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长征故事朗诵一等奖(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8 06:03:34 页码:11
最新长征故事朗诵一等奖(八篇)
2023-03-18 06:03:34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征故事朗诵一等奖篇一

被俘虏的敌人或蹲或坐,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对自己命运的判决。正在俘虏中做教育工作的电台报务员龙振彪,发现有个俘虏手里拿着一块电台专用电池后非常兴奋:电台肯定在附近。

经指点,龙振彪在俘虏堆里找到了陈渠珍的电台队队长杨继昌。他走上前去,轻轻地冲着蹲在地上的杨继昌说:“杨先生!”

一句“杨先生”,让这位曾到德国深造的国民党政府无线电技术军官感动得两眼发红。接受短暂的教育后,他便主动带着红军来到后山,挖出了被埋藏起来的电台。

“抗战时,手下的一个连长曾悄悄告诉我,他曾经被红军俘虏过7次,每次都被释放了。”老红军刘月生始终认为优待俘虏是使很多敌人在关键时刻放弃抵抗的重要原因。

在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的过程中,刘月生随红6军团在南浔铁路附近活动。“我们攻占了一个敌军医院,缴获了很多奇缺的医药。”他回忆说,“但伤病员一个都没有伤害,还发了遣散费让他们回家。”

1935年5月8日,为策应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红6军团主动进攻,包围了湖南宣恩县城,准备消灭前来救援的敌军张振汉师。张振汉受过军校教育,在与红军作战中,多次叫嚷“活捉贺龙”,气焰非常嚣张。

88岁的老红军肖荣昌当年是红6军团的一名报务员,目睹了整个战斗场面。他回忆说:“敌人的师部设在一个大石头后边,用电台发着sos的求救信号。”

请示了军团长后,肖荣昌用电台向敌人发了一份明码电报,大意是:“诸位仁兄,你们已经没有希望突围了,希望你们不要破坏电台,完好地送给红军,才是你们的好出路,红军欢迎你们。”

张振汉师曾多次和红军交手,他们对红军的俘虏政策早有耳闻。当红军冲进敌师部后,他们果然把电台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全体报务员都加入了红军。

长征故事朗诵一等奖篇二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

为了消除部队的顾虑,毛主席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山比一比。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外,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心里涌起无限的感念。一首在江西中央苏区流行的山歌,又在我的耳边萦绕着: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子赠送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军哥哥万万岁。

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起了我们离开中央苏区时的情形。一个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这是一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的字句。他说:“孩子,这鞋一穿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伴侣。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一次战斗中,我的脚负伤了。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走着。实在坚持不住了,我第一次从腰里解下“量天尺”,穿在脚上。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一穿上它,就想起了苏区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不久伤口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了不少,舍不得再穿,就又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打遵义,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细一看,原来一颗子弹穿过鞋子,紧挨在腰骨旁的皮肤上。同志们见了,都说这真是“救命鞋”。可是我也很惋惜,因为鞋子被穿了一个大窟窿。以后,我更加倍地爱惜它。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山。越向上爬越陡,一会儿竟下起鸡蛋大的冰雹。狂风夹着冰雹,吹在身上,真像刀割的一样。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45斤的迫击炮炮筒,走起来就更难了。我踏着前面像雪梯似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移,脚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觉,几次跌倒。每当我倒下,看到脚上的“量天尺”,心里就感到一股热劲,好像苏区的老乡们在背后推着我前进。

终于爬过了雪山,我低头看看那双“量天尺”,它沾满了冰泥,脏得不成样子,我赶忙把它脱了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

长征故事朗诵一等奖篇三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侯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他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意外地,手指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

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

“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杈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长征故事朗诵一等奖篇四

指着脚踝上呈蝴蝶形的伤疤,老红军向轩讲述着他7岁参加红军、9岁跟着舅舅贺龙走长征的传奇经历。

193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由于叛徒出卖,在鹤峰县太平镇洞长湾休整的赤卫队遭到敌人突然袭击。名震湘鄂西的赤卫队女队长贺英在战斗中牺牲。牺牲前,她将自己的手s枪、三块银元和一个金戒指交给身边年仅7岁的侄儿向轩,对他说:“快走,找红军,找大舅去!”

向轩的大舅是贺龙。此时,贺龙已回到湘鄂边一带打游击。洞长湾一战,赤卫队伤亡惨重,一夜之间贺龙又失去了大姐贺英、二姐贺戊姑,贺戊姑的女儿及两个孩子也被敌人抓去。当脚踝上带着枪伤的向轩见到贺龙时,贺龙心疼地抱起哭得泪人般的向轩。向轩的母亲贺满姑被反动派杀害时,向轩还不满两岁。此后,向轩跟着他的大姨贺英一起生活。贺英教他认字、骑马、打枪。枪林弹雨中成长的向轩格外坚强。贺龙抚摸着他的头,将贺英留下的手s枪送给他,并发给他一套军装。就这样,向轩成了红3军军部通信连的小战士。

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主力从湖南桑植地区出发,开始长征。

长征后,向轩被分配在军委分会当通信员。当时,军委分会有十几个与他差不多大的红小鬼。对这十几个红小鬼,部队没有安排具体任务。而向轩却每天准时到贺龙那里报到。这主要是因为向轩很喜欢刚出生不久的小妹妹贺捷生。他每天围着舅妈蹇先任,跑前跑后,帮着背、帮着抱,而蹇先任也给予他很多的照顾。有什么好吃的,哪怕是野菜,蹇先任也要给向轩留着。长征中,贺龙为了不让向轩挨冻受冷,到了条件稍好的地方,就让向轩同自己一起睡。可向轩有尿床的毛病,时间长了,警卫员嫌麻烦,就不想让向轩同首长睡一张床,但被贺龙劝止了。一天早晨,向轩从外面回来,看见贺龙正在洗床单,冻得两手通红。此情此景使向轩羞愧无比,他发誓以后再也不睡在舅舅的床上了。

尽管向轩很懂事,可毕竟还是个孩子。一路上他没少挨贺龙的批评。部队渡过金沙江,来到云南,正是冰河解凌,惊蛰萌动时。一路行军,人困马乏,刚到了一个小镇,部队就开始忙着打土豪、筹粮食。上级规定,这些活动不许向轩他们这些小家伙参加。因为打土豪有规矩,一切缴获要归到供给部,然后再统筹。但这次向轩跟在队伍里凑热闹,谁也没太在意。一个地主家腌了一缸咸蛋,白里泛青,煞是喜人,向轩看到后,不顾规定,顺手揣了五六个,盘算着去蹇先任那里看妹妹。这事被贺龙知道了。贺龙把他叫来,黑着脸问他为什么要私拿咸蛋?他自认为不是什么大错,嘟囔着承认了,并按贺龙的要求将咸蛋交给了供给部,但心里并不服气,很感委屈地在河边溜达。这时,他看见河边的树上拴着一匹枣红色小马,很矮。他上去拍拍马屁股,这匹马既不踢人也不跳,很温驯。这下,他又高兴了。他觉得小人配小马,正好。于是,一切烦恼统统抛到了脑后,跃上马背。第二天行军,他洋洋得意地把马骑到贺龙前面。贺龙问:“你的马是从哪里来的?”向轩不以为然地说:“河边牵的。”话音未落,贺龙大吼道:“不遵守群众纪律,有什么资格当红军!”

贺龙因他违反“群众纪律”的事,差点开除了他,这事让他铭记“群众纪律”的极端重要性。

在向轩看来,舅舅贺龙既讲原则,又讲感情。

长征越走越艰苦。向轩脚下打满血泡,膝关节像没上油的机械,磨得生疼,肿得老高。贺龙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搞来了几头骡子,让十几个红小鬼轮流骑。向轩和辛先柱、张二合骑一头。因为向轩年龄最小,所以很得其他同志关照。

每每忆起长征岁月,向轩心中总是波澜起伏,在与舅舅朝夕相处的一年中,他学到了、也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使他受益终生。

长征故事朗诵一等奖篇五

风儿在怒吼,雨儿在哭泣。连风雨都被红军长征的故事感动。长征,二万五千里,红军战士靠自己的双腿完成多么巨大的艰难行程。这是人类史上的奇迹。让我们再来重温那段艰苦的岁月吧!

看,泸定桥下水流湍急,汹涌无情!敌人的枪弹更是疯狂而残忍,但战士们并没有因此害怕、退缩,鲜血染红了一根根乌黑、冰冷的铁链,他们仍是前进、前进……终于他们登上了对岸桥头阵地,消灭了全部敌人。

听,在无边的草地上,老班长用和蔼的声音叫小同志把鱼汤喝下。他们的粮食已经断了好几天了,菜地里的野菜也已被挖尽!饥饿,像一只只无形的怪兽,随时吞噬着战士们的生命!老班长用一根生了锈的鱼钩,好不容易钓到了一两条小鱼,用它煮成鱼汤给小战士喝,自己却没舍得喝一口。在其他战士走出茫茫草地的同时,他却永远倒下了!

……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很多年了,那些英烈的背影也已日渐模糊。每当想起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我依旧会热血沸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中的光辉篇章,红军长征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他们的英雄气概,他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世人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赞歌。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长征的事情。有时学习就像长征,它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激励我们,使我们进步。为奥运备战的运动员们就像在长征,面对着“敌人”,他们总是很冷静的,用自己的毅力和实力,获得辉煌的成就。生活也像长征,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一次次的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让我们永远铭记红军长征的历史,继往开来,在社会主义新“长征”中建功立业!让长征永远在我们心中。

长征故事朗诵一等奖篇六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这些天他比我们瘦得还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鲜美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啊,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呀!”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

“不,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

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

我们的精神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我们都着慌了。过雪山的时候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动了一下,赶紧掣起钓竿,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长征故事朗诵一等奖篇七

邓秀英和邓玉乾是姐弟俩,那一年,姐姐13岁,弟弟6岁。爸爸是一名红军战士,他要参加长征了,妈妈做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带着两个孩子也长征!就这样,他们紧跟着部队的家属队开始了遥遥无期的长征。

妈妈背上铺盖卷,邓秀英和弟弟在后面跑,可是即便这样,前面的队伍走得很快,他们根本跟不上队伍,更找不见爸爸在哪里。妈妈背上是沉重的铺盖,怎么办?邓秀英决定背上弟弟邓玉乾,可是,邓秀英才13岁,身高还不到1.3米,她还是个没长大的小姑娘。弟弟邓玉乾虽然才6岁,身高刚齐姐姐的腰,但体重已经不轻了。

妈妈就用一根麻绳把邓玉乾结结实实地捆在邓秀英身上。弟弟很重,邓秀英只好猫着腰向前走去,一开始还不觉得累,可是,走一会儿,就觉得喘不上气来,到了休息的时候,赶紧让妈妈把弟弟解下来,这时候,邓秀英才能歇口气。

草鞋很不结实,总是走一天就穿烂了,休息的时候,邓秀英发现自己的脚趾头、脚后跟都给磨破了,结成了痂。最难以忍受的是饥饿。邓秀英懂事了,知道哭也没用,可是弟弟很小,在枪声中都没有哭过,却总是饿得哇哇大哭,每次有吃的,她们母女俩总是让弟弟先吃。然而,吃的实在太少了。又一次,妈妈饿晕了,倒在了地上,邓秀英以为妈妈死了,姐弟俩趴在她身上大声哭喊,后来,有个红军叔叔看见他们了,就拿出自己仅有的一把豌豆面,邓秀英就把豌豆面喂到妈妈嘴里,过了好久,妈妈终于醒了……

邓秀英搀扶着身体虚弱的妈妈,背着走不快的弟弟,沿着大部队走过的路上留下的宣传告示连夜追赶部队,不料被土匪拦住了去路。土匪把他们带到在一片密林里,把这母子三人当做奴隶卖掉了,而且卖给了三个不同的人。从此,这母子三人身在异处,不知道亲人下落,更不知生死。

过了7年,邓玉乾从主人家逃了出来,他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走,一家一家地找,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母亲,也找到了姐姐。

长征故事朗诵一等奖篇八

第一次过草地时,他的右脚便被反动军队布下的竹签阵穿透了。

那是一次夜间急行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任思忠带着一支十几人的队伍迅速向阿坝前行。他走在最前面,小心地穿过反动军队布下的铁丝网,突然脚心一阵剧痛,落在地上再也迈不动步子。战友提来马灯一看,一根大约10厘米长的竹签穿过了他的右脚脚掌,脚背上还露出长长一截。任思忠当时脸就变白了,疼得直冒汗,可是,他始终没有说一声痛。

受伤只是一瞬间,此后几个月任思忠可被伤脚折腾苦了。队伍连续行军,任思忠根本没有机会停下来养伤,他就咬紧牙关坚持跟上队伍。不幸的是,伤口化脓了,战友便将纱布裁成窄长的细条,蘸了水穿过他脚上的伤洞,来回扯动,清除里面的脓血和息肉。每拉扯一下,任思忠都觉得像脚板里有个锯在割自己的肉,没有麻药,那种疼痛在钻他的心,但是没有任何办法,那是缺医少药环境中遏制进一步感染的唯一办法。靠着坚强的意志,任思忠挺了过来。

在战友的帮助下,任思忠的脚伤渐渐好转,最后,脚背中央永远留下了一块大约3厘米见方的凹陷。

第二次过草地更是死里逃生,任思忠一只脚迈进了鬼门关。

1935年下半年,当时任思忠任红四方面军总部教导团一连指导员。大军从阿坝向绥靖方向进发。来到黑水河时,木桥已被毁掉,南岸则被土匪占领。为了保证主力部队顺利过河,任思忠和另外30名干部和战士趁黑夜游水渡河。

当时正是隆冬,数九寒天,水流湍急,冰冷刺骨,站在岸边都冻得瑟瑟发抖,更别说游泳到对岸了。不过,越是危急时刻,战士们的勇气越是大增,最后成功游到对岸的有8名,任思忠就是其中一名。接下来就是一次令南岸敌军魂飞魄散的突袭,大部分敌军还没弄清楚是什么状况呢,就在睡梦中被击毙了,8名勇士很快便占领了桥头堡,大部队顺利地搭起了便桥。

然而,任思忠却因此染上了重伤寒,红军缺医少药,食物的供应也已经断绝,他的病一步步恶化,常常昏迷不醒,战友们便抬着他行军。20天后,部队终于走出了草地,来到绥靖。此时的任思忠长时间休克,脸色苍白,呼吸时有时无。有一次,战友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便把他放在了绥靖滩石崖下的山洞里。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慢慢苏醒过来,感到口渴无比,轻轻地翻了个身子,浑身疼痛难忍,想站起来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力气,只有挣扎着爬向河边去喝水。十几米的距离任思忠竟然爬了整整三个小时。

天无绝人之路,正当他快到河边的时候,当地居民郝老汉发现了他,听他说了情况后,立刻将他救回了家。

郝老汉对待他就像亲生儿子一样,每天熬小米粥一口一口喂他。老汉膝下只有一个女儿,便想收他为儿子。但任思忠却一心想要回到队伍里,他每天搬小板凳坐在大门口,希望看到队伍上的同志。

两个月后,任思忠的病基本痊愈了,他挥泪告别了郝老汉老两口,找到了在该地区活动的金川省委,重新回到革命队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