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4 13:25:09 页码:9
2023年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12篇)
2023-10-14 13:25:09    小编:JQ文豪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篇一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张纸上画风,你会怎样画?(生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画画贵在创新,做事情也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在一张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的。(板书课题:12、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请看学习目标,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学习目标来学习课文。先看预习要求,下面我们结合课文导读部分和预习要求,开始预习课文。(课件2.3)

抽查重点词语的认读情况。(课件4)

课文里出现了哪些角色?他们是什么关系?(生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你的答案和同桌交流一下。(课件5)

2、细读感悟:自己再读一遍课文,用横线画出画师称赞小徒弟的话。读完之后,和同桌交流以下问题:画师的三个徒弟分别是怎么画骆驼的?(课件6、板书)三个徒弟谁画的骆驼最多?画师是怎样称赞小徒弟的画的?(课件8)

3、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课件9、板书)

1.阅读拓展材料,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小故事呢?说一说。(课件10)

2.平时,你是不是也做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举例说一说。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徒弟 画师

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不满意

二徒弟——画许许多多的头 不满意

小徒弟——画山、一只骆驼、半只骆驼 称赞

(动脑、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写有生字词、自学提示的小黑板。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读课文,讨论。

6.学生汇报。

7.说得真棒!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三、拓展延伸

1.你们平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2.你还知道哪些想过别人没有想到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一试,在一张白纸上怎样画出最多的花?

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篇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1课时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而小徒弟不光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想别人所没想到的

大徒弟画满

二徒弟许多

小徒弟两只刚露头——巧(不知多少,给人想象)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篇四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2.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12*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2.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三个徒弟的画各是什么样子的?画师分别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原因是什么?

3.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自学。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分组讨论: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句子。

(2)三个徒弟都画了什么?

(3)画师对三个徒弟的画都作出了什么反应?

(4)为什么画师看了第三个徒弟的画会有那样的反应?

3.集体交流。

(1)出示画师的话。

a.读一读画师的话。理解“连绵起伏”“若隐若现”。

b.看图找一找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c.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2)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大徒弟和二徒弟悟出了什么?

(3)我们从三徒弟的身上学习到什么?

4.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总结道理,拓展延伸

1.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2.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很多

二徒弟更多

小徒弟两只

以少代多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篇五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做上记号。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引导说清人物、事情、结果)

师:读了课文后,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2、交流自读疑难。

3、重点计论交流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重点读好三个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1、交流:与同学交流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3、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4、课外拓展

(1)课外搜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1、写出你积累的含有下列字的词。

悦()()()()

熟()()()()

肃()()()()

嘱()()()()

审()()()()

2、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篇六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教师讲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课件出示“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受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之下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么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作总结:是呀,蝴蝶绕蹄翻飞,恰恰暗示踏花归来,马蹄上花香犹存,引得蝴蝶前来凑热闹,含蓄而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十分精妙。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表扬。我们做任何事,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

3.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___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个问题的,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2.画师考的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思考: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话却点头称赞?)

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笔勾画出来。

4.交流阅读感受,对比探究,重点感知三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的什么?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很小很小)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些字词看出多?指名答(板书:许许多多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是怎样画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后提问:小徒弟画的多吗?哪里看出不多(板书:两只一只另一只)

5.对比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如果你是画师,你会怎么评价这三幅画,请用这些关联词来评评他们的画。(课件出示: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指名回答。

6.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读一读画师的话,指名读,齐读。

(2)理解“若隐若现”(课件出示:若要是;你;好像)

应选择哪一个,连起来说说意思。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学生发言后再齐读画师的话。

(4)从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理解“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练习说话。

(5)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的骆驼数毕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却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才会得到师傅的赏识。

四.拓展延伸,丰富认识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1.课件出示图:“蛙声十里出山泉”,教师讲述:据说著名作家老舍曾经给画家齐白石出了一道画题:蛙声十里出山泉。画蛙声,也许只要画出鼓起鸣囊的青蛙就行了,但是要画出“十里”,还要画出“出山泉”,就并不容易了。齐白石思来想去,终于完成了--他以青山为背景,从山中留出淙淙泉水,水中欢快地游着好几条蝌蚪。老舍看见了,十分赞赏。

听完老师的叙述,请学生讲讲这幅画的妙处。

2.继续讲故事: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作画,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让画师们用画表现出“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画师,会怎样画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再讲讲。

学生自由发言。(关注有创意的学生随时鼓励)

3.揭谜。

你们想知道当时的画师们是怎样画的吗?

课件出示: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

哪幅画更能体现“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括号中的答案。

4.联系实际: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5.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该怎样做呢?(平时多观察,多动脑,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密密麻麻很小很小

有限

二徒弟:许许多多果然

一只

三徒弟:两只用有限表无限(妙)

另一只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篇七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1.自学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

【教学时数】一课时

学生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2.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12*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2.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三个徒弟的画各是什么样子的?画师分别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原因是什么?

3.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自学。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分组讨论: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句子。

(2)三个徒弟都画了什么?

(3)画师对三个徒弟的画都作出了什么反应?

(4)为什么画师看了第三个徒弟的画会有那样的反应?

3.集体交流。

(1)出示画师的话。

a.读一读画师的话。理解“连绵起伏”“若隐若现”。

b.看图找一找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c.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2)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大徒弟和二徒弟悟出了什么?

(3)我们从三徒弟的身上学习到什么?

4.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总结道理,拓展延伸

1.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2.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很多

二徒弟 更多

小徒弟 两只

以少代多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篇八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相关的课件

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教师讲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课件出示“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之下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么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我们做任何事,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

3.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___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个问题的,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2.画师考的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思考: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话却点头称赞?)

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笔勾画出来。

4.交流阅读感受,对比探究,重点感知三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的什么?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很小很小)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些字词看出多?指名答(板书:许许多多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是怎样画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后提问:小徒弟画的多吗?哪里看出不多(板书:两只一只另一只)

5、对比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指名回答。

6、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读一读画师的话,指名读,齐读。

(2)理解“若隐若现”(课件出示:若要是;你;好像)应选择哪一个,连起来说说意思。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学生发言后再齐读画师的话。

(4)从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理解“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练习说话。

(5)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的骆驼数毕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却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才会得到师傅的赏识。

四、拓展延伸,丰富认识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1.继续讲故事: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作画,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让画师们用画表现出“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画师,会怎样画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再讲讲。

学生自由发言。(关注有创意的学生随时鼓励)

2.揭谜。

你们想知道当时的画师们是怎样画的吗?

课件出示: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角。(深山露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

哪幅画更能体现“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括号中的答案。

4.联系实际: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5.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该怎样做呢?(平时多观察,多动脑,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板书设计: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密密麻麻很小很小

有限

二徒弟:许许多多果然

三徒弟:两只一只另一只用有限表无限(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篇九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做上记号。

二、讨论与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引导说清人物、事情、结果)

师:读了课文后,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2、交流自读疑难。

3、重点计论交流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展示: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重点读好三个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

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3、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4、课外拓展

(1)课外搜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五、巩固作业

1、写出你积累的含有下列字的词。

悦( ) ( ) ( ) ( )

熟( ) ( ) ( ) ( )

肃( ) ( ) ( ) ( )

嘱( ) ( ) ( ) ( )

审( ) ( ) ( ) ( )

2、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喜欢绘画,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很注意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时,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试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取。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诗的内容表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怎么画。过了一会儿,就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脑汁,在“踏花”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许多花瓣,一个人骑马在花上行走。有的画家在“马”上下功夫,画了一位扬鞭少年,黄昏时疾速归来。有的画家在“蹄”上做文章,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着重突出一个“香”字。他画的是:在一个夏天落日的时刻,一个官人骑马归去,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

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幅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幅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一边……等到看见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这幅时,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连声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就选中了这一幅。

板书设计:

大徒弟 把骆驼画小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徒弟 画骆驼头

三徒弟 骆驼与山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篇十

1: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想别人没有想到了,以少胜多的道理。

2:学会默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部分词语:连绵不断、恍然大悟

读好三个徒弟画骆驼的句子,理解为什么第三个徒弟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懂得想别人没有想到的道理,平时要多动脑,多思考。别出心裁。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数学题目,1()3、5()3,今天我们学习的语文也用上了大于号和小于号,只是与数学中是相反的,今天老师要天上少大于多。学了这篇课文你就明白了。

一:读导读部分

问:文章要求我们怎么去读这篇课文呢?

二: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词语,认为好的词语做上记号

想一想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反馈

(1)词语反馈

(2)学生用完整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起因——经过——结果

(3)问题着手: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呢?

四: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师:要想知道为什么得到画师的称赞,我们还得去看看三个徒弟都是怎么画的。

(1)边读边划三个徒弟画骆驼的句子

(2)反馈交流

三徒弟句子出示,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少,师板书:只、一只、另一只

再交流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句子,体会多。

为什么画那么多,结果却还是小徒弟赢了呢?

(3)理解连绵不断

五:读画师的句子,理解词语若隐若现,理解文章内涵

六、总结: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大徒弟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

二徒弟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

你明白了什么?

回到开始的少大于多的意思。告诉孩子,有时候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你一个人,可能就胜过很多人。希望大家多动脑筋,多思考,别出心裁。

七、练习

抄写好词好句

改写句子: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该陈述句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篇十一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做上记号。

二、讨论与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引导说清人物、事情、结果)

师:读了课文后,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2、交流自读疑难。

3、重点计论交流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展示: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重点读好三个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

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3、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4、课外拓展

(1)课外搜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五、巩固作业

1、写出你积累的含有下列字的词。

悦()()()()

熟()()()()

肃()()()()

嘱()()()()

审()()()()

2、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喜欢绘画,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很注意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时,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试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取。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诗的内容表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怎么画。过了一会儿,就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脑汁,在“踏花”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许多花瓣,一个人骑马在花上行走。有的画家在“马”上下功夫,画了一位扬鞭少年,黄昏时疾速归来。有的画家在“蹄”上做文章,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着重突出一个“香”字。他画的是:在一个夏天落日的时刻,一个官人骑马归去,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

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幅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幅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一边……等到看见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这幅时,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连声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就选中了这一幅。

板书设计:

大徒弟把骆驼画小

12想别人没想到的二徒弟画骆驼头

三徒弟骆驼与山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篇十二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做上记号。

二、讨论与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引导说清人物、事情、结果)

师:读了课文后,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2、交流自读疑难。

3、重点计论交流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展示: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重点读好三个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3、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4、课外拓展

(1)课外搜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五、巩固作业

1、写出你积累的含有下列字的词。

悦(    ) (     ) (     ) (     )

熟(    ) (     ) (     ) (     )

肃(    ) (     ) (     ) (     )

嘱(    ) (     ) (     ) (     )

审(    ) (     ) (     ) (     )

2、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喜欢绘画,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很注意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时,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试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取。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诗的内容表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怎么画。过了一会儿,就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脑汁,在“踏花”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许多花瓣,一个人骑马在花上行走。有的画家在“马”上下功夫,画了一位扬鞭少年,黄昏时疾速归来。有的画家在“蹄”上做文章,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着重突出一个“香”字。他画的是:在一个夏天落日的时刻,一个官人骑马归去,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

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幅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幅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一边……等到看见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这幅时,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连声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就选中了这一幅。

板书设计:

大徒弟     把骆驼画小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徒弟     画骆驼头

三徒弟     骆驼与山峰

教学后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