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事迹心得体会范文(实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3:02:50 页码:8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事迹心得体会范文(实用18篇)
2023-11-26 23:02:50    小编:admin

我深入思考了在学习或者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并且通过努力克服了它们。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用独特的角度和思考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下面是一些心得体会的实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今年36岁的朱杨柱,出生在江苏沛县,从小就有一个翱翔蓝天的梦想。读高中时与空军招飞选拔失之交臂,在老师和家人的建议下,朱杨柱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坚定地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

航天员朱杨柱:当时就只报了一个志愿就是国防科技大学,而且我一定要报跟飞行有关的专业,一看正好国防科大里面有航天学院,叫飞行器系统与工程这个专业,所以说我就选了这一个专业,而且不接受调剂,要考就考最好的。

2005年,朱杨柱如愿成为国防科技大学航天学院的一名学员。在军校期间,朱杨柱一直沉浸在自己热爱的飞行专业研究领域。大四那年,正在加紧备战研究生考试的朱杨柱,得知空军面向大学生招收飞行员的消息,再次点燃了他的飞行梦。

航天员朱杨柱:到了进了这个复选,复选其实很多项目也过了,差一点点,擦肩而过了吧,又与飞行擦肩而过。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作为神十六乘组的航天飞行工程师,航天员朱杨柱从少年时,也有一个翱翔蓝天的梦想。2020年9月,经过层层选拔,入选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系统训练,他从一名军校教员成长为一名具备飞行能力的航天员,明天(30日)他即将踏上太空之旅,实现自己的飞天梦。

正在进行训练的就是航天员朱杨柱,经过严格系统的训练,他已经熟练掌握了所有飞行程序及操作规程,2022年入选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在这次任务中,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主要负责空间站整个飞行器平台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等工作。

航天员朱杨柱:出现一些可能小故障什么的,是需要工程师去参与,去与地面协同,恢复我们的运行状态,我更多的是平台的一些产品的维护维修。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40年前,中国载人航天在人们心中还是一个遥远的梦。

如今,11名航天员六问太空,巡天遨游68个日夜,绕地飞行1089圈,行程4600余万公里,完成空间科学实验和试验100多项。

中国特级航天员景海鹏说,“能够成长为一名航天员,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登上人生一个又一个台阶,这是党和人民教育培养的结果,是祖国托举我飞天。”

1985年3月,空军飞行学院到景海鹏就读的学校招收飞行学员。

经过层层选拔,怀揣“蓝天梦”的景海鹏如愿考入空军第二航空预备学校。经过预校和飞行学院5年学习,他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歼击机飞行员。

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在得知航天员选拔的消息后,在飞行部队已经13年的景海鹏,开始向着“蓝天之上”的梦想——成为一名航天员,拼搏奋进。

1998年1月,景海鹏如愿以偿,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甘愿为祖国的载人航天奋斗。”景海鹏时刻铭记自己的誓言,“面对国旗的承诺就是我的初心,选择飞行,选择坚持。”

从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到首次飞天的10年间,景海鹏潜心钻研航天知识,刻苦训练。每天6点半起床,8点开始训练,晚上研读理论知识直到深夜。为了熟悉训练要领,他每晚临睡前,还要反复温习训练过程。

年复一年,不忘初心。景海鹏在飞天路上砥砺前行,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留下一幕幕辉煌影像——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2012年6月,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顺利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和手控交会对接;2016年10月至11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如今,已经52岁的景海鹏状态良好。他说:“我时刻准备接受祖国的再次挑选,争取再多上几次太空,再打几场胜仗,让浩瀚太空见证一名共产党员、革命军人、新时代中国航天战士的绝对忠诚!”

“是否还要去飞?”每当有人提问,作为中国唯一一位“三上太空”的航天员,景海鹏总是这样回答:“重返太空,多次飞天,是世界上所有航天员的心愿。作为一名中国航天员,我必须时刻准备接受祖国挑选,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新阶段,主要重点在运营上,分角色航天员进入空间站,开启国家级太空实验室的全新篇章。

景海鹏此次是第四次遨游太空,是目前中国航天执行任务最多的航天员,此外神舟飞船已经飞行了15次,已经将26人次航天员送上太空,现在迎来第16次任务,未来将有更多的青年科学家、航天驾驶员和工程师进入太空。

值得一提的是,桂海潮来自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作为一名在职的副教授,还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任务,曾经多次和国内航天院校进行交流。

作为留学国外的博士,他的科研能力和国际交流水平都非常出色,因此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承担第一阶段的任务十分适合。

而朱杨柱作为航天员大队的一员,应该还是从飞行员序列中选拔,是军人出身,随后相关简历就能公开。指令长景海鹏大家比较熟悉,作为四上太空的航天员,也是航天员的大队长,副军长级别,将创造多个世界之最。

此次任务总共由六大项目组成,将迎来2次对接和撤离返回。

相对于此前的建造阶段,运营和发展阶段将至少持续10年时间,除了满足国内的科研需求以外,还有很多国际合作项目将要展开。未来,也将有国外的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

目前,我国第一批、第二批航天员已经全部实现了飞天梦想,第三批航天员和载荷专家已经开始执行任务,而第三批从选拔完成到首次执行任务仅仅2年多时间,这意味着以后航天员和选拔和培训速度将更快,更多的青年人才将有机会往返太空。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指令长景海鹏、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载荷专家桂海潮3名航天员组成。这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将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秀”。

据介绍,航天驾驶员景海鹏和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来自航天员大队,主要负责直接操纵、管理航天器,以及开展相关技术试验。载荷专家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明天,由3种类别航天员构成的全新乘组将出征太空,执行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北京时间2023年5月29日11时,3名航天员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任务中,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驻留,为后续的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还会不会再飞?三次飞天的景海鹏不止一次面对这样的问题。

每次,他总会说:“作为一名航天员,我会时刻准备着接受祖国的再次挑选。”

举重若轻,镇定自如。第4次站在问天阁与中外记者见面的景海鹏从容依旧。

从首次太空的2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从太空33天的中期驻留,到这次即将开始的约5个月驻留“天宫”,景海鹏成为四度飞天的中国航天第一人。

“为什么还要飞?”记者问。

景海鹏说:“作为一名航天员,执行飞天任务、出征太空是我的主责主业,就是我的工作。”

1998年1月5日,景海鹏和13名战友一起,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为圆飞天梦,那些年,他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休息过,也没陪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甚至没有陪父母过一个春节。

2008年,景海鹏和翟志刚、刘伯明乘神舟七号飞天。他们密切配合,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那天,出舱舱门刚打开,翟志刚准备出舱时,座舱内突然传来仪表报警声:“轨道舱火灾!”危急时刻,正在返回舱值守的景海鹏迅速检查仪器的各大系统,并与在轨道舱的刘伯明进行判断排故,同时向地面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请地面检查确认。”

后经天地共同判定,此为仪表误报警,但“即使我们回不去,也一定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的铮铮誓言至今仍让闻者动容。

天外归来后,景海鹏归零成绩、归零心态,又全力投入到神舟九号任务备战训练中。

“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们,是祖国托举着我们飞天。”他说,身体在天上可以飘,但是做人不能“飘”,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故步自封。

神舟九号任务要进行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每名航天员都要熟练掌握。训练之余,景海鹏经常为自己“加码”,到任务考核前,他已经在模拟器练习了2000多次,是规定训练次数、时间的两倍。

2012年6月,景海鹏作为任务指令长,与战友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2016年10月,景海鹏第三次执行飞天任务。这一次,他带着年轻的航天员陈冬一起在轨飞行33天,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在太空的那段日子里,他不仅当好飞船“驾驶员”,还要当好太空科学家,积极参与系统设计、产品研制、技术攻关,出色完成了近百项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先后提出上百条改进意见。

在进行太空跑台束缚系统验证试验时,数次操作都宣告失败。但景海鹏没有轻言放弃,和陈冬反复琢磨、认真体会,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实现了在太空中奔跑,为后续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时加强体能锻炼、有效防止空间运动病积累了经验。

7年一瞬。

此间,景海鹏的岗位有过几次变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航天员的初心使命。在陆军某部任职期间,他随身携带了所有飞行训练资料,定期和教员进行电话沟通交流,利用周末回队训练考核。

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成为他每天的标配,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加起来有70多本,成千上万条指令都已烂熟于心……景海鹏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依旧优秀。

这是他第三次担任指令长。前两次担任指令长时,景海鹏和队友凭着“分秒不差、毫厘不失”的严谨作风,成就了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和中期在轨驻留任务的圆满成功。

这一次,面对2名比自己小20岁、毫无飞行经验及太空环境体验的队友组成的“跨代乘组”,景海鹏深感责任重大。每次训练,他拿到操作指南后,都要求乘组独立完成整个操作流程后再进行总结和讲解。他还带领乘组对空间科学试验、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站维护维修、长期飞行健康防护,特别是应急与故障处置都进行了精心、精细、精准准备。

经过一年的朝夕相处,景海鹏和两名年轻队友非常默契,一个表情、动作和眼神,彼此都能心领神会。他说:“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坚决完成任务,用我们的双手把所有科学家的心血汗水、智慧和梦想变成现实。”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事迹心得体会篇六

5月29日,江苏徐州籍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将搭乘神舟十六号进入太空的消息迅速传遍全世界。在朱杨柱的家乡——徐州沛县大屯街道朱大庄社区,朱杨柱的父母无比幸福地观看着儿子作为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出现在记者见面会上。

朱杨柱的父亲朱耿德介绍,儿子从小就有一个航天梦,对军人也充满敬仰之情,所以他在报考大学时毅然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此后儿子一直在国防科技大学度过了本科、硕士、博士的求学时光。而今,“追风”不止的儿子终于奔赴太空。

朱杨柱初中就读于郝寨中学,高中就读于沛县中学。母校的师生听说朱杨柱即将执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都十分激动。朱杨柱高中时的数学老师、沛县中学校长燕海军回忆,朱杨柱在校期间学习特别刻苦,成绩特别优异,生活也特别自律,他在高中期间曾不止一次谈到自己的志向——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至今燕海军都为自己的学生有这样的志向而感到骄傲,他祝福朱杨柱的航天任务圆满成功!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事迹心得体会篇七

朱杨柱比较喜欢水下训练,就是感觉像飞起来的感觉。我说这个水下训练能不能多给我加两次,回来以后会感觉睡得比较香,实际上是有疲惫的,但是我没有觉得这个疲惫会影响我的发挥、影响操作,我反而觉得它这个整个水下移动的过程、操作的过程,都是比较有乐趣的。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后,将对接于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按照任务规划,神舟十六号飞行任务将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和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开展平台管理工作、航天员保障相关工作以及科普教育等重要活动。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事迹心得体会篇八

景海鹏,男,汉族,山西运城人,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现任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

他是矢志报国、逐梦太空的英雄航天员。1998年被选拔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后,经过多年刻苦训练,圆满完成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八大类上百个课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各项考核。2008年9月,他奉命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与另外两名航天员密切配合,实现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2012年6月,再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圆满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结束后,人们都认为已经两次上太空的景海鹏不会再上了,但他却说:“只要任务需要,我会毫不犹豫再上太空。只要发令枪一响,我会奋力向终点冲刺!”为此,他一如既往严格要求自己,从严从紧抓好自身学习训练。2016年6月,他再次奉命担任指令长,执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成为执行载人飞行任务次数最多的航天员,成就了三巡苍穹的中国奇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2008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2017年7月28日获得“八一勋章”。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事迹心得体会篇九

5月29日,江苏徐州籍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将搭乘神舟十六号进入太空的消息迅速传遍全世界。今天小编整理了朱杨柱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个人事迹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江苏沛县居然出了神十六的航天员?这么厉害!”5月29日,航天员朱杨柱的家乡江苏沛县的人们得知这一消息后,彻底沸腾起来。

朱杨柱现年37岁,此次将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首次飞天。5月29日,朱杨柱的父亲朱耿德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儿子高三参加招飞选拔遗憾落选,后来填报高考志愿时,坚定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在校读书时,他再次与飞行梦擦肩而过。直到2018年初,我国启动了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已在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担任副教授的朱杨柱,毫不犹豫地选择报名,而这一次他成功了。

在父母眼中,大儿子朱杨柱一直都是两个弟弟的榜样。他二弟在西北某重点高校读完本科后,进入哈尔滨某重点高校读研,三弟也是硕士研究生。父亲朱耿德这次看直播,激动地流着泪说:“儿子从小就有个飞天梦,这次终于要实现了,我为他感到骄傲。”

朱杨柱将飞天的消息迅速在老家传开,村民们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关于航天员朱杨柱的话题。

朱杨柱的高中班主任兼物理老师黄后方说,朱杨柱一直对物理动力学非常感兴趣,多次参加省级的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竞赛,也都拿过名次。得知朱杨柱想当飞行员却没通过空军招飞选拔,黄后方告诉朱杨柱可以报考国防科技大学,实现梦想。

5月29日,朱耿德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近三年自己都在大儿子家照顾孙子,老伴在江苏帮着照顾小儿子的女儿,老伴已经3年没有见过大儿子了。

“你在太空好好干、认真干,我们等你凯旋。家里的事不用你管了,我和你妈妈都帮你弄。”朱耿德隔着镜头对儿子喊话。母亲周瑞侠抑制不住对儿子的思念,泪水盈满眼眶。她说等儿子归来,她想尽快跟儿子见面,做顿饭给儿子吃,“我做的菜儿子都喜欢吃,想包饺子给儿子。”

5月29日11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执行神舟十六号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首次公开亮相,其中首位非飞行员出身的航天员朱杨柱是江苏徐州沛县人。

身着蓝色航天服的朱杨柱面带微笑,信心满满地回答记者提问。此前,他是军校的一名教师,现在即将作为第三批航天员中的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任务。他说:“2021年初,我们三批18名战友光荣加入航天员队伍。两年多来,我从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成长为一名飞天战士,这是事业成就的,更是时代哺育的。我深深地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与此同时,在距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0公里外的徐州市沛县大屯街道朱大庄社区,朱耿德和老伴端坐在电视机前,无比幸福地看到了儿子朱杨柱作为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出现在记者见面会上。

“打从儿时起,可可(朱杨柱乳名)便有着一个翱翔蓝天的梦想,如今即将圆梦,我打心眼里为他高兴。”朱耿德始终清楚地记得,许多年以前,朱杨柱放学后,坐在大树下一边看书一边放羊的那一个个傍晚。

“可可告诉我,长大后要做飞行员,要从空中看看家乡的样子,给我和他妈妈打招呼。”朱耿德说,正是有了远大的梦想,朱杨柱读书时格外自律、执着。初高中的6年里,朱杨柱夜里几乎都要学习到12点才睡,早上不到5点钟便起床。

当时家里不宽裕,朱杨柱读书时十分勤俭。“可可上高中时,一个月的生活费是20块,多一分都不要。”母亲周瑞侠告诉记者,考上军校后,朱杨柱还省下国家发放的补贴,寄回家给弟弟交学费。周瑞侠说,儿子凯旋之时,要亲手包一顿他最喜欢吃的猪肉大葱饺子。

朱杨柱高中就读于沛县中学,当时,该校是空军飞行员招飞的基地之一,学校每年都有不少学子通过空军招飞考试,这更坚定了他投身蓝天的信念。朱杨柱高三时期的班主任黄后方告诉记者,朱杨柱各科都很优秀,尤其是物理、化学,拿过不少省级竞赛奖。

高考前几个月,朱杨柱未能通过空军招飞选拔,一度很失落。黄后方敏锐察觉到学生情绪上的变化,便找他谈心,勉励他报考军校、投身国防,圆梦军营。“他很快就调整好情绪,全身心投入到高考备考中。”黄后方说,朱杨柱如愿考入了国防科技大学。

“学生时代的朱杨柱数学成绩优异、生活简朴,和同学老师相处融洽,毕业后也一直和老师保持着联络。”朱杨柱高三数学老师、沛县中学校长燕海军表示,沛县中学今年即将迎来百年校庆,昔日学子如今圆梦航天,就是给母校最好的校庆大礼。

如今,神舟十六号“箭在弦上”,谈及最想对儿子说些什么,朱耿德告诉记者:“家里一切事情不要操心,放心飞吧!祖国就是你最强大的后盾,我们全家都支持你!”

航天员朱杨柱本硕博毕业于国防科大,博士后师从钱七虎院士!

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三名航天员正式开启了逐梦太空的旅程。

九派新闻注意到,朱杨柱本硕博均毕业于国防科大。2005年,朱杨柱参加高考,成绩顶尖的他义无反顾地填报了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如愿被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录取。

2009年,本科毕业的朱杨柱选择继续在学院深造,跟随知名航天专家易仕和教授攻读研究生。此后的6年,从硕士到博士,他一直师从易仕和教授。

毕业后,朱杨柱被分配到某工程大队。给脚手架刷过漆,搭建过工棚,装过暖气,支过混凝土模板,还在尘土飞扬的深井中扛着重物爬上爬下……第一年,这位曾长期泡在实验室里研究高科技的高材生,作为实习排长带着一群战士天天在深山峡谷中摸爬滚打,同吃同住同睡同劳动,踏踏实实地在工地上干了一年,其表现赢得了上下一致认可。

坚硬的混凝土并没有磨灭朱杨柱的初心。一年后,朱杨柱申请去读博士后,这在单位并无先例。鉴于他的优良表现,爱才惜才的大队长拍板通过。就这样,朱杨柱成为大队的首个博士后,师从“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院士。

图/央视新闻。

公开信息显示,钱七虎是我国著名防护工程专家、军事工程专家、教育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当选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2022年被授予“八一勋章”,并当选202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而在徐州老家,直到5月29日,朱杨柱的父母才知道儿子要“飞天”了。“家里一切事情不要你操心,要好好工作,为国家多做贡献就可以了。”神舟十六号发射在即,这是朱杨柱的母亲周瑞侠最想对儿子说的话。

“柱子8岁的时候,放了学就帮着家里放羊。”周瑞侠说,每次放羊,他都带着书去看,“有时候羊自己跑回家了,他都没回来,一直看到天黑。”母亲眼中,这个懂事的放羊娃不仅自己勤奋刻苦,更成为了两个弟弟的榜样。

据了解,朱杨柱的二弟朱杨龙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三弟朱阳光毕业于苏州大学,均为材料领域硕士研究生。由于父母均务农,家庭条件并不宽裕,朱杨龙读书时十分勤俭。“柱子上高中时,一个月的生活费是20块,多一分都不要。”周瑞侠说,大学考上军校后,朱杨柱还省下国家发放的补贴,寄回家给弟弟交学费。

“他最爱吃的就是沛县的冷面和烧鸡,还有我炒的土豆丝。”父亲朱耿德说,等儿子圆满完成任务回乡探亲,他要亲自下厨,给儿子做一桌“家乡的味道”。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事迹心得体会篇十

5月30日9时3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36岁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

升空过程中航天员们难掩激动之情:“感觉良好!”“很舒服!”“非常平稳!”“相当漂亮!”“太壮观了!”桂海潮还说:“坐火箭太爽了!”

桂海潮出生于云南保山施甸县姚关镇姚关社区。昨天一大早,村里的乡亲们就赶到桂海潮姨妈杨美平家的小院中,等待观看直播。村民们都在谈论这个曾经黑瘦的男孩成为了代表祖国出征的航天员,言语间充满了自豪。小院里围坐着30多名村民,他们手举国旗,期待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昨天从电视里得知这个消息,作为亲人我们非常激动。”桂海潮的表弟刘辉说。一直只知道桂海潮在大学任教,家人也只知道桂海潮最近要外出一段时间执行任务,没想到是代表国家出征太空。全村人都非常激动,村委会更是凌晨6时多就开始布置场地,方便村民集中观看。当发射成功后,村民们挥舞着手中的国旗,一片欢呼。

桂海潮曾经的母校——施甸县一中和三中也组织了学生集中观看直播,尤其是进入发射倒计时环节,学生们难掩激动之情,纷纷欢呼鼓掌。他曾经的高中班主任杨兆东老师感慨:“在教育并不算发达的小县城,桂海潮出征太空,对于国家而言意义非凡,对于小县城的学子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在北航校园,同学们一起在屏幕前共同关注火箭发射,并为桂老师加油:“祝我导圆满完成任务!”“出征顺利!圆满凯旋!”

桂海潮从小对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时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在这套书里,他学到了很多航天的入门知识,特别是看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感人事迹后,桂海潮崇拜不已。

心怀理想,学习便有了动力。高考时,桂海潮以全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桂海潮一路从本科读到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国际顶尖刊物发表近20篇sci学术论文,成绩斐然。当桂海潮带着丰硕的学术成果学成归来,国内多个名校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最终,桂海潮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的一天,桂海潮所在的学院召开大会。会上,院长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跟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分三种类型,即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听到这一消息,桂海潮心潮澎湃。通过层层严苛的选拔后,桂海潮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

2022年6月,桂海潮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能和三次飞天的景海鹏一起执行任务,他感到非常幸运。

这次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将要承担非常繁重的空间科学实(试)验任务,将是目前开展在轨实(试)验项目最多的载人飞行任务。

“你准备好了吗?”

飞向太空之前,面对记者的提问,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

成为航天员后,桂海潮经常会做一个梦,梦见自己驾驶飞船穿越在各个小行星之间,穿越黑洞……如今,他的梦想之舟、探索之旅已正式开启。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一

5月30日上午,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全世界的共同关注下成功飞入太空。此次进入太空的三名航天员中,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博士生导师桂海潮,成为中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位载荷专家。从小镇大山走向浩瀚寰宇,桂海潮一路的历程是青年人成才路上最生动的“教科书”。青年干部要以桂海潮为学习标杆,品悟成长成才之道,争做可堪大用的栋梁材,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开创属于青年一代的新功绩、新篇章。

品“矢志不渝、逐梦航天”的初心如磐,悟“固本培元坚信念”的成才之道。

桂海潮从小对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时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在这套书里,他学习到了很多航天的入门知识,特别是看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致力于航天报国的感人事迹后,桂海潮崇拜不已,也在心里埋下报效祖国航天事业的梦想种子。这颗梦想的种子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成才,指引着他在航空航天领域中不断开拓奋进。广大青年干部当学习桂海潮坚如磐石般的理想信念,时刻牢记坚定理想信念这个“必修课”,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大我”之中,用理想信念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品“增技赋能、可堪大用”的檠天架海,悟“勤学苦练强本领”的成才之道。

作为乘组中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承担了较多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领域跨度大、舱内外载荷数量、实验项目多,实验设备、实验机柜精密,维护维修操作标准高,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关键项,要求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做到百分百熟练的程度。面对困难与挑战,桂海潮坚持勤学苦练、刻苦钻研的准则,经过数百个日日夜夜的训练,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娴熟地掌握了所有操作要求。青年干部要始终保持“本领恐慌”,时刻对自己的学识、眼界、能力等方面保持清醒认识,不断地更新知识,努力向书本学、积极向榜样学、虚心向群众学,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丰富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实践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品“全力以赴、勇挑重任”的笃行不怠,悟“踔厉奋发担使命”的成才之道。

从陆地到太空,从科研者到航天员,名称的变化承载着的是国家和人民的重托与期待。而担起这崇高责任的背后,是桂海潮无数的艰辛和付出。在飞向太空之前,面对记者“你准备好了吗?”的问题时,桂海潮自信地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青年干部身逢盛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当胸怀“国之大者”,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不怕担子、不撂挑子。要保持“实”的前行姿态,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以实干进取开新局、谱新篇,善作善为、久久为功,以青春力量和热血奋进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二

桂海潮戴着一副近视眼镜,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是中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个载荷专家。

“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桂海潮说,正是有了中国空间站这个新舞台,才能有飞行任务的新角色,才能有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新机遇。

2018年,31岁的桂海潮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这一年,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分三种类型: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

“如果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太有意义了,我一定要试一试。”桂海潮第一时间报名。经过层层选拔,桂海潮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比起从空军飞行员队伍里选拔的航天员,他的体能素质和航天技能训练底子有些薄弱。

“干就好了!”桂海潮轻描淡写地说。

离心机训练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标准是6g的过载,比航天驾驶员标准低。但是,入队后所有训练标准都要达到8g的过载,这2g的差距对桂海潮来说是一段艰辛的跋涉。

第一次训练时,桂海潮感觉胸腹部被牢牢压住,每一次呼吸,胸部都有撕扯的感觉,心率也偏高。训练结束,他找有经验的师兄们请教。通过在练习中不断修正,他不但克服了2g过载的差距,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

第一次进行水下训练时,桂海潮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姿态,尤其是头低位姿态时,整个身体的重量挤压着头部、肩部、胸部,特别不舒服,还伴有恶心。

操作不好就反复练。他在水下反复练习四五个小时,衣服都湿透了,连手套里都是汗。

2022年6月,桂海潮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能和3次飞天的景海鹏一起执行任务,他感到非常幸运,但也充满压力。

“要是现在让你飞,你是不是有信心?”乘组刚成立时,景海鹏这么问,当时,桂海潮选择了沉默,他说他的底气不是很足。

通过刻苦训练,在一次次的磨砺和指令长的高标准严要求下,桂海潮的信心越来越足:“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挑战。”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三

“我非常渴望再上一次太空。”中国特级航天员景海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说,“只要任务需要,我时刻做好准备接受祖国挑选。”

53岁的景海鹏是我国首批航天员,曾有过3次太空之旅。从神舟七号的两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再到神舟十一号的33天中期驻留,他是飞得次数最多、时间最久、高度最高的中国航天员。

上高中时,偶然看到一张飞行员照片的景海鹏,萌生了“我要当飞行员”的志向。得知航天员选拔的消息后,已经当了13年飞行员的他,又开始憧憬“力争成为一名航天员”。

1998年1月,景海鹏如愿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面对五星红旗,他庄严宣誓:“……甘愿为载人航天奋斗!”

从那时起,飞天便成为他的梦想。

从入选首批航天员后到首次飞天前的十年间,景海鹏从没有在晚上12点之前睡过觉,也没有耽误过一天训练。

那十年,他就是这么过来的——每天6点半起床,吹一会儿长号,8点开始训练,一直到中午12点,午饭后又从下午1点训练到6点。晚上用来写当天的总结和安排第二天的训练。躺在床上,还会闭上眼睛把当天的训练过程在脑海里过一遍。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事迹心得体会篇十四

一提到航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航天从二战后成为了一个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总是在新闻中看到,我们国家的卫星又顺利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每次听到这个消息,全国都在欢呼,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因为我们在建国初期被别的所谓的发达国家所“欺负”,我们好不容易抗战胜利,可是我们的日子并不好过,在很多的领域一直被别人掐着咽喉。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国家走进航天强国的阵营。

老一辈的人总是告诉我们,我们要好好的努力,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还记得那时候我们的爷爷辈说过很多的故事,很多年前,我们国家比较贫穷,被很多的国家看不起,因为我们没有真正领先于世界的技术,很多的技术也被国际封锁,真正的技术我们没办法得到,动用国力去购买了的总是被人剩下的技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故事是,那时候我们国家请“苏联老大哥的科学家“来帮助我们建造原子弹,是来了很多的专家,但是别人根本不把真正的技术教给我们,他们做什么我们国家的人也都不能在旁边学习。后来我们国家和苏联的关系逐渐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的专家,还要求我们支付高昂的费用,我们国家也算慷慨,答应了苏联的无理要求,全国齐心协力,万众一心解决好了和苏联的各种问题。

素材。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五

事实上,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何谓载荷?航天器上装载的、直接实现航天器在轨运行任务的仪器、设备、人员、试验生物及试件等,被称为有效载荷。载荷专家从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中选拔,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关于航天员戴眼镜的问题,杨利伟此前就介绍说,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航天员任务不同,选拔标准也不同。视力方面,高度近视不符合标准,低度近视是可以的。

而低度近视的桂海潮,是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一名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

来自云南保山的北航学霸。

1986年11月,桂海潮出生在云南保山施甸姚关镇一个普通家庭。

施甸古名勐底,傣语意为“美丽的坝子”,原名石甸,后更名施甸。这里自古以来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和要冲,位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核心位置,是“一带一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施甸全县95.5%的面积、74.5%的耕地、70%的人口均分布于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从施甸县城出发,沿着施孟公路一路前行,大概走过20公里的蜿蜒山路就到姚关镇。

桂海潮分别在当地的姚关中心小学、姚关中学(当地人也称为“施甸三中”)读书,属于那种拿奖拿到手软的学生。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当时,17岁的桂海潮是一名刚刚升入高二的学生,从校园广播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航天的吸引力。2年后,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北航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他也是当年北航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

学生时代,桂海潮是一个“特别勤奋刻苦的人”。

本科期间,桂海潮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以优异的表现保送读研并提前攻读博士,2014年在北航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在他的同学和同门、宇航学院教师王悦眼中,桂海潮很爱学习,喜欢不断挑战和提升自己,并且做事有股韧劲,“找准目标就一股劲儿扎进去”,遇到不懂的问题,“无论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

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间,桂海潮在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9月,他入选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进入北航宇航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

教学科研情况方面,桂海潮承担《深空探测导论》、《非线性控制理论》等本研课程教学任务。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名,已毕业3名。

面对国家重大需求,桂海潮瞄准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继续深耕,取得多项国际顶尖的学术成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不少成果对工程应用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从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到老师,近20年的专业学习和科研积累为桂海潮的“飞天”夯实了学术基础。

从追梦人到圆梦人。

2018年,当桂海潮得知我国要选拔首批载荷专家,时年31岁的他当即报了名。“我曾经梦想着,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于是我毫不犹豫报了名。”

航天员的选拔过程极其严苛,对身心综合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经过重重筛选,桂海潮从大约2500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又经受了8大类200余项科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终于为“上天”做好了万全准备。

在周围人眼中,桂海潮性格开朗,乐观豁达。2020年7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22年6月,桂海潮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对于即将到来的5个月太空之旅,桂海潮表示,自己身体上、心理上、思想上都准备好了,而且非常期待。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事迹心得体会篇十六

身为空气动力学专业博士后,曾任大学教员,继而成功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并作为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载人飞行任务——这段经历对朱杨柱来说,绝不仅仅是幸运,更不是偶然,而是一个青年学子执着追梦十余载的故事。

学习成绩优异,毕业论文优秀,师从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钱七虎院士……朱杨柱的经历写满了奋斗篇章,他却谦虚道:“我很幸福,赶上了一个新时代。让每一位努力奋斗的人,都有机会实现人生梦想和价值。”

“上不了天,那就研究上天的东西”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打小,朱杨柱心中就有一个蓝天梦。中学时代的母校——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是飞行员选拔基地之一,学校里配置了一些飞行训练器材。他在学习之余,就热衷练习那些飞行器材。尤其是有高难度的固定滚轮,他玩得特别溜。

高二时,朱杨柱本想报考空军飞行员。可是班主任老师认为他是一个搞科研的好苗子,劝阻了他,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天空的热爱。

“上不了天,那就研究上天的东西。”高考填报志愿时,朱杨柱果断填报了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且不接受调剂。

大学期间,他潜心学习专业知识,但还是痴迷于飞行员这个职业,大学同学还因此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飞天猪”,这也成了朱杨柱现在的微信名。

朱杨柱专心从事科研道路,先后攻读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阶段,他参与研究的项目获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毕业论文获得优秀论文。十年寒窗苦读后,朱杨柱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毕业。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七

航天老将景海鹏将再一次打破由自己保持的飞天纪录。在这次任务中,景海鹏再次担任指令长,2012年6月16日,景海鹏首次担任指令长,与刘旺、刘洋搭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完成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景海鹏带领航天员陈冬一起飞向太空,景海鹏第二次担任指令长,完成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任务。

根据官方资料,景海鹏是山西省运城人,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19岁的景海鹏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1991年6月份,他分配到南空驻某部,正式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飞过歼六等机型,安全飞行1200小时,成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1996年底,景海鹏参加了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他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

2005年6月,景海鹏入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获得“英雄航天员”称号。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2012年6月,圆满完成神舟九号任务。2016年10月17日,景海鹏带领航天员陈冬一起飞向太空,在轨飞行33天。

神舟十六号任务是景海鹏的第四次飞天之旅,他也成为目前飞行次数最多的航天员。值得一提的是,神舟十六号对接成功后,景海鹏将是唯一一位连续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实验室和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

据报道,为了再度飞天,景海鹏在陆军某部任职期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学习习惯,随身携带了所有飞行训练资料,定期和教员进行电话沟通交流,利用周末定期回队训练考核,几乎没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周末几乎没有休息过,目的就是让自己依然保持高水准飞行技能。每天坚持锻炼让景海鹏的身体素质依旧优秀,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是他每天的标配。

朱杨柱航天飞行工程师首次飞天。

国防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国防科大”刊文介绍称,朱杨柱1986年9月出生于江苏沛县,2005年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空天科学学院前身),2009年,本科毕业的朱杨柱选择继续在学院深造,师从知名航天专家易仕和教授。从本科的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到空气动力学、光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这个研究方向后来也贯穿了他硕士和博士的全部阶段。

2020年9月,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在此次任务中,航天驾驶员景海鹏和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主要负责直接操纵、管理航天器,以及开展相关技术试验。

桂海潮首个非军人出身航天员“首秀”

在29日举行的神舟十六号乘组三名航天员与公众正式见面会上,戴着眼镜亮相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引发了外界的热议。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桂海潮于1986年11月出生,202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20年9月,桂海潮作为载荷专家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在此次任务中,载荷专家桂海潮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方微信刊文称,桂海潮在2005年09月至2014年7月本硕博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09月入选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进入北航宇航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

据称,经过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的重重筛选,桂海潮从约2500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

对于航天员戴眼镜亮相,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介绍称,在选拔航天员的时候,相对于航天驾驶员,对载荷专家的视力要求会低一点,航天员可以戴眼镜上天,但一般而言,在发射阶段和返回阶段航天员是不戴眼镜的,因为发射和返回时候震动较大。

举重若轻,镇定自如。第4次站在问天阁与中外记者见面的景海鹏从容依旧。

从首次太空的2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从太空33天的中期驻留,到这次即将开始的约5个月驻留“天宫”,景海鹏成为四度飞天的中国航天第一人。

“为什么还要飞?”记者问。

景海鹏说:“作为一名航天员,执行飞天任务、出征太空是我的主责主业,就是我的工作。”

1998年1月5日,景海鹏和13名战友一起,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为圆飞天梦,那些年,他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休息过,也没陪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甚至没有陪父母过一个春节。

2008年,景海鹏和翟志刚、刘伯明乘神舟七号飞天。他们密切配合,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那天,出舱舱门刚打开,翟志刚准备出舱时,座舱内突然传来仪表报警声:“轨道舱火灾!”危急时刻,正在返回舱值守的景海鹏迅速检查仪器的各大系统,并与在轨道舱的刘伯明进行判断排故,同时向地面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请地面检查确认。”

后经天地共同判定,此为仪表误报警,但“即使我们回不去,也一定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的铮铮誓言至今仍让闻者动容。

天外归来后,景海鹏归零成绩、归零心态,又全力投入到神舟九号任务备战训练中。

“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们,是祖国托举着我们飞天。”他说,身体在天上可以飘,但是做人不能“飘”,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故步自封。

神舟九号任务要进行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每名航天员都要熟练掌握。训练之余,景海鹏经常为自己“加码”,到任务考核前,他已经在模拟器练习了2000多次,是规定训练次数、时间的两倍。

2012年6月,景海鹏作为任务指令长,与战友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2016年10月,景海鹏第三次执行飞天任务。这一次,他带着年轻的航天员陈冬一起在轨飞行33天,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在太空的那段日子里,他不仅当好飞船“驾驶员”,还要当好太空科学家,积极参与系统设计、产品研制、技术攻关,出色完成了近百项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先后提出上百条改进意见。

在进行太空跑台束缚系统验证试验时,数次操作都宣告失败。但景海鹏没有轻言放弃,和陈冬反复琢磨、认真体会,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实现了在太空中奔跑,为后续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时加强体能锻炼、有效防止空间运动病积累了经验。

7年一瞬。

此间,景海鹏的岗位有过几次变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航天员的初心使命。在陆军某部任职期间,他随身携带了所有飞行训练资料,定期和教员进行电话沟通交流,利用周末回队训练考核。

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成为他每天的标配,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加起来有70多本,成千上万条指令都已烂熟于心……景海鹏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依旧优秀。

2022年6月,景海鹏入选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

这是他第三次担任指令长。前两次担任指令长时,景海鹏和队友凭着“分秒不差、毫厘不失”的严谨作风,成就了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和中期在轨驻留任务的圆满成功。

这一次,面对2名比自己小20岁、毫无飞行经验及太空环境体验的队友组成的“跨代乘组”,景海鹏深感责任重大。每次训练,他拿到操作指南后,都要求乘组独立完成整个操作流程后再进行总结和讲解。他还带领乘组对空间科学试验、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站维护维修、长期飞行健康防护,特别是应急与故障处置都进行了精心、精细、精准准备。

经过一年的朝夕相处,景海鹏和两名年轻队友非常默契,一个表情、动作和眼神,彼此都能心领神会。他说:“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坚决完成任务,用我们的双手把所有科学家的心血汗水、智慧和梦想变成现实。”

朱杨柱:中国首个航天飞行工程师。

5月29日,成熟稳重的朱杨柱首次公开亮相。

身为空气动力学专业博士后、曾任大学教员、作为我国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对他来说,这绝不仅仅是幸运,更不是偶然,而是执着追梦十余载的成果。

打小,朱杨柱心中就有一个蓝天梦。他中学时代的母校——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是飞行员选拔基地之一,学校里配置了一些飞行训练器材。他在学习之余,就热衷练习那些飞行器材,尤其是有高难度的固定滚轮玩得特别溜。

种种原因,他没能成为飞行员,但高考填报志愿时坚决填报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他说:“上不了天,那就研究上天的东西。”为此,同学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飞天猪”,这也成了他现在的微信名。

大学期间,朱杨柱先后攻读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参与研究的项目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某工程大队。给脚手架刷过漆,搭建过工棚,装过暖气,支过混凝土模板……第一年,这位曾长期泡在实验室里研究高科技的高才生,带着一群战士天天在深山峡谷中摸爬滚打,踏踏实实地在工地上干了一年。

之后,他申请攻读博士后,师从“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院士。2017年,朱杨柱被推荐进入航天工程大学,负责建设力学基础实验室,在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完成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就在他顺风顺水搞科研的时候,少年时代的飞天梦想再次点燃。一次不经意间,朱杨柱得知第三批航天员招选扩大范围,向相关领域招收航天飞行工程师。他所在的学校也在其中。

“虽然不能驾驶战机翱翔蓝天,但是如果能飞向更高更远的太空,岂不是更加令人向往?我一定要试一试。”朱杨柱说。

经过一轮又一轮严格的选拔后,他顺利过关,最终成为中国第三批航天员。

通天之路,从来没有捷径。

手控交会对接,被称为“太空穿针”。刚开始,没有空中飞行经验的朱杨柱操控起来非常吃力。航天员公寓里,放置的那台手控交会对接桌面式训练器成了他课后加练的地方。经过上千小时的训练,他最后形成了肌肉记忆,实现了手控交会对接的精准操作。

大多数航天员面对水下训练都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挑战,有狭小密闭空间带来的束缚感,有水下波纹导致的眩晕感,以及体力不支等等。朱杨柱遇到的挑战则是上脚限位器。将厚重的鞋子近乎盲操作地卡进脚限位器2厘米左右的卡槽缝里,原本就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他的脚型比较小,穿着舱外服配套的鞋子后,脚在鞋里晃荡,上脚限位器更加困难。经过反复试验,他穿上两双厚袜子、两双薄袜子后,鞋子终于合脚了。

2023年5月29日,首次公开亮相的朱杨柱说:“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我将在指令长的带领下,完成好空间站组合体的日常使用、维护和维修任务,开展好载荷照料和实(试)验工作,确保空间站更加高效、稳定、安全、长久地运行!”

桂海潮:中国首个载荷专家。

戴着一副近视眼镜,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5月29日,随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的公布,桂海潮作为中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个载荷专家第一次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

“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动力。”桂海潮说。

从小,他对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时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

高考时,桂海潮以县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此后9年时间,他一路攻读完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学成归国,他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成为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桂海潮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正当他在自己的领域打算大展拳脚时,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出现了——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

他第一时间报名参选,通过层层严苛的选拔后,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

离心机训练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标准是6g的过载,但入队后所有人的训练标准都要达到8g。

第一次训练,桂海潮感觉胸腹部被牢牢压住,每一次呼吸,都有撕扯的感觉,心率也偏高。他对自己的表现极不满意。训练结束,他便找有经验的师兄们请教。爱琢磨的他还找出了自己成绩不佳的症结所在——心理紧张,身体素质、技巧不足,导致呼吸对抗动作做得不到位。

为此,他在以后的练习中不断修正,不但克服了2g的差距,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

转椅训练中,他一开始有些不适反应——冒虚汗、恶心、头晕。不服输的桂海潮开始加练——每天练习20分钟“打地转”,一只手抓着另一侧耳朵原地旋转。就这样,练习了一段时间后,他的训练成绩也达到了一级。

第一次进行水下训练时,桂海潮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姿态。

操作不好就反复练。第一次训练时,他就在水下反复练习了四五个小时,衣服都湿透了,连手套里都是汗。那一刻,桂海潮终于体验到什么叫手握不住筷子的感觉。

2022年,桂海潮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但也感到压力满满。

“要是现在让你飞,你是不是有信心?”乘组刚成立时,景海鹏这么问他,他选择了沉默,底气不足。

为了让自己的底气足起来,桂海潮开始制定学习计划,晚上进行强化训练。

这次任务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将要承担非常繁重的空间科学实(试)验任务。作为乘组中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承担了较多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领域跨度大,舱内外载荷数量、实验项目多,实验设备、实验机柜精密,维护维修操作要求高。训练中,他不但要知道操作流程,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通过刻苦训练,在一次次的磨砺和指令长高标准严要求的传帮带之下,桂海潮的信心越来越足。

“你准备好了吗?”

飞向太空之前,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事迹心得体会篇十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桂海潮出征太空,在家乡云南施甸引起广泛关注。施甸县融媒体中心形容道,施甸沸腾了!施甸人的朋友圈都是惊喜、赞叹和骄傲。

5月30日上午,在施甸一中礼堂里,施甸党政机关干部、桂海潮的老师同学以及施甸一中高三学生代表收看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的直播。

施甸县委书记周耀泉说:“此时此刻施甸人民心潮澎湃,我们将以桂海潮为榜样,传承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以及‘__奉献一生’的杨善洲精神,大抓教育,狠抓教育,长抓教育,加大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为施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注入源头活水,以教育之变推动发展之变、施甸之变。衷心祝愿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热切期盼家乡英才凯旋。”

1986年,桂海潮出生于云南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这里距离县城约18公里,桂海潮先后就读于姚关中心小学、姚关中学(施甸三中)、施甸一中,2005年,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北航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他也是当年北航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

澎湃新闻注意到,5月29日,施甸县委宣传部微信公众号还公布了桂海潮从小学到高中的毕业照,其中在拍摄初中毕业照时,桂海潮似乎在一旁同学的下巴处比了一个“v”字。

积极、勇敢、坚持、刻苦是高中班主任杨兆东给桂海潮的评价。“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他会是第一个首先大声回答的同学,即使他回答的这个问题可能要答错,但是他也会勇敢地说出来。”

桂海潮的弟弟桂海益说,桂海潮读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也会以身作则给弟弟妹妹作出示范,耐心地辅导功课。“我们的父母都是农民,在学习上没有办法给予我们太多的帮助,但却非常支持我们,希望我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一点哥哥不仅做到了,而且成为我们的骄傲。”

桂海潮此番叩问苍穹,带给这座小城的不仅仅是荣光。

在施甸县融媒体中心报道中,施甸一中教师丁志美说:“桂海潮同学是我们小县城的英雄,也是我们施甸一中的骄傲。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以桂海潮为榜样,朝着既定的目标理想,奋勇向前,不懈努力。”

“我感到非常振奋,桂海潮学长让我们明白了,只要努力学习,是可以遨游太空的,我也要用我的汗水和付出,成就自己的梦想,决胜高考,拥有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施甸一中学生李孟杰说。

5月30日,桂海潮曾经就读的施甸三中、姚关镇中心小学也组织学生收看直播实况。

其中,施甸三中学生杨海斌说:“桂海潮学长勤奋刻苦的精神激励了我,在即将到来的中考中,我一定会以桂海潮学长为榜样,勤奋刻苦,信心满满,奔赴考场。”

施甸县姚关镇中心小学学生龙波说:“我相信只有努力,才会取得成功,我立志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要顽强进取,努力拼搏,力争成为像桂海潮叔叔一样的国之栋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