括故事情节。

(二)思考:

你喜欢本文塑造的木兰形象吗?你特别欣赏她的哪一点?请结合诗中描述,用下面句式来发表你的意见。

“我喜欢木兰,因为她____,你看____。”

由此,归纳出木兰的优秀品质:机智勇敢、忠孝两全、勤劳朴实、热爱生活、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等。

(三)讨论:

对木兰的描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明确:除“征战沙场”略写外,其余详写。

(四)探究:

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用意何在?

明确:1、围绕“木兰是女郎”安排详略,以丰富女英雄形象。

2、突出主题:赞美了木兰的优秀品质;歌颂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爱家之情。

四、拓展延伸:

(一)你还知道哪些知名女性?与大家交流。

学生发言。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六

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性格特点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并体会作者的爱猫之情。

指导学生学习老舍先生语言的条理性、准确性、生动性,增强学生的语感。【教学过程】。

一、审课题,揭示学习要点。

(一)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猫的可爱?

(二)文章是怎样表达爱猫之情的?

(三)学习具体明确的表达方法。

二、理思路,认识结构特点。

(一)指名读课文。

(二)根据本文总起分述的特点,给文章分段,画出中心句,写出小标题。

三、抓古怪,品大猫之三怪。

(一)大猫第一怪紧扣教材泡泡:“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呢,我要好好体会体会。”指导学生阅读。1.理解“古怪”。(推测、存疑,进一步结合课文理解“古怪”。)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猫的性格的。

(板书:老实、贪玩、尽职)3.课文中是用哪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把这三方面的性格特点连接起来的?(可是)。

4.每一方面性格后都用了一个语气词,把它圈出来。5.读课文感悟“可是”“吧”对表达“古怪”的作用。说老实话吧它很老实比较(“说它老实吧,可是有时贪玩,说它贪玩吧,可是有时又很尽职。”这里两次用“可是”转折,表现出了猫的性格让人捉摸不透。句末用“吧”使语气不十分确定,更让人感到猫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板书:

可是。

可是。

老实————贪玩————尽职吧。

6.通过品味、感悟,悟出“古怪”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令人难以捉摸”。

7.分层品味作者遣词造句之妙。

(猫在捉老鼠时尽职的表现是:“憋住气,聚精会神”是专心;“一连„„”表示有耐心;“非„„不可”表示有决心。)8.感悟“古怪”的猫最可爱。如果只允许你从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这三种性格中,选独有一种性格的猫养,你选哪种?(成天睡大觉的猫是“懒”猫;整天不回家的猫是“野”猫;整日逼老鼠,纹丝不动的猫是“呆”猫。只有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性格“古怪”的猫最可爱。)。

(二)大猫第二怪。

1.从猫的情绪上看,写了两个方面,找出词语概括。(高兴:温柔可亲;不高兴:一声不出。)。

(板书:温柔可亲——一声不出)2.用了几个细节把“温柔可亲”写具体的?(用身子蹭你的腿;伸脖子让你抓痒;在稿纸上踩印小梅花;丰富多腔地叫唤。)。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3)发现下面加点的词语,用词之妙了吗?(“不同”“各异”“多端”都是“不一样”的意思,可想象猫的叫声“丰富多腔”,可见作者词汇之丰富。)。

(三)大猫第三怪。

可是。

可是。

老实——贪玩——尽职。

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什么都怕——那么勇猛。

引导学生小结:紧紧围绕“大猫古怪”写了“三怪”让我们觉得“古怪”的猫,实在是可爱。

四、抓可爱,品小猫三淘气。

(一)齐读中心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

(三)你发现“耍”“撞”“抱”三字之妙吗?(都是动词,都写淘气,都当孩子来写。)。

五、回全篇,

总结。

全文特色。

(一)你发现老舍先生仅用哪一字就把“大猫古怪”与“小猫可爱淘气”衔接起来了吗?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用“更”衔接起来的)为什么不用“很”呢?(“更”不但写出小猫十分可爱,而且写出小猫比大猫更可爱,并且将前面写大猫古怪与后面写小猫淘气可爱的内容连成了一体。这些都是“很”不能代替的。)。

(二)老舍先生写的猫非常可爱,他是怎样表达爱猫之情的?1.把猫人格化。2.抓住了猫的性格特点写。

3.结构上。大猫“三怪”与小猫的“三淘”用“更”连成一体;不但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使我们看到了猫的多方面的性格,更觉得猫可爱。

六、小练笔,动笔写小动。

围绕一个特点,举两三个事例,写一个小动物。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七

(一)、谈雪景,引入新课,揭题:

引导学生描绘雪景,并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交流)相机引入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咏雪的词。词中展现了塬上怎样的雪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教师揭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目标同上)引导学生明确。

(三)、诵读诗词,整体感知,感受其音乐美:

1.教师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聆听范读,客观评价优点及不足。

2.学生明确字音及停顿,自由朗读诗词,读出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并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请学生多次齐读这首词,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朗读问题。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雪景。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词,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雪》。

(学生接触古典诗词不多,对此的兴趣爱好尚未形成,对毛泽东的了解恐怕也只停留在政治家的层面。设计这段导语的目的在于引起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了解毛泽东作为古典诗词爱好者和伟大诗人的一面。)。

二、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1.学生出示生字词,教师选有代表性的用实物投影展示,请学生读准每个字音,教师示范,学生纠正自己的读音,重点注意下列字的发音。

2.听第二遍时,请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

(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这样可以一开始就给学生形成感性上的认识,通过范读给全词定下一个磅礴大气的基调,也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朗读树立一个较好的模仿的范例。)。

三、读课文,理解词意。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要求读准确、流畅。

(二)齐读上阕,感知内容。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学生可能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太宽泛,不准确。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望“字应该好找,但教学不应停留在找出这个领字,教师还是应当适当传授一些有关知识,但应点到即止,不可深究。)。

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想象。

5.想象仅限于这几句吗?

还有后三句。

6.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著名作家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现在看哪位同学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这是一个很好的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学生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学生在想象和表达的过程中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也能得到感悟。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能够在此有机融合。)。

(三)齐读下阕,感知内容。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2.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相应历史知识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词的内容,也应帮学生建立文史哲不分家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在充分肯定学生历史知识丰富的同时为学生不完善的介绍作补充。)。

3.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惜。“只识弯弓射大雕”。

4.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讨论)。

5.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这里不仅指个人的文学才华,还指治理国家方面)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学生的发言还可能不够深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原因,结合时代背景等方法使思考更深入。如:这些古代帝王的不足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作者惜前人(对前人表示惋惜),就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自信自己必定胜过前人。

6.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当学生的发言或片面或肤浅时,教师不应一概否定或越俎代庖直接说出答案,而应在部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同时教给方法,注意引导,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继续主动积极的思维,并在今后的思考中运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

学生可能直接从注释中照搬“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说具体。“无产阶级及其革命领袖和人民大众”或“当代英雄”。

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江山……折腰。”

9.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承接上文的写景,总结上文,“引无”领起下文,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使这首词的上下阕更加浑然地有机的成为了一个整体。

(过渡句的作用应具体分析,避免学生形成只会说空洞的套话的习惯。)。

四、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中考真题。

1.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

2.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

3.如果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

4.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一个“________”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写景层次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请仔细体会揣摩。

5.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_______作用。

7.结尾三句,如果让你写一段话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写?

答案。

1.上阕:通过湘江秋景的描写,展现出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对往昔斗争生活的回忆,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号召人们发扬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为了民族的解放,担当起“主”中国革命“沉浮”的历史责任。

2.观看大自然景色的季节地点在内容上显示了诗人在激烈斗争的风暴中昂扬豪迈的革命风度和坚韧刚毅的英雄气概,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也以“独立”与下文的“百舸”遥相呼应映衬。

3.示例:《命运交响曲》因为这首曲子充满着与命运抗争的豪情与力量,这与本词的意境情感相类似。

4.看山江天水。

5.承上启下的过渡。

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7.大家肯定记得当年我们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力挽狂澜的豪迈气概;肯定会记得当年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让我们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坚定革命立场,为了使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担当起“主沉浮”的历史重任吧。(能答出大意即可)。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八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一课时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课件

回忆并背诵《忆江南》。

2.关于词,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3、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又叫——“渔歌子”。

4、看老师写课题。[一笔一划地板书]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渔——歌——子。来,一起读课题!

5、指导学生把题目读正确。

1、读着这“渔歌子”,猜一猜这首词在写什么?

3、自由练习朗读,开始。(生自由读《渔歌子》)

5、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谁再来读一读?(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6、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生(齐读)

10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11、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生:(齐读)

12: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13、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14、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15、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16、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

17、想不想看看现代版的渔歌子(课件出示) 作者是谁? 你们想不想也把这美丽的画面写下来啊?生:(写话)

18、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美读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20、是不是只有这个原因呢?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这个人。

课件播放:(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但他钓鱼却很奇怪,《唐书.张志和传》中曾这样记载:师:怎样记载得呢?读!生:“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师:“每垂钓,不设饵”,你读懂了吗?生:他每次垂钓都不投鱼饵。师:没有鱼饵,怎么可能有鱼儿上钩呢,是不是?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觉得他钓了些什么?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九

教学目标: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

教学过程:

揭题。

1、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张志和,他哥哥张松龄怕他不回家,呼唤他回来写了一首词:

谁来读读: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他在声声招呼弟弟回家,一起读。你有什么疑问?

一回读:读流利(5分)。

1.预习反馈。

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考考大家。把词读正确、读流利了吗?(指名两位学生)。

(1)指名读。

预设:

a学生完全读正确。

你真能干,声音响亮,字字有交代;词中这几个难读的字你都读正确了,读准了鳜字,读准了塞和蓑是平舌音;箬翘舌音,让我们一起读好他们所在的词。

b你很努力地读,读准了几个难读的字,可惜读错了字音,再来正确地读一读。让我们一起读好它所在的词。

(2)写字指导。

看这个词——“箬笠”,你有什么发现?他们都是竹字头,说明是用竹子编的斗笠。

谁还想来读读这首词。

2、读书不仅要字字有交代,还要有板有眼地读,谁来?

预设:a当学生读得很好的时候,评价:读书,尤其读古诗词,大家要向你学习,语断气不断,读出词的感觉,词的节奏,奖励你再读一次!

b当学生读得不好时,评价:读书,尤其读古诗词,不可一字一顿,要语断气不断,师示范,读出词的感觉,词的节奏。

3、师生合作读。

a我和你们一起读,好吗?红色字体你读,剩下的——我来。

b读得有滋有味。我们再读一次,现在,我读红色字体,剩下的——你来。

c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二回读:感受美,初解不须归。

一、融情想象,感受意境美(13分)。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

共九种景物。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可知道地点在——西塞山,是江南地区;当时的天气——下雨,那时的季节是——春季,怎么得知?桃花(桃花一枝知春来啊)白鹭(鹭是个形声字,我们可猜它是——一只鸟,是的,羽毛是白色的,它是一只候鸟,天暖便回)鳜鱼(春天最为肥美,它的肉曾被媲美为天上的龙肉呢)。

1、想象“西塞山前白鹭飞”

(1)读诗句(轻轻地读,缓缓地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2)指导朗读。

a在不同的诗人笔下,白鹭是不一样的。如白居易写道: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白居易《白鹭》。

这是一双让人心生愁绪的白鹭。

在李白眼里。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李白《白鹭鸶》。

这是一只孤独的白鹭。

在张志和眼里。

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渔歌子》。

这是又是一只怎样的白鹭?自由自由、悠然自得、快乐、幸福。

带上这种感觉读(指名两位)青山,白鹭,一静一动,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齐读。

b如果诗人是一位摄影师,那么这个画面应该是近景还是远景——远景。请同学们再把远景的那份幽远、宁静读出来。

2、想象“桃花流水鳜鱼肥”

预设:

a鳜鱼。

b流水。

这水里都有哪些颜色啊?

(3)指导朗读。

(4)齐读一二两句。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刻让我们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拿起钓竿,一同与渔翁坐在斜斜的细雨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指导朗读。

这雨中给你怎样的感觉——谁愿意把这朦胧、轻柔的感觉读出来?(点评:好大的雨啊,大雨倾盆啊,这是绵绵的细雨,润物细无声啊)。

(3)(音乐起)走在绵绵春雨中看风景会别有一番情趣,欣赏ppt,看着远山,望着近水,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剌泼剌地嬉逐,渔翁在斜风细雨中垂钓。好一副烟波垂钓图啊!齐读(配乐)。

二、

1、在这样的美景中,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你想回吗?为什么?

2、词中还有谁不想回?渔翁、张志和。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不须归。(板书:不须归;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或许这位不思归的渔翁就是他本人。原来大家都因美景陶醉了,连诗人都化为渔翁融进这春天的美景中,乐而忘归了!

4、小结写法。

(1)当他仰望西塞山时——不须归。

凝望白鹭飞时——不须归。

近看桃花流水时——不须归。

笑看肥美鳜鱼时——不须归。

垂钓斜风细雨时——不须归。

(2)若说它们是景的话,那么,不须归则是作者的情(板书:情)27个字,24字的景,字字看来皆是——景,其实,声声品来却是——情。这样的情感借助这些美景来抒发,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三回读:深入解读不须归(15分钟)。

一、群诗阅读。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2、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要求:

a在组长的组织下,把词读正确,读流利;

b讨论并填写表格(由记录员记录);

3、交流。

(1)粘贴两组,看他们都共同发现了什么?哪些可以归到这几点中去?还有补充的吗?

相同点:a都是词;形式一样(知道为什么形式一样吗?)。

补充资料:因为他们的词牌名都是渔歌子。词原本是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词,有一定的旋律与节奏,词牌名规定了它的形式。)。

b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出作者的情感。

同一词牌名下的几首词他们在内容、情感上都是一脉相承.

(2)同学们真能干,从词的形式、内容、情感、方法上去寻找,竟发现了这么多的奥秘。

5、我们读词不仅要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读读这段文字,相信会让你有更多的发现。

(1)出示作者生平简介:出示:

张志和,(约730-810),唐代诗人,浙江金华人。他多才多艺,不仅是诗人,而且精通音律和绘画。他16岁就给皇帝写折子,写的是治国良方,深得皇帝赏识,赐名“志和”。后来,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你争我斗,而选择了留恋于山水之间。

(2)交流:

(慢)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更慢)斜风细雨——不须归。

(音乐起)不想回啊,不想回。

晨曦微亮的早上,张志和独自划着小舟,顺着春江水,绕过西塞山,高兴地吟唱——。

午后时分,他依旧悠闲地坐在船头,津津有味地吟唱——。

天色已近黄昏,炊烟已袅袅升起,他依然坐在船头,美美地吟唱着——。

结课(2分钟)。

向大家推荐两外两首。

写如画:

借抒情:不须归。

醉情山水。

享受闲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