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0 15:19:10 页码:8
最新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精选8篇)
2023-12-10 15:19:10    小编:FS文字使者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篇一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相关的课件。

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教师讲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课件出示“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之下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么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___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个问题的,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2.画师考的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思考: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话却点头称赞?)。

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笔勾画出来。

4.交流阅读感受,对比探究,重点感知三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的什么?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很小很小)。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些字词看出多?指名答(板书:许许多多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是怎样画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后提问:小徒弟画的多吗?哪里看出不多(板书:两只一只另一只)。

5、对比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指名回答。

6、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读一读画师的话,指名读,齐读。

(2)理解“若隐若现”(课件出示:若要是;你;好像)应选择哪一个,连起来说说意思。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学生发言后再齐读画师的话。

(4)从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理解“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练习说话。

(5)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的骆驼数毕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却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才会得到师傅的赏识。

四、拓展延伸,丰富认识。

1.继续讲故事: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作画,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让画师们用画表现出“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画师,会怎样画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再讲讲。

学生自由发言。(关注有创意的学生随时鼓励)。

2.揭谜。

你们想知道当时的画师们是怎样画的吗?

课件出示: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角。(深山露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

哪幅画更能体现“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括号中的答案。

4.联系实际: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5.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该怎样做呢?(平时多观察,多动脑,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密密麻麻很小很小。

有限。

二徒弟:许许多多果然。

三徒弟:两只一只另一只用有限表无限(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写有生字词、自学提示的小黑板。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读课文,讨论。

6.学生汇报。

7.说得真棒!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三、拓展延伸。

四、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一试,在一张白纸上怎样画出最多的花?

板书设计: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篇三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做上记号。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引导说清人物、事情、结果)

师:读了课文后,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2、交流自读疑难。

3、重点计论交流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重点读好三个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1、交流:与同学交流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3、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4、课外拓展

(1)课外搜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1、写出你积累的含有下列字的词。

悦()()()()

熟()()()()

肃()()()()

嘱()()()()

审()()()()

2、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篇四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做上记号。

二、讨论与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引导说清人物、事情、结果)。

师:读了课文后,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2、交流自读疑难。

3、重点计论交流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展示: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重点读好三个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综合拓展。

(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

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3、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4、课外拓展。

(1)课外搜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五、巩固作业。

1、写出你积累的含有下列字的词。

悦()()()()。

熟()()()()。

肃()()()()。

嘱()()()()。

审()()()()。

踏花归去马蹄香。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喜欢绘画,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很注意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时,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试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取。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诗的内容表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怎么画。过了一会儿,就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脑汁,在“踏花”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许多花瓣,一个人骑马在花上行走。有的画家在“马”上下功夫,画了一位扬鞭少年,黄昏时疾速归来。有的画家在“蹄”上做文章,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着重突出一个“香”字。他画的是:在一个夏天落日的时刻,一个官人骑马归去,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

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幅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幅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一边……等到看见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这幅时,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连声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就选中了这一幅。

板书设计:

大徒弟把骆驼画小。

三徒弟骆驼与山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篇五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做上记号。

二、讨论与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引导说清人物、事情、结果)。

师:读了课文后,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2、交流自读疑难。

3、重点计论交流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展示: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重点读好三个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综合拓展。

(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

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3、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4、课外拓展。

(1)课外搜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五、巩固作业。

1、写出你积累的含有下列字的词。

悦()()()()。

熟()()()()。

肃()()()()。

嘱()()()()。

审()()()()。

2、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喜欢绘画,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很注意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时,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试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取。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诗的内容表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怎么画。过了一会儿,就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脑汁,在“踏花”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许多花瓣,一个人骑马在花上行走。有的画家在“马”上下功夫,画了一位扬鞭少年,黄昏时疾速归来。有的画家在“蹄”上做文章,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着重突出一个“香”字。他画的是:在一个夏天落日的时刻,一个官人骑马归去,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

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幅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幅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一边……等到看见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这幅时,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连声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就选中了这一幅。

板书设计:

大徒弟把骆驼画小。

三徒弟骆驼与山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篇六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做上记号。

二、讨论与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引导说清人物、事情、结果)。

师:读了课文后,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2、交流自读疑难。

3、重点计论交流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展示: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重点读好三个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综合拓展。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3、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4、课外拓展。

(1)课外搜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五、巩固作业。

1、写出你积累的含有下列字的词。

悦(   )(    )(    )(    )。

熟(   )(    )(    )(    )。

肃(   )(    )(    )(    )。

嘱(   )(    )(    )(    )。

审(   )(    )(    )(    )。

2、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喜欢绘画,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很注意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时,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试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取。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诗的内容表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怎么画。过了一会儿,就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脑汁,在“踏花”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许多花瓣,一个人骑马在花上行走。有的画家在“马”上下功夫,画了一位扬鞭少年,黄昏时疾速归来。有的画家在“蹄”上做文章,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着重突出一个“香”字。他画的是:在一个夏天落日的时刻,一个官人骑马归去,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

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幅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幅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一边……等到看见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这幅时,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连声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就选中了这一幅。

板书设计:

大徒弟    把骆驼画小。

三徒弟    骆驼与山峰。

教学后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篇七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教师讲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课件出示“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受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之下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么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作总结:是呀,蝴蝶绕蹄翻飞,恰恰暗示踏花归来,马蹄上花香犹存,引得蝴蝶前来凑热闹,含蓄而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十分精妙。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表扬。我们做任何事,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___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个问题的,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2.画师考的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思考: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话却点头称赞?)。

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笔勾画出来。

4.交流阅读感受,对比探究,重点感知三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的什么?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很小很小)。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些字词看出多?指名答(板书:许许多多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是怎样画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后提问:小徒弟画的多吗?哪里看出不多(板书:两只一只另一只)。

5.对比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如果你是画师,你会怎么评价这三幅画,请用这些关联词来评评他们的画。(课件出示: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指名回答。

6.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读一读画师的话,指名读,齐读。

(2)理解“若隐若现”(课件出示:若要是;你;好像)。

应选择哪一个,连起来说说意思。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学生发言后再齐读画师的话。

(4)从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理解“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练习说话。

(5)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的骆驼数毕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却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才会得到师傅的赏识。

四.拓展延伸,丰富认识。

1.课件出示图:“蛙声十里出山泉”,教师讲述:据说著名作家老舍曾经给画家齐白石出了一道画题:蛙声十里出山泉。画蛙声,也许只要画出鼓起鸣囊的青蛙就行了,但是要画出“十里”,还要画出“出山泉”,就并不容易了。齐白石思来想去,终于完成了--他以青山为背景,从山中留出淙淙泉水,水中欢快地游着好几条蝌蚪。老舍看见了,十分赞赏。

听完老师的叙述,请学生讲讲这幅画的妙处。

2.继续讲故事: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作画,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让画师们用画表现出“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画师,会怎样画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再讲讲。

学生自由发言。(关注有创意的学生随时鼓励)。

3.揭谜。

你们想知道当时的画师们是怎样画的吗?

课件出示: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

哪幅画更能体现“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括号中的答案。

4.联系实际: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5.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该怎样做呢?(平时多观察,多动脑,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板书设计:

大徒弟:密密麻麻很小很小。

有限。

二徒弟:许许多多果然。

一只。

三徒弟:两只用有限表无限(妙)。

另一只。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公开课篇八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第12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张淑霞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找出三个徒弟如何画骆驼的语句,看谁的办法好,为什么师傅称赞小徒弟画得好?学生们通过交流、讨论。都说小徒弟画得好,并且找到画得好的原因。“原来小徒弟只画了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起伏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画师解释说:“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从而引出“这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这就是创新。而后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学生说出了许多事例。最后老师又出示了两个关于创新的事例——《创新事例》《踏花归去马蹄香》。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创新的含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