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20:37:35 页码:12
2023年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优秀9篇)
2023-11-21 20:37:35    小编:zdfb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应该针对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行动计划。希望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能够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一

有两个蠢人,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智慧,对那些有智慧的人又总是不服气。

这一天,这两个人碰到一起了。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哎,我说老兄,我们同那些公卿大夫一样,都是人,都禀承了天、地、人三才的赐予,为什么他们就该有智慧,而我们就没有呢?”

另一个人说:“我发现了一个诀窍,那些公卿大夫,他们天天吃肉,所以有智慧;而我们呢,每天尽吃些糙米粗糠,所以我们就缺少智慧呀!”

听他这么一说,第一个人高兴起来,他说:“照你说的,我们也吃肉看看。正好我把米卖了得了几千钱,我们把钱拿去买肉来天天吃,不就也可以有智慧了吗?”

于是这两个人回家吃了半个月的肉,几乎把可以吃一年的粮食全换成肉吃了。

这次,这两个人又碰到一起了。一见面,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老兄,自从吃肉以后,我忽然感觉我心窍都开了,心志清醒,头脑聪明开通,想什么问题都清楚明白,看什么事情都有智慧。”

另一个人说,“老弟说的对极了,我吃了肉以后,明白了许多道理。比方说,我原来总想不通,为什么人的脚板要向前伸出而不往后伸出呢?现在我才懂了,人的脚板向前伸出,走起路来甚是方便;如果往后伸出,走在路上,岂不要被跟上来的人踩着吗?”

第一个人听后满口称是,他说:“老兄高见,谁说不是这样呢?我也发现了一个深奥的学问。你看,人的鼻孔向下长而不向上长,这里就有学问。向下长很安全,如果向上长,遇到下雨,那雨水不是都灌进鼻孔里去了吗?”

两个人洋洋得意地互相谈论、赞颂着各自的“新发现”和吃肉后的智慧。

其实,与其说这两个人吃肉后变得聪明了,还不如说他们变得越来越愚蠢了,因为原本智慧与吃肉就不存在什么因果关系。智慧只有从学习和实践中才能获得。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二

吃肉与智慧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很有钱的富翁他聚集着很多财产,可是就是不懂知识一家人全部孤陋寡闻。一天艾子对那个富翁说您的两个儿子虽然长得都很漂亮可是都没什么学问怎么能继承祖先基业呢?富翁一听很不高兴他把两个孩子叫来让艾子考考他们。结果怎么样呢,小朋友们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有个富翁很有钱,家里积聚着很多财产,可就是不懂得知识,一家人孤陋寡闻愚蠢至极。特别是两个儿子,表面看上去还人模狗样,穿着华丽,可实质上只不过是一对“绣花枕头”,而当父亲的这个富翁却从来也不知道教育他们。

一天,艾子对那个富翁说:“您的两个儿子虽然长得都很漂亮,可是都没什么学问,又不通晓人情世事,将来长大了怎么能继承您家祖先的基业呢?”

富翁一听很不高兴,生气地说:“谁说我家孩子不通世事?我家孩子又聪明又有才干,谁也比不上他们。”

艾子笑了笑,说:“把您儿子叫来,我不考什么别的,只想问问他们吃的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他们说得清楚这一个简单的问题,就算我错了,我情愿承担诬蔑不实的罪名,你说行不行?”

富翁把两个儿子喊来,站在艾子跟前。艾子笑着问他们说:“两位公子,你们每天吃的白米饭,不知这大米是从何而来?”

富翁的两个儿子一听,心想:我以为是考我们什么了不得的学问哩,原来就这简单的问题,米从何来?这不明摆着的事吗?于是他们嬉皮笑脸地说:“我哥俩岂能连这点小事也不知道?米是从米缸里取来的!”

富翁在一旁听了,气得直跺脚,脸上现出一种难堪的神情,他赶紧纠正他们说:“真是两个笨蛋,愚蠢至极,米是哪来的都不知道!告诉你们,米是从田里取来的呀!”

艾子笑了笑说:“有这样的父亲,还愁不会有这样的儿子吗!”

故事点评:

养尊处优,脱离实际,就必然会一无所知。做长辈的一定要注意子女的知识教育,而不是只给予他们优裕的物质生活,到头来,子女不成器,也有父辈的过错。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三

一个疯子在十字路口叫喊要出卖智慧,而一些没有头脑的人马上跑去购买,个个一本正经。他们看见疯子做了许多次鬼脸,然后付了钱,买来的却只是一个风箱和一条两米多长的绳子。

大部分买主都非常气愤,但对这种愚弄又无可奈何,这些人被别人嘲笑了。处理这种事最好的办法是,要么是一言不发,要么是一笑而置之,带着自己买来的风箱和绳子离开。谁要是追根问底想了解这两样东西能派上什么用场,他一定会被人看成是个愚不可及的白痴而遭群殴。

疯子的行为到底有没有理智?这种病态产生的理智事实上是偶然的、孤立的。有一个上当的人总不断地想这风箱和绳子的含义,因而有一天他憋不住,就去请教一个聪明人。

聪明人想了一会儿对他说:“这确实是些难以理解的东西,一些经过启发的人希望听到以下的解释:即在他们和疯子之间一般就隔着这根绳子般长度的距离。只有这样一种解释,我认为他们的心灵上才可得到稍许的安慰。你们一点儿也没有受骗,这个疯子卖的真是智慧。”

这篇出卖智慧的疯子拉封丹寓言其实就是说明:如果把疯子的话也当真的话,那么这个人也有疯子之嫌。但是,是不是所有疯子的话都不可信呢?这很难定论。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四

凡聪明人都是尊重常识、顺应规律的;世间一切的蠢事,往往都是漠视规律的结果。

看公路上跑的自行车,两个轮儿,为什么可以骑着不倒?汽车,四个轮儿,为什么有时会翻车?个中的原因不外乎:一个是保持了力的平衡;一个是失去了力的平衡。

上述现象告诉我们:保持平衡,车就能按我们的意愿奔跑、前进;一旦失去平衡,就可能失事,甚至出大事。平衡,也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规律。

世间的万事万物,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保持了这种平衡的结果。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可以说,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

有一个说法,讲人的一生吃进去的食物总量约60吨,如果吃得太好、太多、太快了,把一生的食物提前吃完,生命也就提前终结了。这个说法未必准确,但其提供的视角值得深思。现实中,我们常见一些人喜欢赶场子、下馆子,喜欢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天天满嘴流油,结果呢,吃出了高血压、糖尿病……吃得一身病。现代都市人,营养不良的不多,病大多都是吃出来的。看来,吃也得讲究“摄入与需要”的平衡。吃得太好是幸福,也会有痛苦。

时下,一些干部抱怨“为官不易”。确实,以“八项规定”为开端,从治理舌尖上的浪费,到治理车轮上的腐败,再到打击会所里的歪风,中央连续出台多个禁令,制度笼子越织越密,作风管束越来越严,似乎一不留神就会“跌倒”。但仔细去想,这些禁令和要求,不正是以落细落小的严格管束,保领导干部为官用权的长久平安?如履薄冰、当官不易,方能稳健守正、不易跌倒。分析一些人“跌倒”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失去平衡。他们不懂“吃苦与幸福”的平衡,不懂“权力与责任”的平衡,不懂“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不择手段谋取“幸福”,不该拿的拿、不该要的要、不该吃的吃……不劳而获是有违平衡规律的,违背规律当然会受到惩罚,就会“甜尽苦来”,悔不当初。

这个世界上,过得好的人都活在平衡的哲学里。凡聪明人都是尊重常识、顺应规律的;世间一切的蠢事,往往都是漠视规律的结果。过去雾霾天多少年也难见一次,现在雾霾天渐渐增多。这是人们一味地追求发展速度,过多地消耗燃油、煤炭,盲目发展高能耗产业等所致。人们过分地“修地球”,围河造田、滥砍滥伐,结果引发一些灾害。实际上这都是我们打破了某种平衡后,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平衡规律不能违,保持平衡的状态,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我们必须谨记的真理。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五

森林边,山脚下,一个勤快的农民在起早摸黑地耕地,因为耕种季节即将过去,他得抓紧时间,所以从清早到晌午都没歇息,直到肚子饿得十分难受时,他才把牛轭卸下来,让牛自己去吃草,然后回家去吃饭。

附近山上,有只老虎一直在看着农民使唤牛耕田,它觉得很奇怪,牛这样的庞然大物,又有翘起的双角,为什么心甘情愿被人用绳子穿着鼻子干活?人到底有什么神通?老虎从山上走到牛的跟前。牛见老虎,以为是来伤害自己,摆出一副决斗的架势。老虎却说,“伙计,我是好意来的,不用害怕,我来找您是怀着友好之心,没有敌对之意的。”

牛听老虎这样说,就问:“你有什么事?或者您需要什么?”

老虎说:“我太想不通了,您为什么甘愿被个子比您小的人用绳子穿着鼻子,干着如此繁重的活儿?您为什么不敢伤害人?你的个子毕竟比人大好几倍,而且您有角呀!”

牛听了摇摇头,对老虎说:“啊,我的老伙计,要伤害人,怎么可能呢?”停了片刻,牛又接着说:“虽然人的个子比我小,但他有智慧,他比我聪明,有本事,我只能认输,为他工作。”

听了牛的陈述,老虎觉得怪极了,人的智慧到底是怎样的?它很想知道了,因此问牛:“我太想知道了,那个智慧到底是什么?”牛笑着说:“你想知道,就去问问农民看吧,晤,他正好来了。”虎听了赶紧往回走,藏在森林中,只等农民走过来。

农民吃完饭,觉得精神焕发。他腰挂大刀,口里嚼着野茶叶,吸着旱烟,大踏步地往地里走来。

老虎见农民走近了,突然从森林里蹦出来,拦住农民,农民大吃一惊,立即从腰间拔出刀,准备搏斗。

老虎见状,说:“先生,您不用害怕,把刀收起来吧。我是不会伤害您的。我到这里,只是想知道您的智慧到底是怎样的。”

农民听老虎这么说,立即心生一计:“啊,亲爱的,我忘了把智慧带来,将它搁在家里了。”

老虎急着想看,赶快说:“您既然把智慧忘在家里,就劳驾您回去拿来给我看,行吗?”农民摇摇头说:“我不能回去,我回去了,你会把我的牛吃掉的。”老虎想看智慧的心切,恳求农民说:“您要不放心,就用绳子将我绑起来,等您回来,再解开也行。”

农民同意了,用牛绳把老虎扎扎实实地捆绑起来,拴在大树上。接着,拔出大刀,砍来两根木棍,用木棍敲打老虎,并且说:“愚蠢的老虎,好生记住,这就是你想看的智慧!”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六

在冬季寒冷的西伯利亚冰原上,一头野牛因为没有抵抗住酷寒的侵蚀,被冻死在地面上。远处,一只乌鸦正在空中盘旋,它正在寻觅能让自己活下去的食物,它已经找了好几天了,但毫无收获,饥渴正将它团团包裹住,它的双翅无力而机械地扇着,如果再没有食物,等待它的将是毫无悬念的死亡。

终于,这只乌鸦发现了躺在地上的那头死牛。顿时,兴奋传遍它的全身,它立即飞到死牛的上空,反复盘旋了几圈,在确认周围没有其他的危险和暗藏的杀机后,它最终降落在死牛的身上。

之后,这只乌鸦使劲地啄了几口牛肉,味觉告诉它,牛肉是新鲜的,野牛刚死不久。由于这里天寒地冻,温度极低,因此,牛肉极易被长久地保鲜,靠着眼前的这头死牛,这只乌鸦完全可以渡过一个无忧且无比富足冬天。

但是,出乎意料的,它仅仅是尝了几小口牛肉,然后就急急地飞走了,周围一切正常,没有打扰者,也没有猎杀者,它的飞走显得很是莫名其妙。它应该守着死牛饱餐一顿的。

两天后,就在那只死牛的上空,突然间出现了一阵遮天蔽日的黑,一大群不计其数的乌鸦纷纷降落在死牛的身边,一阵唧唧咋咋声后,它们开始兴奋地分食死牛,或许是多日饥饿的原因,乌鸦们吃得很馋,很猛。不到半天的功夫,地上便只剩下了一副牛的空骨架了!肉足肚饱的乌鸦们也一哄而散。

为了解开心头的疑惑,科学家们决定做一个实验,一周后,他们弄到了一头死鹿,并将其抛在离野牛骨架不远处,然后静静观察。

很快,空中有一只乌鸦发现了死鹿,然后,无比相似的一幕出现了——它先是自己啄了几口,然后迅速飞走,两天后,躺着地上的那头鹿被赶来的一大群乌鸦瓜分殆尽。

真相几乎越来越明了。当第二只死鹿被有意识地放在地上的时候,科学家们悄悄地在鹿的身上放置了一个自动追踪器,等一只乌鸦刚一落到死鹿的身上,追踪器便开始追踪和记录它的行程。很快,追踪器传回来的信息显示,那只乌鸦,一直飞呀飞,整整飞了一天,飞过无数个冰冻的千山万水,累得够呛,最后它找到了一大群同类,然后告诉他们,各位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有能填肚皮的,有好吃的,赶紧跟我走呀!然后,在它的带领下,所有的乌鸦都朝死鹿的所在地赶来。

一切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科学家们最后给出的结论是,体积不足人一个拳头大的乌鸦,即便是在食物短缺,自身性命难保的情况,依然会时时想着同类,想着如果有食物,一定不能独享,而是邀大家一起来分享,共渡生命里的难关!

而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应该向乌鸦敬礼,向它们学习,将“穷则独善其身”的“堂而皇之”理由彻底抛弃!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七

夕阳西下,寺庙里,一群小和尚围着老方丈席地而坐。

老和尚手持一把扇子悠然自得地摇着,小和尚唧唧喳喳,问老和尚道:。

“师父,什么样的人才能是高僧、是智者啊?我们都想做高僧,做智者呢。”

老方丈眯着眼,微笑着望着这群小和尚,笑道:。

“达摩祖师有一大群弟子,其中三弟子和小弟子两个人最受尊敬,被你们称为高僧、智者、大师……总之,当时能用的称谓都用上了。忽然有一天,达摩祖师让这两个弟子云游四方,普度众生,两名弟子欣然而应。于是,两个人就一起下山了。

“后来,两个人都做了不少好事。当然,也都受到了不少赞誉,只是两个人在助人时的性格迥然不同。三弟子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地帮助着别人,只要别人有需要,他都绝不吝啬。小弟子就不一样了,他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很多人都认为小弟子喜欢偷懒……同样是高僧,对三弟子的评价总远远比小弟子多。

“二十年过去了,达摩祖师圆寂了。他的弟子们都继承了他的遗愿——行善助人,普度众生。这时,三弟子的名声盖过了小弟子,在所有弟子中最为响亮。

“又十年过去了,三弟子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别说帮助别人,甚至连自己都需要人照顾了。此时,众人忽然发现,身边助人的僧人越来越多了,都十分年轻,且都有一个习惯,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众人就想到了那名早年成名的小弟子。

“不久后,人们果然发现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些年轻僧人都尊称那名小弟子为师父。”

说到这,老方丈顿住了,问小和尚们道:“知道最后人们为什么喊达摩祖师的小弟子为高僧、智者了吗?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深山里又去干什么了呢?”

“去教弟子啦。因为他教了好多弟子呀,这些弟子都能在他老的时候继续帮助别人呀。”小和尚们唧唧喳喳着。

“这不是主要原因。”

“那主要原因是什么呀?”小和尚们眨着眼睛,问老方丈道。

“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山上,是去休息了,去快乐了。真正的高僧,真正的智者,应该懂得休息,懂得享受快乐。一个僧人,连自己都快乐不了,休息不好,就是连自己都没有度好。既然连自己都没有度好,又怎么去度人呢?”

“所以啊!做个真正的高僧,首先应该懂得快乐,先度自己再度别人。”

小和尚们似懂非懂,却做醍醐灌顶状。

看着小和尚的样子,老方丈哈哈大笑。小和尚们也笑了,瞬间,小和尚们发现:这一刻,自己也成了高僧。

先懂自己,就犹如先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理由去说服别人。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八

魏王决定建造一座很高很高的台阁,它的高度恰好是天与地之间距离的一半,并将这座高台起名叫“中天台”。很多人知道魏王这个决定后,都觉得很荒唐,于是纷纷前来劝阻魏王。魏王感到非常生气,他传下命令说:“谁要再来反对我的决定,一律杀头!”这样,大家都不敢再说什么了,只是在心里着急。

一天,有个叫许绾(wan)的人背着筐,拿着铁鍬到王宫来求见魏王。他对魏王说:“听说大王要建一座‘中天台’,我愿前来助大王一臂之力。”

见到这个前来帮助建造高台的第一人,魏王感到很高兴。魏王问他:“你有什么力量能够帮助我呢?”

许绾说:“我没什么了不起的力量,我只是能帮助大王您商量建台的计划。”

魏王连忙高兴地问他说:“你有什么高见?快讲来我听。”

许绾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您在建造高台之前,先得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魏王很不理解地说:“你这是什么意思?”

许绾说:“请大王听我分析。我听说天地间相距15000里,中天台的高度是它的一半,那就是7500里,要建7500里高的台,那么台基就得方圆8000里。现在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也远远不够做台基的。古时尧、舜建立的诸侯国,土地一共才方圆5000里。大王要建中天台,首先就得出兵讨伐各诸侯国,将各诸侯国的土地全部占领。这还不够,还得再去攻打四面边远的国家,得到方圆8000里的土地之后,才算凑齐了做台基的土地。另外,造台所需的材料、人力,造台的人需要吃的粮食,这些都要以亿万为单位才能计算;同时,在方圆8000里以外的土地上,才能种庄稼,要供应数目庞大的建台人吃饭,不知道还得要多大的土地才够用呢。所有这些,都必须先准备好了,才能动工造高台。所以,您应该先去大规模地打仗。”

许绾说到这里,魏王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魏王当然是放弃了造中天台的想法。

许绾劝说魏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使魏王明白自己所要建的“中天台”只不过是毫无客观基础的盲目蛮干,它当然不可能实现。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九

很久以前,上帝到人间巡游。他要看看他创造的人生活得怎样。

走进村子,上帝听到了哭声,是一个孩子在哭,那哭声又响亮又倔强,不依不饶的,上帝急急找上门去。

啊,他看见一个孩子满地打滚地在哭闹着。孩子的母亲说:“唉,这孩子,就知道玩儿,一天到晚就哭,闹着要东西玩哪!”

上帝笑了,对妇人说:“不用担心,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玩才会变得聪明可爱,才会有快乐人生,你就让孩子好好儿去玩吧。”“可我,”妇人说,“拿什么东西去给孩子玩呢?”

啊,上帝怔住了。是呀,他既然赋予孩子好玩的天性,怎么竟忘了给他们配制玩具呢?

万能的上帝此时竟也举足无措了。于是他伸出了自己的大拇指,说道:“孩子,你就吮我的手指玩吧。”

孩子真的攥住上帝的手指吮吸起来。他吮得津津有味,不肯释手。奇迹发生了:小家伙吮着上帝的手指时,他的脑子里顿时就生出了种种奇思妙想,五彩缤纷的,心里竟也呼呼地窜出了一对小翅膀儿,忽闪忽闪的,就像要飞翔起来呢。

“好,好,这样很好,这样很好呀!”上帝开心得哈哈大笑,说道:“我的孩子,你的心已经放飞了,从今以后,天高任你飞,你就用我的手指赋予你的灵性,去创造自己最美最好的生活吧!”

上帝的手指就这样成了孩子最早也最神奇的玩具。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从此一出生就都喜爱吮吸妈妈的手指头,他们也从此在玩这种游戏中变得愈来愈聪明了。

夜已降临,上帝踏着月色夜行。他的心情很好,他相信那些放飞了智慧之心的传人,一定会成为万物之灵中的真正的人。

突然,他的耳边响起了一片呐喊声。这喊声,凶蛮,嘶哑,夹杂着争执、叫骂和厮打声,如同虎狼扑羊,响彻夜空。上帝大吃一惊,急忙循声奔上门去。

啊,他看见无数的人,男的女的,一堆堆,一簇簇,围拥在灯光下,个个目露馋光,心藏杀机,那疯狂火爆的场面,勾魂夺魄的气焰让上帝感到一阵阵眩晕。

原来他们是在玩!

一种不祥之兆涌上心头,上帝眉头紧皱,让自己幻出了无数个化身,急匆匆赶赴各地去察看了。

“唉,唉,罪人!罪人啊!”惊恐不安的上帝喃喃自语着,后悔当初真不该把那创造之手伸给孩子去吮吸,那智慧的大拇指赋予了人类以无穷的创造力,也引发了人性贪婪的无边的欲火啊!

终于,上帝狠心地举起手来,从头上拔下一根白发,做成了一个闪光的小套子,向着苍茫大地远远地抛了出去。

这个小套子就成了后来传说的那个极其可怕的索命绞索。世界上无论是哪一个人,只要他忘乎所以,只要他玩得昏了头,他就一定会被这个套子套住,死神也就一定紧跟着索命来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