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计量模型论文(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8:13:59 页码:7
最新计量模型论文(实用17篇)
2023-11-23 08:13:59    小编:ZTFB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镜子,通过了解历史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角度和方法。抱着学习借鉴的态度,我们可以从他人的总结范文中发现自己不足之处,提升写作水平。

计量模型论文篇一

生物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工艺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使其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基础原理、工艺基础理论和工程设计基本技能。实践教学是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具有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教学理念束缚,普遍存在“四重四轻”的现象,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标准答案轻求异创新、重习题训练轻潜能开发、重分数评价轻个性发展。因此,有必要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生物工程专业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一、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验内容结构不合理。首先,实验教学附属于课程理论教学,往往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实验课时较少。或者由于教学投入不足,实验内容上验证性的实验多,综合设计性实验少;实验设备台套数少,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少。其次,各门实验分属不同老师承担,实验指导书编写缺少统筹,因此造成教学内容重复,且大多为低水平重复。最后,实验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例如,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生物工程实验的核心,它的发展非常快,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实验教材更新的速度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二)实验联系实际不够紧密。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内容主要是传统发酵产品的验证实验,缺乏与现代生物工程产品的联系,学生无法掌握现代生物工程制品的生产工艺。或者使用商品化的基因工程菌株或细胞进行实验,学生没有经历生物工程上游技术的训练,不明了整个工艺流程上下游的关系,就很难达到工程实验教学的目的。

(三)实验考核方法偏主观片面。传统的实验教学中,由实验指导教师准备好仪器设备和试剂,学生对照实验指导书完成指定的实验和操作步骤,这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运行机制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动手为辅,实验教学趋同于理论教学,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被扼杀。

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只有建立完善的实验室体系、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和改革现有实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我国新世纪生物工程专业发展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实验室体系建立。

(一)实验室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根据其教学功能,分为基础、专业和研究三级,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制药实验室、药物分析实验室、模拟实训室和大型精密仪器平台,总实验室面积约700平方米。

1.基础化学实验室。该实验室总面积120平方米,主要承担普通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相关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该实验室目前配备了低温等离子体诱变仪器、酶标仪、水浴锅、摇床、超净工作台、激光诱变仪、凝胶成像系统、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电泳仪、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等分子生物学相关教学专用设备。

2.分析化学实验室。该实验室总面积80平方米,主要承担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及相关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该实验室目前配备了低温等离子体诱变仪器、酶标仪、水浴锅、摇床、超净工作台、激光诱变仪、凝胶成像系统、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电泳仪、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等分子生物学相关教学专用设备。

3.生物化学实验室。该实验室总面积80平方米,主要承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酶工程课程實验及相关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该实验室目前配备了低温等离子体诱变仪器、酶标仪、水浴锅、摇床、超净工作台、激光诱变仪、凝胶成像系统、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电泳仪、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等分子生物学相关教学专用设备。

4.微生物实验室。该实验室面积80平方米,主要承担微生物与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细胞工程及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该实验室目前仪器设备配置主要包括光照培养箱、超净台、震荡培养箱、发酵罐、超声波破碎仪、灭菌锅、生化培养箱、细胞融合仪等。

5.生物制药实验室。该实验室面积160平方米,承担生物分离工程课程、药物制剂学实验、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配备仪器设备包括凝胶层析系统、旋转蒸发仪、微纳滤系统、压滤机、制丸机、造粒机、烘箱、大容量离心机、水浴锅等。

6.药物分析实验室。该实验室面积约80平方米,主要承担药理学、药物分析课程实验教学及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配备仪器设备包括溶出分析仪、薄层层析分析仪、熔点仪、崩解时限测定仪、脆碎度检查仪、电脑伺服剥离试验机等。

7.模拟实训室。该实验室面积约100平方米,为生物工程专业新建的实验室。该实验室目前配置计算机40余台,安装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和cad机械制图软件,辅以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主要承担化工原理、制药设备工程、制药工艺学及多门理论课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实验室开放。通过完善实验中心管理制度,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建立高效的实验中心运行体系。提升建设后的专业实验室实施多种形式的开放,实行开放式运行管理,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满足学生对生物技术领域开放实验的需求,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第二课堂的发展。在保障本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基础上,力争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专业学生的非课程实验实训,包括科技协会、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训练。学校生物类专业学生实验受益率达到50%以上。

三、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一)实验内容创新。实验内容注重理论联系生产实践,加强设计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确立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体系包含基础生物学实验、现代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实践、生产实践四个教学层次,每个层次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每门实验课程要求开设基础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三种实验类型,比例上三者各占三分之一。如图1所示。

(二)实验教材建设。市场上虽然有大量相关的实验教材,但由于各个学校专业方向各异,设备条件不同,现成的实验教程往往使用不便,因此,需要编写一系列符合学校实验条件及专业特色的实验指导教材。首先,我们对现有的实验项目进行了分类、修订和优化,使之既适应于本院实验平台,又注重实验项目的衔接和关联性。在编写教材时,注重对实验原理的阐述,并根据实际教学效果,及时对教材内容作出调整和补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针对性编写《实验教学指导书》《实习实训指导书》等教材。

(三)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具体如下:

1.通过基础型实验,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利用学生实验课时开展基础型实验,进行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学生达标合格后才允许进入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型实验,达标的采取先进带后进和课外补课的方式促使其务必达标。学生主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基本操作和养成良好实验习惯;教师偏重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去发现和分析问题,并在提交的实验报告中去探讨和解决问题。

2.通过综合设计型实验,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将从原来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实验升级为综合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课外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根据学过的基础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课内按流程完成实验内容,实验结束时相当于完成了一个自命题的小课题。例如我们在“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培养”实验中,将之前相互独立和分散安排的几个实验,按其内在科学联系重组为综合设计型实验。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各个环节的基本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基本技能和实验方法的能力。综合设计型实验的开设,培养了学生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觉动手和创新能力,对学生进入研究创新型训练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

3.通过研究创新型实验训练,强化学生掌握生物学实验前沿技能。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选择一些优秀学生分期、分批进入研究室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和研究生一起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研究。研究创新型实验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研究课题,分解提出众多子课题,全院公開,让学生自愿组合选择,学生小组在出题老师指导下自主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和路线,并开展实验研究。研究创新型实验时间灵活安排,采用弹性制。实验室开放期间,安排教师和专门的实验员进行指导和管理。

4.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建立学生实验成绩综合评定体系、教师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以及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三管齐下,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实验成绩综合评定体系中,坚持过程评价,统筹考核实验前预习、实验中表现和实验报告结果,重点考查学生能力。教师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同行互评,就实验大纲、实验项目、现场指导等内容进行评价,考评结果作为评优、职称评定等的`参考。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要求成立院级实验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委员会对任课教师进行的各实验教学内容实施情况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作出评价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学生通过教务系统对任课教师的课程讲授、辅导、作业批改等各项教学任务作出评价,并反馈到院级实验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

四、结语。

我们在坚持“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的基础上,重点抓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和实验教学的改革。在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上,打破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中只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着力从培养学工程素质(包括研究素质、心理素质)、创造能力等诸多方面出发构筑实验教学新体系。新的实验项目分三种类型: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分别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实验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真正体现了实验教学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中的重要性。实现了实验教学从过去的知识技能型向能力培养型的转变,建立了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本技能—工程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邱爱东,刘达玉,王跃华,等.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j].教育与教学研究,(9)。

[2]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4)。

[3]许晓革,王兴芬.构建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19)。

[4]雷刚,杨雄,陈禅友,等.生命科学基础实验课程结构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1)。

计量模型论文篇二

论文摘要: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标志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他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以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这些普通人的遭遇和命运,反映了18世纪英国初期资本主义丰繁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海外殖民扩张意识。本文结合小说情节分析了这部小说中所表达的种族歧视和殖民文化。

论文关键词:种族歧视殖民文化白人黑人食人者。

《鲁滨逊漂流记》作为笛福的代表作,展现了一幅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画卷。种族歧视的现代形式是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开始的。像其他殖民文化文学作品一样,这部小说把白人描写成“上等种族”,说他们是公平的,仁慈的人;相反地,非洲黑人和美洲印第安人被描写成“下等种族”,说他们过着原始生活,有着不文明举止,舞蹈跳得笨拙难看,并且残忍到吃人肉。本文从白人,非洲黑人,美洲印第安人三方面来分析这部小说所体现的种族歧视和殖民文化。

一公平,仁慈的白人。

欧洲白种人的国际地位来源于历史上他们资本主义的先发展。在《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中,鲁宾逊遇到了四位船长,他和四位船长代表着文明仁慈的西方白人。

鲁滨逊遇到的第一位船长是他朋友的父亲,在追随这位船长进行生平第一航海而遭遇沉船事件后,船长像父亲一样用低沉而关心的语气敦促鲁滨逊回家。第二位船长是鲁滨逊在英国认识的,这位船长正直无私,他从船长身上学到很多,此次航行后鲁滨逊变成船员和商人。这位船长像一位师长无私地帮助他学会经商。

第三位船长在海上救出鲁滨逊并免费为他运送货物,笛福描写这个船长的仁慈不单单是承诺,也付诸了行动。鲁滨逊在巴西当农场主期间,船长为鲁滨逊带来各种工具和种植所需用具,对他帮助很大。鲁滨逊在离开农场去航海前,他指定这位船长为他的继承人。但船长把一半财产归他自己,一半运往英国。作者对这位船长的仁慈和慷慨地描写篇幅很大,最大程度地美化早期资本家。如果上面的这些对文明白人的美化描写是因为他们对鲁滨逊所做的善事,那么第四位船长是因为接受鲁滨逊的'帮助而被描写成文明的西方人,这位船长的公平仁慈表现在了他极富诚信,知恩图报。

笛福反复的描写鲁滨逊及船长们的仁慈,诚实,正直,慷慨,借此表现西方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其次,笛福描写了西方人的诚信观念来加强对西方文明和白人的赞美。鲁滨逊在救船长并归还船只的时候,他提出两个条件,当时做的是口头契约,最后,他们履行了承诺。

再次是通过对鲁滨逊大量的正面描写来表现西方文明。小说中通过描写鲁滨逊作为遇难的唯一幸存者,他依靠自己的智慧,自立,努力,机灵和对上帝的信念得以生存下来,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资本主义者”。他不仅仅掌握了工具的使用和现代科学知识,重要的是他的人性,正义和忠诚。文章指出鲁滨逊具有所有的人的贵族气质。

笛福成功地塑造了鲁滨逊这个“西方文明社会的白人”的完美角色,他支配了自然,在荒岛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小说很多的细节都从鲁滨逊的殖民观――他的占有欲,他掠夺别人的欲望,他想奴役其他人的愿望,透露了罪恶的殖民历史。所以当他遇到星期五的时候他感到星期五就该做他的奴隶或是仆人。

二丑陋的黑人。

文明的白人的反面就是有色人种,特别是黑人。在小说中,黑人是纯朴,友好,聪明的。当鲁滨逊饿的时候,他们非常友好的给这个陌生人吃的。他们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愚蠢。

但是在白人眼里,黑人愚笨,无理,丑陋,懒惰,怪异,悲观。白人说黑人丑陋因为他们赤身裸体,小说中提到说黑人女的和男的一样身体赤裸。黑人看起来很强壮,在野兽面前,他们很害怕而且很容易遭到野兽攻击。他们只会用棒子来抵挡野兽的袭击,而这根本无济于事。他们看到鲁滨逊用高级武器――枪和火药打死一只豹子时,他们非常吃惊。因为有些黑人遇到这个情况会吓死,或是被吓得晕死过去。同时,愚蠢的黑人还朝拜枪和枪的主人,他们认为枪的主人是上帝。这点暗示了拥有枪的白人是黑人的上帝。

在作者眼里,在西方白人眼里,黑人是那样的丑陋,愚蠢,甚至是傻,他们对黑人充满了歧视。笛福详尽地描写了黑人的愚笨,揭示只有殖民者的枪声才能使得一个民族向另一个民族屈服。他认为毫无疑问,这些愚蠢的人们需要被公平仁慈的白种人来点化变得文明。这个表达无疑是把殖民合理化了。

三残忍的食人者――美洲印第安人。

小说中指的文明白人另一个反面是残忍的食人者。“星期五”生活在一个吃人的野蛮部落,这样的行为在文明社会是不能被接受的,因为这是世界上最没人性和罪恶的行为。这些美洲印第安人被描写成野蛮人,有血腥和野蛮的习俗,比如当他们享受食人宴的时候,他们会围着火堆地跳舞。

然而“食人者”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哥伦布的航海日记和信件里,“食人者”是他自己创造的。研究证实哥伦布并未见过食人者。第一个关于食人部落的说法出现在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中,这种野蛮的半人半兽形怪物叫做“凯列班”。可见食人者并不是真实存在。而在小说中,作者把当地人描写成食人者,他们如此野蛮。这实质上为殖民提供了一个好的理由。

四结语。

笛福笔下的鲁滨逊不是一个单纯的冒险家,而是一个资产者和殖民者,具有资产阶级的特征,是资产阶级面对困境的总体表现,因此具有剥削掠夺的本性。小说中所暗含的种族歧视美化了资本主义、资本家、殖民主义和殖民文化。作为一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成功地反应了当时资本主义强劲上升的势头。

参考文献:。

[1]丹尼尔・笛福,郭建中译:《鲁滨逊漂流记》,译林出版社,。

计量模型论文篇三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有力推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正逐步弱化,“大学生创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被院校所认同。有别于其他专业,工商专业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强调创业素质和创业情感的培养,它应当体现出更强的专业性质,因此,工商专业若将创业教育等同于一般通识课,其内涵则明显不足,此外,工商专业若倾向于将“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课体系,在教学模式上将创业教育参照其他工商类课程实施教学,其做法也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和缺陷。笔者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后发现,高职工商专业的创业教育目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创业教材理念偏位。

部分高职工商专业创业教材仅定位于“创业理论+管理学理论”,将两者做简单拼凑,这将产生教材理念的偏位问题,导致许多教材无法逾越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鸿沟,为了弥补这个鸿沟,教材通过摄入大量的创业案例描述创业事实,但这些案例又习惯性收录名人、大家的创业历程等,以至于学生较少能接触自己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环境中的创业故事,容易滋生“可望不可及”的心态,反而消磨了创业信心。

1.2创业课程设置简单。

价值教育是一种基于情感的导向性教育,对学生而言,要对创业价值产生认可则必须通过一定时段的发掘后方可形成,同时学生也无法通过短期培训式的“专业理论课+实训课”培养就能完全掌握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规律。因此,创业课程必然是一个长期课程体系,若仿照工商其他专业类课程形式,寄希望开设一门短期课程就让学生产生较强的创业动机并顺利付诸于实践,则缺乏现实意义。

1.3创业师资结构失衡。

目前工商专业中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由三类人员构成,分为:学院型、管理型和社会型[3]。学院型教师一般担任专任教师,学术功底扎实,专业理论深厚,但大部分没有创业经历,缺乏社会实践;管理型教师在学校行政机关中任职(如:学团部门等),负责组织策划创业活动,但这类活动更多偏向于通识教育,对于工商类专业知识的应用缺乏深度;社会型教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却难以将教学规律与其经验相互融通。

1.4创业平台欠缺。

除了常规的教学平台,创业教育平台还包括:创业研究中心、创业基金会、兼职交流平台、创业孵化器等,工商专业缺乏对以上平台的塑造,原因可能有:重视程度不够、组织保障和管理机制未健全、经费不足、校企合作不深入、缺乏合适师资,等等。这些短板严重的局限了创业平台的建设,稀释了创业教育的实质功能。

2高职院校工商专业创业教育核心理念的辨析。

工商专业创业教育必须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即是否创业与如何创业[4]。“是否创业”体现在创业价值教育之中,“如何创业”则须依靠基于专业知识的创业实践活动。因此,本文认为工商专业的创业教育的开展应当侧重于三个方面的内容,该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是由易及难,由浅及深的过程,须贯穿于工商专业创业教育的始终:

2.1创业价值教育。

创业价值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摒弃“铁饭碗”的思想,培养创业情感,形成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的价值观,以及通过市场竞争达成人生目标的信念和决心。在教学中,须强调创业者思维和企业家精神,而这种理念的形成又往往须要依托于耳濡目染的事实和实践中带来的愉悦感。

2.2创业事实教育。

一方面,创业理论和方法是脱颖于创业现实中的规律,本质上是一种事实,另一方面,创业事实还包括现实中客观发生的创业案例、故事等,因此在创业事实教育中既要重视对基本创业规律的掌握,又要强调将其融合于现实世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主旨,因此在创业事实教育中的“事实”应贴近当地的经济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等。

2.3创业实践教育。

创业实践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高级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实战经验”,在实践教育中,侧重创业项目的实用性和创业成果的市场化,倡导学生将已有的工商专业知识、技能与创业规律相互融合。

计量模型论文篇四

摘要: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移动通信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笔者立足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4g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从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体系结构、关键技术两个方面,强化对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认识,并对技术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4g移动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网络结构。

在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从2g发展到4g,充分表明信息技术时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是时代的发展产物,更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起步晚,但发展快速,诸多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自有化发展,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进入世界强国行列。本文基于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对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及其关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具体阐述。

计量模型论文篇五

在产业经济学领域,哈弗学派建构起了scp模型。即,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策略,行为策略最终又影响着经济主体的收益。由此可见,“市场结构”是决定企业组织行为选择的内生解释变量。尽管,芝加哥学派则认为经济组织的市场行为决定着市场结构,但是,从诸多案例分析的结论看出,哈弗学派的上述思想仍具有普遍意义。

将视野转移致国内市场经济环境,不难发现:在增进企业经济战略制定优越性的内在要求下,依据spc模型来逻辑建构企业的策略性行为,不乏具有可行性。这里还须明确一点,企业组织外环境的非线性交互状态,促使不确定性因素的大量涌现。因此,本文在考察企业经济战略使,主要从组织资源的范畴来进行。

为此,本文以下部分将以“物流企业”为考察对象,具体探究该企业类型的经济战略实施。

二、企业经济战略的实施。

根据scp模型可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结构(s),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行为(c),企业的市场行为最终又将导致其所能获得的利益(p)。从该逻辑递进关系,来考察物流企业发现:受到我国物流市场不规范等因素的'制约,市场结构表现为过度与无序竞争;在这种市场结构的影响下,物流企业的市场行为必然呈现出某种非理性的状态;在这种非理性的状态促使下,自然是的企业自身的利润率极低(10%—20%)。

由此,处于该市场环境下,物流企业如何构建出恰当的“经济战略”,不但将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同时,也是其在十二五时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限于篇幅,这里将在提升员工努力平水的思路下,尝试构建企业的经济战略。

1.激励机制的构建。

在激励兼容目标下进行正激励的构建,这是物流企业广泛开展的工作。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制度的不透明、不对等等因素,直接若化了正激励的效果。上文已经指出,在企业构建正激励主要是通过货币奖励的办法来实现。在整个实施环节中需要把握好这样几个节点:

(1)货币奖励的数额与奖励的原由,须通过制度的形式书面展示出来;

(3)受到物流企业组织层级的影响,必然产生监管缺位的现象。因此,企业须将一定数额的货币奖励权交给部门管理者行使。同时,企业高层还应建立部门员工的利益诉求通道。

通常意义上的负激励,体现为一种惩罚措施。该措施构成企业管理中的约束机制,能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运行的有效性。根据管理学原理可知:由于个体大凡都具有驱利避害的行为特征,员工若在工作中未能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而企业只是一味的进行负激励的开展。最终,也不法达到激励兼容的效果。因此,在具体构建负激励时,物流企业需要把握这样几个原则:

(1)员工岗位职责所对应的奖惩力度需要对等;

(2)轻易不要使用负激励,若必须使用可遵循:先经济、后行政的惩罚顺序开展。

这里,本文还须强调“声誉约束机制”的使用。所谓“声誉约束机制”是指:利用员工所处环境相对封闭性的特点,促使其不良工作行为容易被发现,并能在短时间内受到负面声誉的影响,从而使其在工作上无形中具有了一种自我约束的激励。

2.企业文化的构建。

企业文化正如上文所述,类似于企业内部的意识形态。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员工将形成共同的心理特征,这样就便于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同时,相对于上文指出的物质激励而言,企业文化的作用还在于能给予员工一定的精神激励。这种激励的开展,将能使员工形成一种持久的工作动力。

企业文化在具体的构建中,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2)企业文化从思想上向员工传递的同时,企业高管还应确保在企业组织行为上,能体现企业文化所宣扬的理念。当然,企业也可以通过互外拓展运动,以及员工联谊活动的形式来实现企业文化的构建。

3.企业地域文化的植入。

在对企业市场行为进行研究时可以发现,为什么日本企业会表现的很谨慎;而为什么美国企业却表现的很勇敢。对这个现象的理解,需要从他们所处的地域文化中寻找根据。同样道理,我国地域辽阔,造成了我国企业在经济战略的设计上也会有所差异。如,广东人具有:敢为人先、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就促使广东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这也是管理者在构建企业经济战略中,需要合理利用的外部因素。最后还应注意:地域文化,无好无坏之分。

三、小结。

在产业经济学领域,哈弗学派建构起了scp模型。由此可见,“市场结构”是决定企业组织行为选择的内生解释变量。将视野转移致国内市场经济环境,不难发现:在增进企业经济战略制定优越性的内在要求下,依据spc模型来逻辑建构企业的策略性行为,不乏具有可行性。

本文以物流企业作为考察对象,着重在组织资源范畴下就员工努力程度的提升,进行了经济战略的实施。笔者将另文在scp模型下,探究企业网络结构经济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计量模型论文篇六

事实认识错误理论之于刑法研究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刑法中的事实错误问题始终是我国刑事立法上的空白点。本文介绍关于事实认识错误的学说,借鉴国外理论研究成果,提出我国刑法中事实错误的立法建议。

一、概述。

当人行为人对所认识的事实与现实真实情况出现偏离时,或者在理解方面出现了偏差即可视为事实错误认识。从法律角度来看此类错误与个体的刑事责任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对其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实际处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处理。假设事实认识错误处在犯罪构成要件事实错误认识范畴内则必然会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带来影响;反之当这些责任落于犯罪构成要件之外时则不会对刑事责任产生影响。

(二)事实认识错误特性分析。

1.客观特性分析。在对事实认识错误进行判定时或者对个体刑事违法行为进行判定时,需要先对其行为社会意义进行确认。然后根据此行为对犯罪构成要件进行评价,因此此评价就成为了刑法范畴的评价,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评价与违法性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渗透到行为的各个层次方面。举例来说某行为人a刺杀了b,从社会意义角度来看该行为即为杀人行为,若从构件角度对其进行剖析时并以刑法的方向对该行为进行考量即可视为“故意杀人”,而事实认识错误就出现在以上过程。而事实认识错误的客观内容就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故意杀人”的时候,是否存在认识错误,若存在所杀非所欲杀时但其中又并未包含行为人对其行为在法律上做出某些评价的认识错误。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就必须将法律认识错误与事实认识错误区别开。在部分西方国家法律认识错误又被称作“禁止错误”,也就是说当行为人并未对自身的犯罪行为有准确的认知。所以在事实认识错误特性分析的工程中若能够把握住其客观特性便能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事实认识错误与法律认识错误。

2.主观特性分析。出现事实认识错误不仅仅体现了客观性特点同时也受到了部分主观特性的影响。认识错误是在行为人存有认识的前提下导致的错误,这事实上是认识错误出现的一个必要条件,当然这种错误也存在其固定范围即需要以行为人犯罪故意的认识范围作为限制。换句话说行为人需要结合危害结果来进行相应的预见性分析,这样才能保证可对行为人进行有效的责任评判。以假想防卫为例,若以事实认识错误的主观特征去对其进行评价,则可以很容易看出假想防卫行为人误以为自己遭受不法侵害等而采取了防卫行为,那么就体现出了主观认识存在的偏差,但同时也说明了假想防卫并不在事实认识错误的范畴之内。另外事实认识错误事实上是以多种形态所体现的,这就免不了会出现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交叉重叠的问题,而从刑法角度来看上述情形其实构成了一种良性交叉。

3.事实认识错误形式分析。在本研究中将事实认识错误主要归为以下几类:(1)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该类别错误主要是出现在个体进行故意犯罪时,在这个过程中并未脱离于同一犯罪构成要件的认识错误的范畴之内。尽管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性,但即便如此上述两者依旧属于相同名所要求的犯罪构成之内的情形当中,其主要形态又包括了对象错误,打击错误以及因果关系错误。(2)抽象事实认识错误。抽象事实认识错误主要是人在进行故意犯罪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认识,其主要形态又包括了对象错误以及打击错误。对象错误是由于行为人对犯罪对象产生错误认知导致,基于这种错误认知会使得行为人的犯罪意向与实际结果所对应的犯罪变成不同类型的犯罪构成。打击错误则是出现在行为人对侵害对象采取犯罪行为时,但受到某些因素干扰或影响导致其他对象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了另一类犯罪。

二、国内学说。

我国学者对于事实认识错误进行了研究,并对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法定符合说。如陈兴良认为法定符合说将故意的内容限定在构成要件之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应按照法定符合说判断事实错误是否阻却故意:凡同属一个犯罪构成要件的,不是认识错误,不阻却故意;凡不同属一个构成要件的,属于认识错误,阻却故意。张小虎教授认为法定符合说将行为人主观预见事实与客观发生事实的符合性限定在相同性质的构成要件之内,较为合理地确定了事实错误的范围,使犯罪故意的成立灵活中有原则,抽象中有具体,因而主张法定符合说。

第二种观点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处理。如刘明祥认为应以犯罪构成为根据的主观相统一原则作为处理事实错误的基本原则,是否属于事实认识错误关键是看现实发生的事实是否超出了行为人主观认识的范围:如超出,则表明主客观不统一,对现实发生的事实阻却故意,如未超出,则表明主观相统一,对现实发生的事实成立故意。张明楷教授认为:“不能仅根据行为人的故意内容或仅根据行为的客观事实认定犯罪,而应在故意内容与客观行为相统一的范围内认定犯罪。”

三、国外理论研究如何处理事实认识错误。

据以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符合的标准是什么?国外刑法理论存在着具体符合说、抽象符合说和法定符合说的争论。

(一)具体符合说。

主张犯罪故意的成立,无须行为人主观预见的构成事实与客观发生的构成事实完全具体地一致,而是抽象地相符合即可。如不一致,即使是发生在不同质的构成要件之间,也不属于事实错误,对发生的结果不一定阻却故意的成立。按该观点,行为人主观预见的事实与客观发生的事实只要抽象地一致便成立故意,无论对象错误还是打击错误,对于客观发生的事实均不阻却故意,却不当地扩大了故意犯罪的成立范围。抽象符合说放弃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具体符合代之以抽象符合,片面地强调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完全不看认识事实与发生事实是否具有相同的法律性质和法律特征,无视甚至否定犯罪构成对于决定行为构成犯罪的意义。抽象符合说无视构成要件的定型意义,必然不当缩小犯罪故意的阻却,是不科学的。

(三)法定符合说。

主张犯罪故意的成立,只须是行为人主观预见的构成事实与客观发生的构成事实法定性质一致,即在构成要件范围内一致即可。如不相一致,在错误发生于同一构成要件内的具体事实错误场合,只要发生在相同质的构成要件(同一标准的法益)之内,就不属于事实错误,对发生的结果不阻却故意;在错误发生于不同构成要件间的抽象事实错误场合,原则上阻却故意,按照想像竞合犯的原则处理,但当主观认识事实与客观发生事实在构成要件上重合时,在重合的限度内成立故意的既遂。在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上,该观点必然坚持主观预见的事实与客观发生的事实只要在构成要件上相一致,便成立故意。法定符合说对于实际发生的犯罪事实便成立故意,合理地界定了故意的成立范围,因而是科学的。

四、立法建议。

以当前我国法律现状来看刑法并未对事实错误做出明确规定,由此导致了相同案件在定量刑罚时出现了一定的差异,这也体现了立法在某些地方出现了真空地带。这种情况下就使得出现了大量量刑不平等的情况。因此对于刑法当中的错误立法就需要进行更为全面的完善,而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将相关法理基础整合统一化。

(一)对于具体事实认识错误的处断。

在进行对象错误处断过程中若出现对象错误例如行为人想杀害a,但却将b认作a杀害或者行为人对想对c进行盗窃但最终实施对象却误认为d,以上行为应该不会对行为人以及故意杀人或盗窃罪的既遂产生影响。在解决此类问题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法益区分以及法益位阶表现出一如既往的坚持,并对现实侵害法益的性质进行区分,判断它是否处于专属性人身法益的范畴当中,或者是落于普通法益当中。假设是处于专属性人身法益的范畴当中需要对行为人实施具体行为时的主观心态进行透彻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专属人身法益承载了极大的保护义务。假设落于普通法益当中则需要视实际情况进行判定并将其评定为盗窃罪既遂。

在进行打击错误处断过程中需要对法益区分理念和位阶理念进行准确的判断,在具体案发过程中行通过对行为人存在的遇见可能性来对个人犯罪意向进行评判另外还包括了其本人对注意义务的履行程度,将这种认定结果与行为人原本具有的犯罪故意构成一种想象竞合,根据想象竞合的处断原则进行统一化的论处。

在对因果关系错误的处断中对于行为人误认为其行为已经造成了预期的结果,但在现实中已经出现的情况应将其视为行为人故意犯罪未遂。假定情形与结果加重犯相符就需要按照对应结果采取加重犯处分。若并不属于加重犯的范畴内就需要对重结果当中行为人所持的主观心理进行判断,并对相关法益性质进行区别,对重结果论以间接故意或者过失的责任,并同行为人故意所造成的轻结果触犯的罪名按照想象竞合犯论处。

(二)我国应该采取的立法形式。

当前对于事实错误立法相关部分无法对其进行逐个列取并且其存在形式也十分混乱,即便是出现常规性列举也只能用概括性的方式对其进行评定,最为常见的形式以采取便捷定案的方式,而实施方向即为规定它直接起到的益处或优势。在常见的案例当中通过降低自由裁量来充分发挥司法的实际效果。

计量模型论文篇七

摘要:动画创作中构图和轴线设定是每一位动画工作者的必修课程。构图需要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轴线是指一个物体或一个三维图形绕着旋转或者可以设想着旋转的一根直线。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性,本文中主要就构图特性和轴线特性进行论述。

关键词:动画创作;构图;轴线;特性。

一、动画创作中构图的特性。

“构图”一词来源于西方,在西方的美术中有一门课程叫做构图学,专门研究在一个平面上处理好高、宽、深之间的关系,从而突出主题,增强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在动画创作中,构图需要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笔者在参考材料时发现新乡学院艺术设计系王威老师对动画创作中的构图特性总结的很到位,他认为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是运动性:动画被称为“运动的绘画”,其本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绝不是处于静止状态,而是不断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因此,各成分的内容、形式、作用及其关系也会在运动过程中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动画的艺术美感也会在运动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出来。动画能够表现运动,并能够在运动当中进行表现。这构成了动画构图不同于其他造型艺术的一个本质区别。而动画构图要获取真实可信的运动感,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动画设计师必须描绘出对象动作姿态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动画设计师需要在对象动作姿态的转变过程中调动观者注意视线,从而产生视觉上的运动幻觉。

二是完整性:动画构图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在视觉风格上追求完整和统一性,也就是使用一种构图风格来贯穿全片,完整体现,从而使动画作品达到的完整和统一。当然此处的完整性不是说面面俱到、毫无取舍。而要达此目的就要求每个局部的材料的安排都需要紧紧围绕作品题旨来展开,使每个局部对表达主题都能够发挥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换而言之,在整体的基础之上,可以采用局部完整性的构图设计。体现的.是相对的完整性,画面不宜太满、不要刻意的堆砌,有时简单反而效果更好。因此,在构图设计过程中一切材料和技巧的应用,都应该合乎主题需要来决定取舍,调动各种元素进行充分组合和表达,形成强烈的形式感,使作品达到艺术的统一和完整。

三是多变性:影视摄影艺术手段.一方面可以把人在观察时所得的视知形象酷似、近似地再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能表达人在观察事物时从生理到心理要求的运动观察状态,这给影视摄影构图带来特点。影视摄影造型、构图既能表现出静观时凝视视像,又能表现动观时实物依次映现的变化视像。运动中的多变性,表现中的多变性,对象的多变性等等,给动画创作构图带来了新的特性。

二、动画创作中轴线的特性。

轴线又可以称为“中轴线”、“中心线”,一般是指把平面或立体分成对称部分的直线;是指一个物体或一个三维图形绕着旋转或者可以设想着旋转的一根直线。依据轴线的概念以及轴线原则来看,王威老师认为:在动画创作中轴线是具有自身特性的,主要为:

一是互联性:轴线的互连性体现于轴线连接的是交流的双方。动画创作是用画面来讲述故事,动画故事情节的发展,必然伴随在矛盾冲突的展现,矛盾冲突是动画创作重要的必要的表现手段。而矛盾冲突的存在,必须要求具有角色或事物之间的交流。双方的交流是矛盾冲突存在的必然条件,也是故事情节表现的主要内容。动画画面在表现片中人物交流时,为体现交流双方在镜头画面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的准确性,必然要求在交流双方中间存在一条隐形的但又是必要和必须的线dd轴线,以作为镜头设置时的参考依据。

二是分切单独表现性:是指对轴线所连接的具有交流性的双方,采用“分切”,即运用不同的镜头画面分别表现的处理形式,以充分展现交流双方各自的动作、情绪、特征等方面。如果交流双方同时而明确地出现在一个镜头画面当中时,是涉及不到轴线原则的,即镜头可以任意设置。因为轴线原则是用来明晰交流双方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的,以保证观众视觉上不产生相对关系上的疑惑。而不同的角色或事物形象在同一个镜头画面中,并且镜头画面能够提供了足够清晰的相对关系,那么就无需考虑轴线问题了。但是,如果不同的角色或事物形象在同一个镜头画面中的关系不够明晰,是似是而非的状态,比如:在镜头画面的前景是以模糊的背影或侧影形象来表现的,那么轴线原则依然存在并发挥效应的。因此,对于轴线所连接的双方,必须进行“分切单独表现”,即用不同的镜头画面分别表现双方形象。

三是虚拟性:对于动画创作来讲,制作和剪辑是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不同的创作环节,同时,也是动画创作必要的表现手段。制作是用来获取画面的,是用来为剪辑积累素材的;剪辑是用来组接镜头画面的,通过镜头画面的组接来讲述剧情的发展,最终形成完整的动画。制作和剪辑分属不同的创作环节,其二者都需要遵循轴线原则。

计量模型论文篇八

从2g到3g,再到当前的4g,我国移动通信网络技术迈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展现出无线通信网络核心技术的发展实力。4g移动通信技术凭借通信更加灵活、通信速度更快、智能性能更高的技术优势,迅速成为高速公路联网技术的应用热门技术,很大程度上契合现代社会发展对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要求。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我国在诸多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自有化发展。我国在推进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发展的进程中,虽然技术自有化程度提高,但在众多技术难题面前,我国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困境依然十分突出,集中表现为:

(4)在移动通信网络技术领域,美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5g(超宽带技术)已在美国的一些行业领域得到应用,而欧洲、日本等诸多发达国家与地区也在推进5g技术的研究发展,这对于我国4g的市场推进及发展会造成影响。

2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

2.1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体系结构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电子技术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重要产物,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内在需求。相比于3g,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显著的特殊性。图1是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体系结构图。从图1中可以知道,4g的蜂窝网络的应用范畴更广泛,能够适用于世界的任何蜂窝核心网。

一方面,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中融入了ip技术,这是网络智能化的集中体现,更是推动全网智能化的演变及发展;另一方面,核心网的接入方式实现了多样化,无论是蓝牙、wcdma,还是ieee802均可接入,很大程度上满足了4g网络接入方式多样化的技术要求。2.24g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涉及面广,诸多核心技术的攻克,是推进4g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4g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关键技术主要在于ofdm技术、mimo技术和ipv6技术等领域。2.2.1ofdm技术4g移动通信技术,是基于ofdm技术发展的。

因此,在4g发展的进程中,ofdm技术的重要性尤为突出。ofdm技术将信道分为n个正交子信道,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通信数据信号的传输速度,而且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在数据信号的接收过程中,接收端基于分类好的子信道获取信号,有效避免子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而对信号传输质量造成影响。与此同时,在原信道宽带之中,子信道的宽带所占相对较少,这就有助于保证信道的均衡性。2.2.2mimo技术对于mimo技术而言,其主要通过设立分离式多天线,来增加信道容量。因此,在4g移动通信网络中出现信道受阻的`情况,则可以利用mimo技术来处理,确保信号数据传输的高效性。因此,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mimo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于提高4g技术水平,满足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需求,起到重要的作用。2.2.3ipv6技术从图1可以知道,4g移动通信系统中,ipv6技术处于重要地位,是实现数据流传输的关键技术。ipv6的技术优势十分突出,地址空间大、qos服务、自动化控制、移动性等技术特点,决定了其在4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价值。

3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进步,是信移动通信技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既面临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发展的挑战,无论是核心技术的攻克,还是资金的投入、基础设施的改善,都是我国全面推进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发展及应用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胡国华.4g移动通信技术与安全缺陷分析[j].通信技术,2008(3).

[2]施盛建.4g通信技术的特点分析与实践应用[j].信息通信,2014(8).

计量模型论文篇九

创新型教师指在教学内容、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法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等进行及时的更新,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应试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自主学习。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及时的更新教案,创新授课方式,使学生们能够从强制自己学习转变为从兴趣的角度学习,形成师生良好互动,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1.2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

首先,以基础教学为根基即是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具有学习的主动能动性,为开拓创新奠定夯实的基础。其次,以专业教学为主干即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增加专业知识课的比例,使学生尽早接触本专业的内容。最后,以跨学科学习为枝干即是提高大一新生中选修课的权重,使学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实现知识面横向的扩展。

3.1.3营造浓厚的创新环境。

3.2.1改变对交际能力的错误认识。

多数人认为:“学生只要考个好成绩,找个好工作就行。”这种认识是偏面的。只会做工作、不会交流,最终只会成为一台工作着的活机器,永远不会成为引领者。只有既会工作又会交际的人,才能真正的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3.2.2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可以举办“沟通你我他”系列讲座,使学生深入了解现代化社交礼仪、公共关系学、人际交往学等现在交际礼仪典范。另外,可以举行“点滴生活”情景模拟短剧比赛,让新生在调查了解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群生活的方式后进行情景模拟表演,这样能使学生尊重认知不同的社会群体。依托素质拓展等系列活动,增进班级内的沟通协作能力,强化班级同学的团队合作意识。

3.2.3构建“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的良性循环沟通机制。

构建“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沟通机制,有效的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和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同时,以寝室为单元,对学生进行细致深入地了解,帮助学生做好高中到大学的过渡,使学生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进而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

3.3以适应能力为纽带。

3.3.1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讲座。

使学生尽快地了解新环境、融入新集体。通过以讲座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学校、学院以及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消除学生心理上的孤独感和陌生感,正确地认识大学生活,做出合理的规划。

3.3.2在寝室中设立“成长之路”展板。

从入学初开始在寝室内设立“成长之路”展板,让学生们将自己的长期以及近期目标公布出来,由大家来共同见证,以期达到相互督促、共同进步的目的。积极推进高低年级对接活动,建立“点对点“的沟通方式,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

3.3.3进行“零”起点教育。

“零”起点教育是使学生充分意识到高中时的佼佼者在高手林立的大学校园里应该以崭新的姿态去面对新的生活,开始新的奋斗旅程。“零”起点教育能及时地消除学生在入学后由于从佼佼者到小角色的心理落差而导致的心理问题,使大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

4结语。

列宁曾说过:“如果没有学到实际本领,任何学校,任何大学都是一钱不值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社会对大学生需求已不再是“两角书柜”,而是需要知识结构合理、文化底蕴深厚、道德品格高尚、专业技术精湛、工作态度良好、交流沟通高效的高素质人才。这样就需要针对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立明,魏莉,毛俊华等.大一新生心理和行为特点浅析与对策研究.三峡大学学报,,(6).

[2]战君,潘瑞.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建设教育,,(2).

[3]肖伦友,蒋智慧.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

[4]季怀萍.大学生非语言信息沟通能力培养.怀化医专学报,2006,5(2).

[5]孟昭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途径探析.教育与职业,2006,4(12).

计量模型论文篇十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下,国际产业分工趋势趋于明显,会产生和加深产业边缘化和空洞化的疑虑,所以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变化与国际价值链移动,便成为产业发展最严肃的课题。本文希望通过“产业价值链移动分析模式”的建立,了解国际产业价值链移动的决定因素,让产业可能移出移入的变化具有可以找到的脉络,及早预测产业竞争环境的变化,提供政府或相关单位拟订应对策略的参考。

随着企业全球化、厂商价值活动外包趋势的发展,跨国企业依照跨国价值活动的比较利益来决定价值链移动布局;然而,对政府政策而言,跨国间价值链的移动是重要的课题,必须对于移动的原因、时间等影响因素予以解构,才有办法进一步预测哪些价值活动会移动、移动到哪些地方去。因此,国际价值链移动研究考虑重点在于“国际价值链移动是否可能导致产业空洞化及竞争力下滑”,“产业价值链移动是否恶化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一国是否有机会引进关键国际价值链区段,带动另一波产业发展高峰”等等。

tempol从影响国际价值链移动模式的六个要素,建立国际价值链移动分析模式,取此六个要素的第一个字母,形成tempol模型,其中包含:

(一)技术成熟(technology):成熟的技术发展,是价值链开始移动的必要条件;“技术成熟”代表产业价值活动降低复杂度,因此更多业者有能力投入,形成移动的可能性,通常以标准化或模块化为指标。技术成熟不一定会造成移动,但技术若不成熟则必然不会移动,这一因素是国际价值链移动的必要条件。

(二)扩张市场(expansion):市场的扩张,为第一波移动的主要原因;全球市场增长,通常为国际价值链第一波的移动原因。企业为了提供市场增长的需求,移动价值活动以就近供应,或将价值活动外包给其他国家的企业,以快速增加产能达成扩张市场的目的。

(三)利润/成本(profit/cost):利润(降低成本)的提升,为第二波移动的主要原因;成熟市场所导引的降低成本以提升利润,通常为国际价值链第二波的移动原因。企业为了对付成熟市场的利润下滑,获取低成本人力、原材料等原因,将造成国际价值链的再次移动。

(四)吸引力(motivation):即地点所提供的诱因,决定国际价值链移动至何处;“吸引力”代表地点所提供的诱因,无论是因为市场增长、降低成本还是接近人才等因素所造成的移动,移动至何处决定于地点是否能够满足移动的原因。例如,如果移动是为了接近产业上下游群聚,则移动地点为群聚的所在之处。

(五)洗牌机会(opportunity):这是成型价值链重整的契机,可能源于破坏性技术的出现、或政策法规面的影响等;既已成型的价值链会再次移动,主要在于技术与政策面的影响。例如破坏性技术的出现,表示技术复杂程度的提高,已外包出去的活动可能会收回,或由其他企业取得领导地位,造成价值链的重新洗牌机会;除此之外,政策的改变同样会造成洗牌机会,全球产品配额或关税的的调整,都会造成市场和成本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价值链的移动。

(六)成型价值链(leverage):运用已成型的价值链,将加速或影响另一价值链的移动;成型价值链代表不同产业间的影响力,促使价值链的移动加速或改变。

二、tempol模型的观测指标。

在运用tempol模型分析国际价值链移动时,各产业必须试图寻求不同观测指标来证实,所以不同产业的实务案例验证中,所使用之六个要素的内涵不尽相同,下列面为tempol模型常用的观测指标:(一)技术成熟度:制程标准化、零组件模块化、同型产品厂商数、产业标准共识…等等。

(二)市场扩张:未来市场增长率(compoundannualgrowthrate;cagr)、增长量;现有厂商的产能、市场全球化、区域市场增长大于母国市场、主要客户移动、新产品上市的速度…等等。

(三)利润/成本:毛利率遽降四成以上、未来平均销售价格持续下降、低价竞争者加入、主要客户压力…等。

(四)吸引力:市场诱因、资源比较利益(原料、土地、零部件等)、经营环境(税率、人才、政府效率等)、成本比较利益(交通、运输、销售成本)、生产能力(产能、质量、时间等)、投资报酬…等等。

(五)洗牌机会:重大新材料、新标准、新技术、新规范、新法规、新政策、新营运模式、新市场…等等。

(六)成型价值链:效益规模、模块化同构型、投资报酬、成本差异、客户变异…等等。

通过上述tempol模型所指出的六大要素,预测价值活动是否移动?何时移动?以及移动至何处?以“技术成熟”判断是否具备移动条件:从“扩张市场”与“利润成本”判断何时移动;通过“吸引力”分析来判断移动至何处;以及从“洗牌机会”与“成型价值链”判断下一波移动的机会。因此,政府与厂商可以从整体产业的价值活动(研发、制造、采购、营销、服务)的变化,来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进而进一步掌握价值链移动的机会。

研究发现tempol作为分析国际价值链移动的模型时,六大因素之间并无特定的优先分析次序,但它却与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息息相关;虽然某特定产业第一波、第二波、第三波的价值链移动模式,并无没有其先后依序发生的关系,但属于不同波段价值链移动的六个因素的解析重点与次序会截然不同;投稿信箱:zgzqqhzz@理论?theory因此,当搭配产业生命周期的确认,将更容易观测到国际价值链的移动重点、时机与原因,价值链移动分析模式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为:

(一)萌芽期:产业发展初期,观测指标通常为标准化或模块化程度,如果产业技术发展成熟,并有多家厂商投入,则代表移动的必要条件成立。所以观测重点依次为“技术成熟”、“市场扩张”、“吸引力”等等,所以六大因素的解析重点与次序为tem;在萌芽期的价值链移动,称为第一波价值链移动模式。

(二)成长期:产业进入成长期,观测指标通常为全球市场的大幅快速成长,此时企业为提供市场需求,扩充产能或将价值活动外包,都容易产生移动的现象;而移动至何处,则取决于移动地点是否能满足市场成长的需求。所以观测重点依次为为“利润成本”、“扩张市场”、“吸引力”与“成型价值链”等,所以六个因素的解析重点与次序为peml;在成长期的价值链移动,称为第二波的价值链移动模式。

(三)成熟期:产业进入成熟期后,市场利润微薄,这时产业持续以利润成本为主要考虑因素。这时产业发展趋势稳定,但某些因素出现可能造成洗牌机会,这足以造成新一波的产业发展;这可能是破坏性技术、新标准、新技术、新法规、新政策、新营运模式、或新市场等。所以观测重点依次为“洗牌机会”、“技术成熟”、“扩张市场”、建立国际价值链移动分析模式“吸引力”与“成型价值链”等,所以六大因素的`解析重点与次序为oteml;通过“成型价值链”的价值链移动,称为第三波的价值链移动模式。

四、结论。

1932年日本经济学者赤松要提出“雁行理论”(theflying-geesmodel),该模型从三个角度来解释后发展国家如何追赶进入工业化:

第一、从产业内的角度,描述一个国家某产业如何从进口变化为本土生产;。

第三、从跨国的角度,解释产业如何通过生命周期不同的阶段,从先进国家迁移至发展中国家。

另外,日本学者小岛清基于雁行理论,于1978提出“边际产业扩张论”,小岛清研究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厂商对外之投资的行为,发现日本企业对外投资行为并非因为扩张厂商的独占性竞争优势,而是因为厂商为了求生存而不得不作为的防御性行为,他认为当一国的生产环境恶化以至于厂商失去国际竞争力时,厂商便会向外寻求发展,利用海外较便宜的生产要素来提升厂商的竞争力,因此他将海外直接投资动资源区分为自然资源导向、生产要素导向与市场导向三种。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对外投资,乃是将本国某些生产因素如资金、技术与管理能力转移至另一国家,和被投资国当地较有效率的生产因素相结合,如此可使厂商的生产成本降低。因此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亦即边际产业),而对被投资国具备优势的产业进行,即以互补性比较优势进行对外投资。

“雁行理论”发展至今已有八十年历史,已可以适用于解释过去亚洲区域的经济和产业发展,要注意一国产业被迫从价值链退出而产生的断链现象。所以要提升产业竞争力亟待解决的挑战。其实“雁行理论”也是一种国际价值链移动现象;但由于在各种复杂因素驱动下,飞雁阵列排列顺序不断调整,成员不断增加,递移的产业范畴持续扩大,单纯用雁行理论来解释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国际价值链移动因素等已力不从心;因此,本研究论文上述“六大要素”构成的tempol模型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可以就在于用来尝试作为产业国际价值链转移的分析模型。

参考文献。

[1]张导平.我国oem企业提升国际价值链地位的条件与路径选择[j].企业研究,(16).

[2]安占然.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价值链中分工地位的对策[j].兰州科技纵横,(3).

计量模型论文篇十一

在产业经济学领域,哈弗学派建构起了scp模型。即,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策略,行为策略最终又影响着经济主体的收益。由此可见,“市场结构”是决定企业组织行为选择的内生解释变量。尽管,芝加哥学派则认为经济组织的市场行为决定着市场结构,但是,从诸多案例分析的结论看出,哈弗学派的上述思想仍具有普遍意义。

将视野转移致国内市场经济环境,不难发现:在增进企业经济战略制定优越性的内在要求下,依据spc模型来逻辑建构企业的策略性行为,不乏具有可行性。这里还须明确一点,企业组织外环境的非线性交互状态,促使不确定性因素的大量涌现。因此,本文在考察企业经济战略使,主要从组织资源的范畴来进行。

为此,本文以下部分将以“物流企业”为考察对象,具体探究该企业类型的经济战略实施。

二、企业经济战略的实施。

根据scp模型可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结构(s),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行为(c),企业的市场行为最终又将导致其所能获得的利益(p)。从该逻辑递进关系,来考察物流企业发现:受到我国物流市场不规范等因素的'制约,市场结构表现为过度与无序竞争;在这种市场结构的影响下,物流企业的市场行为必然呈现出某种非理性的状态;在这种非理性的状态促使下,自然是的企业自身的利润率极低(10%—20%)。

由此,处于该市场环境下,物流企业如何构建出恰当的“经济战略”,不但将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同时,也是其在十二五时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限于篇幅,这里将在提升员工努力平水的思路下,尝试构建企业的经济战略。

1.激励机制的构建。

在激励兼容目标下进行正激励的构建,这是物流企业广泛开展的工作。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制度的不透明、不对等等因素,直接若化了正激励的效果。上文已经指出,在企业构建正激励主要是通过货币奖励的办法来实现。在整个实施环节中需要把握好这样几个节点:

(1)货币奖励的数额与奖励的原由,须通过制度的形式书面展示出来;

(3)受到物流企业组织层级的影响,必然产生监管缺位的现象。因此,企业须将一定数额的货币奖励权交给部门管理者行使。同时,企业高层还应建立部门员工的利益诉求通道。

通常意义上的负激励,体现为一种惩罚措施。该措施构成企业管理中的约束机制,能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运行的有效性。根据管理学原理可知:由于个体大凡都具有驱利避害的行为特征,员工若在工作中未能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而企业只是一味的进行负激励的开展。最终,也不法达到激励兼容的效果。因此,在具体构建负激励时,物流企业需要把握这样几个原则:

(1)员工岗位职责所对应的奖惩力度需要对等;

(2)轻易不要使用负激励,若必须使用可遵循:先经济、后行政的惩罚顺序开展。

这里,本文还须强调“声誉约束机制”的使用。所谓“声誉约束机制”是指:利用员工所处环境相对封闭性的特点,促使其不良工作行为容易被发现,并能在短时间内受到负面声誉的影响,从而使其在工作上无形中具有了一种自我约束的激励。

2.企业文化的构建。

企业文化正如上文所述,类似于企业内部的意识形态。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员工将形成共同的心理特征,这样就便于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同时,相对于上文指出的物质激励而言,企业文化的作用还在于能给予员工一定的精神激励。这种激励的开展,将能使员工形成一种持久的工作动力。

企业文化在具体的构建中,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2)企业文化从思想上向员工传递的同时,企业高管还应确保在企业组织行为上,能体现企业文化所宣扬的理念。当然,企业也可以通过互外拓展运动,以及员工联谊活动的形式来实现企业文化的构建。

3.企业地域文化的植入。

在对企业市场行为进行研究时可以发现,为什么日本企业会表现的很谨慎;而为什么美国企业却表现的很勇敢。对这个现象的理解,需要从他们所处的地域文化中寻找根据。同样道理,我国地域辽阔,造成了我国企业在经济战略的设计上也会有所差异。如,广东人具有:敢为人先、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就促使广东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这也是管理者在构建企业经济战略中,需要合理利用的外部因素。最后还应注意:地域文化,无好无坏之分。

三、小结。

在产业经济学领域,哈弗学派建构起了scp模型。由此可见,“市场结构”是决定企业组织行为选择的内生解释变量。将视野转移致国内市场经济环境,不难发现:在增进企业经济战略制定优越性的内在要求下,依据spc模型来逻辑建构企业的策略性行为,不乏具有可行性。

本文以物流企业作为考察对象,着重在组织资源范畴下就员工努力程度的提升,进行了经济战略的实施。笔者将另文在scp模型下,探究企业网络结构经济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计量模型论文篇十二

摘要:与传统的股东与管理者委托代理关系不同的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即第二类代理问题)成为近年来公司金融领域的研究热点。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对其水平高低进行测定。文章在评述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计量模型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对计量模型产生影响的角度,对大宗股权转让溢价模型(bh模型)进行分析与修正,提出测度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股改前模型和股改后模型。

关键词:控制权私有收益;计量模型;bh模型;股权分置改革。

一、控制权私有收益含义与研究背景。

由于保护小股东的制度不完善,在新兴国家市场,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尤其严重。在这种背景下,与传统的股东与管理者委托代理关系不同的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即第二类代理问题,成为近一段时期公司金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grossman和hart提出,大股东的控制权共享收益(sharedbenefitsofcontrol)与控制权私有收益(privatebenefitofcontrol,简称pbc)是大股东通过控制权获得的,体现了控制权对公司治理的`作用。控制权共享收益是在大股东获得控制性股权后,通过加强对公司监督、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等手段所创造的价值,此收益为全部股东共同拥有,主要表现为公司股票上涨的资本利得以及股息分配所得;而控制权私有收益则是大股东利用其控制地位使其关联人获取额外利益,或者通过占用公众公司财产、以低成本将中小持股人驱出(freezeout)以及大股东的声望带来的好处等只有大股东可获取的、不与其他股东共享的额外收益。coffee认为私有收益是“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实现自我利益而从公司中掠取的利益,这些利益并不在所有股东之间按持股比例进行分配”,例如超出市场正常水平的额外福利或不相称的报酬待遇(non-proratapayments)、通过内幕信息谋取非法利润或降低损失的内幕交易(insidetrading)以及发行的股票具有稀释性等。hanouna等认为控制权私有收益是“以利己为目的经营一个公司,如制定符合其偏好的经营政策、驱逐少数股权股东、掠夺以及从事自我交易等”。曾林阳认为,如果把公司放到控股股东持有股权的产业集团中考察,没有制定股东股权激励计划,则控制权私有收益可能来自:(1)在与产业集团中其他成员公司的关联交易中,由于控股股东获得本公司的控制权而减少的交易成本(内部化收益);(2)整个产业集团垄断力量的增强;(3)产业集团的规模经济效益。这三种控制权收益完全可以在不侵害小股东利益的前提下获得。因此可以认为大股东在实现控制权私有收益过程中可能会侵害小股东的利益,也可能不会。

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对其水平高低的测定。dyck和zingales认为控制权私有收益难以直接确定或观测。相关的实证研究大多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度量。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就该问题做了研究,得出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方法与成果。他们通常借鉴国外的研究模型,运用中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来进行分析,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就中国股权分置改革对控制权私有收益计量模型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的文献,笔者拟从股权分置改革角度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计量模型进行分析与修正。

1.投票权溢价模型。

lease、mcconnell和mikkelson的模型(lmm模型)关注于具有双重股权(dual-classshares)的公司,这些公司的股权具有相同的现金流权,但是公司决策投票权不同。因此,只有持有较多具有投票权的股份才能控制公司管理者和决定公司政策,相应地,这些控制性股权的价格包括了证券市场价值和控制权的私有价值,不具有投票表决权的股票只能代表证券市场价值,其价格仅仅代表了按持股比例计算的现金流权的价值。所以,公司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就会反映在这两类股权的市场价值差距上。根据这一思路,他们选取30家有投票权差异的美国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它们在1940-1978年期间交易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优先投票权的股票比一般股票有平均5.44%的溢价,这一溢价水平就反映出了美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控制权价值。

采用与lmm模型相似的方法,levy根据以色列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了投票权较大股票的溢价。在levy的样本中有25家公司都是1981年上半年在以色列股票市场发行上市,至少有两种股票,它们的投票权不同而现金流权完全相同。他的实证结果显示,投票权较大的这一类型的股票有45.5%的平均溢价,其中有些公司投票权较大股权的溢价水平超过100%。此外levy根据自己列出的投票权的排名,考察了平均投票权溢价在样本公司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投票权差异越明显,相应股票的溢价水平越高。rydqvist研究表明,此种控制权溢价水平在瑞典为6.5%。zingales分析了意大利的米兰股票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后,发现投票权溢价高达82%。nenova对18个国家中具有不同投票权股权的661家公司实证检验后发现,丹麦的控制权价值最低,其控制权的溢价为0,而墨西哥最高,其溢价率达到50%。

2.控制权和少数股权的交易价差模型。

hanouna、sarin和shapiro提出控制权和少数股权的交易价差模型,该模型以一般股权交易价格和控制性股权交易价格的差额作为控制权收益的衡量标准。他们分析了7国1986-间发生的9566宗收购案例,将少数股权交易定义为交易前后都不足30%的投票权交易,控制性股权交易界定为投票权在交易前少于30%而交易后多于50%的交易,控制权私有收益就是这两类交易的价格差距。然后,按照行业类别和交易时间将控制权交易和少数股权交易进行配对后发现,控制权交易价格比少数股权交易价格平均高出20%。

计量模型论文篇十三

传统生物教学的方式是“一人、一桌、一粉笔”而已,学生学习生物学则以“耳听、笔记、死记硬背”为要。人的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学习生物学,是从感知生物现象开始的,而传统的教法和学法违背了这一规律。生物模型正是从大量的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来的,学生能够感知的事物,利用生物模型教与学,正是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使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容易。

一、什么是生物模型。

生物模型是指将生物学所研究的对象(原型),去除纷繁复杂的细枝末节,用一种能反映原型本质的物质、过程、假想结构去描述原型。这种理想物质、过程、假想结构称之为“生物模型”。生物模型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

二、三种模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实例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三种模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应用。下面介绍几个典型的实例。

(一)概念模型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例如,学习了八年级生态系统这一章节,则可以用下面的概念图,将所有零散的概念连成体系,形成知识结构网。在建构生态系统概念图过程中,可以直观的看出生态系统涉及到的各级别概念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成分、功能、营养结构基础、反馈调节等。教师给出几个重要概念,指导学生建构,学生在建构的过程中,将生态系统所有要点进行整合,将自己内隐的思维分析过程展现在师生面前,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如有不当,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

(二)物理模型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物理模型有着直观化、形象化的特点,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最普遍,作用最大。物理模型的建构过程,其实就是一项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力、想象力、构造力等能力,这些能力正是传统模式下学生所稀缺的.。物理模型包括:实物模型、模拟模型、图画。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例举如下几个实例来说明。

1.实物模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例如:在学习《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节课时,教师先讲解泌尿系统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但讲解肾脏的基本单位肾单位时,肾单位的组成是较抽象的。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猪肾脏的观察和解剖,并讲解内部构造,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了解肾脏的内部结构,然后播液形成的微观视频图,从宏观入手再去学习微观结构。学生兴趣浓厚,知识也易于掌握,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例如,讲解《植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展示经过嫁接的仙人掌,讲解嫁接的原理及所需要的材料,再迁移到果树的嫁接上,揭示什么是砧木,什么是接穗。通过实物模型的展示,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接受了本来难以理解的知识。

2.模拟模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例如,在学习《染色体结构》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曲别针、橡皮泥、彩笔、纸条制作染色体这一抽象概念的模型。制作过程分作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分组,让每组学生取几个曲别针串成一串,共串两串。第二步,再在每个曲别针上固定一个橡皮泥搓成的小球。小球代表蛋白质。第三步,取两张长短相同的纸条,再在纸条上涂上几种不同颜色的色块,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基因。将两张纸条卷成螺旋形,分别缠绕在串成的两串小球上。螺旋形的纸条代表dna双螺旋结构。这样两串带纸条的两串结构就代表一对染色体。动手制作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并理解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dna上有遗传信息的片段叫做基因,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分布的,基因也是成对分布的。dna是链状双螺旋结构的。

3.图画模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图画模型主要是生物教学内容中的一些结构模型图。这部分内容一般在教材中呈现的较多,大部分结构模型图都是考试考察的重点,图画模型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课堂上因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结构模型图,或者出示挂图。让学生结合结构模型图观察理解。然后再让学生绘制出模型图,标出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并说出各部分的功能。通过图画模型的突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并且反馈出来。图画模型的记忆更牢固更持久,效率也更好,更容易提高教学质量。

三、数学模型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的内容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繁多,直接研究影响其稳定的因素就很复杂,所以引导学生一起来建构数学模型。假设草原上只有青草、老鼠、老鹰三种生物,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生物的数量。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能够分析出食物链越往后端,生物数量越少。能够在纵坐标上找到三种生物数量的大致起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三种生物的变化,鼠增加,草如何变化,鹰如何随之变化。然后变化到一定程度,三者又会如何发生改变。让学生自己先试着绘制出坐标图,然后师生共同分析,纠正不足之处。通过数学模型的建构,学生能够很清晰直观的看到生态系统中主要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三者的动态关系一目了然,学生也知道事物的发展彼此之间都会有影响,不是一层不变的。所以生态系统要保持稳定,任何环节都不能少。

四、结语。

总之,建模教学在生物学中应用得很广泛,也很重要,教师也许并没察觉到自己在用这一方法。但要提高建模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如生物学模型的种类和建模的基本程序、生物学简图的绘制技能,特别是构建生物学数学模型所需的数学知识,如数列通项的求解、排列组合及二项式展开的运用、各种基本函数及变式、函数的求导和积分、坐标图像的平移等等。教师在课前要下苦功夫,建模教学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建模,哪些情况下需要建模,哪些内容需要哪种模型,哪些模型需要教师自己制作,哪些模型需要学生课堂建构,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林铭霞.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模型建构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裴景娜.初中生物几种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

计量模型论文篇十四

摘要:

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完善,对于工业控制,成本核算,预算管理以及贸易交接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计量管理作为重要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在企业的发展中愈加重要。通过对现状分析,根据计量优化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管理优化的方法,对石油化工企业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计量工作计量管理优化产品质量。

1、石油化工企业计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企业计量体系不统一,发展不平衡。

当前我国使用的计量体系有以下三种,一种是从is09000质量体系中引申出来的所谓的计量确认体系;第二种是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160号文件中提出的包括质量监控,安全防护监测,环境监测,经营管理监测的计量监测体系;第三种是引自俄国,美国所提出的计量保证体系。由于我国企业采取的计量体系的不同,不一致,导致企业对计量工作的认识和态度也存在差异,也使得计量工作开展的深度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1.2企业计量器具配置问题较多,影响计量效果。

由于我国企业计量管理还不成熟,计量机构设置不合理,造成计量监测设备的配置不科学。在实际工作中,计量设备市场上型号较多,再加上采购上的缺陷影响,造成企业在选型上问题颇多,不但浪费了资金,还不能达到投入回报,影响了计量效果。

1.3计量数据调整不客观,奖罚制度欠缺。

由于部分企业计量部门和统计工作相关部门分开设置,造成计量部门收集、采集的数据经过多个部门的调整,评审,造成数据不够客观。同时,企业管理所采用的部分数据没有经过计量部门确认。而对这一问题,没有相应的有效的奖罚制度,也使得这一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同时也因为奖罚制度不完善,计量工作人员消极看待计量,影响到了计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1计量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的基础。

现在企业产品对于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的监控,成品产品的检验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持。数据的来源自然需要计量工作的支持,而没有精确的计量,就不会得到科学合理的数据,从而影响了产品的生产水平和管理质量。企业要想获得现代化生产,从粗放经济到集约发展过渡的愿景,计量工作,计量管理工作都将是这一愿景的基础。

2.2计量管理是产品质量的保证。

计量工作有其特殊性,并不能直接的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使得计量工作容易被别人忽视。其实,计量工作是经营,降低能耗以及安全环保监测的基础,随着现在生产的现代化发展,计量数据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越来越重要,产品的生产现状都在计量数据上有着明显表示。计量是控制质量的手段,质量则是计量的目的。

2.3计量管理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大,降低成本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处理竞争和经济效益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计量管理在科研、生产和经营活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企业经济核算、节约能源、成本与经营管理、技术进步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

3、石油化工企业计量管理优化策略。

3.1加强计量工作意识,健全完善计量管理机构。

计量工作不只是简单的经济活动,还是对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工作,计量工作的标准严格,涉及到的面较大。对计量工作的认识一定要深刻、统一,计量工作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和指导工作。不但要求计量工作人员要有法制意识,工作意识,同样要求相关部门,相关领导重视计量工作。同时,要合理科学的设置计量管理机构,做好机构的设置,划分好工作职责。工作人员有了较好的工作意识,再加上完善的计量管理机构,使其能为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保证产品质量和增加企业效益服务。

3.2科学合理做好设备采购工作,优化设备检定。

企业通过制定《计量器具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等对计量设备科学管理,合理的采购,防止出现采购错误和偏差。采购计量设备必须有相应的合格证,采购部门要严格对设备的技术性能等进行监测,严格杜绝不合格产品的使用。对采购流程要持续优化,及时发现采购瑕疵,及时优化改正。对于计量设备数据的监测应更具科学合理,加强计量设备检查,及时发现故障,严禁经验,笔误,编造数据现象的发生。计量设备应及时更新,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不断优化设备体系,提高测量准确度。

3.3自主创新,持续优化和发展测量技术。

在计量工作时,要求保证校准方法合理科学,保证校准结果的权威性。整个校准过程要求严格按照国家颁发的标准和检定规程,如果没有校准方法的计量设备的检定,要求组织专业人员编写校准方法,编制校准手册,并且很好地执行推广。数据采集时,选择现代高科技手段,网络实时数据采集并且配合人工采集,对计量数据进行监督管理。计量数据分析处理中,对数据整理、划分、分析,形成计量数据报表。总之,要求选用有效的'量值传递方式,完善相应的检定规程,校准方法,提高企业的计量监测能力,有效的提高企业的测量技术。计量工作应该根据企业发展和需要不断创新优化,适应企业的发展趋势。

3.4加强人员培训,优化人员整体结构。

人员是企业的命脉,产品质量的核心。对计量工作人员的培训非常重要,尤其是针对最基层人员的培训至关重要。计量管理人员培训要从作风扎实和工作态度,有序,有理的工作方式去培训去管理。要求通过培训,工作人员取得石油化工企业的《计量员证》。为了从整体上优化人员结构,单纯的培训还远远不够,要求工作人员进行自我学习,针对性的去学习,并做到不定期考核,提高所有人员的整体素质。

4、结束语。

现在企业计量工作存在很多缺陷,但是计量工作在企业中非常重要,对计量管理优化迫在眉睫。通过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加强管理制度,科学有序的技术发展和合理的人员优化,帮助石油化工企业实现成本降低,提高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齐永生.油田计量管理工作管理方法讨论[j].工业计量,2006,16(1)。

[2]曲秀英.加强企业计量管理,完善企业计量监测体系.价值工程,2010。

计量模型论文篇十五

大一新生,经历了残酷的高考,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激情和憧憬,来到梦寐已久、苦苦追求的大学,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涯。在这里,他们面临着由高中到大学在学习环境、学习任务以及内容方面的变化;在这里,他们面临着人际关系的重新构建和新的文化环境的适应;在这里,他们开始独立地面对真实的生活,自主地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因此,大一新生的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大一新生的能力培养不仅仅是搞几个活动、听几场讲座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相互配合和协作。当前,只有准确把握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能力培养体系。

2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

2.1学习上的不适应。

大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有较为自觉的学习态度,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而应试教育的诱因致使在中学往往缺乏这种必要的训练和准备,习惯于老师和家长的灌输与安排。这样处在高中与大学过渡阶段的大一新生,就会产生种种学习上的不适应性。

2.2角色上的不习惯。

大学是一个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中学生转型到综合全面发展并具有一定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过程。步入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高中时代的佼佼者,一些学生难以接受自己从优秀人物到平凡角色的转变,产生情绪上明显波动和心理失衡。

2.3情感上的不成熟。

大一新生由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开始群体生活,远离了原来较为熟悉的生活群体,亟需新的友谊来补偿情感的缺失。同时,由于在中学时家长及老师的过分紧张与关注使有些学生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难免会产生一些情感上的问题。

2.4经济上的不平衡。

现在高校的学生中农村生源占相当大的比重。某高校通过对贫困新生调查了解到:12.5%的同学认为自己没见过什么世面,对新环境很恐惧,常常封闭自己。“富学生”易心高气傲,沉迷于玩乐;而“穷学生”则易出现自闭、自卑等心理。

计量模型论文篇十六

本文通过对事实认识错误问题认识模型的前提的设定,模型的构建,逻辑认识的展开及具体处断原则的探讨,对事实认识错误这个刑法理论中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了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在文章中,笔者试图尝试用建立认识模型的方法,对事实错误中诸如对象错误和客体错误的区分,处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等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若干看法。

关键词:事实错误认识模型犯罪对象保护客体物质承担者故意阻却可变状态。

前言。

不可否认,“罪数问题”和“错误问题”是刑法犯罪论诸多理论问题中两个较为复杂和极具研究价值的领域。笔者通过对罪数问题的研究,针对事实错误问题的认识模型有了一点自己的初步认识,下面就针对这个问题阐述一下笔者的一孔之见。

早在古罗马时期就有“不知法律不赦”这一原则,到了十三世纪,又由这个原则演变出来了“不知事实可赦,不知法律不赦”这一原则。由此传统刑法学都把刑法上的错误分为“事实上的错误”和“法律上的错误”。1一般都认为事实上的错误是指行为人认识的事实和实际发生的事实不一致;而法律上的错误是指行为人的违法判断和客观的违法不一致。当然,后来以德国刑法为首提出了所谓的“构成要件的错误”“禁止的错误”这一分法,但学界针对这个问题还有较大的争论,限于篇幅,这里仅仅针对通说中的“事实上的错误”的认识模式问题进行一下论述。

应该说,单纯意义上的种类划分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意义,而且纷繁细密的划分往往只能给我们带来理论和实际应用上的障碍。

下面,笔者从自己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认识过程出发,针对事实认识错误问题认识模型的构建,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应该说我们进行刑法理论上论证过程就是一个“自圆其说”的过程,笔者认为其对于事实错误问题的认识模式应建立在如下理论前提之上的,而笔者以后的推论也是从这些前提中推导出来的。

当然,我们首先要保证这些前提的正确性。如果这些前提中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我们的论证就失去了意义。

前提1(行为人的本意)行为人本意上是基于侵犯一特定客体的犯意4,针对以特定的对象5实施一定的危害行为。用图例可以表示为:

行为人犯罪对象保护客体6。

甲甲。

前提2(行为人实际实施)实际上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行为人的侵害行为发生了偏差,事实上并没有实际侵害其本意上要侵害的甲犯罪对象,而是侵害了乙犯罪对象,并由此在事实上侵害了乙保护客体。7用图例可以表示为:

行为人犯罪对象保护客体。

乙乙。

前提3应当承认犯罪对象和保护客体之间是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8保护客体作为刑法要保护的抽象的社会关系,必须要通过一定具体的对象表现,而不可能脱离犯罪对象而独立存在。

前提4犯罪对象甲==犯罪对象乙。这是我们讨论事实认识错误的'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也就是说行为人实际用危害行为侵害的犯罪对象乙一定不同于其本意上要侵害的犯罪对象甲。如果犯罪对象甲==犯罪对象乙,那么就不存在什么认识错误的问题,当然也不属于本文所要讨论的范围。

前提5我们应该认为行为人的本意要从事的是能被纳入到刑法调整范围之内的行为,也就是说在不存在认识错误的情况下的时候,行为人一定要因为其从事的指向犯罪对象甲从而危害保护客体甲的危害行为而承担刑事责任。如果前提1的行为不为刑法所规范的话,就不存在什么事实认识错误的问题。而实际发生的侵害究竟必须构成犯罪呢?笔者认为这属于事后判断的问题,也就是说行为人实际实行的行为究竟是否属于刑法调整的范围,不能在开始的是就予以判断,而是应当在肯定本意行为是属于刑法调整的范围的基础上,在具体论证错误问题时,即事后进行判断。

前提6行为人行为发生这种“阴差阳错”的方向。

[1][2][3][4]。

计量模型论文篇十七

摘要:事实错误作为刑理学中一个的基础问题,其主要涉及行为人的罪过形式,进而对行为人的举动是否构成犯罪也有着质的影响。打击错误和对象错误是刑法中事实错误的两个重要表现形式,明确它们的罪责认定对于司法实践是有重要意义的。

事实错误属刑法错误论范畴。在我国,对于“错误”较为科学的定义是:“行为人实施同犯罪相关的行为时,对其行为的事实情况和法律意义的认识与现实不一致。

一、关于事实错误的立法依据。

对事实错误如何区分和处理,德、意、韩等国及前苏联刑法典都做了明文规定,例如德国刑法第16条关于事实情况的错误规定:“(l)行为人在行为时,对于犯罪的法定构成事实所属情况欠缺认识的,不成立故意行为,但对过失行为的可罚性不产生影响。(2)行为人在行为时误认为有可成立较轻法规所定犯罪构成事实之情况的,只以较轻法规处罚其故意行为。我国刑法学一般从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两方面解释犯罪故意的心态,其中认识因素就包括对犯罪事实的认识,由此可推知行为人在犯罪事实上发生错误认识,就会影犯罪故意成立,这也就是事实错误。

1.对象认识错误的罪责认定。

对象认识错误,简言之,行为人实施侵害针对的对象出错。如下例,甲与乙因仇生怨,欲用枪射杀夜归的乙。结果把过路人丙当作乙枪杀了。对于上述案例中的行为人的罪行,具体怎样认定,刑理中存在相异之处。其一,即具体附合说。乙和丙分别是两个个体,甲的主观意图是乙的死亡,但客观事实是乙没事,取而代之却是丙的死亡。因行为人的主客观不相符,阻却了甲故意犯罪的成立。据此,从甲与乙方面看,甲应按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就甲和丙方面看,则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其二,即法定附合说。虽然乙丙分属两个体,但二者被侵害的.犯罪客体是属于同一法益的,都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故而,甲属于既遂犯,直接以故意杀人罪处置。

上述两种解决方法,笔者趋向于第二种。具体分析而言,首先,人的生命权益都受到刑法同等划一的保障,行为人明确的认识到其欲为的举动会给一个人的生命权造成损害的后果,并对这种危害结果积极地追求。其次,乙的死亡也因甲的行为而产生。据此,应以故意杀人罪对甲定罪处罚。

2.打击错误。

我国刑法理论认为根据法定符合说同一法益的保护原则应当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处罚时要注意区分两种情形:第一如果实际被害人的身份、地位、与犯罪人的关系等没有发生影响犯罪轻重的变化时,犯罪人应像侵害了本打算侵害的人一样承担刑事责任;第二实际被害人具有身份、地位、与犯罪人的关系等不同于犯罪人原打算的对象,如果这种变化属于加重情节,不应考虑;如果属于减轻情节,则应考虑。但如果行为人侵害了原打算侵害的对象外,还侵害了另一个人,如何处理则存在一定的争议。有的认为如果甲的行为同时造成乙、丙死亡的情况下,则应当数罪并罚。笔者认为此种情况下行为人客观上只实施了一个行为,虽然造成双重的危害结果,但应当排除并罚的可能性,实践中对此种情况进行处理应区分两种情况:第一如果行为人的行为由于打击错误造成了乙、丙任一对象的死亡或者造成乙、丙均死亡的情况下,按照法定符合说,行为人自然应当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至于另外造成的危害结果属于加重处罚的情节;第二如果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双重的危害结果,但没有造成乙、丙任一对象死亡的情况下,则按着想象合的原则进行处理,如造成乙轻伤,造成丙重伤,则行为人基于杀人的故意,客观上没有造成他人死亡,构成故意杀人未遂,同时行为人由于打击错误造成丙重伤的危害结果,则成立过失致人重伤,但客观上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应当择重处断。

3.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指行为人在实施故意犯罪的过程中,客观上出现了行为所期望的危害结果,但造成侵害的因果进程与行为人所预想的发展过程不一致。因果关系的错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行为人实施了两个行为,伤害结果是由其中一个行为造成的,行为人却误以为是由另一个行为造成的。比如,行为人意图杀害甲,在用暴力致其昏迷后,行为人以为甲已死亡,为隐匿罪证,行为人将甲抛下悬崖,致使甲摔死。刑法理论上对这种情况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笔者认为此种情况,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杀害他人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杀人的行为,并且甲的死亡结果也确实是由他的行为所直接造成的,因此其错误认识并不能影响他的刑事责任,行为人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第二危害结果的发生不是按照行为预想的进程来实现的。

结束语。

事实认识错误问题直接涉及犯罪构成的主观面与客观面。其不仅关系到行为人的罪过形式、犯罪形态还影响着行为人承担的刑事责任的轻重。因此对此问题应慎重判断、考虑,以期使行为人的罪与责更好的适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