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我和楹联的故事汇总(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0:21:30 页码:10
最新我和楹联的故事汇总(通用18篇)
2023-11-11 10:21:30    小编:ZTFB

无论成功与否,总结都是一次珍贵的经历,它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总结是对自己成长和进步的记录和表达,能够激励自己更进一步。总结是一种对问题和挑战的思考和总结,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理解。

我和楹联的故事汇总篇一

出梅前的那个午夜,突然醒来,觉得房间很亮,眼睛转向窗外,迎面看到天上挂着一个非常圆非常皎洁的月亮。

月亮真是人们忠诚不贰的朋友,每到夜幕降临以后,她准时出来与人们为伴,夜复一夜,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但是看来人们并不怎么理会她,只有到了中秋,大家才赏月啊,吃月饼啊,写诗啊,忙碌一阵,在平时,就是看见了也当做不看见。即使是在中秋赏月,人们也只是集中在月亮升起一段时间,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等到热闹过后,大家都要回去睡觉了,说声“还庆梦佳期”,便和月亮再见了。这样看来,月亮平时也是够寂寞的,有许多时候,她只好在人家屋子外面“转朱阁,低绮户”地转悠,人们在睡觉,根本不知道。

正在东想西想,我脑子突然蹦出七个字“明月窥窗是故人”,这无疑是一个对联的下联,而且意思并不太俗。我好像更加清醒了一点,很自然的,我要想到连上联了。但是,想了有半个钟头,还是没有找到合适上联。后来我怀疑半夜里恐怕不能完成这个任务,也正在这时候,想出了一句:“清风入室真佳伴”。

我避开人潮,独自半夜和月亮交流,也是一次奇遇。但我想,这样的机会并不是绝无仅有的,只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月圆夜;第二,没有云;第三,没拉上窗帘;第四,要有闲情。这四条中第四条最难,现在在午夜不睡的,除了加班族,就是失眠者,他们不大会有情绪去欣赏月亮。

“清风入室真佳伴,明月窥窗是故人”,这副对联记录了我和月亮的奇妙交流,也印证了我们老年人生活的一点情趣。对于月亮,“幸有我来月未孤”,我们还会有许多机会见面的。

我和楹联的故事汇总篇二

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著名的美国作家斯诺即撰写了一副挽联托人送到上海鲁迅先生的追悼会上:“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此联寄托了撰联者对逝者的无限哀思,颂扬了逝者的伟大功绩,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赞佩之情。更巧妙的是,上下联尾分别嵌入了鲁迅小说集的名字“呐喊”和“彷徨”,且全联浑然一体,意思贯通,无雕凿之痕,无拼凑之嫌,构思之巧,遣词之妙,令人叹为观止。

对鲁迅先生进行悼念,最著名的莫过于蔡元培先生的一副挽联:

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作者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1892年中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从事教育事业,1902年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1907年赴德国留学,研究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1912年回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提出以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学教育五种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实行全面改革,提倡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与世长辞。第二天,便成立了由蔡元培先生领衔、宋庆龄、毛泽东等参加的治丧委员会。鲁迅先生的遗体成殓,蔡元培亲自前往吊祭,并送了这副挽联。23日,鲁迅先生灵枢发葬于万国公墓,蔡先生不顾白色恐怖,亲为执绵送殡,并在葬礼上致辞公开批评当局迫害鲁迅的行径。蔡元培和鲁迅是好朋友。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鲁迅在北大作讲师,教《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屡受迫害,曾得到蔡元培先生的多方维护。上联是驳斥当时一些人侮蔑鲁迅还没有写出好文章的说法,肯定了鲁迅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同时也可见在蔡元培心目中,《中国小说史略》这部著作在鲁迅整个思想文化遗产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下联是根据鲁迅的遗嘱说的,鲁迅先生在其《且介亭杂文附集·死》中有遗嘱第五条:“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这既是一种真诚的嘱托,同时也包含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一些甘作统治者帮闲的无聊文人的讽刺。因为这其中有着多个层次的内涵,所以说是“遗言太沉痛”,全联寥寥数语,提纲辈领,以简驭繁,针对性极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极其尊敬和高度评价。

我和楹联的故事汇总篇三

因为爸爸工作的关系,我的小学一至三年级生活是在江苏省扬州仪征市度过的。当时,爸爸在教高中语文,而我在他们学校旁边的仪征市真州小学上学。爸爸因为工作太辛苦,每天中午都要躺在他办公室的椅子上睡一会觉。每天他睡觉时,都会叫我背一点东西,等睡醒后检查我的背诵情况。三年时间里,在爸爸的一点一点要求下,我渐渐会背了《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笠翁对韵》等一些少儿国学内容。当我上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又开始让我背诵了一些绝句与律诗。等到了三年级时,他又一点一点的教我背诵他所教的高中课本上的一些唐诗宋词。即使是《春江花月夜》和《滕王阁序》这样的长篇他也没有放过我。当时我嫌太长,有畏难情绪,但爸爸说会对我以后的学习有帮助。于是一咬牙,我把它们都给背了下来。

到了要上四年级的时候,又因为爸爸工作的关系,我又要转回老家襄阳来上学。在选择学校时,爸爸得知我们学校是以楹联为特色时,就对我说,就是它了,你进去以后学习我教你背的东西都能用的上。当时我还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这么说,现在回想起爸爸当初的话语,觉得他说的真对。

刚进学校,我就发现学校有“每日一联”和“每周一联”的征联活动。当时不知道怎么对,只好每天把对联抄回去请爸爸帮忙对。可是爸爸每次总是不直接给我对好,他总是把对联拆成一个两个的字和词,叫我说出它们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有时他又会叫我背诵曾经背过的诗词,然后告诉我答案就在我所背诵的诗句中。慢慢的,我就学会了先把对联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分别对出它们的近义词和反义词,然后再组合在一起修改对出上下联的方法。

生活中,爸爸总是在有意无意的叫我对对联。下象棋时,他告诉我楚河汉界,然后告诉我楚汉相对的意思,紧接着就会出一个上联:汉水。我根据他说的很快就对出了下联:楚山。但爸爸又加了一个字:汉水碧。我根据他所加的字是表示颜色的意思,也加了一个字:楚山青。可爸爸并不放过我,“汉水碧绿”,“楚山青翠”,我几乎是下意识的说出了答案。“汉水碧绿淌”,爸爸又加了一个字,这下我可被难住了,“淌”,是个动词,可青山不会动啊,我该怎么对呢?爸爸仿佛看出了我的心事,“背一下李白的.《送友人》”,爸爸说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刚背了两句,我脑中灵光一闪,“楚山青翠横”。答案几乎是脱口而出。就这样,在爸爸有意无意的训练下,我的对对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记得有一次,家中来了客人,爸爸照例又在陪他们打麻将。刚好学校出了一个上联“有空读三国”。我苦思冥想不知道怎么对中间的“三”字,于是就去问爸爸。忙碌的爸爸说:“三是个数字,必须是数字和它相对。”他的话音还未落,哗哗啦啦的麻将声提醒了我,“没事卡五星”我的下联脱口而出。“妙,绝妙!”爸爸直夸我对的巧。至今每一次来客人陪着打麻将时,他都要将我对的这一个下联拿出来炫耀一番,说虎父无犬子,弄得人怪不好意思的。

对对联的时间长了,渐渐地我也能品出对联的优美意境来。在课本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副“清风细柳”“淡月梅花”的上下联,要求在上下联的中间分别加上一个动词,使其变成一副五言对联。书中三人分别加成了“清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清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清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我却觉得,要加一个动词,还要符合月夜的特点,应该加成“清风拂细柳,淡月湿梅花”更好一些。因为“拂”表示风的轻微,柳的纤弱;而“湿”字则说明了月光的皎洁,照在梅花上面感觉好像要把梅花打湿一样。意境非常的优美,让人浮想联翩。

渐渐地,五个字,七个字,九个字的对联我都能轻松地对出了。今年夏天,我还有幸代表我们我们学校到北京参加楹联夏令营活动,这也更让我热爱楹联了。

就这样,我在楹联的长河里徜徉,尽情的享受着楹联带给我的无尽快乐与享受。

我和楹联的故事汇总篇四

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小廷和下联一对,语惊四座。

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父子的杰作。

我和楹联的故事汇总篇五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我和楹联的故事汇总篇六

王羲之是大书法家,人人都想要他的墨宝,所以每到过年,王家的春联一贴上门,还未黏好之际,就立即会被人偷去,王羲之常为此事苦恼。

还有数天就过年,王羲之因尚未想到好办法,出外到茶馆散心,在茶馆听闻一人张三做了赔本生意,儿子又失足掉进井里死了,正是祸不单行。

王羲之灵机一触,回家写了一副半截春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此联一贴出后,立即就有许多人围观,但并没有人想要偷这不吉利的春联。

王羲之在和一家开开心心吃完团年饭后,见春联已经牢牢黏在门上,便提笔在春联的下半截各添了几个字,将春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日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我和楹联的故事汇总篇七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代词宗,他的词奠定了豪放派的.地位,对后代影响深远。他的诗文、书法,皆造诣很深,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北宋“三苏”中的佼佼者。

苏东坡自幼博览群书,才智过人。8岁时,曾因纠正老师的错误,令老塾师刘微之自惭形秽。11岁时,写了著名的《黠鼠赋》。从此,名闻遐迩,常常受到称赞。

少年的东坡,有点名气之后,不禁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了。有一年除夕,他的父亲让他写一副对联。他乘兴写了: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并把这幅对联贴在大门上。

几天后,来了一位白发老翁,他手持小书一本,说道:“特来向苏公子求教。”苏东坡看到有人上门求教,心里很欢喜。不料,接过老翁的小书,打开一看,不禁呆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老翁笑道:“请苏公子赐教。”

苏东坡顿时面红耳赤,只得认错:“请老爷爷原谅,小生一时狂言。”经过这次教训,苏东坡才明白,世界很大,学问似海,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他拜谢老翁之后便提笔到门口,在上下联前,各添两个字,把原对联改成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苏东坡立志发愤学习,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我和楹联的故事汇总篇八

李梦阳,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又字天赐,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弘治进士,曾任户部郎中,有《空同集》。

李梦阳性格诙谐,非常爱才,常出联命对,借以考试后生们的才华。他在江西督学时,有一个童子和他同名同姓。在唱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联让你对,对不上,你就改名,不要丢‘梦阳’的人。”于是他随口念道: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这分明是借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和西汉时期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同名作文章,以其名同人异,切合当时的现实。当然蔺相如的文采比起司马相如差得很多,言下之意是说李梦阳这个童子比不上他这位大文学家李梦阳。其实,李梦阳这个童子也很有才学,他略假思索即对: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魏无忌即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信陵君”,就是窃符救赵的公子无忌。长孙无忌是唐代大臣,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此联以其“无忌”,双关两人不要顾忌,李督学觉得有理,非常赞赏这位童子的才智,于是马上改变了态度。经细心考察,证明确有才能,于是亲自推荐,予以重用。

我和楹联的故事汇总篇九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全裸影星、香港著名女影星莫愁小姐因为情感纠葛,在影艺圈走红六年之后,于1965年圣诞夜服用大量安眠药,殉情自杀,香消玉殒。人们已经习惯了她留下的那些香肩玉腿的裸浴艳照,如今她遽然告别人世,令人惋惜。

著名诗人易君左先生特为之撰写了一副挽联,寄托自己对莫愁的同情与哀思:

与尔同销万古;

问君能有几多。

被人们传诵一时,誉为挽联中的佳联。

易君左(1899─1972),原名家钺,字君左,后以字行,号意园,又号敬斋,湖南省汉寿县人,出身书香世家,他是清末著名诗人易顺鼎之子。北京大学文学士、日本早稻田大学硕士。留学回国后,长年在国民党军政界擅从报业文化,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9年底去台湾,嗣后,辗转香港台湾,在大学任教,兼任中华诗社社长,历经世变。易君左家学渊源,才高资绝,成名早,享名久,成就高。为文、为诗、为书、为画,无不精工。文著60余种,数千万言,诗词、游记、传记、随笔、剧本广涉博猎,信手天成,书画法古出新,卓尔不凡,为文坛奇人。易君左在现代文学界名气极大,曾被文学研究者称为“现代游记写作第一人”。

易君左曾写《扬州闲话》一书,揭露了扬州的一些恶俗和丑陋现象,因此引起一场官司,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有人为此作了一副:“易君左闲话扬州,惹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林子超主席国府,连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传诵一时,其名声更盛于前。

“与尔同销万古;问君能有几多。”该联是集诗词联,又采取了隐字谜格。上联出于唐代李白诗《将近酒》中的“与尔同销万古愁”,隐一“愁”字;下联出自南唐后主李煜词《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也隐一“愁”字。两句句末原来都有“愁”字,集在联中隐去“愁”字既合对联的格式,又暗合死者“莫愁”的名字,非常恰切,不可移易,即换个人就不能这样用了。挽联中不提死者名字,固然是为了掩饰悲痛,但此联典雅冷艳,虽然不见“愁”字,仍可以让人感觉到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平添了无限悲哀与愁绪。

我和楹联的故事汇总篇十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繁忙的革命生涯中,也经常以对联与朋友们和同志们唱和,以表达自己的革命思想和不懈斗志。

1918年孙中山到广东梅县探望在家乡定居的老同盟会会员谢逸桥。谢老辞官后,在家乡建有小楼一幢,取名“爱春楼”,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孙中山对此美景雅居赞叹不已,便即兴撰联一副,并当场挥毫书赠小楼主人,联云:

博爱从吾志;

宜春有此楼。

联中巧妙地嵌上“爱春”二字,且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又将自己的“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镶嵌其中,不露痕迹,自然恰切。

这使得谢老喜出望外,不住地称赞好,可孙中山却意犹未尽,又挥笔再赠一联:“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子弟;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此联仍然嵌入“爱春”二字,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表现出孙中山对这位老同盟会会员的深情厚谊。

孙中山有名的对联是自题联: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上联典出《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面壁”为佛教典故,指达摩面壁十年的故事,指面对墙壁静坐领悟教义,此处指沉下心来闭门读书。全联两用典故,贴切恰当。上联写做人的远大志向,伟人气魄;下联写读书的坚定决心,学者风范。面壁读书是为了乘风破浪,乘风破浪也必须在面壁读书的基础上才可能得以实现。

孙中山最著名的对联,应是: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1925年4月25日孙中山先生逝世,曾留有遗言,成为一副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在海内外的各追悼会上,这副对联都十分醒目地挂在灵堂上,令悼念者牢记心中。

这副妇孺皆知的名联,其实是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孙中山逝世以后,这句话被后人以对联的形式在重要场合广泛张贴、宣传,旨在号召人们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完成其未竟之事业,起到了教育鼓舞人的作用。

也有一些自称“总理信徒”的人,并没有认真贯彻“总理遗志”,而是借公务之机,行营私之实,假革命之名,捞个人之利。有愤愤不平者改中山先生联讽之:“同志尚未成功;革命仍须努力。”这是说那些“同志”的私囊还未装满,国民革命要继续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还有人改成这个样子:“革命尚未努力;同志仍须成功。”是说革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曲折,那些“同志”还是要为个人利益奋斗不息的。讽刺何等辛辣!(图四十)。

我和楹联的故事汇总篇十一

相传古时有一位相国小姐,有点才华,立志要嫁一个才子。她选择的条件很特别:不论贫富,只要对出她的上联便可。她的上联是: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这个上联相当难对,因为“寺”和“诗”都用两个相联的字组合而成,“月”字则用“明”字拆开。“明月送僧归古寺”又是引用一句唐诗,最后还要用第一、二字组合的“寺”字作押尾。因此,上联贴出之后,一直过了三年,都无人能对。

父母劝她不要再固执了,但这位千金小姐执意不从。父母拗她不过,只好任由她去。

一天,一位姓林的书生上京应试,看见上联,觉得有趣,思索了一阵,便写出了下联,张贴在上联的旁边。他的下联是: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这比下联虽个别平仄不大相协,但也算是一比佳对了。相国小姐闻知下联,忙派人请书生入府,共商婚事。

我和楹联的故事汇总篇十二

杨慎,号升庵,生于明代弘治元年。相传他五、六岁时在桂湖附近一个池塘里游泳,县令路过,他居然不起来回避。县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挂在一个古树上,并告诉杨慎:“本县令出副对子,如果你能对得出,饶你不敬之罪!”县令刚念完“千年古树为衣架”,杨慎即对出:“万里长江做澡盆”。县令叹服,赞杨慎为神童。

我和楹联的故事汇总篇十三

有一天,苏东坡和他的挚友黄山谷在松树下对棋,一阵风吹过,松子落在棋盘上,苏东坡捡起松子笑着说:“我有一联,你如在三步棋内未对上,罚酒三杯。黄山谷笑道:“你有此雅兴,我定当奉陪,如不能对,甘愿受罚。”苏东坡笑着道: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山谷举棋在手,抬头望见湖边有人持竿钓鱼,心里已得一联,故意装着一副为难的神色。苏东坡以为他真的对不上,便拿起酒杯准备罚他。突然黄山谷把酒杯一推,随即对道: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傍晚,苏东坡和黄山谷回家,只见晚霞映天,赏心悦目,黄山谷异常兴奋,对东坡道:“昔日子建七步成诗,名传千古,你我三步一联如何?如对不上,当罚后退七步。”东坡含笑应允,黄山谷随念出一联:

晚霞映水,渔人争歌《满江红》;。

说罢用力拖着东坡快走,东坡故意蹲下身子,山谷怎么拖不动。突然苏东坡一松臂,黄山谷跌出老远,东坡哈哈大笑即对道:

朔雪飞空,农夫齐唱《普天乐》。

我和楹联的故事汇总篇十四

相传清代何绍基一次到长沙浏阳的南邦寺游览,正碰上该寺一位僧人圆寂。入寺之后,住持便请他写一副挽联。他想到南邦寺死了个和尚,便在纸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南邦寺死个和尚。

住持一看说,此事人人皆知,何劳写到挽联中去。何绍基听了,略思片刻,便写道:

西竺国添一如来。

南邦寺,在湖南浏阳县。西竺国,指佛教发祥地印度。如来,是佛祖的名称。单是“南邦寺死个和尚”,确实平平淡淡,无足道哉,一续“西竺国添一如来”之后,笔力振奋,耐人寻味,确有凤头豹尾之效。

我和楹联的故事汇总篇十五

在杭州西湖白云庵月老祠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是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都愿意光顾赏析的。联语作: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该联作者顾曾恒,清代学者,河北通州人,光绪进士,曾任甘泉、合阳知县。

这是一幅集元杂剧戏曲词句的集句联,上联出自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中有《清江引》:“谢当今盛明唐主,敕赐为夫妇。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下联引自高则诚的《琵琶记》,为不作变动的原句。上下联虽出自两本书中,但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天下”对“前生”。“有情人”对“注定事”,“成了”、“错过”,都可以形成对仗。“眷属”对“姻缘”并列结构名词,尤为工切。联语明白如话,非常工巧,借月老之口祝愿天下有情人都能成双成对,比翼双飞。

在我国古代的民间神话传说中,月下老人是主管人间男女婚姻大事的主神,相当于西方神话中的神箭手丘比特。据唐人李复言《续幽怪录》记载,唐代韦固年少未娶,某日夜宿宋城,在旅店遇一老人。老人靠着一口布袋,坐在月光下,翻看着一本书,像在查找什么。韦固问老人在翻查什么?老人答道:“天下人的婚书。”韦固又问袋中何物?老人说:“袋内都是红绳,用来系住男女双方的脚,即使相隔千里,或是彼此有过仇怨,贫富悬殊,天涯海角,只要一被系上,便定终身,无不成为夫妇。”韦固十分惊奇,忙打听自己的婚事。老人翻书后说:“现在的亲事不会成功。你现在住宿的店北,有个瞎了一只眼睛的卖菜老太太,她丑陋的女儿,现在只有三岁,到十七岁时与你成婚。”韦固怒从心起,派随从前去刺杀那个女孩。慌乱里,随从用刀刺中女孩眉心后,落荒而逃。后来,韦固的亲事一直没有成功。十四年后,韦固因军功和才能卓著,被刺史王泰看中,并将十七岁的女儿许配给他。洞房花烛夜,漂亮的新娘眉间粘着一块贴花。韦固觉得奇怪,询问后才知道,此女原是自己派人刺杀的女孩,大难不死后,被叔父收养至今。韦固方知天意不可违,也将以前的事情告诉了妻子。二人惊叹冥数前定如此,恩爱到老。从此,月下老人的主婚故事便流传开来。

明初,刘兑的杂剧《月下老定世间婚配》,使月老“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故事流传甚广。据说,在举行婚姻,让月下老人证婚,寓意婚缘天定,双方白头偕老,象征天长地久,美满幸福。但不像其他神灵,月老并没有专门被供奉的祠宇。

直到清代光绪年间,著名藏书家丁松生把月老祠建在杭州西湖孤山下的白云庵右侧。按照苏州园林建筑风格构建的,天井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格调,左右厢房可供男女双方在婚礼前化妆之用。正前方五间房屋是举行婚礼庆典仪式的地方。月老祠大厅正中供奉着主宰人间婚姻大事的玉雕月下老人像,左右两边分别为麒麟送子和麒麟献宝。像这样的神祠在中国绝无仅有,所以特别有名。清末小说家刘鹦写《老残游记》,在十七回里就提到过月老阁,并提及此联。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旧式婚姻的危险性时,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与妻能够爱好也只是偶然,迷信一点说全凭西湖白云庵那月下老人。”这样,月老祠和这副名联就更为天下人所共知了,常有痴情男女在此虔诚祈祷,愿得如意伴侣,恩爱佳偶。

我和楹联的故事汇总篇十六

始建于魏晋时期的南阳武侯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西卧龙岗上,是纪念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祠堂。南阳武侯祠虽然在名气上比不了四川成都武侯祠,但这里也有一副著名的联语,可以凭借着与诸葛亮的关系而名扬天下。

联语作: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清代道光同治年间曾五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蘅。据说他当年写着副对联时,是为了了结一桩历史公案而作的。原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忆自己未出茅庐时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南阳在河南省境内。但在《三国志》中又收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所讲的治国方略。而隆中在湖北省襄阳境内。于是,明清时期南阳人和襄阳人为了争夺名人资源效应,都说诸葛亮是隐居在自己的家乡,文人学者是纷纷引经据典,互不相让,打起了笔墨官司。而南阳知府顾嘉蘅,是湖北东湖(今宜昌)人。为了既不得罪故乡人,又不刺伤为官地,只好来个“和稀泥”,写下了这副著名的骑墙折中对联,劝解大家不再分南阳襄阳,从而缓解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因此这副对联名噪一时,为人们竞相传诵。

1959年,当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耀邦来南阳视察工作,对这副对联颇为欣赏,还据此联改了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国家,何必争多得少得。”借古人名联的旧形式而赋予革命的新内容,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胡耀邦同志的宽广胸襟和高尚情操。这使得这副对联就更加有名了。

我和楹联的故事汇总篇十七

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当时科场上徇私之风盛行,以至于他屡试不中。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决心赴京城,再试一次。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秀才纵然历尽千辛万苦,日夜兼程赶路,谁料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于是脱口便说:

主考官一愕,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考生从十至一作一下联。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又以其他为题,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于是,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非这位联对高手莫属了。

我和楹联的故事汇总篇十八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这是清代著名文人彭元瑞的自题联。后来此联成为许多读书人勤奋努力、刻苦攻读的自励联。

彭元瑞,(1731—1803),字掌仍,一字辑五,号芸楣(一作云楣),江西南昌人。乾隆进士,彭与其父廷训、弟元珫、子翼蒙,一家三代四人皆为翰林,成就较大者为元瑞。乾隆帝手谕嘉奖他为“异想逸材”,初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后历任礼、工、户、兵、吏五部尚书,及《续三通》馆、《四库全书》馆、《清会典》馆总裁、《高宗实录》总裁。在朝有“智囊”之称,朝廷礼仪、制度等重大著作多由他裁定。乾隆帝六十、七十、八十寿诞时,他分别献上诗词《万福集成赞》、《古稀颂》和《万寿衢歌》三百首,受到皇帝嘉奖。卒谥文勤。

作为清初名臣、著名学者,彭元瑞博学多识,精于古代器物、书画的鉴定,先后编成《秘殿珠林》、《石渠宝及》、《西清古鉴》、《宁寿鉴古》、《天禄琳琅术目》等图籍、目录。他的诗文有《恩余堂辑稿》、《经进稿》、《宋四六话》、《知圣道斋读书跋》等。彭元瑞还精于对联,为楹联名家,名声仅次于纪晓岚。著名联学大师梁章钜就是其弟子,《楹联丛编》中记载了他许多的杰构佳联。

“二月杏花八月桂”,指春天的杏花和秋天的桂花,同时暗含古代春试、秋试的意思。旧时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在二月进行,会试在八月举行。“三更灯火”,是学子夜晚挑灯夜读的场景。“五更鸡”则是指到了天刚明亮,就要起床攻读,比喻学习用功,时间抓得很紧。二月杏花正艳,八月桂子飘香,有如此良辰美景,足以让人留连忘返。但某种紧迫感却时时在警醒着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灯花鸡鸣,催人勤学苦练,力求上进。联语言简而意明,励读书人发奋进取,造语亲切,平易近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