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简短 写悲秋的散文(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2 10:19:09 页码:13
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简短 写悲秋的散文(五篇)
2022-12-22 10:19:09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2023年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简短一

秋雨落地引人思

秋雨霏霏,飘飘洒洒。如丝,如娟,如雾,如烟,落在脸上凉丝丝的,流进嘴里,苦涩涩,像烈酒,像苦瓜,使人忆苦念伤,如梦,如痴,如醉,我站在冰冷的湖边,独自徘徊,爷爷的离世让我心中布满忧伤,绵长的雨丝淋淋沥沥,湖中重叠着圈圈涟漪,湖中雾气渐降,雨丝却欲断还续,仿佛讲述着离愁。眼前诗情画意,无法入眼。只留我独自湖畔心碎。不知远方已露出七彩霞光。

秋叶落地使人愁

细雨,衬托着盼望,而落叶,则映衬着悲秋。秋风送爽,也送来了悲伤,丹枫迎秋,也迎来了悲愁。秋林如火,悲秋如水,浇灭了秋火,引来了悲愁。落叶在风的映衬下临风摇曳,婆娑起舞,树上的红叶婀娜多姿,不时飘落,风中的它倩姿消魂,我却无心去赏。它显得那么弱不禁风。咔嚓碎裂,我的心也脆弱不堪。殊不知树下已埋入希望。

秋月入夜伴人眠

夜幕降临,微风拂过,秋风无声。池塘中倒映着秋风,秋水绒默,显得那秋月那么皎洁,那么深沉。那一丝一缕洒下的月光,无不书写着思念。从古至今,无人望月不油然而生想念。而我对爷爷的思念更是浓烈。秋月,它好似一位知音,伴我想念那和蔼可亲的爷爷。更不知远方已划出一抹紫光。

秋,它虽悲,但悲伤的背后总是深深的怀念。秋雨虽引人思,但思后总是斑斓的记忆;落叶虽使人悲,但悲后总是沉淀的亲情;秋月虽伴人眠,但酣眠后第二天又见明亮的阳光。秋,它虽悲,但悲伤也是为了珍藏记忆。

2023年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简短二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2、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3、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4、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5、秋至捣罗纨,泪满未能开。——江淹《悼室人》

6、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杜牧《齐安郡晚秋》

7、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8、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晚秋/秋望/秋夕》

9、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张抡《踏莎行·秋入云山》

10、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11、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1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冬景》

14、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15、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曹雪芹《咏白海棠》

16、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姜夔《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

17、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陶渊明《饮酒·其四》

18、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王士祯《浣溪沙·红桥》

19、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孙洙《河满子·秋怨》

20、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21、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2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3、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24、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陆游《秋思》

25、清景难逢宜爱惜,白头相劝强欢娱。——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

26、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2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8、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李白《赠庐司户》

29、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宣宗宫人《题红叶》

30、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31、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王恽《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

32、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33、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34、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李建枢《咏月》

35、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曹雪芹《咏白海棠》

36、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37、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38、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39、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一》

40、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赠李白》

41、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42、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43、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44、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纳兰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45、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46、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47、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

48、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49、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50、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李白《太原早秋》

51、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何景明《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

52、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53、江南秋色垂垂暮,算幽事,浑无数。——王国维《青玉案·江南秋色垂垂暮》

5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5、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56、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57、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58、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欧阳修《秋声赋》

59、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60、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61、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时彦《青门饮·寄宠人》

6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63、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曹雪芹《残菊》

6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5、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66、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67、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68、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69、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70、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李白《九日》

71、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72、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73、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74、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郑板桥《沁园春·恨》

75、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纳兰性德《南乡子·秋暮村居》

7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77、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78、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79、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

80、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长安九日诗》

2023年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简短三

1、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2、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陆游《秋雨益凉写兴》

3、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程颢《秋月》

4、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5、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6、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7、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8、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9、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0、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11、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2、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温庭筠《苏武庙》

13、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程颢《秋日》

14、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纪映淮《咏秋柳》

1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6、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17、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曹雪芹《咏白海棠》

1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19、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20、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杜甫《宿府》

21、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刘禹锡《始闻秋风》

22、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顾彩《相见欢·秋风吹到江村》

23、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24、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25、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26、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27、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28、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李白《折荷有赠》

29、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30、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郑板桥《咏梧桐》

31、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2、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吴文英《琐窗寒·玉兰》

33、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白居易《秋思》

34、淡淡横朝烟,脉脉深秋思。——刘道著《湘江秋晓》

35、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36、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陆游《秋夜》

37、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刘禹锡《秋词二首》

38、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冬夜书怀》

39、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40、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顾况《宫词五首·其二》

41、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42、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43、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44、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晏几道《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

45、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陶渊明《饮酒·其四》

46、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班婕妤《怨歌行》

47、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48、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白居易《微雨夜行》

49、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张仲素《秋夜曲》

50、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51、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52、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陆游《秋兴》

53、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54、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董士锡《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55、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张炎《疏影·咏荷叶》

56、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二首》

57、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朱庭玉《天净沙·秋》

58、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王维《山中》

59、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纳兰性德《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

60、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宋之问《始安秋日》

61、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6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63、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

64、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65、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秋歌》

6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67、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68、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赵嘏《长安晚秋》

69、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70、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陶渊明《和郭主簿》

71、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72、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73、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7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75、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76、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77、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李白《长相思·其一》

78、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79、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史达祖《临江仙·闺思》

80、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2023年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简短四

1、 单元教学要求

《故都的秋》编排在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

2、文章特点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于是他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3、时代背景: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

我的教学对象是重点高中二年级的文科学生,应该说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调查得知,许多同学课外都喜欢看散文,兴趣比较浓,订阅了《读者》《散文》等杂志。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故都的秋》的教学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构思: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

1、朗读: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运用提供的朗读素材进行跟读、自读、情读(有感情的朗读)、变读(对原录音材料在朗读中处理不好的地方进行调整美化),注意语速、节奏,尤其要符合作者的感情。

2、设疑讨论: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如何鉴赏抒情散文的情志和意趣?我认为重点在于弄清其表现手法,理解描写中寄托的浓厚的思想感情;其次,细细品味优美、含蓄、隽永的语言。

(1)表现手法:阅读借景抒情类散文,关键是处理好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情为主,景为客,景是情的依托物,情是景的主心骨,两者主次分明,但不是油水不分,而是水乳交融的。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缘情托景,情景浑然一体。 阅读实践(学生活动为主) 以情驭景,主要是选景。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郁和冷落的阴影,因此,他追求“清”“静”,心头笼罩淡淡的“悲凉”(可借助《预习提示》及注解一理解)正因为如此,作者所观察到的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他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他也不写。由于情的驱使,他选择了最能表现自己感受的载体:清晨院子所见景物;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等等。感情与之融为一体。 以情显景,主要是绘景。如第一幅画,院里的景象:住——一椽破屋(一座大厦);泡——一碗浓茶(一杯香茗);看——碧绿的天色(火红的日出);听——训鸽的飞声(喜鹊的叫声)。比较可见,作者所选景物突出的特征是清、静、悲凉。

(2)品味揣摩语言 重点品读“槐树的落蕊”和“秋风秋雨”两段。这两段文字像轻轻漂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为何确立上述教法学法?首先,新教材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和培养语感。这也是语文学科特点和规律的要求。其次,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确立教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提倡教学民主”等主张,从而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1、 教学目标:

(1)学习抒情散文的选材特点

(2)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3)品味揣摩语言,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教学准备: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制作幻灯片(古代有关秋的诗句)

4、教学实施:

(1)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2)提供相关材料,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电脑显示《滕王阁序》、《天净沙·秋思》、《琵琶行》、《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山居秋暝》等文字资料,再显示关于秋的景观图片,尤其是北京的秋景图片,如香山红叶、北海、陶然亭等。)教师点拨: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

(3)、听朗读录音(十分钟)

(4)、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5)、哪些景物体现了“清、静、悲凉”的感情。朗读、揣摩、体悟。五幅秋景图: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分别从不同的感觉品味揣摩:秋光、秋声、秋色、秋味。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上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的”的自然融合。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散文的取材应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方法。

(6)、文章在刻意描绘的几种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

(7)、综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秋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8)、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者在叙述和描绘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教师点明: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

(9)、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提示:此题在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这是一篇情深意浓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但由于写作年代较远,作者抒写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困难主要在于一些“负面”情感难以理解。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好理解,“悲凉”就不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消除时代隔阂。感受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教学此文,我感觉人文精神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课文里,就在师生们的共同品教学设想。同时,我以为优秀的作品应具有无限的张力,等待我们去发现、挖掘甚至是重新的建构,学生应该借此写一篇有质量的“个性化作文”,为丰富我们所承担的中央教科所课题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学上习、评价文章,仿写散文。

学生借助课件中的录像等媒体体验作者的情思。朗读水平低的同学可以借助录音一步步的跟读甚至是反复听读;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可以放弃听读,也可以去研究专家的朗读。

2023年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简短五

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与作者无论是从年代上还是年岁上都相距甚远,对于体味秋之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

这一单元为综合表达单元,教学上要求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为更有效地完成这一教学要求,就必须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将单元教学要求做为第三课时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状况,本节课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依据此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如下: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味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1、教学方法

教学指导思想: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主要采取阅读感知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2、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质疑思辨,补充信息,突破重点、难点。

3、学法辅导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课件展现北京秋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北京秋天的绚烂多姿,并配以轻松明快的音乐,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就在学生陶醉于这艳丽之美时,我将提出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呢,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也为之后的深入分析做好充分的铺垫。

环节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默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思索:在郁达夫笔下,北国秋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要求学生尽量从原文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概括文本的能力。而此时,我将绚烂的图景换成色调灰暗的秋景图,将先前明快的音乐转换成低沉的音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

在学生总结出北国之秋的总体特点为:清、静、悲凉之后,再提出疑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这一特点的呢?引起学生思考,详尽研读课文。

环节三:咀嚼语言,细品秋味这一环节,将分成三个步骤进行。

1、览秋色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并概括出这些色彩的特点,品味秋色的意境,体会北国之秋的特点一:清。在这一环节,学生要去收集文本信息,并加以提炼,从而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闻秋声

让学生找出文中都提及了哪些声音,品味秋声的特点,体会北国之秋的特点二:静。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找出很多声音,我将提出疑问:这么多的声响交织在一起,这秋天似乎是非常热闹的,是这样的吗?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了解反衬这一写作手法。

3、品秋味

这一步骤是将学生分组为五幅秋景图命名,要求用首字为秋的四字词语,并且要体现出画面中主要景物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文本的详细研读,经过收集、筛选、提炼信息,进而深切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然后教师给出自己的概括,让学生比对哪个更贴切。(秋院对花、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染色)这一步骤既对刚才的学生活动进行了点评,也明确了北国之秋的特点三:悲凉。

之后全班齐读秋槐落蕊图这一段落,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悲凉的秋味。环节四:介绍背景,追本溯源

这一环节中我将提出一系列问题,问题是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设置的。 本文除了作者写南国之秋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本身是南方人,可是为什么会喜欢北国的秋天呢?喜欢的是北国哪里的秋天?描写北国之秋外,还提及哪的秋天?为什么作者所描写的景致和我们所感受到的明艳繁闹的秋景截然不同呢?我将从四个方面去介绍:中国文人的传统——伤春悲秋;作者的生活经历——身世坎坷;当时的社会背景——动荡不安;作者的创作风格——静的文学。

通过设疑——解疑这一过程,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秋味之源,掌握阅读此类抒情散文的方法——知人论世,并充分体会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主观色彩的含义,掌握抒情散文的特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环节五:总结秋味,延伸拓展

教师给出小结语句: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抛砖引玉,学生依此做仿句练习,来把握秋味,体会作者情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环节六:课后作业,巩固所学1、收集有关秋的诗句,至少4句以上。

2、任选一幅秋景图,手绘或电脑绘制,并在班内举行小型画展。(电脑美术专业)作业一的目的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作业二的目的是将语文学习与专业课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语文教学服务于专业教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