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黄沙岭古道辩散文(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5:55:29 页码:12
最新黄沙岭古道辩散文(大全9篇)
2023-11-23 05:55:29    小编:ZTFB

总结是对某一事物或经历进行透彻思考和整理的过程。在写作的过程中,思绪纷乱是常有的事情,需要有方法来整理。这些总结范文有不同主题和领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参考。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篇一

一条古老的道路,常年围绕着我的家乡。那是用古人的智慧和他们劳动的汗水换来的。你瞧,那粗大的石缝中透露着的水丝,是辛勤的汗水;你看,那道路两旁一望无际的田野,是守卫他的孩子们,而那些点点繁花则是点缀他的美丽风景。路上一块块的石头,都是劳动人民精心挑选铺上去的,还有许多岔路,就像把捉住的螃蟹从网里放出来了似的,向四面八方伸展着。

呼——呼——微微的凉风掠过小路两旁的田野吹拂着人们的面孔,让我面红耳赤,它像针一样刺着我,一阵揪心的痛把我从欣赏中催醒。清爽的秋风已带上丝丝凉意,枯黄的树叶飘飘摇摇得随风漫飞。这风迎面而来,让我躲都来不及躲,赶紧捂住领子,逃回家去。

一片辽阔的大草原,大得无边无际,微风夹着泥土散发出的芳香,把一大片一大片的庄稼吹得有如链波荡漾。原野上匹马成群,一个个骨瘦如柴,似乎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马儿们眼睛瞪得滚圆,一会儿低头吃草,一会儿抬头看天,样子可有趣了!当太阳一落山,黄昏的薄露像轻纱一样笼罩着田野的时候,蛙声便逐渐热闹起来了。我喜欢7月的草原,以为这时的草原草盛花美,生机勃勃。

乡下虽然没有城市里繁华,虽然没有城市里热闹,但是在我心中,那里永远是我最美的回忆。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篇二

《浣溪沙·黄沙岭》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寸步人间百尺楼。孤城春水一沙鸥。天风吹树几时休。

突兀趁人山石狠,朦胧避路野花羞,人家平水庙东头。

【前言】。

《浣溪沙·黄沙岭》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是写黄沙岭的。词的上片写岭之高和风之大,词的下片写石之狠和草之羞。

【注释】。

[1]天风:天空之风。

[2]突兀:高貌。

【翻译】。

这首词是写黄沙岭的。词的上片写岭之高和风之大。起句写黄沙岭之高。因知起句是说黄沙岭寸步千里,地势极高,为人世间之峻岭。第二句写自己之渺小。“孤城春水一沙鸥”言春水茫茫,一望无际,而自己则如一只沙鸥,与孤城相对,倍感渺小与孤寂。第三句写岭高风大。风从天空吹下,无尽无休地吹打着树木,不知何时才是个尽头。这样写,既照应起句,暗示黄沙岭之高,又写出了自己登上黄沙岭后略显不适的感受。词的下片写石之狠和草之羞。“突兀”句写出石的'态势。此句是说山石很高,突然出现在人的面前,让人觉得它凶狠,有点可怕。“朦胧”句写野花之情貌。言路旁花草众多,它们的形状模糊不清,远离行人,给人以羞涩之感。这两句既是写山行所见,也是写山行的感受,有惊恐,也有喜悦,多姿多彩,令人神往。末句写在岭上回视平地之景色,其见到“人家”之喜悦,溢于言表。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篇三

我入迷了-看《冰川时代3》有感_50字。

昨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华庭国际影院看《冰川时代3》。这是一部3d影片,要戴上特殊的眼镜才能观看。我发现戴上眼镜后,画面就在我的眼前,仿佛触手可及。可是看久了眼睛不舒服,所以我一会儿戴上,一会儿拿下,忙得不亦乐乎!影片非常搞笑,影院里时不时地发出阵阵笑声。后来,我看得入了迷,一不小心把爆米花撒了一地。

当星星划过我们的时代2_50字我们那,终究还只是没有长大的孩子啊。不知深浅,只是一群只知道玩的孩子啊。我的朋友们都说啊,学习吧。我明白,但他们不明白我明白的东西,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对我们这写孩子们来说,学习啊,知识啊,只是无穷无尽的深渊而已。学不进去,那就是没办法的了。我们有我们的梦想,却得不到支撑下去的力量,因为他们不肯好我们,他们说知识才是一切。

初三:无名小卒1939。

我们是新时代的活雷锋_350字。

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三月,我们耳边总会响起一句伟大的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某一天晚上,我坐公交车时,看见了一件令我十分气愤的事情。一个中年男子,体形肥胖,还拿着两个大包。我看见他一个人就给占两三个位子,还给把旁边一老人家给挤出了位置。那老人家叹息的说:“小伙子,你可不可以把包放下来,给我这老家伙点位子呀。”“地下脏。”那人淡淡地说了一下。顿时,车上议论纷纷,人人都在指责他。

“老人家,坐我这里。”一个响亮的声音出现小小的'车箱里。那老人家刚想坐下去时,一个年青人讯速地坐下了,车上又是一阵议论响起,但车上的人只会议论,没一个像前一个人那样让出自已的位子。

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大胆的说:“老人家,我这有位子,坐我这里。”老人坐下时,还不停谢谢我,我心像吃了蜜糖一样甜!车上的人全部望了望那两人,用看不起的目光,是看不起他们的人品!

雷锋精神谁都知道,但我们真正要做到的,不是连让座给老人都不肯让,还抢座位的“假雷锋”,而是新时代的活雷锋!

广东深圳龙岗区鹅溪小学六年级:何顺海。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篇四

对于一座无数次远观的山来说,选择一个通透的秋日,顶着穿透林隙的暖暖秋阳,以最亲密的方式去感受它的气息,个中的愉悦宛若那点染漫山的红叶,灿烂而热烈。

游击寨,坐落在英山县杨柳湾镇东庄畈村境内,东与英山尖遥遥相望。山多奇石,东向一侧,茂密的丛林裙沿一般簇拥山脚,裙身则是陡峭光滑的石壁,巉岩壁立,高约百十米。沿石缝处间或点缀着顽强的杂木,与堪称壮观的山石一起彰显着这山的坚韧与包容并存。山下,一座小型水库静卧群山之中,用澄碧的水面倒映着漫山的红叶,相映成趣。而海拔约莫两三百米的蜡烛尖如同这古老山寨坚贞的哨兵,一峰独立,身姿挺拔而娇小地峭立水库边儿。

蕲黄大地,自古民风淳朴,却又于淳朴中不失山一般的抗争和担当精神。尤其在明末清初,反清浪潮更是在这大别山腹地演绎得风起云涌。以致千里大别山,占山筑寨如星星之火,几乎遍布每一座奇险的山头。是以史载最具影响力的有蕲黄四十八寨之说。游击寨和与它相为犄角的英布寨(又称世安寨)、一人寨大约因为规制都相对较小,均未入选四十八寨。但作为一座留下山寨痕迹的地方来说,这并不影响后人在登山远眺,怀古思幽时畅想一番占山为王、除暴安良的壮怀激烈。

历史的记忆对于后人来说无论是否载入史籍,总是让人充满敬畏和遐想的。一如这秋天的游击寨,虽然没了春天山花烂漫的妩媚,没了夏季厚重苍茫的凝重,但仅仅远远地看上一眼,那满山红叶的诱惑依然是让人挡不住去向顶峰,把酒临风的冲动。

山里的人依然是淳朴的,顺着一路热心村民的指引,沿着新修的水泥公路,一直抵达到离顶峰最近的也是最后的一个小村落。摩托车停在一户农家小楼门前时,热情的老人就招呼我们进屋喝杯热茶,并指点我们登顶的路径。

环顾这个只有三五户人家的小村落,都是新建的小洋楼,以及一些不曾拆除依然发挥作用的小土砖房,阡陌纵横间,道路相连,一方小池塘在秋日正午的阳光下波澜不惊,一群散放的山羊闲适地散落在布满稻茬的梯田里,一丛丛不知名的野花安然地绽放在田埂上,小路旁。原始的痕迹与现代的气息错落有致地依山傍水,和谐且安宁。

村民管游击寨叫寨上。于是我们沿着落满松针的小路,向着寨上进发。

和许多风景一样,向往与抵近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就如现在,砂质的小径蜿蜒隐没在丛林深处,偶尔几块巨大的石头就耸立在浓密的丛林里,在被遮蔽掉阳光的大山深处给人森森的感觉,竟自生出一种深入虎穴朝拜座山雕的感觉来。忽而一小片空阔处,秋阳肆无忌惮地直入丛林,把一树树,一枝枝浓淡不一的红黄枫叶照射成养眼的景致,摇曳在这深秋淡淡的风里,生气也油然而生。

峰回路转,一道几乎淹没在草木丛中的低矮石墙留有一个豁口,向路的两边沿山脊延伸,逐渐枯萎掉叶子的藤蔓布满着看上去就是人工堆砌的石头,这是古寨墙了。沿着寨墙的小路荆棘密布,果然“匪”气到只能容一人通行。参差起伏的寨墙被后来长出的大树遮掩的隐隐约约,也不知延伸了多远。或者,前人的智慧就如这些满是古老痕迹的石头一般,静默得让人无法安全参透吧,这依山而立的石寨有曾经背负着怎样的期冀,怎样的无奈呢?在我们这些人的眼里,这只是一个适合野外活动的蛮荒之境啊。

默然相望,顶峰的秋风里更多了一些丰满的况味,狂野,澄净。循着深秋巅峰处浩荡的气息,远山近水,田园村舍,道路炊烟,入目处是满满的壮阔。告别秋雨连绵的日子,这暖暖的秋阳之下,远近山峰此刻就如此壮观地臣服于四周。至少,那一朵顽强地开放在巨石缝中的杜鹃花儿是体味不到古道西风瘦的。

几点悠闲的云朵,轻缓地擦拭着蓝天。脚踏峰巅,把手伸进风里,去感受阳光在用暖意拒绝秋凉。放眼周天,癫狂了多少人的炫目红叶此时只宛若这一季大山的腮红,浓淡隐约在这醉掉的秋里。

一直坚信:一座山,必有它的山魂,它会把山魂放置在不同的时空;一座山寨,必有它的底蕴,只是许多底蕴我们无从知晓。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他的外在并不是他的全部,他走过的年华就如这山、这山寨消逝的历史。如同一个季节,在不同的地方,它的风情只有抵近才能感触,就如此刻,这满眼的秋风,如此丰腴。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篇五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一首歌,一支舞,一个眼神,一个转身……能在瞬间激起心湖的浪。浪花席卷而来,漫出眼眶,将最心底的记忆,一一推上心岸,晾晒在思念的滩上。

看《欢乐喜剧人》。里面有一个叫《我们》的小品。演员是我喜欢的修睿,乔杉。以前一直觉得他们俩是无厘头搞怪,纯粹的逗你玩。直到看了《我们》,彻底颠覆了他们俩在我心中的形象。

故事发生在一个公园,80年代的爱情故事。年轻的小伙和心爱的姑娘约好晚上在公园跳一支舞。姑娘早早来到公园。为了见心爱的小伙,穿上了最漂亮的.裙子,麻花辫编的一丝不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样子,让人一见心动,再见倾心。小伙子提着一台录音机,手里拿着一个酱肘子匆匆而来。脚步轻盈,满脸甜蜜。“给你带了最烂漫的礼物”小伙把酱肘子捧到姑娘眼前,眼里泛出爱的光芒。他拿出那台攒了大半年工资买的录音机,满脸得意。姑娘表现的很惊奇,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一惊一乍,逗的满场欢笑。“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将会是在哪里……”熟悉的音乐响起,记忆里的甜蜜美好,纷纷涌上心头。他们展开手,刚迈开舞步。巡逻的人箭一般出没,这场舞会还在预备状态就被停止。“日子还唱着呢”姑娘虽有遗憾,还是选择了放弃。

一转眼他们结婚了。姑娘变成了体态丰腴的妇人,小伙变成了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年轻时的激情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消磨殆尽。那支等待15年的舞,至今还未跳起。她本打算结婚纪念日在他们相恋的公园把那支等了15年的舞重新演绎。“跳啥呀,日子长着呢。”他却因为工作,将她的梦粉碎。

后来他们了退休,再次来到那个公园。此时,他们已是霜染鬓白,皱纹深深浅浅,腰也驼了,眼也花了。本想着儿女成家了,他们能享受一下二人世界。谁想女儿要加班,不得不把孩子送过来。孩子哭闹声又一次打破了他们的计划。“跳啥呢,日子长着呢,走吧。”

公园要拆的前一天,老太太,推着老头来到曾经约会的公园。此时的她,已是举步维艰。而他已不能自由行动,需要借助轮椅来走路。眼歪嘴斜,手里托着她爱吃的肘子,目光呆滞。听老太太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往事。“公园明天就拆了,以后咱过结婚纪念日,就没地儿过了……”,此刻他们眼里蓄满了泪。他们已过了金婚,50年的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们相濡以沫,相互扶持。那支等了50年的舞,直到此刻他们还没来得及跳上。“如果不是遇见你,我将会是在哪里……”音乐再次响起,老太太推着轮椅上的老头,一起舞动。一曲未完她已腰酸背痛,最终她的身体输给了岁月。他却在她的感到下,奇迹般的站起。与她相拥而泣。

表演结束,演员讲述他经历的故事。年轻时忙事业,父亲生病没时间照顾。如今有能力有时间照顾,人却已经不在了。一个彪悍的男人,像个孩子。卸下所有坚强的伪装,在舞台上抑制不住的流泪。台下的观众,从中场默默流泪到结束。电视机前的我也早已被泪水淹没。女儿掰着小手问我“妈妈你为什么哭?”,无言以对,一任泪流如注。

想起十年前,奶奶去世。我在上学。家里怕耽误学习,偷偷瞒了下来。婚后爷爷去世,外公去世,我都没能陪在身边。外婆去世那天,我接到电话就往回赶,终还是晚了一步,晚了一步!这些曾经的错过,成了我今生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

此刻,我想到晏殊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人生就像一场花开,一帘雨落。转瞬即逝。有些人一转身就是天人永隔。此生再也见不到,见不到了!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篇六

近日,上饶的驴友掀起了一股行黄沙岭古道的热潮,驴友们都感到这条线路确有独特的意境。确实,由于南宋诗人辛弃疾诗词的记载,上饶县黄沙岭古道的名气不但延续了近千年,它的知名度也在读书人中一代一代地扩大。黄沙岭古道究竟在什么地方?黄沙岭古道引人注目的是什么?而所谓古道又是一个什么含义?上饶还有多少古道留存于现在?随着去黄沙岭古道活动人的增多,见仁见智的话题也多起来了。

一】。

对于上饶人来讲,黄沙岭古道到底在什么地方的确有争论。在我发出《独行黄沙岭古道(杂感篇29)》这个贴子后,就有人提出黄沙岭古道是在上饶市带湖路到市郊黄沙塘一带。他的依据是上饶市老一辈人说的。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居住过,这是他在朋友家喝了酒晚上回家时走黄沙道的情景。因此他不可能是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夜行。而且据老一辈的说,黄沙塘一带也有一个茅店。

但是在几乎所有我阅览过的文字记载中,却都记载为黄沙道在上饶县黄沙岭乡。而且那里也确有一个村子叫茅店。如果辛弃疾走的是这条黄沙道,那么他是从黄沙岭北向黄沙岭南走。到了茅店往前走有三个方向。往东去应家,四十八,五府山等地,往南去上泸,大坳,往西到茶亭,青溪(原名石溪),铅山等地。从这三个方向看,辛弃疾最有可能的就是去铅山八都(现在叫稼轩)。然而从上饶到铅山八都只有不到50km的路程,大可不必在途中半夜行走。

从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分析,词中说“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说明辛弃疾对茅店是非常熟悉的,上海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一百首》对茅店的解释是:“那一家熟悉的茅店”。这样看来茅店并不是一个村庄,而是一家店。这样黄沙岭乡的那个茅店,也就不能佐证黄沙道就是那个黄沙岭了。而辛弃疾在词的题目中也只是写的黄沙道,而没有标明是黄沙岭。

当然从辛弃疾其他写黄沙岭的词来看,又似乎确实是在黄沙岭乡。例如,他在《浣溪沙·黄沙岭》中写的“寸步人间百尺楼”,“突兀趁人山石狠”就表明黄沙岭很高很险,不可能是上饶市郊的黄沙塘一带。

我的认为是,辛弃疾的确走过黄沙乡的黄沙岭,也常走带湖边的黄沙塘。这首只标明黄沙道的西江月,很可能是写的带湖边的黄沙塘。而其他标明了黄沙岭的词,则是写的黄沙乡的黄沙岭。

二】。

黄沙岭古道引人注目的是什么。人们都注意到,大凡人们常去游览活动的古道,都有其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些古道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都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贸交流;茶马古道,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以茶叶为主要商品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徽杭古道,古代徽州通达杭州的.主要经商通道;夏特古道,新疆伊犁到阿克苏的、聚考古和探险为一体的徒步探险线路。各地方的古道,如仙霞古道,因黄巢而出名;岭南古道,因赣粤通商而出名……。黄沙岭古道的名气就得益于辛弃疾了。

辛弃疾,南宋人,曾自行结集了多人加入农民军抗金。失败后上奏本力主抗金,朝廷未予采纳。接着做了几年高级的地方官吏。42岁被免了职闲居上饶20多年,这期间留下了400多首诗词作品。应该说辛弃疾的钟情山水,主要原因是他的不得志。

辛弃疾是一个文武全才,所以在上饶闲居时,他对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都能信手拈来,著文成诗。而这些诗词也往往是感山水的景致,抒内心的志向。因此,上饶的一些山水寺庙除了具有自然风光外,也被注进了一定的社会人文内涵。

黄沙岭古道是辛弃疾在上饶居住时多次涉足的地方,对黄沙岭古道,他有时心情很好,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而有时又会心情烦躁,如“天风吹树几时休”,“突兀趁人山石狠”。黄沙岭古道经他这样一描写,就让没去过的人对黄沙岭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自然地生出想行走一下黄沙岭古道的欲望,这也成就了黄沙岭古道的被人注目了。

三】。

不少人游览过古道。游览后在人们的感觉中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当然因个人的爱好,志向,兴趣的不同,各种感受都有它的合理性。

古道,在百科名片中是这样注释的:《古道歇棚记》载,“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可知古道乃是时空、途径、历史、路线的一个综合概念。

有人去过古道之后说,这哪是古道,路面是现在修的,沿途的亭子、小桥也是现代做的。当然从古董这个角度来讲,这种看法也有道理。但是古道古道,道才是主要内涵。例如我们常说的茶马古道,现在另辟的新路就不能称之为茶马古道。而如果仍然完全按原来的线路修建的通道,我认为仍可叫茶马古道。也就是说,古道就是自古以来都是走这条线路,只不过是路的状况改变了而已。

我看了这段时间驴友们走黄沙岭古道的照片,知道黄沙岭在修公路。我没亲临,不知是在原古道的基础上扩建,还是另外新辟线路。如果是另辟新径,那么走这新辟的路,虽然好走些,却没有古道的意义,也不能称之为走古道了。但是原古道仍可走。如果是在原古道的基础上扩建,那么这条线路应该还是古道线路。

由此我觉得古道的定位应该是古人行走的线路。据此我们可知,线路是判断是否是古道的主要内涵。其次,古道的内涵不仅仅是风景美丽。有人走了古道后认为没意思,既没风景,又累得要命。从这里我们同样能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古道不仅是观赏风景,还是一种有特定内涵的活动体验。

四】。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地综合经济的发展也很快。这当中旅游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就上饶而言,三清山,圭峰,上饶集中营旧址,方志敏故乡,最美乡村婺源,万年神龙宫等等,都已成为上饶旅游的知名品牌。据我所知,三清山借助于神女巨蟒,圭峰借助于弋阳宝地,上饶集中营、方志敏故乡借助于政治影响力,最美乡村婺源借助于政治人物的发掘,万年神龙宫则是借助于历史的开拓等等而得以名声在外。而我从最近黄沙岭古道的情况得到一个感触,那就是一个旅游活动景点要名声在外,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体。

我骑行过黄沙岭古道,写下了《独行黄沙岭古道(杂感篇29)》《再次骑行黄沙岭古道(杂感篇49)》两篇游记,引得不少驴友纷纷前往黄沙岭活动。这种游记效应是怎么产生的呢?一句话,借助了名人辛弃疾的影响力。

各地尚待发掘的旅游活动胜地还很多,我只在想,除了黄沙岭古道外,还有其他古道吗?有啊。从上饶看,辛弃疾从浙江入江西,走灵鹫寺,博山寺,又从上饶经鹅湖到紫溪;古代安徽经婺源到景德镇的瓷器通道,浙江沿海运盐进上饶各地的通道等等,不管时空如何变化,应该说线路仍在,景点仍有。

由黄沙岭效应我产生了以上粗浅的看法,目的就是希望我们户外活动的水平能得到提高,也希望我们的旅游业能得到扩展。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篇七

在我的家乡,因为一条溪的名字,西风吹来也瘦。

瘦的还不只是西风,还有溪流,因为树的枯竭连山脊也瘦。

这当然是上个世纪的事了。那时我因母亲残病而辍学,就像一粒风干的草籽,又飘落到古道溪。从此我瘦弱的肩膀,扛起沉重的犁铧,跟在牛的身后,开始翻耕瘦瘦的稻田。因为不甘沉沦,我不希望自己心灵也瘦,于是爱上了写作。

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的日子不再瘦如西风。到了春天,翻过一个叫冬的季节,我听见了破冰的声响,那是大地解冻的声音。我从那条古道走出来,去了镇政府。那时候桂塘还不是镇,只是个乡,我有幸成为驻村的一员,我与农民之间似乎有了一层隔膜。虽然那时我还未褪去农民的外壳,我觉得那些日子似乎也很瘦。人与人之间,或者说一个基层干部与农民之间,似乎总有那么一道看不见的鸿沟。我在反省自己,我不想披上干部的外衣连良知也瘦,那是我所不愿看到的。随后我去当了管水员,看上去应该是件美差,那个管理处在一个中型水库里,四周是高大茂密的树,和蓝天倒影在碧水里,与人世间似乎也有了一层隔膜。但我不再觉得日子也瘦,瘦的只是那些倒映在水中的事物。为此,在那些平静的日子里,我的心灵已不再平静,因为我的爱情依然是瘦瘦的,就像冬天的树枝,试图萌芽。我渴望属于自己的那些丰盈的日子。

那个美丽的季节,应该是秋天,吹来的秋风虽然瘦瘦的,树枝上却结满了硕果。我完成了人生的一个转变,由一个单身汉变成了男人,再变成一个父亲。那些瘦瘦的日子不见了,我的生活日渐丰满。可我内心深处渴望的,依旧是告别那枯干的生活。天道酬勤,我终于如蝉又完成了一次蜕变。透明的壳再无法包裹我的梦想。我由一个企业职工又变成了个吃皇粮的人。然而不堪回首的是,我因蹉跎了太多的岁月,我已不再满足那些瘦瘦的.日子。一灯如豆,我于是再次拿起手中的笔,开始耕耘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那是我心灵的感悟。

虽然我依旧是清贫的,但我的日子不再瘦了,那些吹过田园的秋风不再瘦,山水不再瘦,心灵也不再瘦。这个世道人心更不能瘦——我想人类的良知总有发现的时候。

这本小小的散文集,共收入本人散文作品49篇。这些文字大多是我在基层工作、生活期间断断续续写的,作品拙朴、稚嫩,但却透着泥土的芬芳,它关乎的是草根们的生存状态——悲与喜,苦与乐,以及它们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该书之所以能够顺利出版,得力于县委、县政府领导的亲切关怀,以及县老科协的大力支持。另有彭梁心、曾祥辉、刘昌儒、梁厚能诸位先生,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图片,在此一并感谢!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篇八

到了,到了,终于到了这个不知说起过多次却一直没能如愿光顾过的地方——传说中的茶马古道。

不要问是哪一条古道,不要追寻是哪里的茶,哪里的马,哪里的山间铃响,哪里的山民牵马跋涉,周而复始,辛此不疲……只须晓得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够了:中国。

这里,虽然没有耸入云天的崇山峻岭,没有雪浪奔涌的大江大河,也没有黄沙无边落日熔金的茫茫大漠,可就是那一道道高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丘陵土包,一泓泓曲曲折折潺潺淙淙的山涧清溪,一丛丛疏疏密密郁郁葱葱的树木芳草,还有那方被绿色植物不均衡手法切割得时大时小时宽时窄的湛蓝天空,娴雅轻盈漂浮其上的洁白云朵,让我们的目光迷恋了,继而迷失了。我敢说,这里虽不是罗布泊,更不是百慕大三角,可一时半会间,也足以令徐霞客们踟蹰半天找不着北。

马非一色,枣红的,棕黄的,深紫的,油黑的……应有尽有,就是没有雪白的,曹植的“白马饰金羁”,从来就是用来“连翩西北驰”,“扬声沙漠陲”的。这里没有大西北一望无垠的辽阔原野,也没有英姿雄发“长驱蹈匈奴”的骑手、骑士,更没有风流倜傥“潇洒送日月”的王子,诚然,戏文里的“白马王子”对于马帮的贩夫走卒来说,无异于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荒诞传说。是的,这些毛色不一的马匹一点也不剽悍,大都是马瘦毛长的那种,可看似羸弱瘦小的脊梁却驮载着一袋袋方方正正的黑茶砖,埋头行走在泥泞的崎岖山路上,一步一个蹄印,没有主人的口令,绝不停歇。

我分明看到,这些历史的驽马,负载着沉重的茶砖和主人生金的期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走着同样的驿路,路上的每一道沟沟坎坎,每一处凹凹凸凸,甚至每一粒小石子、道旁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棵小草,都深深烙印在它们的脑干上,偶尔闭闭眼打打盹,它们也照走不误,绝无闪失。多年一贯制的驿路啊,能不老马识途?连小马也很快识途了。

识途,自然减轻了马帮人力的投入,可减负不了它自身的辛劳。不必说夏天在道上那般汗水淋漓,就算是寒冬遭遇风雪,负重爬山的征程中,它们也仍然沁出汗珠,如岑参边塞诗“马毛带雪汗气蒸”。热汗流尽了,脊背上的白雪化了。风刀霜剑无止无休割下去,终而至于割开浅浅的裂痕,流出的不再是热汗,而是鲜血,不仅仅是鲜血,更有对主人的忠诚。

忠诚,负在脊梁上,也裹在铁蹄里,一记记踏下去,泥泞驿路上立马显影出一行行铿锵的诗。而今,沧桑的厚土叠加着,现代运输业的滚滚巨轮碾压着,寻根旅游的时尚热流奔涌着,可我的眼里,那铿锵的诗行是盖不住、压不灭也涌不走的,在我朦胧的视野里,一字一词一个个韵脚,依然闪烁着历史的灵光。

一匹现实的马站在我身边,一声长嘶把我从历史的灵光里牵出。好几匹同样现实的马也站在我的同伴们身边,还有牵马拽镫的汉子恭候在侧,我这才意识到自己今天是来骑马“时尚”一把,或者说是把自个儿当做茶砖,夹在马背上体验茶马古道颠簸味儿的,而不是来替“历史的马”发什么思古之幽情的。

上马,开步。虽不很习惯,可毕竟有专人牵着马,一路伺候着,倒也无所顾忌,坐在马鞍上,好像回到孩提时代,在摇篮里轻轻颠簸着。一路观景,好不惬意。只见蓝天白云,山水相依,山随水绕,水润山峦,远山不断地拉成近山,树木苍苍翠翠深深浅浅缓缓退向远方,退向目力所不及之处……端的是一幅又一幅青绿山水画,裹着我们这不伦不类的当代马帮,裹着如一袋茶砖的我,在太阳硕大的镜头里连缀成一部记录片。

不过,“纪录片”很快就晃动起来,而且愈来愈激烈地晃动。是越来越崎岖的小路操纵着这晃动。马儿爬坡、下坡,带来剧烈的颠簸感,一心要做一袋茶砖的我,渐渐觉得欲做茶砖而不得,就像堂吉诃德的跟班潘丘被人裹在毯子里抛上抛下。身在“纪录片”的小伙伴们,都成了这“喜剧片”嘲谑的对象,不自觉地惊呼起来,更有几个女同胞的尖叫声让人听来有刺破青天的感觉,幸亏马鞍上的铁扶手做得很牢靠,紧紧抓着,用手,还用尖叫。有人甚至不惜动用吃奶的力气来抓着,才不至于在意念中从马背上滚落下来。

我也有点紧张,但由于之前有一次平坦路面上骑马的经历,过了一会儿就适应了,任随我那匹枣红色的八龄壮马怎么折腾(当然,事实上,这马是很听话的,根本没有任何折腾之意,更不会有把马上的人甩下来的主观能动性),我抚着马鬃,扶着扶手,身随马背的晃动,在晃动中竟然感觉到一种有如真正茶砖般的别样的稳定,是以心中一点不慌乱,任由马儿或攀上或攀下地翻着那不甚规整的泥石“羊肠”,不说骑术初成安如泰山,也算有点茶砖范儿不晓得害怕的懵懂骑士了。

事实证明这些马匹选择道路的本事是很高强的,无论怎么险峻的,它是不会失落前蹄的。它一般都会紧靠里面一边择路而行,主要是选择蹄子能挖下去的泥路,哪怕是有石板台阶,但它宁愿选择仅仅只有马蹄宽的狭窄泥浆来置放蹄子,所以不时溅起很高的泥水,要是速度快一点,保不成就是电影里溅泥扬尘的镜头呢。

坐在马背上久了,两条腿显得很是沉重,有酸痛感,我这匹枣红马上,不知主人安放了一件什么“暗器”与马鞍相连,不时刮在我小腿肚上,稍有点疼痛。但骑马赶路要紧,我顾不上检查是怎么回事,继续奋然而前行。后来下马一看,才发现铁器恪人的原因是一块扁铁的棱面不怎么圆滑所致。让那随行的汉子给处理了一下,稍微好了一些便继续上路。

再上征程,路况如故,可我的“骑况”却大为改观。看着前边那位汉子仍然那么敬业地牵着缰绳,连忙要过来,自己驾驭这识途老马。汉子时而在前时而在后紧紧相随。我让他别跟着了,我又不会扬鞭跃马飞跃万重山在古道上蒸发,凭我这糟糕骑术,能在青天白日下,在你眼皮底下,如此明目张胆盗走你的宝马,这可能吗?你不如就地休息一两个钟头,待我返回时再来相跟、收马。当然我也只是带些揶揄味地这么一说,可他当真了,连说不行不行,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这下我可乐了,还真有怕我盗马的?这人可不经逗啊。

我还没笑出声来,他的“万一”就兜底了:要是驾驭不住,从马上摔下来,哪怕只是受点皮外伤,也可能要摔碎他的饭碗。

这下轮到我啼笑皆非了。为保他的饭碗计,我让他当甩手掌柜,在后面跟着就是,也不用一步不落,只要不迷失在他视线之外就成。

骑行到一处相对平缓的路段,我有点忘乎所以了,压根儿不把自个儿当茶砖了,而是发挥骑士的主观能动性,左手抖了抖缰绳,右手作扬鞭状,在老马侧腹上拍了拍,它颇有默契地加快了步伐,我感觉是一路小跑了(其实也还只是走),心中好不得意,崎岖驿路上我居然纵马驰骋,好不过瘾。

汉子打趣我说,你一个男子汉,叫什么叫?还不如茶砖镇定呢。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篇九

翚(翚亦作徽)岭,一名大尖山,在绩溪县城西北,东北走向,是该县境内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主要分水岭。徽水河出其北,翚溪河出其南。山脊自大源金钢岩至金沙黄岭,岹嶢逶迤长达百余里。

翚岭古道是徽宣、徽池州际古驿道的重要通道,亦是绩溪县境岭南、岭北通衢。它南起绩溪县城西门,过来苏桥、大徽村(今高迁村地段)、越翚岭、镇头、浩寨、分界山接旌德道,全长36公里,石板路,宽2至2.5米。其中翚岭段(约15公里),翻越大尖山垭口,海拔774米,唐宋时在岭巅设立关隘。目前古道维护良好,路面清爽干净,基本保持着原古风貌。

据资料载:翚岭陡峻难行。宋代王安石为江东提刑,由江西经徽州赴宁国府,经过此道留下《度麾岭》诗,诗中有“晓渡藤溪霜落后,夜过翚岭月明中”的佳句,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清人施润章亦有《过翚岭》佳作:“崇冈郁峻脂,鸟道绕山腹。仰探白日短,俯瞰阴霞伏。鱼贯渡行人,马瘦艰踝囹。春晴多好风,吹我岩壑绿。农耕岭上云,妇饭溪中犊。羁心旷登陈,瘠土见风俗。华阳灵迹闪,杖策寻石屋”。

随著名人诗章的广泛传播,翚岭古道亦在坊间名震遐迩。就连乾隆皇帝都慕名而来,兴致勃勃夜过翚岭,并错将露出半截石碑的“翚岭”误读成“羽岭”,以至一直讹传至今。

早8点,我们从绩溪镇头开始徒步,先走一段绕行在山林里的村村通路,到达一个叫岭上村的地方。

山路的西侧,阳光穿过雾霾洒在高昂奔放的山峦岩壁上。

过岭上村,进入一段机耕路,在机耕路左转弯处有一小路向右插下。站立岔路口向小路看去,虽积满尘土,但一块块橫鋪的青石板路基隐约可见,一直向看得见的山谷延伸——我们已进入到古道入口处。

我们踏着古道的石板,欢快的翚溪水在路边的石床上跳荡着。

古道蜿蜒,沿着翚溪一路往前。虽然春天里没有多少溪水,但还是可以听到溪流漫过石床奔流下泻的汩汩之声。尤其随着溪床岩石错落形成较大的落差时,微型瀑带给我们的是心情与流水一样的欢畅。

古道伴着山涧溪流,溪流缠着悠悠古道;溪流一路下山,我们一路随之前行。

春天来了,古道边枯萎的荆蔓下,小草正在一层层地吐出绿色。早春的山溪底部的卵石中,涓涓的溪流从石缝流过,发出淙淙的欢唱。不可遏制的是春天的欲望,流淌在寂静大山的谷底,一如被遗忘已久的天籁。

在溪流的歌唱中,我们一路行走,漫步每一块石板古道,渐渐走入大山的更远更深处。

横跨翚溪,一竹树笼罩的单拱石桥犹如长满蓬乱发丝的老者,经常年岁月风霜的摧折侵蚀,虽古韵犹在,但已显得有些苍老而衰怜。

过单拱石桥,继续前行一段,前方被一横亘的山梁阻住,出现一片小开阔地,开阔地东侧在古客栈的遗址上靠山建有一排护林的房舍。从这里开始,古道将犹游龙,昂起她沧桑的头,向着高拔陡峭的大尖山垭口盘旋游弋。

想象一下:晓月朦胧,山烟氤氲,泉水叮咚,布谷低吟,夜过翚岭的诗人,留宿于岭脚客栈之中,凝视着月光如水的清辉,思绪碾辗难寐,于是对月轻吟:“晓渡藤溪霜落后,夜过翚岭月明中、、、、、、”那是一种怎样的优美意境!

石板路顺山势盘旋上行,节节登高。古道石阶幽径、绵延不绝。路边的密林,山莺啼转;朝雾中的山峦奇峰中,淡淡的岚雾迷蒙。

一路往上攀行,一路风景如画。一路石板古道,一路的笑语欢声。山路回转,林木变幻,峰峦峡谷,风景这边独好,真是一点也不虚也。

转过一个山脊,石板古道又穿过一片幽幽竹林,修竹苍翠,光影斑驳。清风走过,竹叶婆娑,凉意顿生,意境清幽。

古道在竹林里穿行,竹叶婆娑临风,在古道上空摇曳,一线阳光从竹丛的青枝翠叶中滑落下来轻洒在古道的石面上。

穿过竹林的的风,轻轻摇曳着古道上空片片竹叶,竹枝随风舞动。似乎可以看到阳光在摇曳的竹影中舞蹈,又似乎是在这个寂静的大山里,竹子在向我们招摇,低语。

经过年深月久地磨砺,古道上的石板很多都深深地嵌入山体之中,被岁月和枯草深深掩埋了。而裸露在尘土外面的石板路面,早已经变得光润平滑了。

岁月如风,流年似水。春回山川,古道流光。

阳春的阳光,大片大片地洒满了沧桑古道。古道上铺砌的每一块石板,都在这岁岁年年的春光中被雕琢,被镌刻,被凝固。

在春光的再一次凝眸中,我们这群户外人欣欣然地走过了这条千年古道,以一种难以忘怀的心境,走过层层石阶的每一块石板。

这一刻,山里是岑寂的,寂然中让人感到了只剩下古道幽幽,芳草碧碧。

10:30左右,我们到达大尖山山脊垭口,走在高高的山岭之上,山梁踩在了我们的脚下,行进中,我们可以眺望着群峰深壑的险峻壮观,可以感受着崇山峻岭的磅礴气势。

翚嶺雄关位于岭颠的山口处,关隘海拔774米,为宋代(1555年)所设,名“翚岭关”,在关头建城蝶,为军事要塞,目前已圮废,只留下山脊上不易辨识的稀少残垣。

视线东移,山势逶迤,如巨龙横卧;巍峨壮观,如屏风耸立。

走在向南无限伸展的山脊颔部横嵌的石板古道上,风景也越加美如画卷。寂静的大山无语,苍穹之下,看巍巍山崖壁立,眺远处群峰伟岸。

虽然早已经日上中天了,但群峰之间依然罩着久久不散的岚雾,天空馄饨依然。即便在阳光下也不肯散去的雾霾,让山峰变得更加朦胧和遥不可及。大山和大山之间的距离依然是我们的目光无法丈量的。

我们走在春天的山岭上,野樱桃花在早春寂寞的山岭间灿然盛开。

细细的深灰色枝条,如同无数个伸向远方的细细手指,伸向远空,伸向穹宇,伸向梦境。

就在这细细的枝条上,无数枚晶莹剔透的碎花绽放了,在紫红色花托中绽放开来的花瓣却是粉红柔嫩,薄瓣织锦,嫩似冰云。

星星点点的细碎柔红花瓣,沿着千万条枝头竞相盛开。或远眺,或近观,花海锦云,如诗似梦,层层重叠,如同在蓝色天幕的屏风上,刺绣了无数的灿烂缤纷。

花色粉红,灿烂争妍,成串成片,娇嫩夺目。它们是山中灿烂春天的领航者,有着一花引领白花艳的效应。

一路向前,在接下来的山路上,陆陆续续地看到成簇成片这般繁花似锦的风景。

女人如花,女人一旦融入到花境之中,那姹紫嫣红的一片,究竟让吟吟而语的采花仙子们落入何枝辨也难。正是:女人如花颜色好,融入春光更妖娆。君看山峦花丛里,樱花美眉谁更娇?!

一路美景,一路山花,一路春光,一路欢笑。

古道春色,临壑玉树,花锦如梦,心已醉痴。

下到南侧半山处,一方靠壁亭洞出现在眼前。该亭洞紧靠山壁而建,名曰“极芳亭”。洞宽约5尺、高6尺、深也有6尺。洞顶上的一处水槽清泉甘洌清润,沁人心脾,水槽周围的几块石刻字迹隐约可见。

大约11时:30分,我们在半岭亭处休息,消灭自带的补充干粮。

经过休息、补充,体力充沛之后,我们又继续上路前行。古道平缓向下,绕过一道山梁,穿越进入高拔的原始松林。

古道的外侧是一片斜而陡的坡地,坡上古松华盖。一棵棵两人合抱不过来,二三十米高的松树,树干笔直傲然矗立在斜坡之上。

松林茂密,枝枝相交、层层松针,阵阵松涛,古道松花空翠香。

林荫森森,山风阵阵,曲径幽幽,暗香盈盈。正当大家在林丛中找寻幽香来自何处时,一抬头,目光交汇于一株鹤立林丛之上,悠然的在空中摇曳的高树上。走进细看,这是一棵山中野海棠,恣意的枝头新绿的嫩叶间缀满青绿的小花,一撮撮细密的花柄上琼薄的花瓣簇拥着芝麻点儿似的青绿花蕊,溢出阵阵的幽香。

古道悠然下降,眼前的景色交替变换,披满松绿的蜂峦再次变的壁立高耸,苍茫翠黛。

脚踏石到了,一方两米多高的巨型石壁前光而平的石坪上,经过人们脚板的踩磨,在阳光的反射下竟显得有些流光溢彩,光鉴照人。

据说古人路过时,常在此石上踏磨,可以保平安,带来福愿。

过踏脚石,可以看到山脚的耕地、田野,岭脚处的大徽村也可遥见。

走完古道,心情却久久难以平静,古道的美感留在心中的映像是那般的深。当晚上回家翻阅着那一挪图片,再次回味古道深情余韵,心弦再次被砰然拨动,泉涌的思绪硬是把身体拉到键盘前,非得搜索枯肠,挪列些乱调陈词将心中的感受定格成一行行自认为可以赏读的文本。

当思绪随图片和回味付诸指尖敲击的动作完成之后,心情终于有了释然般的平静。

再见了,古道!

但愿我笨拙的笔没有辱没你的生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