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我和楹联的故事怎么写(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0:48:49 页码:7
我和楹联的故事怎么写(通用12篇)
2023-11-20 10:48:49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分享经验和心得。总结要突出主题和亮点,重点突出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成果和收获。以下是一些总结的典型例子,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我和楹联的故事怎么写篇一

李梦阳,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又字天赐,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弘治进士,曾任户部郎中,有《空同集》。

李梦阳性格诙谐,非常爱才,常出联命对,借以考试后生们的才华。他在江西督学时,有一个童子和他同名同姓。在唱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联让你对,对不上,你就改名,不要丢‘梦阳’的人。”于是他随口念道: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这分明是借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和西汉时期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同名作文章,以其名同人异,切合当时的现实。当然蔺相如的文采比起司马相如差得很多,言下之意是说李梦阳这个童子比不上他这位大文学家李梦阳。其实,李梦阳这个童子也很有才学,他略假思索即对: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魏无忌即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信陵君”,就是窃符救赵的公子无忌。长孙无忌是唐代大臣,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此联以其“无忌”,双关两人不要顾忌,李督学觉得有理,非常赞赏这位童子的才智,于是马上改变了态度。经细心考察,证明确有才能,于是亲自推荐,予以重用。

我和楹联的故事怎么写篇二

始建于魏晋时期的南阳武侯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西卧龙岗上,是纪念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祠堂。南阳武侯祠虽然在名气上比不了四川成都武侯祠,但这里也有一副著名的联语,可以凭借着与诸葛亮的关系而名扬天下。

联语作: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清代道光同治年间曾五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蘅。据说他当年写着副对联时,是为了了结一桩历史公案而作的。原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忆自己未出茅庐时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南阳在河南省境内。但在《三国志》中又收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所讲的治国方略。而隆中在湖北省襄阳境内。于是,明清时期南阳人和襄阳人为了争夺名人资源效应,都说诸葛亮是隐居在自己的家乡,文人学者是纷纷引经据典,互不相让,打起了笔墨官司。而南阳知府顾嘉蘅,是湖北东湖(今宜昌)人。为了既不得罪故乡人,又不刺伤为官地,只好来个“和稀泥”,写下了这副著名的骑墙折中对联,劝解大家不再分南阳襄阳,从而缓解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因此这副对联名噪一时,为人们竞相传诵。

1959年,当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耀邦来南阳视察工作,对这副对联颇为欣赏,还据此联改了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国家,何必争多得少得。”借古人名联的旧形式而赋予革命的新内容,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胡耀邦同志的宽广胸襟和高尚情操。这使得这副对联就更加有名了。

我和楹联的故事怎么写篇三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繁忙的革命生涯中,也经常以对联与朋友们和同志们唱和,以表达自己的革命思想和不懈斗志。

1918年孙中山到广东梅县探望在家乡定居的老同盟会会员谢逸桥。谢老辞官后,在家乡建有小楼一幢,取名“爱春楼”,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孙中山对此美景雅居赞叹不已,便即兴撰联一副,并当场挥毫书赠小楼主人,联云:

博爱从吾志;

宜春有此楼。

联中巧妙地嵌上“爱春”二字,且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又将自己的“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镶嵌其中,不露痕迹,自然恰切。

这使得谢老喜出望外,不住地称赞好,可孙中山却意犹未尽,又挥笔再赠一联:“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子弟;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此联仍然嵌入“爱春”二字,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表现出孙中山对这位老同盟会会员的深情厚谊。

孙中山有名的对联是自题联: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上联典出《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面壁”为佛教典故,指达摩面壁十年的故事,指面对墙壁静坐领悟教义,此处指沉下心来闭门读书。全联两用典故,贴切恰当。上联写做人的远大志向,伟人气魄;下联写读书的坚定决心,学者风范。面壁读书是为了乘风破浪,乘风破浪也必须在面壁读书的基础上才可能得以实现。

孙中山最著名的对联,应是: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1925年4月25日孙中山先生逝世,曾留有遗言,成为一副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在海内外的各追悼会上,这副对联都十分醒目地挂在灵堂上,令悼念者牢记心中。

这副妇孺皆知的名联,其实是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孙中山逝世以后,这句话被后人以对联的形式在重要场合广泛张贴、宣传,旨在号召人们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完成其未竟之事业,起到了教育鼓舞人的作用。

也有一些自称“总理信徒”的人,并没有认真贯彻“总理遗志”,而是借公务之机,行营私之实,假革命之名,捞个人之利。有愤愤不平者改中山先生联讽之:“同志尚未成功;革命仍须努力。”这是说那些“同志”的私囊还未装满,国民革命要继续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还有人改成这个样子:“革命尚未努力;同志仍须成功。”是说革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曲折,那些“同志”还是要为个人利益奋斗不息的。讽刺何等辛辣!(图四十)。

我和楹联的故事怎么写篇四

相传清代何绍基一次到长沙浏阳的南邦寺游览,正碰上该寺一位僧人圆寂。入寺之后,住持便请他写一副挽联。他想到南邦寺死了个和尚,便在纸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南邦寺死个和尚。

住持一看说,此事人人皆知,何劳写到挽联中去。何绍基听了,略思片刻,便写道:

西竺国添一如来。

南邦寺,在湖南浏阳县。西竺国,指佛教发祥地印度。如来,是佛祖的名称。单是“南邦寺死个和尚”,确实平平淡淡,无足道哉,一续“西竺国添一如来”之后,笔力振奋,耐人寻味,确有凤头豹尾之效。

我和楹联的故事怎么写篇五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写过一首嵌名诗,其中两句联语是:

素园陈瘦竹,

老舍谢冰心。

工整绝妙,一语双关,诗意盎然,景中有情。

这是一副特殊的嵌名联,上下联均集作家的名字而成。上联中的“素园”即韦素园(漱园),是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了许多外国优秀作品。陈瘦竹是小说家和戏剧理论家,曾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下联中的老舍和谢冰心都是大家熟知的著名作家。著名文学家老舍,姓舒名庆春,字舍予。他写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月牙儿》等作品都是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谢冰心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女作家,小说、散文都写得相当出色,可谓大作累累。对联中,“素园”和“老舍”恰成妙对,“陈”、“谢”二字又可作动词用,上下两联嵌入了四个大作家的名字,足见其妙。

作者通过语义双关,把四位作家的名字组成了一副风清骨峻的趣联。按联面的字意,可以理解为素雅的庭园里,挺立着几枝清瘦的秀竹;感谢旧舍中的简朴生活,赐予了主人晶莹高洁的品格。上联写景,以竹喻人;下联抒情,不露痕迹地化用了唐朝诗人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意,显示了特殊的意境。联中的“陈”、“谢”两字活用得很妙。尤其是一个“谢”字,既赋予“老舍”以思想感情,又升华了全联的意境;还显示了作者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开朗乐观、幽默风趣、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真可以说是“丽辞雅义,符采相胜”(《文心雕龙》),匠心独具,巧妙绝伦!

我和楹联的故事怎么写篇六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我和楹联的故事怎么写篇七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全裸影星、香港著名女影星莫愁小姐因为情感纠葛,在影艺圈走红六年之后,于1965年圣诞夜服用大量安眠药,殉情自杀,香消玉殒。人们已经习惯了她留下的那些香肩玉腿的裸浴艳照,如今她遽然告别人世,令人惋惜。

著名诗人易君左先生特为之撰写了一副挽联,寄托自己对莫愁的同情与哀思:

与尔同销万古;

问君能有几多。

被人们传诵一时,誉为挽联中的佳联。

易君左(1899─1972),原名家钺,字君左,后以字行,号意园,又号敬斋,湖南省汉寿县人,出身书香世家,他是清末著名诗人易顺鼎之子。北京大学文学士、日本早稻田大学硕士。留学回国后,长年在国民党军政界擅从报业文化,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9年底去台湾,嗣后,辗转香港台湾,在大学任教,兼任中华诗社社长,历经世变。易君左家学渊源,才高资绝,成名早,享名久,成就高。为文、为诗、为书、为画,无不精工。文著60余种,数千万言,诗词、游记、传记、随笔、剧本广涉博猎,信手天成,书画法古出新,卓尔不凡,为文坛奇人。易君左在现代文学界名气极大,曾被文学研究者称为“现代游记写作第一人”。

易君左曾写《扬州闲话》一书,揭露了扬州的一些恶俗和丑陋现象,因此引起一场官司,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有人为此作了一副:“易君左闲话扬州,惹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林子超主席国府,连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传诵一时,其名声更盛于前。

“与尔同销万古;问君能有几多。”该联是集诗词联,又采取了隐字谜格。上联出于唐代李白诗《将近酒》中的“与尔同销万古愁”,隐一“愁”字;下联出自南唐后主李煜词《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也隐一“愁”字。两句句末原来都有“愁”字,集在联中隐去“愁”字既合对联的格式,又暗合死者“莫愁”的名字,非常恰切,不可移易,即换个人就不能这样用了。挽联中不提死者名字,固然是为了掩饰悲痛,但此联典雅冷艳,虽然不见“愁”字,仍可以让人感觉到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平添了无限悲哀与愁绪。

我和楹联的故事怎么写篇八

在杭州西湖白云庵月老祠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是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都愿意光顾赏析的。联语作: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该联作者顾曾恒,清代学者,河北通州人,光绪进士,曾任甘泉、合阳知县。

这是一幅集元杂剧戏曲词句的集句联,上联出自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中有《清江引》:“谢当今盛明唐主,敕赐为夫妇。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下联引自高则诚的《琵琶记》,为不作变动的原句。上下联虽出自两本书中,但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天下”对“前生”。“有情人”对“注定事”,“成了”、“错过”,都可以形成对仗。“眷属”对“姻缘”并列结构名词,尤为工切。联语明白如话,非常工巧,借月老之口祝愿天下有情人都能成双成对,比翼双飞。

在我国古代的民间神话传说中,月下老人是主管人间男女婚姻大事的主神,相当于西方神话中的神箭手丘比特。据唐人李复言《续幽怪录》记载,唐代韦固年少未娶,某日夜宿宋城,在旅店遇一老人。老人靠着一口布袋,坐在月光下,翻看着一本书,像在查找什么。韦固问老人在翻查什么?老人答道:“天下人的婚书。”韦固又问袋中何物?老人说:“袋内都是红绳,用来系住男女双方的脚,即使相隔千里,或是彼此有过仇怨,贫富悬殊,天涯海角,只要一被系上,便定终身,无不成为夫妇。”韦固十分惊奇,忙打听自己的婚事。老人翻书后说:“现在的亲事不会成功。你现在住宿的店北,有个瞎了一只眼睛的卖菜老太太,她丑陋的女儿,现在只有三岁,到十七岁时与你成婚。”韦固怒从心起,派随从前去刺杀那个女孩。慌乱里,随从用刀刺中女孩眉心后,落荒而逃。后来,韦固的亲事一直没有成功。十四年后,韦固因军功和才能卓著,被刺史王泰看中,并将十七岁的女儿许配给他。洞房花烛夜,漂亮的新娘眉间粘着一块贴花。韦固觉得奇怪,询问后才知道,此女原是自己派人刺杀的女孩,大难不死后,被叔父收养至今。韦固方知天意不可违,也将以前的事情告诉了妻子。二人惊叹冥数前定如此,恩爱到老。从此,月下老人的主婚故事便流传开来。

明初,刘兑的杂剧《月下老定世间婚配》,使月老“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故事流传甚广。据说,在举行婚姻,让月下老人证婚,寓意婚缘天定,双方白头偕老,象征天长地久,美满幸福。但不像其他神灵,月老并没有专门被供奉的祠宇。

直到清代光绪年间,著名藏书家丁松生把月老祠建在杭州西湖孤山下的白云庵右侧。按照苏州园林建筑风格构建的,天井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格调,左右厢房可供男女双方在婚礼前化妆之用。正前方五间房屋是举行婚礼庆典仪式的地方。月老祠大厅正中供奉着主宰人间婚姻大事的玉雕月下老人像,左右两边分别为麒麟送子和麒麟献宝。像这样的神祠在中国绝无仅有,所以特别有名。清末小说家刘鹦写《老残游记》,在十七回里就提到过月老阁,并提及此联。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旧式婚姻的危险性时,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与妻能够爱好也只是偶然,迷信一点说全凭西湖白云庵那月下老人。”这样,月老祠和这副名联就更为天下人所共知了,常有痴情男女在此虔诚祈祷,愿得如意伴侣,恩爱佳偶。

我和楹联的故事怎么写篇九

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当时科场上徇私之风盛行,以至于他屡试不中。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决心赴京城,再试一次。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秀才纵然历尽千辛万苦,日夜兼程赶路,谁料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于是脱口便说:

主考官一愕,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考生从十至一作一下联。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又以其他为题,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于是,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非这位联对高手莫属了。

我和楹联的故事怎么写篇十

相传古时有一位相国小姐,有点才华,立志要嫁一个才子。她选择的条件很特别:不论贫富,只要对出她的上联便可。她的上联是: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这个上联相当难对,因为“寺”和“诗”都用两个相联的字组合而成,“月”字则用“明”字拆开。“明月送僧归古寺”又是引用一句唐诗,最后还要用第一、二字组合的“寺”字作押尾。因此,上联贴出之后,一直过了三年,都无人能对。

父母劝她不要再固执了,但这位千金小姐执意不从。父母拗她不过,只好任由她去。

一天,一位姓林的书生上京应试,看见上联,觉得有趣,思索了一阵,便写出了下联,张贴在上联的旁边。他的下联是: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这比下联虽个别平仄不大相协,但也算是一比佳对了。相国小姐闻知下联,忙派人请书生入府,共商婚事。

我和楹联的故事怎么写篇十一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代词宗,他的词奠定了豪放派的.地位,对后代影响深远。他的诗文、书法,皆造诣很深,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北宋“三苏”中的佼佼者。

苏东坡自幼博览群书,才智过人。8岁时,曾因纠正老师的错误,令老塾师刘微之自惭形秽。11岁时,写了著名的《黠鼠赋》。从此,名闻遐迩,常常受到称赞。

少年的东坡,有点名气之后,不禁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了。有一年除夕,他的父亲让他写一副对联。他乘兴写了: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并把这幅对联贴在大门上。

几天后,来了一位白发老翁,他手持小书一本,说道:“特来向苏公子求教。”苏东坡看到有人上门求教,心里很欢喜。不料,接过老翁的小书,打开一看,不禁呆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老翁笑道:“请苏公子赐教。”

苏东坡顿时面红耳赤,只得认错:“请老爷爷原谅,小生一时狂言。”经过这次教训,苏东坡才明白,世界很大,学问似海,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他拜谢老翁之后便提笔到门口,在上下联前,各添两个字,把原对联改成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苏东坡立志发愤学习,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我和楹联的故事怎么写篇十二

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小廷和下联一对,语惊四座。

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父子的杰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