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3:39:44 页码:7
最新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优秀16篇)
2023-11-13 03:39:44    小编:zdfb

教案的评价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编写教案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教学活动。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篇一

学习体会诗人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直观性描绘与虚拟性想象结合的手法,以及与前一首诗截然不同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从而了解诗人的经历与内在情感的变化。

学习这首诗中表达诗情的手法,体会作者身陷囹圄却壮怀激烈的情操。

一课时

戴望舒,早期受到法国向正派的影响,1941年在香港被日军以抗日的罪名抓入监狱,他前后期的风格有明显的转变。前期讲究音乐性和象征性,追求意象的朦胧,后期作品情调日趋明朗,表现出爱国知识分子对侵略者的反抗精神。

象征: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的意义。利用象征物和被象征物的内容在特定经验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可是后者得到具体直观的表现。作为形象,象征可分为传统象征和个人象征,后者为个人自创的象征方式。

提问:同学们仔细阅读本诗,这首诗主要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两个部分:开头到“我站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第一部分表现了世人对沦陷地区的关注。

这一部分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手法来写的呢?(对比,用家乡以往的美丽和今天祖国的满目疮痍做明显的对比,从而可以看出日寇的铁蹄对祖国的践踏。作者充满中国人血泪的江山之时,不能不感到愤怒和悲哀。)

作者是如何家将两个部分传接起来的的呢?作者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着祖国的大地,这双手触到过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它是受过损害的,和那辽远的一角。

作者认为祖国的未来是没有一丝希望的吗?

第二部分是一种光明的意味。是对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的赞美。

“太阳”和“春”的意象象征着什么?给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太阳象征着光明,春象征着蓬勃的生机。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表达了对依然完整的国土的赞美和向往。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用来比喻什么的呢?(作者发挥他的想象力,把虚拟的想象同比喻结合。虚实相生,作者温柔的抚摸,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真切而深沉的热爱。

同学们选择一个角度,对本诗的艺术特色作一简要评价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4、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5、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2、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朗读、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

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

3、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象征手法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2、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筛选有关资料及相关录音或幻灯;学生收集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并能熟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解决生字词。

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假设我们生活在战争年代,你不幸被敌人抓捕了,你在监狱中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作答)。

总结后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就是诗人在被捕后创作的,谁来介绍一下诗人和诗歌创作的情况?(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并补充、记录)。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记录停顿和重音。

2、问:诗歌在写什么?你觉得诗歌寄托着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后全班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教师点评然后再次朗读(齐读或个别学生范读)。

4、问:把诗歌分为两节该怎么划分?说出理由。(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根据诗人感情变化来划分,从开始到“手掌沾满了阴暗”为第一部分,描写沦陷区的情况,表现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三、赏析第一部分,体味诗人情感:。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

5、朗读讨论:这些描述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讨论回答]。

7、男女生分组朗读诗歌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朗读、复习上课导入新课。

问: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了沦陷区,他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自己身陷牢狱而国土哟支离破碎,但总有美好的事物在鼓励着自己,那就是对解放区的向往]齐读第二部分。

二、赏析,探究诗歌内容:。

2、探究下列问题:(分小组讨论)。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当堂背诵,结束全文。

四、全课总结:。

诗人虽然身在狱中,却仍然不忘和自己有着相同命运的祖国。他”残损的手掌”抚过被日军践踏的沦陷区,抚过充满希望的解放区,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诗人感情的前后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深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希望。

五、板书设计:。

感情:忧郁、愤怒、深沉的爱(对比)。

永恒的中国!

感情: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

六、拓展练习。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将之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之具体话,形象化。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篇三

学习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正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接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二、资料助读:

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亲的歌。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诗歌,扫除生字词)。

1、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谁能读准字音。.xx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一人读几句,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板书;如无,则罢。)2、齐读字词两遍。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诗歌,放录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练习读,3分钟后比谁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指名学生朗读。

3、讨论: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诗歌,理解,背诵)。

1、自学指导: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小声读背这首诗,一边思考课后一、二两题,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6分钟后比谁会背全诗,并能回答两个思考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六、检查自学。

背诵诗歌。

1、指名背诵。

师:会背的同学请举手,比谁背的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若不多,则再给两分钟;生若背错了,请其他同学。

更正)。

2、男生、女生比谁背的好。

3、齐背这首诗。

(二)思考与练习。

1、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已能熟背全诗了,通过自学能把课后练习一、二都正确回答出来的同学请举手。有不会的,哪道题不会,那就请前后桌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

2、全班交流。

(1)师:谁来回答第1题?(喊多名学生回答)。

板书:先是凄楚忧愤--热切期盼。

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板书: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师:同学们,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的后半部。

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以后的写。

作中也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要求:1、写片断作文。

2、300--500字。

(2)师:谁来回答第2题?(喊多名学生回答)。

李金玲。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篇四

(1)学会朗读诗歌,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

这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学习本单元,重在进行欣赏。要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课作为单元中的引领课尤其重要。

3.中招考点。

中招考试不考现代诗歌赏析阅读,写作中也明确要求“诗歌除外”,但“赏析词句”几乎每年必考。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述、写作手法,赏析有必须难度,赋4分的居多。学习现代诗歌能够在这一点上做句子训练。

4.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阅读现代诗歌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习时重在进行点拨训练,提升欣赏潜力,把赏析词句作为重点目标。

二、学习目标。

1、透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透过品味诗歌优美语言,学会理解诗歌运用的比较手法,并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透过听读、自由朗读,把握感情线索,学会激情诵读诗歌。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透过品读语言,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明白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吗?

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二)预习检测。

1.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其《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和代表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锦幛荇藻蓬蒿......。

蝼蚁憔悴蘸着.....。

灰烬堤上蹂躏....。

3.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受伤致残,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亲的歌。在诗中,作者应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1、戴望舒,诗人。因创作了一首诗歌被称为“”。

2、分析下列比喻句的作用。

(1)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2)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

课外阅读戴望舒《雨巷》,品味诗中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篇五

戴望舒: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原名梦鸥,浙江杭县人。早期诗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日战争开始后,诗风发生很大变化,在《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照手法,沦陷区的今昔对比,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自主学案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灰烬荇藻蓬蒿憔悴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照手法,沦陷区的今昔对比,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篇六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法:诵读法、欣赏法、研讨点拨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设计:

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借此了解作者写此文的时代背景。

二、朗读;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

每排学生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三、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归纳点拨: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归纳:

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在师的点拨下,理解诗中具体形象中蕴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

四、品读。

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例: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句是以情侣关系和母子关系比喻,把诗人对解放区的温柔感情抒发的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这句诗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3.“那里是太阳,是春”

这句诗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句诗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地表现出来。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找一句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诗句,并作简要分析。

在师的指导下,生理解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五、迁移。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学生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写片段作文。

板书设计: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篇七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1、反复诵读文章,直至背诵。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学习过程设计(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教案)

1、反复诵读文章,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2、课前查阅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赏析,写下简短的感悟。

3、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指导学生诵读文章,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初步的兴趣式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下对戴望舒这位诗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课间播放优美的诗歌朗诵录音,使教室里充满文学的韵味,营造一种诗意的学习氛围。)

1、自主交流有关作者与作品的知识。

2、进行小组有感情的诵读比赛。

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1、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2、诗人是怎样利用语言技巧来抒发情感的。

要求:诵读是贯穿其中,力图通过品读诗歌使自己的诵读更有节奏感,更富有感情。学生以读带讲,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谈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此时诵读的要求是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学生总结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或不足。

1.积累:爱国诗歌大串联,不少于5首。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一段富有诗意的话或者几句诗,抒发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诗歌的艺术,一切的活动均围绕“读”来展开,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与作者进行无声的交流,用朗读不同的语调与表情诠释这首诗。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篇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热爱祖国,憧憬光明的诗篇。随着诗人的神思遐想,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从塞北的长白山,到中原的黄河,从江南水乡,到岭南至南海,面对一片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诗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间;可那“辽远的一角”,却依然“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深情的赞颂解放区是“永恒的中国”,他把祖国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托在解放区。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情能够给予中学生强烈的情感熏陶,使他们了解诗人在那种苦难的时代和环境里是怎样的执著爱国,也启发他们反思在和平年代又该怎样以自己的方式热爱祖国,这就是本课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价值所在。爱祖国爱家乡是语文学习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本课也不例外。相信在诗歌阅读的潜移默化中能够如新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给学生“关于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关于诗歌的学习,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重点应该放在从语言入手领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内涵、情感上。课标也要求:“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有表现力的语言”。在这里,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有“体验”。体验什么?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因此学习这首诗歌,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特别要注意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新课程标准还对学生提出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因此,本课仍然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赏析,写下简短的感悟(在涉及新的作家作品时查阅相关资料,做好相关链接,到九年级时应该已成为一种学习习惯。),目的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还首次对学生的阅读方式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的重点在于强调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合作”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发挥大家的智慧、集体的力量。为此,本课选择在体验诗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诗中的情感和内涵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不是以老师的讲解取代学生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评价,而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切磋,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共同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阅读中得到营养,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读中品,品中读。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1、做好相关链接:

课前收集关于作者及本诗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这位“雨巷诗人”及其诗作有一定了解。尤其要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内涵,理解本诗抒发的情感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2、反复诵读诗歌:

在诵读中,随着诗人“手掌”的移动整体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在诵读中,进一步明确诗人借助哪些形象抒发情感,品味诗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诗人奇异的想像和诗中强烈的对比。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

3、开展合作交流:

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强化诵读,品评语言。“读”时可以轮流读,可以分工读。由于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可能不同,每读一遍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品”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切磋,针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做好课堂盘点:

本课结束后每个同学要及时回溯检索本课学习内容,盘点自己的学习收获。想想自己在本课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或者最想在本课中实现突破的是什么。这种理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效率。

5、布置课外作业:

在课堂盘点之后,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布置几种不同的课外作业,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针对不同的学习个体作不同的突破和拓展。

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1、课前指导学生课外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初步的兴趣式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下对戴望舒这位诗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2、上课时,用一盘朗诵得极富音乐感的磁带导入。一方面,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读出节奏感;另一方面,抑扬顿挫的乐感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怀。

3、听完范读随即安排学生自由诵读,并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4、体会了复杂的情感之后,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一是看诗人是借助哪些形象来抒发情感的,二是诗人是怎样利用语言技巧来抒发情感的。这是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独特的情感体验并领悟诗歌语言凝练而又形象的特点的重要步骤,老师不能越俎代庖,所以选择在同学中开展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在合作中表达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这一步中,诵读仍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学习方法,力图通过品读诗歌使自己的诵读更有节奏感,更富有感情。

5、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之后,需要一个班内的交流。此时仍是由诵读贯穿,学生以读带讲,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谈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此时诵读的要求是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6、然后是引导学生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作一个回顾和盘点,总结一下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或不足,反思一下自己的目标实现得如何,课外又将如何再去弥补遗憾或者有所拓展。

7、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他们自己的选择确定不同的课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都有相对丰足的收获。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篇九

戴望舒。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了解戴望舒及其创作。

2、能有感情地诵读、准确地背诵全诗,品味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体会诗歌的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4、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线索。

2、学习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诗歌主题。

3、通过联想和想象,解读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

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情感,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企盼,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社会的珍惜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及寄予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雨巷,撑着油纸伞,“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形象,但卢沟桥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伞”,而在监狱中“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走近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1950年因哮喘病去世。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三、诗歌背景介绍。

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1942年春,戴望舒被捕,受尽酷刑,但他没有屈服,狱中写下了几首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在诗歌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热爱。同时,借助于想象,表达了对“辽远的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四、积累字词。

锦幛(zhang)荇藻(xingzao)蓬蒿(penghao)。

憔悴(qiaocui)蝼蚁(louyi)灰烬(jin)。

残损:被破坏的,不完整的,残缺的。

灰烬:物体燃烧后盛下的东西。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五、读课文,梳理结构。

生:仔细聆听,感受诗作的抑扬顿挫及诗人的感情,思考该诗表现出怎样的氛围。

师提示:这首诗较为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2、学生以多种形式读诗,整体感悟诗歌。

教师点拨:层次分割标志为“只有那辽远的一角”,前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对苦难中国的悲哀之情;后一部分抒发了诗人对解放区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3、再读诗歌,思考文中“广大的土地”象征什么,为什么诗人要用“残损的手掌”一词?

生:思考、讨论、分析并总结(“广大的土地”象征苦难的中国。使用“残损的手掌”既是实指诗人处境的艰难,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六、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教师设置问题: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的刺激。请画出文中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得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在描写手法上和感情色彩上明显不同,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教师总结: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温暖、明朗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这些词汇形成对比,更好地表达出内心深处的爱和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土地。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然后是从祖国的北疆到南国,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的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首长”的触觉作用,这样,就把较为广泛的对象接种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条线索上,因此不觉得芜杂。另外,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歌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连缀;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爱和柔情,对比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

作业:背诵这首诗歌。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篇十

《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题材上看都是现代诗,内容上看,多属表达对祖国的爱。《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九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诗歌中所包含的意象能有自己的理解,但由于思源的学生属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缺乏系统的表达能力及其他同年级学生本该拥有的理解能力,再加上,由于年代相隔,学生并不能很深地感受到诗人对于侵略者切肤地痛和对解放区深切的爱,故而,对诗歌内容及诗歌写法不宜做太多的分析,而应该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从朗读中去体会诗歌情感。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1、理清这首诗的思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解放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通过朗诵,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解放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念片,将学生带入情境。

二、听读,品意象。

1、教师配乐深情范读,配乐为小提琴曲《沉思》。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要求学生前16行用沉重、低缓的语气语调读,后半部分用明朗、积极向上的语气语调读)。

3、明确重音,个别句子指导朗读。

4、本诗中的情感线索是什么?这里分别出现了两个动词,找出来。

明确:这一角那一角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

灰烬血和泥微凉冷到彻骨寂寞憔悴阴暗消极的冷色调。

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爱希望太阳春积极的暖色调。

6、这两组词语描写的分别是什么地方?两组画面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沦陷区和解放区凄楚忧愤和热切盼望。

7、男生女生分别带着不同情感朗诵(朗读后正音)。

三、品词,知情感。

将诗按情感变化分为前后两节分别赏析,进行朗读指导。

1、指导前半部分。

诗人将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一幅幅画面依次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里用了画面连缀的手法,我们先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我的家乡的。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里是否可将“该”和括号去掉?

明确:通过对“该”字的赏析和对回忆中家乡的美好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家乡早已面目全非,只是血和泥后作者的愤怒、悲伤,并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感情。

紧接着带着悲愤的感情朗读前半部分。

2、指导第二部分。

对解放区作者怀着希望和爱,所以在这里他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

朗读,说出作者在哪些句子或哪些词语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2、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3、简介写作背景。

4、齐读后半段。

戴望舒。

摸索沦陷区凄楚忧愤画面连缀。

轻抚解放区热切盼望直抒胸臆。

教学反思:本堂课的设定就是一节朗诵指导课,希望通过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情感,从学生最后的表现看,教学目标基本达成,算是一节较为成功的公开课。但是,在这节课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我几乎降低了所有理解及写作手法上的难度,专门把重点放在了朗读指导上,这样,一方面是朗读上成功了且保证了时间,另一方面,则是很多本该由学生去思考去讲的东西变成了我直接的灌输。这点需要再做思考。另外,因为紧张及不熟悉,在窜语部分,说的并不流畅,方知,一堂成功的课需要充足的准备,更需要个人素养的不断提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品味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作者透过形象化的手法(意象)来抒情的特点。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

3.透过理解诗歌资料,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形象化手法来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戴望舒图片)戴望舒与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被誉为民国时期“四。

大才子”,可见其卓尔不群的才气。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现代诗,他的一首《雨巷》广为传颂,以前醉倒过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现代诗坛上不朽的力作,叶圣陶先生以前这样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被毒刑拷打致残,他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寸寸国土,满怀着无限的忧愤与对新中国的热望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板书)。

问:作者是谁?

生:戴望舒。(找一生写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学写两遍)。

二、预习展示。

师:老师想看看大家的预习状况。(屏)。

(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

残损灰烬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掠过。

将自己认为还不会写的字写几遍。

(二)、解释下列词语。

1、残损:2、灰烬:3、蓬蒿:4、憔悴:

(三)、这是一首(表达方式)诗,作者是现代诗人。

(四)、透过预习你有什么疑问或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分小组讨论问题。

生:提问题。

师相机板书,并在后面打一个问号,以提醒不忘。(预设:可能是有关于写作背景,有关于诗句的问题)。

大家提的这些问题不错,说明都能认真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三、读诗歌。

要学习诗歌,第一步是要朗读好。朗读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重音等,(当然关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研究好)。

一般来说,在诗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词语要重读;要透过恰切的语气、语调来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古人云:“诗言志。”白居易说:“诗,根情。”都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的。透过你的预习,你发现本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预习任务四)。

生:对日寇极端的痛恨,对国土沦陷,沦为殖民地的忧愤。——痛楚忧愤。

生:对祖国(中国)真挚炽热的爱,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热烈盼望祖国和平统一。

师:相机板书忧愤挚爱(或其它相近的词语)因此我们在读课文时必须要读出这种感情。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配乐《大漠敦煌》伴奏)。

生自由朗读诗歌。

下面我找一名同学来读课文。(可推荐一名同学来读,配乐朗读)。

生评价朗读状况。

四、悟诗意。

为了更好地读好本诗,首先要理解全诗的大意。思考:

(结合预习任务三)。

生答:这一角那一角。

(7)那辽远的一角。

生:基本上是按照中国的土地由北向南的顺序来写的。

师:你明白“那辽远的一角”是指哪里吗?

生:未被日寇侵略的地区或者指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解放的地区,即解放区。

师:那么,前面所写到的这些“这一角,那一角”指什么?

生:沦陷区。(生记下来)。

师:请大家快速把本诗划分为两部分。

生:一类写沦陷区,另一类写解放区。

3.师:作者写这些富有代表性的地域各是透过哪种具体的事物来抒发感情的?

生:

师:诗人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借助于具体的事物。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表现出诗人抽象心绪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叫意象。诗人就是透过在一连串的意象来抒发内心的情感的。

五、品诗情。

为了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我们还要抓住诗歌的语言文字,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生找出。

生说:(预设)。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和泥”是对沦陷区人民惨遭蹂躏,遭受深重苦难的写照。那里是总写,重点与生商量这句话该如何读出忧愤之情,教师能够做个示范,让生反复读)。

(2)“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商量怎样读,要读出义愤,同时要读出内心对新中国无限地期望与向往、憧憬之情)。

找两位同学反复朗读,力求读出情感、读出情味。

那么作者的这种忧愤之情是怎样表现出的?

生:透过两个恰切的比喻句。“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师:我们不难想到日寇铁蹄下沦陷区的人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啊?

生:“牲口一样,蝼蚁一样”,人如动物一样,生命没有尊严,任人践踏,地位低贱,被奴役,被驱使。

师:所以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内心极度的愤慨,对没有奴役与压迫的生活的向往。

(3)、还有哪句诗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生:“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师:这句话该怎样读?如果换成“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该”字表现了作者不敢相信自己的家乡已经变成这个破败的样貌,要读出“吃惊,失望和对敌人的愤慨”之情来。

找几名同学反复试着读,力求读出情感。

(4)、师:那么,日寇没有入侵时,我的家乡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生:“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师:这几句诗写得好不好啊?好在哪里?

生:透过写家乡的繁花似锦,折断的柳枝发出的芬芳,运用视觉、嗅觉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也正是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指导学生朗读,要读得温柔,突出一种美感,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西湖自古被誉为人间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北宋的苏轼以前这样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段描述十分细腻,就像是细节描述一样,颇能打动我们的心扉,作者必须闻过家乡的“折断的嫩柳枝的芬芳”,有了这种切身的体验,才能写出如此的神来之笔。

老师读到这句诗时联想到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中的一句:“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虽然所写的事物有所不同,情感不同,但是诗歌在写法上却有着相似之处。

同样那里也用两个形象化的事物,即意象表现了作者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

(5)、后面还有一处“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你觉得这句诗好吗?

生:好。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遭受蹂躏、侵略的国土岭南的苦难与不幸,人们在这种状况下当然无心来赏花,花儿只能寂寞地憔悴。

师:“寂寞”与“憔悴”都是运用的拟人手法,那里透过花儿的憔悴写出了人民所遭受的不幸,写出了日寇铁蹄下沦陷区的荒凉与衰败,。读到此处,内心会顿然生起一丝痛楚。要把这种痛楚表现出来。

找生试着读一读。(如有时间能够反复来读)。

(6)、看后一部分资料。请你找出表达内心充满期望,对祖国挚爱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只有那辽远的一角------那里,永恒的中国!”

生:是用心的、暖色调的,有很多是褒义词。

师:那么在前一部分中写沦陷区时的那些用词有什么特点?

生: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爱与恨。

六、知诗人(屏)。

《雨巷》使他一夜成名。1928年8月,23岁的戴望舒创作的格律诗《雨巷》在《小说月报》发表。诗中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期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叶圣陶在编发这首诗时,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洋溢着革命气息的留学生涯。1935年春天,30岁的戴望舒在法国留学。他用心创作,力求思想的进步,为国人翻译了《俄罗斯革命中的诗人们》。戴望舒用心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

无私无畏坚持抗日宣传。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捕入狱。

在狱中我们的诗人应对敌人的拷打依然毫不屈服,依然拿起笔来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

在狱中戴望舒还写过一首《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那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的地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就应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

这曾是他惟一的美梦。

让我们向一个高贵不屈而浪漫的灵魂致敬!

七、系统总结。

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向大家总结一下。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篇十二

学习《我用残损的手掌》,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九年级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精选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

每排学生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学生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写片段作文。

诵读法、欣赏法、研讨点拨法。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篇十三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

每排学生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篇十四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4、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5、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2、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

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1、朗读、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

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

3、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1、象征手法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2、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师筛选有关资料及相关录音或幻灯;学生收集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并能熟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解决生字词。

假设我们生活在战争年代,你不幸被敌人抓捕了,你在监狱中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作答)

总结后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就是诗人在被捕后创作的,谁来介绍一下诗人和诗歌创作的情况?(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并补充、记录)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记录停顿和重音。

2、问:诗歌在写什么?你觉得诗歌寄托着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后全班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教师点评然后再次朗读(齐读或个别学生范读)。

4、问:把诗歌分为两节该怎么划分?说出理由。(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根据诗人感情变化来划分,从开始到“手掌沾满了阴暗”为第一部分,描写沦陷区的情况,表现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

5、朗读讨论:这些描述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讨论回答]

7、男女生分组朗读诗歌第一部分。

问: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了沦陷区,他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自己身陷牢狱而国土哟支离破碎,但总有美好的事物在鼓励着自己,那就是对解放区的向往]齐读第二部分。

2、探究下列问题:(分小组讨论)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人虽然身在狱中,却仍然不忘和自己有着相同命运的祖国。他”残损的手掌”抚过被日军践踏的沦陷区,抚过充满希望的解放区,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诗人感情的前后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深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希望。

感情:忧郁、愤怒、深沉的.爱(对比)

永恒的中国!

感情: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将之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之具体话,形象化。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篇十五

学习本课要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2、过程与方法读中品,品中读。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者的哀痛,对解放区的热情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能有情感、节奏正确的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2、教学难点。

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时。

二、听读,品意象。

1、播放配乐朗读,请同学们边听边体会,在文章的前后,诗人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他用手掌去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触到、掠过,沾了,轻抚、运力量、贴在上面,寄爱和期望)。

三、想象,知情感。

明确:摸索中的摸通常是在黑暗中进行探索,心中是很急切的,

沉痛的,很想冲破这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而轻抚则是轻轻的抚摸,是诗人在抚摸探索无限的江山之后,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他对这块土地个性的热爱,于是他会将所有的力量运在手心,贴在这块土地上面。

2、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后半部分诗歌,说说这“辽远的一角”为什么会吸引诗人的心?

明确: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蓬勃。(教师板书关键词)。

明确:温暖—冷、凉;明朗—阴暗、蓬勃—憔悴、坚固---化为灰烬、血和泥。

4、想象,描述画面。

诗人描述“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在想像中他描绘了冷冷的色调与灰灰的死寂,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亲的赤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前半部分,选取最能引起你联想到沦陷区的现状的句子,然后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画面与感受。(学生自由选取其中的一个地方的景物透过想象加以描述)。

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

5、齐读,品精神。

明确: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不像牲口一样的活,蝼蚁一样的死……期望,有永恒的中国!

你从这些诗句中你看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形象?

预设:不屈不挠的坚强的意志和对祖国炽热的爱,对完美的未来充满这无限的憧憬。

6、引入资料:

啊!在这血染的岛上,我是否要等到老(《断篇》)。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偶成》)苦难的岁月不会再迟延,/解放的好日就快到……(《口号》)是的,他不想自己如蝼蚁苟且偷生所以他在酷刑残害下也不供出一个文艺工作者,他在《狱中题壁》:如果我死在那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在时代潮流的感召下,诗人戴望舒最后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一次次充满韧劲和豪情地歌唱。而且在同时代中也有这样高亢的歌号召着每个爱国者的心。

7、拓展,知时代。

配乐齐读,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发出铮铮誓言: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务必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此刻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萧红在《生死场》中宣誓道:

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

田间在《给战斗者》歌唱道:

我们要活着———在中国/我们要活着/———永远不朽!

我们复仇的枪/不能扭断/因为我们明白/这古老的民族/不能/屈辱地活着/也不能/屈辱地死去/我们必须要/高举双手/迎接———自由!

8、作业布置:推荐读戴望舒的《雨巷》和《狱中题壁》。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篇十六

诵读法、欣赏法、研讨点拨法。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

每排学生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