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为人父母散文(通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9:57:53 页码:7
2023年为人父母散文(通用15篇)
2023-11-23 19:57:53    小编:ZTFB

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艺术作品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和对美的追求。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要注意言之有物,言简意赅,不啰嗦。总结范文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案例。

为人父母散文篇一

父母如船,是我使向理想彼岸的风帆,父母是树,是我遮风挡雨的古木,父母是桥,是我越过天堑的通途。

父母成家时徒留四壁,一贫如洗,父亲更是早年参军,因公负伤,母亲便用慈爱的双肩扛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劈柴做饭,春种秋收,割草放羊,织布做衣样样全干,无所不通,任劳任怨。唯一值得兴庆的是我如愿以偿的考上了大学。母亲用心血和汗水无私的浇灌使我绽开希望之花朵,丰收理想之硕果。

去省城求学是我首次出远门,每每回家父母总是欣喜不已,手足无措,嘘寒问暖,一会儿说我瘦了黑了,一会儿说孩子长身体的时候别饿肚子。其实学校的生活远比家里顿顿粗茶淡饭丰盛许多,学校食堂每日都有花样繁多的炒菜,可好景不长,我便食之难以下咽,或是水土不服,或是饮食不惯,或是水涨船高。我只能将就到外面小餐馆精挑细选一些自己情有独钟的小炒美食,虽说价钱稍贵,但却味美可口,胃口大开,大快人心。

此时我恍然大悟,原来父母为了省钱供我上学每天都挥汗如雨,忍辱负重,每天都啃着馒头喝着免费的白开水,每天都是苦着自己,为着儿女。就这样他们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无数个白昼黑夜,无数个风雨雷电,无数个艰难万险。

寒假过后,我再也不去门口餐馆吃那最钟爱的小炒美食了。每当经过那里我就会想起父母手中的馒头和开水。

我们总是一味的和别人攀比,比吃,比穿,比靓,比酷,可是我们和我们的父母比过吗?当自私奢侈的我们贪欲玩乐,挥霍阔绰,海吃海喝时,父母正在吃什么,穿什么,喝什么。我们在灯红酒绿的闹市里蠢蠢欲动,随波逐流,迷失自己,忘乎所有,忘记本分,忘却父辈,忘掉感恩,彻底忘了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女。父母的午餐让我铭心不忘,让我受教颇深,让我痛楚难安。那馒头那杯水让我懂得了一份朴实无私而厚重深沉的爱。作为儿女,当我们挥霍无度之时就是挥霍父母的血汗,挥霍父母的心肝,挥霍父母的生命。

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最无悔得爱恐怕就是亲子之情,养子之恩,爱子之心。这是一种舐犊之情,养育之情,骨肉之情,血脉之情。孳孳不息,代代繁衍,难以释怀,岂能割舍。

为人父母散文篇二

大年初一,吃过早饭,带着媳妇儿子在深圳街头闲逛。一排排街铺全部闭门放假,整条长街冷冷清清,虽是艳阳高照,但也不免心底惆怅。

我停下脚步问媳妇:“这大过年的,高速又免费,我们去哪里玩玩吧?”媳妇想了想说:“现在去哪哪都不好玩,热门景点绝对是看人头,周边好玩的地方已去过多次,也没什么好玩的。”“要不,咱们回四川?”媳妇接着说,“一来可以回去陪爸妈一起过年,二来也带儿子回去看看爷爷奶奶,如何?”我看了看媳妇,连声说好。

年前给父亲打电话,告诉他今年我们不回去过年了,父亲在电话那头只是“哦”了一声,表示知道了。我知道父亲内心肯定很孤独失落,因为万家团圆的日子,别人家都是儿孙绕膝,共聚天伦,可自己家里只有他们两个人,独自守在餐桌前。

听完媳妇的话,马上掏出手机给父亲打电话。电话接通后,我告诉父亲,我们准备回去陪他们过年,也让他们见见一年多未见的孙子,现在就出发。父亲听完,在电话里高兴地接连说,好啊好啊,我们这就为你们铺床准备,明天晚上等你们一起吃晚饭。

路上车少人少,耳朵里传来熟悉的音乐《常回家看看》,旧曲千回,车外鞭炮声声,烟花溢彩,欢乐祥和的过年的气氛非常浓烈。

路上,父亲一直打电话询问走到哪了,要小心开车等等之类。似箭归心,早已飞向了千里之外的老家,因为那里,有我的父母,他们在等我们回家。

忘记了旅途疲惫与艰辛,经过近30个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在大年初二的晚上12点左右抵达家乡。父母早已拿着手电,背着背篓,站在寒风中等着我们归来。到家后,父亲帮我们放下行李,立即去厨房烧水热饭;妈妈则在一边递上风篓火,让我们烤火取暖。

家,还是这个有些穷的家,墙壁破败,灯光昏暗,小时候用报纸糊的墙壁只剩下零星几点,门框上贴着大红春联,地上残留着爆竹碎屑,应该是父母害怕寂寞,用春联和爆竹来妆点一点点年味吧。

初三,哥哥从重庆也赶回来了,父母更开心了。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陪着父母拉拉家常,干干活,走走亲戚,好不热闹。

父母虽然还是一直说着重复了几十年的老段子,也许他们也记不清有些段子是否已向我们讲了多次,但是,父母很认真在讲,讲到生动的地方,还会手舞足蹈。我们一直静静地听着,不时对他们的讲解表示肯定和理解。父亲高兴地说:“今年都回来了,全家在一起过年,是一个最开心的春节。”每天早上,因为母亲身体不好,父亲最早起床,煮猪食,做早饭,做好后才叫我们起床洗脸吃饭。

父亲喜欢喝酒。在我们回来的这些日子里,他几乎顿顿都要喝上一点。因为他高兴,看到儿孙绕膝。他曾经羡慕别人家几世同堂,共聚天伦,现在,自己也是如此,有儿孙作伴,幸福,是必须的'。

相聚的日子虽然快乐,但总是最短。深圳的客户一再来电催促,为了生意,为了生活,只能再次告别父母,踏上工作岗位,开始新的一年的奋斗。

又是30多个时间的颠簸,我们终于平安到达深圳。马上给父亲去电话报平安,父亲说,安全到了就好,安全到了就好。他们那颗悬着的心也总算踏实落地了。

这一别,又是一年,或者几年才能再相见。父母老了,不知道他们还有多少个几年可以等待我们。

为人父母散文篇三

父母养育了几个子女,含辛茹苦,节衣少食,把挣来的钱都花在了孩子们的身上,把孩子们都拉扯长大了。你小的时候,不管父母走到哪,他们都会把你带在身边。

你长大了,成家立业了。开始过起了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小日子了。

可是,你的父母也老啦,血压会有些高了,头也会经常晕了,耳朵也有些聋了,走不远都累得要歇好几回了,手拿东西往往也没了准头,我们明明看到东西就在那里,可是他们就是得摸好几下才会抓到。脑子里对方向也失去了准头,走出家门,有时会走失。

父母老了,他们往往处于孤独沉默的状态。他们还老是好忘事儿,昨天晚上你说过的事,今天可能他们还会再问一遍、二遍。晚上,你推开父母的房门,他们可能还在因为你的工作、因为你的生活而操心的失眠...

甚至,他们连简单的加减法都不会算了。早上,你问候他们,可能他们会说,“孩子,你下班了?”而半夜,你去看他们休息得怎样,失眠的他们可能会说,“孩子,你要上班了?”

为人父母散文篇四

因为是父母,所以注定要忍辱负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因为是父母,所以在餐桌上只吃咸菜,青菜这些廉价的菜,偶尔吃顿肉,也都夹在我们的碗里。说自己不爱吃肉。长大以后才明白,这善意的谎言里包含着多少沉甸甸的爱。

因为是父母,所以总是省吃俭用,每逢过年,都把我们打扮的光鲜靓丽,而自己几年也很少添一件新衣,经常告诉我们,“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我们,再苦的日子,也要过得有滋有味。

因为是父母,所以生病时从不敢躺下休息,长大以后才明白,上有老下有小有那么多的事要做,他们不能歇着。当风雨来临的时候,他们总是张开双臂保护我们,不让受一点点的.伤害,而自己却遍体鳞伤。独自承担所有的苦痛,在我们面前总是乐呵呵的。

因为是父母,在他们面前无所顾忌,为所欲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理所当然的挥霍着他们带给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生活。有些时候还会怨他们无能,没给我们最好的生活,长大以后才明白,他们倾其所有,让我们快乐,幸福,也许给的东西很廉价,但是那份爱却一点也不打折。

因为他们是父母,所以要求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不用像他们一样,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这简单而朴素的道理成了他们的信念。

因为是父母,他们总是望子成龙成风,总是恨铁不成钢的拿我们的缺点和邻家孩子的优点比,给我们找一个榜样,却换来极不领情的一句话,谁好让谁当你的孩子去。

因为是父母,所以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我们身上,他们不明白,理想是不能遗传的。

慢慢的我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知道也体会到了他们的艰辛和不易,我的孩子也会问我小时候问过的同样问题,妈妈你们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也笑着,就像当年妈妈笑着告诉我一样,告诉他,因为我爱他,因为我们是父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为人父母散文篇五

我十八岁离家,今年虚岁三十八,算起来,迄今的人生里,一半时间都在外。这一半的时间里,驱使我不断离家远走的,无非是所谓“学业”和“事业”。父母在人前夸耀儿子时,所依据的也无非是这两点:学业圆满,事业小成。自己回想起来,也觉得这一切理所应当,从未想过另一种可能。可以说,前三十年,父母和我共享了它的荣耀,但是,从现在起,我们要开始分食它的苦果。

牺牲大片乡村和城镇、成就个别大城市的发展路径,造就了今日中国的基本格局,资源极端不平衡,机会极端不均等,迫使广大“不幸”生在欠发达地区的青年人少小离家,一窝蜂地扎堆“北上广”。从正面看,这是社会流动,是资源合理配置,殊不知,隐患早就埋下,代价异常昂贵。当年我兴冲冲离家,眼里只有异地、大都市与锦绣前程,却不知出来混,迟早要还。如今父母年迈,能见到我就是他们最大的福利,见不到我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折磨,我却吝啬得每年只给他们一两次见面机会。这就是代价,该是我们还债的时候了。

这是一个制度化、结构性地消灭人伦的年代,高铁、网络、中国电信,并没有让亲情更便捷。骨肉被分隔两地,血脉被拉长稀释,年轻人即使有心,也已经无力,在奔走求生的现实重压下,亲情早被挤压得所剩无几。亲子之情,天伦之乐,原本至高无上,任何人无权剥夺,却不料败倒在这坑爹的时代。

网上有人感叹:“这些年,我所有的眼泪都流在春节结束后,父母送我上车离家的时候。”情真意切,却万般无奈。

从父母角度来看,他们也有更多的理由牵挂子女。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后半句是说:如果子女一定要远游,也要有一个明确的、让父母放心的去处。可是,这恰恰是一个“无方”的年代,青年人漂泊异乡,身心无处寄放,不知道哪里才是真正的家。这正是让父母放心不下的地方。很多年,母亲担心我的早餐,怕我早饭没有着落,潦草应付过去,亏了身子,“不怕一顿不吃,就怕十顿不饱”。我常嘲笑她,说她本末倒置,用我的话说,“早餐是世界上最不重要的事情”,我有那么多人生难题、终极困惑你不关心,偏偏要纠结什么早餐。可是,今年,我体会到了她的深意。稳定的、营养均衡的早餐,正是“家”的首要标志,是“有方”的重要前提。对一个母亲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担心。

一位海外学子在日志上说:“我十九岁上曾发誓,父母去世之时守孝三年,如今我再发一誓,毕业后五年为期,纵弃前程锦绣,亦决然回家,以全人子之心。”还有人说:“有人问我,为什么上完学不留在大城市要回来工作?我说,因为家里有我的家人。我自认为,工作不是说签了牛逼的企业或者去了牛逼的地方你就牛逼了,工作不过是为了过一个自己喜欢的生活,我不喜欢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建设别人的家乡,等到爹娘老死还要赶着飞机回去,还不一定买得到票!”少数人的回归和反抗,让人钦佩,但另一个事实是,大部分人仍被时代裹挟,急惶惶踏上不归路,却忘了其实身后还有另一条退路。

“人生在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这话放在亲子关系上也成立,对父母来说,我就是他们的“面子”,我自幼学习不好,现在混迹广东,娶了媳妇安了家,在老家的县城,这些足够他们自豪了。但其实,我不过是一张“面子”,我一点都不实用,我只有观赏价值,基本没有使用价值,父母不要我的钱,我也没能力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相隔一千公里,每隔一星期或十天我和他们通一个电话,一两年回去一到两次,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半个月,对他们来说,我越来越只剩下象征意义。

万幸的是,我的父母还有一张“里子”——我的弟弟,他在首都,衣食无忧,他把父母接到身边共同生活,给他们吃穿,带他们看病,陪伴着他们,忍受他们的争吵和絮叨,他们也带着孙子,享着天伦之乐。弟弟可能没有那么多值得吹嘘的头衔,却是一个尽职贴心的“好孩子”,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甘愿牺牲的“里子”,才有了我这个逍遥法外的“面子”。但是,我越来越不能原谅自己,尤其当父母近六十岁,当父亲的父亲离世后,我越发意识到他们的孤独无助。做父母的,哪怕有十个子女,每一个也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不该以任何理由推卸责任。

“今生还能和父母见多少次面?即使父母活到100岁,你每年回家见一次,还能见多少次?”这条微博在网上广为流传,每个人都在默算自己的数字,每一个数字都触目惊心。亲情在倒计时,永别似乎近在眼前。

爷爷去世,我登上北去的飞机,躲在三万英尺的云底,以波音的时速追赶即将老去的老人,追赶逝去的亲情。此刻,我的父母们,他们还有我们,而我们已经成人。那一夜,我在手机上悄悄记下:平生第一次,我发现了比生命、爱情、正义、写作更重要的事情。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为人父母散文篇六

朋友小吉是个非常上进的人,他一个人在洛阳打拼,从开始的一无所有,到如今的安家落户,其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生活艰辛的人,对亲情的渴望似乎更多些。这不,朋友小聚时,小吉醉了:“我那么努力,那么尽心孝敬父母,可他们为何就不在乎我,而一直偏心我的哥哥……”从他的诉说中得知,他一直都很孝顺父母,从挣钱的第一天起,每月都要给母亲寄钱补贴家用,经常给父母添置衣服,给家里购置日用品。他的哥哥没为家里出过半点力,但母亲一直偏袒哥哥,甚至会把自己给父母的钱,转而补贴哥哥。

“母亲还到哥哥打工的城市帮忙带孩子,我添孩子时,也是我最艰苦的时候,母亲都没有来帮我一下。我的心都凉透了……”在小吉看来,就算是陌生人,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而至亲的人,连普通的朋友都不如。

看他那般痛苦,我给他添了一杯水,轻声告诉他:“你的父母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父母,也是最无私的父母,只是你不能体会而已。”

小吉闻言,一脸惊愕。我接着问他:“假如,你也有两个孩子,一个聪明伶俐,一个老实木讷;一个能力非凡,一个却只能出出苦力,混个温饱。你会把更多的爱,给哪一个孩子?”

小吉沉默了,他点燃一支香烟,狠狠地吸着,若有所思。

“你的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母,他们不会因你给予他们更多的物质,而放下能力比你差的哥哥。他们没有偏心,也没有私心……”

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小吉已掏出手机:“妈,您和爸还好吧!近来太忙,也没顾上打电话。家里需要啥,您和爸只管说……”

为人父母散文篇七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有父母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正月十五已过,意味着年就彻底的过完了。十五下午,开始收拾柜子里的衣服,把该带走的装进行李箱内,不打算带走的整理好,重新放进柜子。看着二十天来曾满满当当的屋子突然间变得空旷,心里莫名的有些伤感失落。因为天气转暖,父母也会搬回老家。

娘(婆婆)不时的走进我的卧室,跟我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话。父亲(公公)在上厕所时也不时向我们开着门的卧室张望,原来他看见放在地板上的两个大大的行李箱。娘说:“我记得你们年前不是说十八才走昂?”我笑了笑:“明天该走了,工作还得做,钱还得挣啊!等挣了钱还给你买好吃的呢。”我像哄小孩儿似得跟娘说着话。

娘说:“你们走吧,我们没事儿。”

“娘,再坚持坚持,等明年我上到九月份儿就办退休了,到时候我天天陪着你们”

娘老了,父亲也老了,比父亲大两岁的娘八十五了,她还在坚持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有时候像个孩子。假期的二十天,大部分时间我在厨房做饭,娘就会站在厨房门口陪我聊天。看见我把炒好的菜装进盘子,她就会走过来帮忙端到餐桌上。

“娘,你可别端了,待会儿我又该挨呲哒了”老公开着玩笑。

“怎么怪我啊,你就看不见娘的手抖得厉害吗?不干活,还逗贫。”我回老公一句。他从沙发站起来,帮着摆筷子端碗。

二十来天,我做饭收拾家务。婆婆干着力所能及的活儿,老公陪着父亲在沙发上看电视。隔上三五天老公就会给老父亲洗洗澡,为他刮刮胡子,剪剪指甲。被老公洗漱干净的父亲立刻精神起来。

我把给自己买的红色保暖衣送给娘,娘白白的头发,配上红色的衣服别有一番老年独有的韵致。和爷爷奶奶做了一冬天伴儿的女儿们带着孩子过来的相对少了起来。年轻人正是爱玩儿的时候,我们假期在家,两个女儿也从心里上轻松起来。

家有父母,我们便经常回家,一大家子十几口人经常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吃饭聊天。娘和父亲乐得合不拢嘴。

家有父母,儿子五十多岁,娘还在为儿子争取“利益”。正月十二的晚饭,本来我要馏馒头熬粥的,就因老公中午的一句,“咱们该吃顿烙饼了。”晚上看到我在屉上摆好的馒头,娘说“诶!不是立辉要吃烙饼吗?”我对娘说,“馒头快长毛了,先吃馒头吧”

“没事,浪费不了,你们走了我们再吃”

“他都多大岁数了,还这样惯着他,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我边说边把锅里的馒头捡出来。如果不依着娘她就会不高兴的。

“烙饼又不是什么好东西。”娘据理力争。

烙饼,娘和父亲咬着费劲,我只好擦些葫萝卜丝和绿绿的水果萝卜丝,和进面粉里搅成糊,给老两口摊了几张松软的菜饼,又烙了两张大饼才算了事。

进这个家二十多年来,娘和父亲脾气我已经了解,我也从不拿捏着,该说啥说啥。但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其实他们除了从心里和言行上偏向儿子(这个我可理解,毕竟老公是老两口的心头肉),我们的相处还是挺好的。因为他们身上有太多的善良和朴实令我感动。

家有父母,进门一声娘,觉得家里的一切都是生命的,也是温暖的。更因为因为家有父母,我还可以过节回家时走进超市买些二老喜欢的东西孝敬他们。而这一切,也弥补着我对离开人世已久的我自己母亲的愧疚和不舍。

家有父母,回家的路不再遥远,家有父母,不觉得扔在路上的钱花得不值。家有父母,我们俩的电话会二十四小时开机。家有父母,家门口就会有两个等待的身影,两束期盼的目光。

孝敬父母,是应尽的义务,陪伴父母,也是在享受人世间最温暖亲情。孝敬父母,不是为了别人的夸奖,因为我们也会变老,也会眉目低沉,在炉旁打盹儿。

家有父母,我们就是有娘的孩子,家有父母,是拥有着人间真正的幸福。

为人父母散文篇八

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这么美丽的女孩儿,这么美丽的名字。做父母的如何舍得让她被世俗的口水淹没,如何舍得在她不幸的血液中种下,拈不掉的刺。这样一个脆弱的生命,被裹胁在世俗的洪流中,她本应被父母层层保护,如放进无菌室一般的照料,可是却在风口浪尖上被人议论。

或许父母的初衷并不是如此吧,或许只是营销的策略太过成功吧,或许是这个大时代的特色吧,或许人们真的忘记了应怎样当父母,做父母的应如何爱护幼子。

反正若是我,送出去的金币,不管是给了谁,不管他用去做什么,那是他的人品。而我的给予,是我的人品。

一笑的事被刷屏,不知道父母如何给年幼的孩子一个交代?

希望孩子长大了,可以一笑置之。

为人父母散文篇九

长大了些,上小学了。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样宠我了。如果不听话、顶嘴,父母二话不说,就是一顿痛打。要是小时候他们才舍不得打我呢!现在,我不小心说错了话,也会一顿打,就从这起,我开始埋怨父母。

每次弹钢琴,有一个错音就被打一下。一个小时下来,我的手已被父母打得红红的。从此,我几乎每天手都会被打红。就这样,日复一日,我贪玩亲后,手再没被打红过,也就是父母对我的严格要求,才是我被选上了“红星飘扬”。我一次进行了初赛、复赛、决赛和总决赛,虽然只拿了个三等奖,但我还是挺高兴的。如果我拿到二等奖,就可以收到去韩国首尔的邀请函,我的成绩和二等奖的成绩只是零点一分之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为人父母散文篇十

三年前,母亲做了心脏手术,恢复得不错,之后只需每一两个月去医院抽血化验一次,以决定每天的药量就行了。和住院时的心情已完全不同,每次从山村老家到市里医院,我们都当成一次三人游。

最近一次化验后,我们在医院北门外吃灌汤包。我提议,时间挺充足,我们去医院附近的王城公园看菊展吧,前段时间看别人发的照片,可好看了。父亲第一个响应。母亲也说好,再看看菊花。

王城公园里,菊花摆着各种造型,球形、圈形、菊花形、扇子形、游动的鱼、盘旋的龙、飞舞的蝶,龙船里载着菊花,老树上开着菊花,真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菊世界。

天气晴好,阳光温暖。父母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惊奇着,虽说这三年每年都看,一年跟一年不一样呢。

在菊花前,我给他们拍照,两人离得两尺远。我示意父母离得近点,母亲笑着不动,父亲主动挪了一步,距离缩为一尺。我说:“牵着母亲的手。”父亲看了看母亲,听话地伸出手,母亲却把手插进了口袋,父亲手没处放,只好伸到母亲的背后。母亲很不好意思,笑着把头扭到一边。

我让父母为难了。一辈子,他们从来没有在人前拉过手。记得母亲说,结婚头两年回娘家,两人连走路也是一前一后离得好远,好像没有一点关系似的。

正值王城公园举办一个摄影展。其中有张老照片,河上还是老吊桥,站着一对年轻人。母亲仔细看了看,指着说:“是的,第一次来时,公园里就有这样的老吊桥。我穿的是绿色小格子的上衣,也是两条辫子搭在肩上。你爸穿的是白衬衣,跟照片上一样。那时,没舍得照相。”

母亲第一次来王城公园是在1966年。18岁的母亲经媒人介绍,刚与父亲认识。父亲借一辆自行车,载着母亲骑过伊河、洛河,带的是奶奶烙的饼,只在街上喝了两碗稀汤。

公园里的漫步,让父母暂时走出了琐碎的生活,忘记了为儿女操心,为家里的庄稼、狗、猫、鸡操心,隔着几十年的劳累日子,看见了属于他们的青葱岁月。

妈妈年轻时是照过一张相的。年轻的妈妈,眼睛明亮,头发浓密,两条辫子又粗又长。

那张照片夹在镜子的后面,我小时候常看。可惜,镜子被我们摔坏了,而照片因为时间长,粘在玻璃上,一揭就坏了,仅有的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来。后来,虽然我常用数码相机拍过一些照片,但大多都存在我的电脑里,没有洗出来。我能看到,他们却看不到。

母亲说:“跟你爸,这一辈子受了太多的苦,早知道,不跟他!”

父亲说:“现在,你是咱家的老大,说啥行啥,我一句都不敢犟嘴!”

我听着两人斗嘴,呵呵地笑。年轻时,艰难的生活、复杂的大家庭,让母亲受了不少委屈,两人也少不了吵嘴、怄气。如今,一切怨气都化为云烟。父亲脾气好得像个老和尚,跟年轻时完全不一样。父亲说:“你妈是咱家的大功臣,她一病,我才知道她有多重要。”

其实,父亲的话何尝不是我们做儿女的感受。陪着父母看菊展,何尝不是我的幸福。

我让父母看这次拍的照片。母亲笑父亲手里还拎着给我带的枣,照相也不舍得放下。父亲说:“看你妈笑得多自然。”

我选了最满意的一张,准备送到照相馆里,洗一张大大的照片,装了相框,给父母送回去,挂在老家客厅的墙上,让父母一抬头,就能看见。照片上,是王城公园灿烂的菊花,菊花前,是父母比菊花更灿烂的笑容。

为人父母散文篇十一

多年以来,自以为教导儿子还算出色的我,忽然发现,自己一直走在一个误区里——我总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头上,并且不允许他违背。这个错误,我想是很多家长正在犯的。

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喜好和意愿。但是在中国,几千年来,个人的独立性往往受了很大的限制,个人的意愿,经常要痛苦的深埋。

孩子不愿意结婚,怎么办?我想这不仅仅是我碰到的问题。仔细思考之后,我才明白自己以前一直在一个误区里,直到现在想明白了,还不愿意从里面走出来呢!

孩子有自己的.理想,无论这个理想我们是多门的看不上眼,也不能冷嘲热讽,怒目而视。这种态度是对待仇人才能有的,对待亲人,永远不能拿出来。要知道现在的歌星,在以前只能算是优伶而已,而现在,如果能让你儿子成为刘德华,恐怕让少活几年都愿意。当然了,如果你能够柔和、循循善诱的将孩子拉回咱所希望的道路上来,那最好不过。如果不能,那就包容孩子的一切吧,稍加鼓励,会让孩子高兴很久,让它们本来崎岖黑暗的路变得平坦和光明。

可能在孩子眼中,我们已经与很多恶词挂上了勾,狭隘、顽固、不讲理、落后……即使你还上网冲浪,登着小单排满大街转悠,自以为是多时尚阳光的老头,如果你不能尊重孩子的选择,你也会和上面那些词挂钩的。

爱人左一次右一次和孩子提起婚姻的事情,连我都听得烦了,儿子听久了,也学会了跟老人打太极,什么正在谈了,什么已经找到了,借口的花样繁多,保证不带重复的。我们的目标不过是让孩子自己快乐幸福,既然孩子认为不结婚反而更好,那就让单身下去,等到他野腻了,自己想安个家时再说吧!

推而广之,对于孩子自己的意愿,我们都应该尊重,如果他想创业,那就告诉他要加油不要轻易放弃;如果他想去做志愿者,那就告诉他要坚持不要怕苦;如果他想结婚,那就告诉他,宝贝儿,听到这话你妈和我比新娘都高兴。

为人父母散文篇十二

孩子的一切都是父母所无私给予的,不要满心不服气,非要争辩今天的成就是自己当初如何奋力拼搏才换得的。的确,也并没有人会去否认这一点,但是孩子,要知道,若没有父母当初的茹苦含辛与一辈子的关怀备至,我们根本不复有奋斗的基础,又何谈成就?热爱父母,当是为人子女一生的奋斗方向。

父母倾尽一切去哺育孩子的时候并不曾希望将来孩子能够怎样报答,他们傻傻的,只是要孩子过的好,这样便好似获得了人生中最大的满足,而从不会在乎自身境况的困窘。而便是这种傻,我们当一辈子铭记。父母不希求孩子们的报答是因为他们对于孩子的爱是真的纯洁无暇,发自肺腑。然而作为孩子,报答却只是最基本的'一种孝道。努力尽好孝道,这辈子才不会让自己在自悔中痛苦。

作为孩子,永远无法真正领悟父母的茹苦含辛,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自己人生阅历的丰富,随着自己道德思考变得深沉,这种感悟才会逐渐变得真切。

孩子,趁年轻时,趁自己还有机会不去选择后悔的年轻的时候,好好尽孝,好好地对父母,这并不是什么样艰难的事情,对于真正懂得孝的重要,真正感谢父母的恩情的人而言,它甚至算不上一个要求,只是一个出于本能的天性。

有一天,父母会慢慢变老,白发苍苍的背后,他们对我们并不会有任何的要求,因为父母从不愿因为自己而打扰到孩子,从不愿孩子为了自己去变更些什么计划,而倘使真的这般,他们也会感到惶惶不安,感到对不起。

长大后的我们,有了爱情,有了事业,生活变得忙碌,生活变得充实,却在无意识间逐渐忽略了父母。因为生活中有了自己的另一半,所以许多的爱一下子倾注到他或是她的身上,若干年以后,孩子,你也将会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似乎,生活更忙碌了,你的爱,需要覆盖的范围愈加广泛,爱人和孩子逐渐成了第一位,父母就这样逐渐地被冷落了。而父母们,虽略有感伤,然而见到子孙和乐,宁愿自己孤独,也是不说。

然而,为人子女,孩子,我们却当沉思。

一个人的心并不很大,父母并不会要求占据孩子心灵的百分百,及至后来孩子成家有了孩子之后,自己在孩子心中所占据的比例将逐渐减少。可他们不会伤心,只是会微笑着将更多的比例让出去。可是,孩子,心中所占据的比例可以缩小,然而对于父母的爱却不能减少半分。心的大小有限,然而大爱无限。我们能做到,纠结只在于,是否愿意这样去做。

孩子,或许现在年轻还不知事理,然而对于父母的爱,等不起。无论是怎样的年轻,在父母面前都请学会缓下心来,收起不高兴的脸色,为父母露一张可爱的笑脸,然道真的有那么艰难?当父母年迈时,很多事情在我们看来会显得笨拙,但是孩子,不要不屑地走过,你应当是笑着弯下腰来耐心地帮父母解决,就好像当年我们穿着开档裤愚笨时父母对我们的那般悉心。我们能给父母的是愈多的慰籍和感动,而不是惋叹唏嘘。这样,等我们年老之时才会一身坦然,毫无愧欠。

热爱父母,一如父母这一辈子于孩子从不曾间断的无私的大爱。人这一生最重要的,莫过于此。

为人父母散文篇十三

很长时间没回家了。

偶尔回家,正看见父亲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

心里顿时升起一种莫名其妙的感动和亲切。靠着父亲手里的锄头,我们在艰辛中长大了。锄头的把很光滑,父亲摸在手里的感觉不知道象不象摸我们小时侯光滑的脊背。总之,小时候我们能扛得起锄头的时候,就缀在父亲的身后,一起在地里去翻弄我们的生活,晚上就光着脊背钻在父亲的臂弯酣酣大睡。

不与父亲在一起睡觉有30年的时间了吧,想起小时和弟弟双双卧在父亲身边的情景,再萌发出与弟弟父亲睡在一起的想象,自己也不觉哑然失笑。

对于土地的记忆,我突然苏生了过来,觉得应该去看看。

下午,我特意帮着父亲扛着锄头来到了这块父亲耕耘了大半辈子的土地上,这种感觉还是那么的亲切!

说实话,对于土地,我没有忘却,上初中时学过秦牧的散文《土地》,土地在我的脑海就有了一种深沉而厚实的印象。那时候,我为父亲,也为土地感到自豪。我还很清楚的记得那时我当着父亲的面读《土地》,父亲连连点头说我读得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变迁,土地陌生了,土地的印象也慢慢模糊了。

今年我和小弟分家,我们都得到了我们各自的土地,父亲的土地减少了很多,我们想减轻他的负担。我和小弟的土地也就是荒芜的代名词。可是,有父亲在,土地就不会荒芜。

父亲离不开土地!

父亲如果真的老到什么都不能干的时候,我想他一定会常常去土地上转转,那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一辈子了,终于从土地上解放了;可同时,又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痛苦,也许,他要永远离开土地而又回归土地。

有父亲在的土地,是一块成熟而厚重的土地;当父亲有一天回到土地之中去的时候,我不知道我将用一种什么心情来对待眼前的土地!

在我们的心里,父亲也是一块深沉而厚实的土地!

二、母亲的鸡雏。

母鸡又上蛋了,她还是不灰心,她总希望有一大群鸡雏。

可是,母亲近年来喂鸡就象无法摆脱的宿命似的——总喂不成器,不是丢失,便是死于鸡瘟,连她自己有时也说这是“命”了。

于是,我们又看着母亲抱着老母鸡,将画了的蛋放在鸡窝里,去实现她的愿望……。

隔了一段时间回家,听见小鸡“叽叽”的叫声,才想起母亲的鸡雏。问她,结果20多只蛋只出了4只鸡崽,我想这孵化率也太低了吧!

大约又有一周时间才回家,回家便发现母亲正在找鸡雏。问她,原来,四只小鸡已经只剩下一只了,其余的三只被不知被谁家的猫两天来全咬死了,母亲生怕这唯一的小崽儿再落入猫口,团团地寻找这幸存者,我说,老母鸡呢?母亲说老母鸡要产蛋了,它不带小鸡,还啄他它,所以小崽儿怕生,整天不敢出来见面。

我也赶快帮着找,其实我的心理已经不抱什么太大的希望。也许,这种结果再次验证了母亲不能喂鸡的宿命。

我想,这小家伙处境这么艰难,过早的被母亲抛弃了,它还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呢?而邻家的'猫又这么可恶。再说即使不被猫吃掉,它能顺利长大的机会也太少,比如是病死,或者是其它不得善终的结局都有可能。

因为想到希望的渺茫,自然对寻找小鸡也就不太热心。可是,母亲急得到处呵唤,连声嘱咐我把那只该死的大黑猫看好,我一边应着一边想:也许这就是一种态度,有些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放弃;而我更聪明的认为对于一个希望不大的东西我们应该果断的提前放弃,免得到时徒增不必要的悲伤!

母亲对我说,她要把它藏在我们的客厅里。因为客厅刚好摆弄了一下,整个屋子比较严实,猫不会进去。我当即就反对说:

“这不过就是一只小鸡雏呗,还需要这么费功夫!”

我甚至差点说出万一丢掉也就算了的话,不过没说。因为看到母亲护着一只小鸡的态度,多少也激起了我对弱小生命的同情。但是,一想到小鸡的将来,我又没有太多的信心!因为它要长大的路还太长。母亲要坚持,我也就不反对!

有些事本身是不对的,可是你坚持下去,说不定就对了;有些事情,你想着是对的,但你不坚持下去,到头来也成了错的。

母亲是不会去思考这么复杂的哲理问题的,她只知道小东西活着,就是一条生命,至于它能不能顺利长大,她没思考过。

母亲带着鸡雏,如同带着她自己的孩子。

我想:无论多么成熟客观的思考,都比不上一颗发自内心的同情弱小的心,因为那里面有对生命最细心的的呵护!

为人父母散文篇十四

我想对我影响最大的女作家应该非三毛莫属了,遇见三毛,好像是在六年级的时候吧,那时姐姐送我两本书《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上下两本,至今还记得书的封面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里面的照片,很美。

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喜欢三毛的,她笔下的那些故事,还有跟何西的爱情故事深深地触动着我,喜欢她自由自在不受束缚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的样子,从来都不会向命运低头,不畏权势,孤身一人在国外,却也生活得很好。在我看来她是乐观的,即使在何西溺水身亡之后她选择了自杀。

三毛,这个神秘的女人,我想要慢慢地去了解她,不知道为何总是被她深深地吸引着,在了解她的同时,自己也在静悄悄地改变着。学习、旅游、感受、文学、写作、看书,这是三毛所拥有的,也是我一直向往的。期望跑到陌生的城市或者陌生的国度,像三毛一般,看不一样的风景,了解不同的人文地理。

对于三毛,不敢说是深入灵魂的热爱,可我感觉,对她,我真的很热爱,每一次读她的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感觉她就是我内心深处的.另一个人,总能触动你内心深处的东西,总能去做你想做的事,还可以写出自己一直很想写的文字…她好像总是可以看到我想看的风景,总能用我最喜欢的处事方式去一件一件地把事情给解决掉,有时候会想要逃,但是不会逃很久,自己在做的事,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一看到希望就会去继续努力,即使有时候别人觉得你应该放弃。有时候会感觉三毛就像是另一个自己,另一个更好的自己,所以一直想要陪在她的身边,渴望着可以更她聊一聊,渴望着知道她没有写进书里自己却经历的故事,如果生在那个年代,有机会认识,我想我们会是很好的朋友吧,会是那种见面不会说很多话,会一直沉默沉默一整天的都有吧,会偶尔聊一聊哪里地趣事,会聊一聊各自喜欢的作家,也会讨论着在假期可以去哪里感受那些人文地理,当然也会吵架,但是我喜欢吵架,因为吵着吵着我们就会笑,吵着吵着我们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感觉这一切都好真实,总有一天,我会努力地去看你看过的风景,去感受你的感受。

为人父母散文篇十五

“老太太,我回来了!”每天,从外面回来的父亲边推开门边大声喊着。可“迎接”他的是母亲略带责怪的“回来就回来,喊什么喊!”父亲咧嘴一笑。

以前,我一直认为,父亲与母亲之间大抵是没有爱情的。母亲总怨父亲懒,怨父亲不做饭、不洗衣服、不做家务;怨父亲不会心疼人,没能在自己生病难受时端汤送水的服侍;更怨父亲每天忙着拉二胡,让她整日辛苦劳作。父亲总嫌母亲烦,嫌母亲不分青红皂白,乱发脾气;嫌母亲大嗓门还爱占小便宜,不懂处世还无理取闹;更嫌母亲小心眼还管得多,他干什么都要挨训。就这样,一个怨,一个嫌。

随着我的成长,我看到了父母从青年、中年携手相伴走到老年的过程,他们以一种最质朴、最古老的方式把爱情升华成为亲情。父亲高兴时会喝两杯,母亲便一面嗔怪,一面把好菜推到父亲面前,自己吃饭时又少夹了许多菜。母亲怕冷,冬日的平房尤其的冷,父亲每次都提前上床,待睡暖和,就换个位置,这时收拾好的母亲,正好休息。母亲不在家时,父亲会和我聊到母亲,他总说“你妈这个人呀,只要活着,就有干不完的活儿,怕是得干到累死才能停了。有时间的话让她到你家去住几天,就说让她和你作伴儿,趁机让她休息几天吧。”我无语,羡慕——羡慕这份发自心底的关爱与心疼。母亲有时来电话,三句话没说完,准会大骂:“你爸这个人,总是不知道替我想,什么事都自己做主。我有天晚上起床后突然摔倒,把你爸吓坏了,从那天以后,只要我晚上起床,你爸会立马坐起来“盯”着我,母亲很生气地说。你说,大半夜的他不睡觉盯着我干嘛?”我无语,感动——感动于妈妈发自心底的高兴,感动于爸爸发自心底的相守。

诸如此类,父母爱情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渗透总能让我轻易感动。那时,我看见了。其实,父亲是离不开母亲的。身体有些小毛病,总是像个孩子一样急急忙忙告诉母亲,有什么生气的、看不惯的事情,总会第一时间给母亲叨叨,什么活也不干,什么事都得依赖母亲。而母亲虽然还在不停训斥着父亲的'种种不是,却也从来不曾后悔过这场婚姻。虽然现在她还是什么都得操心,什么都得干,但她离不开父亲,离不开这个家。

我想,这对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夫妻,他们的爱情,没有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语,没有滚热发烫的山盟海誓,他们之间甚至没有说过一句“我爱你”。但他们的相守,他们一生陪伴的真情,全部溶入到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平凡而又普通的生活中!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营造了一份属于他们的爱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