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反思范文如何写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写作意图(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4 04:17:04 页码:9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反思范文如何写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写作意图(二篇)
2023-01-04 04:17:04    小编:ZT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精选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反思范文如何写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1、导语:

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

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1、听写词语:

清爽、德高望重、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津津乐道、精致、蕴含、奥秘、别有深意、侠客。

2、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⑴ 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⑵ 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⑶ 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⑷ 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精选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反思范文如何写二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好词好句。

⑵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⑴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⑵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2、体会文章新奇的构思及所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1、朗读引导法:

本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童趣的散文。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联想想像法:

本文运用想像的手法与自然界的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等朋友们互诉心声。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像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新奇丰富的特色。

3、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唐代苦吟诗人贾岛,以“推敲”的诗坛佳话而为人们熟悉,有谁能够背出他的《寻隐者不遇》?(学生背诵:“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作诗人去探访的是一位隐居山林名士,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也是这样的吗?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二、初步感知、赏析语言

1、学生轻声诵读,勾画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利用词典疏解:

师:想细致了解课文,首先我们必须把拦路虎──字词解决掉。

⑴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栀子() 唱和() 禅心()

湛蓝() 憔悴() 逝川()

⑵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流水,比喻消逝的时光。( )

②精神高度集中,不分散。( )

③玄秘深奥。( )

④指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 )

⑤道德高尚,有很高的声望( )

⑥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

(学生思考完后请生在投影片上写,师生共同修改。)

2、播放朗读带,学生轻声跟读,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按顺序找一找文中作者拜访了那些朋友,一共有多少位?

(用铅笔在书上划出来并数一数。)

学生自读并自主学习。

教师明确: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15位朋友)

3、学生自由诵读:

师:课文亲切感人、生动活泼,优美、精彩的语句俯拾皆是。请勾画标注出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与同座位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学生读完后与同座位互相交流,并请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先读后谈)。

语句示例(学生有可能说的句子):

⑴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

⑵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⑶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

⑷于是,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课后把你喜欢的句子积累下来,写到你的摘抄本上。)

4、指名语感较好的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精彩片断:

学生丰富地想像作者叙述的充满诗意的画面,尽享童心童趣的童世界,体会作者的心境。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讨

1、作者拜访了很多朋友,他是怎么称呼他的朋友的呢?又从中得到什么感悟和启发?

2、“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本段文字中,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3、“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成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本段文字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5、你认为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四、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古桥──老朋友──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了我的浑浊

溪流──妹妹──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

瀑布──大哥──无回报的吟唱

悬崖──爷爷──清净、无杂念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摘──做一会儿女性

阵雨──侠客吼叫、诗人朗诵──感动吓人

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鸟──伴我披月回家

2、本段文字中对古桥的叙述人称有变化,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请注意使用呼告语,如本段文字中的“德高望重的老桥”。

3、本段文字作者运用想像的手法,与树木、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之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