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魔改黄梅戏议论文 魔改黄梅戏引发的思考作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1-05 15:40:11 页码:10
魔改黄梅戏议论文 魔改黄梅戏引发的思考作文
2022-01-05 15:40:11    小编:WZX王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家喻户晓的经典黄梅戏曲目《女骑马》,最近这首戏曲却因被某网红“魔改”而在网上掀起一股热潮。下面是美德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魔改黄梅戏议论文 魔改黄梅戏引发的思考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魔改黄梅戏议论文1

网红“小潘潘”,近日因为“魔改”黄梅戏经典唱段《女驸马》再次引发争议,一头丸子头外加旗袍加身,配上精致的妆容,凭借甜美的长相,开朗的性格斩获众多男粉,这应该是“小潘潘”《学猫叫》之后,又一刷屏之作,视频中的“小潘潘”表演时眼波流转,惯用的“夹子音”尽显媚态。对此,有不少网友质疑这根本不是改编是乱编,“这样是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不尊重”,同时也有持反对意见的网友认为,“小潘潘的翻唱使更多年轻人对黄梅戏有所了解”。

视频发布并发酵了一段时间后,作为回应,央视电影频道通过抖音平台放出了原版黄梅戏片段,让大众感受原汁原味黄梅戏的魅力。事后,“小潘潘”在相应视频的评论区做出回应并道歉,删除了原版视频并发布了流行唱腔版本的新视频。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在2006年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女驸马》是一部戏曲电影,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老师领衔主演,讲述了冯素珍与李兆廷自幼相爱,婚后由于家境败落,继母逼退婚。素珍被迫进京应试,中状元,被招驸马,洞房之夜实情相告与公主,帝赦免其罪,冯李终成眷属的故事。1984年,在央视春晚上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女士一段经典演绎也是惊艳了无数观众。

作为一种表演形态,黄梅戏不仅有“声”的部分,也有“形”的部分。与京剧相比,黄梅戏对“形”的要求较为宽松,演员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临场发挥,用恰当的动作丰富表现力。但在“小潘潘”的表演视频中,舞蹈的部分被全然放弃,只见她紧盯镜头、不断扭动脑袋、刻意保持微笑,还有过于的频繁挑眉,这一切其实都与冯素珍的人物形象大相径庭。

其实对于经典黄梅戏的改编,“小潘潘”并不是首例,专业歌手和非专业歌手都曾改编过,从网友评论中也可以看出,大众并不是反感“改编”,只是不接受“魔改”。湖北武汉一个大爷曾拿《女驸马》的原曲改掉了里面的唱词,唱词直接变成了防诈骗,视频发布后赢得了一片好评,歌手慕容晓晓也曾改编过,她把歌曲和戏曲结合,唱了一段真正的黄梅戏,在同行的衬托下,“小潘潘”的表演只能说是一言难尽。

最可怕的是还有不少年轻网友支持“小潘潘”,觉得“小潘潘”这种唱法很新颖,还声称说如果不是“小潘潘”,现在谁还知道黄梅戏,但其实“小潘潘”的唱调已经完全摒弃了黄梅戏之前的戏曲唱腔,采用流行唱法代替,而且她在唱歌时的表情过于轻佻,唱一句歌词就要挤眉弄眼,显得太过矫揉造作,这让观众看得很是不适,另外,小潘潘是坐拥上百万粉丝的网红,传播力度可想而知,那些之前没有看过黄梅戏的年轻观众,在看了小潘潘的表演后,难免不会认为这就是咱们的国粹,而这也算是一种错误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所以说,黄梅戏不是不能改,但不能魔改。改编之前,至少要先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对其进行甄别筛选,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而不是单纯地将传统元素和现代流行元素混合在一起,翻看“小潘潘”的所有视频,从头至尾都是那种一成不变的一虚一实的唱腔、甜系撒娇的音色、扭头微笑的神情、挑眉的小动作,这次在改编戏曲上翻了车,也实属不冤。

对于传统戏曲的改编,改编者也应该更大程度的发挥其正能量的价值观,而不是将流传百年的东西,大刀阔斧变得面目全非,文化之所以有美丽,可以千古流传,就是因为其自身的底蕴,和多年来不变的价值观,每一代人凝集的厚重感,屹立不倒被大众喜爱。

如今清朗行动刚刚开始,这些网络乱象,迟早会被连根铲除的,流量也好网红也罢,这只是一种客观的现象,他们本身并不是原罪,更关键的还是看他们拿着流量做什么。最后,引用网友的一段话,“任何形式的改编都请摆正态度,不要只为了赚流量而博眼球,毕竟改编国粹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魔改黄梅戏议论文2

最近网上流传的小潘潘魔改黄梅戏的事,也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

但是在广大网友指名批评后,我发现刷到的其他片段,所用的唱腔还是一直没有改变。

其实这种唱腔刚开始听的时候,我也感到很新奇,很好听。但是随着听得多了,慢慢的发现其实这种唱法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把歌曲最本质的思想感情直接给唱没了。不得不说为了博取流量真的是什么也不顾了。

虽然骂声不少,各种反对的声音也很强烈。但是仍有一部分网友选择支持他们,而且最近网上还流传着一位大爷改编的防诈骗版本的《女驸马》。于是那些支持的网友,他们就说,为什么大爷改编的没人批评。而小潘潘改编的,却批评如潮。同样是改编,为什么小盼盼却受到了这种待遇。

其实我想说的是同样是改编不假,但是小潘潘直接把歌曲本身的思想感情直接给改编没了,而大爷所谓的改变,只是借用了《女驸马》的音调,就像现在我们好多歌曲借用音调而重新填词一样,或者像古代的诗词,借用词牌名,重新填词一样。所以大爷的改编,并没有违反其感情的表达,我们是支持的。

改编与改编不一样,我并不是想恶意指责谁,也不是想说支持谁,我想说的是,希望以后歌曲的改编,不要把歌曲的中心思想,感情直接给改编没了,这种魔性的唱法炸听起来的确很好听,但是仔细品味之后,你不知道他用的什么感情。为什么有的歌曲你听完之后会受到了震撼?就是因为唱歌的人,他们投入了真实情实感,而现在的这种魔性改编,你听完哈哈一笑,没有任何感觉。

我相信只有投入感情的歌曲或者戏曲,才能成为永远流传的经典。

魔改黄梅戏议论文3

近日,网红“小潘潘”爆改黄梅戏《女驸马》选段引发了巨大争议。视频中的“小潘潘”表演时眼波流转,惯用的“夹子音”尽显媚态。对此,有不少网友喊话“改编不是乱编”“这样是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不尊重”,同时也有持反对意见的网友认为,“小潘潘的翻唱使更多年轻人对黄梅戏有所了解”。

在视频发布并发酵了一段时间后,作为回应,央视电影频道通过抖音平台放出了原版黄梅戏片段,让大众感受原汁原味黄梅戏的魅力。事后,“小潘潘”在相应视频的评论区做出回应并道歉,删除原版视频并发布了流行唱腔版本的新视频。

“小潘潘”在表演时采用的“一句虚,一句实”唱腔、疑似网红流水生产线的妆容造型和略显做作的姿态,引起了部分网友不适。网友争议的核心是:这种改编是弘扬还是侮辱传统文化?但无论大众是否喜欢“小潘潘”版黄梅戏,传统戏曲的改编尺度都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事实上,无论是以何种形式为载体的传统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戏曲本身也不例外。国粹京剧是由乾隆晚期进京唱昆曲的安徽戏班融合了多种唱腔而成;建国初期业内本身也对很多传统戏曲进行了搜集、整理、删补、改编;黄梅戏名剧目《天仙配》在解放后改编中,增加了人物与剧情,使得情节更加充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与此同时,我们不愿承认的现实是:黄梅戏的发展土壤已经十分贫瘠。我们对中华传统节日、时令节气与庙会集会的意识正在逐渐淡薄,戏曲演出的机会与平台逐渐减少。此外,信息化时代的变迁促使人们的审美趣味与习惯发生了变化,人们更趋向于多元化、快节奏的艺术形式。不只是黄梅戏,大多数传统戏曲在吸引新一代受众的能力方面都显得极为乏力。

如果人们仅是对无害于公序良俗的文艺作品展开超乎作品质量范畴的批斗,那么规范化、格式化、去庸俗化的评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会扼杀黄梅戏的生机活力与自我迭代更新的动力。另一方面,好作品是需要经历时间沉淀的,在这个娱乐时代,打着创新旗帜却使原本的戏曲本体丧失的新作品,也会导致艺术风格变味甚至走上歧途。

“小潘潘”被批评并不是因为她编改了黄梅戏的片段,而是因为为了迎合流量与市场,自主选择了魔改黄梅戏,使其显得过于媚俗。这场争论的确给予了黄梅戏一定的热度和关注度,但她的作品并没有很好地展现黄梅戏的精华与特色。

在这次争议中我们意识到,如果传统戏曲只是一味地挥舞传统文化的大旗,延用不够吸引人的妆容扮相与服装,叙述发生于几百年前的大众烂熟于心的故事,那么无论是否有人魔改这些戏曲,它们注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风化、湮没于我国的文艺领域与历史进程。

为促进戏曲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明确指出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支持戏曲演出;改善戏曲生产条件;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等。国家和政府对传统戏曲可谓是制定了全方位的扶持政策。

传统不等于一尘不染,传统戏曲也并不是永不枯萎的树或者不会沉没的湖。传统戏曲想要实现“文艺复兴”不能仅依靠政策支持和媒体宣传,加入时代的元素,是几百年戏曲文化不断精进的必然之路。如同《江汉渔歌》唱词所言:虽然是潦倒江湖上,冷眼人还有热心肠。即便是“老传统”,也应具备文化宽容的能力,既写得下“阳春白雪”,又纳得住“下里巴人”,以清醒的头脑和热切的心肠去创作雅俗共赏的好作品,真正突破传统戏曲发展的瓶颈。

文化和艺术形式本身就是不断传承然后变化和发展的。跨界、融合、改变得好,艺术就会焕发生机,杂糅得不好,艺术就会排异。艺术家的技艺水平与艺术功底是戏曲的根基,要实现真正的“枝繁叶茂”还需要汲取时代和文化发展的养分,以更包容的姿态去生产和创作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戏曲的破与立。

以上就是美德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魔改黄梅戏议论文 魔改黄梅戏引发的思考作文,希望大家阅读之后有所收获。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美德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