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红楼梦鉴赏心得(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1:25:11 页码:8
2023年红楼梦鉴赏心得(大全12篇)
2023-11-24 11:25:11    小编:zdfb

经验是一把锋利的武器,奠定成功的基础。在总结的时候,我们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表现。总结是一种常见的写作形式,通过阅读范文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总结写作风格。

红楼梦鉴赏心得篇一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其中的人物形象更是作品的灵魂所在,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观念,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体验。在阅读过程中,我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鉴赏,从而对人性、命运和社会背景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贾宝玉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形象丰满、复杂、充满张力。他的身世使他有了一颗繁杂的心,同时也赋予了他对人生和命运的深思。他是一个敏感且多愁善感的人,对于人世间的善恶和悲欢都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然而,在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中,他又常常因为缺乏自律而陷入无奈和心痛之中。通过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作者塑造了一个充满沉思和矛盾的灵魂,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她的形象打破了传统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她的独立和聪明才智。她是一个具有自主意识的女子,她在封建社会中扮演着女性气质的代言人。她聪明、敏感、有着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审美观。她对于生活的感受和对于人情的洞察力,使她与传统的女性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反叛。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让她成为红楼梦中最令人难忘的形象之一。

第三,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又一个令人瞩目的人物。她是贾宝玉的表妹,她的美丽和聪明才智使她成为了众人的焦点。与林黛玉不同,薛宝钗的形象更接近于传统意义上的女子,她被赋予了贤惠和勤劳的形象。她从小就被教育成为一个温婉、知书达理的女子,懂得如何面对人生和处理人际关系。尽管她的形象和林黛玉存在着明显的对立,但她的坚强和聪明才智使她成为了红楼梦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其次,红楼梦中还有一些令人难忘的辅助人物,如贾母、王熙凤、尤三姐等。这些人物虽然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的角色较少,但他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贾母是一个慈祥、明理的长辈,她的出现给了贾宝玉和其他人一种温暖和力量。王熙凤是一个机灵而狡猾的女子,她巧妙地运用手段达到自身的目的。尤三姐是一个乖巧而敏感的女孩,她的命运受到了命运的捉弄和伤害。这些辅助人物在红楼梦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丰富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读者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最后,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不仅有多样性,还体现了作者对于社会背景和命运的思考。作者通过展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现实与虚幻、真实与幻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欲望和追求,同时也面临着命运和现实的考验。通过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封建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人性的复杂,也可以深入理解到其中的思想深处和哲理内涵。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品的灵魂,在我阅读和鉴赏红楼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不同人物形象的各自特点和价值,也加深了我对于人性、命运和社会背景的理解。通过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不仅感受到了其中的艺术魅力,更从中领悟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红楼梦鉴赏心得篇二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第五回写宝玉在可卿房里睡着后,梦见自己在可卿引导下来到了一个“人迹稀逢,飞尘不到”的仙境,就是第一回书中提到的“太虚幻境”,忽然听到山后有人(即警幻仙姑)唱出了这首歌辞。

所谓“太虚幻境”,完全是作者依据表述某种思想意图的需要凭空虚拟的。梦里的故事当然是假的,但作者借此表现的思想却不是文章游戏,而是寓进了很深的涵义,个性是十二钗的判词及《红楼梦》曲是全书的纲领,要仔细研究,认真对待。甚至能够说,读不懂第五回,就没法完全读懂《红楼梦》。

这首歌辞以虚无观念对男女间感情进行了否定。《孟子》里说:“食、色,性也。”《礼记》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些都是关于男女情爱的唯物论的说法。但佛教认为,一切苦恼都起源于情欲,要摆脱烦恼就要斩断一切情思,包括爱的情欲。警幻仙子让宝玉听见这首歌,是要启发他“醒悟”,不要陷入情爱的纠葛中不能自拔。宝玉当然不会“醒悟”,如果他在这时就“醒梧”过来出家当和尚,那么一部《红楼梦》故事就没了。

红楼梦鉴赏心得篇三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着鲜活人物形象的经典之作,其中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命运轨迹。阅读红楼梦让我对这些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和感悟。通过对红楼梦人物的鉴赏,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命运的无常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以下是对几个主要人物的鉴赏心得。

第一段:贾宝玉——红楼梦中的寄托与哲思。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的主角,身负家族的希望和负担。他的个性细腻敏感,对美的追求独特而纯粹。然而,他的命运却充满了无常和矛盾。贾宝玉是一个无法摆脱封建礼教和家族压力的悲情英雄。他的境遇让我深思人性的脆弱和封建社会的不公正。贾宝玉对美的执着追求反映了人类对精神追求的无尽渴望,也让我思考了人性的无法改变和局限。

第二段:林黛玉——足以媲美红楼的忧伤女子。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独特和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之一。她的个性独立、反叛,并追求着自己的独特生活方式。尽管她天资聪慧,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才华,但她却深陷着无法自拔的忧伤与命运的无奈。林黛玉是一个富有见地和情感的女子,她的忧郁成为了她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中的痛点。她的存在让我深思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与束缚,以及她们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

第三段:薛宝钗——红楼梦中的理性与冷漠。

薛宝钗是一个理性、聪明而冷漠的人物。她对薛家的家族压力和现实生活的厌倦形成了她对感情的冷漠态度。薛宝钗的存在使我思考了人们如何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找平衡。她的冷漠形象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和对虚荣的陷落。她的命运让我深思人性的复杂,以及追求理性与感情平衡的困难。

第四段:贾母——家族中的纽带与权威。

贾母是红楼梦中最有权威和掌控力的人物之一。她以家族为中心,尽力保持着家族的传统和尊严。贾母是家族中的纽带,她对家族成员的关心和牵挂使她具有了无私的伟大。然而,她的传统观念和世俗思维也限制了她的视野和选择。贾母在红楼梦中既是一种权威,又是一种束缚。她的形象让我思考了家族与个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

第五段:王熙凤——现实女性的智慧与无奈。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最具操控力和计谋的女性之一。她的智慧和聪明让她能够在家庭和社会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和权力。然而,她的手段和计谋常常使我感到无奈和心酸。王熙凤的存在让我思考了现实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与抗争。她的形象反映出现实生活中女性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地位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她们的智慧和能力受限于封建制度的愚昧。

总结:阅读红楼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些人物的深度与复杂度,他们的命运和情感的交织使我感到无比震撼。红楼梦通过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压力,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局限。红楼梦中的人物给我带来了许多关于人性、命运和社会的启发和思考,使我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红楼梦鉴赏心得篇四

赞语,是评论,并不就是赞美。第二回书写贾雨村当官回来,从大轿里瞥见在街上买线的娇杏,就送来彩礼,把她娶去做了如夫人。之后贾雨村正妻死了,娇杏就做了正夫人。作者这一联就是对此发的感叹。

娇杏回头看雨村,本出于好奇,并无爱慕之意。但是就因这样一个偶然机缘,由一个被人役使的卑贱丫鬟,成了役使别人的阔太太。脂砚斋批语说,“娇杏”就是“侥幸”(《红楼梦》人名常用这种谐音手法,如卜世人就是“不是人”,詹光就是“沾光”之类)。丫鬃娇杏成了主子,但是她侍候过的主子小姐英莲却沦为奴婢。作者借这些情节表现封建社会人们的生活荣枯不定,慨叹人世无常。即使在这些小地方,也见作者苦心。

红楼梦鉴赏心得篇五

《西游记》和《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两大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这两部作品虽然题材迥异,但都蕴含着深刻的人性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剖析。通过阅读这两部经典之作,我深刻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的虚伪和责任的重要性。

首先,《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悟空聪明机智,却有时因聪明过头而遭遇麻烦。他代表着人性的矛盾,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悟空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相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矛盾,而不是简单地分为善恶。另外,唐僧的坚持和忍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困难面前,他能够保持冷静和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次,《红楼梦》描绘了一个虚伪的社会现象。书中的贾府只注重表面上的繁华和财富,而忽视了内在的道德和家庭关系。贾府的家族虽然富有,却缺乏真诚和关爱。这让我深思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很多人只重视表面的名利和物质,而不去关心精神世界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虚伪的社会现象让我感到痛心,也让我反思自己对待他人是否真诚和关爱。

第三,《西游记》和《红楼梦》都强调了责任的重要性。在《西游记》中,唐僧肩负着取经的责任,他不仅是个人的修行,也是为了拯救众生。在他的旅程中,他面对各种困难和危险,却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和责任。同样,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也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要保护自己的亲情和友情,并担负起家族的未来。这些角色的责任感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意识到作为个人,我们也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第四,《西游记》和《红楼梦》都教会了我关于人性的思考。两部作品都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在《西游记》中,虽然悟空是个英雄,但他也有脾气暴躁和善变的一面。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既有纯真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和贪婪的一面。这些人物的刻画和展示让我明确地认识到,人性是复杂的,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明和黑暗面。

最后,《西游记》和《红楼梦》都给我留下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考。通过阅读这两部作品,我认识到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矛盾,我们应该去包容和理解。同时,社会现象也存在虚伪和表面的现象,我们应该珍视真诚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此外,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承担起来。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好地担当起我们的责任。

总之,《西游记》和《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之作。通过阅读这两部作品,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的虚伪和责任的重要性。这些思考和体会不仅让我从中受益,也使我更加珍视现实生活中的每一天。

红楼梦鉴赏心得篇六

贾雨村吟完那首单相思的诗后,兴犹未尽,“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及搔首对天长叹”,又吟出这联联语。

贾雨村是个利欲黛心的人,同时又才干优长,不是草包。这种人正是封建社会名利场中富有竞争能力的好手。即便在穷困落魄之时,他也按掐不住勃勃的野心。在万家团圆的中秋月夜,他站在寂寞的葫芦庙里,对着冷月清浑,想着倾心的美人;又想到尚无出路,前程茫茫,念出这样联语,抒发自己大志难酬的情绪。这副联语恰合他的身分。这种“按头制帽”(清人张新之语)的手法,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这副联语的高明处,还在于把贾雨村的“姓”和“字”自然巧妙地嵌了进去。“求善价”的“价”,谐“贾”的音;“待时飞”的“时飞”恰是贾雨村的字.

有人以为,上联的“玉”字隐指贾宝玉,隐喻宝玉后来被捕坐牢,黛玉忧忿而死,宝玉理想落空;下联的“钗”字隐指薛宝钗,隐喻宝钗安分守拙,但总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否就是如此?可以聊备一说。又有人据“钗于奁内待时飞”句说,将来贾家败落后,宝钗要落到贾雨村手里,给他做妾。这种猜测倒是很有趣,可是嫌太牵强、武断了。

红楼梦鉴赏心得篇七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第五回写荣宁二府女眷赏梅,并举行家宴。宝玉席间困倦,想睡中觉,被秦可卿领到上房,见房内挂着一幅《燃藜图》,旁边挂着这副对联。宝玉看后,厌恶得不得了,赶紧走出。《燃藜图》画的是西汉时代学者刘向的故事。刘向夜间在天禄阁校对古书,有个穿黄衣服的'老者进来,见刘向在暗中读书,就把拐杖的一端吹燃,有了光线刘向才同老者见面。老者教给刘向很多学问,天明才走,自称是太乙之精(神仙)。

《燃藜图》再配上这副联语,是封建阶级陈腐的说教。《燃藜图》启示人们像刘向那样寒窗苦读,准备求取功名的资本。这副对联劝导子弟们去熟悉社会上的各种事态,以便做官,建功立业;同时教育子弟通晓人情世故,以便应酬好上下左右的关系,在社会上立足。宝玉这个封建阶级的“逆子”,是最讨厌这一套的。他不愿读所谓“治理”之书,无志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一遇到这类说教或暗示,就受不了。湘云曾劝他“会会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朋友”;他当时就拿下脸来赶她走,并讥刺她:“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见第三十二回)宝钗用同类话劝他,他也立即给她以难堪。贾政教训他时,他也同样反感,只是不敢流露而已。

秦可卿卧室联语。

嫩寒锁梦因春冷,花气袭人是酒香。

第五回写宝玉随可卿来到她的卧房,一进屋就闻到一股香气,又见壁上挂着明代画家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画的是杨贵纪酒醉后沉睡的美态),旁边挂着宋代秦太虚(观)写的这副对联。宝玉一下子高兴起来,连叫“这里好!”就在这里沉酣入睡,并作了一场极其离奇荒唐的梦。

第二回书里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讲到宝玉说过的话:“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贵族男人一进仕途就费尽心机去争名夺利,品格堕落;而闺中少女和社会隔绝,保持着纯洁的天性,这是宝玉厌男喜女的基本根据。他愿意在秦可卿房里午睡,就同他上述特点联系着。

可卿地卧室是个青春少妇地卧室,其摆设、色调、气息,处处都同普通卧室不同。书中说宝玉当时已十三岁,正是青春萌动期地开始,这个卧室地一切都仿佛对他是一种朦胧地启示。作者在这里凭空杜撰了许多摆设,什么武则天地宝镜,赵飞燕地金盘,掷伤杨贵妃乳房地木瓜,寿昌公主(刘宋时人)地卧榻,同昌公主(唐代人)地珠帐,等等。上述这些人都是风流女性,其含意不言自明。唐伯虎地画和秦少游地对联,也是作者根据需要杜撰地。从这些暗示看,秦可卿不像是恪守贞操地女子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说她“情既相逢必主淫”,曲演《红楼梦》里说她“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地根本”,都说明这个少妇在宁国府这个大染缸里已经自愿或被迫堕落了。

有人根据宝玉在梦中同秦可卿结为夫妇,以及可卿吩咐丫鬟“好生在廊搪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等情节,认为作者在这里暗写了可卿引诱宝玉同她发生了暖昧关系。是否如此,笔者下不了断语,读者可从书中情节自己去推断。

警幻仙姑歌辞。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第五回写宝玉在可卿房里睡着后,梦见自己在可卿引导下来到了一个“人迹稀逢,飞尘不到”的仙境,就是第一回书中提到的“太虚幻境”,忽然听到山后有人(即警幻仙姑)唱出了这首歌辞。

所谓“太虚幻境”,完全是作者依据表述某种思想意图的需要凭空虚拟的。梦里的故事当然是假的,但作者借此表现的思想却不是文章游戏,而是寓进了很深的涵义,特别是十二钗的判词及《红楼梦》曲是全书的纲领,要仔细研究,认真对待。甚至可以说,读不懂第五回,就没法完全读懂《红楼梦》。

这首歌辞以虚无观念对男女间爱情进行了否定。《孟子》里说:“食、色,性也。”《礼记》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些都是关于男女情爱的唯物论的说法。但佛教认为,一切苦恼都起源于情欲,要摆脱烦恼就要斩断一切情思,包括爱的情欲。警幻仙子让宝玉听见这首歌,是要启发他“醒悟”,不要陷入情爱的纠葛中不能自拔。宝玉当然不会“醒悟”,如果他在这时就“醒梧”过来出家当和尚,那么一部《红楼梦》故事就没了。

警幻仙子赋。

这首赋出初在第五回中,写的是宝玉眼中的警幻仙姑的形象。赋是一种文章体裁,形成于汉代,其特点是讲求文采韵律。拼命夸张渲染;流弊是堆砌词藻,有时令人生厌。

在一个重要人物出场时,为引起读者的兴味来一大套赞美辞,这是旧小说惯用的手法。曹雪芹为迎合当时读者的习惯,也写了这么一篇赋。赋这种体裁的文章,只能这样写,反反复复地铺陈,不厌其烦地比喻,没完没了地赞叹,一大篇文字也只说了一个“美”字。从这篇赋可以窥见作者多方面的才华,但赋本身并无深意。因其内容同全书思想无必然联系,读者也可以不必特别重视它。

孽海情天联语。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这副联语写在“太虚幻境”的宫门之上,横批是“孽海情天”。

佛教把罪恶的根源称为“孽”,并认为男女情爱也是一种罪恶的根源;世上俗人都陷人情爱纠葛带来的无尽烦恼中,所以称之为“孽海情天”。

《红楼梦》写了荣府内外大大小小无数矛盾纠葛,男女问正当和不正当的关系也是其中一部分。这副对联从虚无观念出发,不分美丑对之一概否定,这表现了作者一股愤激和悲观的情绪。警幻仙姑的“警幻”二字就是警告人们从梦幻中醒来之意。她领宝玉看见这副对联,是要用它来告诫宝玉。宝玉当时究竟是孩子,看了似懂非懂,想道:“原来如此。但不知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从今倒要领赂领赂。”你瞧,不但没能使他“觉悟”,反倒引发了他的好奇心,启发了他性意识的觉醒。

薄命司联语。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宝玉到了太虚幻境,看见两边配殿挂着许多匾额,其中之一是“薄命司”,两边的对联就是这一副。警幻接受宝玉请求,让他进去游览一番。

薄命司”,取“红颜薄命”之意。大观园所有女子的“生死簿”,即《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都藏在这里。这就预示着她们无论地位高低、品质优劣、才智大小、容颜美丑,一概都没有好命运。这副对联就是对这些女孩儿命运的叹息。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判词——“霁月难逢”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天多因诽谤生,多情。

公子空牵念。

宝玉在“薄命司”里看见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是按照大观园内女孩们的身分、地位划分的。贵族小姐、少奶奶们的名字都在正册中,介于小姐和丫鬟间的女孩儿名字在副册中,上等丫鬟的名字在又副册中。宝玉是从又副册看起的。

这一首说的是晴雯。

判词前还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霁月难逢,是说像晴雯这样的好姑娘难以找到;同时“难逢”又是“难于逢时”,即命运不好的意思。彩云易散,是预示她薄命早死。画里的“乌云浊雾”也是说她的遭遇将是一塌糊涂。

晴雯相貌美丽,心地纯洁,聪明伶俐,双手又巧,是怡红院里最拔尖地女孩子。虽是奴婢,但从不自轻自贱去巴结谁;相反性格刚烈,疾恶如仇,有话便说,而且常常是一针见血。这就坏事了。荣府大太太邢夫人地陪房王善保家地,是个心地邪僻地奴才,就因为晴雯平日不趋奉她,便忌恨在心,乘着“绣春囊事件”阴毒地使了手脚,在王夫人面前说:“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地晴雯,那丫头仗着她生得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地像个西施地样子,在人跟前能说会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她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趒趒,大不成个体统。”这段话在一个爱子如命地封建贵妇心理上起什么作用,就可想而知了。王夫人认为是晴雯把宝玉勾引坏了,把她叫来,尖酸刻薄地辱骂一顿。当王善保家地随着凤姐来到怡红院搜检她时,“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掉出来”,当场给王善保家地一个大难堪。这种宁折不弯地性格,使她想当奴才也不可得了。就在她病体支离地情况下,被赶出大观园,在她那个不成器地姑舅哥哥地又破又脏地家里凄凄惨惨地死去,年仅十七岁。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人间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红楼梦》把晴雯这个聪明美丽的少女写得光彩四射,楚楚动人,又把她的结局写得让人刺心搅肺,心酸泪落,引起人们深沉的思索,这就是现实主义手笔的魅力。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判词——“枉自温柔和顺”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这一首说的是花袭人。

宝玉看完晴雯的判词(当然没有看懂),又往下看“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鲜花隐“花”字,破席隐“袭”字),接下去就是这首判词。

袭人原来是贾母身边的丫头,本名珍珠。贾母担心她的爱孙宝玉身边的人不可靠,才把这个“心地纯良,克尽职任”的丫头给了宝玉。宝玉因她姓花,便依据陆游“花气袭人知骤暖”的诗句改其名为花袭人。

霁月难逢,是说像晴雯这样的好姑娘难以找到;同时“难逢”又是“难于逢时”,即命运不好的意思。彩云易散,是预示她薄命早死。画里的“乌云浊雾”也是说她的遭遇将是一塌糊涂。

袭人的性格和晴雯正相反,非常随和,同上下左右的人关系都搞得不错,所以说她“温柔和顺”;而且长得也“柔媚娇俏”,所以又说她“似桂如兰”。她跟了宝玉后,“心中眼中只有一个宝玉”,处处体贴,时时关切,无微不至,成了宝玉身边第一号得意的人。如果说晴至和宝玉的关系还只是一种亲密的友谊,那么袭人同宝玉一开始就有了性爱的成分。。她认为贾母已将自己给了宝玉,所以偷着和宝玉发生了关系。后来黛玉和她开玩笑,称她为“嫂嫂”,说明她“如夫人”的身分已被预先承认了。等到宝玉因同蒋玉菡交往和金钏之死而大被贾政笞挞后,王夫人信得过的丫鬟只剩下袭人一个,立即将她的月银提到二两,享受到同荣府其他姨太太同等待遇。一次宝玉无意中将袭人的汗巾同蒋玉菡作了交换;后来贾家势败后,袭人果真同她骂为“混帐人”的蒋玉菡结成婚姻。这样一个最合“三从四德”标准的女子,最后落到一个戏子手里;而似乎肯定是她主人的宝玉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年这个向宝玉发誓“便是八人轿也抬不出我去”的袭人,还是被蒋玉茵的花轿抬去了。按脂批“琪官(蒋玉菡艺名)虽系优人,后同与袭人供奉玉兄(宝玉)、宝卿(宝钗)得同终始”一句提供的线索,我们还可猜测宝玉和宝钗在穷困落魄后,要靠袭人夫妇过一段生活。这一切在作者看来都是命运在捉弄人,所以才有后两句的感叹。

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这一首说的是香菱。

宝玉看又副册判词不解,又去翻副册,见上面“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接着便是这首判词。

香菱是薛家的丫头,是奴婢,进不了“正册”;可她原是甄士隐家的贵小姐,也不能进“又副册”,所以作者就把她安排在介于主奴之间的“副册”里。

第一句是说,“香菱”原来就是“英莲”;英莲三岁时被拐子拐走,养到十几岁卖给薛蟠,给这个花花太岁作了侍妾。后来薛蟠娶了个搅家不贤的泼妇夏金桂,又贪又嫉,又狠又毒,香菱受尽他们的凌*虐待,含恨而死。关于香菱的结局,这首判词说得很明确。高鄂的续书写夏金桂死后,香菱被扶正,当了正夫人,是显然不符曹雪芹的意图的。

如果说甄家的小荣枯映衬着贾家的大荣枯,那么香菱的命运也是对大观园群芳命运的一个暗示。谁能想象得到娇生惯养的甄家的掌上明珠,会成为一个让人作践的奴才呢?谁能容忍那么聪明俊秀的姑娘,配给一个只会作“哼哼韵儿”的蠢材呢?有人说过这是“玉碗金盆贮以狗矢(屎)”(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实在令人惋惜。英莲就是“应怜”,从作者宿命的观点看来,这是不可解的,命运是无情的。

判词“可叹停机德”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

“宝玉看“副册”仍是不解,又去看“正册”,见第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两株枯木是“林”字,雪谐“薛”音)。下面就是这首判词。

这一句是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禁*《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她能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但读者同这个典型总是有些隔膜,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她对周围恶浊的环境太适应了,并且有时还不自觉地为恶势力帮一点小忙。如金钏被逼跳井后,她居然不动感情,反倒去安慰杀人凶手王夫人。有人评论说,她是个有尖不露、城府很深、一心想当“宝二奶奶”的阴谋家,这也似乎有些太过分了。她自己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个封建道德的受害者。贾家败落后,她的下场也不妙,“金钗雪里埋”就是预示。

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

第二句是说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好在宝玉对她一往情深,处处宽慰她,哪怕是篱玉歪派给他的“错误”,他也承认。这样,他们的爱情就在一种奇特的、连续不断的矛盾痛苦中发展着。一会儿笑,一会儿又哭了,哭时要比笑时多;刚刚和好了,突然又闹翻了,闹翻一次反倒加深一次感情。他们的爱情在有形无形的外界压力下,形成一种畸型。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敏感的人就越忍受不了。黛玉的悲剧就在于她不会像宝钗那样会装“糊涂”,她太聪明了。

宝钗和黛玉是一对相互对称的典型:一个胖、一个瘦;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藏愚守拙,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心满意足地成为“宝二奶奶”,一个凄凄惨惨地不幸天折。但这一对情敌中没有胜利者,后两句说得明白:宝玉的心仍在“林中挂”,宝钗要冷清清地守一辈子活寡。

红楼梦鉴赏心得篇八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枝头。

咏菊诸诗是以诗的内容排顺序的。宝钗说:“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种既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第五是《供菊》;既供而不吟,亦觉菊无彩色,第六便是《咏菊》;既入词章,不可不供笔墨,第七便是《画菊》;既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第八便是《问菊》;菊如解语,使人狂喜不禁,第九便是《簪菊》;如此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菊影》《菊梦》二首续在第十第十一;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宝玉选作了第二、三首。《访菊》这首用的是“十一尤”韵。

贾政不在家,宝玉无拘无束地同众姊妹在大观园内尽情玩乐,这是他生活中最惬意的时刻,诗中充满富贵闲人的情趣。“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他得意极了。

红楼梦鉴赏心得篇九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首诗出此刻第一回中。甄士隐抱着可爱的独生女儿英莲到街上散心,突然走来一个癞头和尚和一个破足道士,那癫头僧看见甄土隐怀中的英莲便放声大哭,说她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让甄士隐把孩子舍给他。甄士隐以为是疯话,转身回去,那疙头僧便指着甄士隐大笑,念出这四句谶语式的诗。

《红楼梦》一开头,就写了甄士隐和乐甜美的小家庭破败的惨剧,脂砚斋批语称之为“小荣枯”。甄士隐家的败落,是从元宵节英莲被拐子偷走开始的。惟一的爱女丢了后,甄士隐夫妇痛不欲生,之后三月十五隔壁葫芦庙起火;殃及甄家,把一个小康家业烧得一干二净。好好一个家庭就这样急剧地瓦败冰消了。

从癫头和尚口里念出的这几句诗,就是甄家由荣到枯的“谶语”。所谓谶语,是一种神秘的预示吉凶的预言。勿庸解释,这是不科学也不足信的。作者从自身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中,看到许许多多人事的兴衰,觉得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的力量在支配着,感到无可奈何,这就使他思想上染上浓厚的宿命论的色彩。

作者在全书开头插进一段甄家小荣枯的故事,是有深意的,它是全部《红楼梦》描述的贾家大荣枯的一个缩影。甄士隐的出家也是对后采贾宝玉出家的一种暗示。全书开始就造成一股杯具气氛,即使之后写到贾家烈火烹油、穿花著锦的富贵荣华时,也常常有一种悲凉的气息透出来,使人预感到下场不妙。这是一种极高明的艺术手法。

红楼梦鉴赏心得篇十

《西游记》和《红楼梦》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二者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西游记》以唐僧取经为背景,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一起历经艰辛,克服种种困难,取得真经的故事;《红楼梦》则以贾府的兴衰为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一系列形象生动的人物,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复杂和封建道德的虚伪。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两部作品,我深刻体会到了两者的独特魅力,也收获了许多心灵的滋养。接下来,我将分为五段,具体展开我的体会和感受。

首先,我要说的是《西游记》的魅力。这部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其原因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寓言故事,更是一部具有深刻道德思考的文化巨著。通过孙悟空等形象化的人物和各种稀奇古怪的神魔形象,作者成功地将道德观念和人性的复杂渲染出来。每个角色都代表着一种特殊的人性,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智慧和忍耐的道理。而且,《西游记》以幽默的笔调和活泼的语言,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得到内心的满足,还能够获得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其次,我想谈的是《红楼梦》的魅力。这部作品以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深深地打动了我。《红楼梦》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精致的情感刻画,展现了封建家庭的生活和人性的种种弱点。贾宝玉、林黛玉与其他众多角色的纠葛、爱恨情仇,以及故事中涉及的众多人物形象,无不彰显出作者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洞察。作者以极富想象力的描绘方式,将道德观念和人性的复杂交织在一起。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封建家庭的特点和封建伦理的虚伪。

此外,我还想说的是《西游记》和《红楼梦》的相似之处。这两部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西游记》通过道德的讽刺和人性的思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弊端;而《红楼梦》则通过对封建伦理的揭示,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谴责。这两部作品通过对现实的揭露,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荒谬和虚伪,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自由与平等,这是二者的共同之处。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西游记》和《红楼梦》在艺术形式上的独特之处。《西游记》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以及离奇有趣的故事情节,成为一部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古典小说。而《红楼梦》则以其雍容华贵的叙述风格,毕竟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无论是《西游记》还是《红楼梦》,都流传至今,成为古代文化的瑰宝,吸引了无数读者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总的来说,通过对《西游记》和《红楼梦》的鉴赏和欣赏,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两部作品的独特魅力。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和思考。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游记》和《红楼梦》会持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影响力,为后人提供深思和启示。

红楼梦鉴赏心得篇十一

此诗出此刻第一回中。中秋夜,甄士隐把贾雨村从葫芦庙请到家里饮酒,“当时街坊上家家策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贾雨村乘着酒意,狂兴不禁,吟出这首诗。

贾雨村脱口而出就是一首像样的诗。诗的前两句平乎,并无特色;后两句却透出气象不凡,抱负不浅。他一旦有出头之日,就要使“人间万姓仰头看”,你看这个落魄的穷书生名利之心多重,多热切,野心多大,又多么厚颜无耻!这在当时的社会是确有人在的。甄士隐此时还看不透他的品质,只是爱他的才华,所以极口称赞:“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在甄士隐资助下,雨村进京赴考,果然十分得意,“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任了知府,平步青云了。

红楼梦鉴赏心得篇十二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贾雨村吟完那首单相思的诗后,兴犹未尽,“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及搔首对天长叹”,又吟出这联联语。

贾雨村是个利欲黛心的人,同时又才干优长,不是草包。这种人正是封建社会名利场中富有竞争潜力的好手。即便在穷困落魄之时,他也按掐不住勃勃的野心。在万家团圆的中秋月夜,他站在寂寞的葫芦庙里,对着冷月清浑,想着倾心的美人;又想到尚无出路,前程茫茫,念出这样联语,抒发自己大志难酬的情绪。这副联语恰合他的身分。这种“按头制帽”(清人张新之语)的手法,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这副联语的高明处,还在于把贾雨村的“姓”和“字”自然巧妙地嵌了进去。“求善价”的“价”,谐“贾”的音;“待时飞”的“时飞”恰是贾雨村的字.

有人以为,上联的“玉”字隐指贾宝玉,隐喻宝玉之后被捕坐牢,黛玉忧忿而死,宝玉理想落空;下联的“钗”字隐指薛宝钗,隐喻宝钗安分守拙,但总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否就是如此能够聊备一说。又有人据“钗于奁内待时飞”句说,将来贾家败落后,宝钗要落到贾雨村手里,给他做妾。这种猜测倒是很搞笑,但是嫌太牵强、武断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