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骆驼教案反思(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7 00:07:18 页码:13
骆驼教案反思(模板12篇)
2023-12-17 00:07:18    小编:JQ文豪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骆驼教案反思篇一

1、读懂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性格。

通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

录音机、磁带、挂图

1、学生各自朗读,查字典解决难字、难词。

2、指名读课文,理解词义。

3、用“--”线把老人说的话画出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4、按照“找骆驼--顺着脚印找--果然找到”的线索,把自然段归并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9自然段)老人根据所见和商人对话,商人认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

第二部分:(10自然段)老人告诉商人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第三部分:(11自然段)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1、走失了一只骆驼,商人的表现怎样?找出重点词语。

2、老人怎样回答?读读老人说的话。(出示“骆驼”的挂图)

3、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又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请大家讨论讨论。(提示:看课文第一幅插图)

老师:老人所说的骆驼和商人丢失的骆驼一模一样,他看见过丢失的骆驼吗?肯定是没有。

4、老人为什么能说得这么详细呢?他的依据是什么?

老师肯定并引导:同学们认真读了课文,说得都很好。老人不仅仔细观察,以看见的现象为依据,而且动脑筋思考、进行分析,所以说得很详细。老人告诉商人,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5、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商人是怎样找到骆驼的?你从中有些什么体会?请大家自由发言。(提示:看第二幅插图)

老师:同学们谈的不错。“指点”的意思是:指出来使人知道。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关键是:遇到问题,根据看见的现象能动脑筋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人为一小组。(旁白、老人、商人)要读出各自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感情。

找骆驼

指点

老人(不紧不慢)果然商人(忿忿)

看见分析

右边深左边浅(跛)着急赶上去问

右边米左边蜜(驮的东西)别哄我

牙齿印(缺一颗牙)

1、朗读课文,把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多读几遍。

2、写出反义词

前--()深--()详细--()

左--()紧--()失去--()

骆驼教案反思篇二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但原有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已被人们否认和排除,那么怎样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途径呢?小语课堂“对话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不在教给学生新知识、新技能,而是师生共同探讨出一种提高自身辨证思维的途径,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师生互动的合作关系中,教师置身于一个学习者和咨询者的位置,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语言传递交流思想,成功地让信息畅通,大面积提高学生发言水平。让课堂上不开口的学生“撬”开口,从说得响―说得多―说得精。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学生从中受到的启示,开发出的新思路又反作用于对各学科的消化吸收,从而达成教育的系统化。

省编义务教材语文第七册第13课《找骆驼》是通过描写一个商人寻找好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篇进行对话式教学的好教材。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向一位老人打听它的下落。第2-9自然段写老人――说出那只骆驼的情况,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第10-11自然段写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那只骆驼的的情况和为什么要商人顺着脚印去找骆驼,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思维的训练和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

本文的教学目标除了常规的字词教学阅读理解外,力图体现“观察-思考-判断”这一探究形式。让学生在对话、讨论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学会合作、学会辨证,培养矮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综合能力。

我按照“对话式”教学的五大环节开展课堂对话:

第一环节:激活话题,导入新课。

激化话题是课的开始,是思维的导火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师:小朋友们见过骆驼吗?骆驼长得什么样?有哪些本领?

生: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驼峰,蹄又扁又平,蹄底有肉垫。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很耐饥渴,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也能预感大风的到来。是风漠中的`乘骑,运货的主要动物。

师:小朋友知道的真多,你们说谁最需要骆驼的帮助?

生:在沙漠中行走的人。

师: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丢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遇到了这事,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找骆驼的!

第二环节:自学生疑。

疑是思维的导向,是教学目标的指向,学习新课前,目标意识是否明确,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在这一过程中分为基础知识生疑,即学习掌握生字新词。第二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生疑,它是导读的关键。

1、自觉型生疑:

a遇到生字新词“拦路虎”先划出来,再提出来。(具体相机而定)

b学习多音字“哄”、“吗”;区别“走失”和“丢失”的意思。

学习交流(略)

2、思辩型问题:

如:a、老人为什么知道骆驼的情况?

为什么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为什么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为什么知道骆驼缺了颗牙齿?

b、老人为什么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d、商人怎么会误解老人藏了骆驼?

第三环节:筛选提炼话题,进行课堂对话。

筛选话题是打开对话过程的金钥匙,且是一把万能的钥匙,通过它可以贯通整篇课文的教学,构成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选者突破性的话题。

(注:对上述所提的问题,简单的由学生或教师给予回答,难一点的可先放一放。)

1、与学生商量,选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a)进行对话讨论。

2、自学课文,完成填空:

a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

b、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是因为

c、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是因为

(让学生应因为……所以……的句式反向填空)

脚印右深左浅 左脚有点跛

路上左有蜜,右有想左驮蜜,右驮米

树叶留有牙印 缺了颗牙齿

3、找出有关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读。(不紧不慢满有把握)

4、继续话题:老人为什么会知道这么详细?(学生讨论)

答案:老人善于观察、熟悉沙漠……

骆驼教案反思篇三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课件:猜谜语引入。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自读自悟。

师:读课题,根据老师给你们提纲自渎课文,让你们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出示自学提纲:

(1)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理解词义。

师: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个词语?忿忿:很生气的样子。

不紧不慢:不急也不慢,不慌不忙的样子。

3、齐读词语。

4、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词语的意思明白了,那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四、学习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可以划一划有关的句子。

(1)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师:把你的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也听听别的同学有什么发现。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认真。好,谁来说说,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1)出示: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师: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找到了)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果然)。

师:请你比较这两句话,说说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第二句)。

从“果然”这个词你可以体会到什么?(老人的判断非常准确)用“果然”练习说话。

(4)读一读,想一想。

师: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呢?请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想一想。(老人善于观察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进而指点商人找到骆驼。)。

4、启发学生思考师: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们要像老人那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5、教师小结。

师: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样子,却凭着他的观察力和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五、再读课文。

1、想象,再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表演读一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要想象他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

2、给人物语言补充提示语,指名读。

师:老师给他们的对话加了提示语,你能看着提示语,读得更好吗?

3、分角色读。

师:老师请两位同学来演一演商人和老人。(指名)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男女生合作读)。

六、拓展写话。

师:请你任选其中一项说一说、写一写。

1、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什么?

2、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七、总结。

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遇到问题,不能光着急;要冷静,要动脑筋思考。

骆驼教案反思篇四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5个生字。

2、看图理解课文,懂得应当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懂得要正确对待自己和正确对待别人。

第一课时。

一、引言揭题:

二、新授:

(一)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生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或录音),请同学读准字音。

3、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然段。看看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有几幅图,每幅图分别和哪一段文字相对应。

4、检查并读生字新词:骆驼他们俩围墙茂盛摇头很窄大模大样评理。

5、分段读课文。

(二)借助插图,理解课文重点,懂得其中的道理。

1、出示几幅插图,指着图,提问:骆驼和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争论起来?

2、讨论:到底高好呢还是矮好?

3、分段、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讲读二、三自然段。

1、看图读思:骆驼和羊来到什么地方?它们在做什么?

2、读第二段,思考:骆驼用什么方法证明高好?请你找出描写骆驼动作的词语。出示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3、羊认输了吗?羊又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看法对呢?

4、看图理解:“又窄又矮、大模大样”等词语和描写骆驼动作的词语。

三、作业:熟读课文,熟读本课生字词。分角色朗读二、三段。

第二课时。

二、新授:

(一)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思考:骆驼和羊去找老牛评理,老牛怎么评的呢?老牛的话对不对?

2、“长处”指什么?“短处”指什么?骆驼和羊错在什么地方?

3、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怎么想呢?它们会做些什么呢?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记忆字形。

2、同学们互相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对同学们认为有困难的字进行重点指导。比如:

茂:注意下边不要多一点。

腿:要先写两边,后写中间。

4、读读生字新词。

5、书写指导。

三、练习:课后2题、3题。

探究活动。

2、听了老牛的话,骆驼和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骆驼教案反思篇五

1、了解绕口令内容,能正确读准骆驼、萝卜、菠萝、陀螺、哆嗦等发音。

2、熟悉绕口令内容,能快速读绕口令,语言流畅,音调准确。

3、初步掌握绕口令的讲述方法,激发学习绕口令的兴趣,体验朗读绕口令的乐趣。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学会绕口令,语言流畅,激发学习绕口令的兴趣。

能快速朗读绕口令,字词发音准确。

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我们考虑设计主要以图画演示、朗读表演、角色竞赛的形式,通过听说结合,动静交替,循序渐进,层层提升的原则达到预设的目标。老师在此时,注重对个别幼儿的发音指导,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借助动作创造性的开展表演活动。

区域活动及亲子活动:

表演区:提供头饰、图片、铃鼓,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借助动作,创造性的开展朗诵表演活动。

建构区:提供纸盒搭建骆驼及沙漠场景。

美劳区:提供纸、笔,可以画、撕贴,制作小书等。

语言区:提供相同或相近发音的图片进行仿编绕口令。(如:毛笔、猫咪、大米、鸭梨等)

亲子活动:幼儿教家长并和家长比赛,看谁说的快,说的准。体会绕口令的乐趣,增加亲情。

骆驼教案反思篇六

1、学会本课十个生字及组成的词,并认读“肯、脖、输、跪”四个二类字,《骆驼和羊》第一课时教案。

2、能把课文的内容表演出来。

3、通过看图和学文,教育学生懂得全面看待自己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1、课前让学生总结自己的短处和同学的有哪些长处。

2、《骆驼和羊》的幻灯片、本课重点段落的幻灯片、词语卡片。

一、看图导入:

同学们,(指着投影出现的'骆驼和羊的图)画上画的是什么?它们长得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预设学生心理:骆驼长得高,羊长得矮。)。

就因为一个长得高,一个长得矮,两人都认为自己的高好,自己的矮好。于是就发生了比一比的故事来了,大家想不想知道?(齐读课题:第十五课《骆驼和羊》指导读好“骆驼”一词。)。

二、读文、看图、初知内容。

1、请听故事。――(听课文录音,起范读效果。)。

2、自由读,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全文有几段?有几幅图?每一段和哪一幅图对应?

3、检查并认读生字新词:骆驼、他们俩、围墙、茂盛、摇头、很窄、大模大样、评理。

4、分组、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感悟词句。

1、看各张投影片,思考:骆驼和羊为了什么事争论起来?

2、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骆驼和羊》第一课时教案》。(预设学生心理:他们为高好还是矮好而争论,都在夸耀自己的长处互不服气,所以争论起来。)。

4、分角色朗读第一段,注意读出他们俩的傲慢、肯定的语气。

5、指名感情读第一段的两句话:

骆驼说:“我可以做一件事情,证明高比矮好。”

羊说:“我也可以做一件事情,证明矮比高好。”

7、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骆驼和羊怎么证明自己的好的。划出骆驼和羊证明的地点和动作。

8、四人小组表演骆驼和羊证明的方法。其它组评议,体会、感悟“围墙、茂盛、扒在、脖子、摇头、不肯、认输、又窄又矮、大模大样、跪下、钻进”词语的含义。

四、拓展与巩固。

1、说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体会?(预设学生的回答: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2、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没有看到别人的长处。3、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短处,不断改进自己的短处,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2、同位互说,全班汇报说,说说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

3、总结谈话。我们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这样就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做事更出色了。

4、他们俩争过不停,后来要找谁评理呢?好,我们下节课来看看老牛是不是也这样说的?

五、作业设计。

1、感情朗读课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2、认读本课的生字、词。

抬头、吃到、树叶(长处)抬、扒、吃不着(短处)――长得高好。

跪、低头、钻、进不去(短处)大模大样进去(长处)――长得矮好。

骆驼教案反思篇七

点与难点。

1、让学生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理解老人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推理的过程;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出来。

2、培养学生预习课文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平时多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

骆驼教案反思篇八

《骆驼祥子》一书是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它带有悲剧色彩这一大特色。书中通过描写正直好强的青年车夫祥子由希望,受挫,挣扎到绝望,最终堕落成城市垃圾的悲惨遭遇,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任命的压迫和剥削,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批判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

这书所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年轻力壮,正当生命的黄金时代;又刻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和支持下,经过3年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取他仅有的积蓄,主人逃避特务的追踪使得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虎妞对他的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的人心都带来磨难。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做过挣扎,仍拗地想用更大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像个鬼影,永远抓不住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碾得粉碎。

老舍在描写祥子的悲剧时,从不同方面着手了祥子从外貌到内心的美好东西。他用着健康的体魄,他“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对生活具有骆驼一样的坚韧的生活耐力,他是人力车夫中的佼佼者。他不吃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嗜好。他善良又正直,有着美好的内心世界。有一次,在严冬夜晚的小茶馆里,他看到人力车夫老马因为饥饿而昏过去时,便主动买来十个羊肉包子送给老马,表现出他对的同伴真诚的关切和深沉的同情。

在围绕着祥子经历的描写中,作者也写到了别的一些人物和当时社会的畸形面貌。车厂主任刘四的残忍霸道,大学教授曹先生和他所受的正直迫害,二强子的欲起又落的经历,老马小马祖孙两袋的凄凉光景,小福子的一步一步走向毁灭,以及大杂院,“白房子”等处的残酷景象。最可贵的是,作品通过祥子这一形象,为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和迫切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下层人民的命运和出路问题,这也是《骆驼祥子》深刻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所在。

悲剧总是呼唤和人们共同正视生活的残酷和斗争的艰巨,以及人们精神上的各种痛苦,同时严肃地表达了令人怜悯和恐惧的一切告别的愿望,期待着他们早日成为历史的陈迹,即使作品所描写的一切灾祸,苦难,失误等真的过去了,也继续给人以激动和启迪。

评语:《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作者看完这部作品能结合文中的主要人物祥子的经历及其性格特点来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并悟出所折射的现实意义,引发我们深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骆驼教案反思篇九

教学时我遵循了语文应回归文本的教育理念,力图融教路、学路为一体,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方法,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儿童情感...

1、借助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当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1、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扩展思维,想象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怎样.

3、继续提高观察能力。

懂得应当全面看待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中心人物,在集体生活中也都以自我为中心——自己哪儿都好,谁也不如自己。通过教材以及教师的引导,再加上课件、等辅助手段的教学,不但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向学生渗透:看问题要全面,在欣赏自己的同时还会欣赏他人。即:对自己不能只看长处,对别人不能只看短处。

理解老牛的话。

5.1第一学时

新设计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骆驼和羊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带上动作齐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出示动画,请学生配音读课文。

(分小组配音读、分男女生配音读、师生搭档配音读)

骆驼和羊各做了一件什么事情来证明自己比对方强的呢?咱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学习新课

生回答。

2、这么有趣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读,自己来感受。

3、分别进行个别读,比赛读。

4、出示课件:

(骆驼一 ,就 ,说明了 。而羊却 前腿 墙上,脖子 ,还是吃不着。骆驼一看,心里想: )

带着上面的问题,边读边思考,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

5、学生汇报。(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强调“说明和心里想”有很多答案)

6、学生朗读出骆驼的骄傲。

7、配乐加上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9、读出羊的洋洋得意。

10、同桌分角色朗读,读出羊的洋洋得意,读出骆驼的狼狈不堪。

11、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里面的一组反义词,说说他们要怎样做才是对的?

(三)拓展练习

1、如果骆驼和小羊来找你评理你该怎么做?

2、续编故事《骆驼和羊》

6 骆驼和羊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6 骆驼和羊

1第一学时 新设计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骆驼和羊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带上动作齐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出示动画,请学生配音读课文。

(分小组配音读、分男女生配音读、师生搭档配音读)

骆驼和羊各做了一件什么事情来证明自己比对方强的呢?咱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学习新课

生回答。

2、这么有趣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读,自己来感受。

3、分别进行个别读,比赛读。

4、出示课件:

(骆驼一 ,就 ,说明了 。而羊却 前腿 墙上,脖子 ,还是吃不着。骆驼一看,心里想: )

带着上面的问题,边读边思考,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

5、学生汇报。(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强调“说明和心里想”有很多答案)

6、学生朗读出骆驼的骄傲。

7、配乐加上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9、读出羊的洋洋得意。

10、同桌分角色朗读,读出羊的洋洋得意,读出骆驼的狼狈不堪。

11、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里面的一组反义词,说说他们要怎样做才是对的?

(三)拓展练习

1、如果骆驼和小羊来找你评理你该怎么做?

2、续编故事《骆驼和羊》

骆驼教案反思篇十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当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2、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老牛的话。

课件。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课件:观看课文动画。边看边想:他俩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争论呢?

(三)学习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两种动物的对比图。(让学生感受骆驼的“高”和羊的“矮”。)骆驼和羊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争论起来了?请同学们读课文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

两只动物都想要用一件事情来证明自己所说的是对的,他们分别会怎样去做呢?

2、学习第二自然段。

(2)指导朗读。(骆驼——得意洋洋,羊——很不以为然。)。

山羊虽说是比输了,可它不肯认输。心里想:矮就是要比高好,我会证明给你看的,于是他也做了一件事。

3、学习第三自然段。

(2)指导朗读。读出怎样的语气?(羊——得意的语气;骆驼——很费劲,也很不服气)。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课件,理解老牛说的话。

(2)指导朗读老牛的话。

(3)讨论: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以后,会怎么想?又会怎样做呢?

(四)朗读全文。

(五)总结全文。

通过羊和骆驼比高矮这件事情,让我们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更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互相帮助,才能不断的进步!

(六)拓展:结合实际生活,说一说学过这篇课文以后对你有什么启发?

(七)作业:课后练习第1题、第2题。

板书:

高矮。

(长处)一抬头,吃到举、扒、伸,吃不着(短处)。

(短处)跪、低、钻,进不去大模大样,走进(长处)。

骆驼教案反思篇十一

1、了解沙漠气候和动植物生长的基本特点,产生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

2、了解骆驼的外形特征和生理功能。

活动重点:

了解骆驼的外形特征和生理功能

难点:理解沙漠气候和动植物生长的关系

1、教学挂图、故事录音《小白马和大骆驼》

1、猜谜语,引出话题

教师:"四腿长长脖子弯,背上拖着两座山,不怕烈日和风沙,沙漠交通全靠它。小朋友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呢?"

"骆驼是生活在哪里的动物?"

"沙漠和我们居住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让我们来看一看。"

2、了解沙漠的气候特点

(1)、出示图片

"你们知道沙漠里有些什么?为什么很少见到沙漠里有动植物?"

(2)、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

教师:"人能不能在沙漠中行走?"

"为什么骆驼能在沙漠中行走?"

3、听故事,认识骆驼

(1)、听故事录音《小白马和大骆驼》

(2)、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为什么骆驼不怕风沙,也不怕口渴呢?"(幼儿讨论)

(3)、说说骆驼的外形特征和用途

出示骆驼图片:"骆驼什么地方长得很特别?"(眼睛有双层睫毛,胃里有储水牛囊)

"为什么称骆驼为沙漠之舟?"

"骆驼还有什么作用?"

"骆驼是一种什么动物?"(最大的'家蓄)

"骆驼的背是不是都是双峰的?"(幼儿讨论)

4、幼儿自由交流对骆驼的认识

沙漠之舟(手工制作)

要求:学习看图示剪贴沙漠之舟――骆驼

骆驼教案反思篇十二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一、导入: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