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汇总(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7:18:46 页码:14
最新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汇总(实用9篇)
2023-11-10 07:18:46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有助于反思并找到改进方法的工具。一个好的写作习惯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写作的效率和质量。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总结的重要性,我们特地准备了一些相关范文供大家参考。

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汇总篇一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呈现出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根据我的了解,我们的学生85%以上从小生活在城里,对乡村生活缺乏了解。学习本文,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读文感悟,学习写法。这一重点确立的依据是本组的编排目的及本文在组内的重要地位。同时,这也是难点,因为我们的孩子住在城市,文中描绘的景与物大多是学生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而文章的语言看似也很平淡,那如何从陌生的景物中、从平淡的文字中读出美感,是本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学时,我以读代讲,通过“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教学。

2、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读自悟。读一读喜欢的段落,说一说感兴趣的景色。关注他们情感的生成、个性的体验和生活的联系。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本文的教学目标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等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朗读的训练,写法的引导,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4、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特别是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城市的孩子。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乡村生活的资料;乡村风光照片;多媒体课件。

1、引课:播放乡村生活的资料,交流:说说对乡下的了解。

2、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乡下人家,就是一篇有关“乡村生活”的美文。一起读读题目。

1、接读课文,给每幅图画起个好听的名字。

2、师生共同交流,师相机板书。

3、谈自己对图画的感受。

4、读课文,找能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教师:文中有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这些图画的感受,请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能找到吗?

教师板书:独特迷人的风景。

(一)问题引领。

教师:乡下人家有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那你认为哪一道风景最独特最迷人,就认真去读一读,画一画重点的词语、句子,和同桌交流交流理由,还可以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二)学生研读。

(三)交流(按照学生感兴趣的图画顺序交流)。

1、瓜藤攀檐图。

体会动态的美。

a、教师:请大家读一读第一句话,看看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乡下人家门前的瓜秧生长的很旺盛)。

教师:从哪儿体会到的?(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教师:会读书的学生能把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读成一句话,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到的?(攀、爬)。

b、教师: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动态的美,作者用了两个字,就把画面写活了!

体会静态的美。

a、教师:这里农家小院的装饰是什么样的?

学生:——。

b、教师:(出示课件)注意变色的字(青、红的、碧绿,课件背景是淡淡的瓜藤攀檐景),再读一读句子,看看你体会到了一种什么美?(色彩的美)。

学生:——。

c、教师:同学们,你们乡下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娘家有没有种瓜?(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儿的画面)。

谁能结合自己刚才想的,联系课文,再来说一说农家小院这别有风趣的装饰?

学生:——。

d、教师:这儿既有自然的、静态的美,还有生机勃勃的、动态的美,想到在屋前搭瓜架的人们,是多么富有创意啊!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一段,我们边听边想象这幅生机盎然的瓜藤攀檐图。

2、鲜花轮绽图。

a、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为什么感觉这里最独特、迷人。

(同时,教师出示课件:鲜花绽放)。

b、教师:说的真美,鲜花在对你笑呢!

3、雨后春笋图。

a、学生:谈体会。

b、教师:是啊,老师也很喜欢这儿,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件出示本自然段)看你发现了什么?(课文中的句子为:成群的从土里探出头来,课件中改为:成群的从土里长出来,背景为淡淡的竹笋图)。

c、教师:把“探”换成“长”行吗?为什么?

教师:作者用了一个“探”字,就让我们感受到春笋生长得那么迅速,像一个个和我们捉迷藏的小娃娃。

来,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

学生:感情朗读。

d、教师:我看到有的同学脸上都带着陶醉的神情,看来,这么独特迷人的景色,我们还应深深地刻在心中!大家试着背一背,看谁先背下来。

请一位较好的学生背诵。

e、教师:有什么好办法能迅速地背下来?

(边想象画面边背诵、抓住关键的词语……)。

f、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背一背。

学生:——。

学生:齐背诵。

4、鸡鸭觅食图。

a、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出示课件,背景是鸡鸭悠然自得觅食的图片)。

b、是啊,鸡儿觅食鸭戏水,这样的风光确实惹人陶醉。

5、院落晚餐图。

a、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b、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c、教师:农家人吃饭都让人有诗的感受,大家闭上眼睛,(师用语言渲染情境:现在,我们就身处乡村夏天的傍晚,这儿真是天高地阔啊!让远处看,看到了吗?天边红红的,再感受一下,那轻轻吹来的,抚摸着我们面颊的……还有从头上飞过的,叽叽喳喳叫着的归巢的……)。

d、睁开眼睛大家刚才都看到了吗?你有什么感受?

f、教师: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老师送给大家几句诗,大家一起读一读!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风生高竹凉,雨送新荷气。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学生:帮诗句找家。

g、我们把诗送入文中找一个同学读诗句,我们读课文,来感受一下傍晚乡村那天高地阔的自然美!

教师:太阳渐渐下山了,傍晚悄悄的来临……。

学生:……(配乐朗读)。

h、教师:好一幅自然和谐的院落晚餐图啊!

6、月夜睡梦图。

教师:(课件,音乐起)乡下人家秋天的夜晚就更美了!天渐渐地暗了,天空中升起一轮皎洁的'圆月,银白色的月光洒向大地,辛苦一天的人们要入睡了,这时,纺织娘便唱起歌来:

生1: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

生2: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

全体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教师:这美妙的歌声伴着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的进入梦乡。

7、感情升华。

a、欣赏了刚才的这几幅图画,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b、让我们再一起来读最后一段:作者那由衷的感叹!

2、教师:其实,在读课文的时候,我就被深深地打动了,听了这几首古诗,我感受更深,老师填了一首词,朗诵给大家听一听。

3、相信,此时,同学们心中的乡村美景已不止文中、诗中的这些,下课后,同学们就作一首小诗,或者填一首词,或者写一段文字来描绘你心中的田园风光。

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汇总篇二

《乡下人家》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文章通过描绘一个个自然质朴、亲切和谐的农家画面,使人读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听到了熟悉的蛙歌虫鸣,感受到瓜棚月下的情趣,仿佛在与乡下人促膝谈心,一起享受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乡下人家》是一篇有关田园生活的文章,对于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学生们来说,深入的感受课文内容达到教学目的不是件很难的事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感受课文,这样对于深入理解课文起到很好感情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阅读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文本研读,易从多角度呈现教学亮点。教学这篇文章,一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知识与技能: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难点: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教学准备:

一、激趣导入。

1、师: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在走进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几张优美的乡村图片。)。

2、指导看图理解:乡下(风光)人家(生活的场景)。

(1)通过看图,你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吗?

(2)从这幅图画上你都看到哪些景物?整体给你怎样的感觉?

3、导入。

这样自然质朴、亲切祥和、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描述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乡下人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课件出示生词,指名领读、男女生轮读、提问读)。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评价。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小组长汇总。

4、全班交流。

师(导语):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情味儿,那就要有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这就需要同学们善于提问题,因为任何的“懂”都是从“疑”开始的。那些有助于你读懂课文的问题,也就是疑问,就是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5、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课件出示)。

(1)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

(3)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司空见惯的乡村事物来体现乡村生活的美好的?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课件出示文本)。

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同时也可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四、梳理整合,浓缩场景。

1、小组讨论交流: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每人选自己喜欢的一个场景说一说,再把描写这一场景的部分融入自己的情感读给大家听。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

(1)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a、第一组学生代表发言后,课件出示文本及瓜藤攀檐图: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小结:是呀,乡下人家不仅在屋前的装饰独特、迷人,而且门前、屋后别有风味。

b、第二组学生代表发言后,课件出示文本及鲜花轮绽图: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他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交流感受:这里是如何表现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

师: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形容花(朴素华丽姹紫嫣红花繁叶茂傲然怒放)你能用上平日积累的词语和刚才拟人的方法填空吗?(课件出示问题)春天,芍药。

夏天,夏天凤仙、鸡冠花。秋天,大丽菊。

c、第三组学生代表发言后,课件出示文本及雨后春笋图:

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探)这个“探”字让你联想到什么了?(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来。用什么方法写的?(拟人)。

d、用上述方法由其余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用课件依次出示相关文本及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

(2)小组为单位轮读一至六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生字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1、师(导语):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美,品味美。

2、合作学习,感受美。

同桌一起细细品读课文: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抓住相关语段,引导学生感悟乡下人家富有情趣的生活环境和纯朴的生活,体会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体会作者拟人的写法,感受生动的语言美。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美。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明确课文主旨。(1)齐读这一段。

三、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这么生动的语言,这样优美的画卷,你能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吗?(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四、延伸拓展,

1、阅读(课件出示)《在天晴了的时候》(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感悟)。

(1)学生自由读《在天晴了的时候》,试着画出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自己有哪些感受。

(2)交流感受,并在头脑中浮现画面。(3)有感情第朗读。

2、综合性学习。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家乡,了解家乡”,深入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最值得自豪的景物是什么,身边的人和动物是怎样生活的。然后写成作文在班上交流。

瓜藤攀檐。

鲜花轮绽。

雨后春笋。

鸡鸭觅食。

院落晚餐。

迷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采用示范引导法,引导学生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教学,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在教学中教师力求学生掌握以下方法: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读说结合法、读写结合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画、找、品、悟、诵、说、演”的方法学习课文。采用“观图片(视屏),欣赏风景——品文字,感悟美景——说风景,聚焦美景——谈感受,走进美景”的教学模式有效组织教学,让学生尽情的感悟写景类文章的诗情画意,从而落实教学目标。

1、观图片(课件、视屏),欣赏美景。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是创设情境,初涉田园。播放课件(乡下人家田园风光图片),学生欣赏边画面边听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尤其是当他们欣赏到自己家乡美景的时候,更是喜不自胜,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此时导入新课就显得顺理成章。其次是自由读文,整体把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找出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独特迷人”的理解,接着抛出中心问题“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怎样独特迷人的风景”?这一问题提出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急于找到答案。

2、品文字,感悟美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有步骤有顺序地用课件出示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让学生说一说,感受文中的画面美。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读中品悟,从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做到读说结合。然后凝练概括画面,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示范为画起名。最后归纳总结学法,即读文想象画面—动情欣赏画面—凝练概括画面,充分感受到乡下风景的独特迷人。

3、说风景,聚焦美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就会更深入地学习。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说议想的学习方法,感悟自己喜欢的美景。首先我把学习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按照“学习锦囊”中的方法学习,当学生有了个性化的朗读,独特的体验后,再把学习成果和小组成员交流分享,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接着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如:句子一:“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学生将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瓜藤与石狮子、大旗杆作对比,通过具体事物的想象,一动一静,乡下人家瓜藤的可爱与独特便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句子二:“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学生先找出了“率领”、“大踏步”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读出场面的趣味性,然后通过学生演,师配音的方式,生动的再现场景,一只尽职尽责、不辞劳苦的鸡妈妈,一群调皮可爱的鸡宝宝,一只斗志昂扬得的爸爸形象,便跃然纸上。

4、谈感受,走进美景。首先是梳理全文、回归中心,引读中心句,读出对家乡的赞美之情。接着是归纳写作方法,从原句中关联词“无论……无论……”归纳出时间顺序,再用“不论……”归纳出空间顺序,文中描写的这些事物和场景大家都熟悉,作者正是缘于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事物的细心观察,又采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具体地再现了乡村生活的场景。最后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夸一夸自己家的房前屋最熟悉的一处地方。时间和空间交叉叙述的顺序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我从关联词入手,水到渠成地引出写作顺序,渗透了写法指导。通过让学生夸一夸一处最熟悉的美景,做到了学以致用。其次是课外拓展,延伸田园,走进生活中的美景。在这一环节中通过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外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走进家乡,了解家乡”,深入调查了解家乡最值得自豪的景物是什么,身边的人和动物是怎样生活的。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但是学生平时对身边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田园风光并没有留心观察,因此教师从文本入手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了解乡村景物和生活活动,激发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是构建大语文课堂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汇总篇三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4、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汇总篇四

“瓜藤攀檐、鲜花绽放、雨后春笋、鸡鸭觅食……”这是陈醉云笔下的《乡村人家》。这一幅幅画面为我们呈现了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村生活。可是这一个个熟悉的画面,我们乡下的孩子并未曾在意,未曾用心去体会。他们所向往与欣赏的是城市的高楼大厦,是城市的繁华热闹。我想通过本课的教学,让这些优美的文字唤起孩子们对熟知而陌生的乡村生活的热爱,唤起孩子们对身边的“下里巴人”的赞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高歌。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从乡村生活的最平凡景物、最普通场面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乡村生活的感情。

2、在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语句。

3、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写写乡下人家的其他动人画面。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到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

1、在读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和谐,获得美的感受。

2、培养学生热爱乡村,热爱的自然的思想感情。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随作家陈醉云走进了平凡的农家小院,领略了乡下人家那独特、迷人的风景。课文描写了哪些画面?(学生回顾,教师板书。)。

2、师:下面我们去乡下人家逛逛。(播放课文图片)。

3、师:哪儿写作者的感受?(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体会作者的感受。(抓住重点词语:独特、迷人)。

2、这句话在课文的末尾,是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3、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有时间、方位顺序,主要是先总后分的顺序)。

【设计意图:理清了课文脉络,明白了写作顺序,为学生习作铺路。】。

1、师:你对哪一处乡村风景最感兴趣,自己去朗读体会,等会儿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1:鲜花盛开图。

(1)生汇报句子,教师出示句子。

(2)图文结合,理解“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与“时令”。

预设2:雨后春笋图。

(1)生汇报句子,教师出示句子。

(2)图文结合,理解“探”与“成群”,体会拟人的写法。

预设3:鸡鸭觅食图。

(1)描写鸡的句子重点体会:“照例”、“率领”、“大踏步”。

(2)那耸着尾巴的雄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傲慢、像鸡老爷……)。

(3)从“鸭子从不吃惊”体会快乐、悠闲,与人和睦相处。

预设4:院落晚餐图。

(1)还有什么独特、迷人的风景把你吸引住了呢?(出示句子: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2)你知道“天高地阔”是什么意思吗?

(3)感受这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预设5:月夜睡眠图。

(1)还有哪个画面把你吸引住了?(出示段落,生读)。

(2)播放纺织娘的叫声,问:听,这是什么声音?夏夜,还会有什么声音呢?(蛙声、蝉声等)。

(3)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它们的叫声的?(出示句子: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

师: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师:多美的叫声,多么恬静的画面啊!你能读出这种感觉来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这可真是——(齐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师:房前屋后,闻到的是花果的飘香,看到的是鸡鸭的悠闲,听到的是虫儿的欢叫。随处可见,随处可听的,都是乡下人家那清新而富有生机的气息,感受到的'是自然、和谐、幸福的味道。难怪作者会说:(生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理解中心句。(重点词语词语: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独特,迷人。)。

3、同学们,在我们乡下仅仅只有这些画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画面(如:丰收喜悦图,河塘垂钓图、冬季玩雪图、油菜飘香图……),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说一说。

4、自由说话,交流。

5、同学们,听着大家的描述,我真想说——(齐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五、适当拓展,悟乡情。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读一读。

3、画。可以画你自己的家乡,好可画你心中的家乡。

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汇总篇五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棚架、风趣、装饰、鸡冠花、大丽菊、顺序、照例、瞧见”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二:重点难点。

1、正确识记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生活的美好。

(一):看图揭题。

刚才我们一起谈了自己的家乡,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想不想看?(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学习要求,自学课文。

指名读学习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想一想,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校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

(1)字词。

(2)抽读课文(指名读1、2、5自然段)。

(3)思考: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四、默读课文,梳理画面。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独特、迷人的画卷呢?(思考,交流)。

五、品读课文,欣赏画面。

学习第一幅画面“屋前搭瓜架”。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2、交流。

别有风趣。

从瓜藤叶的颜色感受出来的: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动态美。

嫩绿的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和乡下人家的小小的屋子和谐地映衬着,别有风趣。

可爱。

与高楼门前蹲着的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的两根大旗杆比,石狮子让人感受严肃,有些害怕,旗杆又显得很单调,而瓜架让人感受很亲切,很可爱。

3、你能用朗读来表现这画面的别有风趣,可爱吗?

4、小结:这瓜藤攀岩图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无论何时、无论何季。

和谐自然。

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汇总篇六

幻灯。

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认读“装饰、和谐、风趣”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抓重点词句,品位语言之美,感受田园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生动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难点: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图片欣赏。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感受,概括乡下人家景色的特点。

课件出示: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受语言之美。

过渡:那么乡下人家的一道道风景到底独特、迷人在哪呢?让我们先去读读第1、2自然段。

画面一:屋前搭瓜架。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出示:“屋前搭瓜架”是一道()的风景。

2、交流体会。

(1)色彩艳丽: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颜色)。

(2)形态各异:圆圆的南瓜,细细长长的丝瓜。(形状)。

(3)可爱、别有风趣:

3、指导朗读。

4、小结。

画面二:门前种鲜花。

出示: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1、理解“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2、感情朗读。

画面三:雨后春笋冒。

出示: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来。

1、读一读,交流体会。

2、小练笔:你能想象这些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他们仿佛在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笋芽儿的话写下来。

课件出示: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来,他们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

(四)总结:这节课我们一同走进了乡村生活,领略了“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和“雨后春笋图”,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节课你讲了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后面还有几个自然段大概是安排在第二课时了,剩下的“几幅图”要到第二课时去品味,既然如此,就不能说“深深感受”,因为这节课只是感受了其中三幅图。

这样的安排破坏了课文的“整体美”,人为地把“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割裂成两半,第一课时先讲掉一点,第二课时再接着讲。这样的课时安排使得第一课时的识字学词没有了着落,学生在没有读通课文的情况下匆匆去品味“画面”;而第二课时又显得不够“过瘾”,“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就如一道美味佳肴,今天吃一半,剩下的明天再吃就不够味了。)。

(五)板书设计。

别有风趣可爱。

朴素华丽勃勃生机。

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汇总篇七

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时间顺序交*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作者还通过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乡村生活对于城镇学生来说,距离并不遥远。但是生活中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自然环境遭到的破坏比较大。尤其是这种介于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学生,没有真正见识过城市的繁华,也没有经历过乡村的淳朴生活。但是,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就能激发学生发现的激qing。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情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语言。让学生个体通过已有的语文基础去感悟新的知识,用反复的朗读体会文本的思想。在不违背课文对阅读的制约和规范作用的前提下,启发学生去合理地发展课文的情节,作超文本的探索。

1、自学“檐”、“饰”等五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品味优美语言。

明白时间顺序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出乡下人家春、夏、秋独特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感受作者从普通的场景中展现乡下的美。

课件。

(一)谈话引入。

1、你觉得我们的家乡什么最美?

2、书中描绘的乡下人家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呢?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自学生字。小组内互相检查。

2、说说读完课文,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什么印象最深?(如:瓜架、花、鸡鸭等)。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全文,抓住普通的生活场面。

3、互相交流。

相机用诗歌小结: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雄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夕阳鸟儿如画,纺织娘高唱在瓜架,最美乡下人家。(齐读)。

4、师小结过渡:是啊,正如文中所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细细感受“不论什么季节,都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

设计意图:时间、空间交*的顺序在同一课时进行教学,会引起学生学习思路的混乱。因此,抓住本文的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先学习按时间顺序写较为明显的“春、夏、秋”部分。进而引出第二课时的按空间顺序写的部分。

(三)品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不论什么季节”具体指哪些季节?怎么独特、迷人?

2、指名交流,重点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体会。

春季: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使用课件展示“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1)怎么独特或迷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探”体现的生机勃勃的效果。体会拟人的修辞手法。

(3)把感受到的生命活力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4)师小结:春天的乡下人家,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活力,的确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夏季: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和谐的田园风景画。(播放课件)。

(1)你们向往这样吃饭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与自己吃晚饭的样子作比较。畅所欲言。我们吃晚饭时在家中,他们有“红霞”、“微风”、“鸟儿”相伴。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就是独特、迷人之处。

(2)指名把自己对乡下生活的美好向往带到朗读中。指名读。配乐读。

师小结:夏天的乡下人家,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秋季:秋天到了……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1)怎么独特或迷人?

设计意图:感受拟人手法运用的好处。体会纺织娘的歌声所带来的独特听觉享受。

(3)朗读句子。

(四)拓展延伸,小练笔。

1、冬天的乡下人家会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说一说,写一写。

(注:准备课件,根据学生课堂感悟能力做弹性处理。学生脑海已形成春、夏、秋的美丽画面,并对作者抓住普通生活画面进行描写有一定的感知,那么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直接写,反之,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画面。)。

设计意图:学生一方面从课文中汲取信息,习练语言,一方面又不断地向课文输出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丰富课文的意蕴,形成了延伸拓展课文的再创造。使学生真正得到听、说、读、写训练。

2、交流,深化情感。

(五)小结。

同学们这么一补充,乡下人家,真的是——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了。老师却还想说:乡下人家,不论在房前,不论在屋后,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不信,我们下堂课再交流。

设计意图:为第二课时学习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的写作特点做准备。使阅读始终围绕“独特、迷人”的主题展开。

独春季竹成群、探。

特夏季吃晚饭红霞、威风、鸟儿。

迷秋季纺织娘歌唱。

人冬季……。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是阅读课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本课中着重引导学生品味两个拟人句。通过换字和比较句子这两种常见却最有实效的方式,使学生在已有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上感悟新的语言。

学习语言除了要推敲词句,还要在反复的阅读中,唤起学生的想象。学生脑海里产生了文章中所描述的画面,再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一种语文能力的发展。如:在感悟“乡下人家吃晚饭”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课文感受和谐、自然;通过集体交流“你向往吗?”对语言进行重组。

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汇总篇八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复习词语:瓜藤屋檐装饰鸡冠率领觅食和谐归巢。

(可先指一名同学读,再全班齐读)。

2、师:词语读得很准确。谁还记得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乡下人家的哪几幅生活场景?

生:汇报(瓜藤攀檐图、鲜花笋芽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秋夜虫鸣图)。

师:(同时贴图)。

指一名学生读,再齐读。

3、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再一次走进乡下人家。

1、师: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乡下人家带给作者的感受?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地浏览课文。

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指名读,屏幕出示句子,再齐读)。

2、师:作者是怎样把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

再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风景独特迷人的句子,可以在句子旁边简要写下你的感受和体会。

板书:独特迷人。

(一)瓜藤攀檐图。

1、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

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文。

师:你觉得那个句子写得美,来读读?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师: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攀,爬)为什么觉得好?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写出了瓜藤生长的动态。)。

师:作者用准确的动词、拟人的写法带给我们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师:谁来读一读,读出它的生机勃勃。

师生合作:

师: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

生: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师:他们你挨着我,我缠着你,自由自在的生长着,真是别有风趣。

2、还有哪句话令你感受到风景的独特迷人?

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师:联系上文,这青的瓜是——丝瓜,这红的瓜是——南瓜。

师:这藤、这叶没有人刻意地修剪它,多么自然,多么有趣。

师:青的瓜在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的衬托下显得更绿了。男生读读——。

师:红的瓜在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的衬托下显得更红了。女生读读——。

师:乡下的瓜藤就是这么独特迷人,别有风趣——(齐读)。

3、还有哪句话能让我们感到风景的独特迷人?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1)师:什么是别有风趣?

生:另有一番独特的趣味。

(2)师:为什么说乡下人家的瓜架要比城市里的石狮子或旗杆可爱呢?

生:城里的石狮子严肃,色彩单调。

(3)师:你们再对比着看看乡下人的瓜架——。

师:乡下人家屋前的瓜架上,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师: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4)师:这就是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这就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所以作者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二)鲜花笋芽图。

1、师:默读第二段,同时思考:在这一幅画面中,你又从哪里感受风景的独特迷人?

生汇报。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在这美丽的图画中,有哪些花、它们怎样开放?

生:乡下人家春有芍药,夏有凤仙花、鸡冠花,秋有大丽菊。

师:每个季节都有鲜花盛开,这就叫——“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师: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合作读:。

师:这种花还没谢,那种花又开放了——(指读)。

师:乡下人家一年四季都不缺乏色彩——(齐读)。

2、师:这句话中有一组意思相反的词语,你们找到了吗?

生:朴素——华丽。

师:一组反义词放在句子中前后意思矛盾吗?

生:不矛盾。

师:华丽。

师:看看这些花,调动你词库中的词语,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五彩缤纷,色彩绚丽,五颜六色,花团锦簇……。

师:你眼前就是这五彩缤纷、鲜花盛开的景象,再来读读——。

师:朴素。

师:你们看看这些花开在什么地方?

生:门前场地上。

师:它们还可能开放在哪里?

生:墙角、河边、桥头。

师:是啊,它们随处可见,它们落地生根。

合作读。

师:虽然它们长在墙边,却依然开得那样娇艳动人。你来读——。

师:虽然它们没有盆栽的精致,却依然开得那样色彩缤纷。你再读读——。

师:虽然它们不是花中的极品,却始终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美丽。齐读——。

3、师:这段话中除了鲜花绽放以外还描写了什么?——雨后春笋。

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美?来读读。

生: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这段话中你觉得雨后春笋是什么样的?(生机勃勃)。

(1)师:哪个字让你读起来有不一样的感受?(探)。

生:“探出头来”写出了春笋活泼,充满生机,像孩子一样顽皮。

师:作者把春笋当做小孩子(人)来写,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笋是怎么探出头来的吗?(播放视频)。

师:谁愿意试试?读出春笋的生机勃勃吧——(指读,齐读)。

(2)几场春雨过后,在竹林里走走,你还会看见什么,我们也学着作者的样子说一说。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还会看见许多。

出示幻灯片,读整段。

师:乡下人家房前花果香,屋后竹成行,难怪作者说——。

师:作者又是抓住了乡下人家最独特的景物来写,向读者展开了又一幅美丽的画卷。

过渡:自读3——6自然段,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根据出示的学法自己学习。

小组内部可以进行交流。

出示:

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自然段。

悟——这段中哪句话写出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

抒——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的风景。

(三)鸡鸭觅食图。

1师:两名学生分别读三、四段。

2师:找找鸡鸭觅食嬉戏的句子,来读读。

评价:师:这真是有趣的画面。

师:它们真是悠闲自得。

师:石桥稻田人家,垂柳绿荫野花。小村河畔,我们观赏戏鸭。

(四)院落晚餐图。

生读文。

合作读:他们对着——天边的红霞吃起来。

他们迎着——向晚的微风吃起来。

他们看着——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吃起来。

师:他们还会怎样地吃?

生:看着远处的山峦吃起来,看着门前的鲜花吃起来,看着悠闲的鸡鸭吃起来……。

师:真是令人陶醉啊,太有诗意了。

师:这样地吃在作者看来就叫——“天高地阔”地吃。

小结:微风、归鸟、红霞和这乡下人家构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难怪作者说——。

(五)秋夜虫鸣图。

师:夜深了,乡下人家还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呢。伴着这一声声秋虫的鸣叫,你们也美美的读读吧。不过,千万不要吵醒了睡梦中的人们。

师:这就是乡下人家,春有春的美丽,秋有秋的情趣。

1、你看,乡下人家房前花果香,屋后竹成行,难怪作者说——。

你看,乡下人家鸡鸭觅食嬉戏,秋虫欢叫鸣啼,难怪作者说——。

你看,乡下人家天高地阔,风景如画,难怪作者赞叹道——。

2、小结:作者正是抓住了乡下人家这些平凡朴实却独特的景物,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又一幅清新秀丽,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城市里的你,也可以选取一处景物,写出它的独特迷人。

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汇总篇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立足教材实际,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以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形成为载体,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亲历“边读边想——边想边读”的学习过程,努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

1、认识本文的生字新词,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并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3、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乡下风光的独特和迷人。

引导学生亲历“边读边想——边想边读”的学习过程,感受乡下风光的独特和迷人。

cai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总爱和父母去乡下踏踏青,今天这节课,陈醉云作者也邀请我们陪他一起去乡下走一走,看一看,高兴吗?带着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齐读课题。

1、同桌互相检查读书,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课件出示难读的词,正音。

3、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导把句子读通顺,尤其是顿号和长句的读法。

4、再读课文,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1、学习“瓜藤攀爬图”

(2)理解“别有风趣的装饰”。

(3)一边想象一边美美的读描写瓜藤攀爬的段落。

(4)教师总结本段的学习,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感受乡下人家的独特与迷人。

一)学习“鲜花盛开图”

(1)图文对照学习多音字“冠”的读音和写法。

(2)理解“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播放课件)。

(3)思考“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这份美,独特在哪?

(4)指导朗读。

二)学习“雨后春笋图”

(1)在乡下人家的屋后,还有什么?

(2)给“探”换个词,体会“探”的写作方法。

(3)指导朗读。

3、教师小结:屋前鲜花开,屋后春笋冒,乡下人家简直成了一个天然的植物园。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感受乡下人家的独特与迷人。

4、房前屋后的美景你更喜欢哪?快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吧。

乡下人家的独特与迷人还不止这些,下节课,我们就继续随作者到乡下走走,你将会看到更多吸引你的画面。

板书设计:

21、乡下人家

屋前瓜架

鲜花绽放 独特、迷人

雨后春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