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精选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3:18:43 页码:9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精选20篇)
2023-11-12 13:18:43    小编:admin

总结是对自己所做工作和所取得成绩的一种自我检视和评估。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有清晰的逻辑和合理的条理。下面是一些备受推崇的总结范文,相信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篇一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首先,感谢教研中心及学校领导们给我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让我在这么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下面,就来说一说我的这节课。我执教的《毫米、分米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空间表象,感知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基于以上理念,我是这样设计的。

二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我结合教材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变金箍棒的有趣情境,形成情境串贯穿全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并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1.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已经有学习厘米、米的基础,我让学生课前用手比一比1米、1厘米有多长;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使学生回忆起厘米、米的长度观念,并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测量它的长度,复习测量方法。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唤醒学生对米、厘米表象的记忆,拉近学生对新知认识的距离,也为下一步感知四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更有助于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重视实际操作活动。

这我一共设计了4次测量活动,先是测量7厘米的小棒达到复习测量方法的目的,然后测量8毫米的小棒,不到1厘米,学生现有的知识无法准确表示它的长度,使学生思想中产生寻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水到渠成引出“毫米”的学习;还有就是测量1毫米厚的硬币,和后面的1分米的纸条。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在充分体验、感受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1毫米、1分米的表象,形成测量技能。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我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的方法认识了毫米,并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方法同位合作学习分米,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长度单位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同事还重视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4. 联系实际,加强应用。

当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做到数形结合,使学生明确做一类题的方法和思路。如:练习题让学生填单位,及给猪八戒改错都需要学生先想一想实际物体有多长,再找合适的单位,最后填完要检查结果是不是和实际物体长短一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5.课后延伸

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后延伸尤为重要。本节课我以金箍棒变得很长很长变到天上去之后,用什么单位表示它的长度这一问题,延伸到千米的学习。这样的设计给学生留了一个悬念,引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我努力践行区教研室提出的三单,即“课前预习单”“课上共研单”“课后延伸单”,把每一步落到实处,但纵观整节课,还有很多不足:

1.课堂的教学机智和提高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我没想到学生一开始就说出8毫米,下面都不知道怎么接孩子的话,后面学习完毫米之后,重新让学生测量小棒,没有抓住刚才的8毫米的生成,如果顺着学生说“刚才有同学量出了8毫米,对不对呢?验证一下。”就更好了。

2.课件收方不及时。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空间表象,本来就应该放在尺子上进行,为了给学生清晰的指导,才投影到大屏幕,学完1毫米的感念后应该马上隐去,我一时忘了,给学生造成错误认知,这一点值得注意。

3.练习题处理不到位。

在给八戒改错时,学生说13厘米长的铅笔错了,我让学生想象有没有13厘米的铅笔,这样不如让学生拿着尺子比一比13厘米有多长,看有没有这么长的铅笔,进而发现这个单位用对了,不用改,这样处理就更清晰。

4.课堂时间分配把握不准。

前面学习阶段节奏有点慢,导致后面有拖堂的现象。要是再紧凑一些就更好了。

以上就是我的想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篇二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从总体上来看,这篇教案设计重点突出,环节清晰,层次分明,巩固独特到位。下面就本节课的总体及细微之处表达一些个人的想法。

在复习旧知阶段。长度概念在学生的思维发展中属于遗忘较快的一个知识点,教师合理巧妙的情境引导,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学生回忆长度概念,并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长度的空间观念。教者首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米和厘米单位,并用手比划一下它们的长度,激发学生的长度空间观念,直接进入今天的学习主题。

在教学新授新知分米阶段,本段的设计巧妙之处就是将知识简单化,让学生在量的过程中建立1分米长度概念,教者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找一找、画一画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概念,得出1米=10分米。在交流画1分米的画法时,有多种找出1分米的方法,比如刻度0—刻度10,刻度1—刻度11等等,教师总结也就是画满刻度10,就是1分米。然后互相检查是否画了1分米,这样的一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采用互查,互学等形式,完美的体现出差异教学思想。

通过让学生用厘米作单位,去量数学书的厚度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不足1厘米时,为了测量的精确,我们需要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即毫米。切实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毫米的表象。然后讲述: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画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此部分讲解非常细致到位,值得我学习。

注意细节”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把握了教学中每个细小的环节。“大约”一带而过,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长度单位,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严谨意识。特别是在认识1毫米1毫米地数时,数到5毫米的刻度线时,让学生观察这个刻度稍微长些,是5毫米刻度线,渗透让学生以后看刻度时更准确更快的方法。这个方面讲解得很细致。

从多媒体应用方面来看,教师能够把握每次集体交流过程,通过实物展台呈现给每位学生,照顾了全体,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建议:1、随着数学的综合化,数学的长度单位不在是生硬的文字,而是生动形象的字母符号等等,所以,在学习分米和毫米单位时,可以顺其自然地介绍他们还可以用字母符号来表示,这样更加地全面具体。

2、教者在最后一环节安排学生合作:选择长度单位再测量,并写出来。时间太急促没能完成,结果就匆匆结束让学生课后完成,这样的活动不算完整,好多学生是不能完成的,也不懂的,不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我想有布置就应该有检查和评议。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篇三

新课程理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应由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去探索发现,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发展。本节课在设计时,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供充分的动手测量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体验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研究中认识毫米、分米,形成长度概念。不同的探究过程,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为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品质。

二、说教材:

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本着这一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而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三、说教法。

1、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再用尺子测量,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感觉硬币的厚度,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从学具和日常实物中找出厚度约为1毫米的实物来。

2、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估计铅笔的长度,再实际测量,找一找、议一议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直尺量出1分米长的小棒,并剪下,用手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说出学具和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最后抛开学具,用手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先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子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一比,再数一数有几小格,告诉学生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从而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利用学具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分组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同学合作学习中,既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

五、说教具和学具。

1、教具:米尺、1分硬币、1分米长的小棒、1分米长或宽的实物、1毫米长或宽的实物。

2、学具:1分硬币、小棒、剪刀、直尺、1分米和1毫米长或宽的实物。

六、说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米。

1、小组学习,温旧迎新。

(1)课件展示:观察直尺1厘米长度。

(2)课件展示:测量纸盒。

(3)估计数学书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

(4)实际测量,小组交流。

(5)发现问题,引出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意图:通过动手测量,发现数学书的长、宽、厚不是整厘米数,让学生产生悬念,发现问题,进而导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思考: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

(2)交流与碰撞。

(3)教师引导、归纳(课件演示1毫米长度)。

(4)讨论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板书:1厘米=10毫米。

1cm=10mm。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教学生,把自己通过课后自学或其他渠道知道的知识告诉大家,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初步对毫米有了认识)。

3、建立1毫米的表象。

(1)让学生估计1分硬币的厚度。

(2)实际测量,验证与估计的差距。

(3)感知1毫米有多长。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厚约1毫米。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心体会,用脑思考而后建立感知,使每个学生心中都有把“称”)。

4、实际测量。

(1)测量橡皮擦长约几毫米。

(2)测量字典厚约几毫米。

二、认识分米。

1、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每个学习小组估计、测量铅笔长度。

(2)交流、汇报。

(3)认识分米。

(4)讨论分米、厘米的关系(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cm。

想一想:从刻度0到刻度10是1分米,那么从刻度5到刻度几是1分米?

(1)用直尺量出1分米长的小棒,并剪下用手感知1分米的长度。

(2)找一找学具和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文档为doc格式。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篇四

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之后,学会了用直尺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使学生经历观察、比划、举例等活动,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间的进率,学会以分米和毫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或线段。使学生能积极参加操作、估计、测量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受到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本节课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迁移再到思维的转化,一直到思维的深化,田老师一环扣一环,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导入新课部分,田老师让学生自己回忆上学期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明确他们之间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米等于多少厘米,我们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这样一问,为后面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导入简洁有效。

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新课部分田老师把讲授和学生自学处理的很好,田老师问1盒饮料高8,紧接着又问一根吸管长1(),让学生填出适当的单位,这时学生产生了分歧,田老师告诉学生10厘米也就是1分米,接下来田老师让学生拿出直尺,比划出分米有多长,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分米,只要找到10厘米,也就能找到1分米,完善了学生对分米的认识。新课改强调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所以在让学生比划分米时,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比划、试估等过程,让学生反复操作以加深对分米长度的概念。课堂上让学生找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分米,学生找出了不少,比如胸卡的长度、文具盒的宽度等。通过学生自主尝试,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感受新知,接着让学生画一条分米的线段,可以从刻度几画到刻度几,有的学生回答从刻度0到刻度10,有的学生回答从刻度2到刻度12,教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带动了学生的思维。田老师又让学生拿出米尺,四人一组,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得出了1米=10分米。

在教学毫米时,田老师先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让学生意识到不足厘米,为了测量的精确,我们需要找到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引出了毫米这一长度单位。先让学生在直尺找出1厘米的长度,再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个小格,一小格就是1毫米,并揭示1厘米=10毫米的结论,用笔尖指出毫米的'长度,接着田老师问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学生说了很多,比如银行卡的厚度、学生尺的厚度等。

注意细节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田老师把握了教学中每个细小的环节。大约一带而过,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长度单位,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严谨意识。整节课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可以感觉到田老师在备课时下了一番工夫。教师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参与面广,活动量大,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且课堂气氛融洽,学生联系生活,深化概念,体现了数学美,符号化,对于学生的后阶段的学习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建议:

1、让学生课前找1硬币,让学生自己动手量它们的厚度,学生能找出哪个硬币的厚度就是1毫米,这样就更能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

2、因为找1分米的物品在教室里比较难找,出现的少,田老师可以课前多找一些日常物品,让学生去摸一摸,感知它们的长短,让学生知道1分米的物品其实有很多。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篇五

下面是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

课件。

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

日记。

”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篇六

2、根据学生的身高猜测老师的身高,引出上学期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师板书)。

3、如果老师的身高用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呢?引出1米=100厘米。

二、学生研究体验与自主。

1、猜谜语引出铅笔。

2、想知道你最喜欢的铅笔有多长吗?(量一量)学生汇报,出现了不是整厘米的现象引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3、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1)、生在自己的尺子找1毫米。

(2)、用小手比划出1毫米有多长。

(3)、闭眼想1毫米有多长,边想边比划。

(4)、量1分硬币的厚度(正好是1毫米)。

(6)、在我们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7)、关于毫米你还知道什么?(生;1厘米=10毫米)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8)、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中间有没有10个小格?

(9)、师生一起看大屏幕一起数。

(10)、口答:3厘米=( )毫米。

(11)、再一次测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

4、估计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多长。

5、找生量正好是10厘米。

6、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单位表示分米。

7、用放大的尺子验证1分米=10厘米。

8、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从哪到哪是1分米。

(1)、用小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2)、闭眼想像1分米有多长,边想边比划。

(3)、在我们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9、用剪子剪出1分米长的彩条。

10、找10个人贴彩条正好是10分米。

11、以米为单位估计这条彩条有多长。(在实际测量,引出1米=10分米)。

12、口答:80分米=(  )米。

三、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1.给小动物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

2.实际测量:

(1)、先估计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在实际测量。

(2)、先估计课桌的宽大约是几分米,在实际测量。

四、反思与小结:这节课你的感受如何呀?

五、师小结:

六、课后反思:

成功点:

1.在导入  时,能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课题。

3.让学生估测铅笔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课桌的宽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让学生自己研究发现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5.让学生实际测量,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不足之处:

1.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严密。

2.课件使用的不当,在学习1分米=10厘米时,没有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3.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过于紧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研究体验。

改进措施:

1.多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让每一节课的教学语言都达到科学严密。

3.合理的安排时间,重难点处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体验.

包新丽。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篇七

一、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知道毫米、分米、厘米、米之间的单位进率。

2、能够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

3、能选用适当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能估测出具体实物的长度。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认知,辨别分析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2、利用表格式的题目渗透统计思想。

(三)情感目标:

本节课是通过多种活动,调动感官参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好品质,在合作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热爱求知,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教学方法: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1毫米、1分米的单位长度的实物,学生准备多种实物、直尺若干。

四、学生分析:

学生56人,大多数同学已经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能表示出单位长度。

五、设计理念: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新知,并让新知在实践中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同学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及作用。

六、教学过程 :

(一)创设活动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知道你学习的最亲密伙伴是谁吗(书、文具盒、削笔刀、橡皮、铅笔等)你了解他们吗?你知道他们身高是多少吗?他们有多厚吗?现在请你为他们建立一个小档案。用直尺测量它们并且将记录写在本上。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测量的结果呢?

学生自由回答;

生甲:文具盒长17厘米多一点。

生乙:书的厚度是1厘米多一点。

生丙:削笔刀的长度是5厘米少一点。

师说:多一点,少一点,究竟是多少呢?能不能用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长度单位毫米。

揭示课题。

评析: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们用直尺测量实物具体有多长,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

(二)探求新知。

1、认识毫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的长度。

生:(从1到2,从2到3,从7到8……)。

师:在1厘米长度中,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有许多小格。

师:你们发现的每一个小格就是1毫米。(电脑演示每一个1毫米)。

师:请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并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

四人一组:

观察直尺发现1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并得到1厘米=10毫米。

实践操作。

(1)同桌为一组用手势分别表示1毫米到10毫米的不同长。

度,一个同学表示,另一个同学用直尺测量。并且举出相对应的物体。

(2)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评析: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取新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的直观形象,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认识分米。

实践活动:用厘米做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度。(让同学感受到用厘米测量时太麻烦了从而引出长度单位分米。

电脑演示1分米的长度并且用手势表示出来。

举例生活中接近1分米的实物。并寻找身体的哪一部分接近1分米。

评析:教学新知要建立在学生以有的学习经验上,给学生自主钻研的时间,自学新知,是对学生的信任,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由扶到放,正是同学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就感得到满足,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实践应用:

1、电脑出示:

(1)直尺测量曲别针图。

(2)直尺测量钉子图。(要求说出所对应的刻度)。

2、在一个信封中装3个线绳,分别是1毫米、1厘米、1分米。让同学闭着眼睛摸出1个,并能说出其长度。

3、在没有直尺的情况下,如何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4、教师说长度学生剪出相对应的长度:3分米、1厘米、5毫米、4分米。

5、让同学用手中的测量工具任意测自己喜欢的物体,并做记录。

评析;同学们兴趣盎然,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

6、请同学填出测量的结果。

你的手掌的宽度                 分米。

你的课桌的高度                 分米。

7、估测:

教师拿出软盘、童话书、橡皮、铅笔……让同学估测出大约的长度或厚度。

评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整节课中充分的让同学在实践中获取新知,教师创设活动情境,充分的提供了同学探索合作的空间,并且使同学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每天生活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也培养了估测的能力。

板书设计 :

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直尺、一分硬币、橡皮等。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篇九

教学目标 :

知识教学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

能力训练点: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注意培养观察、分析、综合、动手、迁移、推理创造等能力。

德育渗透点:启迪学生主人公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教学,初步渗透由量变到质变的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理解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准确测量。

教具、学具准备:1分硬币、米尺、纸条(待量)、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

学前准备。

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同。

桌互相用手比比看。

3、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

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

4、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

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认识毫米。

探究新知。

认识毫米:

(1)(电脑出示米尺放大图)提问:你能找到1毫米吗?请认识的几名同学上台给大家指指看。引导学生说出厘米中间的每1小格就是1毫米。

(2)初步感知:这幅图上的每1毫米都是放大的,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同桌互相看看。

(3)用1分硬币帮助建立毫米概念:

拿出1分硬币,把1分硬币的厚度对准尺子上的1小格,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

毫米,还能怎么说?(10毫米=1厘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5)画一画:在纸上画出1毫米有多长。最后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6)电脑出图,看米尺填数。在纸上完成,指名回答。

(7)完成60页3题,看图说出别针和钉子的长度。

(8)量数学书的厚度,指名汇报,说说产生误差的原因。(书纸厚度不同)强调:量。

时从尺子的0刻度线量起。

认识分米。

提问:量数学书的长度时用毫米作单位合适吗?为什么?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再大。

一些、比米再小一些的单位就好了,让学生猜一猜有没有?如果有知道的,可以请同学告诉大家。小组活动:量指定纸条的长度(10厘米),师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位新朋友��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是多长,用手比比,说说1分米是几厘米,再闭上眼睛想一想。(板书:1分米厘米)。

提问:请你用1分米纸条与米尺比比,猜猜1米里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

分米。)。

画一画:在练习本上1分米长的线段。

巩固练习。

量一量彩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填上合适的单位。

床长2()桌子高()从家到学校500()。

橡皮长30()文具盒厚4()楼房高30()。

小组活动:借助绳子作工具,量出杯子侧面一周的长度。师巡视,指名汇报方法。

电脑出图:小蚂蚁爬房顶(三角形边长分别为1米5分米,90厘米,9分米),一。

共走了多长?

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

毫米分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篇十

教学目的: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3、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方法:直观操作法,启发式谈话法。

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操作方法。

教具准备:直尺(1米),课件,纸条(40),一分硬币40枚,棋子等。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找一生与师同站,其他学生发现“师生”之间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2、复习厘米,米。

〈1〉、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2〉、师: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米)作单位。

3、出示一分硬币引入。

师: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如何?为什么?

一分硬币的厚不够1厘米,而我们又想比较准确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办?

二:新授。

〈一〉、毫米。

1、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测量。(板书课题)。

2、认识毫米。

师:观察直尺上除了较长的厘米刻度线外,还能发现什么?

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小格的长度就是(2)毫米。    你还知道几毫米?

3、1厘米=10毫米。

师: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小格?是几毫米?

同样的方法数3—4之间有多少小格?几毫米?

自选1厘米数小格,汇报。讨论发现了什么?(1厘米=10毫米)。

师:验证:课件演示数小格。

4、量硬币,感受1毫米。

师:量一般物体的方法是什么? 生口答,师小结。

生测一分硬币的厚度,汇报。

师:指导学生借助1分硬币表示1毫米。

5、练习。

〈1〉、测量棋子任一条边长,汇报。

〈2〉、课件出示练习题。

6、小节: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二〉、分米。

1、测桌面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怎么样?

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板书:1分米)。

2、认识,感受1分米。

师:在尺子上从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师;1分米和10厘米同样长,说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从刻度2到刻度几是1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3、分米条制作及应用。

师:2人一张纸条,一人测出1分米,并在最后画一条竖线,同桌用尺子测量检查。如果不正确,另测;正确,沿线折叠。    师巡视指导。

师:用分米条测量桌子宽大约是几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单位表示?

4、教学1米=10分米。

同桌之间提问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师贴分米条)。

师:共几个分米条?10个分米条是几分米?和学过的多长很相似?为什么?

指名提问,师小结。

验证:用1米长尺子测量得出1米=10分米。

三:练习。

课件出示。(巩固新知)。

四:

1、小节: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作业 :以毫米,分米为单位,测量家中物体长度,做一个记录。

板书设计 。

毫米,分米。

教师:西安远东二中中附属小学 岳涛。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一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纵观本节课,田老师巧妙构思,精心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测、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与上节课相比,教学流程更清晰合理,语言表述更准确到位,具体有以下几点感受:

强烈的探索欲望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课的伊始,田老师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再通过填合适的单位,既巩固了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又通过“一根吸管长1()”,这一问题引发了认知冲突:米太大,厘米又太小了,进而激起了学生认识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的欲望,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下一阶段的探索学习。这样的导入简洁、有效。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对于分米和毫米表象的建立教师重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田教师在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之后,分别让学生在学生尺上找1分米和1毫米,用手比划出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长度,找出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分米或1厘米,再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等,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感知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学生的'认知更加真实,更加清晰。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在不违背教学宗旨的基础上,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的。因此,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内容的生活性,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主动思考,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本课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安排了多次观察直观教具,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对1分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分米的表象,接着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毫米的认识也是通过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发出学习需求,教师同样组织了多样的“找一找”、“量一量”、“数一数”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建立了1毫米的表象,并结合身边的物体,如“胶带纸的厚度”、“手机的厚度”等,丰富学生的体验,体会出分米、毫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出学习的价值所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差异。田老师充分关注到这一点,交流时注重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如画1分米长的线段,在学生展示画法后,继续提问:有没有不一样的画法;量回形针长度时交流不一样的想法。这样既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后,田老师紧扣教学重点设计了多样的练习,有填合适的单位,有实际的测量活动,从而更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然,个人觉得本节课还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够到位:

一、忽视了估测意识的培养。概念教学应与估测相结合。如在实际测量时,应让学生选择单位后先估一估长度,再进行测量。

三、问题指向不太明确。如当学生画完1分米的线段,第一位学生展示画法后,教师问:有没有画法不一样的?学生总是围绕刻度0—10说自己的画法;直到问:你是从几画到几,有不一样的吗?学生才说出了很多不一样的方法。课堂结构就显得不太紧凑,导致练习拖延了时间。

四、灵活应变能力有待增强。本节课已经拖延了时间,应在交流测量结果后用一句话结束本节课,如: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选择感兴趣的物体去测量。而不要再总结本节课学了什么知识,要灵活应变。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二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首先,感谢教研中心及学校领导们给我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让我在这么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下面,就来说一说我的这节课。我执教的《毫米、分米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空间表象,感知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基于以上理念,我是这样设计的。

二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我结合教材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变金箍棒的有趣情境,形成情境串贯穿全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并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1.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已经有学习厘米、米的基础,我让学生课前用手比一比1米、1厘米有多长;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使学生回忆起厘米、米的长度观念,并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测量它的长度,复习测量方法。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唤醒学生对米、厘米表象的记忆,拉近学生对新知认识的距离,也为下一步感知四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更有助于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重视实际操作活动。

这我一共设计了4次测量活动,先是测量7厘米的小棒达到复习测量方法的目的,然后测量8毫米的小棒,不到1厘米,学生现有的知识无法准确表示它的长度,使学生思想中产生寻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水到渠成引出“毫米”的学习;还有就是测量1毫米厚的硬币,和后面的1分米的纸条。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在充分体验、感受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1毫米、1分米的表象,形成测量技能。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我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的方法认识了毫米,并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方法同位合作学习分米,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长度单位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同事还重视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4.联系实际,加强应用。

当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做到数形结合,使学生明确做一类题的方法和思路。如:练习题让学生填单位,及给猪八戒改错都需要学生先想一想实际物体有多长,再找合适的单位,最后填完要检查结果是不是和实际物体长短一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5.课后延伸。

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后延伸尤为重要。本节课我以金箍棒变得很长很长变到天上去之后,用什么单位表示它的长度这一问题,延伸到千米的学习。这样的设计给学生留了一个悬念,引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我努力践行区教研室提出的三单,即“课前预习单”“课上共研单”“课后延伸单”,把每一步落到实处,但纵观整节课,还有很多不足:

1.课堂的教学机智和提高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我没想到学生一开始就说出8毫米,下面都不知道怎么接孩子的话,后面学习完毫米之后,重新让学生测量小棒,没有抓住刚才的8毫米的生成,如果顺着学生说“刚才有同学量出了8毫米,对不对呢?验证一下。”就更好了。

2.课件收方不及时。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空间表象,本来就应该放在尺子上进行,为了给学生清晰的指导,才投影到大屏幕,学完1毫米的感念后应该马上隐去,我一时忘了,给学生造成错误认知,这一点值得注意。

3.练习题处理不到位。

在给八戒改错时,学生说13厘米长的铅笔错了,我让学生想象有没有13厘米的铅笔,这样不如让学生拿着尺子比一比13厘米有多长,看有没有这么长的铅笔,进而发现这个单位用对了,不用改,这样处理就更清晰。

4.课堂时间分配把握不准。

前面学习阶段节奏有点慢,导致后面有拖堂的现象。要是再紧凑一些就更好了。

以上就是我的想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三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同学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同学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同学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通过让同学用米尺丈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同学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练习的布置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同学掌握丈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和同学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考虑、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几方面动身,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同学在实际丈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同学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战略。

(4)、让同学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同学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协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篇十四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本节课吴老师教学环节清晰,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

1、从这部分知识特点来看,长度概念在学生的思维发展中属于遗忘较快个一个知识点,学生因为日常应用较少,知识点空间想象能力需求大,固在教学本课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印象。教师在处理这部分知识特点是,合理巧妙的情境引导,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学生回忆长度概念,并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长度的空间观念。

2、从学生主体性,教师引导方面来看,长度概念的掌握论方法实践操作优于其他任何教学手段。而本节课教师则充分考虑到这方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以学生动手探索为主,教师谈话传授为辅;以学生综合感悟总结为主,教师总结评价为辅。整个教学流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合理引导角色。

3、教师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参与面广,活动量大,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且课堂气氛融洽,学生联系生活,深化概念,过程不做作也体现了数学美、符号化,对于学生的后阶段的学习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五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同学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同学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同学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通过让同学用米尺丈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同学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练习的布置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同学掌握丈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和同学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考虑、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几方面动身,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同学在实际丈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同学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战略。

(4)、让同学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同学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协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篇十六

同学们春天来了,小动物们都来参加体检,它们高兴地看到自己长高了。课件出示:小狮子自豪的说:“我长高了!”小猴子也不甘示弱的说:“我也长高了!”学生看电脑课件,小狮子高1()25(),小猴子高98()。

学生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请学生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的长度。可是小猪身高1()、小鸡身高10()该怎么填呢?小猪的身高是1米、小鸡的身高是10厘米,他们的身高还可以用一个相同的长度单位来表示。(板书课题:分米)。

1、拿出自己尺子,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用手比一比10厘米有多长。介绍10厘米。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

2、说一说1分米等于几厘米。画出一条长是1分米的线段。

组织学生说出长大约是一分米的物体,并拿出尺子量一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表象。

3、(1)猜一猜:拿出3分米的纸条,估一体纸条的长度。组织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

(2)再拿出1米的绳子,让学生估测大概有多长。组织学生验证猜想,并在尺子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让学生直观感受到1米=10分米。

4、出示电脑课件:小猪高1米,小鸡高10厘米。你能不能把它们的身高用同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出来。学生把小猪的身高转换成10分米,小鸡的身高转换成1分米。

【评析:通过学生用手比划,看直尺、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1)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厚多少?让学生量书的厚度,部分学生表现出困难(不满1厘米),也有学生已对毫米的有了初步的认知。

(2)那为了量出这本书厚度,你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其实你们的愿望就藏在尺子里。

【评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1米、1分米、1厘米,由此激起。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组织交流。

(1)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交流)。

直尺上1厘注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请你画出1毫米的线段。说说你对1毫米的感受用手势来比划一下。

(3)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

学生交流从同学生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出示:1厘米=10毫米。

你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呢?组织学生讨论。

4、说一说,排一排。

(1)请4名学生戴上分米、毫米、米、厘米的头饰进行角色扮演,介绍自己。如:我是分米,我在学过的长度单位中,我排老二,我比厘米大,比米小,1分米有这么长(用手势表示)。

(2)介绍完之后,请4个长度单位按顺序排一排。请下面的小朋友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评析:角色扮演是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介绍4个长度单位,使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加深学生对4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它们的大小关系。

5、利用资源,课外延伸。

量一量1元硬币的厚是多少毫米。

介绍: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比如微米、纳米,同学们可以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更多的知识。

【评析: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指出新的问题,激发他们探寻课本以外的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识无止境。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自生探索创造了机会。

1、看一看。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加深巩固对1厘米=10毫米的理解。

2、量一量。

学生在活动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是否选用了合适的长度单位。

3、填一填。

先帮助学生回忆每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放手让学生填哪个单位比较合适。再拿出实物交流整合。

4、比一比。

先猜一猜,再比一比,量一量,交流评议。

围绕今天的学习内容,你能提出那些问题考考你的同学?还有什么疑惑想提出来?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七

新课程理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应由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去探索发现,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发展。本节课在设计时,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供充分的动手测量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体验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研究中认识毫米、分米,形成长度概念。不同的探究过程,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为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品质。

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本着这一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而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1、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再用尺子测量,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感觉硬币的厚度,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从学具和日常实物中找出厚度约为1毫米的实物来。

2、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估计铅笔的长度,再实际测量,找一找、议一议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直尺量出1分米长的小棒,并剪下,用手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说出学具和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最后抛开学具,用手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先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子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一比,再数一数有几小格,告诉学生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从而得出结论。

1、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利用学具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分组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同学合作学习中,既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

1、教具:米尺、1分硬币、1分米长的小棒、1分米长或宽的实物、1毫米长或宽的实物。

2、学具:1分硬币、小棒、剪刀、直尺、1分米和1毫米长或宽的实物。

一、认识毫米

1、小组学习,温旧迎新

(1)课件展示:观察直尺1厘米长度

(2)课件展示:测量纸盒。

(3)估计数学书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

(4)实际测量,小组交流。

(5)发现问题,引出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意图:通过动手测量,发现数学书的长、宽、厚不是整厘米数,让学生产生悬念,发现问题,进而导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思考: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

(2)交流与碰撞

(3)教师引导、归纳(课件演示1毫米长度)

(4)讨论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板书:1厘米=10毫米

1cm=10mm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教学生,把自己通过课后自学或其他渠道知道的知识告诉大家,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初步对毫米有了认识)。

3、建立1毫米的表象

(1)让学生估计1分硬币的厚度

(2)实际测量,验证与估计的差距。

(3)感知1毫米有多长。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厚约1毫米。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心体会,用脑思考而后建立感知,使每个学生心中都有把“称”)。

4、实际测量

(1)测量橡皮擦长约几毫米。

(2)测量字典厚约几毫米。

二、认识分米

1、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每个学习小组估计、测量铅笔长度。

(2)交流、汇报。

(3)认识分米。

(4)讨论分米、厘米的关系(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cm

想一想:从刻度0到刻度10是1分米,那么从刻度5到刻度几是1分米?

2、建立1分米的表象

(1)用直尺量出1分米长的小棒,并剪下用手感知1分米的长度

(2)找一找学具和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篇十八

杨老师执教的课题是《分米、毫米的认识》。杨老师幽默风趣,亲和力强,课堂上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在猜一猜、比一比、量一量、读一读、找一找、估一估、议一议等操作活动中认识毫米与分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各种感官参与其中,形象的演示、抽象的概括,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真正掌握的目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节课有两大亮点值得学习:

一是精彩的导课。杨老师是这样导课的:老师肩上背着一根长长的队旗旗杆(金箍棒),做动作,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表演的是哪个电视剧的人物。学生猜测:孙悟空。然后教师把金箍棒变短,观察,说说现在的金箍棒有多长?(1米),再变短(1厘米),说说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教师问:“还有其它的长度单位吗?”引领孩子们自然而然的进入新知的学习之中。这样的导课,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富有趣味性,同时也较好的回顾了前面学习的知识:米与厘米的认识,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我在想:如果我来设计这节课,我是做不出美猴王的动作,也想不到用金箍棒的变化把旧知的复习隐含其中的。相比之下,直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远不如杨老师的`这种设计活泼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是毫米的感知。在感知1毫米大约有多长的时候,杨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先量出约1毫米长(厚)的物体,如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等。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物体,然后抽出,观察两手指之间的长度,然后再放入,再抽出,这样反复操作,反复观察,经过不断的感知之后,杨老师提出问题:“你想对毫米说什么?”孩子们纷纷说:“你太小了”、“你太短了”、“你怎么这么短呀”。然后得出结论:毫米是用来测量较短物体长度的。在我教学毫米认识的时候,这一环节我却没有这样让学生捏一捏,而是让学生直接根据自己的感知用手指比一比,相对来说:直接用手指比一比远不如这样捏一捏的感知更具体,更形象,感知也更加准确、充分。看来,一节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思考,很多时候,换一种设计方式,会更适合孩子,会让孩子的理解更深刻。

一点值得商榷的地方:课堂上,在杨老师开始引领学生认识分米的时候,到下课还有5分钟的时间,到进行练习的时候,已经下课了,感觉对分米的认知有些仓促,而相对来说,分米也是学生不容易感知、理解的。在学习之前,我与杨老师进行交流过:可不可以这节课只认识毫米。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感知与操作,从而更全面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不仅仅要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与安排,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使用,让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加适合我们的学生,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九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篇二十

今天听了一节《认识分米和毫米》。“认识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这节课田老师上得很精彩,也很扎实,我感触颇深。下面我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田老师从学生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比如:让学生比划出一米和一厘米的长度,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再去填上合适的单位,一幢楼房高20();一盒饮料8()。在“饮料盒8厘米后,设计了一个吸管1()”,由此激起学生探寻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分米的认识。在讲授1分米有多长,教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分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分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田老师在教授分米,知道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所以在让学生交流一分米到底有长,让学生看着直尺找一找一分米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有学生回答从刻度“0”到刻度“10”,有学生回答从刻度“1”到刻度“11”等等,教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回答的丰富多彩。在让学生画一分米时,让学生交流画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是从刻度几画到刻度几,要画上端点,画完后要标注一分米。田老师还让学生用手比划,对着直尺比划出一分米有多长,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吸管的两端,感受一分米有多长。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一分米的。

在新授毫米时,田老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学生就说出了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田老师说如果不用“大约”这个词,怎样精确地表示出数学书的厚度呢?这就需要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它就是——毫米。就非常自然的过渡到了毫米的学习。在这里田老师“注意细节”,这也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教师把握了教学中每个细小的环节。“大约”一带而过,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长度单位,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严谨意识。接着田老师就讲述: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画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这样巧妙地引导会防止学生觉得知识传授过程的做作。教师学生用已学长度单位量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不足1厘米时,为了测量的精确,我们需要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毫米的概念。在认识一毫米之后,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毫米的物品,比如胸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等等。小朋友们在操作叙述中,进一步加深了对1毫米的感知,很能体现操作与感知的实效性。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练习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在练习中比较,在比较中练习,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与应用,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与毫米有关的信息,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整个教学流程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可以感觉到教师在备课时下了一番工夫。教师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参与面广,活动量大,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且课堂气氛融洽,学生联系生活,深化概念,过程不做作也体现了数学美、符号化,对于学生的后阶段的学习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