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喝茶与禅心散文(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2:46:42 页码:14
2023年喝茶与禅心散文(模板10篇)
2023-11-12 12:46:42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和梳理思绪。如何发展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使生活更加丰富有意义?这些是修辞手法的具体例子和运用技巧,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喝茶与禅心散文篇一

初识古琴,还很年幼。那日母亲携我去家乡东面的山林间拾菌,烈日高炙,我本已无心采拾,便沿着山林小径游荡,不觉渐走渐远,只见山涧奇松怪石,叠瀑潺泉,百鸟飞溅,虫蛙低鸣,心中难免有些恐意,想往回走,哪知才发觉已然找不到母亲。我自年幼,便哇哇哭了起来,忽觉有人摸了摸我的头,转身回去,是一个白发苍苍,一袭白衫的老者,老者微笑问我何故嚎哭,我告诉他在山间迷路,找不到娘亲。老者摆手叫我不再哭泣,说给我一曲,以定心神。

只见老者解下身后的背囊,打开而来,是一把我从未见过的物器。一方棕栗色的木头上栓了七条丝线,老者坐在一块大青石上,起手轻抚丝线,便就发出了声响。我不明这是何物,只觉声色好听,便停止了哭泣,凝神听去。这丝线经过老者的手指抚摸,便像溪水一般,潺潺流出美妙音色,这音色婉转曲回,又空灵悠长,像是由老者心灵所发,却又浑然混同在了这青山绿水的自然之间。

那时的我自是不懂得这些,只是觉得好听,声声入我肺腑心脏,不知不觉我已痴迷呆滞,直到母亲找到了我,将我唤醒。我晃过神来,却见那老者早已不知去向,原以为是梦,可那青石上的坐压痕迹表明,这一切是那么的真实。

长大多年,心中一直对那悠绵琴音难以忘怀。也曾四下寻访过,却都不知是何乐器,身边有人告诉我,那是筝,我看其形状确有几分相似,但闻其音,却又不同而异。

直到近日,我与友人合作的生意失败,相自苦闷,找不到解决之法,放弃经营心又不舍,不放弃只怕失去更大,但觉人生索然无味,心情愈是忧郁。友人说不如去古城西郊的山中游赏散心,免得憋出病来,我心想也对,便与他一同前往古城西郊的清泉山。行至山腰却下起大雨,但见树荫叠嶂中有一寺院,我与友人便前至敲门,以寻避雨。开门的是一个小和尚,约莫七八岁,只见他对我们一揖,问清缘由,便引我们进入厢房。

雨似乎没有停歇的样子,转眼便已天色黯然。我与友人有些心急,便想找知客僧寻把伞来下山而去。于是我来到大殿,却没有发现有人,又转到后院禅房。这是一座小寺院,没有多余的房舍,只见一间房舍亮着灯,门却没有掩上,我便走了进去。

禅房里没有人,打扫的却很干净,透出一阵阵淡淡檀香。我环顾四周,房舍里并无他物,墙角摆了一排小书架,上面放有一些经书,我粗略一翻,只有《六祖坛经》是我读过的,其它并不识得。床榻上没有被褥,中间放了一个蒲团,蒲团上搁了一本已翻开了的书,想是这禅房的主人正在看书,忽有急事,匆匆而去,连房门都忘了掩上。我走近一看,这书本上的文字我居然一字不识,看似像汉字,却又不是汉字,恍惚间只觉得在哪里见过,却又一时想不起来。

心中正自纳闷,忽闻一声“阿弥陀佛”,回身一看,见是那知客的小和尚。我连忙向他道歉,不该擅闯禅房。小和尚说:“施主多礼了,我本在此为师父打扫房间,忽然想起柴房水已烧开,便急忙出去,忘了关门。这里也别无他物,施主可自行参观。”我抬起蒲团上的书来问道:“小师傅可知这书上的字是何字?”小和尚答道:“这是琴谱,上面所记乃琴音变化之技法,不是文字。”琴谱?我忽然忆起,这字在当年见那老者时,他背囊中的纸笺上,亦写有这样的字样。

这是琴谱,同样的字样,我的心里忽然思绪千万。连忙问那小和尚“汝师现在何处?”小和尚说:“师父在后山小舍。”我忙问可否带我前往,小和尚说他正要送食过去,若我要去可一同前往。

这时雨已渐停,友人在厢房中已然睡着,我便就安心随小和尚前往后山。后山上路异常崎岖,幸得小和尚沿路指点,才不至于摔落岩崖。约莫走了半个时辰,但见前方树荫里有灯光透出,小和尚说那便是师父所在之小舍了。

小和尚敲了敲房门,来开门的是一个三十来岁,身着青色袈裟的`僧人,小和尚唤他作师父,并把食盒放于案几之上。这青衣僧人看到了我微微向我点点头,说:“施主远道而来,有失远迎。”我急忙还礼。小和尚放下食盒后便自行离开了,青衣僧人邀我坐下,并烧水泡茶与我对饮。我见这小舍比那禅房更为简洁,中央有一个案几,两个蒲团,其余并无他物。目光刚要收回,却见烛台下面放了一样东西,是那个能发出悠绵深远韵味音色的东西。窄长的木条上系有七根丝弦,木条一则刻了十三个白点,是它,是当年那个老者所弹奏之乐器。

青衣僧人见我对着乐器久久凝望,微微笑道:“施主也对瑶琴感兴趣?”瑶琴,我第一次知道它的名字,回过头来看向青衣僧人,僧人见我一脸茫然,便续道:“其实它就称琴,也叫瑶琴,现在大多人又叫它作古琴。乃是上古余音,只惜此物向来曲高和寡,世人对它的了解也越发疏远。”

我忙将我幼时奇遇告知青衣僧人,青衣僧人说:“施主有此奇遇,便是与此物有缘。缘起自要珍惜,缘落却也不必揪心,这缘分如屋外树叶,自有枝繁叶茂,也有叶落满径。”说罢青衣僧人端详了我的面容又道:“我看施主眉心紧锁,面带愁郁,不知有何心事?”我告诉他生意失败,辛苦半生所获全然失去,自已觉人生无味,有些轻生之念。

青衣僧人听罢笑道:“如此之事,自再平常不过,有也好,无也罢,都不过如流水如行云,皆为孑然。人出生时不带一物,人逝去时也带不走一物,这些又有何可恋之处。然人之生命,乃历尽千百劫难方可成人,却又怎可轻易放弃,虽说皮囊之相,一切皆空,但是未得佛法之前,这副皮囊还是要身心相通。”

我不明白他之所说,便道:“还望师傅赐教。”青衣僧人问道:“你觉得在此世上何人最大,又何事最重?”我略一沉吟,说:“自然皇帝最大,国事最重。”青衣僧人笑道:“你看这大千世界,无比繁华,可你闭上眼来呢?”我闭上眼说:“什么也看不见了。”青衣僧人说:“善哉,现在你感觉什么是最大的呢?”我想了想说:“我只感觉到我的存在。”青衣僧人点点头道:“这就是了,红尘万丈的繁华,都是你心之所造,你一闭上眼,这些你心之所造的色相便都不存在了,这时候只有你自己站在这世界中心,你想念何人何事,都是你心之所想,这万千世界也是你心之所化,你心若是平静了,那睁眼闭眼都是一样,风不动,幡亦不动,乃是心在动,心性若静,自在成佛。”

说罢,青衣僧人抱过琴来,放于桌上,说道:“今日贫僧与施主有缘,此琴亦与施主有缘,便献一曲,赠与施主。此曲名为《渔樵问答》,是以答式的旋律,描写渔夫与樵夫的对话,渔夫和樵夫看着滚滚江水向东流去,不禁感叹,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世事,都付一笑中。”话音一落,指尖便轻触琴弦,妙音立即四散而来。我闭眼凝听,只觉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这和我多年前遇那老者的心境是一样的,恬静,安然,又有些心性神逸。琴音合着禅道的幽静,亦如那屋外挂在树叶上的雨滴,似滴非滴,却又仿佛和树叶融为一体,那么和谐天成。这时的心境如此平淡清幽,感觉心中像是盛开出一朵洁白的青莲,在那琉璃的水面轻轻飘荡,世间诸相都遁于后,莲心不染凡尘愿。

青衣僧人一曲终了,双手轻轻压在琴弦上。而我渐渐有些恍惚,身体已然入定,心神却无比清晰明朗。青衣僧人起身走出房去,他的背影渐渐湮没在那无尽的夜色里。独留我,与那绕梁的琴音,久久回味无穷。

正是:

泠泠七弦音,素素指中卿。

闻道尘俗远,曲意悟禅心。

喝茶与禅心散文篇二

我所在的小城产茶,但我却没看过采茶和制茶的过程。我是在一种不知不觉中爱上喝茶的。最早的时候,是因为看着家里的茶放着也是放着,本着不浪费的原则隔三差五的给自己泡上一杯。一开始喝的是我们这一种普通的茶,叫翡翠茶。说句实在话,不是很喜欢。或许是恋着那种淡淡的苦味,偶尔的还是会喝上一杯。喝着喝着就习惯了,习惯了闲时给自己泡上一杯茶,习惯了那种淡淡的苦。很多东西大概都是这样,一旦习惯,就很难舍弃了。

后来,我们这有了一种上好的茶,我们称之为白茶。于是我便开始喝上了白茶。不愧是名茶,品质还真的是不一样。第一次喝,我就喜欢上了它的清香。

再后来,家里的茶越来越多,铁观音,花茶,藏茶等都有。于是我就轮换着喝,细细地品。

有人说,喝茶,喝的是一种情调。所以,但凡喝茶的地方总是特别的雅致幽静。古朴的陈设,缓缓流动的音乐,这时若是邀上三两知己,手捧香茗,温声浅语。如果屋外还有淅淅沥沥的雨声,或是暖暖的阳光,那种感觉,让人觉得今生有了此刻,足矣!

喝茶,喝的还是一种心境。于我而言,最喜欢在有点寂寞的夜晚,泡一杯清茶,独坐在窗前,在氤氲的茶雾中,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浅浅的苦涩,想浓浓淡淡的心事。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切的疲惫和烦杂。那一刻,心是那样的安静。静得只有眼前的温暖,手中的茶。

朋友说,我是个十足的小资,很有点理想主义。我总是笑笑,不置可否。私下里一直以为,包裹女人的,不能全是柴米油盐,还得染点书香,沾点浪漫就最好了。

早些年有一个很可清高的理想,那就是当图书馆的管理员,理由就是天天可以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书。现在想来蛮好笑的,但那种爱书的情结却依旧存在。爱书的人大多有点寂寞,也有点清高,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或多或少都有一点理想化。

书和茶似乎总是连着的。有一种场景总让人如痴如醉,不胜神往:窗外潺潺细雨,屋内融融的炉火,闲闲地一捧香茗,一卷诗书。所谓红袖添香,不外乎此。

现在,我似乎已没有了什么过高的理想,要说有,依旧还是那点小资在作祟。熟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开一家茶馆。室内得古朴典雅,在如水般的古乐声中,身着旗袍的服务员袅娜地穿行在其间,除了缓缓的音乐,一切都在轻声细语中进行着。我和我的三个姐妹,用不再年轻却依旧美丽的笑颜迎接着前来的每一位朋友。

关于这样的美好描述,朋友们已经听了好多次了,可是依旧只是描述而已。因为现实和理想永远都有一段不近的距离。

或许有一天,你在某个城市的某个角落,会邂逅这样一个茶馆,而馆主刚好是四个老太太的话,请不妨进来坐坐,或许我们能续上一段从文字中走出的情缘。

喝茶与禅心散文篇三

这是我毕生的追求。看书不是读书,我不要求自己本本精通,喝茶不是品茶,我不强求自己辨明每种茶的细微差别。但我要求的是看书和喝茶之后的呢份恬静,可以张口就来,品天下的气魄和魅力。

书是我最好的伴侣,任何时候我们都相依为命。它了解我,比我自己都了解自己,书一直都在坚持告诉我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书不嫌弃我,不强求我,它再用自己的方式让我和它融为一体,时时刻刻,寸步不离。这个过程是甜蜜的,伴着艰辛,透着光亮。

茶是我最好的朋友,它是个全职的医生。任何时候有它在就有了安康。累了,困了,倦了,亦或是高兴了,读书读到狂喜处,惊诧处,佐一口茶来就是了,它都明白,无需言语。不管是微苦的茶还是清香的茶,总之,尽职尽力。

书中自有天下在,网络世间万千事。读书是最划得来的事情,只要不长的一段时辰,书中的精华就以知晓,书中价值越高知晓的就越多。和丰子恺先生一样,我也羡慕呢些躺在草地或是成双入对的看书的人,我更羡慕暖着被窝拿着书本昏昏欲睡的人。我也是一样,读书必定是要劳心费神的,除若是文艺诗歌散文一类,还可偷得些许清闲,随遇而安了去。

读书来不得半点虚假,书是你最好的伴侣不假,但正因如此来对你格外的苛刻。读到几分了,掌握了多少都是基本本毫不差的会有所体现。想起白院长一言,不要说你这次开始没发挥好这样的鬼话,平时怎么现在就一定有体现。

今天就到这吧,实在困。

喝茶与禅心散文篇四

父亲,每次煮饭都蒸一碗开水倒在茶壶里泡茶,让父亲喝。

父亲喝茶有一个特点:他喝茶就像别人喝烈酒一样,倒一小盏,放在椅子旁边的凳子上,人靠在椅子上跷起二郎腿,每喝一口茶之后,就闭目养神一刻。特别是在夏天的黄昏,他手里多了一把扇子,闭眼摇扇,神态悠然自在。我小时候,看父亲喝茶那么神气,便抱起杯子牛饮,感觉却是淡淡的没有一点滋味。父亲看到我牛饮平淡地说:“吃东西不放在嘴里咀嚼,直吞喉咙能有味道吗?”我听出父亲的言外之意,于是,也学着父亲喝一小口含在嘴里,半天也品不出什么滋味。我说父亲是骗人的,其实,他也根本品不出茶的味道,只是故作高深。父亲说:“吃东西什么时候最有味道?”我很快地回答:“当然是最饿的时候。”出口之后才知父亲想说,喝茶最有味道是口渴的时候。

在我心田。我感到茶的滋味,感到生活的浓缩,原来幸福是在艰辛之后。

从那以后,我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品茶。每次喝茶总是要等到口渴才喝,随着时间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天都在幸福中品茶,茶味渐渐变淡,觉得自己根本品不出茶味。淡,是因为平时吃得好,不口渴。生活也一样,幸福之后是一种平淡。平淡总是最稳、最充实、最美的。以前总想着追求幸福,是因为没有幸福才可以追求幸福,有了幸福自然会回归平淡。如果上班只为工资,说明还没有找到幸福的感觉,还是为钱发愁,为钱奔波;如果上班是为了体现自身的价值,不是为了钱而工作,说明他已经生活在幸福中。

父亲喜欢在酒后喝茶,在醉醺醺的时候,用茶来清醒自己的。

大脑。他喜欢在劳作之后口渴时喝茶,在黄昏夕阳落山的那一片宁静中品茶,然后独自静思。

生活就像喝茶的过程,反反复复,时而浓得发苦,时而又淡得无味。不管怎样,茶是要喝的,生活是要过的。茶的浓淡都是一种生活,人生如茶。

喝茶与禅心散文篇五

直到昨天,为了不浪费茶叶,我独自一人,对一盏刚泡过几遍的茶,有一搭没一搭地开喝时,或许是因为没有茶伴,或许是因为对茶缺少一份挚爱,茶泡开后,我没有急着去喝,而是直到茶水已经变成温温时,我才休闲地端起茶杯。但茶刚一入口,我就感觉到嘴里特别饱满,而且茶水下到咽喉好一会,嘴里好像还有一种很甘很润之感,我猛然领悟:这应该就是他们所说的茶肉了!因为这一盏茶算是好茶,而按照善于品茶之人的话:只有好茶,才有茶肉。我终于体悟到了。

有一句俗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世上很多东西,不是你急于感受就能感受得到,或者需要静心,需要一种很平淡的心态,只有在那样一种状况下,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才会不经意中有所收获。更重要的,还需要积累,有一个词叫水到渠成,也有一个词叫厚积薄发,没经过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积聚,所有的急于求成都只能呈现竹篮打水的现象。

品茶如此,人生不也如此?

喝茶与禅心散文篇六

喝茶是现代生活中最常见的普通琐事。好像现代生活,大多数人都离不开喝茶。再说喝茶本来就对人的身体有很多好处。

喝茶可以治伤风,清肠胃,暖胃,清神,健脑,助长学问,尤能解困,打发瞌睡。喝茶,是中国人久远的习惯和传统,历史悠久,由来已久。十几岁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里边演的是唐朝茶圣陆羽,为创作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茶经》,跋山涉水,踏遍名山大川,终于完成第一部《茶经》,在中国茶道奠定了茶文化。此书讲解了关于茶叶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是部茶学专著,它不仅是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将普通喝茶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是中国古代论述茶叶的重要著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我的记忆中,最早老家人喝茶,不是现在的工具,也不是现在的茶叶,更没有那么多的名堂。

当时我很小,爷爷辈的,父亲辈的都喝茶。他们喝的茶叶,是砖茶和茯茶,砖茶都是长方体的,茯茶样子跟窝窝头差不多,品种以陕青茶为主。陕青,全称陕西青茶,也叫陕西绿茶。主产于陕西省陕南地区。陕西以紫阳、安康、岚皋、汉阴等12个县的茶叶产量最多,而“陕青”为陕西绿茶的总称。其中,以紫阳宦姑毛尖、平利三里垭炒青、白河家园炒青、岚皋万安寨炒青和西乡子午仙毫最为有名。陕青以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著称。紫阳绿茶是富硒茶的典型代表,外形挺秀,色泽翠绿,栗香浓郁,汤色清澈明亮,香高味浓,醇厚回甜,茶汤浓而不涩、耐冲泡等独特品质。

当时的老一辈,喝茶也没有现在的先进工具,逐如什么高级的水宜生、磁化杯之类的,熬茶也没有电炉子等先进工具。

熬茶都用的是沙罐,沙罐又名砂锅,最早称沙罐,后来好像有“打破沙罐问到底”之说。这句俗话,最早在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拙轩颂》中,他写道:“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后来演译成了“打破沙锅问到底”一说,将“沙罐”演译成了“沙锅”。沙罐制作从取土、配料、加工、制作、出品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土,老家沙罐多数是从陕西耀州而来,耀州陶土丰富,制作的沙罐细腻,形状美观。

在我们陕西渭北和甘肃部分地区,过去的特色传统茶点饮食,农家古今相沿,是一种独特的品茗风俗习惯。主要用具就是沙罐,以前的小沙罐子很小,喝罐罐茶的时候,罐罐里倒上水,放在火盆、或者土炉子上烧,等到罐罐里的水开了以后,将茶叶放到罐罐里,等茶叶被烧开的水溢出好几次,也就是茶叶的味道入到水里,用准备的小杯子分开茶水,以便饮用。然后再给罐罐里加水,继续烧,边烧边喝,最好是火盆旁边烤上馒头,边喝茶边吃烤干的馒头,确实是一种生活的享受。

记忆中这样的喝茶方式,一般都是家里来了贵重客人,由家里的大人陪着客人,一边聊天,一边喝茶,头遍茶是不给客人喝的,因为头遍茶没有熬到味,二遍茶才是敬人的茶,必须让给客人喝。而且家庭有条件的,还要给客人装几锅子水烟抽抽,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以示主人好客之道,实在没有水烟的,就让客人品尝家里最好的旱烟叶,当然是多年的陈年存货。

提起喝茶,时常会勾起我的陈年往事的记忆,有好多的回忆,说起来都是心酸。小时候,我记忆中老家农村,我的亲人们喝茶,喝的都是罐罐茶。多数人日子过得都不是很富有,就那二两陕青茶叶也没钱称,东拼西凑的。因为没有好的火盆,或者熬茶工具,就用破烂的脸盆当火炉或者火盆用。没钱买沙罐,就用油漆罐或者胶水铁皮罐,做熬茶罐。经常会因为不慎,为了喝那一口茶,火苗在燃烧过程中,蹦窜到炕上,炕上羊毛毡和被褥着火时常有的事。有的年轻人还因为这些事谩骂老人,我的印象里大有人在。

我们弟兄俩个,也是在山里种地干活学会了喝茶,曾经因为喝茶,闹出过一段笑话。九二年家里盖房子,盖房子全部买砖太贵,为了省几个钱,我弟兄俩打土坯子,打乏困了就喝茶,我因为手残疾不能打坯子,就给弟弟供土。为了让弟弟多打坯子,让他多喝茶水解乏,我就给弟弟茶杯子里多放了茶叶,谁知道茶水也能把人喝醉,把弟弟竟然给喝醉了。父亲后来知道了,说我一顿道:“再好的东西,适可而止,好过头了,就成了毒,就是白糖,吃多了也会闹肚子。”话是这样说,父亲说啥还真有啥事发生。后来我在装卸队上班,把弟弟介绍到西安开关厂倒仓库,仓库里白糖多,弟弟见白糖没人管,肚子饿了一顿吃半碗白糖,果然闹肚子。所以,凡事物再好,都有其两面性,这已经成了今生最大的教训。

喝茶是好事,从中品味人生哲理。古人云:“茶过几杯,茶香悠淡。苦涩渐远,犹如秋末初冬,深秋的萧瑟,初冬的乍寒,生命暗淡褪色,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包容淡定,儒雅清新。

品茶是品人生,即饮茶茗,清苦后发,伴岁月流年,儒雅而凝重。

喝茶与禅心散文篇七

转眼,已入秋。

长长短短的故事,终于要告一段落。

我沿着记忆的脉络,且行且想,不知还能否遇见那位捡拾枫叶的姑娘?

立秋的头一场雨便下的那般热烈,似乎要为这浮躁的世界洗尽铅华。雨中的人,一定都肩负了重大使命,行色匆匆的,让人不敢惊扰。

我只有一个人,收拾久违的素心,去感受这季节的深情。

你一定不知道,我曾疯狂的在雨里淋过几回,只为零距离的去感知这个世界。真善美,在初生的雨里,也终于找到了归宿。

一场秋雨一场寒,一直都喜欢秋日的微凉,恰到好处的温度,不刺骨,总入心。

彼时,约一位知己,围炉煮茶,读读经书,聊聊诗词,让闲散的时光,在指尖萦绕。

这样的他,可以是萍水相逢的客,可以是诗酒添香的友,亦可以是青灯古佛旁的居士。

这样的日子,不必太多,一两回便足矣,剩余的时间留着回味与感怀。毕竟,最美好的东西,永远都是回忆着的。

交心,淡如君子,一个懂字便胜却所有。这样的友人,我是不愿与风月有染的。因为,染上风月,便会占有,如此,徒生烦忧。

多少人把知己知彼误会成了风花雪月,淡淡相交岂不更好?不需要任何的承诺,一朝想起,便约至清雅之地小聚。若不记得,也没关系,有这样一个人,虔诚着我的虔诚,隔空相伴,也算妙事一桩。

一起喝茶,并非要对茶艺有多精通,有喝茶的心情就好。青瓷与茶水的碰撞,总能缠绵出几尺馨香,几缕宁静,在这样的意境下,总会不自觉的想起前因后果,前世今生。

我想,我的前世一定是生长在珈蓝寺旁的古木,静看红尘,悠然终老。也一定见证了许多善男信女的爱情,所以今生,才能如此修一颗心,等一段相遇。

在一盏茶里闭关吧,用茶的清雅浸润你的蕙质兰心,相信总能遇见那样一个人,与你举杯言欢、心照不宣。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那盏茶,和陪你喝茶的人。

喝茶与禅心散文篇八

喝茶的人,如今越来越多。喝出了遍地茶馆,喝出了无数茶叶店,喝出了茶叶一条街,还喝出了个茶叶节。茶还成了名贵收藏品。在茶上发大财的人,就更是无计其数。这茶简直成了精变为宝。至于茶叶的种类,茶叶的炮制方法,茶叶的包装形式,制茶的高超技艺,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在“茶”字上显出的智慧,今人早就超过“茶神”陆羽。这不能不说是茶文化的幸运。

若想达到这个目的,喝茶的方式得讲究。喝茶方式不外乎,细喝和粗喝两种,亦可称之文喝和武喝,或曰雅喝和俗喝。比如,北京的老舍茶馆,起步时期街头摆摊儿,粗瓷大碗一字排开,见色不见形的茶水,来往客人掏五分钱,站在摊旁扬脖喝下,解了渴润了肠胃,继续赶路或游玩。这就属于粗喝。后来老舍茶馆进了楼,八仙桌雕花椅,提梁壶小盖碗,干鲜果品小点心,看着玩艺儿品茶,从容之中有种享受感。这就属于细喝。非常荣幸,老舍茶馆这两种方式,本人都曾经领略过,感觉自然不同:前者爽,后者温。两者相比无所谓优劣,只是随着生活安定,更多的人还是欣赏文喝。这也正是茶馆多的缘故,茶事比往年兴盛的原因。

喝茶的最佳环境,我以为,用四个字即可概括:幽(静)、清(爽)、畅(快)、随(意)。在茶馆听说书唱戏,在茶馆大摆龙门阵,到了晚年都不太喜欢了,更钟情于布置幽雅,音乐悠扬,茶食自取,慢腾腾地跟友人聊天儿,这样的茶馆似乎更合性情。所以我经常去,并且跟朋友推荐北京的杭州茶食店。原因就是这样的茶馆,一无时间限制,可以任意聊天;二是茶食自选,随意又很可口。当然,那里的环境布置,还有一派江南特色,让人有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比这更重要的就是,价钱适合普通消费者,不用另加价就可入单间,这一点也是它的优势。可惜这家茶馆如今停业了,成了我饮茶经历中的往事。

倘若是个人平日喝茶,自然无须那么讲究,不过,有两点不可以马虎,除了适度的冲茶水温,这就是茶叶和茶具。茶叶质量的好坏,对喝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不过多地说了。至于茶具,还是要依茶选器,以求最佳喝茶效果。我有四套茶具:一是工夫茶茶具,一是玻璃茶具,一是陶瓷茶具,一是麦饭石茶具。经常用的是后三种。喝绿茶用玻璃茶具,喝别的茶用陶瓷茶具,泡出来的茶味儿,自然就完全不同。尤其是在观感上,给人的印象各异,像茶叶展形的过程,就有个直观与否的问题。比如龙井茶是慢性子,放在玻璃杯中赏玩,如同观赏金鱼游动,就会获得闲适的情趣。如果放在陶瓷器皿中,就不会有观赏的机会,岂不是怠慢了名茶龙井?再比如乌龙茶是急性子,见高温水立马膨胀,倘若用玻璃杯冲泡,看见这情景心里会发堵,岂不是破坏喝茶的心情?更不要说那味道的不同。

喝茶,更多时候是自己喝,有时候跟友人一起喝。自己喝好办,坐在桌子前喝,躺在沙发上喝,都无所谓,只要自己愉悦就好。跟朋友喝茶则不同,一是要学会克制,一是要学会宽容,比如吸烟的人就要少吸或不吸,比如讨厌烟味儿的人就要忍耐着点儿,不然这茶是绝对喝不好的,闹得别别扭扭皱皱巴巴,最后恐怕连茶都会变了味儿。为了喝茶就得改改性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喝茶可以磨性情,改变人的某些习惯,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终究不是个会喝茶的人,更不懂得茶道茶礼,最多算是脱离粗喝阶段,不过有一点自认为可取,那就是我对茶的虔诚和执着,恐怕是一般喝茶人所未有。拉杂地说点茶话,心里也就痛快,感觉更清爽。再喝茶时,就会有更多茶香,悠悠留于口齿间,生活多美好。

喝茶与禅心散文篇九

童年时代,茶是苦涩的记忆。那时的生活很贫困,茶通常是从集市上买回来的散茶,极廉价的。从地里劳动回来,大人们通常喜欢沏上一大茶缸,慢慢地喝,去除一天的疲劳。时间久了,茶缸里便有一层厚厚的茶垢,我偶尔喝一两口,但总是苦得难以下咽。

后来,生活慢慢变好,茶叶也变成了袋装的。印象最深的是一种叫做“猴王‘’的花茶,打开袋子,一股香气便冲出来,很是让人陶醉。那时农闲的时候没事干,每次喝茶的时候,总是左邻右舍七八个人围坐在一张长方形的木桌前边喝边聊,气氛很是热烈。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慢慢地喜欢上了喝茶,尤其喜欢喝普洱和红茶。闲暇时,常沏一杯,看着茶叶在沸水的浇灌下浮腾跳跃,水慢慢变得澄澈嫣红时,内心总涌动着一种愉悦感。

很长一段时间里,经常于路边店里随手购得一些,慢慢泡喝。但因经常换店,茶质参差不齐,总不大如意。

偶然的一天,去天津天环站华润万家购物,路经天福茗茶,服务员手端茶盘,热情邀约,随手取一小纸杯饮用,颇感醇正。于是,便走入店中,随意观赏,店内整洁,各类茶叶摆放有序。

服务员邀请我坐下品茶,因为想买一些红茶,服务员便拿出骏眉让我品尝。

服务员手持一木勺,取茶,放入茶壶,浇入沸水,取出滤网,动作娴熟,一气呵成。

茶具也颇为讲究,细瓷薄壁杯,红泥小茶壶。嫣红的茶水涌出小巧精致的壶嘴缓缓流入杯子时,袅袅的茶香便慢慢氤氲开来。茶汤色泽红润,晶莹剔透。执杯品茶,顿觉脾胃舒爽,唇齿留甘。

品茶的时候,服务员讲起了茶的功效,生长环境,甚至茶的制作工艺。口噙茶汤,耳听讲授,恍惚间,感觉似乎置身广袤茶场,整个人如沐春风,每粒茶叶都变成一个精灵,于广袤茶场翩翩舞动。

后来的日子里,每次去华润万家购物,总忍不住去店里看看有没有新到的茶。时间充裕时,还会沏上一壶,慢慢坐喝,听服务员讲讲茶的知识。临走,顺便买点茶叶。

喝茶与禅心散文篇十

生活中品茶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人多吵杂是品不出茶的味道的,一个人喝茶有时也是一种意境!

一个人可以散步,喝酒、读书、远行;但,一个喝茶却是少而又少。一个喝酒,可能是闷酒;一个喝茶,却更可能是境界。

三五知己喝茶,漫无边际聊天,看绿叶沉浮,嗅茶香中袅然飘起,是心灵的沟通,是情感的温暖,是人生的慰藉,是文化深处的开掘———茶的境界,与人生的况味,是何等的相似!

一个人喝茶,却是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深切,越喝越品到人生的滋味、真谛,越喝越明白茶中的妙处;明前春茶纤细明丽的芬芳、秋茶厚重的浓香、桃香、枣香、兰花香等等,纷至沓来,远涉而至,相伴而行,香气悠远、浓郁,幽香————甚至,连杯壁都为香气所弥漫缭绕,令人不忍置杯于茶几,而捧于掌中反复把玩、细品;想高山流水,云雾深处,如此植物,如此纤叶,如此嫩芽,如此经历了。

冬的冰雪、冬的严寒、冬的沉睡,而醒来,而萌发,而吐芽,而噙吻早春的第一颗晨露,而吸取深夜里清凉的雾岚如此,品之当明眸吐光彩,清心沁芬芳,口齿间,语言该何其清雅美丽!

一个人喝茶,可以读书;最心爱的书,新近心仪的书,值得反复品赏的书一个人喝茶,得到了充分的自由:不必费心寻找茶楼茶驿,不必审视茶楼小姐的服务。你可以随心所欲,哪怕置身车水马龙的闹市,你也可以心静如水,游离于万物之外,浸润于茶香之中,从而"大隐隐于市”、“深隐隐于茶”。

一个人喝茶,还适宜诗歌写作:茶的深处,不就是心的深么?

茶的清香,不就是诗的神韵么?

一杯淡茶,是我们每个人生命旅程中可以一陪到底的“朋友”,那么,有了这个朋友,与它面对,该是怎样的幸福!所以,喜欢,一个人喝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