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关于幸福的文案(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7:15:05 页码:8
关于幸福的文案(优质13篇)
2023-11-09 17:15:05    小编:LZW李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要有清晰的结构和条理,将总结分成不同的部分,包含必要的要点。接下来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经验分享,让我们共同学习。

关于幸福的文案篇一

幸福就是,坚持了应该坚持的,放弃了应该放弃的,珍惜现在拥有的,不后悔已经决定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唯美语录,欢迎阅读当距离不再是距离的时候。

唯美句子文案精选推荐阅读,15条有关幸福的句子文案精选幸福是一种感觉,开心时想起了你,我的幸福多了一倍痛楚时想起了你,我的痛楚少了一半你的爱能够挑选说爱我。

幸福一句话文案集合幸福文案一句话心情短语文案画面倒转,微笑看待从前整理,被幸福包围的文案爱情文案及文案好句子请您赏析幸福文案一句话心情。

9幸福是知他懂他信他爱你宠你疼你,毫无疑问10一家三口的生活也以上就是带给大家的晒幸福的句子简短文案,希望大家喜欢标签经典说。

你知道有什么文案语句能让你感受到幸福的吗,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句简单晒幸福的文案句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美好。

幸福是友谊的一个小动作在生活中,只有用心去品味和珍惜,才能体会到幸福的滋味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简简单单的幸福文案短句,希望对大家。

关于幸福的文案篇二

如果都没有,可以来看看这些街头文案本人最赖以生存的伤痛文学人生真的是一场迷惑的旅程其实,人的本质是孤独幸福通道禁止入。

一个堪比日本百年米店的东北大米,“小饭围”用它唯美的文案和包装设计,勾引着对大米深深眷恋的吃货们下面,跟找文案菌一起。

关于幸福的文案篇三

1、生活,只需那么一点颜色,简简单单,足以温暖很多简单着快乐,知足着幸福,你在我在,平淡相守。

2、爱是病中的一杯热茶,爱是冷时的一件外套,爱是累时的一个拥抱,爱是无助时的一个依靠,别说爱情太简单,平淡相守才是最真的暖,别说幸福太遥远,只要用心感念,其实都在生活的细节里,爱,就是让一个人住进另一个人心里,简单的,只有思念,只有挂牵,幸福的,偶尔甜蜜,偶尔伤感,无欲无求,无关风月,只因心已相连,无怨无悔,无关距离,只因情已刻骨。

人生在世尝尽百味!!!

关于幸福的文案篇四

一不小心,夏至已经过去有一段时间了。

虽然说过很多次我不喜欢夏天,时而闷热、时而大雨,经常被它弄得很狼狈。但广州的夏天超超超超长待机,让人不得不打起精神“应对”,努力过得更开心一些。

时间久了,渐渐发现自己也摸索到了夏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比如有的事情只有夏天去做才惬意,也总有那么几个瞬间,能让你由衷地感叹:夏天真好!

今天就总结了9件夏天我们最爱做的事情,正是这些美好瞬间,让每一个夏天都充满期待。这次力力特意把每张图都画成了壁纸,希望你们能喜欢:

1.烈日炎炎。

坐在家里享受“夏日清凉豪华套餐”

2.又热又渴。

抬头发现了超市门口的冷冻柜。

3.穿上早就买好的漂亮泳衣。

去泳池玩水。

4.晚上降温后:

“去逛夜市吗?”

“走啊”

5.冰饮配小龙虾,完美了!

6.约上朋友去海边。

裙子、草帽一个都不能少!

7.大汗淋漓一场然后洗个澡。

8.最热的天,听见蝉鸣,

就忍不住感叹:这就是夏天啊!

不过,我猜很多人夏天最爱做的事其实是它,对不对哈哈:

9.在有wifi的房间里。

盖被子吹空调。

你们最喜欢夏天的哪个瞬间呢?

黎贝卡的话:

今天就到这里啦,想知道你们在夏天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有好玩有趣的,

欢迎来和我分享呀~。

祝大家都能过一个凉爽舒适的周末,我们下次见:)。

文案:黎贝卡编辑助理:33、joy漫画:儿力力。

关于幸福的文案篇五

清明前后,牡丹花竞相开放。牡丹花在春风吹拂下,风姿绰约,香气四溢,尽显雍容华贵之态。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被称为“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花开富贵,十二首牡丹的诗词,赏诗词中的国色天香!

酬尧夫招持牡丹。

宋-司马光。

群家牡丹深浅红,二十四枝为一丛。

不唯春光占七八,才华自是诗人雄。

奉陪颖叔赋锁院牡丹。

宋-沈辽。

昔年曾到洛城中,玉碗金盘深浅红。

行上荆溪溪畔寺,愧将白发对东风。

次韵传道夜观牡丹。

宋-张纲。

年来春事不相关,一笑除非醉里拚。

未信花枝憎白发,且随月色傍朱栏。

他时拜赐犹能记,此夜伤心更忍看。

姚魏风流浑谩与,坐来双泪落金盘。

和魏都大牡丹。

宋-袁甫。

费尽工夫始盛闲,一时赏玩四时培。

东君摧折飘零后,犹带天香溪上来。

次韵弟观送牡丹。

宋-陈著。

极目风沙姚魏家,耳边忍听后庭花。

谁能把家前黄醉,添得临风感岁华。

谢惠牡丹。

宋-许及之。

未叹春光去有涯,诗翁时为送名葩。

娼条冶叶从过眼,魏紫姚黄始是花。

洗涤壶瓶晨井水,护持风雨夜窗纱。

十眉已觉成羞涩,且向樽前领物华。

酬寒泉牡丹。

宋-释居简。

见说姚家与魏家,紫琼黄玉剪纷葩。

亭亭贵重推名辈,岁岁清明赏大花。

日褪晓晴连影好,露添夜冷并枝斜。

一从娄舞霓裳遍,憔悴春风怨物华。

紫牡丹。

元-元好问。

梦里华胥失玉京,小阑春事自升平。

只缘造物偏留意,须信凡花浪得名。

蜀锦浪淘添色重,御炉风细觉香清。

金刀一剪肠堪断,绿鬓刘郎半白生。

题牡丹图。

明-伍瑞隆。

谁将颜色领春光,竞说开元第一妆。

独有佳人雪肌骨,亭亭清影月中芳。

紫牡丹。

清-彭孙贻。

独掩空斋坐,天香拥座宜。

追欢豪饮事,惆怅少年时。

牡丹。

清-安扬名。

艳色妆何异,名花品不同。

白怜明月下,春醉玉楼中。

衣染天香紫,脂留一捻红。

都缘争宠爱,朵朵向东风。

绿牡丹。

清-宋荦。

小院名葩绝代无,雨馀新翠出丛孤。

芳姿点染劳青帝,媚态依稀见绿珠。

色借苔纹春自占,影分竹叶望来殊。

徐熙好倩闺中黛,别写雕阑富贵图。

关于幸福的文案篇六

站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开端,我们对于时间的感受似乎正在发生摇摆。一方面,在新冠疫情影响全球、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当下,以分秒计的信息更新速度让我们居于永恒的变动之中,时间日复一日加速,数字被不断更改,新闻被不断翻转。另一方面,在民粹持续崛起、社会持续分裂、气候持续变暖的大势当中,对个体而言时间仿佛被拉长了,我们浮滞于一种新的常态之中,对于来路去路均不甚明朗。我们于是希冀向时间求得关于时间的答案,即向历史回望。

回望20世纪下半叶,80年代夹在革命历史与开放历史之间、政治叙事与市场叙事之间,因其巨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而闪耀着令人目眩的独特光芒。当怀念80年代蔚然成风,另一种声音也出现了,不断提醒我们80年代激情的不可能重复与不值得重复,人类学家项飚用鲁迅的“心里不禁起疑”形容他对于80年代的感情。夹在80年代和新世纪之间的,是一个被低估的十年;当“90后”一词从老一辈对年轻人的指代变成更年轻一代对前辈的称呼,我们似乎还没能停下对80年代的追忆和惋惜,给予1990-2000这巨大变动的十年以足够的关注。

在20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中,在全球化席卷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的劳动者一方面投入应对体制改革、企业改制、饭碗由铁变回瓷的凶险、痛苦和机遇,一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充满着困惑、混乱与无限可能的市场之海。东北的阵痛与深圳的崛起遥相呼应,农民工进城与三峡大坝移民交织流动,港澳回归、加入wto与申奥反映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期待与诉求,亦有国际政治的草蛇灰线隐埋其中。

文化方面,中国知识界走向了“思想隐退,学术凸显”的专业细分之路,80年代的先锋文学在某种程度上褪去了先锋的亮色,王朔和王蒙奋力撕毁崇高的面具,歌舞厅、游戏厅等“厅”在大街小巷出现,以《我爱我家》《渴望》为代表的平民文化方兴未艾,第五代导演正尝试在夹缝中寻找中国叙事的方式,现代艺术正向当代艺术转型,“艺术品市场”“策展人”“双年展”“美术馆”等名词如雨后春笋般在九十年代出现并流行。

前有査建英主编的《八十年代访谈录》和北岛主编的《七十年代》为人们所熟知——试图通过一系列人物的对话或者自述,还原那两个风云变幻的十年中的社会情境、主要问题及价值观念。距1990年整整30年后,界面文化在2020年推出“90年代”专题,在怀念80年代的浪潮至今仍未式微之时,试图带领读者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重新认识那个深具转折意味的、塑造了我们今日生活基本样貌的90年代。

今天推出的是该系列的第二篇:《90年代之文学——畅销的兴起、圈子的消逝和私人写作》。

1987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宿舍楼下,张贴栏里有一则诗人张小波因为流氓罪被抓的消息。刚上大一的王继军看到消息后,对其中的细节产生了疑惑,比如为什么张小波被抓以后,还有女青年执迷不悔地给他送衣服。那时,收录着张小波诗歌的诗选在中文系同学中间流传,里面写着,“钢铁这样炼成的,留下一条内裤叫记忆,钢铁这样炼成的。”风气好似刚刚打开,又仍然严厉,这是王继军对1990年前后的印象。几年后,他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学期刊《收获》的文学编辑,而这则消息的主角、张小波在出狱后也凭借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成为国内最早成功的书商之一。

1991年春节前夕,余华从鲁迅文学院的第一届研究生班毕业,成为嘉兴市的专业作家,分配到了一套30平米的房子。他在这栋房子里写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而在刚进鲁院时,他还沉浸在古典小说的氛围里,发表的小说是《古典爱情》和《鲜血梅花》,在当时《人民文学》杂志编辑朱伟的回忆中,余华还“带着海盐的习气,手插在牛仔裤口袋里,耸着肩,叉着腿”。

1990年前后,王继军对犯着流氓罪的诗人感到新奇,冯骥才在中国现代艺术开幕式上觉得迷惘,余华才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而当时他们并不清楚1990年代会发生什么,又会怎样改变中国的文学。

在上世纪90年代,许多畅销的文学作品纷纷登上电视荧幕,反对主流的边缘人也已经喊出他们的口号,70后作家初登舞台,人们面对万象纷呈,说“90年代是多元的”,“90年代是无名的”。就像不善言辞的作家林白,在一次笔会中说,“现在还说不清它是什么样的时代,但我觉得我比较喜欢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容忍和容纳了我的小说……我热爱90年代,感谢90年代。”

10年之中,当局者迷。似乎总要在时光流转之后,当时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才会逐渐变得清晰。作为上世纪90年代文坛的亲历者之一、曾经的《东方文化周刊》主编、现在的《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在世纪之交写下对1990年代的总结,他在《90年代文学论纲》一文中将1990年代称为一种“过剩文化”(美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提出的理论),并将1990年代的文学称为主导文化中派生或分裂出的碎片。——无论1990年代多么纷繁多元,1990年代仍然带着1980年代的余温,不仅主要的作家都来自1980年代,连新出现的文学现象也可视为1980年代的剩余和分裂,在1980年代文学生产过剩之后,1990年代文学出现了许多困境和闪亮的碎片。

“80年代一些重要的作家依然是90年代的重要文本,王蒙、贾平凹、铁凝、王安忆、莫言……等人都完成了他们的重要作品,他们都拿出令人信服的长篇力作,而这些力作都是他们在80年代写作的一种凝聚或裂变。90年代新出现的韩东、朱文等新生代作家则是马原、徐星这些80年代先锋派在新的历史情境的孳生和繁衍,像陈染、林白等女性实际上扩展扩大了80年代张辛欣、刘索拉那种极端的情绪。作为90年代文学代表人物的王朔的思想在80年代亦已形成,并没有什么发展,只不过在90年代有了传播的空间和更多的受众。”

在1990年到来之前,冯骥才预言一个时代即将终结。与冯骥才不同,王干认为文学在1990年代并没有中断,1990年代是1980年代的剩余和分裂。在界面文化对诸多1990年代文坛人物的访谈过程中,发现事情往往是两者合一的。在这十年中,文学热无可置疑地退潮了,正是在退潮中,文学呈现出多元分裂的样貌,尤其是,涌现出许多文学个体,他们下海经商、从单位辞职下岗,与主流文坛一拍两散,最后逐渐淡出、远走他乡或是持续创作,而他们的影响却一直延续至今。我们采访了作家周梅森、韩东、棉棉、林白、编辑魏心宏、王继军,学者何平等人,从畅销写作、断裂一代和私人写作三则,切入1990年代的万象纷呈。

畅销的个体:从“王朔热”到周梅森王朔热。

1985年底,作家徐小斌参加《十月》杂志组织的一个会议,会开完了准备吃饭的时候,一个身着军装的年轻男孩主动过来找她,这男孩给她留下的印象是“带点儿北京男孩特有的坏劲儿”、“(说话)连珠炮似的”,还有点儿“人来疯”。男孩小声问她,“你是徐小斌吗?”得到肯定答案以后,他又问,“是你写的《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吗?”徐小斌说是。男孩笑了一下说,“哎哟哥们儿当时就想,中国还有人能写这个呢?!”之后,他就侃开了。

这个男孩就是王朔,他和徐小斌从会议结束一直聊到宿舍间,从王朔的《空中小姐》聊到亨利·詹姆斯的《螺丝在拧紧》,最后彼此留下了地址和电话。那时王朔还住在复兴路83号院,用徐小斌的话说,“那个院儿里出人啊!”除了王朔,张辛欣、沙青等人当时都住在那个院儿。

这时的王朔才刚刚开始全职写作不到两年,他的创作高峰期还没有到来,广为人知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要到次年才会发表。

进入1990年代,“王朔热”才真正兴起。在1990年代文学热逐渐退潮,纯文学日益边缘化的情形下,作家队伍产生了分化,王干在《90年代文学论纲》中写道,“(他们)有的下海经商,告别文坛了;有的去搞通俗作品写作了还有一些作家加盟影视,借助大众传媒来发挥作用;当然更有一些作家坚持严肃的文学道路……关键的是他们不可能再重复80年代的那种写作状态了。”

在多种生存策略中,王朔选择了商业化之路。其实早在1980年代,他就开宗明义地说,“我立意写小说,的确是想光明正大地发点小财”,他还说,“我觉得文学应当有两种功能,纯艺术的功能和流行的功能。而我总试图找一个中间的点。”他如此在乎摆脱穷酸作家的形象,跟他的经商经历有关。王朔是第一批跑到广东沿海倒卖东西的倒爷之一,他还在医药公司做过营销,跟朋友搞过家电,合办过饭馆,经商失败后,他也过过一段跟妻子去饭馆担心结不起帐的日子。作为没有公粮可吃的文坛“个体户”,他清楚地知道,“好东西生产出来,不会卖什么也不是”。

1991年,王朔写了一百多万字的小说,第二年,他就经历了一场精神危机,一个初夏的中午,他要去吃饭,经过东三环西坝河副食商场门口,一下子腿软了,“我这儿干嘛呢?我这就算活出来了?”他要改变,书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必须要“卖”才行。而要“卖”,就必须打响王朔的这个品牌。怎么打响品牌呢?王朔想到了电视剧。王朔的朋友中,最早意识到大众文化时代到来的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郑小龙,那时他们的电视剧已经屡次制造了轰动效应,1989年,郑小龙找到了王朔,说要做一部电视剧,低成本,四十集,这就是后来的《渴望》,这让王朔初次领略了大众文化的可怕煽动性。

电视剧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期,王朔注意到,“小报上全是电视剧的鸡零狗碎,流行音乐也要借助电视剧才能流行”,作家王朔也选择了电视剧,他把电视剧当成给自己打广告。1992年一年,他见够了两三百名记者,频率极高地发表言论,至于最后拍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混个面熟。他先后参与了《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海马歌舞厅》等影视剧的编剧工作。他自己明白,这些为影视剧的写作,纯属混饭吃,没什么好说的,说毫无价值也无不可。

与此同时,他的图书销售每本均破十万大关。《王朔文集》印了二十来万套,而盗版高达两百多万套,这套书赚到的钱让华艺出版社买了一辆奥迪,而责编金丽红此后也成为出版界的重要人物。

这套四卷本的文集还开创了一个先河,华艺出版社应王朔要求,对这套书实行的是版税付酬制。但是当王朔提出要拿10%的版税的时候,金丽红还是感到非常惊讶的,在此之前,出版社对中国作家只支付稿费,没有版税这回事。

多年后,当王朔因为王子文的官司一事再次回到公众视野接受媒体采访时,作为“中国版税第一人”的他回忆起往事时说,版税这件在今天看来很合理的事情,那时候的自己却被认为是拜金主义。“我当时是一穷二白,我们复兴路那一带在衰落,整个阶级在下降,我一个月挣36块钱……必须往上爬,当时那个气氛下,大家好像一谈钱就很俗,我认为公开谈钱没有什么,当然金钱也不是一切了,这都不冲突。”王朔说当时自己落了个最贪财的作者名声,所有出版社都不愿意给版税,“当时我觉得这帮人太讨厌了,你们是公益事业吗?”因为王朔,很多中国作家才开始获得版税,萧乾后来说,“王朔给中国作家松绑了。”

《王朔文集》收获的不仅仅是市场上的成功,王朔的黑色幽默和痞子文学开始大行其道。那时,几乎左右的书摊上都有王朔的作品销售,他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畅销书作家。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分析,《王朔文集》在1992年的出版,改写了当代有关经典作家文集编辑出版的成规:在五六十年代,有资格出版文集的作家,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有定评的经典性作家,如郭沫若、茅盾、巴金、叶圣陶等不多的几位。”

批评家南帆在2001年的《大众文学的历史涵义》中写道,随着大众文学在商业社会中得到定位,“印数和版税比例规范了作家与商业机构的利润比例之后,读者就是市场的主角了。”大众的身份被界定为消费者,他们可以用拒绝购买来否定作品,这种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将压缩文学的功能——大众文学不再承担启蒙、教化的责任,只是提供娱乐性消费的功能,经典体系内的文学作品也都将受到挑战。

如南帆的分析,读者选择了王朔,购买了他的作品,而“王朔热”的现象,也引起了知识界对王朔“文化堕落”的批判,媒体将王朔列入大批判选题规划,占有权威地位的报刊规定不准在版面上出现他的名字。谢冕也将王朔称为“中国最媚俗的作家”。甚至有有评论家将“王朔热”的出现,称为“严肃文学被轻视后而形成的假繁荣”。王蒙则撰写《反对崇高》,为王朔的“痞气”辩护。1990年代“人文精神”的争论、“大众文化”的争论、知识分子的争论,无不与王朔有关。以作家的角度观看,王朔的存在也不容忽视,韩东在1994年与王干的对谈中,将王朔列为能够左右公众趣味的小说家——他的理想在公众中实现,这种作家,与另一类对其他作家有所启发的小说家,比如马原全然不同。林白在她的虚构回忆录《玻璃虫》里,也多次提到了王朔,写到她当年作为广西电影制片厂的文学编辑去北京找王朔,还在大会上遇到急切见到王朔而不得的女粉丝,真真假假,难以辩识。

面对知识界和文坛的批评,王朔也要占领舆论高地。1993年,王朔在《王朔自白》中表明自己绝对不是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因为我没念过什么大书,走上革命的慢慢道路受够了知识分子的气,这口气难以下咽。像我这种粗人,头上始终压着一座知识分子的大山。”又说,知识分子是现实中最失落的那群人,因为他们失落,所以才要群起而攻,“我觉得咱们中国的知识分子可能是现在最找不着自己位置的一群人。商品大潮兴起后危机感最强的就是他们,比任何社会阶层都失落。”几年后,他又说,“假使我现在仍然对知识分子时有不敬,并非针对任何人,而是出于对自身的厌恶。”

“王朔热”中体现出知识分子群体的分化,1994年学者王一川在《从启蒙到沟通——90年代审美文化与人文精神转化论纲》一文中分析道,1990年代文化领域的其中一个发展趋势就是精英知识分子转向大众文化领域。据批评家李洁非观察,”新生代小说“基本已经不看重小说作为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载体的神圣性,并不耻于使其文本形态接近商业性”,也同样适用于描述王朔从知识分子身份抽离、贴近大众消费的写作姿态。

王朔对文坛、知识界和图书市场的影响不止于此,如果我们将他与新世纪的知名书商、现在的果麦文化董事长的路金波联系在一起,就会发现“王朔热”几乎是畅销书的启蒙导师了。路金波说,“大部分出版商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会给知识分子出书,不用我再来掺和了”。王朔和路金波二人之间也确有合作,2007年,在王朔暌违文坛多年后,路金波以“一字3美元”的价格出版了《我的千岁寒》(号称稿酬375万元),王朔也与韩寒、安妮宝贝并列,成为路金波旗下最具有商业利益的大牌作家。

周梅森。

1990年代,周梅森从一位历史小说作家,变成了一个炒房者、炒股者和政治小说家。他早期的作品曾被冯牧称赞为“大有茅盾当年写《子夜》的气魄。”在90年代,周梅森先后写出了《人间正道》《至高利益》《中国制造》等小说,《人间正道》陆续发行了10万册,《中国制造》一年内重印27次,这些作品先后由他本人改编成了电视剧,还获得了金鹰奖等奖项。而在此前,他的历史小说最多只能印1万册,改编的影视剧也远称不上成功,许多都烂在了片库里。

“全赔完了。”2013年的一天晚上,周梅森跟他母亲这样说。他有个哥们儿向他借了许多钱,公司破产了,哥们儿把他的全部财产质押,1亿5千万全赔进去了。后来,这个案例被写入了《人民的名义》一书,变成了蔡成功大风厂破产案。“还好这个朋友没有逃跑”,如今案子开庭,周梅森说,他要求公司清算,“估计还能找回来七八千万”。

在南京河西的家中见到周梅森时,他说自己现在耳朵不太灵光,所以对他讲话要大声点,“最好要像吵架”。他的现实生活也确实喧嚣,四十年来,他忙着拍电影、拍电视、买房、卖房、炒股,接受采访的那段时间他还在忙着《人民的名义》第二部《人民的财产》的开机筹备,同时还卷入无数的官司风波之中,就在采访的前一天,《人民的名义》再被诉抄袭”话题高居微博热搜榜前列,而他本人却没有出庭。他的书房里有许多奖杯,水晶的,镀金、铜制的,见证着他的畅销与成功,他也引以为豪,但是这里面却没有来自文学界的认可。

与王朔要摆脱穷酸作家的动机相似,周梅森将自己的动机明确地称为“想发财”。“你们热爱文学的时候我做生意去了,当房地产法还没有时候,我已经开始盖房子去了,至于我的选择对不对,只有我自己知道。”周梅森讲话时,青筋暴出,声音极大,显得情绪激动,有时还会用手指敲击自己家的茶几桌面。“那么究竟对不对呢?”我问他。“事实证明,我是对的,你说我想发财,对,我是想发财,我是一个从基层贫困的最底层冲出来的作家,我对贫穷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然想改变自己的贫穷的面貌,这有什么可奇怪的?有什么可指责的?”

如许多同辈人一样,周梅森习惯于将每个人生时段的重要选择与与中国的政治大事件挂钩,此段和彼段之间都存在着由大事件震裂造成的鸿沟。他生于1956年,将自己的童年称为“乌托邦似的笑话时代”:儿时遇上大饥荒,打记事起从来没吃饱过肚子,麻雀从天上掉下来,他“把毛拔拔就吃了”。文革时期,他从三年级辍学了,成为一株无人管脚的“野草”;复课之后,徐州煤矿响应许世友的号召,徐州矿务局干部学校附中让初中生下矿干活,他也半工半读,每个月挣上9块钱,混迹于人员复杂的矿井之下,听着老矿工的村言野语男女之事,变成了一个少年矿工。

他认为1992年邓小平发布的南巡讲话,就像改革开放的号令一般,帮助他强力扭转了命运。这次讲话对于整个文学体制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说,南巡讲话之后,不仅市场、股票、私有经济、资本运作这些充满风险的事物变得合法了,80年代延续下来的文学体制、文学生产与价值观念的体系随之也变化了。周梅森1991至1995年发表的三篇中篇小说结集为《中国往事》出版,此书的文案写道,“本书虽然讲述的是中国旧事,但其人其事,却让人感到无比熟悉;其智其谋更让您受益无穷”,完全暴露了文化消费时代的特征。——他的历史小说,此时已经告别了严肃庄重,被消费市场所吸引。

1995年,周梅森重新回到文坛,这时候的他,在商界浸淫了两年,也在文坛混迹多年,决心重新关照现实。“一个当代作家最终是无法回避自己置身的那个时代的”。他思考着,觉得自己缺的是一个从政权内部机制来观察政权的视角。“我为什么关心政治?因为政治影响到我,我不关心它,他就来关心我。”在《南方周末》的一篇访谈里,他承认要去“做官”是因为有官瘾。“谁不喜欢权力、渴望权力呢?首先我有这个想法,关心权力,也希望弄点权力试一试,看看咱能给人民造就一番什么样的事业”。在访谈中,他没有说到对权力的渴望,只是说,当时他和党组书记说了挂职的想法,对方答应了。

在挂职之前,周梅森说他对官员根本没什么好感。他要去挂职的消息一出,也有很多作家觉得奇怪,问他,“你怎么跟他们搞到一起了,脑子坏了吗?”江苏省委任命他为徐州市人民政府的副秘书长。开头,他负责帮秘书长搞接待,具体工作就是天天喝酒。徐州位于交通要道上,彼时适逢水电路大建设,各方面人来人往,周梅森面对的是每天晚上五六桌七八个地方。他说,“你不要认为是好事,”那个时候招待用酒没有什么茅台的,用的都是地方的各类地方酒,一天好几场,他觉得实在吃不消,要从接待的岗位上退下来。

挂职不跑接待了,周梅森就跑基层,想看看基层的新鲜事儿。有一次,他在去一个县里的路上,一辆警车从身边呼啸而过,辨认出警车的车牌号属于徐州市里,判断出了事情,就让司机开车跟着警车追过去。到了地方,警车也注意到了周梅森的车牌号,一看就知道来了政府领导,就要跟作为市里领导的周梅森汇报当地发生的极端教会闹事的情况。

这段基层体验的直接成果是《人间正道》,这部小说也成为了周梅森的转型之作,确定了他之后政治小说的路子。有研究者称,周梅森的转型与小说出版后引发的风波有关,《人间》出版后,有四十来个厅局级干部要联名状告周梅森以及封杀他的小说和电视剧,这激怒了周梅森,也促使他对于政治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他说,如果没有这个“对号入座”的事件,没有这种文学切入现实的体验,他也许还会再回去书写历史小说。

说到转型,周梅森并非孤例。同时期的纯文学作家也在陆续转型。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和格非的《欲望的旗帜》同期刊出,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作家由先锋向大众转变的痕迹。“当年的《许三观》写得很巧、很成熟、很成功,而同期格非的《欲望的旗帜》就结构来说有僵硬的地方,但这种僵硬有个人探索的痕迹,并非将个人屈就或妥协于集体叙事、妥协于更容易的表达。”王继军说。

在周梅森的《人间正道》里,他对于现实政治提出的问题是,“不干是最大的腐败”。据他观察,那个时候,干部升官论资排辈不愿意干是很普遍的现象,“乱作为的没有,不作为懒作为的大量存在,宁愿不干也不干错。”懒政干部的形象,在之后的作品里也有体现,在《人民的名义》里化身为喜欢看星星、被李达康连降三级的光明区区长孙连城。这本书在周梅森挂职后半段的三个月写完,那时他还要做接待工作,早晚徘徊于酒桌之间,他说,书里面充斥着市政府接待宾馆酒精的味道。而徐州当时的基础设施还有种种矛盾也化身在之后的作品里,这也影响到了后来他写《人民的名义》。

上世纪8、90年代,许多作家采取规避政治的写作,比如刘震云、刘恒的“新写实小说”就是通过零度情感、原生态的方式来避免与政治产生直接关系。周梅森恰与此道逆行,他用宏大叙事的角度、代言人的姿态、忠奸对立的经典模式来书写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等国家大事,抓住时代浪潮中的重点话题加以渲染,不仅有官场生存图景,还有股份制企业改革、股市风云变幻。如此转型,引发了评论者对他诸如迎合主旋律、失去自我的质疑,而他自己更看重的是文学对政治的直接影响,“我不关心政治,政治就来关心我”。

就像王朔的书是因为电视剧火起来的一般,《人间正道》也改编成了电视剧,周梅森也第一次做了编剧。《人间正道》首印3万册,在电视剧的影响下,加印到10万册。此后,赶上1997年香港回归,周梅森接着做一部以香港为题材的电视剧。周梅森提出要去香港体验,拿了1000港币,住在三联书店的招待所里,玩到一看到大厦就厌恶的程度,写出了《天下财富》剧本,之后出了小说。

即使在畅销的《人间正道》之后,《中国制造》起初也不被看好。《中国制造》开头分为两期发表于《收获》杂志之上。当此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时,社长跟周梅森说,“官方评价很高,市场是没有的。”但首印8000册一上市就迅速销空,第二次加印5万册,电视剧改名叫做《忠诚》播完之后,一年多时间发行27万册。后来,《至高利益》和《绝对权力》也都卖掉了50万册以上——但如果与《人民的名义》发行量200万册相比,这个数字其实没有那么惊人。“我从来没有把文学当作发财的工具,但是文学让我发了财了。”周梅森说,凭借畅销作品和作品改拍的电视剧,他在90年代末成为了“最早实现财务自由”的中国作家之一。

一方面,周梅森将目光投向全中国的现实,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周梅森自认对文学界的“偏见”认识得非常清楚,他作品的反响也主要是来自于政治社会,不是来自文学界,比方说《人间正道》提出的“懒政”,《绝对权力》提出的“职位含权量”,而贯穿众多作品中的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反腐。

另一方面,对于他文学方面的“堕落”争议也甚嚣尘上。评论家何平认为,周梅森的小说在风格上跟江苏作家构成了一种审美反对的关系。周梅森叙事上的粗陋也饱受批评。《收获》曾用六期发表过周梅森的三部小说,《中国制造》(1999)《国家公诉》(2003)《我主沉浮》(2004),共有一百多万字,与周梅森同年发表的作品还有阎连科的《受活》(2003)和阿来的《随风飘散》(2004),之后却再与他毫无关系。

面对纯文学圈的批评,就像王朔当年的反对一样,周梅森的反应也非常激烈:“你说中国文学变成这个熊样,你有没有责任?他们不鼓励文学面向社会面对社会真相,不鼓励文学走向现场,他们所谓的纯文学远离人民,远离时代,远离老百姓的疾苦,”周梅森说,主流纯文学都是奔着卡夫卡、马尔克斯那些大师去的,不屑于写他写的这些东西。从王朔批评知识分子,到周梅森怒骂主流文坛,这好似又呈现出知识分子内部的分化。而事实远比主流vs非主流的对立更为复杂,周梅森仍然担任着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的职位,“他们”是谁?“我们”是谁?他可能没办法回答清楚。

如果说,1990年代的作家分流中,王朔、周梅森们勇敢地脱离纯文学一头扎进商业大潮,并与知识分子划清界限,他们的畅销一直影响至今;韩东、朱文这些身居南京的作家们,就是在聚会、酒局、饭局的一次次聊天中互相取暖,守住“底线”。

断裂的个体:南京作家群和断裂运动南京作家群。

在1980年代,圈子文化曾一度流行。比如北京的李陀家,那个乱糟糟的、并不大的空间,就被视为朋友间的“民间作协”,李陀家孕育着文学从圈子聊天向公共领域发展的生机,像阿城的名篇《棋王》就是从一次涮羊肉中吃出来的。“那时候,人们没有什么privacy(私人空间)的概念,这恰恰是‘公共空间’形成的条件。”在回忆中,李陀认为这种“小圈子”文学是新旧交替时代的产物。当时,人们对“集体主义”存疑,却仍将写作视作“集体事业”,所以组成了无数的“小圈子”、小团体、小中心。

彼时在《人民文学》做编辑的朱伟记得1980年代没什么“privacy”可言的情谊,他写道,那时候人和人之间彼此很近,骑着自行车,不用打招呼,说到就到。在李陀家这个“中心”以外,朱伟还标识出了80年代北京文学地图的其他“散点”。这些“散点”不光是地理上的坐标,还是情感上的联结点。他这样写道:“那时,我和何志云住在白家庄,张承志住在三里屯,李陀住在东大桥,李陀坐两站公共汽车就到我家了。郑万隆住东四四条,史铁生住雍和宫大街,阿城住厂桥……”

圈子中的交流的亲密无间,现今看来有些不可思议。有次,张承志半夜十二点敲开李陀家门,就为了找一本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来帮助他的《金牧场》写作。李陀马上穿上衣服帮张承志找到了书,还坐在一起聊了聊《马丁·伊登》的写作调子。而进入90年代,这样的亲密情谊逐渐消退了。李陀发现,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就不能再像80年代那样说谁的作品写得不好、有毛病了,因为听到批评,“人们的那个脸色已经不一样了”。

进入1990年代,圈子文化并没有在中国大陆完全消失。在上世纪80-90年代,南京青年作家从全国各地来到南京学习或工作,韩东、朱文、鲁羊、李冯等一批作家集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同声应气,有事没事就聚在一起。这群作家和诗人当中的“大哥”韩东,在1980年代中期发起了《他们》。“他们”和“非非”“莽汉”一样,是“第三代诗歌运动”的潮流中涌现的浪花。《他们》不光是诗刊,第一期上还刊有顾前、苏童和马原的小说。

自那时起,这群人中的一些人已经了友谊交往。小海在《关于》一文中讲述了八十年代中期“他们”一群人交往的地点:“主要是蓝旗新村韩东、小君夫妇家,然后是南大中文系的宿舍,乃顾(顾前)、李娟娟夫妇家,有时也去苏童执教的南京艺术学院,也定期、不定期地去九华山、鸡鸣寺和鼓楼的茶馆聚会,大家见面总要拿出新写的作品出来交流并供批评。西安的丁当、西藏的马原、济南的普珉、上海的王寅、陆忆敏夫妇都来过,朋友们见面常常是通宵达旦谈诗、聊天、像过节一样。”

“他们”圈子的影响更扩大了。张生在1991年到达南大攻读当代文学的研究生时,他的下铺是李冯,他们有一次在宿舍里偶然聊起了文学,从海明威、马尔克斯聊到卡夫卡,聊得十分投缘,经过李冯的介绍,张生也见到了南大毕业的小海还有吴晨骏。吴晨骏的工作单位也离学校不远,他也会在休息时间过来和李冯下棋聊天。通过李冯,张生又认识到了韩东。张生将韩东称为“老大哥”,因为他是78级的,比他们都大,把他们都都当做“小兄弟“看待,张生认为韩东很有“亲和力”,很会鼓舞年轻人,也为这些文学学徒们示范了作家的模样与生活。

南京作家们的聚会地点从私密的宿舍转移向更公共的酒吧、咖啡厅,像是“半坡村酒吧”就是他们经常会去的地点,这是一家位于南大附近的青岛路的餐厅酒吧,旁边还有万象书店和雕刻时光咖啡店。在当时,他们并不知道那些相聚聊天会对自己有什么改变,张生一次访谈中说,“想起在南大晒太阳,瞎扯聊天,我们想不到我们会成为作家。”

“老大哥”韩东率先从体制里走出,他从南京审计学院辞去教哲学的教职后,把从《今天》挣到的全部稿费9000元都拿出来,买了一台电脑,兼容机,黑白的。然而在这之后的一整年,他只挣到了90块钱——那是一篇刊在《作家》上的对谈,稿费180元,他跟朱文一人一半对分了。不过那时候,他倒不觉得特别怎么样,因为大家都差不多穷,就连日后扬名的苏童那时候也是个“穷光蛋”。“他到我家,我还会让他帮忙去换煤气。直到苏童收入愈来愈高,韩东才逐渐意识到,两人现在在经济上“至少有上百倍的差异了”,这当然是后话了。

圈子的形成,在韩东看来,是非常自然的。因为初入写作的人是非常寂寞的,他们可以从圈子中获得写作认可,并了解自己到底有没有写作的才能。“文学从根本上说乃是一件虚妄之事,但你并不可能抱着如此虚无的认识去从事写作、踏上写作之路。你得认为这件事高级或者高尚得足以让自己投身进去,你得认为自己的才华足以在这件非同寻常的事情中得以彰显。如上的认识只有从别人处而来,从圈子里而来,并不能如功成名就以后从大众的接受以及名利的回报处而来。”韩东写道,“写东西的人形成圈子是很自然的。‘诗可群’,意思是通过写诗大家可以彼此结交,过一种与诗有关或者以诗为借口的特别的生活。”在鲁羊的记忆中,他经常会和当时《钟山》的编辑王干聊天,聊一下午,什么都聊,“聊到最后,我们哈哈笑起来,我们就像文学青年一样……我想起那是一个热情的时代,很短的一个高度热情的时期。”

南京作家们以“诗”为借口的特别生活反映在他们的作品里,他们的不少小说直接书写生活中的朋友聚会场面。比如朱文《我们的牙,我们的爱情》里讲的就是朋友几个人在古南都饭店吃自助餐后去酒吧的一次聚会,人物和故事由聚会中的聊天和反应烘托出来。鲁羊的小说《黄金夜色》写的是一次相聚的夜晚,大家喝多了,讨论诗歌和女人,“我和我的朋友们走到哪儿,做什么事,喝酒唱歌打嗝放弃,又是也捂着嘴笑,咧着嘴哭,都不为了什么。我们找到谁,寒暄用语通常是没事没事,就找你玩儿。”最后醉醺醺地去大学校园逛了一圈。在顾前的小说里,也经常出现牌局、酒局、饭局的场景,一次牌局的主题可能是出轨和女人,另一场饭局的话题就是失业和发财。

而《收获》的编辑王继军在采访中表示,韩东、朱文、李冯这些人构成了1990年代有价值的写作方式,比起先锋和新写实主义,价值在于他们的写作提供了“个人面对现实的感受”,相比鸡毛蒜皮的新写实和空中楼阁的先锋写作,他们真实地描绘了对于个体在现实崩溃时的真实感受。这种卑微个体的崩溃感受在中国文坛此前是非常少见的,或者如郜元宝所说,“诗人韩东和朱文90年代初同时转向小说,文坛从此多了两个怪物。……(他们)将收入眼底的一小片现实加以诗化,宁愿为一种卑微浑浊的美学耗费生命。”

不管是城市中的欲望横流,还是新时期的崩溃式的感受,《我爱美元》都可以作为一则范例。《我爱美元》写了一对父子共同去嫖娼的经历,并赤裸地写出对金钱的畸恋,“我们都要向钱学习,向浪漫的美元学习,向坚挺的日元学习,向心平气和的瑞士法郎学习,学习它们那种绝不虚伪的实实在在的品质。”王继军评论说,这种对父亲、性爱的亵渎里有一种真实的不满和愤怒。“这个写法既不是对鸡毛蒜皮的现实的全盘接受,也不是说对现实隐忍,而是保留了底线。就像《局外人》一样,这个人也糊涂地做了许多事情,但是他就是不说假话,不信上帝,他保留了底线。”

1996年,《新民晚报》对《我爱美元》进行了批判,刊出了名为《你是流氓,谁怕你》的文章,将朱文和他的小说评价为具有“流氓习气”,此后,南大丁帆、王彬彬、费振钟也在一篇文章中,对于韩东和朱文的小说进行了评价,称,“不能因为小说是‘不道德’的,就把‘脏’合法化。……这些作家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私人’的‘性’的生活上的。”

断裂运动。

当韩东从诗歌转向小说,他发现成为小说家的道路是有规律的,“虚席以待”,基本上都是先是发期刊,再是出版成集,再成名成家,许多作家都是这么成长起来的。放眼文坛,余华、格非、王安忆,他们先后发表作品的期刊,比如《收获》《上海文学》《北京文学》等后来也成了他们的“娘家”,余华在2017年《收获》60年庆祝的会议上公开地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收获》杂志。韩东觉得这条路太规矩了,文坛也太和气了,已经到了令他窒息的地步。“简直是一步一步虚席以待。”韩东说,在这样的环境里,所有人必须抬着混,没有相反的意见,不允许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对权威的不满。

出于对和谐文坛的反击,韩东和朱文组织了一次叫做“断裂”的运动。在鲁羊看来,“断裂”的发生是偶然的,有天半夜,“他们梆梆梆敲门,说有这么一个事,你说怎么样?我说挺好挺好。”“断裂”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有关于文坛的十三个问题,包括怎么待带“小说选刊”,《收获》是否能代表主流文学等等。参与回答问卷的人除了韩东、朱文之外,还有于坚、翟永明、林白、郜元宝等人。现在看来,许多回答都非常反叛,比如,问起作协,朱文说,“中国作协是一具在办公桌前还在开会、做笔记的腐尸”,问及《读书》和《收获》,张新颖说,“白领阶层价格不菲的皮包里可能就装着《读书》和《收获》”,更有意思的是,对于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权威性,参与调查的大多数人都不承认。

“断裂”运动之后,由楚尘主编的断裂丛书作为出版了。虽然韩东在此前的访谈中说,这个书系叫做”断裂”是临时想到的,但与断裂行为仍有些关系。丛书收入了韩东的《我的柏拉图》,朱文的《人民到底需不需要桑拿》。韩东说,丛书出版的原因之一是推出写了很多年却没有写出来的作者,比如顾前。开始这套书印了三五千册,也没有给作者稿费,加印了之后,作者才拿了稿费。而在顾前看来,这本书的出来是为了大家聚在一起好玩,他个人没什么想法,就跟有想法的人一起玩,至于与写作的联系并不紧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南京作家群圈子的存在以及圈子的松散。

断裂是一次粗暴的、一次性的对主流文坛的叛逆宣言,在此之后,许多人的职业生涯都受到了影响,其中就包括韩东和朱文。其实在“断裂”之前,朱文还曾经带着自己的长篇代表江苏省去参加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会议,用韩东的话说,就是“登堂入室”过。朱文是这么对韩东回忆那次会议的,当时在那个会上有撒娇的、卖乖的,还有的说,“哎呀我们江苏写得多好你们怎么也不管我们”,轮到朱文发言,他说,“我不说,最后说你们非要我说,好,茅盾文学奖就是个狗屎,还很像月经,每年都要来一次。”

韩东说,“他跟我转述的这个话,很可能夸大的成分,但事实上,后来确实就没再叫他去参加什么评选了。大家都知道你是异类,跟我们不一样,也不找你了,也不烦你了。”当时其实有不少没有那么激烈的人都被“裹挟”其中,比如写作《黄金夜色》的鲁羊,而我采访到的另一位参与过此运动的作家,也要求对“断裂”一节只字不提。就连韩东自己也说,“放到现在,不会再做类似的事了。”他说。“但还是整个指向文坛的压抑状态。”

2000年之后,朱文去拍电影了,李冯做了张艺谋《英雄》的编剧。王继军对南京作家群这样的转变感到惋惜,“这说明个人面对时代是非常艰难的,有的写作是与时代共舞的,而这几个人是要保持自己的节奏,那就会非常艰难。但是写不下去了就不写,这也挺好的,这是卖艺不卖身。”

现在,韩东还每个月从南京《青春》杂志领工资,因为不愿意去考一级作家二级作家,或者计算机资格,所以钱不多——他估计相当于科级待遇,但好在不需要做什么。他对自己的定位是文坛“局外人”。——他曾经从“体制”中脱离了,后来也没有进入商业写作,是属于夹缝中的人。反过来说,可能是到了90年代,才有成为“局外人”的机会。就如同鲁羊所说的,“真正称之为个体的人,我认为是90年代才开始的……不依靠任何组织的肯定,自己认为自己是作家的人。……终于到了90年代,人们可以不依赖任何组织发表文章。”而在王干看来,以韩东、朱文等人为代表的依靠稿费、处于边缘的自由作家,可能是1990年代的最大收获。

更私人的个体:林白的出现、棉棉的告别林白。

1994年,不光是韩东、朱文作品密集发表的一年,也是中国性别史上极其特殊的一年。1994年,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一经出版,就被打上女性主义的标签。次年,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女性话题成为几乎街谈巷议的公众话题。这本书赶上了好时机,销售到了5万册。在与林白的采访中,她说,“如果《一个人的战争》不是那个时候出,可能就不会那么受关注”,但是书卖多卖少,跟她没什么关系。因为她当时拿的不是版税,而是千字八十的稿费,一次性付清。

这本书给林白带来的后果是复杂的。她的作品经常与陈染的《私人生活》一同被当做“女性私人化写作”的代表。但林白表示,她、陈染或其他人,这些经常被列在一起当“代表”的女性其实并不愿意再被放在一起,虽然她们彼此的关系都还不错。

《一个人的战争》出版两年之后,林白从《中国文化报》下岗了,那时虽然下岗在国营企业里比较普遍,在报社还属罕见,她记得当时总共就下岗了“一两个人”——她认为自己在报社工作很努力了,很努力地组稿,但是单位还是不要她了。没有工作,生活没有着落,孩子还挺小,又不是专业作家。她将那段时间形容为极其焦虑的。她每天都在写长篇,因为除了长篇,没有别的工作。

一年写一部长篇,她将自己那时的写作形容为,“一路狂奔”“被逼无奈”,她需要长篇来养活自己,而幸运的是,她能够用长篇来养活自己,她在2002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目前的情况是,我国有十几亿人口,即使只有一万人买我的书,我就能以最低的生活水准生存下去,而不必看市场的脸色。“她对于上世纪90年代写作长篇的自己有这样漂亮的描述。“我坐在90年代的房间里,擦干净桌子上的灰尘,洗好脏碗,削去土豆的皮,我把女儿抱在怀里,在深夜或者清晨,想出我的长篇的标题。”

林白身上凝聚着在一个1990年代作家生存的典型困境,个体自由了,她可以依托市场过活,却又担忧纯文学没有“市场”,在访谈中,她也多次强调自己的作品不好卖,跟明星比,作家的收入实在可怜,为了市场写长篇,却因为书卖得不好而焦虑,说到底,她觉得自己需要一个组织来解决吃饭问题,彼时,她想去出版社,出版社也都不要她。“我需要有一个单位。如果我不是个作家,人家可能还会考虑,哪个单位愿意要个作家?”她想去作协当专业作家,也屡屡失败,“我一直想到北京作协当专业作家。直到2014年我还想去,这样起码看病方便一点,但是从来没有成功过……没有人觉得我是一个可以为作协争光的人。”她也无法进入高校,因为自觉口才不好,讲不了课。林白说,“国家应该养作家的,国家养的作家太少了。”

这样的生存困境在新世纪才出现的作家中间也不断重现。进入市场后的作家们意识到,专业作家的体制不仅会给予稳定的经济支持还会赋予他们作为“专业作家”的社会地位以及安全感,不光是70后林白这么想,就连近些年才出现的魏思孝也坦言自己想法设法地进入当地作协,理由是作协会解决工作,照顾生计。

1990年左右,她记得北京的朱伟发表了对她的中篇小说的第一篇评论,评论发在《读书》上,属于“最新小说一瞥”专栏,虽然那篇评论也不光是关于她的,是将她与另外一位作家放在一起评论——仍然对她起到了鼓舞的力量。身在西南边陲的她,在北京的大刊物上看到了对于自己的评论。“《读书》杂志多牛啊。我们单位订了《读书》,我看到了觉得很兴奋。”令人惊奇的是,朱伟在“小说一瞥”中写下他对于林白的印象,将她称为,“令人见一面就难以忘却的女孩儿”,“皮肤被亚热带的阳光炙烤得红红的,小小的个子裹着极宽大的外衣,微厚的嘴唇,大大的把耳朵都拉的很长的耳垂,那双眼睛里则深深的,像有什么东西在里面荡漾。”

1998年,她也参与了韩东、朱文发起的“断裂运动”,她当时好像是李冯给她打了电话,就把那个断裂表格的每一个栏目都填了,觉得把自己和主流推得更远了。因为她从来不算主流的作家,从来没有参与过中国作协的活动,“采风、获奖、出国都没有,青创会也没有邀请我,最早一次获奖还是05年的华语传媒大奖。”当年,她也表示,她爱读韩东的小说与言论,也赞成他对“太像小说的小说”的反对,她说,她喜欢模糊一点松弛一点的小说,“有无数的触角,像一种海洋里的生物,向外伸展与漂浮,而不是向内收缩,越缩越小,越缩越坚硬,最后缩成一枚核桃……”不像小说的小说,她觉得,体现了一种自由的精神,而对于写作以及个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自由精神更重要。而这个自由精神,与她的寻找单位的职业生涯,形成了一组矛盾。

棉棉。

魏心宏觉得从文字质量上来讲,棉棉“远超同龄人”。他将包括棉棉、卫慧在内的几位作家都编入“70后”专栏,后来结集出版。这个“70后专栏”,在当时造成了影响。——2000年左右,韩东在《芙蓉》杂志上,也推出了“重塑70后”系列。选入的新作者中,就有此后成名的刘瑜还有春树。韩东还记得春树当时毛遂自荐打电话给他的情景,那时她才十几岁,“还是个小孩。”

因为上海和南京很近,她经常去找韩东、朱文玩,见面就很开心,跟南京作家群的形容一样,“见面跟过节一般”。韩东对棉棉说,“这个世界就是一个骗子和混子的世界,所以不存在江湖。”在韩东眼中,棉棉的行为做派跟作家、文学圈的人完全不一样,他们这群人完全被他吸引了,因为路数不一样,“她讲话很粗,绝对不是做作,就是那么说话。”

棉棉的做派与她的经历有关。她18岁辍学去了南方,做过dj,也当过歌手,显然与韩东那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不同。回到上海后,她在酒吧,做过摇滚音乐会和其他的活动。“90年代的上海是很有意思的,很多东西刚刚开始,外企、俱乐部、各种类型的,都是第一次在中国落地,我是制造了这些夜生活文化的人,”棉棉说,“当时没有人会在酒吧里做活动,人们是不可以随便去聚集的,随便聚集就要出事儿的,对不对?”棉棉觉得,教育从来没有教过人们如何表达私人情感和爱,如何享受音乐、节奏、山峦,她明令dj十分钟内就要全场跳起来,“让全场跳起来”就是活动的宗旨。

而她与韩东他们的交往是关于文学的。他们在一起就是在朴素的饭馆儿吃饭喝酒,也会吃大排档,她记得非常清楚,有一次吃完了一碗砂锅馄饨,她和韩东穿越一个操场去看乐队排练,韩东刚刚踢完足球,她问韩东,“为什么人家老在说文本?文本是什么?”韩东说,“我不知道。我又不知道什么是文本。”很多年后回想,她觉得此情此景非常有趣——她认为,韩东当然应该知道文本是什么,“他读过大学,我又没有读过大学,我连高中都没毕业,而韩东严肃地跟他说不知道什么是文本。多年之后,棉棉的作品开始在国外发表,国外的译者、出版社和读者对她的接受,让她补习起文本,她明白了什么是文本,也了解了韩东为什么要这样回应。当时和他们的相处,让棉棉确切地感知到文学,“他们让我觉得生活特别有希望,文学特别豪华,其实文学本身就是很精英的,在南京作家身上你能看见这样的东西,虽然韩东说这个江湖是不存在的。”

“以前程永新在90年代的时候就经常开玩笑,跟他们的编辑部说,你们把小说给我之前,要像棉棉说的,要用你们的鼻子闻一闻,别什么东西都给我。”棉棉说,她那个时候对程永新开玩笑说,“小说写得好不好,闻一闻就知道了。”那会儿,她也只有二十几岁,文学的好坏虽然说不出来,但是可以感受出来,有些作家写得虽然很努力,但写作不应该只有努力。

虽然当年她与卫慧的那场仗打得沸沸扬扬,她说自己不是美女作家,美女作家谁愿意当谁就去当的宣言也被人忘记。她的好友有时也会弄不清她跟卫慧有何不同,她在外面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以前我在酒吧里,有个人,一老外,说我写《上海宝贝》的,我说你在胡说八道了,他说你就是写《上海宝贝》的,我就上去揍了他一顿。太好笑了,就好好笑,你不觉得吗。很多人会觉得是我是写《上海宝贝》的。”

现在,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棉棉说,“你不觉得我们的中文现在很堕落吗?90年代我们有文学,我们现在有文学吗?现在的文学在哪里?”

(本文按语部分写作:黄月)。

参考资料。

王干,《90年代文学论纲》,《南方文坛》,2001(1)。

王一川,《从启蒙到沟通——90年代审美文化与人文精神转化论纲》,《文艺争鸣》1994(5)。

南帆,《大众文学的历史涵义》,《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4)。

李小杰,《九十年代南京青年作家群论》,复旦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汪继芳,《“断裂”:世纪末的文学事故》,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

关于幸福的文案篇七

(1)。

我无限地热爱着新的一日,

——海子。

(2)。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路遥。

(3)。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此刻,我只做有趣和快乐的事。

只做真正热爱、由衷喜欢之事。

以我的方式。

以我的节奏。

——《当我开始爱自己》。

(4)。

醒来的时候,我发现漫天星斗照在我脸上,田野上的声响传到我耳畔。夜晚的气味、泥土的气味、还有盐的气味,给我的太阳穴带来阵阵清凉。夏天美妙的安宁如一阵潮水,涌进我身体。

——《局外人》。

(5)。

(6)。

我亦可贪恋烟火,殷实人家,几间瓦房,四方小院,守着流年,幸福安康。

——白落梅。

(7)。

在夏天发生的任何让人生气的事情似乎都可以被原谅。耀眼的阳光、空气中弥漫的花草香、冰箱里刚取出的冰西瓜、一部泡沫剧,似乎都成了最好的缓解剂。

——德卡先生的信箱。

(8)。

诚实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按照自己身体的意愿行事,饿的时候才吃饭,爱的时候不必撒谎。

——《霍乱时期的爱情》。

(9)。

尽情玩耍,尽情学习,尽情长大。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善意,在必要的时候展现强硬。找到热爱的事,找到值得爱的人,然后为了他们全力以赴。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10)。

在夏天的那些房间里,你会向往和温馨的夜晚融合在一起,月光的清辉照在半开的百叶窗上,把它迷人的黑白相间的影子一直投射到床脚。人们几乎就睡在露天,像晨曦中被微风轻轻吹拂着的山雀。

——《追忆似水年华》。

(11)。

我总是生怕人间不够炽烈,所以拼命热爱夏天。想要变成一颗流弹,在原本无趣的生活里热烈轰炸,用无数流火碎片组成无边无陆的绿野,在光霭花气里过一生。

——苏林深。

(12)。

坐在门槛上,看日出日落,头抬起来又低下去,直到最后一身的弹簧松弛了,然后一切归于平静。时间没有了,好像生活在永恒之中。

——《燃烧的原野》。

(13)。

人活着就应该热爱生活,而说到热爱生活,人也必须要热爱不幸,失败,孤独。

——博尔赫斯。

(14)。

总有些美好的事情发生。

有些美好的人活着。

哪怕我不曾遇见。

哪怕不发生在我身上。

这样的事啊。

只想一想,就不孤独。

——海桑。

(15)。

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间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

——三毛。

(图源网络,侵删!)。

关于幸福的文案篇八

在或长或短的一生里,没有真正的坦途,也没有绝对的欢喜。

我们毕生,都在寻求幸福的路上。

原野《人生》里写道:人生,从自己的哭声开始,在别人的泪水里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

从开始到结束,这一路,走下去尤为不易。过程中收获的点点滴滴,才真正灿烂了我们的生命。

世上最安心的,不过“平安”二字;

夕烽来不近,每日报平安。

塞上传光小,云边落点残。

照秦通警急,过陇自艰难。

闻道蓬莱殿,千门立马看。

——唐·杜甫《夕烽》。

我们中国人常说,出入平安,一路平安,平安是福。简简单单两个字,却包含了无尽的祝福和牵挂。

平即平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安即安定,安于道,心有所安。

平安,简简单单二字,却是最深的挂念。在人生路上,你安好,我无恙,岁月就会花开。

最深情的爱,不过“平安”二字。

世上最难得的,不过“懂得”二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黄巢《题菊花》。

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情,都不稀罕,也很正常,难得的是遇到懂得。

世间最好的感情,莫过于你知我的喜怒哀乐,我懂你的悲欢离合。

人都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懂是比爱情更为难得的存在。

若有人爱你,但不懂你,无异于同床异梦,是遗憾。但是若有人懂你,即便没有爱,也会觉得心安。

世上最重要的,不过“健康”二字;

前日君家饮,昨日王家宴。

今日过我庐,三日三会面。

当歌聊自放,对酒交相劝。

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

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

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

——白居易《赠梦得》。

白居易说,此生三愿:世清平、身强健、数与君相见。

而我平生所愿,不过是平安康健。

枸尔顿说:“最穷苦的人也不会为了金钱而放弃健康,但是最富有的人为了健康甘心情愿放弃所有的金钱。”

什么荣华富贵,都是过眼云烟。但愿你在清浅的岁月里,兀自安暖,一世平安!

世上最通透的,不过“释怀”而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苏轼《定风波》。

有人说:人字有两笔,一笔写前半生,一笔写后半生。

前半生写执着,后半生写放下。对过去的事,不再怀念;对离开的人,不再纠缠;对做不到的,不再自责;对得不到的,不再留恋。

要知道,生命给予我们的,不是那些艰难,而是成长,是学会举重若轻,是将曾经无法释怀的那些过往,统统放下。

世上最温暖的,不过“家人”二字;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有人说,这世上最温暖的,不过是有家、有爱、有所期待。一个家庭给予我们的温暖,是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

莫言曾在一档节目中说过:

人,来到这世上,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也会有许多的不公平;会有许多的失落,也会有许多的羡慕。

你羡慕我的自由,我羡慕你的约束;你羡慕我的车,我羡慕你的房;你羡慕我的工作,我羡慕你每天总有休息时间。

外面的世界再美,也敌不过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的温馨。

世上最长情的,不过“陪伴”二字;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两汉·苏武《留别妻》。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有了陪伴,生活就是溪畔阳光下盛开的野花,迎着微风用生命抒写着一首首缠绵隽永的诗。

那些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人,或长或短,都曾付与我们时光。

感谢这些简单的陪伴,感谢生命里平凡的温暖。

世上最明媚的,不过“希望”二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日升月落,花谢花开,我们所拥有的,也不过短短几十年。

在这茫茫天地间,我最想拥有,就是一束清晨的光,和永远不绝的希望。

每一个清晨都值得珍惜,每一个日出都值得记忆,每一缕照进心灵的光,都值得珍惜。

我们在春风中醒来,沐浴着清晨的阳光。一切是那么温暖,一切都充满了希望。但愿我们都可以给自己点亮一个闪光的日子,让我们都能笑意盈盈,元气满满。

世上最达观的,不过“随缘”二字;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唐·罗隐《自遣》。

有人说:

”无论是什么样的感情,能够遇见,就是一种缘分,即使最后没有达成你心里想要的结果,也不要过于自责。

世间万物皆因缘而生,缘聚则物在;缘散则物灭。所有得到的,失去的,都不如随缘。

但愿世上无疾苦,所念之人都幸福。

少年曾侍汉梁王,濯锦江边醉几场。

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当初酒盏宁辞满,今日闲愁不易当。

暗想胜游还似梦,芙蓉城下水茫茫。

——明·京师妓《瑞鹧鸪》。

我们常常扪心自问:“幸福是什么?”这个答案说不准。

幸福是等待一场姹紫嫣红的花开;幸福是和喜欢的人漫步在阳光下;幸福是在岁月中慢慢变老……幸福,更是一种内心的感觉。

你若留心,便会懂得;你若笑过,便是幸福。

但愿每个人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所有人在尘世获得幸福,暖风过处,春暖花开。

关于幸福的文案篇九

1、结婚后两口子的幸福生活肯定是让单身狗十分羡慕的,夫妻幸福自然工作事业都是很顺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口子幸福甜美的句子说说,关于夫妻幸福的。

2、27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找对了人,他宠着你,纵容你的习惯,并爱着你的一切28喜欢你就像一封旧情书感情深,时间长29全世界只有一。

3、导语幸福,是活在当下,两情相悦甜蜜的想念日夜萦绕,彼此相属,情趣清雅,逍遥在山水云雾间,两不相厌接下来小编整理了关于婚姻幸福的句子。

4、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16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17蜡烛带间接抒情的诗句72句关于爱的名言诗句84句夫妻幸福的句子29句关于小满。

5、幸福有时候真的与爱情无关人人都在说难嫁,其实真要找个男朋友挺简单难的不过是每个人心里的要求而已人总是需要有些要求。

6、二四遇到你,是我一生的缘分牵着你,是我一生的快乐爱上你,是我一生的幸运今生有你相伴,是我一生的幸福。

7、配夫妻合照4一个愿意哄,一个愿意低头,感情才能继续,一个闹,一个笑这就是幸福,一边骂着,一边爱着,一边抱怨,一边。

8、四组夫妻在性格年龄和婚龄上各有代表,也就给了各个年龄层的观众不一样的情感共振当然除了节目的高甜剧情,这些文案更是甜。

9、多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一定是特别的缘份,才可以一路走来变成了一家人,珍爱彼此祝你们新婚快乐!4红线为你们牵出幸福快乐。

10、第二季的“幸福日历”海报文案,这一季有陈意涵夫妻,张国立夫妻,朗朗夫妻前方高甜预警!学习一下这种甜文案,以后在写这种。

11、最新一期狗粮简直吃到饱里面每一对夫妻的相处都有着独特的运行模式但总结下来就是一个字“甜”芒果台节目的海报与文案一只广受。

关于幸福的文案篇十

1.慢慢的才知道:坚持未必就是胜利,放弃未必就是认输,给自己一个迂回的空间,学会思索,学会等待,学会调整。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背不动的,放下了;伤不起的,看淡了;想不通的,不想了;恨不过的,抚平了。

2.苦难原本就是生活的馈赠,没有苦的过程,你就感受不到甜的滋味。

3.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我们欲望过多,人心本无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

4.我将一腔热情尽付,不忘来时路。

5.不管你现在站在哪里,是高峰也好,是低谷也罢,你都要向前看,往高处看,因为那里有光,而有光的地方,就有希望。

6.生活是苦是甜,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你若心中充满阳光,何惧悲伤。

7.你不会为同一个笑话笑一遍又一遍,却为什么为同一个人哭一次又一次。

8.没人在乎你怎样在深夜痛哭,也没人在乎你辗转反侧的要熬几个秋。外人只看结果,自己独撑过程。等我们都明白了这个道理,便不会再在人前矫情,四处诉说以求宽慰。

9.哪有什么选择恐惧症,还不是因为穷;哪有什么优柔寡断,还不是因为怂。

10.咖啡苦与甜,不在于怎么搅拌,而在于是否放糖;一段伤痛,不在于怎么忘记,而在于是否有勇气重新开始。

11.你过得不开心的原因是:既无法忍受目前的状态,又没能力改变这一切。

12.你人再好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你,有人羡慕你有人讨厌你有人嫉妒你有人看不起你,你所做的一切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所以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丢失了自己的本性,因为每个人都有原则和自尊。

13.很多时候,宁愿被误会,也不想去解释,信与不信,就在你一念之间,懂我的人,何必解释。

14.你的人生不会辜负你的,那些转错的弯,那些流下的泪水,那些滴下的汗水,全都让你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15.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16.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你每天都在喝,不要羡慕别人喝的饮料有各种颜色,其实未必有你的白开水解渴。

17.总有那么一个地方,一个人,让你心动,留恋不已。总有那么一个人,一句对不起,让你心痛,刻骨铭心。

18.没有钱,你拿什么维持你的亲情,稳固你的爱情,联络你的友情,靠嘴吗?别闹了,大家都挺忙的。

19.苦是生活的本色,乐是插曲,就像一杯咖啡,有的人喜欢原味,有的人喜欢加点糖。咖啡太苦了,不容易下咽,加点糖,哪怕是一点点,你喝的时候,都会笑得呲牙咧嘴。生活也是一样,要学会苦中作乐,自己给生活加点料。

20.我并不把这事称为不幸,只是笑自己太蠢如果生活很苦伤很痛,吃颗糖就甜回来了。

21.不开心的时候记得吃颗糖哦。生活很苦,那就笑着活下去。

22.生活很苦,但是我们也要努力开心呀,吃颗糖甜一下自己吧。

23.无论你活成什么样子,背地里都会有人对你说三道四。不申辩不计较一笑了之,其实就是最好的蔑视。

24.还是先想着如何使自己变得更优秀吧,别整天奢望会遇见什么对的人,你还太年轻,就算遇见了也抓不住。

25.没人挡风遮雨,就自己撑起一片天。别总自顾可怜,谁活着都挺难。

26.渐渐的知道了,很多东西可遇而不可求,不属于自己的,何必拼了命去在乎,你在意什么,什么就会折磨你,期待是所有心痛的根源。

27.总有一天你会回头看看那些经历过的人和事,当时再大的事现在看来好像也不过如此,你甚至会觉得自己当时太小题大做太幼稚了,根本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也根本没有什么人是离不开的,可你也不得不承认,就是因为发生过的这些才让你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28.你说要用一生一世去爱我,可是你的一生实在是太短了,短到我都不曾感到开始过。

29.总是匆匆地来,又一声不吭地走掉,我不想再当一个对你来说可有可无的人了,我想彻底离开你,或者你先行一步离开我。我们不要再耽误彼此的人生了。

30.放弃并不是心血来潮,各种失望累积在一起,最终在沉默中爆发。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就这么静悄悄的放弃了。

关于幸福的文案篇十一

我问一小胖孩:你这肚子这么大,装的什么啊!

小胖孩眼神无辜的看向我:知识!

3.银河滚烫,不如麻辣烫。

4.为什么我吵架的时候要跺两下地,因为我要告诉你你是个地地!

5.我胖怎么了,吃你家一粒米了,喝你家一口汤了,我胖我有气场。

6.你是一条酸菜鱼,又酸又菜有多余。

7.不笑运气差,一笑脸就大。

8.我妈已经三天没打我了,整个人飘了…。

9.不出门一天,闭关修炼美貌。

10.我不回消息,不是因为我高冷,而是因为我文化低,在翻新华字典。

11.生活让人头疼,有时候让人上头。

13.在家因为憋出了病,医生给我开了药丸,我掉到了地上一直响,仔细一看原来是好响出去丸。

15.太累了,抽一个幸运网友替我承担所有。

关于幸福的文案篇十二

生活开心幸福满足的句子知足而幸福的唯美句子1生活可以是平淡的,但是心情不可以,心情平淡太久,就会使人麻木,连笑的时候都让人觉得太假所以我。感谢文案大全,精选知足而幸福的唯美文案简短好词赏析,感谢相遇感谢陪伴的文案大全由未成年旳花提供请转发感谢相遇感谢陪伴的文案大全一紧闭的。开心幸福的文案1爱一个人就是低到尘埃里,别说缉毒犬,草履虫我都愿意做2心要让你听见,爱要让你看见,不怕承认对你有多眷恋想你的时候,盼你。

关于幸福的文案篇十三

女儿,今天是你的30岁生日.

时间真快啊,一转眼,当初非闹着要坐在爸爸房膀上的小丫头就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也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了。你肯定又以为我是在催你结婚,不,不是的。我知道你压力很大,尤其你今天和朋友庆祝完生日回家后,你醉了对着爸爸哭着问:爸,我是不是该结婚了?她们都明笑我是大龄剩女。那一声声都像针一样扎在爸爸心里,太疼了。女儿,你要知道,不管你今年多大,你在爸爸心里还是那个小丫头啊。

-..--。

哪怕你表面装作不经意,但那些话都入了耳,走了心的,你有时候也会烦:爸,我干脆相亲找个差不多得了。可是女儿,虽然你今年30了,但你不能为了年龄结婚更不用为了爸妈结婚;而那些外人的风言风语更无需在意了,爸妈辛苦养你30多年。真的不是让你随独便便找个人委屈自己的。希望你能明白:一辈子太长了,遇见错的人比孤独更可怕。

我宁愿你不嫁,也不想你有一个凑合的婚姻,当初,我和你妈妈是自由恋爱结了婚,步入婚姻30多年来,尽管在你们眼里,我非常爱你妈妈,但我心里清楚,你妈妈付出的远远比我多得多。结了婚后,我有了一个有温度的家,而你的妈妈却要操持一大家子。当年还没有洗衣机,大每天的,没拧干的衣服放在室外都会冻出冰碴儿,你妈妈还坚持用冷水洗一大盆衣服,搓得一双手通红,那几年过冬,你妈妈的手经常裂口子,就没好过。

咱们家亲戚多,今天这个借点钱,明天那个要帮忙,你妈妈脾气好,从来没有板过脸,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见人都是笑嘻嘻的。30多年,那些妯娌邻居从来没说过你妈妈的不是你奶奶身体不好,你妈妈就把奶奶接过来一起住。可我们都知道婆媳总有矛盾,你妈妈不让我担心,有时候受了委屈也不说,自己默默解决问题。我周末休假的时候就让她休息,我来做饭,你们都说我疼你妈妈。可是你妈妈无怨无悔地要为我们一天做三顿饭,一年要做365天,就这样做了30多年,还洗了数不清的碗碟,我们却从来没有谢谢她。她在这场婚里,付出了太多,但是得到的却很少。只是因为对我们的爱,所以你妈妈守护了我们这个家30多年.

03。

而进入婚姻后,你也要做好应对一地鸡毛的准备,有可能你付出了真情,反而被辜负这么多年,我看着身边的老同学们从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甜。从爱侣到最后分道扬镳,劳燕分飞。因为婚姻不一定会白头倍者,伴侣不一定能从一而络。你决定结婚,就得承受风险。可能你怀孕的时候,他不能体该你的辛苦;可能他会嫌弃。你为了生儿育女而身材发福,皮肤粗精的样子;可能你们会为一些小事吵得不可开交;可能他把你对他的好当做理所当然;可能时间久了,浪漫不在,日子旧为平淡,两个人会开始厌烦。

可能你也会遇到大起大落的婚姻危机....那么多的不确定都有可能是压倒婚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可能是让你感情溃烂的毒药,哪怕你付出再多,用情再深,但你永远感动不了一个装睡的人。婚姻总少不了大风大浪,长久的陪伴需要两个人的共同努力,并非一个人的委曲求全,所以,亲爱的女儿,你要找一个心疼你的人陪你分担,而不是所有苦难都自己扛。

我宝贝了一辈子的女儿,如果被别人欺负了,离得近倒还好,我帮你去出气;离得远了,我赶不过去,你的眼泪谁来帮你搞呢?一辈子太长,你不能随随便便找个人漆草余生、女儿我希望你能擦亮眼睛找个好人他不用多有钱,但一定要有上进心,“莫欺少年穷”,他肯为你改变自己,给你更好的生活,一生努力,一生爱你。他不用太聪明,但一定要真诚;在这个聪明人满街乱蜜年代,稀的恰恰不是聪明,而是一心一意,遇见你,走到底,他不用多帅气,但一定要善良;一个善良的人才能珍惜你的付出,体谅你的不易,用尽全力,温柔待你。

04。

女儿,30岁生日快乐,虽然而立之年已至,但你要记得,永远没有该结婚的年龄,再晚也要婚给爱情。

可能一个人的生活孤单了点,没人跟你分享下午茶第二杯半价的优惠;没人陪你看最新上映的电影;没人帮你提很重很重的行李.....可这一切都不是你凑合进入一段婚姻的理由,罐头是在1810年发明出来的,可是,开瓶器却是在1858才被发明出来,很奇怪吧?可是,有时候就是这样的,重要的东西有时会迟来一步,无论爱情还是生活,最然等得辛苦,但是不会事负。一切难数的日子,都会过去;而那个命中注定的人,此时此刻,正怀着满心期待和一腔孤勇穿越茫茫人海,来与你相见。遇见他之后,你就会明白,开往地老天荒其实并不需要多勇敢,只要他是终点。在漫漫长夜里,他的陪你说话;晚灯不灭,他会等你回家,而你也不再害怕直对一个人一辈子,因为他,你愿意去赌一下子。然后你会带着他,出现在我面前,昂首挺胸,特别硬气好像赢了全世界,指着他跟我说:爸,我找到了,就这个人,非他不可。

那一天,我终于可以心甘情嗯地把你的手放在另一个男人手里,作为一个父亲,只要你认定了,我就陪你一起去守护;如果你受挫了,你可以随时回来哭一场;如果你忍着不哭,我也可以装作不知道,烧一桌你最爱吃的菜给你安慰。尽管我不知道那天什么时候到来?但我会和你站在一起一起等。

三十年前是你来了,才让我成为一个父亲,也因为我是你的父亲,所以,你在我这里,只能幸福,别的都不行。

亲爱的女儿,我宁愿你不嫁,也不想你有一个凑合的婚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