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故乡的榕树教案(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9:43:43 页码:13
最新故乡的榕树教案(精选9篇)
2023-11-12 09:43:43    小编:zdfb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制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指南,它可以帮助教师清晰地组织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教案应该具备清晰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有效的评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案是教师的重要工具,可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并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编写教案时,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研读范文,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培养教育教学能力。

故乡的榕树教案篇一

【开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开课时间】:10月25日星期四。

【开课人】:李梅。

【课题】:《故乡》。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教学方式:启发诱导及自主学习方式相结合。

五、课堂形式:多媒体教学,达到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

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思考: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

2、品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师生互动,

(一)闰土: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总结: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

(二)杨二嫂: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三、归纳总结: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少年时: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知识丰富,是个小英雄形象。

四、布置作业:练习册及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杨二嫂:

林翔。

故乡的榕树教案篇二

1、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榕树》中那割舍不断的思乡情。

2、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

3、鉴赏优美流畅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行仿写,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0xx年高中语文新课标广东版教材必修二。

教学年级:

高一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式、问答式。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眼前的事、眼前的景,生发出对故乡的榕树、故乡的亲人怀念。时隔几十年,对那些寻常景、寻常人、寻常事,作者都动情地去追忆,如历历在目,美妙动人。文章感情真挚,耐人寻味,然而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难理解黄河浪的那种思乡情结,根本无法懂得作者对两棵老榕树会生发出如此诸多情怀。学生没有亲身经历,阅历肤浅,要他们去理解文本,比登天还难。如按常规教学,没有两三个课时,是无法拿下来的。怎么办?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课,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

内容:了解作者及他的著作《故乡的榕树》;自己阅读课文一遍,扫除字、词障碍。

将学生分为七大组,每组八个人,每个组准备好一本专用的活动记录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整节课的教学紧进紧围绕着“读——一初评——仿写——说——再评——画”六个环节来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位同学在记录本上留下自己的点评。

1、读。

读原文。要求学生快速地阅读原文,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那割舍不断的思乡情。

2、一评。

每位同学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可以从修辞、句式上分析;也可以分析该句是否运用想象,作用是什么;还可以从艺术手法上来分析。要求每位同学在小组记录本上做记录。

教师可先示范:

如第8段第2句中“唯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这句是把两棵枝深叶茂的榕树比拟作人撑巨伞,寓动于静,变物为人,既表现了两棵榕树的超凡形态,又显出卓著的功能。

3、仿写。

结合高考中仿写考点,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仿写,并在小组记录本上写下来。通过仿写,学生可以把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成分吸收到自己的作文中,又可以理解作者那种思乡情结,从而消除学生作文时的畏难情绪,体会到作文的乐趣。

教师可以先示范:

如第11段中第7开始“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么?有的还做在树头的石版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么?”

教师仿写的句子是:“有的像我一样,把希望的帆扬到蔚蓝的高空,却仍然怀念着那故乡的小河么?有的还坐在那秘密的花园里,诉说着那理想的故事么?”

4、说。

要求学生把自己仿写的句子有感情的读出来。

5、再评。

要求其他同学就这位同学仿写的句进行评点,从修辞、句式、艺术手法上说说优缺点。

6、画。

要求每个活动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突出“驮背”榕树,还可以赋上一首小诗。

堂上未完成画的小组,可以在课后继续完成,要求每个小组交一幅画。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特别是学生模仿课文作者的语句去表现自己的情感,以及通过作画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都做得比较成功;另外,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分析讨论得比较充分,应该说也比较深刻。

但感到问题也不少。首先是仿写中出现了只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现象。其次,老师对学生的点评缺乏到位的讲解,本是这节课很出彩的地方,却轻易跨过去了。

以上是刚上完课后的一点思考。过后再仔细反思一下,恐怕问题多多。

故乡的榕树教案篇三

1、引导学生学会从辨析文章写作目的入手进行比较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培养多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联想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珍惜友情的感情。

课文《故乡的榕树》中的“榕下小憩”片断和《风景谈》中的“桃林小憩”片断。

叶圣陶:“语文教学应当摆脱课堂的束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从文学的宝库中汲取丰富的养。”“应当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在运用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

比较法;尝试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难点在于对阅读材料的写作目的的把握。

幻灯机。

先明确比较阅读的意义,介绍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和方法,然后通过具体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实践,切实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并运用学到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从而实现能力迁移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拓展思维,学会求同求异,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1、引入。

这个单元的学习目的是学会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

读能力的好方法,有比较才有辨别,很多大学问家都是得益于此的。比较阅读的形式,最基本的一种是内容比较和形式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则是比较的基础。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比较阅读,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2、明确阅读内容与比较项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乡的榕树》这篇抒情散文。这篇课文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客地大榕树下散步、嬉戏时,由眼前景物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故乡榕树下的一桩桩充满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的儿时往事,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的眷恋之情。回读《风景谈》一文中的“桃林小憩”(见课本36页第三段)一段,并与《故乡的榕树》一文中的第8、第9自然段 “榕下小憩” (见课本124页)作比较,分析它们在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这两段节选文字的体裁都是散文,同是写工余休息的片断,但它们的写作目的不同,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也就不同。先比较写作目的,再根据写作目的的不同,来比较其它方面的.异同。

《风景谈》一文讴歌延安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表达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隐隐透露出“中华民族要解放,就要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意。《故乡的榕树》一文表达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深深眷恋之情,抒发对故乡和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两文的写作目的不同,内容和形式也就有所不同。

故乡的榕树教案篇四

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是写文章的大忌,是不能感动人的。“情动于衷,始能为文”(刘勰)写文章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故乡的榕树》是作者通过回忆故乡榕树下的童年生活而抒发思乡之情的散文,作者写此文时“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而且时间已过了“三十年”,但故乡、故物、故人、故事时时在脑海中浮现,离乡愈远愈久,思念愈切愈深。这是一种游子对于母亲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是真切浓郁的,是崇高纯粹的,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只有真情,并不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故乡的榕树》的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抒情技巧,笔酣墨饱地抒写了思乡的满腔真情。正是这种真情打动了读者,引起共鸣,提高了文章的美学价值。

首先是缘物生情。刘勰说:“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意思是说物象用它的形貌来打动作家,作家心里产生情理来作为反映。本文创作就是如此。作者住所附近的两棵榕树,引起作者回忆故乡的两棵老榕树:“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晨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这传神的描绘反映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其次是绘景传情。作者进入回忆的第一段,用概举的方法描绘了家乡榕树的四周景色:“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中彩色的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追逐欢笑的鸭子”,还有“洁白的石桥”,“刻字的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怀念这些景物,是因为作者对它们充满了喜爱之情。作者童年的岁月,正是在这样的景物、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再如描写夏日中午农人在榕树下纳凉的情景:“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会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这里不仅写出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同情,也表达了对老榕树的感激之情。

再次是忆事抒情。这篇散文回忆了几件与老榕树有关的童年趣事,通过“忆事”抒发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使人读了心旌摇荡,浮想联翩。如写“我”奉老祖母之命上树折枝的事,写得有声有色:“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老祖母脸上的神情,走路的姿态,脚的形状,说话的特点,都在这寥寥数语中描绘出来了。“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着她挥舞。”一个顽皮可爱的少年颖脱而出。这里描绘出祖孙间其乐融融的亲情,是感人至深的。

最后是直吐深情。作者在回忆故乡景物和故乡趣事时,有时按捺不住奔涌的激情,采取直接倾吐的方法说出来,情感逼人。如对故乡的景物概括描写后,作者情不自禁地写着:“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叶子一样多……”这分明告诉我们,童年的岁月一去不返,多么惋惜!童年的记忆铭刻心头,多么珍贵!这深沉的情感是动人心魄的。文章的最后三段更是直抒胸臆,对故乡的怀念与眷恋之情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特别是临近结尾那几句用呼告手法直接抒情的句子:“故乡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也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么?”这如泣如诉的语句,仿佛一张大网,把读者完全笼罩其中了。

二、布局谋篇具匠心。

《故乡的榕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惨淡经营,颇居匠心。这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开篇层层铺垫。文章开篇写“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荫遮蔽着地面。”作者由眼前的榕树想到故乡的榕树,由眼前景引出故乡情。榕树是思乡怀旧的联系物,又是绘景叙事的线索。通过对眼前榕树的描写,可以直接联系故乡的榕树,从而迅速进入回忆,这也是可取的。但作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接着描写榕树周围的景物,滑梯、亭子、蒲葵和花朵,“居然成了小小的儿童世界”。于是“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着小儿子到这里散步”,享受“悠然自得的味道”。首段的后半段宕开笔墨,从榕树写开去,如果不看标题是料不到要乡思的。第二段写“我”有一天动了未泯的童心,摘下一片榕树叶“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吹,“小儿子欢跳着抢过去,使劲吹着”,并引来一只小黑狗。这一段也没有明写乡思,而是继续铺垫,并且完成了铺垫。具体说已有了引忆之物——两棵榕树,如故乡的一般;引忆之景——儿童世界,如故乡榕树下的“我”和小伙伴的乐园;引忆之人——小儿子,如同当年的我;尤其又有了引忆之声——哨笛,作者虽然没有明写“我”小时候吹叶笛的情景,但那是不言而喻的,若写出来反为蛇足了。(小黑狗的描写也不是闲笔,而是为了烘托哨音的美妙和“小儿子”的乐态)至此,作者选笛音为切入点,开始了回忆:“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把读者缓缓带入“我”的故乡,溶进榕树下美好的生活。通过这些铺垫,使乡思更为自然,使乡情更为浓郁,也使读者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感受乡思的渴盼和乡情的真挚。

中间时时缝合。若想使文章浑然天成,就要注意材料的联缀。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回忆故乡的景物、人事,为避免材料的散乱,作者特别注意过渡句、过渡段的安排,进行巧妙地缝合。第四段用概举的方法写出对故乡多种景物的怀念,这些景物是老榕树的衬景,不是主要的,这是一个过渡段。特别是结尾一句:“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更具承上启下的作用,暗示接下去要写榕树和榕树下的故事了。第六段用设问揭示:“有时我们会问,这棵驼背的老榕树为什么会被烧成这样呢?”接着写关于“驼背”的传说。第八段描写夏日农人在榕树下的石板上纳凉的情景,开头也有一个过渡句:“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的‘宝座’和‘凉床’”。第十段描写夏夜在石桥上露宿的有趣情景,开头仍有一个过渡句:“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不但为下面的叙事作了揭示,“深深地怀念”也为情感定了基调。第十一段开头一句就是:“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这也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揭示回忆已结束,将要集中抒发情思了。由于作者工于缝合,使材料紧密勾连,文思承接贯通,情感流泻无阻,取得了极好的表达效果。

结尾处处呼应。后面三段是结尾部分,重在抒发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恋之情。这一部分的特点是处处呼应前文,使文章叙事抒情连为一体。第十一段是对中间部分的呼应,这里有的是对前文的交代,如关于两棵老榕树的交代:“听说那棵‘驼背’在一次台风猛烈的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幸好另一棵安然无恙,仍以它浓蔚的绿叶荫庇着乡人。”还有对讲故事老人的交代:“那像榕树一样垂着长长胡子的讲故事老人已经去世了。”对老祖母的交代:“过年时常叱我攀折榕树枝叶的老祖母也已离人间许久了。”有的是对现状的推想:“当年把驼背的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都已成长。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么?有的还坐在树下的石板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么?”这种呼应不仅使文章结构完善,也使抒情更深沉、更浓郁,有催人泪下的效果。

第十二段呼应开头部分。开头从哨音切入,结尾从哨音折出,叶笛的哨音“弥慢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接着以设问抒情把思乡之情引入高潮。尾段只有一句“故乡的榕树呀……”既呼应了文题,又寓含了无尽的情思,收到言尽意不尽的效果。

故乡的榕树教案篇五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阅读的《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创作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以诗一般的语言,真挚强烈的感情,将读者带进了美的世界里。今天,就让我们徜徉、领略一番吧。

二、朗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三、总体把握。

先让我们看看文章写了些什么。

•全文思路。

全文分三部分:一(1-3段),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作者缓缓地把读者也带入了自己的回忆之中。二(4-10)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故乡的人和事,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是文章的主体。三(11-12)由回忆回到现实,再次书法了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恋之情。

•主题。

显然,这是一篇即景生情、情以物兴、借物抒情的散文。“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其主题:思乡怀旧。

四、文学鉴赏。

我们知道,“思乡怀旧”可谓是一种永恒的主题了,自古及今,不知道有多少赤子抒发过。然而,作者虽然写的是一个老题材,今天读它,仍然会有一种清新的感觉、优美的感觉。

事实上,本文作者确实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我们引进了美的王国,使我们获得了醇厚的美感。

•景美。

请先看看故乡的风景怎样美的吧。

故乡榕树“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团团绿云”,“春天新长的嫩叶……晶莹的露珠”(3)“从故乡的后山……鸭子”,“榕树下洁白的水流……小石狮子”(4)前者,这榕树的形和神,光与色,静与动;后者,榕树旁的欢乐、热闹与幽静、榕树下的物、事、人,都被作者朴实简洁地描绘出来。读着这如诗如画的景物语句,怎么不能令人心摇魄动: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事美。

波斯诗人哈菲斯说过:“世界的行程是一把血染的刀,滴下的每滴血都是皇冠。”随着作者远离故乡的时光日增,郁藏在胸中的思乡之情就犹如溪水汩汩涌流,并且借助种种小事的水珠,折射出七彩的感情丝线,编制成蘸满血泪的皇冠,戴在故乡这两棵古老而年轻的榕树头上。让我们看看发生在故乡榕树下种种美好的事物吧。

在那里,有我和小伙伴用竹竿当桨,把榕树那段空的凹槽当船划的情趣(5);。

在那里,有母亲为给孩子求药治病、跪在榕树下向榕树虔诚地祈祷的慈容(7);。

在那里,有蹑着很小的“三寸金莲”的祖母一边看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嘱咐我小心,把我折下的榕树枝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古朴风习(7)。

……。

这真是:点点小事融美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人美。

景美,事美,人更美!

儿时的伙伴,汲水的少女,爱子心切的母亲,慈祥的祖母,他们身上无不显示出美,无不是美的化身。天真美,青春美,慈爱美。美中贮满了爱,贮满了真,贮满了善。

或许有人说,孩子天真幼稚,美;少女单纯活泼,美;那母亲和祖母慈祥善良,美;而那些终日辛劳的成年男子、晒得黝黑黑的农人怕未必有好的脾气,怕未必美。如果这样猜测,我说就完全错了。这里到榕树下息凉、睡觉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是脚踏实地而来,飘飘欲欲而去。讲三国,说水浒,谈农作物长势和收成,拉胡琴,唱小曲,长啸天空,他们活得多么潇洒!

故乡的榕树教案篇六

一、教学目标。

(一)能指出本文叙述描写的顺序、组织材料的特点,体会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境。

(二)能指认本文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段落,体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表达作用。

(三)能理解本文通过对榕树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的叙写,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爱乡、思乡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文开头是如何触景生情的?

(二)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人和事?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

(三)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方案。

这篇抒情散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深入体会景中之情,物中之情上。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个由低层到高层,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阅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一步步透过散文的语言,发现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认真揣摩品味,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

(一)教师应在课前督促学生按要求做好预习。第一,要熟读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第二,归纳各部分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脉络;第三,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可按下边三个步骤进行:

1.整体阅读。

在教师的指导下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特别强调本文开头触景生情,“情以物兴,寄情于物”,是本文所采用的写法。这篇散文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由眼前景引出故乡情,这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就是榕树,作者把对故乡和乡亲们的深情厚意都寄托在榕树上,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

2.重点阅读。

课文第二部分(4~10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也是全文回忆的中心,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弄清这部分写了些什么事,为什么要写这些事,找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老师要特别强调: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写事,无不浸透着浓郁的思乡之情,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基调,以榕树为感情的依托、为思乡的线索,把故乡琐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贯穿起来,作者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人一事,以及风土民情是那样的古朴淳真,那样可亲可爱,这是因为作者的笔满蘸着“情”,所以使文章达到了“情景交融”。作者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材料,写出如此丰富的文章,是运用了联想。是联想把与榕树有关的'人、事、物以及传说、梦幻构成了有着榕树标志的故乡的绚丽多彩的风景画面和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浓厚真挚的乡情。

3.品味语言。

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可组织学生通过朗读重点语段,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课文的语言富有绘画美、音乐美。许多修饰性的词语绘声、绘形、绘色、绘神。句式舒展流畅,节奏和谐,浸透了感情。作者是在用写诗的方法写散文,因此,语言隽永耐读,字里行间也闪耀出美的色彩。如:文章第4段的写景,第9、12段的抒情句,第10段写我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体会,教师强调散文的精髓,是有感情、语言优美。本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总之,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白,写散文,要重视语言的锤炼;读散文,要注重语言的咀嚼。

故乡的榕树教案篇七

1、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榕树》中那割舍不断的思乡情。

2、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

3、鉴赏优美流畅的语言艺术。

引导学生对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行仿写,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0xx年高中语文新课标广东版教材必修二。

高一年级。

一课时。

:讨论式、问答式。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眼前的事、眼前的景,生发出对故乡的榕树、故乡的亲人怀念。时隔几十年,对那些寻常景、寻常人、寻常事,作者都动情地去追忆,如历历在目,美妙动人。文章感情真挚,耐人寻味,然而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难理解黄河浪的那种思乡情结,根本无法懂得作者对两棵老榕树会生发出如此诸多情怀。学生没有亲身经历,阅历肤浅,要他们去理解文本,比登天还难。如按常规教学,没有两三个课时,是无法拿下来的。怎么办?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课,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

一、布置预习:

内容:了解作者及他的著作《故乡的榕树》;自己阅读课文一遍,扫除字、词障碍。

将学生分为七大组,每组八个人,每个组准备好一本专用的活动记录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二、课前导入。

三、堂上探讨:

整节课的教学紧进紧围绕着“读——一初评——仿写——说——再评——画”六个环节来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位同学在记录本上留下自己的点评。

1、读。

读原文。要求学生快速地阅读原文,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那割舍不断的思乡情。

2、一评。

每位同学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可以从修辞、句式上分析;也可以分析该句是否运用想象,作用是什么;还可以从艺术手法上来分析。要求每位同学在小组记录本上做记录。

教师可先示范:

如第8段第2句中“唯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这句是把两棵枝深叶茂的榕树比拟作人撑巨伞,寓动于静,变物为人,既表现了两棵榕树的超凡形态,又显出卓著的功能。

3、仿写。

结合高考中仿写考点,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仿写,并在小组记录本上写下来。通过仿写,学生可以把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成分吸收到自己的作文中,又可以理解作者那种思乡情结,从而消除学生作文时的畏难情绪,体会到作文的乐趣。

教师可以先示范:

如第11段中第7开始“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么?有的还做在树头的石版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么?”

教师仿写的句子是:“有的像我一样,把希望的帆扬到蔚蓝的高空,却仍然怀念着那故乡的小河么?有的还坐在那秘密的花园里,诉说着那理想的故事么?”

4、说。

要求学生把自己仿写的句子有感情的读出来。

5、再评。

要求其他同学就这位同学仿写的句进行评点,从修辞、句式、艺术手法上说说优缺点。

6、画。

要求每个活动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突出“驮背”榕树,还可以赋上一首小诗。

四、教师小结:

五、课后练习:

堂上未完成画的小组,可以在课后继续完成,要求每个小组交一幅画。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特别是学生模仿课文作者的语句去表现自己的情感,以及通过作画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都做得比较成功;另外,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分析讨论得比较充分,应该说也比较深刻。

但感到问题也不少。首先是仿写中出现了只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现象。其次,老师对学生的点评缺乏到位的讲解,本是这节课很出彩的地方,却轻易跨过去了。

以上是刚上完课后的一点思考。过后再仔细反思一下,恐怕问题多多。

故乡的榕树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2、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

3、鉴赏优美流畅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行仿写,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学教材:高中语文新课标广东版教材必修二。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式、问答式。

学情分析: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眼前的事、眼前的景,生发出对故乡的榕树、故乡的亲人怀念。时隔几十年,对那些寻常景、寻常人、寻常事,作者都动情地去追忆,如历历在目,美妙动人。文章感情真挚,耐人寻味,然而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难理解黄河浪的那种思乡情结,根本无法懂得作者对两棵老榕树会生发出如此诸多情怀。学生没有亲身经历,阅历肤浅,要他们去理解文本,比登天还难。如按常规教学,没有两三个课时,是无法拿下来的。怎么办?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课,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内容:了解作者及他的著作《故乡的榕树》;自己阅读课文一遍,扫除字、词障碍。

将学生分为七大组,每组八个人,每个组准备好一本专用的活动记录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二、课前导入。

三、堂上探讨:

整节课的教学紧进紧围绕着“读——一初评——仿写——说——再评——画”六个环节来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位同学在记录本上留下自己的点评。

1、读。

读原文。要求学生快速地阅读原文,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那割舍不断的思乡情。

2、一评。

每位同学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可以从修辞、句式上分析;也可以分析该句是否运用想象,作用是什么;还可以从艺术手法上来分析。要求每位同学在小组记录本上做记录。

教师可先示范:

如第8段第2句中“唯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这句是把两棵枝深叶茂的榕树比拟作人撑巨伞,寓动于静,变物为人,既表现了两棵榕树的超凡形态,又显出卓著的功能。

3、仿写。

结合高考中仿写考点,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仿写,并在小组记录本上写下来。通过仿写,学生可以把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成分吸收到自己的作文中,又可以理解作者那种思乡情结,从而消除学生作文时的畏难情绪,体会到作文的乐趣。

教师可以先示范:

如第11段中第7开始“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么?有的还做在树头的石版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么?”

教师仿写的句子是:“有的像我一样,把希望的帆扬到蔚蓝的高空,却仍然怀念着那故乡的小河么?有的还坐在那秘密的花园里,诉说着那理想的故事么?”

4、说。

要求学生把自己仿写的句子有感情的读出来。

5、再评。

要求其他同学就这位同学仿写的句进行评点,从修辞、句式、艺术手法上说说优缺点。

6、画。

要求每个活动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突出“驮背”榕树,还可以赋上一首小诗。

四、教师小结:

五、课后练习:

堂上未完成画的小组,可以在课后继续完成,要求每个小组交一幅画。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特别是学生模仿课文作者的语句去表现自己的情感,以及通过作画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都做得比较成功;另外,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分析讨论得比较充分,应该说也比较深刻。

但感到问题也不少。首先是仿写中出现了只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现象。其次,老师对学生的点评缺乏到位的讲解,本是这节课很出彩的地方,却轻易跨过去了。

以上是刚上完课后的一点思考。过后再仔细反思一下,恐怕问题多多。

故乡的榕树教案篇九

2、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

3、鉴赏优美流畅的语言艺术。

引导学生对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行仿写,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0xx年高中语文新课标广东版教材必修二。

高一年级。

一课时。

讨论式、问答式。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眼前的事、眼前的景,生发出对故乡的榕树、故乡的亲人怀念。时隔几十年,对那些寻常景、寻常人、寻常事,作者都动情地去追忆,如历历在目,美妙动人。文章感情真挚,耐人寻味,然而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难理解黄河浪的那种思乡情结,根本无法懂得作者对两棵老榕树会生发出如此诸多情怀。学生没有亲身经历,阅历肤浅,要他们去理解文本,比登天还难。如按常规教学,没有两三个课时,是无法拿下来的。怎么办?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课,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

一、布置预习:

内容:了解作者及他的著作《故乡的榕树》;自己阅读课文一遍,扫除字、词障碍。

将学生分为七大组,每组八个人,每个组准备好一本专用的活动记录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二、课前导入。

三、堂上探讨:

整节课的教学紧进紧围绕着“读——一初评——仿写——说——再评——画”六个环节来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位同学在记录本上留下自己的点评。

1、读。

读原文。要求学生快速地阅读原文,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那割舍不断的思乡情。

2、一评。

每位同学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可以从修辞、句式上分析;也可以分析该句是否运用想象,作用是什么;还可以从艺术手法上来分析。要求每位同学在小组记录本上做记录。

教师可先示范:

如第8段第2句中“唯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这句是把两棵枝深叶茂的榕树比拟作人撑巨伞,寓动于静,变物为人,既表现了两棵榕树的超凡形态,又显出卓著的功能。

3、仿写。

结合高考中仿写考点,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仿写,并在小组记录本上写下来。通过仿写,学生可以把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成分吸收到自己的作文中,又可以理解作者那种思乡情结,从而消除学生作文时的畏难情绪,体会到作文的乐趣。

教师可以先示范:

如第11段中第7开始“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么?有的还做在树头的石版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么?”

教师仿写的句子是:“有的像我一样,把希望的帆扬到蔚蓝的高空,却仍然怀念着那故乡的小河么?有的还坐在那秘密的花园里,诉说着那理想的故事么?”

4、说。

要求学生把自己仿写的句子有感情的读出来。

5、再评。

要求其他同学就这位同学仿写的句进行评点,从修辞、句式、艺术手法上说说优缺点。

6、画。

要求每个活动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突出“驮背”榕树,还可以赋上一首小诗。

四、教师小结:

五、课后练习:

堂上未完成画的小组,可以在课后继续完成,要求每个小组交一幅画。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特别是学生模仿课文作者的语句去表现自己的情感,以及通过作画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都做得比较成功;另外,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分析讨论得比较充分,应该说也比较深刻。

但感到问题也不少。首先是仿写中出现了只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现象。其次,老师对学生的点评缺乏到位的讲解,本是这节课很出彩的地方,却轻易跨过去了。

以上是刚上完课后的一点思考。过后再仔细反思一下,恐怕问题多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