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虞美人教学计划(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1 08:52:24 页码:12
2023年虞美人教学计划(八篇)
2023-03-21 08:52:24    小编:zdfb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是时候开始写计划了。那关于计划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计划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计划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虞美人教学计划篇一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词“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这一艺术特色。

重点: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三组对比,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本文艺术特色

诵读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多媒体

一课时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他就是李煜,这首词就是《虞美人》。

前面,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一二单元的诗歌,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我,从中你都学到了哪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生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当然,仅有这些方法,我们还不能很好的鉴赏中国古代诗歌,今天我就将带领大家运用你们所掌握的这些方法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诵读等方法去学习李煜写的《虞美人》。

1、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和乐府一样是配音乐的。后来它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为其句式长短不一,所以它还被称为“长短句”。

2、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字数多少)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3、词牌和标题

词的标题是其内容的集中体现,而词牌则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4、就内容和风格而言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大流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是豪放派诗作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和力量;以秦观、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是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感情婉转缠绵,多写个人遭遇,男女之情。

听一听、读一读

欣赏邓丽君的《几多愁》并指导学生诵读。

学生诵读《虞美人》,并初步感知

1、音读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2、意读提示:读注释一,总体把握内容

绝命词,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五代时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投降宋朝后被封为“违命侯”,幽禁在汴京。他整日以泪洗面,凄凉寂寞,度日如年,在41岁生日(七月七日晚)时做《虞美人》,并令歌伎演唱,在词中不假思索的表达他对过去宫廷生活的怀念,因此触怒宋太宗被赐毒酒毒死。所以,这首《虞美人》可算是李后主的绝命词了。当然《虞美人》也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2、后人评价:

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王国维

想一想、议一议

提问:词中哪个字可以概括前六句的感情?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乡之苦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明确: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人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让他悲痛。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往事知多少”中“往事”的内涵是什么?请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思考。

明确:物质——李煜在南唐国当皇帝时锦衣玉食、佳丽三千、纸醉金迷的富贵生活;

精神——权力、地位、人格、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为什么词中作者两次提到“月”?联系学过的诗歌,谈谈“月”这个意象有何特定含义?

明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怀念故乡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怀念亲友

5.在诗句“只是朱颜改”中,改变的仅仅只是朱颜吗?

明确:不仅仅只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从皇帝沦为囚徒)、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6.改变的有朱颜、地位、感受,那么没有改变的有什么?请从词中寻找具体的事物。

明确: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油然而生。

7.前六句词有三组对比,反复对比宇宙永恒不变和人生短暂无常。请问哪几句写宇宙?哪几句写人生?

明确:(宇宙永恒不变)(人生短暂无常)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于是,最后两句呼之欲出。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妙在何处?

明确:这是以水喻愁﹑流传千古的名句。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尽,语句形象而生动。

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啊。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发人深思,引人共鸣。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写愁名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试问闲愁几许,梅子黄时雨(贺铸)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阅读李煜的《浪淘沙》,写出自己的赏析。

浪淘沙【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教学计划篇二

(1)置身诗境,体悟意境美。

(2)因声求气,感受诗情美。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精神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1课时。

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的确,不论是我们漫步古代的文学殿堂,还是漫步现代的文学殿堂,总能见到一些“含泪”的“不朽”篇章。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红楼梦》的作者也自述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杜甫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等等,这些诗歌都浸透了作者自己的眼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因为这首词在完成后不久,就给作者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这就是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虞美人》。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961——975)中,前半生政事不修,纵情享乐,所写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国亡降宋后逢违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其创作转向孤寂悲凉,多写思乡情、亡国恨。作了阶下囚后,朝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终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那晚,被宋太宗赐酒毒死,留下了一首绝命词作——《虞美人》。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而尤工于词。

创作风格:直抒胸臆,不加雕饰,谴词准确、洗练,生动如画,形象鲜明,风貌天然。为唐、五代其他词人所不及。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备注:五代十国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南唐、吴越、楚、北汉、南汉、前蜀、后蜀、南平、闽

鉴赏一首诗歌,要求有一个心理准备,那就是心静,唯有心静才能心净,才能真正走入词的意境,鉴赏本首词我们按照音读、意读、美读三步来完成。

1、音读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找出韵脚:两韵一换ao~ong~ai~ou

2、意读提示:读注释①,总体把握内容。

绝命诗,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3、美读要朗读得好,真正做到美读,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文中那个句子可作核心?哪个词概括了全文的感情?

“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它好在什么地方?我们先来看一些写愁的名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李煜将愁变成水,贺铸、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则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到了王实甫更把愁从船上卸下来装在车上。都是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化为形象。但都不如李煜写的这么形象。

诵读指导:此句是整首诗情绪的高潮,愁如春水,澎湃胸中,不可遏止。诵读时要把这无尽的哀愁表现出来。形容愁之深之多的词语“几多”和“一江”要重读,“愁”和“春水”要轻读,“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

(1)、“问君”“君”为谁?-----李煜

(2)、自问问何事?------------------愁

(3)、愁从何来?(探讨)

家庭支离破碎

优越生活不再

君王宝座失落

性命朝不保夕

时光匆匆飞逝

(4)、这层层叠叠的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什么东西勾起他的“愁”?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写“愁情”的?

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清脉络,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5)、全词基调是愁的,哀伤的,为什么这里用了充满暖意的春花秋月意象?“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6)、“往事知多少”中“往事”具体指什么?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欢乐自由

(7)、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指什么?为什么用一个“又”字?

春风------------------照应春花秋月

(8)、“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为什么要在“月明中”回首故国?在这里“月明”有什么含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第》)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月亮有“思乡”、“忧伤”的意象意义。

(9)、“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中,为何只提到“雕栏玉砌”而不是其他事物?

皇权的象征

(10)、“只是朱颜改”中,仅仅只有容颜在改吗?

生活、容颜、地位,尊严、社稷

假如让我们唱这首歌,我们会用什么样子的调子来唱呢?播放歌曲“虞美人”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讨论:这首词和《虞美人》各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感?又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体验?

虞美人教学计划篇三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当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4课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

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习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3.课堂训练(投影显示)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②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解说:这是课内的延伸阅读,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并模仿高考题型命题,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参考答案:①d,“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②c,这是李煜后期写的词。)

4.课堂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乐,在邓丽君《虞美人》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1.延伸阅读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预习思考题

(1)《雨霖铃》和《念奴娇》的韵脚在现代汉语中也押韵吗?如何理解这两首词的用韵?

(2)柳永和苏轼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试从题材范围、意境、造语等方面比较《雨霖铃》和《念奴娇》二词。

虞美人教学计划篇四

1、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一课时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 答 对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永恒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短暂难测)

几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 (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1、 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教学计划篇五

李煜《虞美人》这首词,几乎是高一年级所有学生都能倒背如流,但是笔者深信他们中真正读懂这首词的人绝对不在多数。一首词,如果只以升学为目,从应试角度来切入教学,是绝对不可能落实诗歌鉴赏的“审美”目标的。为此,我按照我的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解,设计了这个案例。目的是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切入教学,以收获审美素质和应试能力“双赢”的结果。

教学班级:浦江中学高一一班和高一二班。

课时安排:每班1课时。

李煜《虞美人》属于婉约词派词作,也代表了一代文学之盛的宋词的成就。我们师生在互动中,引领学生在文本的朗读、诵读、体悟、熏陶、研习中认识意象,感悟意境,享受美感。

这首词椐说是李后主的绝命词。上片以“春花秋月何时了”起句,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发出了“何时了”的疑问,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端悲苦的。窗外,春花秋月依旧绚丽;窗内,往事如烟不堪回首。命运多舛的他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往事知多少”的感叹。“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点明后主归来宋以后又过了一年。一个又字让李后主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

下片,“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李后主遥望金陵的想像与慨叹:“雕阑”、“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亡国后,李煜由一国之主一下跌落为阶下囚,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问,他对国家和自已一生变化的痛苦回味。最后,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拷问:“问君能有几多愁?”诗人自问自答曰:“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这里,李煜又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联系起来,将一已之悲化为人类的悲情。

这首词,围绕一个“愁”字,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将故国的衰亡与天地的变化,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联系在一起,运用反衬的手法,以宇宙时空的永恒与无情,衬托出家国人生的短暂与可悲。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该词是“笔落惊风雨”专题中的一首宋词,该专题重点展示了中国宋代文学的巅峰形态之一二,分为三个板块。“词别是一家”选择了四首婉约派词作,《虞美人》语言并不艰深,也无典故,在词句的理解上并没有多大难度。但是本词艺术成就极高,真正读懂它并非易事,由此提高鉴赏水平也非常困难。把握该词重点放在感悟作者的情感内涵,同是注重词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艺术评价等,其次把握中国词的赏析方法和基本的赏析术语。

初中的时候已经了解了词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要深化与拓展。初中重在背诵、吟咏、体会与欣赏,高中重在认识意象、感悟意境、享受美感与鉴赏评价。

本词上下阕各28字,共56字,虽是双调,却很短。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与把握并不难,但是要使学生对此建立深刻的认识并提高相应的鉴赏水平,并不容易。在教学中,教师有准确的定位,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要有积极的思考,做好充分的自学和合作学习。教学方法,适宜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问题情景化。可以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回答和提出的问题,按照内容和形式两大块分类整理,选择学生的典型答案或普遍问题制成幻灯片,并在其答案或问题的后面,缀以相关学生的姓名,激励学生踊跃发言。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整个课堂可采取以问题为线索,以内容为推进的模式展开。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培养审美情趣,增强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学习通过时空的对比来酝酿并抒发情感的写法。

2理解在文学鉴赏中“形象往往大于思想”的艺术规律。

本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模式是启发式与师生互动式,教学策略上采取教师要适时作简明扼要的提示,点燃学生鉴赏词的激情,帮助他们提高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检索资料或根据手头资料,完成下列学案。

写一则有关词这一体裁的一般知识的说明文,参照有关资料写一个《李煜小传》,背诵并默写全词。

教师要阅读《全宋词》中的所编辑的李煜的词作,具体联系李煜的作品,从选材、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把握其作品的艺术特质。准备邓丽君的《几多愁》碟片,准备好制作的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邓丽君的《几多愁》,创设情境,酝酿氛围。

教师解说:

李后主作为一代词人,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的之一,下面请听邓丽君的《几多愁》。请同学们跟着旋律默诵歌词。

2、出示多媒幻灯片,填写李煜的小档案。

教师明确并幻灯片展示。

姓名:李煜别名:重光生辰:937年七月初七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籍贯:徐州国籍:南唐身份:国主,词人信仰:佛教

(二)疏通文意。

1、“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是代表美好的事物的“春花秋月”,作者为什么希望它早点结束呢?

学生甲:李煜身陷囹圄,放眼窗外,春花秋月空有好风光,而自已成为阶下囚,纵有千种风情,也与我无缘。

学生乙:李煜触景生情,无限感慨涌现心头,亡国之君的失落、惆怅、无奈、悔恨、寂寞、怨哀、伤感、怅恨,在“春花秋月何时了”句中的充分体现出来了。

师生互动讨论明确:

亡国之君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

学生甲:往事如烟,世事难料,众多后宫佳丽,无数信臣利卒,都臣服李后主的脚下。

学生乙:美女如云,艳如桃花,饮酒赋诗,好不逍遥。

学生丙:弦歌悠悠,如一江春水,不可遏抑,词性大发,毫无节制。国运衰微,词性勃发使然。

师生互动讨论明确:

是快乐的往事。物质层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精神层面: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教师明确:“雕栏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因作者身在汴京未见故都情景,故用猜测的语气,含有国破家亡,江山变色,不知新的主人对它们的态度如何之意。反映了作者悔恨、追思、满腔悲慨的心理活动。

4、“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的含义指哪些?

学生:李后主身陷囹圄,触景伤怀,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一国之君,只有悔恨交织,抱恨终生。想当年,后宫佳丽三千,轻歌曼舞,逍遥自在。

学生:李后主从一国之君沦为囚犯,心力憔悴,形容枯槁。想当年,眉如墨画,面如桃花,目如秋波,如今自已的容颜凋零,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

教师颔首一笑,露出满意的神色:这位同学形象地说出了“朱颜”的含义,并且用语优美隽永,富有文采。

有一位同学不以为然,一脸不屑的目光,让人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气势。

教师微笑着对这位同学说:请你谈谈自已的理解。

老师我们是否理解的太深奥了一点罢。这位同学淡然地说。

教师点了点头说: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特别关注自已的体验,重视原始阅读以后的原始理解。

这位同学说:这个“朱颜”就是“雕栏玉砌”中的红颜色吧。

教师微微点头,沉默了几分钟,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了这句词句。

最后教师明确:我们是否可以把“朱颜”理解成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自已的容颜,国家的容颜,当然也包括“雕栏玉砌”中的红颜色。

5、“问君能有几多愁?”是他问还是自问?为什么?

学生:这个“君”就是自己,“问君”就是问自己。问自己体恤黎民百姓乎?问自己兀兀穷年治理国家大事乎?问自己沉湎酒色听信小人乎?问自己词性大发不问国事乎?

一位多情善感的女生戚戚地说:“问君”最好理解成问他人。这个人能够倾听李后主的满腔激情,能够谅解李后主的种种过失,能够融化李后主的无限愁绪。

教师明确:是自问也可以是他问。作者的愁情,问天问地皆不知,愁肠百结惟有自已最明了;也可以说是上天在问作者,作为国君,你何以沦为阶下囚?你的愁,是你没有勤政的苦果,这愁里包含着几多悔啊!

(三)把握主旨。

1、如果我们把“愁”作为本词的核心情感,那么,作者的愁有哪些?

教师明确: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2、以水喻愁,形象往往大于思想。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但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眼泪。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此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成为千古名句。

出示学生的回答的幻灯片,讨论、自由回答,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一江春水向东流

往事之哀对比问答隔句相承

亡国之痛形象往往大于思想

物是人非词中之帝

1、早读诵读作业。

2、课后书面作业。

请用“一言心得”写下这次词鉴赏的体会,如有兴趣,可以自填一阕《虞美人》来表达。

例一:关山白云何意归?断雁叫西风。夕阳几度又青山,故园不堪回眸朔风里。华年如梦依然好,还有青春在。恼人还有几多苦?正像独上高楼望天涯。

张泓:看到上面这首《虞美人》,我真的很难相信是自己写出来的。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周二上午的语文课上,张老师让我们创作一首自己的《虞美人》时,我和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因为在这以前,我最多也只是背诵李煜的《虞美人》,并未对其有更深入地理解。听了张老师的课后,我懂得了写词的基本知识,也有了创作的冲动。但真正动笔起来很困难,不知如何下笔。于是经过反反复复地思考,终于写成了以上这首词。虽然在您的讲评中,我看到了词中还有很多漏洞,可我并不觉得失败的可怕,我懂得了第一次创作词的快乐和艰辛。这首词也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词,也许别人看了还很可笑,但我实实在在地体验到写词的乐趣。几十年以后,也许这首词记不得了,但这次经历是我的莫大财富。

例二:春夏秋冬几轮回?年华有几何。回首时光勿逝去,悲叹哀伤均是愁滋味。钱财权势转眼空,徒留皮囊在。问来生何去何从?愿化和煦春风拂柳飞。

张忆:上次的语文课太有趣了,张老师同我们一起分享了成功与失败、正确与错误。这首词写成了,左看右看,倒有点意思。

当然,经过老师的讲评后,我也发现了这首词的缺点。首先,词的后半部分与原词的结构上有明显的不同。另外,本词的最后两面句话也很平庸。纵观古今的经典作品,往往都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结尾,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辩仙源何处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期待着自己能够写出一句有震撼力的词句来。

例三:青山秀水何处寻?江南梦已了。昨夜又思往日景,烟雨迷朦已抛云霄中。木桥楼阁仍驻足,只为游人顾。墨绿屏障几时回?恐惟春雨笑傲于江湖。

陈萍萍:一个女孩的人生是一个多梦的人生,身处花季,多情善感,一阵寒风,一片枯叶,一曲旧歌便常常让我心潮澎湃。上了这节课以后,心中久久不平静,一国之君尚且如此,何况我辈乎?

晚上在宿舍,窗外青蛙引吭高歌,窗内室友鼾声如雷,我的心情不能平静,思想感情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当我把几句想说的话中同韵的字写在纸上,然后慢慢凑出了意思连贯的句子,最后成了一首完整的词。我觉得这一过程妙不可言。

隔了一个星期后,泠却了很多。听完老师的意见,又发现许多地方需要修改。这次填词,我才发现,原来真正有感情的时候,文字是从心中流出来的。我在填词的过程中,我也成长了,这是多么好的成长方式。

例四:功名利禄让人恼,欲壑知多少?远古帝王又好梦,风流不再回眸烟云中。亭台舞榭依然在,惟有主人改。问君能有几多梦?凭任一叶扁舟向东流。

吕扬:以前自己总是写诗填词,但仿佛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哪里恰当,哪里不恰当。这次经老师点评,受益颇多,明白了应当仔细推敲字词,不可潦草了事。我想尽可能的模仿原作,押韵停顿,有板有眼,但意被形式所累,词的意境不够好,没有韵味。但我想,注重形式,应该说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虞美人教学计划篇六

1、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虞美人》全词,品味意境,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2、总结运用文眼导读鉴赏誓词的方法。

3、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生平挖掘作品内涵的能力。

1、运用文眼导读鉴赏全词,品位意境。

2、总结运用文眼导读鉴赏诗词的方法。

结合李煜生平,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文眼导读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课时

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写愁的名句导入本课。

1、作者: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要求了解:生活年代或朝代,姓名、字号、后世评价、主要作品及风格。

[投影总结]集国君与词宗、庸才与天才、失败者和成功者于一身的矛盾体。

2、创作背景:李煜降宋之后,由一国之主沦为阶下之囚,这人生巨大的变故不能不引起他对国家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尝味,因此,公元978年的七夕,当他跨入生命的第41个轮回之际,融血凝泪写下了这首词,来倾吐心中种种愤恨于无奈之情。

本词通俗上口,集体背诵为下面的鉴赏创设氛围。

1、相关知识介绍(投影)

(1)诗词之眼: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

(2)作用:统摄全篇,奠定诗词的感情基调。

(3)表达方法:借助意象(景、人、事、物),形成意境。

2、总体把握

思考:

(1)本词的词眼是哪一句?关键词是哪一个?

(2)选取了哪些意象?

[集体回答明确]

(3)请学生用诗中词语连缀组合,为每句词概括一个7字标题。

3、品位意境

(1)学生集体回答——品位意境的方法,投影出示:

明意象——抠字眼——联经历——析手法

(2)学生分为四大组,分组品味,注意品味方法。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讨论归纳

抠的字眼为:何时了、知多少、又、不堪、应犹在、只是、问、恰似、流。

结合李煜的生平来看,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抒发了作者经历人生巨变之后的伤感、凄凉、痛楚之情。四幅画面构成了一种悲凉的意境。

(词眼)(意境)

4、挖掘“愁”的深层内涵

(1)从词中找出使作者“愁”的原因,要求学生扣文本讨论。

(2)你能结合李煜生平再来找找使他愁的深层原因么?

(提示:年少的李煜为了避开豆箕相煎之祸,向往隐居生活,沉湎于文山艺海之中。可命运却偏偏把他推上皇位,又把他重重地摔入谷底,陷入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没有生存的,没有安全感的境地。)

讨论明确,投影板书。

5、表现手法的把握

全词一气盘旋,把李煜浓重而无法排遣的愁情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得益于一系列修辞手法的适用。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归纳本文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投影板书]

这首词是饱经人世沧桑的李煜蘸着血,和着泪书写而成的,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法国诗人谬塞曾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本词应是这样不朽的篇章。

1、听配乐朗诵

2、学生自读品味

抓文眼——定基调——明意象——抠字眼——联经历——析手法——明意境——味感情

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两首词。

乌夜啼(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深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虞美人教学计划篇七

1、培养吟诵习惯

2、感知词的欣赏方法

3、了解诗词产生的特定背景、更准确地把握诗词内涵

4、将自己融入特定的环境中,设身处地地感知他人的情感、心绪

5、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

1、了解诗词产生的特定背景、更准确地把握诗词内涵

2、将自己融入特定的环境中,设身处地地感知他人的情感、心绪

:对学生学习诗词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介绍作者,当时背景,学生设想作者会有些什么感触、其心绪会如何,展现词、学生熟读成诵、抽生朗诵、听朗诵、学朗诵、赏析词:意象--意境--情感--技巧--名句,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感知,听朗诵、集体有感情地朗诵、听音乐。总结赏析步骤,学生练习

学法指导:诵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棵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道:“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这是蜀帝刘禅的故事,那么,是不是每一个帝王在沦为阶下囚时都能像他那般洒脱?如果我们处于那样的位置,会有何思,有何想?

如果你是当时的李煜,你处在那样的情景之中,会想到些什么,会有想什么样的情绪。

大多数同学都提到了会有愁,会有些什么愁,作为一个帝王,那种愁绪如何表达才能达到极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展示诗词,注意个别字音。

1、学生熟读诗词,达到能背诵。

2、抽生朗诵(结合自己刚才设身处地的所感所思)

3、点评,并作诵读提示:字音、

4、听朗诵录音

5、跟读录音

6、集体朗诵

1、作者在这首词中写了哪些事物?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愁春水

2、这些景物融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么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希望它快完结呢?)怕触景伤怀,想起往事。作者写乐景正是为了以乐景衬哀情。

春花秋月本是两种美好的事物,指代一年中的良辰美景,而诗人为什么用“何时了”而生发感叹?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景物,而对于亡国君主李煜却、勾起他对往事的伤心怀念,更更感到今天的无比凄凉。这种美景反成为惹人的烦恼,甚至可诅咒的了。因为他过去的那些快意的享乐生活,大都是同春花秋月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春花秋月年年相似,而昔日欢乐却一去不回,所以他发出哀怨的感叹。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a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荣

b精神层面: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

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往事之哀。

(3)小楼昨夜又东风——(“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季节变化引起作者无限感慨: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生命短暂,复国无望。所以很自然发出哀叹......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忍回忆过去,尤其想到南唐,唉!强烈的今昔对比让

作者这位敏感的词人情何以堪,怎能承受?尤其在这月明之夜。本词两

次提到“月”,大家说说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试举带月诗词名句)

归纳:亡国之恨

(5)雕栏玉砌应犹在——南唐宫苑应该还在吧

(6)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投影,选择题)a词人的容颜

b国家的面貌,人的地位、感受(“只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叹惋口气,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感。

归纳:物是人非的感慨

分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修辞—比喻、夸张(春江水有何特点?)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可联想)

3、分析写作手法

4、集体朗诵课文

5、再听录音感知

6、集体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1、问:这首词的词牌名为《虞美人》,大家可否想起什么?

明确: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夜饮中,

项羽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虞姬和之:

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所以此词牌名源于项羽得虞姬的悲剧故事。

2、问:我们不妨在此将李煜和刘邦对比一下,同是末路王候,同是绝笔之词,《垓下歌》与《虞美人》风格有何不同?

明确:项羽,一代枭雄,他有万夫莫开之勇,可是有勇无谋,最终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中,一代武夫,用一曲《垓下歌》荡尽了天下末路英雄的豪言壮语。西楚霸王必竟是西楚霸王,他不是李后主,落入敌手,就死吧!无非一死,夫复何求!兵败乌江,没有一丝的奴颜婢膝;面临绝境,没有半点的屈膝求饶,而是慷慨悲歌。他宁愿死,也不愿回去见江东父老,其死得实为壮烈!更动人心魄的是铁汉的柔情,他和虞姬的爱情在最后的关头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爱,荡气回肠!这就是项羽,他对江东父老有情,对虞美人有情,连对那马也有情。在他人生的最后一瞬间,不仅让我们目睹了他英雄壮烈的一生,更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儿女情长。可以说,他死的时候,既是一个豪气冲天的英雄,又是一个完美的殉情者。所以,项羽的绝笔虽然也是末路之王候,但除了悲,更多的是壮,是情,是美!难怪宋代才女李清照为这位英雄俊才击板叫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之所以两千年来为后人所追忆,怀念,多为其人格力量和英雄的魅力。

总结:潮起潮落,没落了多少尘埃,在千年的风中,王者远去的身影已无处可寻,永恒的只是精神,或雄浑,或豪迈,或凄冷,或悲壮,留待后人去细细咀嚼,去细细回味!

附板书:

虞美人李煜

思想感情:表达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

写作技巧:⑴以乐衬哀

⑵以特定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⑶对比

⑷比喻、夸张的运用

⑸虚实结合

分析诗歌的程序:诗人→背景→读诗→析诗

分析诗句的程序:意象→意境→情感→技巧

教学反思:

虞美人教学计划篇八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词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在教师的指引下赏析作品,掌握解读诗歌的几种方法。

感受词的意境美,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提问学生,教师补充。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

风格流派:

苏轼的豪放派,柳永的婉约派,李清照的“易安体”(别是一家,自成一体),姜夔的风雅派(移诗法入词,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周邦彦的格律派(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具体体现在章法、句法、练字和音律)

李煜(937—978)字重光,五代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史称南唐后主,精通音律,巧诗词书画。在位15年,降宋后封“违命候”。从此,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过着以泪洗面的凄凉生活。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李后主没有什么可称赞,可是作为一个词人,李煜给后人留下许多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虞美人》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篇。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故国深切的怀念之愁,这是一首亡国之音,更是一首绝命之词。

1.诵读指导:

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规律(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读出感情:①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②重点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2.请两位学生朗读,然后让大家评议谁读得好。

注意: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读:低沉、凄凉

注意声调要有起伏变化:高低强弱,节奏快慢

读准能体现词人内心痛苦的关键词语。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1、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明确:愁

2、根据这首词,再结合李煜的生平,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

明确: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问问大家,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明确:

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②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拓展延深:

其它以比喻写愁的诗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之形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之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重量)

③对比

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

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的对比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

④发问

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小结:

这首词前六句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自然与人生之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此循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

阅读诗歌常用方法:

(1)诵读涵咏;

(2)知人论世;

(3)入情入境。

4、我们该如何看待李煜的“愁”的?

比较本词和李煜前期作品《浣溪沙》,看看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红日以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萧鼓奏。

彻夜不废的宫廷歌舞,很难想象有如此疯狂---日高三丈了,舞兴却还正浓。兽形的炭料燃尽了,再一炉炉依次添加。红绵铺成了地衣,随舞步旋转起皱;舞点飞旋的佳人,已顾不得金钗从发髻滑落。酒无疑香醇上好,偏嫌它品味中下;唯恐污染了口鼻,便不时拈花来嗅。这里的歌舞已够令人炫目,便殿的盛况更不难想像;且听阵阵箫鼓之音,那歌舞才入高潮!

李煜的作品分为两个时期,早期多表现宫廷的豪华生活和男女欢爱之情,后期常表现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和变为囚徒后的深哀剧痛。作为一国之君,李煜是不称职的,他的统治加速了南唐的灭亡步伐,而作为一个词人,他又是最优秀的,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煜后期的作品可以说字字看来都是血,深深闻之俱是泪。李煜以其赤子之心,纯真之情,历山河变色,江山易主之巨变,饱尝国破家亡之悲愁,于深哀剧痛中浸出可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

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的确,平庸的心灵只能有平庸的痛苦,平庸的痛苦只能产生平庸的艺术,而那些伟大的艺术只会在绝望的心灵里诞生。

唐诗宋词是一个又一个意境,或清幽宁静,或色彩绚丽,或田园牧歌,或边塞长风;唐诗宋词又是一份又一份心情,或慷慨激昂,或沉郁悲凉,或别离相思,或落魄失志。让我们走进诗词,穿越时空,走进那一个个诗魂,追随他们的脚步,畅游祖国的名山大川,体悟人间的苦乐心酸,感受生命的美好,品味真情的可贵。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份诗意,少一些浮躁,让平常的生活处处洒满和谐的阳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