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黄沙岭古道辩散文通用(精选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6:57:55 页码:13
2023年黄沙岭古道辩散文通用(精选11篇)
2023-11-23 06:57:55    小编:ZTFB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优点和劣势,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不可草率行事。通过阅读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通用篇一

何岭古道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城东北隅约20公里处,是仙游最长的古道之一,汉以前号“虎岭”,因山顶一巨石似虎而得名。汉代何氏九兄弟往九鲤湖隐居,登上虎岭,故改称为“何岭”。

目录简介特点历史与传说简介。

地理及历史沿革。

何岭是一条盘山蜿蜒的石阶古道,高峻陡峭,海拔600多米,全长5公里,宽3米。据《仙溪志》载:先是里人陈符俊捐资铺筑石阶,姓鲍的居士建庵于岭畔,僧如月砌以巨石,明万历年间,钟山湖亭下岳后张二田植护路林。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历经。

现状。

何岭现存石阶4045级,全长5公里,岭道两旁,松枫古树挺拔苍翠,路亭和摩崖点缀其间,原每隔一弯曲处有一座路亭,计18亭,现仅存5座。何岭从前是仙游通往古邑、永泰、福州、尤溪等地的关隘,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要地。岭顶有座高耸的古建筑――何岭关。关上石额“何岭关”三个大字,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仲夏知县铨庆所书,在关口还有小古塔、土地庙、哨所等古建筑物。

特点。

自然风景。

何岭神奇,而且雄伟、壮观。天气晴朗的日子,从岭顶俯瞰,中低山夹峙的呈“8”字型的东、西平原尽收眼底。“8”字下大上小,东西走向的公路,给“8”字披上一条彩带,从上向下行,但见“8”字的上部小了、小了,直至消失,而下部逐渐变大,看得清房子、果树、庄稼和“带子”上爬行的“方匣子”。阴雨天的何岭别有一番景致。有时大雾笼罩山岭,朦朦胧胧,什么也看不见,汽车打开防雾灯,也只能以最慢的速度下行。行着,行着,一刹儿冲出雾区,眼前一片开阔,山下的平原又跳进你的眼帘。有时山上明亮,山下大雾迷漫,整个东、西乡平原全部被云雾遮住,云海茫茫,远处的中山只露出尖尖的角儿。大雾汹涌,但始终只漫至山腰。这时你置身高处,自觉仙人一般,你无论是乘车滑行,还是顺古道下山,你都感觉到自己轻飘飘地,在仙界飘行。难怪这个县被称之为仙游。雨过,雾散,这时映入你眼帘的是一派无边的绿色。这绿可是来之不易。早年的何岭乱石丛生,除了在近公路处开采石料外,再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要说有,那就是山下农民不停地上山砍柴。所谓柴,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树木,不过是芒萁骨以及与芒萁骨一样高的小灌木而已。七十年代末,何岭被仙游县政府定为封山育林区,并用飞机播下了大量松籽。种子的生命力确实不能低估,松籽发芽、生根,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顽强地生长。人说地瘦栽松柏,一点不假。如今松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经过雨水的洗刷,显得更青、更翠。山风吹过,松涛阵阵,一阵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这片人工造就的速生林,这含有几分森林味的成片的绿,是当今难得的一处景观。与青松相衬的是红花。阳春三月,正是映山红开放的季节,何岭头的映山红又与别处不同,个体不高,花朵不大,满山遍野。这里一丛,那里一簇,连成花的海洋。

人文古迹。

何岭的摩崖和诗文题刻甚多,有宋开国侯陈谠的“何岭”、“忠孝”书迹,明嘉靖三年(1524年)何晋的五言诗:“仙兴何岭间,岭我姓何同,金月名传久,丹书妙英口,乾坤余胜概,古今仰高风,禄石题双姓,潦然其始终。”大岩壁上有民国吴威题刻:“剑气破山裂,马首来自东,高歌大风起,天与一关雄。”在楼梯层的石壁上有光绪十九年(1893年)六月,仙游知县严禁砍伐路树的告示勒石于路旁,还有陈二十七娘捐资修铺何岭大石阶等题刻,以启迪行人。题吟何岭的诗词更多,如宋蔡襄诗“何岭巍峨欲插天,回头人与白云连,桃花不点寻常路,从此依稀度九仙。”御史黄廷宣诗:“祠事淮南有八公,何家九子又乘风,不知汉武术方外,曾否寻思到此中。”宋县尉吴有定诗“昔闻九仙灵,今登九仙地,袅袅一炉香,寥寥千载事。”等等。古道何岭虽被公路车轮所替代通行,行人日稀,但古道名胜古迹犹存。

历史与传说。

历史。

宋初,林居裔在游洋山区举义旗,宋廷派杨克让带兵前往讨伐。林据险固守何岭,杨不能克,后分兵绕道莆田莒溪,才被平定。1925年北伐军入闽,北洋军阀周荫轩团闻风取道何岭夜遁。1934年1月,十九路军“闽变”失败后,蒋介石嫡派卫立煌部八十三师先头部队494团,也从永泰取道何岭南下,追剿十九路军。1949年,中共闽中游击队集结兴泰,扼守何岭关。同年8月,也从何岭进军,会师榜头,解放仙游城。宋代以前,何岭大道原从“仙脚迹”处转向“攀九鲤”,经“白蛇过路”,再沿旧岭上关。后因原道地处偏僻,易遭匪盗劫掠,才改辟成这条岭路。之后,折桂里人陈符复首先捐资辅筑岭路石级,以便行人登跋。明万历年间,兴泰里下厅(在今钟山乡)张二田营造岭路护路林。清光绪十年至二十六年(1884--1900),大磨(今榜头下明)郑君畴,用十年时间,募资重修岭路。光绪十九年(1893年)六月,仙游知县王某把严禁砍伐路林的告示刻在路旁的大石上,其字迹至今尚存。还有一姓鲍的居士,建庵于岭路旁,供往来行人歇脚。过去曾有“何岭十八亭”之说,现只剩下六亭。其中以“半岭亭”建筑最为壮观,该处古树成荫,岩泉清甜,俯瞰东乡平原,屋宇栉比,阡陌纵横,一派风光,尽收眼底,是个憩息的好地方。何岭古道旁摩崖石刻甚多,在岭上“白蛇过路”旁,太师亭下的大石上,刻有“何岭”二字,是南宋孝宗时书法名家陈谠所书,笔迹雄浑峻逸。大石上还刻有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何晋的五言诗:“仙兴何岭间,岭我姓何同。”关隘横楣上的“何岭关”三字,是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仙游知事张铨庆所书,民国初年,仙游民军旅长吴威率军过何岭,作诗“剑气破山裂,马首来自东,高歌大风起,天与一雄关”,也刻在岭顶路旁的石壁上。旧岭路边的一块石上,还有宋代后坂陈说之题刻的篆书“甘泉”。题咏何岭的诗词,自古及今,连篇累帙。如宋代大学士蔡襄(枫亭人)的“何岭巍峨欲插天,回头人与白云连;桃花不点寻常路,从此依稀度九仙”的诗作,给何岭古道增添无限情趣。自1958年何岭公路通车以后,何岭古道虽已日渐衰废,但其十里雄姿,千年古迹,仍不失为人们游览的好去处。

传说。

何岭古道传说福建省何岭古道,相传二千多年以前,何氏九仙曾经此往九鲤湖炼丹,因而得名。何岭关,耸立在榜头镇北部山麓,东南距大坑里山1公里,海拔600多米,地形险要,气势雄伟,是仙游县东部的主要关隘,向为兵家用所必争。何岭古道即从岭麓盘山蜿蜒而上,长五公里,铺砌石阶,便于行人登跋,现存4045级。过去,这是仙游永泰间的交通要道,兴泰山区的土特产,也多经由此道外销。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通用篇二

千山青蛇岭是个美妙的去处,虽然去了多次,但只要经过了那里,便难掩内心喜爱。何况这次出行中还有一个古道关,更压抑不住内心的蓬勃。

上一次千山二十七峰连穿中,曾在古道关上做了短暂的停留,对这充满着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和谐非常向往,可惜因急于赶路,未能到关下盘桓,也因此留下了一块心病。

有了这两个因素,这次千山之行便顺理成章了。

猜测女友的内心,无论陪我攀山涉水,还是到山下的沈铁千疗温泉疗养院游泳,都足以平息她的困扰。最关键,延续一下“情人节”的余韵,既有情调,又能驱赶一下假期综合症带来的懒散。

a餐的关系,出行准备要相对简单。残冬的复杂环境,又需要我在细节上多做考虑;再上熬夜的习惯,睡眠严重不足。

在入睡三个半小时后,我忽然醒来。

我躺着没动,慢慢舒缓内心,避免剧烈动作引起身体的不适。

大约十秒左右,机械闹表如约般响起,紧接着是叮叮咚咚的手机音乐。这时想赖在床上也不可能了,便开始缓慢的穿衣,然后做出行准备。

由于人员迟到(包括我在内),我们出发略晚一些。不过轻车熟路,也没有大的影响。而且是白天赶路,不会出现千山二十七峰连穿时那会儿走错路的情况。六时多,大巴车启动,驶往目的地。

通过路线判断,我们不会走高速路。因此,我提前一个小时吃了药。只是路况实在糟糕,自身状态又处于低潮期;所以,没能抵挡得住眩晕的侵袭。特别是在后半程,剧烈的颠簸和反复的变速,以及不时出现的转弯给我带来很大的麻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只能用半睡眠来对抗眩晕的侵袭。

还好,路不是很长,在我进入剧烈眩晕前,我们到达目的地。

我利用较长时间的起程准备缓解内心的烦躁,等到下了车,大部分队友已经在盘山路上走出很远。

我们没走出几步,大巴车已经在队友们清除障碍后,可以继续沿盘山路上行了。我们便又登上大巴车,随大巴车上行,并接上路上散行的队友。只是没走多远,就因为路太滑,放弃上行。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驴友来说,多走一点路也没什么关系。便约了大巴车相聚的位置。全队沿盘山路上行,赶奔位于顶端的古道关。

严格的说,盘山路也是考验体能的一种坡路。与闷坡相比,少了那种艰难和单调,却增加了时间。因此,全队很快就拉开了距离。

走这样的盘山路,女友还可以。因此,我们还处于较为靠前的位置。

大约十几分钟的样子,队员们陆陆续续在古道关前聚齐。

巍峨壮观的古道关始建于唐代,为古城楼式建筑。它横跨两山之间,把入山道路拦腰掐断。

古道关城门楼高十余米,东西走向,屹立于群山环抱、苍松翠柏之中。这里地势险要,左右两侧均为高山险阻。看上去颇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旧日的城门楼痕迹早已经过维修改造,但古城的历史气息依然浓重。顺着城楼仰望,“古道v”三个大字遒劲有力。城上的藏兵楼高大雄伟,隐匿在城墙垛口之后。城楼两侧的城墙已经剥离,只剩下高大的土崖,依稀可见旧日城墙的高大。

从城楼门洞隐约可以看到古道关内的开阔地带。早在千山二十七峰连穿时,我曾经在古道关上略做停留,看到了那片开阔地带的面积。那里足以屯驻数百士兵,随时支援关上作战。当时手扶垛口远眺巍巍群山,令人心旷神怡,荡起怀古之情。仿佛置身于古战场,倾听到了战鼓轰鸣、金戈铁马和杀声阵阵,看到了旌旗招展、刀光剑影和血染关城。

因为入门收票的关系,我们并不会穿关而入;而是跨过了左侧铁丝网,沿左侧山峰进入。

左侧山峰是较陡的山坡,再加上残留的冰雪,相对难行。

我拉着女友开始沿山坡间依稀可见的路径向上攀登。

一直在平坦路面上逍遥的队友们立刻感觉到了艰难,速度顿时减慢。在经过一阵子攀爬之后,大部分队友因体能下降,开始停留歇息。整支队伍因此开始越拉越长,个别的地方开始脱节。

假期和伤病的关系,我的体能已经大不如前,也不会如原来那样如灵猴般的前冲,远远的甩开队友了。何况女友也没有那种体能,只能放慢速度,拉着女友,一点点的向前冲。

记得去年的某次和沈阳格格户外联合出队时,我便拉着一位沈阳的女队员攀爬陡坡。由于我过快的速度,造成那名女队员跟之不及,以致疲劳过度,引起身体极度不适,用了二十多分钟才调整过来。有了那一次的教训,在拉了人的情况下,便不敢太快,并随时观察队友的情况。在拉着女友一同行进的情况下,我更加注意女友的状态。尽量的压制自己的速度,不强迫她的跟随,并随时放慢节奏,甚至停下,给女友一个缓解的机会。

有了我的拉扯和运动知识的支撑,女友的状态还不错,最少速度并不慢于前面那些老驴。

看得出,很多队友并没有重视登山这个概念,只以为是休闲游,有的队员甚至没有穿登山鞋。这让我多少担心。严格来说,千山是个很险的线路。在不走旅游线路的情况下,难度系数是很大的。也幸好,我们这次线路上,并没有太险的地方,不然真的很考验我们这些管理者。

仅仅是这一小段的闷坡,那些不常走山路的队员便吃不消了。在桓龙湖之行中表现非常出色的老大姐“感悟人生”都行动迟缓、气喘吁吁,其它队员表现如何,我都不敢想。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后面大约有七八个山峰要翻越。虽然千山翻山的强度远没有我们本溪八峰那么大,但难度要超出太多。

翻过了两座山峰后,我们成功的绕过了“古道关”的关卡,躲开了收票的难题,并再次回归到了有台阶的旅游线路。这让我多少松了口气,最少在这段旅游线路上,并不存在什么大的问题。

进入旅游线路不久,我们就来到路途中的第二个景区“苍鹰俯峭”(如果把古道关做为第一个景区)。

这里是一面九十度的石崖,“苍鹰俯峭”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纵向而书,右侧另书“九天寻遍无佳处,千年峭壁落苍鹰”的诗句。这里是我们“神鹰翱翔”户外群经常造访之地,也是我们留下纪念最多的地方之一。

这算是我第二次到达这里,上一次千山二十七峰连穿时,因抢时间而一路奔波,并未及留下身影。这时便不肯放过,扯了女友和阳子在这里拍摄。后面相继来到的队友见了便也不肯走,轮流在那里拍摄。我充当了好一阵子的摄影师,才得以追赶一边缓缓前行,一边等待我的女友和阳子。

追上了二人,我们又顺着台阶走了不远,便看到了路途中的第三个景区唐代古石城。

唐代古石城始建于唐代初期,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大将薛仁贵征辽东时修筑的。

这座古城是围绕唐城而建,开发于一九九一年,面积一平方公里,位于海拔五百多米的围卧狮峰。

由于整支队伍中,休闲的队员居多。经过前面盘山路、闷坡,以及连续翻越两座山峰,很多队员已经吃不消了;纷纷瘫坐在古石城前面的空旷地点休整。个别体能消耗特别大的队员,已经开始午餐了。

对此,我们没有任何办法。也只能任由大家停留,以恢复体能。

其实在千山二十七峰连穿时,后面这一段路我们只用两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只是率领这些休闲游的人走这段路就无法把握了,理论上设置了四个小时,但具体多长时间能完成,我们一点儿谱也没有;而且我们下午还有游泳的项目,在时间上是非常紧张的。

这个休整持续了二十多分钟,我们只能不顾个别队友的抱怨,强行结束休整,沿台阶继续向围卧狮峰顶攀爬,以尽早结束行程,到达目的地青蛇岭。

青蛇岭是我们的最终目标,那里是一个值得休闲的去处,可以让队友们体会一下在倾斜岩面上攀爬的乐趣。为此,快乐准备了三条长绳,分别由他、正林和我背负。

我们沿着陡险的石阶,攀爬上峭立的石壁。石壁上“青碧滴翠”的大字显示着这里的景观特色。只是在冬季里,看不到这些。

拉着女友登上围卧狮峰顶。一棵树龄高达三百年的油松,苍翠青碧,屹立在峰顶崖头。另一处山崖的边缘是一棵枯老的.,失去了全部外皮枝叶和所有生机的老松,造型古怪,比人工培植的盆景更加的奇异。沿路经过的队友无不端起相机拍摄,或者干脆坐在枯树下留影。

沿着峰顶崎岖的道路走到山崖的另一端,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石像屹立在山峰顶端。这正是唐代古石城的标志“跃马东征”薛仁贵跃马横枪的雕塑。

唐代初期,唐太宗李世民为收复辽东城,七次兵发辽东。唐显庆三年、四年、五年,唐派程名振和薛仁贵连续三次伐辽东,在辽东城东白岩城同盖苏文展开激战。薛仁贵白马银枪闯入敌营,生擒敌方主将,成为征辽东的英雄。

薛仁贵在征辽东过程中,不止一次驻扎千山,留下了许多有趣的传说,有的已经成为了千山景点的名字。如“古石城、跃马东征、古道关、古兵营、昙云捧印、薛庵”等,都是以薛仁贵传说故事命名的。

队友们在这里停留了很长的时间。可惜峰顶过于狭小,盛不下太多的人。队友们在照过像后下撤,给后面上来的队友腾出空间。

我们下了围卧狮峰,顺山腰的一条便道进入“驴”行线路。这时因为在景点照相的关系,整支队伍已经变得零零散散,大致分成了三队。第一队是由春思带领十余人的先导队,已经远远的抛开了大队。第二队由快乐率领,落在第一队后面有一段距离。第三队是由力拔山兮和好男人率领的后队,紧紧跟随前面的第二队。我处于第二队与后队的衔接处,因为这里有一大批休闲线路的队员,需要更多有经验的队员和管理帮助他们。

在连续翻过两个山峰之后,我们犯了个错误。最熟悉道路的前导队已经远远的抛离了我们,第二队的快乐又贸然选择了险峻的线路。我们后面是紧跟第二队的,结果贸然进入了险路。等到连续克服几个短崖之后才发现,前面的路已经很险了,连我们这些老驴克服都有些难度,后面休闲线路的人走过去会很危险。

矛盾之中细想才明白,原来第二队的队友都算是经常出队的,克服前面的道路虽然艰难,但还能通过。后队的队友则不成,虽然个别人可以过去,只是会难为我们这些管理,要把这些人一个个的保护下去,不仅时间很紧张,也会很危险。

权衡了再三,我建议后面的队员原路返回,重新选择安全的道路。

后面较有经验的队员并不赞同我的意见,坚持继续走下去,个别人也已经顺利通过了。

队友们的成功通过并没有诱惑我,不同意见也没有干扰我,我仍然坚持原路返回重新确定路线的意见。原则上,我通过前面的道路并不困难,哪怕是保护女友一同过去也没有太大难度。不过我无法把每一个人都保护过去,加上后面所有有经验的队员都不行。因为在队伍中一直有一路都非常艰难的队员,我无法消除他们的心理干扰。

在我的坚持下,除个别能力较强的队员外,其他人开始原路返回了。这样,我便一下子成了收队。

这时走在最后面的感悟人生母子俩变得极为艰难,基本上是一步步的往下“蹭”。负责收队的力拔山兮数次催促我,我都只能无奈的请求他继续等待。

这段艰难的下坡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原本五六分钟就可以完成的),再加上艰难的上坡,我们在这里耽搁了一个多小时。我的内心有点泄气了,估计我们这回很难达到目的了。

经过了这些的波折,再前进时便不敢太冒进了。当遇到第二队时,他们同样并不幸运。因为时间紧张的关系,他们已经过法继续攀爬陡峭的山峰了,正被迫从山峰上退下,重新选择平缓的道路。而通过对讲机我们了解到,春思他们已经顺利的登上了五佛顶,并下了五佛顶,赶奔最后一个目标――青蛇岭。

我们在对讲机里大致统一了一下,决定直接下山,然后重新寻找直奔青蛇岭的道路(我们又犯了第二个错误,下山就意味着哪儿都去不成了)。

下山的路非常漫长,也非常艰难。等到我们爬下了山峰,进入了旅游便道才明白,要继续攀登青蛇岭根本无法实现的。我们需要继续攀登海拔高度达五百五十五米的五佛顶,然后再顺五佛顶的驴行线路赶奔青蛇岭。这根本不可能,最少在众多休闲线路队员参与的情况下无法完成。除非在队伍里面挑选个别体能好的队员,继续实现目标。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可能抛下大队人马,去尽自己的兴头。

权衡之下,我们再次更改目标,放弃青蛇岭,改为沿旅游线路做最后的游览,然后从千山大门出去,结束本次出队的第一部分行程。

一再的更改目标让我感觉有点失望,原本是要带女友攀爬青蛇岭的,这样也只有等下一次的机会了。同样的更改目标,对快乐的打击也很大。幸好,大部分队友对此持理解态度。

我们一面联系前队的春思,让他们单独成队,实现目标。一面停留在路口,等待后面陆续下山的队友聚齐,以安排后面旅游线路的行程。

在聚齐了所有后续队员后,我们把全部剩余队员打散,形成二三人的小组,自行安排后面的行程,并在千山大门口会齐,然后再进行最后的游泳项目。

得到指示的队员们四散而去,一面在景区内游览拍摄,一面缓缓的向千山大门处前进……。

有时得失之间是很难衡量的,虽然我们失去了攀爬青蛇岭的机会,但也得到了在景区内游览的机会。

最开始,我还抱着全力加速,快点冲出大门的心思。很快,我便放弃了这个打算。一路风景无限,处处遗落惊叹。我已经被景区所吸引,不时拉着女友和阳子,以及随时遇到的芳姐、大地他们拍摄。

由于昨日是元宵佳节,景区沿路全是各式花灯,引得游人驻足观赏。

而路上,越聚越多的人流说明节日和寒冷并没有冰封住人们的内心,离家游览的人比比皆是。而且如我们这样的户外朋友也不在少数,路上数次遇到同行的本地朋友。还有一些身背绳索,腰间挂满了各种登山物件的登山者、徒步者,甚至还有攀援者。

我们不时在沿路的泉、潭、石或灯下停留拍摄。走着走着,人员便混淆了。有时和队友攀谈,几句话才发现,并非自己的队员。这时除了身边的几个熟悉的面孔,其他的人全都不知去向,估计是淹没在景区的人海中,或游玩,或拍摄。

一路行来,渐渐忘记了时间,全都不紧不慢的漫步。直到对讲机里传来快乐的招呼,才醒悟,我们的时间已经很紧了。我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在景区内盘桓了。

我们抓紧时间在景区门口拍摄了几张照片,然后恋恋不舍的出了大门,直奔距门口几百米的集结地。

到了集结地一看,原来只有几个人聚齐。我也只有守在那儿,等待后面的队员。这时内心颇为后悔,应当在景区内多停留些时间。严格来说,我户外日久,而真正游览景区的机会却不多。

通过对讲机,我们了解到前导队的十余人比我们要尽兴。此时也开始下青蛇岭,并顺山路下行,到公路处聚齐,等待我们和大巴车过去。

由于目标的改变,我们和大巴约聚的地点离这里还远,我们需要等待大巴车,这样我们又多等了些时间。在等待中,队员们的兴起依旧,不时的嬉闹,直到大巴车远远的开来,才平息。

上了大巴车,统计了人数,又拉上了中途等待的十余名队员,我们驶往位于千山附近的沈铁千疗疗养院。

由于在千山耽搁了太多的时间,到了那里,时间早已经过午,队员们已经饥饿不堪,便胡乱找了两家饭店,早早的完成了a餐,然后赶奔沈铁千疗疗养院去泡温泉和游泳。

我已经很久没下水了,对于刚刚掌握一点的游泳技艺早就忘到了九霄云外。这时一进游泳馆,便不知所措。我试了试水温,有点凉。面对周围的面孔,借口水凉,避开不会水的尴尬,跑到温泉池中去泡温泉。

温泉的温度明显不够,我几乎是没什么感觉的靠倚在池边。只是自身状态实在糟糕,没有多久,便开始头晕目眩。估计是刚刚午餐,血液供应消化,脑部供血便不足,再加下温热,这时出现眩晕头痛的状况也不奇怪。只得出了温泉池,打起了游泳池的主意。

游泳池内的水微微有些凉,刚刚在温泉中泡过,进到里面便感为难。好不容易才下到水中适应,适应过后便开始回忆动作,然后慢慢的游。

我是知道自己那点水准,深水区是不敢去的,超过一米六时便停下,往回游。短短二十五米的距离,中途都要歇上一回。好在池内不会游的也不是我一个,还有比我更羞怯的,躲在角落里面来回的“蹭”。

有了垫背的,内心便放松了。干脆离开了靠边的泳道,到中间的泳道内去找队友嬉戏。

说是嬉戏,其实只是看热闹,就我这点水准,再起“刺儿”,也只有吃亏的份儿。

我在泳池内停留没有多久,甚至没有等到女友下水,我便因头晕目眩,不敢再游。以前晕池的经验是有的,非常糟糕,连死的心都有了。而且后面还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再游就是逞能了。

无奈之下,我离开了泳池,到浴池内洗澡,以便提前登车,吃药,以对抗后面晕车的考验。

整个游泳过程中,我和女友基本失散。在洗完澡后,早早的出来,寻找大巴车。

说是早,其实天已经黑了。遍寻大巴车不着,却在门口遇到了不参加游泳的芳姐和大地,原来他们去游览了另一处景点。想了想,也许和他们一起去游览更好,以免泳池内的尴尬了。不过,估计女友再去游览的心思不大。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通用篇三

一条古老的道路,常年围绕着我的家乡。那是用古人的智慧和他们劳动的汗水换来的。你瞧,那粗大的石缝中透露着的水丝,是辛勤的汗水;你看,那道路两旁一望无际的田野,是守卫他的孩子们,而那些点点繁花则是点缀他的美丽风景。路上一块块的石头,都是劳动人民精心挑选铺上去的,还有许多岔路,就像把捉住的螃蟹从网里放出来了似的,向四面八方伸展着。

呼——呼——微微的凉风掠过小路两旁的田野吹拂着人们的面孔,让我面红耳赤,它像针一样刺着我,一阵揪心的痛把我从欣赏中催醒。清爽的秋风已带上丝丝凉意,枯黄的树叶飘飘摇摇得随风漫飞。这风迎面而来,让我躲都来不及躲,赶紧捂住领子,逃回家去。

一片辽阔的大草原,大得无边无际,微风夹着泥土散发出的芳香,把一大片一大片的庄稼吹得有如链波荡漾。原野上匹马成群,一个个骨瘦如柴,似乎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马儿们眼睛瞪得滚圆,一会儿低头吃草,一会儿抬头看天,样子可有趣了!当太阳一落山,黄昏的薄露像轻纱一样笼罩着田野的时候,蛙声便逐渐热闹起来了。我喜欢7月的草原,以为这时的草原草盛花美,生机勃勃。

乡下虽然没有城市里繁华,虽然没有城市里热闹,但是在我心中,那里永远是我最美的回忆。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通用篇四

古道上行走的人们,肩负重荷,低头攀援,两侧耸立的石壁遮挡住了阳光,心情因难以看到路的尽头而更加阴郁凝重,回头是千年不变的家乡,向前是风云难测的希望。那希望,是人们在漫长古道上艰难前行的力量。

胡雪岩富甲天下,当他年少时,就曾经肩挑背扛无数次的往返于徽杭古道,把山货送到杭州,把挣到的钱带回山里采买更多的山货。这样的往返,为的是不仅仅卖出山货,更要把山货卖出好价钱。一趟,二趟,三趟,在无数次的往返奔波中,胡雪岩先是在上海、北京,接着是在更多的地方有了自己的分号。历经无数次的奔波往返,他累积的财富数目之巨,连朝庭也为之侧目。古道上的往返奔波,成就了一代“红顶商人”的财富人生。

同样在古道上往返奔波的,是那些把握不了自己命运的官员。他们或因被贬,或因升迁,或因到职赴任。他们到哪去,怎么去,甚至连路途上行走的时间,都得完全听命于那高高庙堂上发布出的敕令。在往返奔波中,一部分有良心的官员虽身居庙堂之高,却仍心忧天下百姓,如不得已远离朝政、身处江湖,却还时时心忧他们心中的圣君。这些官员们进退皆忧,身心俱疲,岁月漫漫,难以看到人生尽头,只有古道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的离离荒草,年复一年的见证着他们的忧国忧民。

京西古道上,700多年前的马致远,在秋日猎猎西风中,骑一匹瘦马,一路走过小桥、人家,与他孑孑身影相伴的,是身边潺潺不息流淌着的清清河水。

马致远的伤感之情,远溢天涯。

古道上往来奔波的,还有“读书破万卷”的读书人。1000多年前,苏洵带着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路春光旖旎,诵诗吟文,走过秦川古道,由天府之国来到了当时的京都汴京。苏洵少年任侠壮游,而立之年方才发奋读书,他的两个儿子却是年少才俊,凭着“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这样的不世才情与豪情,同榜应试、同榜及弟,一时名满京城,名动天下。

古道上往来奔波的,更多的还是贩夫走卒,寻常百姓,背景离乡往来奔波于古道之上的最强烈的动因,是生活。

一头是生命的未来,生活的希望;一头是生命的起点,生活的港湾。古道,连着两头。

在希望的激励下,在生命原动力的驱使下,人们沿着古道追寻未来与希望,在古道的终点,人们竭尽心力、奋力拼搏,在身心疲惫、不堪重负后,远行的游子又沿着古道折返,回到家的怀抱,舔伤口,温暖心灵。在梳理好情绪,整理好行装后,又义无反顾的再出发、再追寻。

甲午马年春节,我和妻子驱车长江南北,淮河上下,在家、自己的家、妻子的家之间往返奔波。江南,一路追寻的是李白当年游历过的古道,他从这条古道上“仰天大笑出门去”,开始了京师长安三年的宦旅生涯;江北,车轮碾压的是桐城文人进京求取功名的必经之地——庐州、宿州,桐城、浮山自古就是文风荟萃之地,特别是明清以来,文人雅士灿若星斗。

虽是一路车祸、拥堵、雾霾相伴,可要回家的急切之情,却随着路程的缩减而不断累增。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通用篇五

到了,到了,终于到了这个不知说起过多次却一直没能如愿光顾过的地方——传说中的茶马古道。

不要问是哪一条古道,不要追寻是哪里的茶,哪里的马,哪里的山间铃响,哪里的山民牵马跋涉,周而复始,辛此不疲……只须晓得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够了:中国。

这里,虽然没有耸入云天的崇山峻岭,没有雪浪奔涌的大江大河,也没有黄沙无边落日熔金的茫茫大漠,可就是那一道道高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丘陵土包,一泓泓曲曲折折潺潺淙淙的山涧清溪,一丛丛疏疏密密郁郁葱葱的树木芳草,还有那方被绿色植物不均衡手法切割得时大时小时宽时窄的湛蓝天空,娴雅轻盈漂浮其上的洁白云朵,让我们的目光迷恋了,继而迷失了。我敢说,这里虽不是罗布泊,更不是百慕大三角,可一时半会间,也足以令徐霞客们踟蹰半天找不着北。

马非一色,枣红的,棕黄的,深紫的,油黑的……应有尽有,就是没有雪白的,曹植的“白马饰金羁”,从来就是用来“连翩西北驰”,“扬声沙漠陲”的。这里没有大西北一望无垠的辽阔原野,也没有英姿雄发“长驱蹈匈奴”的骑手、骑士,更没有风流倜傥“潇洒送日月”的王子,诚然,戏文里的“白马王子”对于马帮的贩夫走卒来说,无异于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荒诞传说。是的,这些毛色不一的马匹一点也不剽悍,大都是马瘦毛长的那种,可看似羸弱瘦小的脊梁却驮载着一袋袋方方正正的黑茶砖,埋头行走在泥泞的崎岖山路上,一步一个蹄印,没有主人的口令,绝不停歇。

我分明看到,这些历史的驽马,负载着沉重的茶砖和主人生金的期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走着同样的驿路,路上的每一道沟沟坎坎,每一处凹凹凸凸,甚至每一粒小石子、道旁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棵小草,都深深烙印在它们的脑干上,偶尔闭闭眼打打盹,它们也照走不误,绝无闪失。多年一贯制的驿路啊,能不老马识途?连小马也很快识途了。

识途,自然减轻了马帮人力的投入,可减负不了它自身的辛劳。不必说夏天在道上那般汗水淋漓,就算是寒冬遭遇风雪,负重爬山的征程中,它们也仍然沁出汗珠,如岑参边塞诗“马毛带雪汗气蒸”。热汗流尽了,脊背上的白雪化了。风刀霜剑无止无休割下去,终而至于割开浅浅的裂痕,流出的不再是热汗,而是鲜血,不仅仅是鲜血,更有对主人的忠诚。

忠诚,负在脊梁上,也裹在铁蹄里,一记记踏下去,泥泞驿路上立马显影出一行行铿锵的诗。而今,沧桑的厚土叠加着,现代运输业的滚滚巨轮碾压着,寻根旅游的时尚热流奔涌着,可我的眼里,那铿锵的诗行是盖不住、压不灭也涌不走的,在我朦胧的视野里,一字一词一个个韵脚,依然闪烁着历史的灵光。

一匹现实的马站在我身边,一声长嘶把我从历史的灵光里牵出。好几匹同样现实的马也站在我的同伴们身边,还有牵马拽镫的汉子恭候在侧,我这才意识到自己今天是来骑马“时尚”一把,或者说是把自个儿当做茶砖,夹在马背上体验茶马古道颠簸味儿的,而不是来替“历史的马”发什么思古之幽情的。

上马,开步。虽不很习惯,可毕竟有专人牵着马,一路伺候着,倒也无所顾忌,坐在马鞍上,好像回到孩提时代,在摇篮里轻轻颠簸着。一路观景,好不惬意。只见蓝天白云,山水相依,山随水绕,水润山峦,远山不断地拉成近山,树木苍苍翠翠深深浅浅缓缓退向远方,退向目力所不及之处……端的是一幅又一幅青绿山水画,裹着我们这不伦不类的当代马帮,裹着如一袋茶砖的我,在太阳硕大的镜头里连缀成一部记录片。

不过,“纪录片”很快就晃动起来,而且愈来愈激烈地晃动。是越来越崎岖的小路操纵着这晃动。马儿爬坡、下坡,带来剧烈的颠簸感,一心要做一袋茶砖的我,渐渐觉得欲做茶砖而不得,就像堂吉诃德的跟班潘丘被人裹在毯子里抛上抛下。身在“纪录片”的小伙伴们,都成了这“喜剧片”嘲谑的对象,不自觉地惊呼起来,更有几个女同胞的尖叫声让人听来有刺破青天的感觉,幸亏马鞍上的铁扶手做得很牢靠,紧紧抓着,用手,还用尖叫。有人甚至不惜动用吃奶的力气来抓着,才不至于在意念中从马背上滚落下来。

我也有点紧张,但由于之前有一次平坦路面上骑马的经历,过了一会儿就适应了,任随我那匹枣红色的八龄壮马怎么折腾(当然,事实上,这马是很听话的,根本没有任何折腾之意,更不会有把马上的人甩下来的主观能动性),我抚着马鬃,扶着扶手,身随马背的晃动,在晃动中竟然感觉到一种有如真正茶砖般的别样的稳定,是以心中一点不慌乱,任由马儿或攀上或攀下地翻着那不甚规整的泥石“羊肠”,不说骑术初成安如泰山,也算有点茶砖范儿不晓得害怕的懵懂骑士了。

事实证明这些马匹选择道路的本事是很高强的,无论怎么险峻的,它是不会失落前蹄的。它一般都会紧靠里面一边择路而行,主要是选择蹄子能挖下去的泥路,哪怕是有石板台阶,但它宁愿选择仅仅只有马蹄宽的狭窄泥浆来置放蹄子,所以不时溅起很高的泥水,要是速度快一点,保不成就是电影里溅泥扬尘的镜头呢。

坐在马背上久了,两条腿显得很是沉重,有酸痛感,我这匹枣红马上,不知主人安放了一件什么“暗器”与马鞍相连,不时刮在我小腿肚上,稍有点疼痛。但骑马赶路要紧,我顾不上检查是怎么回事,继续奋然而前行。后来下马一看,才发现铁器恪人的原因是一块扁铁的棱面不怎么圆滑所致。让那随行的汉子给处理了一下,稍微好了一些便继续上路。

再上征程,路况如故,可我的“骑况”却大为改观。看着前边那位汉子仍然那么敬业地牵着缰绳,连忙要过来,自己驾驭这识途老马。汉子时而在前时而在后紧紧相随。我让他别跟着了,我又不会扬鞭跃马飞跃万重山在古道上蒸发,凭我这糟糕骑术,能在青天白日下,在你眼皮底下,如此明目张胆盗走你的宝马,这可能吗?你不如就地休息一两个钟头,待我返回时再来相跟、收马。当然我也只是带些揶揄味地这么一说,可他当真了,连说不行不行,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这下我可乐了,还真有怕我盗马的?这人可不经逗啊。

我还没笑出声来,他的“万一”就兜底了:要是驾驭不住,从马上摔下来,哪怕只是受点皮外伤,也可能要摔碎他的饭碗。

这下轮到我啼笑皆非了。为保他的饭碗计,我让他当甩手掌柜,在后面跟着就是,也不用一步不落,只要不迷失在他视线之外就成。

骑行到一处相对平缓的路段,我有点忘乎所以了,压根儿不把自个儿当茶砖了,而是发挥骑士的主观能动性,左手抖了抖缰绳,右手作扬鞭状,在老马侧腹上拍了拍,它颇有默契地加快了步伐,我感觉是一路小跑了(其实也还只是走),心中好不得意,崎岖驿路上我居然纵马驰骋,好不过瘾。

汉子打趣我说,你一个男子汉,叫什么叫?还不如茶砖镇定呢。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通用篇六

春暖一花一木,情走一阶一步。古道风光盎然,友谊地久天长。

昨天,好姐妹相约徒步歙县阳产、文昌古道。队伍中还有来自教师和其他领域的朋友。赏心悦目二十里,欢声笑语润蓝天。当绵延的春雨骤停,明媚春光无限,清新的蓝天碧水间无不浸染着徽州春色醉人的美丽田园,吸引着一批批户外人群,纵情无限山水风光中。

原本早早计划和同学们去龙丛源徒步,只因文昌古道美景胜过龙丛,那山峦叠嶂的立体层次,那古朴原始的农家土楼,那徽州特有的山村美景居然把我的原计划打破,一夜沉思还是甘心在同学群里自罚红包而改去了阳产、文昌古道。被同学笑骂“叛徒”也义无反顾前往。真是春风自解桃柳情,倾城一笑舒展眉。阳产、文昌,俺来也。

一路牵手、一路欢歌。当阳产土楼展示在我们面前时,古色古香的浓郁氛围顿时盈满心怀。桃李盛开、满眼金黄的油彩下,由一幢幢土楼构成的徽州村庄犹如画里乡村一样,坐落在山水花色间,此刻的自然风光美景用语言描述似乎太过苍白,只有尽情沉醉其中,才能深深领会。游览观光的人很多,不仅有来自各地的游客,还有一群来自黑白搭配的老外,赞叹徽州自然村落山水纵横的美妙,沉醉在春色侵染的乡村光景中,流连忘返。

时尚与古朴、忙碌与放松、紧张与休闲、城市与乡村……在这里交织着,互换着。让疲惫的心灵在古朴中得到舒缓,让负重的思维在这里得到轻盈,让城市高楼的压抑在这里得到释放,让紧张忙碌的一周在这里得到放飞与释然。

走在海拔600余米的文昌古道上,一览群山小,纵横交错的梯田到处盛开着金黄的油菜花,一层层绿油油的茶园,装点着山峦的美感与傲娇。相传,这条古道是清末民初由文山村财主为迎娶媳妇而兴建。两座海拔超600多米的文山岭和坝岭中间,一条长2000多米的石板横道,途中修建了六个路亭,供山民劳作和走亲访友歇息。文昌古道不仅是歙县南乡百姓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还是老百姓到旌德挑米必通之路。忆当年,这条古道甚是繁华,沿途布有凉亭、茶馆、客栈、商铺,就连浙江商人也行走在这古道上,前往歙县、绩溪、旌德做生意。

蜿蜒的古道叙述着一个个古老文明的故事。走在古道上,远山、村庄、道路、河流、菜畦尽收眼底。大小不一的村庄,有的在山顶,有的在山腰,有的在山脚,错落有致,犹如画家手中的画笔勾勒出一幅绝美的自然风光。都说春天是文昌古道最美的季节,古道穿行在油菜花、竹林、茶园之中,人在花海绿林里穿梭,领略着春色打扮下的山峦叠翠,瀑布风光,更是增添了徽州绵延无尽的山水风情。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通用篇七

路过京城做短暂停留,大约十几天的样子,卷缩在女儿的寓所,每日里听飞机呼啸着楼顶飞过,看投在对面窗户里的影子,树梢里的那两只黑喜鹊依旧欢歌。

几次在京城停留,去过故宫博物院、登过天安门城楼、住过大栅栏的四合院、起早看过天安门的升旗,唯独把香山和八达岭、十三陵、八宝山给遗忘了。后来想想也没什么,看过的没留下记忆,没去过的也没觉得有什么遗憾。六必居的咸菜疙瘩、四合院的煤球、北海的芥菜包子倒是久久回味。

国度跟我说:“六必居的咸菜如今很一般了,韭园村马致远家那边的才正宗。”我纳罕:“马致远?那个枯树下柱了拐杖,古道西风瘦马的瘦老头吗?”“对呀,马致远故居,我们周末去一趟可好?”

我乐不可支,满脑子都是小桥流水,老屋、枯树、夕阳、京西古道,可今天是周三呢!热锅蚂蚁,度日如年。

北京的天是蓝的,感觉要开apec二次会议的感觉,绝不是传说中的阴霾,也许是在郊区的缘故,总之,不见乌云,充满阳光。

935路公交到达东直门的时候,国度正在地铁里,就要过年了,外地人要早早地准备回去,有的早已启程,我的`归期也近,去留都是牵挂。

辗转换车到了门头沟外的终点站,两位背包的行者走在前面,很户外的那种装备,惺惺相惜,本想同行,怎奈人家没看上这一老一少,大踏步地前去了。

过了铁路,沿着弯道前行,一座古典牌楼在望,“韭园”到了。

早起还晴朗的天空,此时昏暗起来,风也吹刺骨,国度不得不从包里取出棉帽带上,我却感到可笑,东北以外的南方人真是不抗冻啊!

村里的民居该是京郊特有的那种味道,弯曲的屋檐、琉璃的椽子,一家一个小院,院里一定有树,那树枝上没有叶子,这冬天的老树黑魆魆的站在那里,任寒风摇曳枝条,树丫里的鸦窝也黑魆魆地团在那里,一个、两个、三个。

几只黑白相间的喜鹊喳喳地飞过,长长的尾巴,好听的声音,乌鸦呢?飞去京西古道了么?亦或是在古道上马蹄窝里休息。

一位穿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蓝涤卡大衣的农妇在兜售柿子,老式的秤盘、老式的框篮,东西不多,估计客人也不多,这本不是旅游的季节。

一缕清泉从水管子里汨汨流淌出来,国度忙从包里取出水壶灌满,不舍得喝,盖严了盖子又装回包里,他说这水比城里的干净,很甜。

碉楼的介绍遭风雨侵袭,雨淋日晒已经看不大清楚,一些农人默默地在一个亭子里汲水,山泉的哗哗声清凉着这个世外村庄,人无语、树无声,几条家犬追逐着跑过,看见生人汪汪几声,随后摇起尾巴跟随了我们,其中一只缠着国度,两只前蹄抱着他的大腿,长长的舌头垂涎着口水,眼巴巴地仰望,路边的一个孩子说,冬天游客少,这狗很久没有得到恩宠和赏赐了。

向右转过一个胡同,一座精致的小石桥就在那里,忐忑着走近,那桥柱上蹲着的猴子疑惑起来,默默地看着走近的陌生人。桥面不宽,一米多点的样子,拱形的桥身亦不长,五六步的距离,桥下是流水,细细的残喘,估计早就没有了浪漫的喧哗,那水花儿早就随着成吉思汗的灵去了蒙古草原了。

桥中央被一条细小的铁链拦着,孩童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过去,过了桥是一道影壁,上书“马致远故居”,影壁前是一尊老先生塑像,基座上刻有他的生平。

进门要买票,只是不知道收入是不是归于致远家?他有没有后人谁也不知道,我们已经习惯了买票,免费的午餐在寺庙。

小院子不大,方方正正的样子,东西厢房还在,一座正房坐北朝南(猜测),有旧物陈列,书画、烟壶、酒具、瓷器、林林总总,隔了糊了白纸的窗户,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阳光透进来,给那些带有明显蒙元痕迹的旧物平添一些神秘。

致远故居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青砖青瓦,一片青色,窗户的木格子很密实,窗户纸不知道被什么人捅破了多处,从黑暗的屋里可以看见外面的光,一片祥和宁静。

“东篱馆”该是他会客的地方,屋子正中是一幅字画一张八仙桌,两张木椅两侧排定。里间是卧室,一副“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的木刻楹联挂在墙上,取名东篱该是效法五柳先生的世外桃源,此名此对许是老马人生的感悟,也是对生活的态度了。

老马曾在大元为官,被蒙古人画为三等人的他“一曲秋思成绝唱,半生杂剧到名家”着实不易,离开大都名城移居东落坡自有他的道理,躲避官府也未可知。

写剧可以评古论今,文人这点小心思早为世人所知,可惜的是,我们知道的只是剧名,内容是难以看到的,学校课本里要求的就是记住这些,足够考试用了,至于讲的什么故事,如何的曲调,和加分没有关系。

转了一圈,心底落寞的惆怅,始终没能逃脱枯树老藤昏鸦的影子,青灰色的院墙、青灰色的瓦、青灰色的天空,断肠人在天涯。

出了院门,原路返回去寻找京西古道,沿了山坡缓缓前行,坑凹不平的石头路面上,光滑着瘦马驼队的脚步。迤逦而行了一个公里,一根红白相间的栏杆横在长满荒草的古道上,两个胳膊上套着红箍的男人把我们拦住,想看古道瘦马留下的脚印吗?二十五元一位。我笑了笑往回走,我现在就在古道上啊!这条古道从这里进入太行山,蜿蜒几百里就是山西,几百年前的马帮就是这么走的,那个时候,路上也有收费的,蒙着面,拿着刀。

突然感觉身后有异动,猛一回头,一个老人正柱了拐杖从京西古道那边的山里走来,“咔哒咔哒”的马蹄声里惊起一树乌鸦,“哇哇”地四散飞去,夕阳西下,我在天涯。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通用篇八

在我的家乡,因为一条溪的名字,西风吹来也瘦。

瘦的还不只是西风,还有溪流,因为树的枯竭连山脊也瘦。

这当然是上个世纪的事了。那时我因母亲残病而辍学,就像一粒风干的草籽,又飘落到古道溪。从此我瘦弱的肩膀,扛起沉重的犁铧,跟在牛的身后,开始翻耕瘦瘦的稻田。因为不甘沉沦,我不希望自己心灵也瘦,于是爱上了写作。

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的日子不再瘦如西风。到了春天,翻过一个叫冬的季节,我听见了破冰的声响,那是大地解冻的声音。我从那条古道走出来,去了镇政府。那时候桂塘还不是镇,只是个乡,我有幸成为驻村的一员,我与农民之间似乎有了一层隔膜。虽然那时我还未褪去农民的外壳,我觉得那些日子似乎也很瘦。人与人之间,或者说一个基层干部与农民之间,似乎总有那么一道看不见的鸿沟。我在反省自己,我不想披上干部的外衣连良知也瘦,那是我所不愿看到的。随后我去当了管水员,看上去应该是件美差,那个管理处在一个中型水库里,四周是高大茂密的树,和蓝天倒影在碧水里,与人世间似乎也有了一层隔膜。但我不再觉得日子也瘦,瘦的只是那些倒映在水中的事物。为此,在那些平静的日子里,我的心灵已不再平静,因为我的爱情依然是瘦瘦的,就像冬天的树枝,试图萌芽。我渴望属于自己的那些丰盈的日子。

那个美丽的季节,应该是秋天,吹来的秋风虽然瘦瘦的,树枝上却结满了硕果。我完成了人生的一个转变,由一个单身汉变成了男人,再变成一个父亲。那些瘦瘦的日子不见了,我的生活日渐丰满。可我内心深处渴望的,依旧是告别那枯干的生活。天道酬勤,我终于如蝉又完成了一次蜕变。透明的壳再无法包裹我的梦想。我由一个企业职工又变成了个吃皇粮的人。然而不堪回首的是,我因蹉跎了太多的岁月,我已不再满足那些瘦瘦的.日子。一灯如豆,我于是再次拿起手中的笔,开始耕耘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那是我心灵的感悟。

虽然我依旧是清贫的,但我的日子不再瘦了,那些吹过田园的秋风不再瘦,山水不再瘦,心灵也不再瘦。这个世道人心更不能瘦——我想人类的良知总有发现的时候。

这本小小的散文集,共收入本人散文作品49篇。这些文字大多是我在基层工作、生活期间断断续续写的,作品拙朴、稚嫩,但却透着泥土的芬芳,它关乎的是草根们的生存状态——悲与喜,苦与乐,以及它们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该书之所以能够顺利出版,得力于县委、县政府领导的亲切关怀,以及县老科协的大力支持。另有彭梁心、曾祥辉、刘昌儒、梁厚能诸位先生,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图片,在此一并感谢!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通用篇九

这是一个艺术殿堂,那里上演着大师们的精湛技艺、睿智与勇气的完美结合;这也是一个人间地狱,充满了血腥与残暴。滚滚黄沙中的血迹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悲壮之美,人类用公牛的血与泪来寻求感官的愉悦。

漫天的黄沙湮没了血与泪,湮没了生机与死亡,湮没了光荣与梦想……碧血黄沙,黄沙因碧血而悲壮,碧血因黄沙而凄美;碧血黄沙,一道西班牙特有的风景;碧血黄沙,等待世人诉说它的是是非非。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通用篇十

《浣溪沙·黄沙岭》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寸步人间百尺楼。孤城春水一沙鸥。天风吹树几时休。

突兀趁人山石狠,朦胧避路野花羞,人家平水庙东头。

【前言】。

《浣溪沙·黄沙岭》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是写黄沙岭的。词的上片写岭之高和风之大,词的下片写石之狠和草之羞。

【注释】。

[1]天风:天空之风。

[2]突兀:高貌。

【翻译】。

这首词是写黄沙岭的。词的上片写岭之高和风之大。起句写黄沙岭之高。因知起句是说黄沙岭寸步千里,地势极高,为人世间之峻岭。第二句写自己之渺小。“孤城春水一沙鸥”言春水茫茫,一望无际,而自己则如一只沙鸥,与孤城相对,倍感渺小与孤寂。第三句写岭高风大。风从天空吹下,无尽无休地吹打着树木,不知何时才是个尽头。这样写,既照应起句,暗示黄沙岭之高,又写出了自己登上黄沙岭后略显不适的感受。词的下片写石之狠和草之羞。“突兀”句写出石的'态势。此句是说山石很高,突然出现在人的面前,让人觉得它凶狠,有点可怕。“朦胧”句写野花之情貌。言路旁花草众多,它们的形状模糊不清,远离行人,给人以羞涩之感。这两句既是写山行所见,也是写山行的感受,有惊恐,也有喜悦,多姿多彩,令人神往。末句写在岭上回视平地之景色,其见到“人家”之喜悦,溢于言表。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通用篇十一

近日,上饶的驴友掀起了一股行黄沙岭古道的热潮,驴友们都感到这条线路确有独特的意境。确实,由于南宋诗人辛弃疾诗词的记载,上饶县黄沙岭古道的名气不但延续了近千年,它的知名度也在读书人中一代一代地扩大。黄沙岭古道究竟在什么地方?黄沙岭古道引人注目的是什么?而所谓古道又是一个什么含义?上饶还有多少古道留存于现在?随着去黄沙岭古道活动人的增多,见仁见智的话题也多起来了。

一】。

对于上饶人来讲,黄沙岭古道到底在什么地方的确有争论。在我发出《独行黄沙岭古道(杂感篇29)》这个贴子后,就有人提出黄沙岭古道是在上饶市带湖路到市郊黄沙塘一带。他的依据是上饶市老一辈人说的。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居住过,这是他在朋友家喝了酒晚上回家时走黄沙道的情景。因此他不可能是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夜行。而且据老一辈的说,黄沙塘一带也有一个茅店。

但是在几乎所有我阅览过的文字记载中,却都记载为黄沙道在上饶县黄沙岭乡。而且那里也确有一个村子叫茅店。如果辛弃疾走的是这条黄沙道,那么他是从黄沙岭北向黄沙岭南走。到了茅店往前走有三个方向。往东去应家,四十八,五府山等地,往南去上泸,大坳,往西到茶亭,青溪(原名石溪),铅山等地。从这三个方向看,辛弃疾最有可能的就是去铅山八都(现在叫稼轩)。然而从上饶到铅山八都只有不到50km的路程,大可不必在途中半夜行走。

从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分析,词中说“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说明辛弃疾对茅店是非常熟悉的,上海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一百首》对茅店的解释是:“那一家熟悉的茅店”。这样看来茅店并不是一个村庄,而是一家店。这样黄沙岭乡的那个茅店,也就不能佐证黄沙道就是那个黄沙岭了。而辛弃疾在词的题目中也只是写的黄沙道,而没有标明是黄沙岭。

当然从辛弃疾其他写黄沙岭的词来看,又似乎确实是在黄沙岭乡。例如,他在《浣溪沙·黄沙岭》中写的“寸步人间百尺楼”,“突兀趁人山石狠”就表明黄沙岭很高很险,不可能是上饶市郊的黄沙塘一带。

我的认为是,辛弃疾的确走过黄沙乡的黄沙岭,也常走带湖边的黄沙塘。这首只标明黄沙道的西江月,很可能是写的带湖边的黄沙塘。而其他标明了黄沙岭的词,则是写的黄沙乡的黄沙岭。

二】。

黄沙岭古道引人注目的是什么。人们都注意到,大凡人们常去游览活动的古道,都有其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些古道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都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贸交流;茶马古道,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以茶叶为主要商品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徽杭古道,古代徽州通达杭州的.主要经商通道;夏特古道,新疆伊犁到阿克苏的、聚考古和探险为一体的徒步探险线路。各地方的古道,如仙霞古道,因黄巢而出名;岭南古道,因赣粤通商而出名……。黄沙岭古道的名气就得益于辛弃疾了。

辛弃疾,南宋人,曾自行结集了多人加入农民军抗金。失败后上奏本力主抗金,朝廷未予采纳。接着做了几年高级的地方官吏。42岁被免了职闲居上饶20多年,这期间留下了400多首诗词作品。应该说辛弃疾的钟情山水,主要原因是他的不得志。

辛弃疾是一个文武全才,所以在上饶闲居时,他对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都能信手拈来,著文成诗。而这些诗词也往往是感山水的景致,抒内心的志向。因此,上饶的一些山水寺庙除了具有自然风光外,也被注进了一定的社会人文内涵。

黄沙岭古道是辛弃疾在上饶居住时多次涉足的地方,对黄沙岭古道,他有时心情很好,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而有时又会心情烦躁,如“天风吹树几时休”,“突兀趁人山石狠”。黄沙岭古道经他这样一描写,就让没去过的人对黄沙岭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自然地生出想行走一下黄沙岭古道的欲望,这也成就了黄沙岭古道的被人注目了。

三】。

不少人游览过古道。游览后在人们的感觉中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当然因个人的爱好,志向,兴趣的不同,各种感受都有它的合理性。

古道,在百科名片中是这样注释的:《古道歇棚记》载,“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可知古道乃是时空、途径、历史、路线的一个综合概念。

有人去过古道之后说,这哪是古道,路面是现在修的,沿途的亭子、小桥也是现代做的。当然从古董这个角度来讲,这种看法也有道理。但是古道古道,道才是主要内涵。例如我们常说的茶马古道,现在另辟的新路就不能称之为茶马古道。而如果仍然完全按原来的线路修建的通道,我认为仍可叫茶马古道。也就是说,古道就是自古以来都是走这条线路,只不过是路的状况改变了而已。

我看了这段时间驴友们走黄沙岭古道的照片,知道黄沙岭在修公路。我没亲临,不知是在原古道的基础上扩建,还是另外新辟线路。如果是另辟新径,那么走这新辟的路,虽然好走些,却没有古道的意义,也不能称之为走古道了。但是原古道仍可走。如果是在原古道的基础上扩建,那么这条线路应该还是古道线路。

由此我觉得古道的定位应该是古人行走的线路。据此我们可知,线路是判断是否是古道的主要内涵。其次,古道的内涵不仅仅是风景美丽。有人走了古道后认为没意思,既没风景,又累得要命。从这里我们同样能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古道不仅是观赏风景,还是一种有特定内涵的活动体验。

四】。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地综合经济的发展也很快。这当中旅游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就上饶而言,三清山,圭峰,上饶集中营旧址,方志敏故乡,最美乡村婺源,万年神龙宫等等,都已成为上饶旅游的知名品牌。据我所知,三清山借助于神女巨蟒,圭峰借助于弋阳宝地,上饶集中营、方志敏故乡借助于政治影响力,最美乡村婺源借助于政治人物的发掘,万年神龙宫则是借助于历史的开拓等等而得以名声在外。而我从最近黄沙岭古道的情况得到一个感触,那就是一个旅游活动景点要名声在外,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体。

我骑行过黄沙岭古道,写下了《独行黄沙岭古道(杂感篇29)》《再次骑行黄沙岭古道(杂感篇49)》两篇游记,引得不少驴友纷纷前往黄沙岭活动。这种游记效应是怎么产生的呢?一句话,借助了名人辛弃疾的影响力。

各地尚待发掘的旅游活动胜地还很多,我只在想,除了黄沙岭古道外,还有其他古道吗?有啊。从上饶看,辛弃疾从浙江入江西,走灵鹫寺,博山寺,又从上饶经鹅湖到紫溪;古代安徽经婺源到景德镇的瓷器通道,浙江沿海运盐进上饶各地的通道等等,不管时空如何变化,应该说线路仍在,景点仍有。

由黄沙岭效应我产生了以上粗浅的看法,目的就是希望我们户外活动的水平能得到提高,也希望我们的旅游业能得到扩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