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范本(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2 11:08:14 页码:13
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范本(9篇)
2022-12-22 11:08:14    小编:ZT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范本一

2)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3)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4)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叶梦得《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5)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6)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7)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8) 商叶堕干雨,秋衣卧单云。——孟郊《秋怀十五首》

9)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10)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11)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12)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13) 松竹含新秋,轩窗有余清。——崔元翰《奉和圣制中元日题奉敬寺》

14)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韩琦《九日水阁》

15)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16)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17) 深秋寒夜银河静,月明深院中庭。——尹鹗《临江仙·深秋寒夜银河静》

18)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19)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20)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21)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李益《上汝州郡楼》

22)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李白《古风·其五十九》

23) 西风八九月,积地秋云黄。——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24)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寄远上人》

25)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26) 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27)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28)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29)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30)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31)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何景明《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

32) 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33)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34)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35)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

36)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杜牧《早雁》

37)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薛昭蕴《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38)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赠李白》

39)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40)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赵秉文《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41)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张辑《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42)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欧阳修《秋怀》

43)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44)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李白《塞下曲六首》

45)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46)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47)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李白《乌栖曲》

48)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杜牧《紫薇花》

49) 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50)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纳兰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51)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52)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53) 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吴文英《浣溪沙·秋情》

54)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55)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李白《南轩松》

56)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57)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58)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59)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董士锡《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60) 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晏几道《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

61)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62)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63) 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刘基《眼儿媚·秋思》

64)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65)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骆宾王《送别》

66)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67)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杜甫《客夜》

68)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

69)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70)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范本二

1、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2、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陆游《秋雨益凉写兴》

3、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程颢《秋月》

4、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5、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6、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7、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8、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9、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0、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11、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2、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温庭筠《苏武庙》

13、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程颢《秋日》

14、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纪映淮《咏秋柳》

1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6、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17、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曹雪芹《咏白海棠》

1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19、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20、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杜甫《宿府》

21、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刘禹锡《始闻秋风》

22、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顾彩《相见欢·秋风吹到江村》

23、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24、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25、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26、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27、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28、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李白《折荷有赠》

29、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30、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郑板桥《咏梧桐》

31、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2、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吴文英《琐窗寒·玉兰》

33、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白居易《秋思》

34、淡淡横朝烟,脉脉深秋思。——刘道著《湘江秋晓》

35、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36、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陆游《秋夜》

37、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刘禹锡《秋词二首》

38、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冬夜书怀》

39、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40、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顾况《宫词五首·其二》

41、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42、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43、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44、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晏几道《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

45、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陶渊明《饮酒·其四》

46、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班婕妤《怨歌行》

47、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48、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白居易《微雨夜行》

49、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张仲素《秋夜曲》

50、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51、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52、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陆游《秋兴》

53、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54、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董士锡《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55、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张炎《疏影·咏荷叶》

56、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二首》

57、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朱庭玉《天净沙·秋》

58、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王维《山中》

59、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纳兰性德《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

60、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宋之问《始安秋日》

61、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6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63、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

64、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65、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秋歌》

6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67、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68、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赵嘏《长安晚秋》

69、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70、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陶渊明《和郭主簿》

71、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72、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73、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7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75、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76、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77、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李白《长相思·其一》

78、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79、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史达祖《临江仙·闺思》

80、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范本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从内容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学生在把握作者情感上有一定的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所以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引导学生推敲本文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习难点。

1、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的教法。

(解说:在新课程理念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从互动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隐藏的生命情感。)

2、朗读感受,重视诵读、美读。

(解说: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让学生读、说、品、评,合作探究

(解说:阅读实践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

多媒体课件

依据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的思考,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贴近生活,进入情感

一开课,老师与学生共同回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等一系列的描写秋天的诗词……是的,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毛泽东读到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秋雨的凄苦。那么,你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可能会谈身边的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秋天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北雁南飞,枯叶飘零,收获后的田野,一片狼藉,风中夹杂着寒意,让人心绪悲凉等等。

“一个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体味一下郁达夫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

(二)诵读感悟,辩论情感

1、先听课文朗读录音,配上一段忧郁抒情的音乐《秋思》,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在文中勾画出作者选用了哪些平常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

2、听完课文录音,请学生读课文1-2自然段,分别用文中的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

学生很快悟出:作者眼里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清、静、悲凉”

3、那么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

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为两组。要求各组同学在回答时以文本为依据。

学生有了争论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在阅读和争论中提高运用文本的能力。

“颂秋”组的同学就会从作者赞美、眷恋故都的感情角度来选读文段证明自己观点,而“悲秋”组的同学则会从萧瑟的景物的文段描写中读出“悲凉”。学生很容易读到五幅秋景图: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那作者为什么不选故都的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郊是众多优美的风光,而是选取生活中非常普通、不起眼的的几幅画面来作为故都的代表呢?为什么南国的秋就不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呢?

学生经过一系列深入的辩论后发现: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这都跟作家的个人心境有关。作者写南国之秋,秋味不浓,难以让人满足;写北国的秋,才够得上心理上的秋味。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和向往,是积极赞美的情感;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调又是忧伤的,悲凉的。可以说《故都的秋》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三)研读探究,发现情感

继而,教师抛出一个学习缺口,师生进行互动研讨探究——郁达夫眼里的秋天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生:可能跟他的年龄有关吧。

师:郁达夫写此文时年龄只有38岁。

生:可能和作者的性格有关吧。

师:可惜我手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能帮你证明这一点。

生:是不是跟作者的生活时代有关?

师:不错,郁达夫生活在动乱年代,但是像他这一时代的其他作家也写过反映季节的文章,像朱自清的《春》就写得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生:也许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生:还可能和作者的心境、情怀有关。

师:郁达夫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留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他爱国热忱。

生:由此看来,作者因眷恋故都才产生这样的情感。

生:作者写南国之秋,秋味不浓,难以让人满足;写北国的秋,才够得上心理上的秋味。

通过互动之后达成共识: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与作家的个人气质、生活经历、文艺观和审美追求等有关。

接着,进入延伸拓展环节,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设计这样一道练习: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可选取文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我们家乡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写。看谁说得新!说得多!说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它在简陋的小屋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它在蜜桔的飘香里。

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范本四

1、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2、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陆游《秋雨益凉写兴》

3、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程颢《秋月》

4、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5、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6、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7、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8、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9、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0、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11、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2、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温庭筠《苏武庙》

13、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程颢《秋日》

14、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纪映淮《咏秋柳》

1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6、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17、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曹雪芹《咏白海棠》

1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19、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20、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杜甫《宿府》

21、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刘禹锡《始闻秋风》

22、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顾彩《相见欢·秋风吹到江村》

23、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24、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25、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26、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27、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28、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李白《折荷有赠》

29、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30、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郑板桥《咏梧桐》

31、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2、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吴文英《琐窗寒·玉兰》

33、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白居易《秋思》

34、淡淡横朝烟,脉脉深秋思。——刘道著《湘江秋晓》

35、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36、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陆游《秋夜》

37、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刘禹锡《秋词二首》

38、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冬夜书怀》

39、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40、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顾况《宫词五首·其二》

41、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42、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43、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44、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晏几道《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

45、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陶渊明《饮酒·其四》

46、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班婕妤《怨歌行》

47、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48、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白居易《微雨夜行》

49、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张仲素《秋夜曲》

50、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51、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52、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陆游《秋兴》

53、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54、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董士锡《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55、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张炎《疏影·咏荷叶》

56、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二首》

57、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朱庭玉《天净沙·秋》

58、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王维《山中》

59、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纳兰性德《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

60、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宋之问《始安秋日》

61、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6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63、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

64、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65、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秋歌》

6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67、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68、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赵嘏《长安晚秋》

69、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70、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陶渊明《和郭主簿》

71、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72、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73、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7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75、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76、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77、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李白《长相思·其一》

78、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79、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史达祖《临江仙·闺思》

80、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范本五

课文特点及地位:《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次比赛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第三、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在前两个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设疑、讨论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这是一堂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习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四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第一、课前组织要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

第三、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第四、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我先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收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名句参考】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刘禹锡)

【名篇参考】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赋》

学生通过上述图文的欣赏,自然会沉静在秋意之中,对本文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这时候,我就说: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屏幕显示课题和作者。

以上课文导入,尽量控制在5分钟之内。

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及有关课文意境画面。进入教学第二步骤。

听完朗读之后,下面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

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结合作者思想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在领读、试读、自由读之后,可安排五幅秋景的重点读。时间分配为18分钟。

读完以后,抓住“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提问:“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自然就把学生引入学法指导的第二个环节,即教学过程的第三个步骤: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走近大师,走进作品。

学生找出相应的词语后,屏幕显示“清、静、悲凉”,并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屏幕显示:“客观实景、主观情感”。

接着继续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速读课文,读后,自由发言。最后,多媒体展示明确“五幅秋景图”: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日胜果。

以上为整体把握,4分钟时间。

然后,我设计三个问题,屏幕显示,让学生分组讨论。

1、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2、作者对故都的秋,态度如何呢?结合具体语言,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

3、《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也会因它爱不能寐,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呢?为什么?

这一过程着重解读其人文内涵,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是教学难点。我基本上安排15分钟的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课前收集了解到的资料,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深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分组讨论之后,由组长概括发言,而后我作简要点评。

如: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对于同一轮明月,高兴的人写她,她在笑;忧郁的人写她,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写她,她简直就是一张气得苍白的脸,青筋暴跳、立目横眉。是否合乎心境是选景的主要标准。正所谓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者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百姓家院、普通街道所见之景,写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表明其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足见其平民意识。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会到许多悲苦和忧愁但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着一颗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态度和眼光观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美好的一面。明确其人文精神。

因为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会非常的压抑,难受,甚至会“在沉默中灭亡”。因为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其实,即使在那样的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也并非真正沉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

1933年4月,由于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苦淡。但字里行间却流露着对生命的追问。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中,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50年代,郁达夫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

由此,我们联想到,即便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种种方法来医学专用自己的灵魂。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但是,他们都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苦闷彷徨之后,他们依然昂起高贵的头颅,血沃中华,不仅以优美的文笔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滚滚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

从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们能汲取很多的做人与作文的营养。

对于【点评】在这里我就不作一一解说。

讨论完以后,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思想苦闷不甘沉沦”。

完成了以上三个步骤,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下面再用3分钟布置拓展学习内容和安排结束语。

下面进入教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这个环节也就是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内容。我先示范性地提出有关《故都的秋》拓展课外的研究性命题,比如:《故都的秋》的诗化表现。文人眼中的秋。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命题或自己另外命题研究学习。

在完成上面第四个步骤之后,就完成了整堂课。我的结束语是这样的:同学们,今天在郁达夫先生展现的一个秋天的背景里,我们以朗读的方式,自主合作地去感悟,去揣摩,走进故都的秋,现在走出故都的秋,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最后我简要说说板书设计:首先导入课文之后,打出题目,作者字幕。接着在整体感知之后,显示五幅图景的概括性文字和三种情感的字幕。进一步明确后,打出“客观实景”和“主观情感”字幕,分别放在五幅图景和三种情感的上面,形成概括性对比。在深入研读讨论作者人文精神之后,打出“思想苦闷,不甘沉沦”字幕,放置“郁达夫”字幕的下方,凸现人文精神,以强调作品的魅力。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客观实景主观情感思想苦闷不甘沉沦

秋晨院落“清”——清闲恬静安谧

秋槐落蕊“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悲凉”——沉静、寡淡

好,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但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范本六

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与作者无论是从年代上还是年岁上都相距甚远,对于体味秋之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

这一单元为综合表达单元,教学上要求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为更有效地完成这一教学要求,就必须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将单元教学要求做为第三课时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状况,本节课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依据此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如下: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味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1、教学方法

教学指导思想: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主要采取阅读感知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2、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质疑思辨,补充信息,突破重点、难点。

3、学法辅导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课件展现北京秋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北京秋天的绚烂多姿,并配以轻松明快的音乐,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就在学生陶醉于这艳丽之美时,我将提出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呢,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也为之后的深入分析做好充分的铺垫。

环节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默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思索:在郁达夫笔下,北国秋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要求学生尽量从原文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概括文本的能力。而此时,我将绚烂的图景换成色调灰暗的秋景图,将先前明快的音乐转换成低沉的音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

在学生总结出北国之秋的总体特点为:清、静、悲凉之后,再提出疑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这一特点的呢?引起学生思考,详尽研读课文。

环节三:咀嚼语言,细品秋味这一环节,将分成三个步骤进行。

1、览秋色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并概括出这些色彩的特点,品味秋色的意境,体会北国之秋的特点一:清。在这一环节,学生要去收集文本信息,并加以提炼,从而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闻秋声

让学生找出文中都提及了哪些声音,品味秋声的特点,体会北国之秋的特点二:静。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找出很多声音,我将提出疑问:这么多的声响交织在一起,这秋天似乎是非常热闹的,是这样的吗?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了解反衬这一写作手法。

3、品秋味

这一步骤是将学生分组为五幅秋景图命名,要求用首字为秋的四字词语,并且要体现出画面中主要景物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文本的详细研读,经过收集、筛选、提炼信息,进而深切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然后教师给出自己的概括,让学生比对哪个更贴切。(秋院对花、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染色)这一步骤既对刚才的学生活动进行了点评,也明确了北国之秋的特点三:悲凉。

之后全班齐读秋槐落蕊图这一段落,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悲凉的秋味。环节四:介绍背景,追本溯源

这一环节中我将提出一系列问题,问题是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设置的。 本文除了作者写南国之秋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本身是南方人,可是为什么会喜欢北国的秋天呢?喜欢的是北国哪里的秋天?描写北国之秋外,还提及哪的秋天?为什么作者所描写的景致和我们所感受到的明艳繁闹的秋景截然不同呢?我将从四个方面去介绍:中国文人的传统——伤春悲秋;作者的生活经历——身世坎坷;当时的社会背景——动荡不安;作者的创作风格——静的文学。

通过设疑——解疑这一过程,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秋味之源,掌握阅读此类抒情散文的方法——知人论世,并充分体会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主观色彩的含义,掌握抒情散文的特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环节五:总结秋味,延伸拓展

教师给出小结语句: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抛砖引玉,学生依此做仿句练习,来把握秋味,体会作者情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环节六:课后作业,巩固所学1、收集有关秋的诗句,至少4句以上。

2、任选一幅秋景图,手绘或电脑绘制,并在班内举行小型画展。(电脑美术专业)作业一的目的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作业二的目的是将语文学习与专业课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语文教学服务于专业教学。

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范本七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2、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3、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4、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5、秋至捣罗纨,泪满未能开。——江淹《悼室人》

6、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杜牧《齐安郡晚秋》

7、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8、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晚秋/秋望/秋夕》

9、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张抡《踏莎行·秋入云山》

10、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11、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1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冬景》

14、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15、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曹雪芹《咏白海棠》

16、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姜夔《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

17、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陶渊明《饮酒·其四》

18、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王士祯《浣溪沙·红桥》

19、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孙洙《河满子·秋怨》

20、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21、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2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3、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24、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陆游《秋思》

25、清景难逢宜爱惜,白头相劝强欢娱。——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

26、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2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8、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李白《赠庐司户》

29、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宣宗宫人《题红叶》

30、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31、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王恽《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

32、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33、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34、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李建枢《咏月》

35、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曹雪芹《咏白海棠》

36、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37、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38、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39、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一》

40、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赠李白》

41、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42、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43、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44、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纳兰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45、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46、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47、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

48、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49、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50、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李白《太原早秋》

51、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何景明《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

52、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53、江南秋色垂垂暮,算幽事,浑无数。——王国维《青玉案·江南秋色垂垂暮》

5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5、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56、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57、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58、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欧阳修《秋声赋》

59、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60、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61、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时彦《青门饮·寄宠人》

6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63、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曹雪芹《残菊》

6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5、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66、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67、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68、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69、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70、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李白《九日》

71、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72、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73、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74、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郑板桥《沁园春·恨》

75、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纳兰性德《南乡子·秋暮村居》

7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77、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78、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79、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

80、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长安九日诗》

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范本八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

五、课前预习

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

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

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

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

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3、解题

“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

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深切的眷念以及悲凉之意。

4、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点呢?

明确:特点是清、静、悲凉,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是是怎么样表现这种特色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北国秋色的。

明确:文中3——11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作者通过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等意象来表现秋色的。

破屋,日光,牵牛花都是庭院的景色所以第3段我们可将其归纳为秋院景色。由学生之间合作概括出其他四幅图。

明确: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

(注:不是重点环节,不追求标题的协调、一致。)

5、集中欣赏

请一位同学分将第一幅秋景图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文章集中反映故都的秋特点是“清、静、悲凉”那么第一幅图秋院图是如何体现出这些特点呢?

明确:1)冷暖色调的判断。(视觉)

碧绿的天色,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些冷色调一般给人一种“清”的感觉。(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明确: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

2)声音的体现。(听觉)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给人一种辽远之感。作者在此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取静,突显出了北国之秋早晨的宁静的特点。(“静”)

3)环境的描绘。

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破屋和破壁通常会给人一种落寞荒凉之感,这种落寞和荒凉往往会让人产生“悲凉”之情。

“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我们一般提到草通常会说绿油油的,一片片的,而作者喜欢的却是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我们知道秋风萧瑟,一阵秋风过后,树叶飘零,野草枯黄,生命即将终结,感物伤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悲凉之感。作者写这些悲凉的景也是在品味这种悲凉的氛围。

悲秋花开烟雨朦朦经典散文范本九

秋,它永远是那么的悠远,宁静,伤感。在金色的田野里,没有了大城市的喧嚣,自己的心也渐渐沉静,变得悠闲,使一切事物都变得云淡风轻。我心中虽悲,但依旧心怀希望。

秋雨落地引人思

秋雨霏霏,飘飘洒洒。如丝,如娟,如雾,如烟,落在脸上凉丝丝的,流进嘴里,苦涩涩,像烈酒,像苦瓜,使人忆苦念伤,如梦,如痴,如醉,我站在冰冷的湖边,独自徘徊,爷爷的离世让我心中布满忧伤,绵长的雨丝淋淋沥沥,湖中重叠着圈圈涟漪,湖中雾气渐降,雨丝却欲断还续,仿佛讲述着离愁。眼前诗情画意,无法入眼。只留我独自湖畔心碎。不知远方已露出七彩霞光。

秋叶落地使人愁

细雨,衬托着盼望,而落叶,则映衬着悲秋。秋风送爽,也送来了悲伤,丹枫迎秋,也迎来了悲愁。秋林如火,悲秋如水,浇灭了秋火,引来了悲愁。落叶在风的映衬下临风摇曳,婆娑起舞,树上的红叶婀娜多姿,不时飘落,风中的它倩姿消魂,我却无心去赏。它显得那么弱不禁风。咔嚓碎裂,我的心也脆弱不堪。殊不知树下已埋入希望。

秋月入夜伴人眠

夜幕降临,微风拂过,秋风无声。池塘中倒映着秋风,秋水绒默,显得那秋月那么皎洁,那么深沉。那一丝一缕洒下的月光,无不书写着思念。从古至今,无人望月不油然而生想念。而我对爷爷的思念更是浓烈。秋月,它好似一位知音,伴我想念那和蔼可亲的爷爷。更不知远方已划出一抹紫光。

秋,它虽悲,但悲伤的背后总是深深的怀念。秋雨虽引人思,但思后总是斑斓的记忆;落叶虽使人悲,但悲后总是沉淀的亲情;秋月虽伴人眠,但酣眠后第二天又见明亮的阳光。秋,它虽悲,但悲伤也是为了珍藏记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