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攀登者观后感(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3 05:02:10 页码:13
2023年攀登者观后感(通用12篇)
2023-10-13 05:02:10    小编:JQ文豪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观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攀登者观后感篇一

9月19日,电影《攀登者》同名主题曲于零点正式上线,该曲由国内著名词作家陈涛、著名作曲家王备共同创作,并邀请乐坛实力唱将谭维维深情演绎。歌曲大气磅礴,词曲具有深厚感染力, “背朝灯火,面朝星光,下一步就在前方”、“必定有我,登上绝顶,只为国旗飘扬”歌词中更是透露出中国攀登者势必登顶的决心和信念。

正如歌词所说,天地苍茫,哪是方向。在登山途中,等待这群攀登者的是无所不在的危险,而其实在绿幕包围的拍摄场里,演员的登山戏,也是一项攻坚战。最为主演,吴京是串起这支登山队的灵魂人物。

1960年和1975年,中国人两次登顶珠峰,他扮演的方五洲都担任了队长的角色。前后20xx年的坚持,方五洲非登不可的理由,除了心中那份国家荣誉感外,还有对队友的那一句承诺,一句承诺,一份信仰。方五洲牺牲了自己的青春还有爱情。

在此前发布的预告中,吴京饰演的方五洲和章子怡饰演的徐缨,两人之间的感情线已经十分明朗,从青涩少年到成熟中年,他们是队友是情侣是艰难年代里那抹最甜蜜的色彩。但如虹的音乐视频好像泄露了两个人的情感走向。

那座无形的山,那群集结对抗雪崩的`人,那座通向登峰的中国梯,9月30号,攀登者的故事即将上演。

攀登者观后感篇二

凭借《战狼2》成功打开电影市场的吴京,佳作不断,一直在保持一定的热度,《流浪地球》尽管只是特别出演,但是仍然获得了不菲的成绩。

《攀登者》是吴京《流浪地球》之后的又一部大作,定于9月30日国庆档,中国和北美同时上映。

离上映前还有一个星期,已经有了很高的热度,猫眼电影已经有46万多观众像看此电影。

另一边,《攀登者》剧组也在做正式宣传,国际版预告正式播出,在网上就引起了很大反响。

首先电影的内容比较正能量,激奋人心,展示了两代攀登者为登珠穆朗玛峰顶,分别于1960、1975年历经种种磨难冲顶登峰,故事的情节比较向上,而且在预告片中也可以看到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明星。

吴京

吴京在此电影中再次担任主演,饰演男一号方五洲,吴京出道以来就是硬汉角色登场,在《攀登者》不用说,肯定又是铮铮铁汉,同时也是领导者。

章子怡

章子怡在圈内外的名气有目共睹,尽管现在章子怡在很多综艺节目中担任嘉宾,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她的精力,但是章子怡的演技水平并没落后。

主演过《卧虎藏龙》《十面埋伏》之后,章子怡一直很难再有经典的电影角色让人记着,此次《攀登者》,章子怡的角色也是新的挑战,也将带来她的新一波热度。

张译

张译这些年的发展还是很不错的,从《士兵突击》到《红海行动》,张译的角色多半是硬汉类,但是观众就是喜欢看呢,看多了小鲜肉的电影,再来看看硬汉派电影,也是蛮舒服的。

张译在电影中饰演曲松林,与吴京饰演的方五洲是《攀登者》中两大男主,相信此次张译的表现仍然不会令大家失望。

井柏然

井柏然能在这个电影中出现还是挺令人意外的,毕竟这部电影,单单看花絮就知道有多艰苦。

不过这些年井柏然出演了不少角色,大家对他的认识也是越来越全面,除了能承担颜值之外,他的演技也是值得推敲的。这次他的加入也为《攀登者》加入了新鲜年轻血液。

胡歌

相对来说胡歌出演的电视剧比电影要多,胡歌出演的电视剧几乎每一部都有不错的成绩,此次《攀登者》中胡歌的现身,也能让观众再次看到胡歌全方面的演技。

刘小锋

刘小锋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演员,从《宝莲灯》中的刘彦昌,到《猎毒人》中的乔立伟,刘小锋每次出演的角色都能让人想起一二,尽管名气不是特别大,但是刘小锋可是国家一级演员,在国家一级演员中,刘小锋的年龄还是比较小的,属于实力派中的佼佼者。

成龙

没想到《攀登者》中也能拉来成龙作为友情客串,首先成龙的影响力自然不用多说,几乎全球都有他的粉丝,成龙的加入无疑为《攀登者》成为国际性影片,增加了一定的宣传力。希望成龙在《攀登者》中宝刀未老,仍能表现出他的个人魅力。

但但看阵容就能感觉到《攀登者》在制作方面就下了很大功夫,集合了老中青三代演员的同时,又加上“冲顶行动”的主旋律,再加上国庆档的时机,无疑使这部《攀登者》的票房又有了保证。

攀登者观后感篇三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了一部感人的电影,名叫《攀登者》。这部电影讲的是方五洲、曲松林、杰布和一位队长,他们一起攀登珠穆朗玛峰,在攀登过程中,他们遇到了雪崩,队长在这次雪崩中不幸的牺牲了。临终前嘱托他们说:“不要管我,你们一定要爬上珠峰,我们自己的山,要自己登上去”。经过艰苦的努力后他们终于登上了珠峰。他们挖出来一个化石,并且把国旗埋在了雪中。可是还少了一个证物,就是用摄像机拍下三百六十度的视频。原来方五洲在救曲松林的时候被迫丢掉摄影机,因此攀登珠峰这个事实受到了全世界的质疑。

十年后中国再一次组建登山队,方五洲为突击队长,杰布为后勤队队长,曲松林因为在上一次登顶的时候受了伤,被截了半条腿,因此不能登山,被任命为副总指挥,杨光担任摄影师。

第一次向山顶发起冲锋时,由于天气预报小组预测晚了,错过了窗口期,因此他们玉带了雪崩,差点没了命,第一次攀登失败。

第二次,杨光申请自己带,最后终于得到了许可,当他们登上第二台阶时,杨光被氧气罐砸倒到悬崖下,所以第二次冲锋也失败了。

一年一般只有一两个窗口期,正在众人垂头丧气的时候,气象小组得出三天后很可能有短暂的窗口期,方五洲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再次燃起热情,向山顶发起第三次冲锋,经过艰苦的奋斗,他们终于登上了峰顶,并且拍下了三百六十度的摄影。

看完这部电影,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们自己的山,自己要登上去”。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最后他们登上去后,兴奋的用通话机说道:“报告大本营,报告北京,现在是北京时间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七日十四时三十分,中国登山队,九名队员,成功登顶”

攀登者观后感篇四

电影开头,吴京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台下有人问:1960年,你们真的登上去了吗?于是教室桌椅突然变成了漫天风雪,我们立刻就看到了那一群人。

他们体能和觉悟过硬,知识和意志过硬,经验和应变过硬,他们是人中的翘楚,神州的豪杰,他们人到中年还能在三分钟里,完成那些万里挑一的后辈想想都生畏的磨炼。

但就是这群狮虎一样勇健,鹰豹一样彪悍的人,为什么在那座山上留下遗憾?

表面上是英雄名誉受损,蒙受冤屈:明明登上去了,为什么得不到承认?但在他们内心,更加呼之欲出的还是另一种痛心扼腕。

就是那样的环境时机,就是那样的人和那样的装备,终究没能把摄影机带上巅峰,这是一个无法更改的事实,这个事实日夜炙烤他们的灵魂,十几年。

旁人只看到他们想洗刷耻辱,替自己和祖国讨回公道。但他们更多的是叹息,当年到底还是做得不够好啊,再努力一下是不是可以免受质疑。可责怪的只有自己,必须去挽回也只能靠自己。

多少年后,机会重现,他们热泪盈眶地披挂上阵。这次同仇敌忾的还有一群年轻的标兵,他们一起战斗在训练营地,战斗在雪原险岭,战斗在前人走过和没走过的每一寸崎岖。

这样一个随手挥洒都是满天热血的故事里,铿锵作响的竟然有出人意料的理性。工科的严谨作风随时可见,登山这项咬紧牙关去逼压体能的事业,被精确地分成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步骤和方案,那句会让犬儒不屑一顾的“我相信科学”,如此掷地有声,不容置疑。

而在所有宏伟的使命和荣誉面前,人命关天依旧是不可动摇的最高原则。预告片把它归纳成一句话:登上去,活着回来!登上去固然是天地同庆的壮举,但如果不能活着回来,或者少一个同伴活着回来,最硬的硬汉也要以泪洗面。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如今年轻人的父辈都可能尚未出生的年代,这个故事发生在遥远边陲海拔七八千米上的绝岭雄峰,这个故事讲的是一群没有留名中学教科书、之前也几乎没有亮相过大银幕的人。

在攀登珠峰几乎成为一种旅游时尚的今天看来,这个故事离我们如此之远。我们不必再为了站上世界屋脊而九死一生,不必为了测量最新海拔而血染崇山。

可是曾几何时,却真的有那样一群人,为了如今唾手可及的目标,倾尽了最了不起的血肉之躯可以倾出的一切。

致敬他们,或许是任何电影都不足以完成的,但也不该只靠电影去完成。这就是我们谈论这个电影的意义。

攀登者观后感篇五

彳亍在山间小道上,多少旖旎风景都不及雪花。天空,一朵朵雪花飞速下落,落在耀眼的衣装上。洁净的雪花,晶莹的光亮,闪了我的眼。闪我的眼,不仅是雪花,还有《攀登者》影片中一颗颗中国心。

勇气

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穆朗玛峰,座落在中国与尼泊尔的边境。1960年,中国与尼泊尔在讨论珠穆朗玛峰归属于哪个国家时,中国首先提出一国一半,尼泊尔的大使却藐视我们说:“贵国连珠穆朗玛峰上都没有踏上过半个脚印呢!”当时,中国经济并不发达,但还是组建了中国登山队。

60余名中国登山队队员,誓死也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中国从来没有训练过这样的登山队,也没有先进科技做支撑,带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勇气,他们迈出了第一步。

坚持

他们登山成功后,回到祖国,但因为没有录影资料,他们登山的事实就被多国否定了,最后,中国登山队被解散,三个人因此分开。方五洲被下放当锅炉工人,许多人都质疑中国登山队是否登上过世界最高峰,甚至有人还砸碎锅炉房玻璃,以此嘲笑他、打击他。

1973年,国家决定再次组建中国登山队,并举行珠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测量珠峰行的高度。听到这一消息,方五洲哭了。不久,国家通知他去登山训练营报道。在训练营中,方五洲为证明3分钟能完成最艰苦的体能测试,亲自示范成为众人领头雁,也证明这13年来,他从没有放弃过登顶,一直在坚持体能训练。

因为他不想让中国在世界面前永远抬不起头来,只有勇往直前,只有十三年如一日的坚持,才能让心中的梦想成真。

信任

1975年,经历了两次冲刺顶峰失败之后,登山队不再有窗口期。而徐缨带领的气象组,却宣布:通过科学推算,还会有一个短暂的窗口期。方五洲相信留学归国的徐缨,就是选择相信科学。困难面前,众人未曾妥协,团结一心、奋勇向前。方五洲和他的队员们靠着对科学的信任,登上去、活下来,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奇迹。冲顶中国高度,攀登永不止步;如果奇迹有颜色,那就一定是信任科学。

一个勇气,一种坚持,一份信任,给予我们前进力量是无穷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春华秋实,70年不屈不挠,多少人前赴后继,为了共同的信仰,一直在努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是未来,让我们为自己鼓起勇气、拥有坚持、互相信任,一切不再是梦幻。

攀登者观后感篇六

由吴京主演的电影《攀登者》将在9月30号上映,距离上映已经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了,那么预售票你买了吗?你会在国庆当天去电影院看《攀登者》吗?我要说我会去!

《攀登者》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从开拍以来就倍受关注,而三个月前的预告片也是燃爆网络,播放量数十亿次,观看者无不热血澎湃,热泪盈眶,而该片一直在传播就是将语文课本中《攀登第一高峰》搬上了大荧幕,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先烈的英雄事迹!

而该片的主演吴京也是备受观众瞩目的演员,导演,他的战狼系列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元,也让他从一个功夫小子顺利转型导演,可谓是如今国内含金量最高的一个演员,而今年贺岁片中的成功逆袭的《流浪地球》,也再一次证明作为演员和投资人的吴京的眼光!

而《攀登者》这部电影作为新中国70周年的献礼,演员阵容自然是群星闪耀,除了吴京还有被誉为拥有教科书般演技的演员张译,国际著名女星章子怡,实力派男演员胡歌,以及华语功夫巨星成龙。

这些人都是娱乐圈备受瞩目的演员,更是集口碑和演技于一身的演员,他们无论是哪一个提出来都可以撑起一个影片,可是如今汇聚在一部电影内,那么这部电影的质量就毋庸置疑了!

历年来的国庆档都是各类影片厮杀的主战场,而今年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应景的影片也不在少数,而和《攀登者》能够相提并论的唯有《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从三部影片的预售上来看,《攀登者》以6500万的预售位列第一,而《攀登者》想看人数也超过了30万人,这就是《攀登者》已经预定了爆款大片的席位!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对于祖国有着深沉的爱意对于革命先烈更是怀着无比的崇敬之情,在1960年那个装备落后的时代,中国三人登山队完成冲刺,从北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拉玛峰,足以振奋国人,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楷模!

而如今被搬上荧屏自然值得每个人观看,也值得我们学习攀登精神,可是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更值得我们每个人观看!

攀登者观后感篇七

昨天,经老师推荐后,我点开了这部电影——《攀登者》,看完后,我感触很深。

《攀登者》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却因突发意外,致使相机丢失,未能留下登顶证据,这一次登山未获得国际认可。

13年之后,中国攀登队再次集合,第一代攀登者的故事激励着第二代。在经历了无数次危机与重重困难后,中国队终是再次登上了珠峰之巅,将红旗插在了珠峰之上,洗刷了中国攀登者们近15年的质疑与屈辱。

“登上去,让全世界看到中国!”这是第一代攀登者队长牺牲前,挣扎着吐出的最后一句话语。

“我们自己的山,自己要登上去!”这是所有攀登队员誓下的诺言,只要不倒下,就坚持到最后一刻。

数次攀登珠峰,克服的是自然极限,耀眼的是不朽精神,闪光的是无畏信念,铭记的是爱国热血。无论风暴,雪崩,冻伤,亦或是截肢,殉难,牺牲。永不放弃,勇往直前。这些可敬可佩的付出和迎难而上、不畏险阻,凝聚在一起的,是不灭的民族精神。

当我看到张泽饰演的曲松林,像孩子般扑在方五洲怀里,放声大哭时,我的鼻头也是酸的,无论身处何方,看到这一幕,都难免回心酸,眼泪是用情至深的证明。

其实,我们都是攀登者,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珠穆朗玛峰,都要面对风雨,碰过绝壁后,找到能支撑我们走下去的东西,伴随着爱与使命,责任与勇气,一步一步走下去。而我们看这些电影,不单是为了牢记历史,不忘英雄,更是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获得前进的动力。

英雄不老,品质长存。

攀登者观后感篇八

一大波登山运动员聚集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大本营,为着同一个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登上珠穆朗玛峰。

这是因为珠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境,划界谈判时,中方提议将边境线划在珠峰顶峰,但尼方却主张珠峰完全在尼泊尔境内,这个我们怎么可以答应。尼方认为中国人没登上过珠峰,所以珠峰与中国无关。

中国人怎可忍受这般挑衅,为了国家主权,在1960年,国家组织200多人集结珠峰北坡大本营,只为冲上峰顶,让五星红旗在世界之巅迎风飘扬,证明珠峰的一半是属于中国的。最终三位勇士成功登上珠峰,本以为各国终于可以承认这个事实,可惜,我们登顶时并未留下影像资料,这给别人留下了怀疑的把柄。

所以1975年,一波新的登山队再次为了这个目标聚集在一起。这一次,多了些年轻力量,李国梁、杨光等,还有为登山队保驾护航的以何缨为首的气象队。他们登山队面对的是狂风,路滑,陡峭,低温的恶劣环境。每次狂风都会给登山队的前行带来巨大风险!屏幕前的我随着他们时而高兴时而担心难过。正当我为李国梁到达第二台阶时欢呼雀跃时,他们竟因为意外滑下第二台阶,导致李国梁即将坠入悬崖,为了保护相机,他为此牺牲自己。看的我心如刀割。可是悲伤并未停止,随后何缨为了保证登顶的顺利进行,拖着肺水肿的身子爬到风口联络方五洲,只为他可以安全登顶,可以重新测量山的高度。

在登上路上,还有数不清的人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可是他们死的光荣,英勇为国。看了整部影片,只想说身为一名中国人,倍感骄傲。

攀登者观后感篇九

国庆假期里和女儿一起走进电影院,观看了电影《攀登者》,很长时间没有这种感受了,既惊讶于电影院超级的音响,又惊讶于影片的内容。

《攀登者》这部电影是以1960年我国登山队登上珠穆朗玛峰为背景,然后展开的一系列的情节内容。主要是1960年5月国家登山队登珠穆朗玛峰,中途遇到大雪崩,队长牺牲,方五洲为救曲松林而舍弃摄影机,方五洲临危受命,接任队长,带领队友曲松林和杰布最后登顶珠穆朗玛峰,曲松林为登上峰顶脚趾冻坏。他们为自己能够登上峰顶而自豪,国家人民也为他们登上峰顶而骄傲。但是他们因为摄影机的丢失没有拍摄360度影像,国际登山队并不承认他们的壮举。之后国家困难登山队解散,三人各奔东西。方五洲下放到锅炉队,不放弃锻炼身体。回到家乡放羊群无奈的选择,而曲松林回到国家登山队,继续坚守自己的阵地。1975年国家重新号召组织国家登山队,几个人重燃热血,全国各地招收的登山队员加紧训练,历经重重困难,最后终于登上珠穆朗玛峰顶。

这部电影给我诠释了最好的答案。当时1960年世界各国都有攀登爱好者登上珠穆朗玛峰,而我国却没有人能够完成,遭到了世界各国人的嘲笑。所以当时他们说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为了测量中国高度,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度。这就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执着之心,也是他们的信仰。只有我们的人登上山顶,录出影像,升起觇标,测出中国高度,才算完成他们自己心中的那份执念。

里面井柏然扮演的李国梁,印象深刻。他的一句台词说,你们这一代人总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担起重责,是时候把重担交给我们,让我们来分担这份责任。李国梁也用自己践行了他的这句话。为了保护摄影机,为了不连累队友,牺牲自己。让人不仅潸然泪下。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自己的信仰,不怕牺牲努力奋斗,终于迎来最后的胜利。

平凡中出英雄,让我们向平凡的英雄致敬!

攀登者观后感篇十

反正,我相信你,还会再一次踏上珠峰,再一次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题记

行在山间小道上,多少旖旎风景都不及雪花。天空,一朵朵雪花飞速下落,落在耀眼的衣装上。洁净的雪花,晶莹的光亮,闪了我的眼。闪我的眼,不仅是雪花,还有《攀登者》影片中一颗颗中国心。

勇气

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穆朗玛峰,座落在中国与尼泊尔的边境。1960年,中国与尼泊尔在讨论珠穆朗玛峰归属于哪个国家时,中国首先提出一国一半,尼泊尔的大使却藐视我们说:“贵国连珠穆朗玛峰上都没有踏上过半个脚印呢!”当时,中国经济并不发达,但还是组建了中国登山队。

60余名中国登山队队员,誓死也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中国从来没有训练过这样的登山队,也没有先进科技做支撑,带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勇气,他们迈出了第一步。

坚持

他们登山成功后,回到祖国,但因为没有录影资料,他们登山的事实就被多国否定了,最后,中国登山队被解散,三个人因此分开。方五洲被下放当锅炉工人,许多人都质疑中国登山队是否登上过世界最高峰,甚至有人还砸碎锅炉房玻璃,以此嘲笑他、打击他。

1973年,国家决定再次组建中国登山队,并举行珠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测量珠峰行的高度。听到这一消息,方五洲哭了。不久,国家通知他去登山训练营报道。在训练营中,方五洲为证明3分钟能完成最艰苦的体能测试,亲自示范成为众人领头雁,也证明这13年来,他从没有放弃过登顶,一直在坚持体能训练。

因为他不想让中国在世界面前永远抬不起头来,只有勇往直前,只有十三年如一日的坚持,才能让心中的梦想成真。

信任

1975年,经历了两次冲刺顶峰失败之后,登山队不再有窗口期。而徐缨带领的气象组,却宣布:通过科学推算,还会有一个短暂的窗口期。方五洲相信留学归国的徐缨,就是选择相信科学。困难面前,众人未曾妥协,团结一心、奋勇向前。方五洲和他的队员们靠着对科学的信任,登上去、活下来,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奇迹。冲顶中国高度,攀登永不止步;如果奇迹有颜色,那就一定是信任科学。

一个勇气,一种坚持,一份信任,给予我们前进力量是无穷的。新中国成立xx周年,xx年春华秋实,xx年不屈不挠,多少人前赴后继,为了共同的信仰,一直在努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是未来,让我们为自己鼓起勇气、拥有坚持、互相信任,一切不再是梦幻。

攀登者观后感篇十一

许久不动笔,主要是自身原因,不仅仅是懒惰懈怠,更多的是因为苟且麻木。而《攀登者》却是这些年来少有的让人想说几句的电影,谈不上直抒胸臆,但多少也有几分不吐不快的意味,究其原因大概是有代入感吧。有代入感就能激起共鸣,这也是一部好的电影所必备的,所以,虽然《攀登者》有诸如强植爱情线、配音不合拍、女英雄形象弱化、主角光环过重、部分演员文戏生硬、人物心理转折牵强等一系列已经被吐槽过的问题,但在我看来,仍旧是瑕不掩瑜,不失为一部近年来少有的励志佳片。

最近两年,偶尔跟人胡乱吹牛说起自己当年跟车行走过川藏、滇藏、新藏等线路时,都能感受到对方微笑中看破不说破的礼貌。想想镜子中那个纯粹的、毫无波澜的中年妇女影像,也只能尴尬地笑笑,自嘲两句掩饰一下窘迫,闭了嘴。是啊,换位思考,一个我这样的人跟我讲那些“过往”,确实像是在吹牛,甚至就连多少年不换的手机抓拍的珠峰日落金山的微信头像,都像是生硬的盗图。

生活,就像方五洲面前的那个锅炉,它热气腾腾地告诉你,你的位置就在这里,却冰冷刻板地拒绝给予任何解释。而我们大多数人,毕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标准的人性让我们畏惧未知,于是除了懦弱地接受,为了活着而用透支生命的方式机械地谋生,在按部就班中一点点地让感官钝化和习惯这种钝化,别无他法。最后终于“淡定从容”、“成熟懂事”,变成了“大家”希望看到的“众生”该有的样子。而方五洲却是“坚韧”的,为了一个“不甘心”,为了一个连希望都谈不上的渺茫的执念,20xx年的简单重复劳动都没有让他放弃一个“攀登者”的信念和锻炼,所以他是主角;方五洲又无疑是“幸运”的,他的时代没有35岁年龄线,他仍被时代所眷顾,这种柠檬式的感受也许年轻的90后或00后并不能充分理解,只是在他最后一次冲击登顶前与徐缨对话提及“20xx年”时,坐在我两边的陌生的同龄男人竟同时发出了叹息;也是这两个陌生的中年男人,在方五洲登顶后挖出20xx年前埋下的国旗并展开它时,又同时发出了喟叹。励志电影总归要给人以希望,正因为多数人的生活不是传奇或童话,人们才更需要感动,更需要源自真实的英雄给予的感动,唯有如此,才可以在碌碌中获得勇气来对抗生命的平庸和平庸的小挫败。

屈松林是本片中形象相对最为饱满的人物,一半得益于编剧的高抬贵手,一半得益于张译的精湛演技。他是刚强的,像极了多数人的少年时代,他凭着一腔不怕死的少年义气率性攀登,他的身上不仅仅是那个叫做“屈银林”的登山队员的缩影,更是1960年、1975年整个登山队的缩影。他死死守在珠峰脚下20xx年看山、看天气,将自创的天气口诀倒背如流,支撑他度过这20xx年苦行僧般生活的`,是血性的不甘和比死亡还要沉重的“愧疚”——为他没能以生命为酬抢救到摄影机。放在时代背景看,这种愧疚是对祖国的;放在生活中看,这更像是对自己的人生的,本可以轰轰烈烈成为英雄、让伙伴们成为英雄,却只能得到一个武功尽失、伙伴长眠的结局。这并不冲突,家与国、个体与整体、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本就不可全盘分割,他珍惜李国梁,因为后者被他视作了承载他精神、完成他理想、化解他执念的替身。李国梁的确做到了,以生命为代价的另一种形式的“实现”,仿佛命运的一个硕大的玩笑。作为一个经验丰富、深知情势的攀登者,他的很多看似武断的决策实际并不莽撞,抛去让人先入为主的“情绪化”,反而更像是“攻心”之道的战术选择,正如现实中1975年成功登顶的桑珠所说——当年的现实条件下,登顶靠的是“率性”。作为配角,他更像“众生”——“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求不得”,众生之苦皆缩影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他的转折来得有些生硬,这也是很多人的槽点,但我却并不觉得牵强。注意一个细节,屈松林拉回了李国梁的尸体,说他学会了“责任”,直到方五洲无线电汇报登顶前,张译的眼中再没出现过执着之光,李国梁牺牲的同时,屈松林这个人物的热血支撑着的不甘、不甘支撑着的执念也随之逝去,他终于低下了头,向生活俯首称臣。形而上的“放下”很难说是否正确,之于更大的宇宙观来说,它当然是正确的,但又正如影片中所说的那样——“人类是要走向未来的”,这便离不开对历史的追寻和对现下的探索,这个过程并不简单轻松,它一定伴随着痛苦、纠结、反复和牺牲,放下了“执着”也便放下了某种勇气。年少时,常觉得要完成各种各样的“别人”的要求好难,如今回过头来看,人的一生,最难的是给自己一个交代,毕竟,囫囵地说服自己总归比内心里左右互搏、痛苦挣扎要来得轻松容易太多。

我非常喜欢影片的结尾,毕竟中国人有“求圆”的情结。老年杨光在科技的帮助下,终于在近40年后拖着机械义肢成功登顶,这与人物原型是相呼应的,同时也应和了电影开始提出来的主题——“为了未来,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每个人都要有攀登者的精神”。在我看来,最为难得的是,终其一生,他终于给了自己一个圆满的交代。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个时代是真实的,这个时代里上演的这个无比美好的童话是真实的。适度的懦弱并不可耻,没有人说过只有活成“成功者”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但即使我们已经向生活俯首帖耳,找出无数的借口支撑自己的选择,仍然需要相信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以“攀登者”的精神拉动着时代巨轮,替我们负重前行,他们是父母亲人、是追求公平正义的先驱、是探索未知的引航者、是各个领域传播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他们是真实的希望之光。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趁着心头还有上午看电视和下午看电影的激荡,借用章子怡在另一部片子里的一句对白,为“攀登者”的故事,同时也是为这篇小文做个收尾吧——“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最后,影片有泪点,需多备面纸。

攀登者观后感篇十二

今天是国庆放假的第四天,我和我的同学一起看了一场电影《攀登者》主要讲述了中国登山队在1927年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但是由于没有拍下360度环绕录像而被世界登山队否认中国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而最初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三人,也各自过自己的生活,其中吴京饰演的方州山去教书了,有一次他讲到了他们三人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事情,还把当时带上珠穆朗玛峰的化石拿给了学生们看,但是有一个学生不相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还把方州山从珠穆朗玛峰上带来的化石打碎了,从此以后方州山再没有去过那间教室。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组织了中国登山队,再次攀登珠峰,虽然攀登珠峰的过程失败了好几次,还有人为此牺牲的,但是登山队不畏困难,终于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4:20。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并且还测量了珠穆朗玛峰的准确高度8848.13米。

这让我想起来,今年的九月一日《开学第一课》夏伯渝老人的英雄事迹。26岁的夏伯渝在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时候被冻伤而做了截肢手术,但是,失去右腿的他没有放弃梦想,先后五次再向珠峰发起挑战,终于在2018年5月,以69岁高龄成功登顶珠峰,站在珠峰峰顶挥舞着五星红旗。

然而,令他自豪的不仅仅是站在了世界最高峰,更是因为他参与了1975年中国登山队在珠峰北坡8600米高度,号称第二台阶的一个九十度的绝壁上架设了“中国梯”这一壮举。虽然那是一个十分普通的梯子,但是在架设的过程中也是十分的艰难,因为海拔高,本来就缺少氧气,再加上天气极寒,他们每做一个动作都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最终用了一天时间,才将“中国梯”牢牢地架设在了第二台阶上。此后,相继有1300多名登山队员,踩着夏伯渝等人架设的“中国梯”,从珠峰北端登顶。

经历几十年的历程,夏伯渝老人那颗希望五星红旗在珠峰飘扬的初心,始终激励着他,即使失去一条腿也一定要站在峰顶,如今的中国已毅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今后的中国将继续展现大国壮志,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一系列超级工程建成,让每一名中国人都为五星红旗永远高高迎风飘扬而骄傲、自豪,在前进的道路上,永远也不能忘记那部挂在世界之巅的“中国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