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塞翁失马教案设计(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4:12:29 页码:14
最新塞翁失马教案设计(汇总8篇)
2023-11-24 14:12:29    小编:zdfb

教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是教师教学的指导依据。在编写教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教案是指用于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书面计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我们通过编写教案,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样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首先,教案应概括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要教什么、怎样教和完成的标准是什么。其次,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此外,教案还应结合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步骤,确保教学过程有序、系统。最后,教案应包含评价策略,用于评估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教案中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内容,通过研究这些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学设计的要点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塞翁失马教案设计篇一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4、了解寓言的特点,激发阅读语言的兴趣,课后自己读寓言故事。

1、了解寓言的特点,激发学习寓言的兴趣。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

3、指导带着理解,有感情读课文。

一、教师引入:

二、教师随机引向深入:对呀。寓言故事确实是我们少年儿童非常喜欢的文学形式。有人这样评价寓言:“寓言是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很多的东西来;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地比喻做成。这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寓言故事,看看这个魔袋能带给我们什么。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准以下字词:

出示课件: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

蔡桓公、梭子、绑住、虱子、百发百中。

四、学习第一则寓言《纪昌学射》。

(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什么?还想了解什么?(此处可结合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作简单介绍)。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己流利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读文后,概括:纪昌想拜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让他下功夫练习眼力,飞卫照着他的话一一做到,最后成了一名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2、思考:在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

3、结合学生的主要问题,先弄清飞卫为什么不教纪昌射箭,而是要他先练习眼力呢?

第一:指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飞卫让纪昌练习怎样的眼力呢?

(一是“眼睛牢牢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把一件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第二:想一想:飞卫为什么要这样要求纪昌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只要有道理,符合客观实际,不做统一答案要求)。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飞卫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好老师,不愧为名师)。

第三:纪昌按老师的要求一一去做,这一练就是好几年。在这几年的枯燥的眼力练习中,纪昌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2、3自然段,划出纪昌是怎样练习的?把自己读后的感受写在旁边。

出示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中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第四: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纪昌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决心、恒心、毅力,与他成为一名射箭高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五:重点指导朗读2、3自然段。读出寓言夸张地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行为心理,进一步理解体会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谈出这则寓言的收获,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

(简单介绍扁鹊的高超医术及他对我国医药界的重要影响。)。

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扁鹊与蔡桓公之间怎样一个小故事?

三、默读课文内容,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样?把相关内容画在书上。

四、交流体会:

(一)指导朗读,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有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之前会怎么想?第三第四次呢?

“蔡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的蔡又会怎么想呢?

(二)蔡桓公怎样就不会死了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

(皮肤上的小病---皮肉上的病---肠胃里的病---骨髓里的病)。

讨论: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支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四)交流得到的启示: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小问题时及时解,决,否则酿成大祸就无药可救了。

(五)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五、寓言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着我们,让我们乐读爱读,并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让我们课下多来读读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吧。

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体裁的特点,一是重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二是让学生学会简要概括故事内容,练习讲故事;三是以课文为出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在教学《纪昌学射》时先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将故事分为练不眨眼——练把小东西看大——练射箭,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以上顺序讲故事,最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塞翁失马教案设计篇二

兄子: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兄女: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中找出根据,并谈谈你的看法。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4、谢太傅为什么跟儿女们谈论诗文时,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主讲人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5、“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

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6、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比喻)。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比喻)。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夸张)。

7、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8、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塞翁失马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寓言知识。

2.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语:亡、居、善、将、吊、遽、富、故、之、以、为、十九。

能力目标:

1.翻译课文,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学会分析故事所蕴涵的辨证思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式、探究式情感态度。

积累重点实词虚语,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媒体使用及分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1出示课件:

了解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出示课件: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古代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板书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环节媒体使用及分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究学习。

整体感知。

课文朗读录音学习文言文与现代文一样,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课文首先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分出轻重,读出语气,做到抑扬顿挫。

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探究学习。

出示课件:

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词句的停顿要根据意思划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丁壮者/皆/引弦/而战。

此/何遽/不为福乎?

(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句读。

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进而培养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运用材料能力,并由浅入深学会探究。

具体研讨。

四读课文。

通文意:翻译课文。

1.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要求学生对照文中的注解,仔细阅读全文,理解文意,并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质疑问难,集体探讨。(要求学生把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词句上的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3.译读重点,加深理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强调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注意翻译积累要与以前学过的文言词语相联系。)。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靠近)(擅长)。

(2)马无故亡而入胡(丢失)。

联系延伸:亡:亡羊补牢(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3)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经过)(带领)。

(4)人皆吊之(安慰)(他,代塞翁)。

联系延伸:之:下车引之(他,代元方)。

诲女知之乎(代这个道理)。

其邻人之父亦云(助词,的)。

(5)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老汉)(就)(是)。

联系延伸:为:以虫蚁为兽(当做、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可以为师矣(成为)。

(6)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多)(爱好)(掉、摔)。

(7)胡人大入塞,丁壮引弦而战(大举)(拉)。

(8)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因为)(缘故)(保全)。

联系延伸: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把)。

以假乱真(拿、用)。

联系延伸:故: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马无故亡而入胡(原因、缘故)。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9)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塞翁失马教案设计篇四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寓言知识。

2、积累文言词语:亡善吊何遽居将好堕髀引十九以。

二、能力目标。

1、识辨、掌握古今异义词。

2、翻译浅显文言文,把握故事情节。

3、学会分析故事所蕴涵的辨证思想,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三、情感目标。

感悟寓言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在生活中积累智慧。

教学重点。

1、分析故事情节。

2、研究并运用故事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阅读书下注释。

教师:熟悉教材,揣测学生情况,准备多媒体工具。

教学环节。

(一)讲讲和寓言故事有关的成语,激趣导入。

知识点:寓言及其特点;取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二)自主学习,感知故事。

知识点:圈点勾画;文言字词;翻译;复述。

读:

1、自读;给出关键词,强调读――读准字音。

2、给例句,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

译:

1、根据书下注释,试译课文。

2、提出疑难。

词句,共同解决。(生交流,师检测)。

再读:师范读;

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

生竞读;点评。

再译:

1、说故事(翻译)。

2、齐读;

概括故事情节,趣味复述。

(三)发挥才智,探究寓意。

自主回答:

1、这则寓言讲了几件事?是什么事?

2、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在“父”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发散思维、合作回答: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鼓励多角度)。

(四)联系生活,运用哲理。

1、举例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好事能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2、联系生活,诊断实例。

(五)多读寓言,积累智慧。

严文井谈寓言。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翻译《塞翁失马》。

2、搜集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3、课外阅读《淮南子》《伊索寓言》。

塞翁失马教案设计篇五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在朗读中初步理解文意。

2.通过“读、译、思、谈、聊”五步骤,结合小组合作方式研读课文,并掌握“亡、吊、居、将、富、折、引”等字词的解释。

3.探究“福祸相依”的寓意,体会劝说辞的妙处,用辩证的眼光看得失,保持平和达观的心态。

读、翻译课文,理解寓意。

朗读法、启发法。

1课时。

一、看图猜成语。

猜成语,发现寓言的故事的规律,导入塞翁失马。(出示投影图片学生回答,得出寓言的概念。)。

1.守株待兔。

2.亡羊补牢。

3.寓言概念。(读)。

二、预习检测。

1.读:字音、节奏准确,适时点拨书写“父、遽、堕、折、弦、跛”读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学生再齐读。

三、介绍《淮南子》。

编者、主要内容、道家思想、神话材料。

四、课文解读。

1.读课文。(自由读,结合注释,揣测大意)。

2.翻译课文,准确理解。

活动:小组合作翻译,1-4组前4句,5-8组后5句。注意翻译原则(留、删、替、补、调),直译为主。重点字词翻译准确。

展示。

生1回答翻译、强调重点词语(预设;小组间质疑,补充)。

生3回答翻译、强调重点词语(预设:小组见质疑,补充)。

大屏幕出示课文翻译,生齐读加深理解。

3.思考问题。

(1)文章讲了几件事?分别是……。

(2)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福?哪些祸?

(3)“其父”又是怎样看待的?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一般人祸福祸福。

塞翁福祸福福。

4.谈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猜一猜省略的原文是什么?

(1)原文: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2)有关福祸的成语。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因祸得福。。...

寓言说辞的魅力:间接劝诫的好处,给人以警示,发人深省,又委婉耐听。

5.聊收获。

结合课文给我们的启示,以后在生活中遭遇看似“不好”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或者聊聊你类似于“塞翁失马”的经历。

五、作业布置。

识记实词、虚词及文学常识。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古今寓言》,下一期读书会分享。

板书设计:

淮南子。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一般人祸福祸福。

其父福祸福福。

塞翁失马教案设计篇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文言知识的积累。朗读贯穿始终,采取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自学课本注释,看看本文应该掌握的文学常识知识,展示课件补充文学常识重点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识记。。

二.展示目标。

1.能正确解释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准确翻译句子。

2.理解本则寓言的寓意。

三.自学指导。

结合课本注释,识记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并能准确翻译句子。5分钟后把你不会的内容和同组同学交流,然后分组进行展讲。看哪个小组的表现更好。

四、小组展示。

以组为单位,按分好的任务展讲,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进行适时点拨。

预设:

(文言重点字词详见课本注释。)。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译文: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

2.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译文: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

3.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译文: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

4.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五.研读课文。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预设: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塞翁失马教案设计篇七

1、了解有关寓言知识。

2、积累文言词语:亡善吊何遽居将好堕髀引十九以。

1、识辨、掌握古今异义词。

2、翻译浅显文言文,把握故事情节。

3、学会分析故事所蕴涵的辨证思想,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感悟寓言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在生活中积累智慧。

1、分析故事情节。

2、研究并运用故事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学生:熟读课文,阅读书下注释。

教师:熟悉教材,揣测学生情况,准备多媒体工具。

知识点:寓言及其特点;取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知识点:圈点勾画;文言字词;翻译;复述。

1、自读;

给出关键词,强调读——读准字音。

2、给例句,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

1、根据书下注释,试译课文。

2、提出疑难词句,共同解决。(生交流,师检测)。

师范读;

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

生竞读;点评。

1、说故事(翻译)。

2、齐读;

概括故事情节,趣味复述。

自主回答:

1、这则寓言讲了几件事?是什么事?

2、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在“父”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发散思维、合作回答: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鼓励多角度)。

1、举例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好事能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2、联系生活,诊断实例。

严文井谈寓言。

2、搜集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3、课外阅读《淮南子》《伊索寓言》。

塞翁失马教案设计篇八

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特别是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较少,缺乏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兴趣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如果采用传统的文言文讲析方法,势必会磨灭他们初步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降低难度,多与前面学习过的文言文知识相联系,教给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一些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双向互动地学习课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习兴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