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拉贝日记》读后感(优秀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5:09:53 页码:13
最新《拉贝日记》读后感(优秀14篇)
2023-11-11 05:09:53    小编:zdfb

10.读后感是对于所读书籍的思考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书中的内容和主题。那么怎样写一篇有思想深度且富有个人特色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路。读后感有许多不同的风格和主题,有的感人至深,有的警示人心,有的则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在阅读这些读后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表达方式和观点,同时也可以看到不同人对同一本书的理解和感悟之间的差异。阅读这些范文是一种学习和启发的过程,希望能够帮助你写出一篇更好的读后感。

《拉贝日记》读后感篇一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刚看好《拉贝日记》,我觉得非常有必要释放下自己的心情。

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12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并不是了解的很清楚,信息主要来源于一些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历史。

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理由和我没去看《南京!南京!》是一样的。怕闷,怕看了以后浑身不自在。事实上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贝日记》,更决定去补上《南京!南京!》。首先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不论从题材、演员的表演、光影、音效上我都觉得都很出色。其次这是一部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的影片,我并不是在和平年代大谈爱国主义教育,只是简单的觉得——有些历史不应该被忘却,应牢记。最后,这部影片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看了这部影片后让我懂得,多么艰苦、多么危险、多么折磨人的事情面前,你都不能轻易地倒下。人必须要坚强,只有坚强才有明天的希望!

《拉贝日记》读后感篇二

《拉贝日记》是一部真实、完整地保存了南京大屠杀的珍贵史料。它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1937年12月13日,这个耻辱的日子,在中国人民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耻辱。从这一天开始,30万同胞遭到了惨绝人寰的杀戮。在当时,中国人虽然人多,可人多又什么用呢,我们的国力比不上日本,国内工业基础又差,武器装备落后且数量少。日本军国主义在12月13日这一天,开始了疯狂的抢夺和侵略,丧心病狂地屠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活埋、枪杀、砍头……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特别是两个日本军官,居然进行了杀人比赛。杀完之后,还得意洋洋地自吹并拍照留念,真是连畜生都不如!

我们要向帮助中国人避难的外国友人致敬,向曾保护了30万难民的德国人拉贝先生致敬。

南京大屠杀,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让人忘却,它用血泪史告诉我们每个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永远记住这段历史,但不要记住仇恨。我们每一个学子,要奋发读书,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拉贝日记》读后感篇三

这学期,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拉贝日记》,这本书的作者名叫约翰·拉贝。

本书讲述了1937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来到南京。在那里狂轰滥炸,挥刀进行了一场大屠杀(杀的是中国老百姓)。当时有一名叫约翰·拉贝的德国人在南京,他看到这样的场面,用智慧和自己的身份历经种。种困难,遇到各种挫折,最后用行动成功保护了20--0多名中国人免于被日本兵杀害。

那些被杀的中国老百姓多无辜啊,什么都没有做,却遭遇了日本人的枪杀、砍杀、烧、--等等等等,我们又没有犯什么错误,有什么权利这样对待我们?对于这样的小日本儿,我们没必要和他们争论,直接对他们不客气,他们喊冤,我们还说你们活该嘞!唉,为了让祖国强大起来,我们只能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好好学习,将来,祖国就不再会那么弱小,在那么容易被欺负了!

《拉贝日记》读后感篇四

《拉贝日记》的作者是德国人约翰·拉贝,该书是作者的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今年是第六个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2周年。对《拉贝日记》的阅读能让人体悟到战争的残酷,生命的不易,以及在黑暗中闪现出的人性光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拉贝日记》的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设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也挤进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国以后,连续举行报告会,向德国当局呈送书面报告,继续对日军在南京的罪恶进行揭露。在受到德国警察盖世太保的讯问和警告之网后,他仍然暗暗地细心整理自己的日记和有关资料,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人。

这本书主要采取的是日记体这一形式,在情节上,他更多的是翔实的、朴素的记述,读完后令人压抑、愤怒,为那段黑色的历史。

他在日记里也会抱怨中国人的贪污,不守信用,也会咒骂美国人,英国人的胆小,偷跑,也会想念自己的家人。这本日记里全是这样真实的人,事,情。

可以说,拉贝以德国人的严谨和商业从业者的习惯细致地记录着那年冬天南京城里的一切。

我们读着他的日记,仿佛漫游在1937年冬天的那座南京城。那座城里只有兽性和人性在搏斗,看到战火之下我们的同胞只能躲在那面偌大的德国国旗下才能觅得求生的希望,看到硝烟中国人涌向安全区抓住救命的稻草,看到许多工人得以生存,只能是因为有几位高大的德国人站在他们身前,我感动之余甚是心酸。

他没有满腹的哲理,也没有宏伟的韬略,更不是一个狂热的政客。

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诚实质朴的商人,一位有头脑的人,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事。他恢谐幽默,遇乱不慌,临危不惧,即使在险恶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随和而受到周围人的欢迎。他是一个纯正的人道主义者,他把帮助危难中的人,看作是自己的义务。拉贝仍然坚持着,因为他还要帮助安全区内的中国人民,他工作、奋斗、计划,尽他的全力做他能做的事,甚至在安全区物资短缺时,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

拉贝,让我很感动,一个德国人,一个中华民族的英雄!我为他保护文明国家的子民而感动落泪;我为他的坚强与痴心而感动落泪。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种.种残暴行为;他保护中国人,尽管日德是盟友,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中国人的爱。

谢谢拉贝,谢谢那些最初组建起安全区的国际友人!但是想想我们的祖国在那个时期,在日本人眼中,甚至德国人眼中是什么样的呢?日本人眼中无疑只是一群东亚病夫,几个可以游荡的动物,和一般的低贱生物没有什么区别,杀死再多都无所谓,还可以磨刀呢!而德国人眼中呢?也许真的就像拉贝说的一样,我们是一群渴望拯救的人,一群无能的渴望别人拯救的人,一个满目疮痍的民族,一头犯病的狮子。

于是,拉贝作为一个“人”,凭着人的感情,凭着人性和本能,用他的方式保护着中国人。他建立的安全区,连同他的私宅,成为了许多中国难民躲避轰炸的堡垒。面对日本灭绝人性的、疯狂的、失去理智的进攻,国民政府退缩了,南京守军退缩了,把无辜的人们拱手让给日本军队任由他们宰割。然而,“人”呢?人性永远不会退缩!

一个外国人,被卷入一场战争,却不畏惧危险,以”人“的名义,拯救一个素不相干的民族的人民。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与当时日本人的疯狂,中国官方的软弱冷血,中国民间的麻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世界大战的背景下,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独特的视角,特殊的人,写出了这本特殊的书。读罢此书,我们不仅要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更应该关注被刺刀逼到角落里却仍倔强地闪光的人性光辉。

其实小人物也很伟大(虽然拉贝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小”人物),并不是你本身伟大,是因为做了并出于真心做了某些让当时社会认可并赞扬的事而变的伟大的。在那黑暗的日子里,我能在本身的安全没有收到严重威胁下能救几个算几个,是尽全力去救助而不是一个都有不救——在残酷的战争中活下来的人很不容易,而在战争中通过自我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存活下来就更不容易了——那是一件伟大的事。

爱,不分多少、大小,只要你肯付出;爱,不分国界,只要心中有爱!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重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啦……啦……你用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拉贝日记观后感。。。。”每当《我和我的祖国》那优美的旋律响起时,一种温热的情感便会在身体里慢慢升腾。我想这便是作为中国人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吧。往往一个人对事物热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就像你爱你的家人、朋友、师长一样毫无理由。我爱我的祖国,她虽然没有俄罗斯那么大,没有美国经济那么发达,但是她有50悠久的历史,并且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

而近期再次使得我为祖国而感动的是一部电影叫拉贝日记,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12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知道的太少太少,可怜的一些信息主要来源于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大都太过概括,缺少了应有的立体感。

《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残酷与壮烈交汇的历史。这部电影无疑可以被称作一部好电影,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被剧情牵动着,但是我的脸一直紧绷着,什么话也不想说,心情特别的沉重。在这个电影中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特别的深刻,一个是日本轰炸南京,拉贝牵起来德国的国旗,中国人在德国国旗的庇护下面躲避轰炸,觉得是种讽刺,这大概是希特勒唯一做的好事吧。我不禁要想为什么作为中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没有安全感,而仅仅一面德国的国旗其效用却这么大,想来关键是德国的强大啊,观后感《拉贝日记观后感》。

另一个情节是日本军人透露消息的情况,也说明了发动战争是极少数的军国主义分子,大部分日本人都还是不希望战争的,这也是我在影片中唯一一个我不会用鄙视的眼光注视的日本人。还有一个就是日本人在进行杀人比赛的时候那群同胞的眼神,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个个坐以待毙,或许这个是导演的安排,不过人人都是没有神的眼神,这么多人为什么不能够反抗?他们被俘之前可还是中国的战士啊,这是我最无法了解的。

起初,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理由和我没有看《南京!南京!》之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是一样的。怕闷,怕看了以后浑身不自在。事实上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贝日记》,从电影中我看到了许多伟大的灵魂充满着人性光彩的拉贝,耿直的威尔逊大夫,年轻气盛的罗森博士,慈爱坚强的杜普雷女士,人物丰满,个性鲜明,为突出拉贝起到了很好的绿叶作用。

跟着导演的镜头,我看到拉贝在是否出任安全区主事者的困惑,他在失去妻子的心灵战栗中变得更加坚定,他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为安全区购买粮食,而故意不让别人知道内情。

面对这样一个把大爱倾注在一群与自己并无太多瓜葛的弱者身上的外国人,你没法儿不想起救犹太人于水火的辛德勒,没法儿不想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白求恩。影片在娓娓道来中,为重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立下莫大之功。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在这六十年的风风雨雨里,中国变得太多太多,从贫困到丰衣足食,从弱小到强大,从被人看不起到被人看重,人们在向着祖国美好未来看齐时,是否会想起那些曾经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呢,他们的英勇事迹是否还被记得真切。

几年前曾经听过某校学生在观看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资料时不断爆发出兴奋的笑声的报道,那时的我简直无法相信,作为中国人他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在建国六十周年的今天我想这是一个好机会,一个培养新一代中国人爱国热情的好机会。

我想拉贝日记的出现无疑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根是一个好的契机,古人已去今人是否还记得缅怀这他们呢?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拉贝是德国人,他是一个虔诚的徒,对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处在内忧外患中的中国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设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也挤进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其日记主要记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因为他当时的身份,一直留守在南京,从而直接和间接的目睹了日军对于中国民众的暴行。他的日记详实的记载了日军攻占南京前的狂轰滥炸,到日军攻占南京后的烧杀抢掠,以及耳闻目睹的各种残忍暴行。作为一名旁观者,一名第三国的目击者,拉贝日记的价值性是不可估量的,从而更有力的证实了南京大屠杀的存在。

1938年二月份,拉贝的糖尿病已经开始恶化,而且,由于拉贝对日军的不断施压,以及他对日本暴行的不断指责与控诉,激怒了日本军界的要员们,强行要把他驱逐出南京,德国政府在接到日本方面的通报后,决定对拉贝召回,接受质讯。拉贝最终在将难民营托付给马洛、魏特琳等十几位外国人士,安排妥当后便回了国。

拉贝的晚年十分之凄凉,在1950年,也就是抗战胜利的第五个年头他就逝世了,当时无人知晓,没有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我认为拉贝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人,他恢谐幽默,遇乱不慌,临危不惧,即使在险恶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随和而受到周围人的欢迎。他是一个纯正的人道主义者,他把帮助危难中的人,看作是自己的义务。在日军占领南京时,他为了保护自己的佣人和职员,为了南京平民的安全,不顾个人的安危,甘愿留在受难的南京,吃尽苦头。他对难民一视同仁,尤其不亏待穷人。一次,当拉贝正准备关院门时,有3个穷孩子来找防空洞,被他这个洋人吓得撒腿就跑,拉贝却把他们喊了进来,安排在防空洞中间的位置。

爱,不分国界,不分种族。拉贝不是中国人,但他对中国的爱不亚于任何一个中国人。

《拉贝日记》是一部真实、完整地保存了南京大屠杀的珍贵史料。它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1937年12月13日,这个耻辱的日子,在中国人民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耻辱。从这一天开始,30万同胞遭到了惨绝人寰的杀戮。在当时,中国人虽然人多,可人多又什么用呢,我们的国力比不上日本,国内工业基础又差,武器装备落后且数量少。日本军国主义在12月13日这一天,开始了疯狂的抢夺和侵略,丧心病狂地屠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活埋、枪杀、砍头……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特别是两个日本军官,居然进行了杀人比赛。杀完之后,还得意洋洋地自吹并拍照留念,真是连畜生都不如!

我们要向帮助中国人避难的外国友人致敬,向曾保护了30万难民的德国人拉贝先生致敬。

南京大屠杀,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让人忘却,它用血泪史告诉我们每个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永远记住这段历史,但不要记住仇恨。我们每一个学子,要奋发读书,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拉贝日记》读后感篇五

也许,因为了陆川电影《南京南京》的热映,引起了我对另一部同题材小说《拉贝日记》的兴趣,从网上,我读完了它。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设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也挤进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他还在他的日记和其他文字中记述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国以后,连续举行报告会,向德国当局呈送书面报告,继续对日军在南京的罪恶进行揭露。在受到德国警察盖世太保的讯问和警告之网后,他仍然暗暗地细心整理自己的日记和有关资料,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人。

这本书主要采取的是日记体这一形式,在情节上,他更多的是翔实的、朴素的记述,读完后令人压抑、愤怒,为那段黑色的历史。

对于南京大屠杀,我最初的记忆是在初三那年,学校发了一本补充教材,那上面的`记载。对于这段历史,我想每一个中国人的感觉都应该是相同的。

然而,有时候,问问现在的学生,他们对这段历史的陌生,却又常常会令我心生感慨:不是要宣传怎样的去敌对日本,而是,作为一段屈辱、悲痛的历史,我们应该铭记。

因为了《流星花园》的小优而喜欢的杨丞琳,因为她对的抗日的无知言论而对她厌恶到了极点。在吴宗宪主持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面对宪哥的提问“抗日战争打了多少年”,杨丞琳说不知道,宪哥告诉她打了8年,她居然说:“哇,才打8年啊!”。

身为一名教师,我只希望这样的例子不要发生在我的学生的身上。

再一次,缅怀,为那些枉死的冤魂。

《拉贝日记》读后感篇六

97年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刚建立的时候,我就参观过,当时给满屋子的骨头和血肉模糊的照片给吓倒了,没敢多看就逃了出来,仍清晰地记得那面墙上的几个大字——遇难者遭难者victims300000!!

在南京读书的日子,每年的12月13日都可以听到那长鸣的防空警报,在那一刻,仿佛听到了死难的同胞们的悲凄。一直以来关注这段历史也关注国际上对这事的反响。值得庆幸的是,这段历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了解。

《拉贝日记》、《南京南京》、纪录片《南京》以及纪录片《南京大屠杀》都是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写实类影片,看了之后都让人心灵震撼。从时间上来说,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张纯如)最老,也最不具备电影拍摄技巧,仅从影片观赏角度来看算是最不好看,但是却最写实,大量的真实历史的镜头记录下了真实的那段历史。纪录片《南京)是从国外友人的口述历史视角,纪录和描述那段历史,整个片子试图还原当时事件的原貌,加上美国佬的电影手法和效果比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有了质的提高,看过之后让人悲愤不已。《南京南京》更多的是直接描写一处处血淋淋的杀戮和日本鬼子的残暴,以及偶尔用那不纯熟的心理描述技巧为那并不存在的所谓个别日本军人的良心追魂,我斗胆问陆川一句:日本鬼子会自杀吗?拉贝会向中国人下跪?你会选人吗——用个喜剧演员来演这么严肃的电影!(我不是说范伟演得不好)。《拉贝日记》则从拉贝的视角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导演的目的就是想效颦《辛德勒的名单》。《南京南京》中的人物更具有符号化,《拉贝日记》中的人物刻画得更具有个性。《南京南京》中的故事情节大部分虚构,《拉贝日记》则真实记录了百人斩等事件。

《拉贝日记》中有几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能容下10万中国人的地方,肯定容得下20万中国人!(这是拉贝对中国人的理解,在某人说国际安全区只能容纳10万难民的时候);hitlerhasonlyoneball!(中文字幕翻译得很隐晦很和谐,说他们胆子很小,当然英文也有这一层意思,这是拉贝无聊时和威尔逊医生一起唱的歌)。

《拉贝日记》读后感篇七

刚看好《拉贝日记》,我觉得非常有必要释放下自己的心情。

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12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并不是了解的很清楚,信息主要来源于一些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历史。

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理由和我没去看《南京!南京!》是一样的。怕闷,怕看了以后浑身不自在。事实上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贝日记》,更决定去补上《南京!南京!》。首先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不论从题材、演员的表演、光影、音效上我都觉得都很出色。其次这是一部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的影片,我并不是在和平年代大谈爱国主义教育,只是简单的觉得——有些历史不应该被忘却,应牢记。最后,这部影片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看了这部影片后让我懂得,多么艰苦、多么危险、多么折磨人的事情面前,你都不能轻易地倒下。人必须要坚强,只有坚强才有明天的希望!

《拉贝日记》读后感篇八

《拉贝日记》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新的看待南京大屠杀的视角。影片以第一人称叙述,从主人公拉贝的视角切入,将拉贝的个人经历与南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手法有效地决定了影片的素材取舍。影片的另一条叙事脉络由日本军方的侵略进程展开,多角度叙事的同时调整了电影整体的叙事节奏。

电影中有一段情节很耐人寻味:遭遇日军空袭的平民却在纳粹的旗帜下得到了庇护。儿童在纳粹旗帜上蹦跳,显然并不明白旗帜上符号的含义。我们不能说影片在用人性为肮脏的政治“洗白”——虽然拉贝是纳粹,后来“告密”的是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军官。相反,它实际上消解了一部分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从人性的角度掀开了战争的一角,让我们得以从中窥见特殊年月里的人性百态。

滞留南京的拉贝同其他人道主义者们为陷于战争中的南京人民设立的安全区像一座风暴中心的小岛,在日本人的残酷手段下,保障平民们的安全无异于与虎谋皮。拉贝等人对安全区的维护举步维艰。影片中并没有用大量的血腥镜头来展现战争的残酷,但它切实地向观众传达了一种悲哀的无力感。杀戮对准的是一个群体,催眠自己面对的是一群低等的,待征服的对象,杀人的负罪感便可降至最低。在屠杀中,一面是非人的,沉默的群体;一面是鲜活的,具体的生命,社会学意义上的个人和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之间来回切换,影片在这样交错的展示中最大限度地撕扯着观众们的神经,也最大限度地凸显了生命的尊严。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加仑伯格对中国人的人性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中国人像一群沉默而无害的羔羊,但你并不能否认他们超群的智慧和他们所能爆发出来的巨大能量。这是一个能创造奇迹的国家。中国人天性中的惊人忍耐力往往赋予他们众多优美的品德。无论是“能装十万人的地方,能装二十万中国人”,还是日军指挥官对数量庞大又极富韧性的中国人的认识(中国人的智慧和难以控制使他选择屠杀战俘),还是影片中对司机,助手,女学生等小人物的刻画,基本都能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同,唤醒他们文化基因中的深层意识。

影片的结尾,拉贝与妻子重逢并返回德国,热烈的欢送场面像是南京城中的一场幻梦。它好像给人以希望,却无法让人忽略其表层信息下面的悲剧内核——无论是之后保护区二十万南京人之后的命运还是拉贝回国后将要面对的种种磨难,都并没有随着影片的结束而结束。

在《拉贝日记》中,我们可以短暂地跳出受害者的身份,从旁观的角度审视这段历史。中国人从并不畏惧正视苦难,只是常常焦虑于检视历史的方式。剖开伤口的过程的焦虑感往往大于感受到的疼痛度,这大概是一种心理作用吧。《拉贝日记》为我们捡起了很多曾被忽视的记忆碎片,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概也算是一种影像对历史记忆的重构吧。

《拉贝日记》读后感篇九

《拉贝日记》给我这样一个极其模糊的印象。

有背景的中国人。

说到描绘中国人是这场灾难的真正主角,我不得不提到《南京!南京!》。导演陆川在接受杨澜采访时表示,中国人的特写面孔是他尽量根据真实照片寻找类似的群众演员来化妆和表演,这让我对《南京!南京!》中空白、无助和坚毅的面孔印象深刻。但《拉贝日记》,导演劳里加伦伯格依然用最平庸的手法刻画中国人。只是在拉贝选择那20名士兵的时候,镜头给了他们一些特写,很多时候,中国人在这部片子里完全沦为道具。除了所谓的男主角张静初和拉贝老师的司机,我几乎想不起来电影里有什么难忘的中国面孔。

当影片中的中国人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时,影片中的大灾难带来的震撼应该大打折扣。换句话说,《拉贝日记》的故事核心完全转移到了拉贝身上,所以甚至可以说,这场浩劫完全成为了《拉贝日记》年电影中实现拉贝光辉形象的主动背景板。

同样的问题也可以在屠杀桥上看到。预告片中被大大夸大的“多米诺大屠杀”桥,是我在电影中看到的最让人不舒服的桥之一。但这不是因为屠杀的残酷,而是因为桥上表现出来的矫情。在桥上,那些中国士兵已经完全彻底地成了道具。机枪扫射的时候,并没有躲避抵抗的意思。他们按照导演的意图在特定的时间落在了同一个位置上。毫无生气的道具也是。

当一些电影试图还原灾难中的每一张脸时,一些电影用粗糙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人。《拉贝日记》里的中国人都是举着聚光灯,但都是站在聚光灯后面,电影里的光芒都落在拉贝身上。由此不得不说,有时候我们知道哪部电影更真诚。

庸俗桥梁的无节制堆积。

陆川把五个小时的电影删减到两个小时后,原剧本中的三角恋情节被完全删除,以至于我们看不到现在上映的《南京!南京!》中几个角色之间原本的情感纠葛。

原来删除比保留难。

诚然,加入几个主角的情感纠葛后,电影会更商业化,更吸引观众,但这要看是什么电影。如果把这种无谓的感情戏混进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里,会让人觉得无聊。商女不知亡国之恨,洋人不知亡国之痛。看来南京大屠杀的浩劫离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的眼睛还是太远了。从他们把中国人彻底还原成只能呼吸的道具就可以看出来。他们似乎远远没有意识到这场灾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痛苦。相反,他们正以纯粹的外国思维看待这场灾难。因此,他们更关注灾难上的外国人,更感兴趣的是灾难上发生的无端的异国恋。这是一种天生的惯性思维态度,甚至霸道不负责任,让我怀疑《拉贝日记》的诚意。因为删除张静初在片中的爱情场景对影片的剧情几乎没有影响,反而会让剧情更加紧凑。而对表达影片主题毫无帮助,与历史无关的,却是庸俗的情节。影片中,它以“战场上的浪漫”为名,肆无忌惮地在血迹和尸体上游走。

而且片中的低俗远不止这个。

以忍受的便是最后拉贝离开南京的桥段,且不论这场戏是否符合史实,单单那些那些衣冠鲜亮的且满脸红光的群众演员,就让我难以感受到他们刚刚经历过一场死掉无数中国人且缺乏充足食物的浩劫。无论拉贝拯救了多少人,但在这场死了30万人的浩劫中,任何的欢呼都是刺耳的。至此,这部影片中的中国人已经完全成为衬托拉贝光辉形象的元素了。

《拉贝日记》的结尾,必然成为最恶俗的桥段之一。

毫无亮点,平庸到底。

“毫无亮点,平庸到底”——这八个字就是我对《拉贝日记》最直接的印象。这是一部无论从尊重史实的程度上还是从一些虚构的剧情上来看,都有着太多太多瑕疵的影片。这部耗资2000万美元的“大片”,空有还原历史的想法,却缺乏还原历史或者是传达真相的能力。对浩劫缺乏足够尊敬的描述,而影片里和日军的交涉以及安全团内部的矛盾这些本可展开的剧情又浅尝辄止。这部平庸到极点的影片甚至比不上好莱坞标准流水线的作品,至于比肩《辛德勒名单》那更是天方夜谭。虽然影片中的演员都有着出色的演出,尤其是扮演香宫鸠彦的香川照之更是令人尊敬。如果没有这些演员,那么这部影片甚至连平庸都谈不上。

拉贝是伟大的,但这部《拉贝日记》却离伟大有着太过遥远的距离。

《拉贝日记》读后感篇十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他们,他原以为他们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他们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读后感篇十一

首先想发点牢骚。

《拉贝日记》只有一个厅放映,其它影厅全是《南京南京》。

这种照顾本土电影票房的手段实在很小家子气。

看了《南京南京》,豆瓣的影评给了3星。

《拉贝日记》则不得不给4星。

南京人对拉贝有深厚的感情,因为他对南京人乃至全体中国人来说是个大恩人。可是对于拉贝先生的了解,我们也只是知道个轮廓。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拉贝。原来他在票选安全区主席的时候也有顾虑,他也曾站在德国的角度,认为日本接管中国有利于德日之间的战略合作,他也曾做出交出战俘的决定。

这些充分显现出拉贝只是个凡人,绝不是被完美光环笼罩的神人。

在此当选安全区主席之前拉贝有所顾虑,站在他的角度来看,这种顾虑很真实。一个即将携妻离开中国的人,却因为一场会议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换了谁,我想都会犯愁。

好在威尔逊大夫从中激将,留住了拉贝。

当然,简单的激将只是促成拉贝做出决定的最终导火线。

最主要的是拉贝本人也对这片土地眷恋不舍。

影片利用穿插的资料影像揭露当年日军犯下的种。种罪行。

同时也有令人悲愤的百人斩比赛画面。

这一点,比《南京南京》做的要好。

此外,与《南京南京》一样,导演也安排了一个有点人性的日本少佐。关于这个人物,《拉贝日记》里对他的描写几乎是点到为止,其余日军继续扮演恶魔的角色。

这一点,比《南京南京》做的要好。

导演fg和陆川一样想告诉观众,日本部队里还是存在好人的。

但两位导演最大的区别是,fg懂得营造历史的整体,而陆川却一个劲的描写稀有的个体。

当然,《拉贝日记》也并非十全十美。

我相信很多看完电影的观众都会对张静初不满。

张静初在这部戏里根本就是个多余的角色。

第一,剪了头发,你还穿旗袍?明摆着怕日军不知道她是个女人。

在这点上,《南京南京》就很真实。

第二,弟弟为救姐姐,开枪射杀两个日本人。这段戏没什么不妥,问题是张静初是不是脑袋缺根筋?居然穿了身日本军官的衣服逃跑。

你穿日本军服是为了躲避日本人,这点可以理解。

(我所在的影厅内,所有观众对此段情节的出现一致表示不满)。

此外,如果一定还要挑刺的话,拉贝在救赎战俘的那场戏也有问题。

当时拉贝表示他的司机会说德语,日本人问在场的俘虏谁会讲德语。

有一个人畏畏缩缩地举手,那意思很明显,他“懂”德语。

随后拉贝与此人简单的对话,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

从举手的角度来看,说明当时那位战俘比其他人都有魄力,他想赌一把。

所以说,既然敢举手,就应当不是个白痴,结果却用无声告诉拉贝,自己是个白痴。这一点不符合逻辑。

(但逻辑只趋向于理论,也许现实中真的有过这么一个角色,也许此人当时情绪很乱)。

拉贝在离开中国的时候,难民高声欢呼拉贝的名字。

这一点与《南京南京》里难民下跪挽留拉贝完全不同。

我更愿意相信下跪的说法,对当时的难民来说,一个救星的离开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总体来说,《拉贝日记》还是值得一看的。

至少比起《南京南京》来说,在我心中要多一颗星。

《拉贝日记》读后感篇十二

南京大屠杀,是一个不容遗忘的历史,是不容抹杀的记忆。拉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用自己的笔触记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也许他的记录并不是很完整,但是他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记录下了这一切,他的记录是更加客观的,没有特别的民族主义。拉贝,本是洋行的员工,可以在战争爆发之前就离开。但是,他选择了留下,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保护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员工。他作为一个德国人,在中国的位置有点奇怪。德国做为日本的盟国,他本该帮助日本,但是他却在保护中国的百姓。在日本进攻南京的初始,中国人在说拉贝要保护中国人,成立安全区只是一个圈套,他们不相信他。但是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是留下来保护中国老百姓的。

他和一批外国人在异国他乡做起了本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当然,利用德国人的身份还是有些好处的,比如日本士兵对他会敬让三分,暂时不会威胁到他的人生安全。但随着时间愈来愈长,他所设立的安全区不再能很好的保护那些难民。他本是怀着日本人不会做出伤害百姓的事的,但很明显,事情不是他所预料的那样。日本人以杀人为乐,四处寻找妇女寻乐,烧毁房子取暖,这就是大日本皇军的所做所为,让人愤恨的所做所为。之后,拉贝渐渐丧失了对日本皇军的希望,他知道他们是不会认真去帮助他们的。中国人,30万中国人,竟然就这么被几个日本兵杀死。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反抗,是他们不愿意反抗。他们想用自己的善良以获得一线生机,但是他们都错了。留下他们,就是对日军的威胁。中国人是太懦弱了吗?是几百年的太平日子让他们忘记了斗争了吗?但是红军长征时,不是照样以一抵十吗?如果当时的中国人能奋起反抗,还会有这样的结局吗?拉贝日记让我们记住历史,让我们不因为历史的远去而淡忘!

《拉贝日记》读后感篇十三

一部《拉贝日记》让许多中国人知道了johnrabe,一个曾经在南京大屠杀中帮助过我们的外国人。无论他当时的身份如何、居心如何,他和几个外国人建立的安全区保护了大量中国人的事实是不可磨灭的。

二战中,有几万犹太人在上海避难,只是由于德国和日本之间的分歧,使得他们侥幸存活。但是在战后这60多年里,以色列和整个犹太世界,都时刻在感激中国人民,在最危及的时期曾经接纳过他们。尽管当时的上海已经被日本人所占领,尽管当时的'中国人自己都顾不上自己。这就是一种感恩的态度,哪怕一丝一毫的举动,或许能救到许多人,别人都会永远记住你的好。

回到影片上来,这部片子虽然是中德合拍,但导演是德国人、剧本也是德国的,可以说是一部完全的德国电影,只不过用了一些中国演员。

因此,完全可以理解《拉贝日记》没有常规的中国思路,也没有对南京大屠杀的血腥进行大量描写,电影突出的还是拉贝这个人,从一个亲民的资本家转变为帮助中国难民的人道主义者。影片也最大限度尊重了拉贝的日记,换个角度讲,其实就是拉贝在带有主观的说故事。他的视角有限、他的思想也有限,人无完人,不能指望人家能完整客观的记录下整个惨绝人寰的过程,同样也不能指望德国电影能拍出中国思路。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永远的痛,通过第叁方的视角,再次经历整个过程,也是种反思;同时更应该学会要感恩,要感激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无论他的肤色、他的身份。

《拉贝日记》读后感篇十四

也许,因为了陆川电影《南京南京》的热映,引起了我对另一部同题材小说《拉贝日记》的兴趣,从网上,我读完了它。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设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也挤进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他还在他的日记和其他文字中记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国以后,连续举行报告会,向德国当局呈送书面报告,继续对日军在南京的罪恶进行揭露。在受到德国警察盖世太保的讯问和警告之网后,他仍然暗暗地细心整理自己的日记和有关资料,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人。

这本书主要采取的是日记体这一形式,在情节上,他更多的是翔实的、朴素的记述,读完后令人压抑、愤怒,为那段黑色的历史。

对于南京大屠杀,我最初的记忆是在初三那年,学校发了一本补充教材,那上面的记载。对于这段历史,我想每一个中国人的感觉都应该是相同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