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2:50:55 页码:10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模板13篇)
2023-11-24 12:50:55    小编:zdfb

总结是思考的源泉,它让我们反思过去,寻找进步的方向。如何正确处理冲突和纠纷,保持良好的人际和谐关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一

很久以前,上帝到人间巡游。他要看看他创造的人生活得怎样。

走进村子,上帝听到了哭声,是一个孩子在哭,那哭声又响亮又倔强,不依不饶的,上帝急急找上门去。

啊,他看见一个孩子满地打滚地在哭闹着。孩子的母亲说:“唉,这孩子,就知道玩儿,一天到晚就哭,闹着要东西玩哪!”

上帝笑了,对妇人说:“不用担心,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玩才会变得聪明可爱,才会有快乐人生,你就让孩子好好儿去玩吧。”“可我,”妇人说,“拿什么东西去给孩子玩呢?”

啊,上帝怔住了。是呀,他既然赋予孩子好玩的天性,怎么竟忘了给他们配制玩具呢?

万能的上帝此时竟也举足无措了。于是他伸出了自己的大拇指,说道:“孩子,你就吮我的手指玩吧。”

孩子真的攥住上帝的手指吮吸起来。他吮得津津有味,不肯释手。奇迹发生了:小家伙吮着上帝的手指时,他的脑子里顿时就生出了种种奇思妙想,五彩缤纷的,心里竟也呼呼地窜出了一对小翅膀儿,忽闪忽闪的,就像要飞翔起来呢。

“好,好,这样很好,这样很好呀!”上帝开心得哈哈大笑,说道:“我的孩子,你的心已经放飞了,从今以后,天高任你飞,你就用我的手指赋予你的灵性,去创造自己最美最好的生活吧!”

上帝的手指就这样成了孩子最早也最神奇的玩具。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从此一出生就都喜爱吮吸妈妈的手指头,他们也从此在玩这种游戏中变得愈来愈聪明了。

夜已降临,上帝踏着月色夜行。他的心情很好,他相信那些放飞了智慧之心的传人,一定会成为万物之灵中的真正的人。

突然,他的耳边响起了一片呐喊声。这喊声,凶蛮,嘶哑,夹杂着争执、叫骂和厮打声,如同虎狼扑羊,响彻夜空。上帝大吃一惊,急忙循声奔上门去。

啊,他看见无数的人,男的女的,一堆堆,一簇簇,围拥在灯光下,个个目露馋光,心藏杀机,那疯狂火爆的场面,勾魂夺魄的气焰让上帝感到一阵阵眩晕。

原来他们是在玩!

一种不祥之兆涌上心头,上帝眉头紧皱,让自己幻出了无数个化身,急匆匆赶赴各地去察看了。

“唉,唉,罪人!罪人啊!”惊恐不安的上帝喃喃自语着,后悔当初真不该把那创造之手伸给孩子去吮吸,那智慧的大拇指赋予了人类以无穷的创造力,也引发了人性贪婪的无边的欲火啊!

终于,上帝狠心地举起手来,从头上拔下一根白发,做成了一个闪光的小套子,向着苍茫大地远远地抛了出去。

这个小套子就成了后来传说的那个极其可怕的索命绞索。世界上无论是哪一个人,只要他忘乎所以,只要他玩得昏了头,他就一定会被这个套子套住,死神也就一定紧跟着索命来了。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二

一个疯子在十字路口叫喊要出卖智慧,而一些没有头脑的人马上跑去购买,个个一本正经。他们看见疯子做了许多次鬼脸,然后付了钱,买来的却只是一个风箱和一条两米多长的绳子。

大部分买主都非常气愤,但对这种愚弄又无可奈何,这些人被别人嘲笑了。处理这种事最好的办法是,要么是一言不发,要么是一笑而置之,带着自己买来的风箱和绳子离开。谁要是追根问底想了解这两样东西能派上什么用场,他一定会被人看成是个愚不可及的白痴而遭群殴。

疯子的行为到底有没有理智?这种病态产生的理智事实上是偶然的、孤立的。有一个上当的人总不断地想这风箱和绳子的含义,因而有一天他憋不住,就去请教一个聪明人。

聪明人想了一会儿对他说:“这确实是些难以理解的东西,一些经过启发的人希望听到以下的解释:即在他们和疯子之间一般就隔着这根绳子般长度的距离。只有这样一种解释,我认为他们的心灵上才可得到稍许的安慰。你们一点儿也没有受骗,这个疯子卖的真是智慧。”

这篇出卖智慧的疯子拉封丹寓言其实就是说明:如果把疯子的话也当真的话,那么这个人也有疯子之嫌。但是,是不是所有疯子的话都不可信呢?这很难定论。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三

从前有一只乌龟,想要独占全世界的智慧,做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它想让所有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不得不向它请教。

于是,它开始长途跋涉。到世界各地搜集智慧。凡是搜集到的智慧,它都装在一个葫芦里,然后,用一卷树叶把葫芦口紧紧地塞住。

有一天,它觉得已经搜集完了所有的智慧,但是又害怕被别人窃取,便决定把这个葫芦藏到一棵谁也爬不到的高树上。

于是,它在葫芦颈上系上一根绳子,然后将这根绳套在自己的脖子上,这样一来葫芦就垂在它的肚子前面。它努力地往树上爬,却怎么也爬不上去——葫芦总是妨碍着它,几经努力,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这时候,它听见背后有笑声。回头一看,发现兔子正瞧着它。

“朋友,”兔子说,“你想爬到树顶上去,为什么不尝试把葫芦挂在背后面呢?”

乌龟拍了拍脑袋:“为什么我想不到呢,我以前的智慧都到哪儿去了?”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最笨的;乌龟为了那可怜的虚荣心,充满了自私的想法,本以为能搜集到全世界的智慧,自己就会成为最聪明的人,却不知道智慧是需要应用与实践的,因为不懂得分享和相互学习,这些所谓的智慧反而会成为影响前进的障碍;学习学习,学了就要习,要在行动和不断的实践当中去验证和感悟,要打开心扉,与伙伴同事们一起共同进步,虚心请教,千万不要以为别人都是傻子,高调做事,低调做人,那样才能让你真正获得智慧,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四

一个黄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领着他的三个弟(和谐)子来到一片麦田前。

“现在,你们到麦田里去摘取一颗自己认为最饱满的麦穗。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采摘了就不能再换。”

三个弟(和谐)子欣然前行。

第一个弟(和谐)子没走多远,就看到一颗大麦穗,如获至宝地摘下。可是,越往前走,他越发现前面的麦穗远比手中的饱满。他懊恼而归。

第二个弟(和谐)子吸取前者的教训,每看到一个大麦穗时,他总是收回了自己伸出去的手:更大的麦穗一定在前头。麦田快走完时,两手空空的弟(和谐)子情知不妙,想采一颗,却又觉得最饱满的已经错过。他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和谐)子很聪明。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识别怎样的麦穗才是饱满的麦穗,第二个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较判断,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的路程里他采摘了一颗最饱满的麦穗。他自然满意而归。

如果把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和谐)子归类,那么显然第一个是属于“先做了再说”之列。“先做了再说”,省略了思考过程,必然会导致行为的盲目性与无序性,其结果当然“懊恼而归”。

第二个当属于“等等再说”之列。“等等再说”,总是在思索、观望这个台阶上停滞不前,“只想未做”必定两手空空,“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和谐)子则是“先想后做”。对事物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及足够的判断之后,才不慌不忙地出手,他当然能够“满意而归”。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五

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庄子·列御寇》)。

解析: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庄子·让王》)。

远古有一种鸟叫作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

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解析: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远者的追求的。战国时期的商鞅说,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要成就大事,不应该去听从身边人的意见或者建议。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这一原则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人商量。因为谋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搜索。就像鸟雀不能理解大鹏的志向一样。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解析: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望洋兴叹字面意思是为因伟大事物抬头叹息,引申义为形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这则寓言,意在告诉我们,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那种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实在要不得。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给它吃。

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解析:办事不看对象,完全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好心也会把事情办糟。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这只鸟是被他吓死的。

戴晋人对梁惠王说:“您知道有一种名叫蜗牛的小动物吗?”梁惠王回答:“知道。”晋人又说:“蜗牛的角上有两个国家,左角上的叫触国,右角上的叫蛮国。

这两个国家经常为争夺地盘而发生战争。每次战争后,总是尸横遍野,死亡好几万人;取胜的国家追赶败军,常常要十多天才能回来。”

惠王说:“呀!这都是您瞎编的吧!”晋人说:“请允许我来为您证明。您的想象在无广阔的宇宙中有边界吗?”惠王说:“没有。”晋人说:“您的想象在宇宙中任意驰聘,而一回到现实中,您能够到达的地方却只限于四海九洲之内。拿现实的有限与想象的无穷相比,岂不是若有若无,微不足道吗?”惠王说:“你说的对。”

晋人说:“在我们所能够到达的领域里有一个魏国,魏国迁都大梁后才有梁国,有梁国才有梁王。梁王与蛮氏,有什么不同吗?”惠王想了想说:“好像没有什么不同。”魏晋人走了以后,梁惠王情绪低落,好像丢失了什么。

解析:在大千世界中,我们都是很渺小的。我们在珍惜生命,珍惜我们这个世界。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

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训好鸡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

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纪渻子回答说:“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周宣王高兴极了,立即带着这只鸡去斗鸡了。

解析:庄子认为,真正有大智慧、有着高超技巧和真正勇敢的人应该是藏而不露的,他们的表现也许是愚钝,笨拙和胆怯的。但是,在真正需要他们的时候,这些人冷静、沉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

庄子通过这则寓言,阐述了道家的辩证思维,即“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相互接近转化”的道理。

庄子与惠施在濠上观鱼。庄子说:“鱼游来游去,多么快乐呵”

惠施是逻辑论辩的专家,马上抓住一点:“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一笑,以同样的逻辑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懂鱼的快乐呢?”

解析:在逻辑学上,这是著名的一例。有人说在逻辑上庄子有些诡辩。但实际上这说的是另一回事:庄子告诉惠施,不要把你的学说强加于人,因为你不能代替别人。惠施古称博学,出行时随带五车之书跟在后边,靠雄辩博学博取功名,所以庄子有此一说。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六

夕阳西下,寺庙里,一群小和尚围着老方丈席地而坐。

老和尚手持一把扇子悠然自得地摇着,小和尚唧唧喳喳,问老和尚道:。

“师父,什么样的人才能是高僧、是智者啊?我们都想做高僧,做智者呢。”

老方丈眯着眼,微笑着望着这群小和尚,笑道:。

“达摩祖师有一大群弟子,其中三弟子和小弟子两个人最受尊敬,被你们称为高僧、智者、大师……总之,当时能用的称谓都用上了。忽然有一天,达摩祖师让这两个弟子云游四方,普度众生,两名弟子欣然而应。于是,两个人就一起下山了。

“后来,两个人都做了不少好事。当然,也都受到了不少赞誉,只是两个人在助人时的性格迥然不同。三弟子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地帮助着别人,只要别人有需要,他都绝不吝啬。小弟子就不一样了,他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很多人都认为小弟子喜欢偷懒……同样是高僧,对三弟子的评价总远远比小弟子多。

“二十年过去了,达摩祖师圆寂了。他的弟子们都继承了他的遗愿——行善助人,普度众生。这时,三弟子的名声盖过了小弟子,在所有弟子中最为响亮。

“又十年过去了,三弟子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别说帮助别人,甚至连自己都需要人照顾了。此时,众人忽然发现,身边助人的僧人越来越多了,都十分年轻,且都有一个习惯,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众人就想到了那名早年成名的小弟子。

“不久后,人们果然发现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些年轻僧人都尊称那名小弟子为师父。”

说到这,老方丈顿住了,问小和尚们道:“知道最后人们为什么喊达摩祖师的小弟子为高僧、智者了吗?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深山里又去干什么了呢?”

“去教弟子啦。因为他教了好多弟子呀,这些弟子都能在他老的时候继续帮助别人呀。”小和尚们唧唧喳喳着。

“这不是主要原因。”

“那主要原因是什么呀?”小和尚们眨着眼睛,问老方丈道。

“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山上,是去休息了,去快乐了。真正的高僧,真正的智者,应该懂得休息,懂得享受快乐。一个僧人,连自己都快乐不了,休息不好,就是连自己都没有度好。既然连自己都没有度好,又怎么去度人呢?”

“所以啊!做个真正的高僧,首先应该懂得快乐,先度自己再度别人。”

小和尚们似懂非懂,却做醍醐灌顶状。

看着小和尚的样子,老方丈哈哈大笑。小和尚们也笑了,瞬间,小和尚们发现:这一刻,自己也成了高僧。

先懂自己,就犹如先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理由去说服别人。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七

凡聪明人都是尊重常识、顺应规律的;世间一切的蠢事,往往都是漠视规律的结果。

看公路上跑的自行车,两个轮儿,为什么可以骑着不倒?汽车,四个轮儿,为什么有时会翻车?个中的原因不外乎:一个是保持了力的平衡;一个是失去了力的平衡。

上述现象告诉我们:保持平衡,车就能按我们的意愿奔跑、前进;一旦失去平衡,就可能失事,甚至出大事。平衡,也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规律。

世间的万事万物,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保持了这种平衡的结果。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可以说,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

有一个说法,讲人的一生吃进去的食物总量约60吨,如果吃得太好、太多、太快了,把一生的食物提前吃完,生命也就提前终结了。这个说法未必准确,但其提供的视角值得深思。现实中,我们常见一些人喜欢赶场子、下馆子,喜欢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天天满嘴流油,结果呢,吃出了高血压、糖尿病……吃得一身病。现代都市人,营养不良的不多,病大多都是吃出来的。看来,吃也得讲究“摄入与需要”的平衡。吃得太好是幸福,也会有痛苦。

时下,一些干部抱怨“为官不易”。确实,以“八项规定”为开端,从治理舌尖上的浪费,到治理车轮上的腐败,再到打击会所里的歪风,中央连续出台多个禁令,制度笼子越织越密,作风管束越来越严,似乎一不留神就会“跌倒”。但仔细去想,这些禁令和要求,不正是以落细落小的严格管束,保领导干部为官用权的长久平安?如履薄冰、当官不易,方能稳健守正、不易跌倒。分析一些人“跌倒”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失去平衡。他们不懂“吃苦与幸福”的平衡,不懂“权力与责任”的平衡,不懂“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不择手段谋取“幸福”,不该拿的拿、不该要的要、不该吃的吃……不劳而获是有违平衡规律的,违背规律当然会受到惩罚,就会“甜尽苦来”,悔不当初。

这个世界上,过得好的人都活在平衡的哲学里。凡聪明人都是尊重常识、顺应规律的;世间一切的蠢事,往往都是漠视规律的结果。过去雾霾天多少年也难见一次,现在雾霾天渐渐增多。这是人们一味地追求发展速度,过多地消耗燃油、煤炭,盲目发展高能耗产业等所致。人们过分地“修地球”,围河造田、滥砍滥伐,结果引发一些灾害。实际上这都是我们打破了某种平衡后,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平衡规律不能违,保持平衡的状态,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我们必须谨记的真理。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八

郁离子之市,见坏宅而哭之恸。或曰:“是犹可葺与?”

郁离子曰:“有鲁般、王尔则可也,而今亡矣,夫谁与谋之?吾闻宅坏而栋不挠者,可葺。今其栋与梁皆朽且折矣,举之则覆,不可触已。不如姑仍之,则甍桷之未解者犹有所附,以待能者。苟振而摧之,将归咎于葺者,弗可当也。况葺宅必新其材,间其蠹腐,其外完而中溃者悉屏之,不束椽以为楹,不斫柱以为椽。其取材也,惟其良,不问其所产。枫、柟、松、栝、杉、槠、柞、檀,无所不收。大者为栋为梁,小者为杙为栭,曲者为枅,直者为楹,长者为榱,短者为棁,非空中而液身者,无所不用。今医闾之大木竭矣,规矩无恒,工失其度,斧锯刀凿,不知所裁,桂樟柟栌,剪为槱薪。虽有鲁般、王尔,不能轻施其巧,而况于无之乎!吾何为而不悲也?”

1、鲁般、王尔: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发明家。

2、挠:弯曲。

3、甍桷(mengjue):甍,屋脊。桷,方的椽子。

4、“间其蠧腐”:此句“间”,原误作“简”。据明成化本、正德本、嘉靖单行本改。

5、楹(ying):厅堂前的柱子。

6、柟:“楠”的异体字。

7、栝(gua):木名,即“桧”(gui,亦读hui)。

8、槠(zhu):木名,结实如橡树。

9、杙(yi):小木桩;也指尖锐的小木条。

10、栭(er):顶柱上支持屋梁的方木,即斗拱。

11、枅(ji):亦读jian,柱上的横木。

12、榱(cui):屋椽屋桷的总称。

13、棁(zhuo):同“棳”,梁上的短柱。

14、医闾:医,亦指“翳”,遮蔽;闾,里巷的大门。

15、栌(lu):木名,即黄栌。

16、槱(you)薪:做燃料的木柴;薪,柴草。

郁离子走到闹市,看见一座房屋坏了,就哭得很伤心。有人问:“这个样子还可以修整吗?”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九

魏王决定建造一座很高很高的台阁,它的高度恰好是天与地之间距离的一半,并将这座高台起名叫“中天台”。很多人知道魏王这个决定后,都觉得很荒唐,于是纷纷前来劝阻魏王。魏王感到非常生气,他传下命令说:“谁要再来反对我的决定,一律杀头!”这样,大家都不敢再说什么了,只是在心里着急。

一天,有个叫许绾(wan)的人背着筐,拿着铁鍬到王宫来求见魏王。他对魏王说:“听说大王要建一座‘中天台’,我愿前来助大王一臂之力。”

见到这个前来帮助建造高台的第一人,魏王感到很高兴。魏王问他:“你有什么力量能够帮助我呢?”

许绾说:“我没什么了不起的力量,我只是能帮助大王您商量建台的计划。”

魏王连忙高兴地问他说:“你有什么高见?快讲来我听。”

许绾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您在建造高台之前,先得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魏王很不理解地说:“你这是什么意思?”

许绾说:“请大王听我分析。我听说天地间相距15000里,中天台的高度是它的一半,那就是7500里,要建7500里高的台,那么台基就得方圆8000里。现在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也远远不够做台基的。古时尧、舜建立的诸侯国,土地一共才方圆5000里。大王要建中天台,首先就得出兵讨伐各诸侯国,将各诸侯国的土地全部占领。这还不够,还得再去攻打四面边远的国家,得到方圆8000里的土地之后,才算凑齐了做台基的土地。另外,造台所需的材料、人力,造台的人需要吃的粮食,这些都要以亿万为单位才能计算;同时,在方圆8000里以外的土地上,才能种庄稼,要供应数目庞大的建台人吃饭,不知道还得要多大的土地才够用呢。所有这些,都必须先准备好了,才能动工造高台。所以,您应该先去大规模地打仗。”

许绾说到这里,魏王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魏王当然是放弃了造中天台的想法。

许绾劝说魏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使魏王明白自己所要建的“中天台”只不过是毫无客观基础的盲目蛮干,它当然不可能实现。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十

森林边,山脚下,一个勤快的农民在起早摸黑地耕地,因为耕种季节即将过去,他得抓紧时间,所以从清早到晌午都没歇息,直到肚子饿得十分难受时,他才把牛轭卸下来,让牛自己去吃草,然后回家去吃饭。

附近山上,有只老虎一直在看着农民使唤牛耕田,它觉得很奇怪,牛这样的庞然大物,又有翘起的双角,为什么心甘情愿被人用绳子穿着鼻子干活?人到底有什么神通?老虎从山上走到牛的跟前。牛见老虎,以为是来伤害自己,摆出一副决斗的架势。老虎却说,“伙计,我是好意来的,不用害怕,我来找您是怀着友好之心,没有敌对之意的。”

牛听老虎这样说,就问:“你有什么事?或者您需要什么?”

老虎说:“我太想不通了,您为什么甘愿被个子比您小的人用绳子穿着鼻子,干着如此繁重的活儿?您为什么不敢伤害人?你的个子毕竟比人大好几倍,而且您有角呀!”

牛听了摇摇头,对老虎说:“啊,我的老伙计,要伤害人,怎么可能呢?”停了片刻,牛又接着说:“虽然人的个子比我小,但他有智慧,他比我聪明,有本事,我只能认输,为他工作。”

听了牛的陈述,老虎觉得怪极了,人的智慧到底是怎样的?它很想知道了,因此问牛:“我太想知道了,那个智慧到底是什么?”牛笑着说:“你想知道,就去问问农民看吧,晤,他正好来了。”虎听了赶紧往回走,藏在森林中,只等农民走过来。

农民吃完饭,觉得精神焕发。他腰挂大刀,口里嚼着野茶叶,吸着旱烟,大踏步地往地里走来。

老虎见农民走近了,突然从森林里蹦出来,拦住农民,农民大吃一惊,立即从腰间拔出刀,准备搏斗。

老虎见状,说:“先生,您不用害怕,把刀收起来吧。我是不会伤害您的。我到这里,只是想知道您的智慧到底是怎样的。”

农民听老虎这么说,立即心生一计:“啊,亲爱的,我忘了把智慧带来,将它搁在家里了。”

老虎急着想看,赶快说:“您既然把智慧忘在家里,就劳驾您回去拿来给我看,行吗?”农民摇摇头说:“我不能回去,我回去了,你会把我的牛吃掉的。”老虎想看智慧的心切,恳求农民说:“您要不放心,就用绳子将我绑起来,等您回来,再解开也行。”

农民同意了,用牛绳把老虎扎扎实实地捆绑起来,拴在大树上。接着,拔出大刀,砍来两根木棍,用木棍敲打老虎,并且说:“愚蠢的老虎,好生记住,这就是你想看的智慧!”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十一

在冬季寒冷的西伯利亚冰原上,一头野牛因为没有抵抗住酷寒的侵蚀,被冻死在地面上。远处,一只乌鸦正在空中盘旋,它正在寻觅能让自己活下去的食物,它已经找了好几天了,但毫无收获,饥渴正将它团团包裹住,它的双翅无力而机械地扇着,如果再没有食物,等待它的将是毫无悬念的死亡。

终于,这只乌鸦发现了躺在地上的那头死牛。顿时,兴奋传遍它的全身,它立即飞到死牛的上空,反复盘旋了几圈,在确认周围没有其他的危险和暗藏的杀机后,它最终降落在死牛的身上。

之后,这只乌鸦使劲地啄了几口牛肉,味觉告诉它,牛肉是新鲜的,野牛刚死不久。由于这里天寒地冻,温度极低,因此,牛肉极易被长久地保鲜,靠着眼前的这头死牛,这只乌鸦完全可以渡过一个无忧且无比富足冬天。

但是,出乎意料的,它仅仅是尝了几小口牛肉,然后就急急地飞走了,周围一切正常,没有打扰者,也没有猎杀者,它的飞走显得很是莫名其妙。它应该守着死牛饱餐一顿的。

两天后,就在那只死牛的上空,突然间出现了一阵遮天蔽日的黑,一大群不计其数的乌鸦纷纷降落在死牛的身边,一阵唧唧咋咋声后,它们开始兴奋地分食死牛,或许是多日饥饿的原因,乌鸦们吃得很馋,很猛。不到半天的功夫,地上便只剩下了一副牛的空骨架了!肉足肚饱的乌鸦们也一哄而散。

为了解开心头的疑惑,科学家们决定做一个实验,一周后,他们弄到了一头死鹿,并将其抛在离野牛骨架不远处,然后静静观察。

很快,空中有一只乌鸦发现了死鹿,然后,无比相似的一幕出现了——它先是自己啄了几口,然后迅速飞走,两天后,躺着地上的那头鹿被赶来的一大群乌鸦瓜分殆尽。

真相几乎越来越明了。当第二只死鹿被有意识地放在地上的时候,科学家们悄悄地在鹿的身上放置了一个自动追踪器,等一只乌鸦刚一落到死鹿的身上,追踪器便开始追踪和记录它的行程。很快,追踪器传回来的信息显示,那只乌鸦,一直飞呀飞,整整飞了一天,飞过无数个冰冻的千山万水,累得够呛,最后它找到了一大群同类,然后告诉他们,各位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有能填肚皮的,有好吃的,赶紧跟我走呀!然后,在它的带领下,所有的乌鸦都朝死鹿的所在地赶来。

一切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科学家们最后给出的结论是,体积不足人一个拳头大的乌鸦,即便是在食物短缺,自身性命难保的情况,依然会时时想着同类,想着如果有食物,一定不能独享,而是邀大家一起来分享,共渡生命里的难关!

而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应该向乌鸦敬礼,向它们学习,将“穷则独善其身”的“堂而皇之”理由彻底抛弃!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十二

在一个果实飘香的秋季,一只老狐狸无意间经过一个被围墙围住的葡萄园。

它有一只非常敏锐的鼻子和一个出奇聪明的脑袋。凭着多年的经验,它闻出了这个园子里的葡萄很特别,是自己从未吃过的极品。

这只老狐狸曾吃过无数种好葡萄,它甚至曾向自己的同伴吹嘘过:“这世上还不曾有我没吃过的葡萄呢!”面对着这一园自己没有品尝过的葡萄,它的食欲和好胜心,都被挑逗起来了。它暗自对自己说:“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就像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一样,是最没有出息的。”

于是,它发誓一定要吃到这里的葡萄,否则决不离开。可当它在四周转悠了二圈之后才发现:这个葡萄园的围墙太高,它根本跳不上去。又经过一番用心的搜寻,它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进入葡萄园的小洞。可是,这个洞口实在太小,它根本无法顺利通过。思索了片刻,它做出了一个决定:绝食减肥。

经过三天绝食,这只老狐狸真的瘦了下来,它可以从那个小洞进入葡萄园了。如它所料,这个葡萄园里的葡萄是迄今为止它所吃过的最好的一种。于是,它放开肚子,在园子里整整吃了三天。之后,它准备赶紧离开。耽搁久了,恐有危险。

这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连日来吃了太多葡萄,它又胖了,无法再从那个小洞出去。无奈,它只好再次绝食,这次比上次花的时间还多了一天。利用这种方法,它的身体终于变得和刚进来时一样瘦小,于是,它再次从那个小洞里钻了出去。

回家后,它把这次吃葡萄的经历告诉了另外两只同样阅历丰富的老狐狸,并问它们:“这事儿做得值不值?”其中一只老狐狸说:“你胖了多步就瘦了多少,等于什么都没吃,还在冒着性命之忧,当然不值。”另一只老狐狸则说:“虽然你担了不少风险,但你吃到了自己从未吃过的葡萄,当然值得。”

老狐狸之间的对话体现了对人生的一种思索:当一个人的人生立足于占有时,他注定会在占有欲未曾满足的痛苦与占有欲已获满足后的无聊之两极中徘徊;当一个人的人生立足于建设时,他必将会在未达目标时的追求与到达目标的体味中潇洒。

前一种,无疑是一个两难的悲剧;后一种,则笃定是一种幸福的人生。

智慧的寓言故事简介篇十三

晋国大夫赵简子率领众随从到中山去打猎,途中遇见一只像人一样直立的狼狂叫着挡住了去路。赵简子立即拉弓搭箭,只听得弦响狼嚎,飞箭射穿了狼的前腿。那狼中箭不死、落荒而逃,使赵简子非常恼怒。他驾起猎车穷追不舍,车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这时候,东郭先生正站在驮着一大袋书简的毛驴旁边向四处张望。原来,他前往中山国求官,走到这里迷了路。正当他面对岔路犹豫不决的时候,突然窜出了一只狼。那狼哀怜地对他说:“现在我遇难了,请赶快把我藏进你的那条口袋吧!如果我能够活命,今后一定会报答您。”

东郭先生看着赵简子的人马卷起的尘烟越来越近,惶恐地说:“我隐藏世卿追杀的狼,岂不是要触怒权贵?然而墨家兼爱的宗旨不容我见死不救,那么你就往口袋里躲吧!”说着他便拿出书简,腾空口袋,往袋中装狼。他既怕狼的脚爪踩着狼颔下的垂肉,又怕狼的身子压住了狼的尾巴,装来装去三次都没有。

成功。

危急之下,狼蜷曲起身躯,把头低弯到尾巴上,恳求东郭先生先绑好四只脚再装这一次很顺利东郭先生把装狼的袋子扛到驴背上以后就退缩到路旁去了不一会儿,赵简子来到东郭先生跟前,但是没有从他那里打听到狼的去向,因此愤怒地斩断了车辕,并威胁说:“谁敢知情不报,下场就跟这车辕一样!”东郭先生匍匐在地上说:“虽说我是个蠢人,但还认得狼人常说岔道多了连驯服的羊也会走失而这中山的岔道把我都搞迷了路,更何况一只不驯的狼呢?”赵简子听了这话,调转车头就走了。

当人唤马嘶的声音远去之后,狼在口袋里说:“多谢先生救了我。请放我出来,受我一拜吧!”可是狼一出袋子却改口说:“刚才亏你救我,使我大难不死。现在我饿得要死,你为什么不把身躯送给我吃,将我救到底呢?”说着它就张牙舞爪地向东郭先生扑去。东郭先生慌忙躲闪,围着毛驴兜圈子与狼周旋起来。

太阳快下山的时候,东郭先生怕天黑遇到狼群,于是对狼说:“我们还是按民间的规矩办吧!如果有三位老人说你应该吃我,我就让你吃。”狼高兴地答应了。但前面没有行人,于是狼逼他去问杏树。老杏树说:“种树人只费一颗杏核种我,20xx年来他一家人吃我的果实、卖我的果实,享够了财利。尽管我贡献很大,到老了,却要被他卖到本匠铺换钱。你对狼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狼正要扑向东郭先生,这时正好又看见了一头母牛,于是又逼东郭先生去问牛。那牛说:“当初我被老农用一把刀换回。他用我拉车帮套、犁田耕地,养活了全家人。现在我老了,他却想杀我,从我的皮肉筋骨中获利。你对狼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狼听了又嚣张起来。

就在这时来了一位拄着藜杖的老人。东郭先生急忙请老人主持公道。老人听了事情的经过,叹息地用藜杖敲着狼说:“你不是知道虎狼也讲父子之情吗?为什么还背叛对你有恩德的人呢?”狼狡辩地说:“他用绳子捆绑我的手脚,用诗书压住我的身躯,分明是想把我闷死在不透气的口袋里,我为什么不吃掉这种人呢?”老人说:“你们各说各有理,我难以裁决。俗话说‘眼见为实’。如果你能让东郭先生再把你往口袋里装一次,我就可以依据他谋害你的事实为你作证,这样你岂不有了吃他的充分理由?”狼高兴地听从了老人的劝说,然而却没有想到在束手就缚、落入袋中之后,等待它的是老人和东郭先生的利剑。

东郭先生把“兼爱”施于恶狼身上,因而险遭厄运。这一寓言告诉我们,即使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存在“东郭先生”式的问题。一个人应该真心实意地爱人民,但丝毫不应该怜惜狼一样的恶人。

东野稷十分擅长于驾马车。他凭着自己一身驾车的本领去求见鲁庄公。鲁庄公接见了他,并叫他驾车表演。

只见东野稷驾着马车,前后左右,进退自如,十分熟练。他驾车时,无论是进还是退,车轮的痕迹都像木匠画的墨线那样的直;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旋转打圈,车辙都像木匠用圆规划的圈那么圆。鲁庄公大开眼界。他满意地称赞说:“你驾车的技巧的确高超。看来,没有谁比得上你了。”说罢,鲁庄公兴致未了地叫东野稷兜了一百个圈子再返回原地。

一个叫颜阖(he)的人看到东野稷这样不顾一切地驾车用马,于是对鲁庄公说:“我看,东野稷的马车很快就会翻的。”

鲁庄公听了很不高兴。他没有理睬站在一旁的颜阖,心里想着东野稷会创造驾车兜圈的纪录。但没过一会儿,东野稷的马果然累垮了,它一失前蹄,弄了个人仰马翻,东野稷因此扫兴而归,见了庄公很是难堪。

鲁庄公不解地问颜阖说:“你是怎么知道东野稷的马要累垮的呢?”颜阖回答说:“马再好,它的力气也总有个限度。我看东野稷驾的那匹马力气已经耗尽,可是他还要让马拼命地跑。像这样蛮干,马不累垮才怪呢。”听了颜阖的话,鲁庄公也无话可说。

世间万物,其能力总有一个限度。如果我们不认真把握这个限度,只是一味蛮干或瞎指挥,到时候只会弄巧成拙或碰钉子。

雕住在沙漠里。沙漠里没有泉水和森林,雕于是飞得很高,在高空盘旋,为要望见它所要望见的东西。它望见东方有渺渺茫茫的无边无际的大海,北方有郁郁沉沉的连绵几千里的森林,西方有柔媚多姿的忽飞忽舞的彩霞,南方有平铺着像天鹅绒一般的绿地。

雕于是往东海去汲水,去时五千里,而晚上必回沙漠住宿,回时也是五千里。往北方森林去采伐树枝,来回也各有五千里,晚上也回沙漠住宿。它往西方和南方去旅行,每天都飞一万里,晚上必回沙漠住宿。

雕这样实在太忙碌、太辛苦了,所以东海说:“这么急忙忙,又何必呢。多在我头上飞翔一会儿罢,看看我的领土,测览浏览这儿的风物。我的领域可不小,还有很别致的岛屿和各种希奇古怪的龙鱼海兽。你爱暴风雨么?等一忽儿,他们就来了,也够你瞧的。晚上,在海边的无论哪一个岩穴里,你都可以找到休息的地方……”

但是雕回答说:“再见!我明天再来罢。”汲了水,在海上飞了一会儿就回去了。

北方的森林也说:“朋友,多留一会儿罢;天晚了,就住一夜去罢。你中意我这里么?这里没有什么别的好处,就是从古以来还不曾有一个人走遍过我的境界,还能算是个大国哩。这里的人民也都还朴实,很可以同住的,他们只有一种脾气,就是男子喜欢跳舞,女人爱好音乐。你愿意见见他们么?我可以介绍你和夜莺相识。我真希望你在这里多留几天;在我这里过夜一闭上眼睛就是所谓无穷的森林的梦,无论看见夏天的深绿,冬天的白雪,都不会有一个尽头的……”

但是雕同样回答说:“再见!我明天还要来。”就衔起了一根枝条,在森林上面兜了一个圈子,便径直飞回去了。

西方花一般的云霞,对雕使尽了诱惑的婀婀娜娜的媚态,说道:“多陪我舞一会儿罢,我们就这样舞着舞着,一直舞上西天去,不再下来罢。嗳,和你在一块儿,我是多么快乐啊。”

但是雕,和一切匆忙的旅客一样,同西方的彩霞齐飞了一会,就说:“再见!你是多么美丽呵。”

南方的绿地,把自己打扮得像春天本人一样,对雕说:“你怎么总是匆匆地在空中飞翔一会儿就走呢?下来吧,和我讨论一个问题:阳光加。

劳动。

爱情。

是不是等于。

生活。

……”

雕说:“是的,我懂得春天了。但是,再见,我要再来的!”

雕在晚上睡在沙漠上自己的窝里,常常因为白天的兴奋,长久不能入睡。那时雕就对自己说:“的确,我成了一个事务人了,好像无所谓地忙个不休。但是,我难道不爱东方、北方、南方和西方么?它们都是多么优美呵。可是,我也实在舍不得晚上在沙漠怀里休息的那科滋味和早上在它上面飞起与盘旋的那种快乐哩。所以,这是真的:我已经有心要带大海的水、森林的枝叶、西方的彩霞和南方的春天到我的沙漠里,于是我将要更加忙碌不休哩。然而无论怎样我总要这样做,而且我总能完成我的计划的,我所爱的沙漠总有一天会产生泉水和森林的。虽然这个实际的目的,看起来好像是荒唐的幻想,但是,这是实在的,我自己想想都高兴。”

雕于是继续地往返奔波,并不以此为辛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