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规矩议论文【范文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6-08 11:59:49 页码:11
规矩议论文【范文10篇】
2022-06-08 11:59:49    小编:GC

{title0}

在中国,各式各样的规定可谓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且不论那些可怕的封建礼教,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有进出校门的规则、学习常规、教室规则、实验室规则、阅览室规则,等等。共计19大项145条。这些还只不过是书面上具体规定的,如果再加属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以及突发灵感创造出来的规定那可真是不计其数了。

中国人的规定是历史悠久的,有些规定只知道是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至于它的起源,那早已成为一个传说了。中国人在小时候总是或多或少地经受过摧残,因此,他们长大后一旦比别人高了一等,便会迫不及待地订下许多规定,以示自己的尊严,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权利欲。如此这般,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然而,更可恨的是,他们不仅只是订出规定,并在人们的心中打下很深的烙印,使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即使这些制定规定的人死了,他们照样能阴魂不散地留在每个人心中。所谓“吃人的封建礼教”,我想也是这样产生的吧。因此,对于那种从个人出发,不顾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规定完全可以不予理踩,将其推翻。

其实,规定是否必要不在于它是否苛刻、麻烦,而在于是否必要,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如果能给每一条规定都下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我想每个人都会自觉遵守的。在这一点上一些日本企业的做法就值得称道。他们是这样规定按电钮的步骤的:双眼注视你要按的电钮,并且反复确认这是你应该按的电钮,然后再按。是不是太麻烦了呢?他们是这样解释的:一个人在普通情况下按错电钮的几率是五万分之一,而这五万分之一都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因此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将这五万分之一降为零。我想这样的解释没有人会有异议吧。可惜在我们身边的规定都不是这样的。

现在社会各界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所谓创新,即创造新的事物。但新的事物未必是好的,正如生物学上的变异会变异出不好的结果。但是尽管如此,没有人会因此而否定变异。所以对于新事物不好的一面不必担心,因为这并不影响它们好的一面。如果因此而对创新作各种各样的限制,反而会使创新失去意义。同时,从一个人的性格方面来说,创新倾向强的人都是喜欢想象、喜欢自由、喜欢冒险的人。如果一个人同时具备以上几点,那便是“双重性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一个处处有规定的环境里,是根本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的。

综上所述,现在的这些规定都是封建社会和应试教育的产物。在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或是真正提倡素质教育的地方是不应该有那么多规定的。我希望老师能真正地实事求是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了。

{title1}

  篇一:遭遇挫折,笑对痛苦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舌之于心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陷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做出错误决定,冒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在现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清风,让它从你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击起惊涛骇浪;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

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额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吧!相信总有一天你会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还有你嘴角边的甜甜的笑....

  篇二: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有位名人说过:“一个民族总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

仰望星空,那真理让我苦苦追寻,仰望星空,那博大的胸怀拥抱着我。

仰望星空,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回忆着过去,憧憬着未来,而脚踏实地便是与仰望星空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是一座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彩虹桥。

我们都很熟悉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个工人同时在砌墙,有一位智者走过去问他们在干什么,其一说,他在砌墙;其一说,他在修一座高楼;其三说,他在建设一座城市。

智者听后断言,第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够做一个会砌墙的工人,因为它的心中只有砖头;第二个人有可能只成为一名小有成就的工程师,因为他看到了砌墙的作用;而第三位很有可能会成为一名不错的建筑师,因为他能将一块砖与一座城市联系起来。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人中,第一个人只懂得埋头做事,不懂得抬头仰望星空;而后面两个人却不一样,在他们的心中,装有比“墙”更为宏大的事业,只是,最后一个比第二个的心志更为高远而已。这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差距似乎很巨大,但理想往往也就在一些微小的事情中表现出来。

思迥异,做不同。这话在这三个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哈佛大学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统计:在对当时一群学识水平、家庭背景等都不相上下的年轻人的采访中,只有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只有3%的人具有长远的清晰的目标,而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无明?的规划。

许多年后,这些接受调查的年轻人都白发苍苍了,再对当时接受调查的年轻人进行回访时发现,当时那些漫无目的的人基本上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那10%的人成为了社会的中上阶层,逐渐升职,家庭、事业都令人满意,只有那3%的人成为社会的精英和他所在领域的领袖人物。

毫无疑问,第一类人是从不仰望星空,也不懂脚踏实地的人;第二类人则生活得踏实、充实,那3%的人便是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人。

在每个人的童年里,仰望星空是一件非常美好的趣事,在仰望星空的时候,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幻想,有不少人的梦想,就是从小时仰望星空开始的。可又有多少人坚守了自己童年的梦想呢?这又让我想起了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对渴望成才的年轻人说的话:“有目标,沉住气,悄悄干。”

是啊!仰望星空可以给自己确定人生的目标,但如果沉不住气,这个目标就会飘然消逝。虽然每一个人的梦想各不相同,但是,希望我们都能怀揣梦想,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地走向梦想成真的地方。

  篇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们生活在当下。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我们赚的钱更多了,人情味却更少了;我们的交通工具更先进了,公交车上站着的老人却更多了;我们登上月球探索太空,却不愿伸手帮助对面的邻居;我们的股市价格一路狂升,价值观却成倍地下降;我们的社会都知道“此仇不报非君子”,却怎么也流行不起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而社会上数不胜数的忘恩负义之人,仇视一切事物之徒,更加深了社会道德危机。人们的心越来越狭隘,只懂索取、不懂回报之人,仿佛充斥着整个社会。

记得曾读到一则故事:一对老夫妇遇到一个赶着回家过圣诞节的年轻人。年轻人买不到车票,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无法回家。老夫妇邀他共度圣诞节,遭到推辞后,竟主动将自己的车借给了年轻人。这样的举动令人感动,但接下来的事却让人心寒:这年轻人再也没有回来,从此杳无音信。

一位著名作家在谈到社会道德时,也曾说到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一次散步时捡到一个钱包,打电话找到失主后,失主没有半句感谢之词,竟还要求他把钱包送还失主家中。

我们感叹丛飞节衣缩食为贫困学生捐款,却也愤慨在他重病之时无人援助;我们感叹雷锋无私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也无奈于现在有些中小学生不知“雷锋”为何人!

当整个社会呈现出暧昧的姿态时,我们需要一种有质感的态度来面对社会道德危机。这便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一位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人,将自己的儿女唤到跟前,一一叙说何人何时帮助过自己,教导子孙们要报答人家。虽然老人一生坎坷,遭受过不少人的陷害,但他自始至终未提一句,只把感谢留给后人。这是我见过一个老人留给世界最好的礼物。他让人们明白了感激的力量与回报的感动。

一位女士把自己430元稿费,很随意地捐给了西北一个素未谋面的小女孩,但这位女孩却把她的恩德深深地记在心里,即便在贫困的条件下,仍坚持给她写信——虽然这位女士已忘了这件事。小姑娘的善良、知恩让人欣慰。 我们感叹华农大学生小李的爱心,更为那个四年级的女生深深感动;我们感叹大批青年出国深造,更感叹他们中不少人回国报效的高尚。

西方有位哲人说:“别人爱我,我爱别人,这是小爱;我爱别人,别人爱我,才是大爱。”所以基督教有句名言:施比受有福!

无论东西方,无论古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都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它将促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有思想、有内涵,它让我们可以遥望一个美好的未来。

{title2}

古代的时候,有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在健全,法规也在健全,他们,随着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健全,法规如此,足球比赛也如此,为成方圆而行规矩。
1840年,11人足球比赛制的确立使得蛮混乱的踢球场面被大大控制,1970年,黄牌红牌的使用克服了语言障碍警告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推行了换人制度,1978年,点球大赛为加时赛仍然为平局而正式启用,2018年允许有四个人换人名额的规则,积极有效的保护了球员身体安全,并且,首次投入使用,var技术,大大减少冤假错案,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系列规则引入与变迁,这是规矩成方圆的体现。
德国一裁判瓦尔德曾说:点球大战也并非是完美的,规划总有他退役的一天,会有更合理的规则取代点球决胜。时代在发展,规则也会因此而健全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性质在变动,适应社会的法规也在变动,为维护社会稳定,而行法规。
如果没有法规社会,会如何?网络中曾有人说,法律,只是为了弱者而构建的,对于强大的人而言,法律,大多只是约束自己,对于弱者而言,法律保护自己,若没有法律,弱肉强食,若没有法律,弱者,没有办法保护自己,倘若没有法律,社会混乱,强者所说的就是法律,弱者没有所谓公平而言。无规矩不成方圆,不成方圆则为,混乱则为野蛮,野蛮则为落后,因此,规矩的有极为重要。如果没有法律法规,我们所说的话,没有人会听信。这个世界上强者只是少数人而大多数的人都是弱者,如果因为法律没有健全,而导致少数人代表法律,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崎岖的,这个社会就是崎岖的,这个国家就是崎岖的。
规则是因为不是因为改变,你就适应时代克服不适应,健全法规,需要发现不适应的地方,承认分析并解决或克服不适应,求更好的发展与进步,足球运动法规的健全,是一种对时代发展的适应,是进步的体现。
任何地方都需要法律法规,任何人任何事也是这样,无规矩不成方圆,为成方圆,我们应该行规矩。

{title3}

(一)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表明自己的态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这些看法和主张必须是经过认真的思考或者一定的实践,确实是自己所独有的正确的认识和见解,或者是切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张。要使读者感到有新意,增长知识,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2)必须围绕所论述的问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要归结到这一问题。在论证过程中,不能离题万里,任意发挥,或者任意变换论题。如果有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要与中心论点有关联,要从属于中心论点。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了解分论点和中心论点。议论文的逻辑性很强,论证必须紧扣中心,首尾一致。

3)“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础之上。在立论的过程中,需要提到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加以否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不会误解自己的观点。

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1)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

2)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据必定得出错误的论点。

3)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二)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三)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作用:《dp》要具体分析《/dp》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逻辑性体现

议论文的语言必须准确、鲜明、严密、有针对性。

段落与段落之间 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 ,如总分 、对照 、层进 、并列等。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来突出这种关系。如:“有”、“还有”“虽 然、但是”“固然”“诚然”“由此”是等。

议论文写作更需要哲理的思考

尤其是议论文,是奖善惩恶的,是对 人们进行规劝疏导的,是对人们引导作用的,因此必须有说服力,并要有正确 的价值取向。

认真上政治课,经 常的看看说理性的文章、名言警句等,将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提高我 们认识能力,对我们写作,尤其是议论文 的写作大有好处。它会起到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思想,提高说服力的作用。

{title4}

篇一:《规矩和爱》读后感[600]_

在我看了,“规矩”这个字眼比较刺激,但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将来步入社会所需要的生活能力是很重要的。

正因此如,怎么看待“规矩”很重要,也在于每个家长的理解。给孩子立规矩,并不是说要给孩子禁锢在一个家长画的圈圈里,更不是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自我探索。具体说来,我的孩子现在两岁两个月,他可以掏马桶水,可以拿着扫帚胡乱扫地,但是要注意安全,出门在外,动任何东西也要经过别人的允许。孩子在家瞬间就可以把家弄的乱七八糟,但是我们会在一旁辅助他的安全,告诉他避免发生类似呼叫120的事件。疯狂玩耍之后,家长要有耐心配合孩子把东西收拾好。尽管两岁多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把东西完全摆整齐,但是他可以知道哪些东西放哪。完成之后,给予一定的表扬,让孩子享受收拾这个游戏的过程。

在我们家,孩子的东西,他可以自主选择玩耍,但是不是他的东西。我会告诉他,你动之前要问问妈妈:“妈妈请问,这个我可以拿吗?”这样做,也是希望他养成尊重人的习惯。当然,我会请孩子帮忙一起做家务,尽管有时候看来他的参与就是“帮倒忙”,但是多花一点时间和耐心,大人孩子确实皆大欢喜。热心参与、团队协作,这个也是我比较看重的情商培养之一。

有时候我都在和朋友开玩笑:“我的孩子可以学习不好,但是习惯一定要好。只要他努力了,成绩可以不好,只要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就足以。”在我看来,尽管母亲经历了磨难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但是孩子不应该成为母亲的附属品。我们给他们的教育,不应该是上一辈所奉行的灌输和管教,而是鼓励和引导。

篇二:《规矩和爱》读后感[600]_

接受恩师的邀请,在写下这篇读后感之前,我思量了好久如何构架文章能够表达清楚我的感受。再次翻看书籍,回想这两年多走过的路,我突然意识到,也许压根就不会有框架,有的就是一个心态,具体说来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我的孩子还不到两个月。朋友送来,翻阅过后,感受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对其中一句话很有印象。那句话的大概印象就是,要从父辈对我们的教育中进行反思。是的,我的母亲对我属于那种相对高压的教育,学习至上、规矩至上。从上学开始,自己衣物,自己洗,在培养我独立性的同时,或多或少得缺失了一些少年应有的快乐。甚至为了我的学习,母亲把家里的电视剧给卖了。那个时候的我,虽然没有太多的抵触,但是那种近似空虚和孤独的感觉,至今让我难忘。

按照母亲的想法,我如愿进入大学深造。但是,母亲万万没有想到,高考志愿我一个省内的学校也没有填,一心想着自己闯荡,全然不顾长辈的心情。时至今日,母亲埋怨我离家太远,而我也开始后悔,亲情的释放被空间的距离生生地拉扯开。尽管安家落户首都,孩子天真,丈夫顾家,但是那种思乡的心情和无法照顾长辈的感觉却时不时让自己心塞。

说了这些,并不是埋怨母亲,而是因为《规矩和爱》的那句话让我想到这些,时至今日,我甚至对我曾经不顾一切的“离家”行为有些许后悔。映射到我自己身上,为人父母应该怎么做?是延续母亲的做法?还是实行新时代父母所推崇的“自由教育”?

中国有句古话“过犹不及”,凡事不可过度和偏激。作为华人家庭,尽管接受了一定西式的教育,但是毕竟我们暂时没有能力也没有想法让孩子进入西方社会,所以一定还是有一些传统的内容渗入家庭教育中。对于传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是必须要做的。

篇三:《规矩和爱》读后感[600]_

鼓励孩子自由发展和探索,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态度,拥有快乐生活的能力。

还有一点,我觉得挺重要的,那就是立“规矩”前,父母一定要做到,做规矩的过程一定要以一个享受和玩的心态来面对。例如刷牙,我都是当着孩子面刷牙,让他参与进来帮妈妈们刷牙,然后趁势告诉他自己也可以刷牙,但是需要妈妈帮忙。现在,喝奶、漱口、讲绘本、牙线、刷牙、涂护牙素,对我儿子来说是一个很自然的程序,如果少一样,反而他还会告诉妈妈,他要坚持。

孩子兴许生来就是改造父母的。时至今日,身边的朋友没有一个人预料到我会成为这样的母亲,我想着就是孩子给我的改变,愈发懂得面对一切该有一个怎样的心态。现今社会有很多极端伤人事件,很多人在抱怨社会环境不好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人情商能力低的一个因素?情商教育有很多因素,但是作为初入人世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的确是情商培养的第一道防线。

也许生活可以不富有,但是情感不能贫苦,乐观的心态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作为新新父母,我希望我能够成为我儿子的朋友。等他成长为一名会快乐生活的普通人时,我想我就可以真正享受我的生活,而生活中却有了一个年轻、乐观的朋友。想到这些,我就又有些激动了,陪伴孩子成长的动力和激情再次燃起——

随想随写,胡言乱语,希望各位多多包涵。任何一本书,一个人的经历,都只是借鉴,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因人施教,用爱去打造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长,感恩!

{title5}

规矩是人为所规定的,我们随时都可以修改。

规矩就是一定的标准、准则或习惯。当然规矩有好的与坏的,所以我们应当遵守好的,破除损人利己的。

清朝期间,清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海禁”等措施,正是由于那一项项规矩导致一个旺盛的大中国就此落寞下去了,使得列强不断来侵略我国,无能的清政府签下了一份有一份的不平等条约,导致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被逼无奈的人们只好奋起反抗消灭了清政府,建立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倘若人民始终不知反抗,或许我们中国早已被列强瓜分完毕,不复存在了,正是因为我们敢于反抗、创新的精神才是中国走向了富强。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我可不这么认为。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这脍炙人口的故事,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兰在战场上一点都不逊于男兵,功绩赫赫成为了一代女枭雄。从而打破了女子不可从军的规矩。假使木兰并未替父从军,木兰福也许就会战死沙场,而木兰或许就郁郁而终了,那我们也就根本不会知晓花木兰是何等人物,正是由于木兰那敢于打破规矩作为,让我看到了女子的本色。

古有花木兰、岳云,邱少云等敢于推陈出新,当然我们现代人也人才辈出。

身材不高却知识渊博的邓小平爷爷,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方针。让我们中国有一个不同的政治制度从而使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有了更适合发展的空间,才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除此之外。还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少数民族得以与我们一起平等互利、和平友爱的生活在一起。谁说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有市场呢?我国就有,因为我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这一项又一项都是邓小平爷爷所提出的,它打破了条条规矩,却为人民的生活都带来了福利,所以人们都爱带他。这足以说明我们用自己的思想也可以创造出美好的生活这就是我们心中的方圆,而不需要用规矩来描绘。

规矩是虚无的,我们的思想才是真实的,我们只有用脑和心才可以创造出华实的未来。这就是我们自己的规矩。

篇二:当规矩成为风向标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题记

尝有人不解《周易》何意而问易玄。易玄概而括之曰:“周者,圆周也,无规矩不成方圆也,乃规律之要义;易者,变易也,变化也,上日下月,日月交替,阴阳之道也。周易周易,斯乃规律变化之谓也。

规矩者,方圆之器也,矩以制方,规以制圆,依规矩而方圆乃成。譬犹巧锤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这是古人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比如就象巧锤自己制作画圆和方形的工具留给后人才使后来的工匠们知道圆应该怎么画,方形该怎么做。古人也把它叫做规矩绳墨,国不可一日无法,家不可一日无规,校不可一日无纪。

青少年时期,有大家都追求个性的发展,追求自由,的同学认为:“多了约束便没了个性,一味地遵规守纪,一味地听老师的话,就像条条可怜虫一样作茧自缚,最终只会抑郁而死。我们需要展现自我的风采,展现自我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我们不是蒸笼里的包子,更加不是饭碗里的米粒,我们形如空气中漂浮着的微小颗粒,在有限的空间里追求无限的发展。

我们现在身为一名高中生,就算再叛逆,再另类,再想打破学校制定的校规校纪,也不过只是一种幻想,因为没有人能给予我们改变的权利。

我们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创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倘若一个人安于平庸,甘于落后,画地为牢而不自知,那么他将失去向上的动力,失去开创美好明天的创造力,等待他的结果只有淘汰。如果一味循规蹈矩而不敢创新,怎么会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牛顿的经典力学。

从学校角度来讲,纪律是为了维护学校利益并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学生遵守的规章、条文。早上去学校,如果迟到了,进教室前要喊:报告。征得老师同意后才进去。上课期间,口渴了想喝水,最好等到下课。课间休息十分钟,这样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让学生舒活舒活筋骨,清醒清醒头脑这些合理的行为规范,学生有遵守的必要。有的同学穿奇装异服,留怪异发型,乱丢垃圾,,自习课说话,迟到、旷课、遛出校外上网吧、校外群殴,未经允许,擅自出入校园。这些违规乱纪的`现象轻则会使同学们成绩下降,重则会使人误入歧途。如果学校没有校规,时间长了,学生会形成自由散漫的怀习惯,自己肩负的责任感也会逐渐减弱。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能够创造集体的美。”只有按照规定来做,才拥有和谐的集体。

篇三:说规矩

女大十八变,这是人知常理,我也不例外。作为一名高中学生,面对着一门门的功课,一堆堆的作业,真是烦恼透顶,自己也觉得判若两人。

有时冷静,我也会想,再变也不能没有规矩。于是我必须要了解“规矩”一词的意思。据《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有两个义项,其一,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如老规矩,立规矩,守规矩,按规矩办事啦;其二,是指(行为)端正老实;合乎标准或常理,如规矩人,字写得规矩,等等。由此,我想到了学生在学校的规矩就是遵守学校制订的一些规章制度。

规矩是必须要的,但我却作了大胆的假设,并不应全盘接受。

因为规矩不一定都是好的,即使是有一些是好的,还有一个时代问题。也就是说今天认为是对的,明天就不一定认为对。社会是发展的,观念也是随时代的发展变化的。比如过去不主张学生上网,看电视,阅读课外书籍,认为那是学生分外的事情。现在学校还开设了微机课,又说多看电视书籍有利于写作和交际水平的提高,不愿看书的学生才是不好的学生。

至于坏规矩,犹如一棵棵毒草。它会抑制一个人成长,我们必须摒弃它。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青少年最应“敢为天下为先”,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学什么做什么没有规矩是不行的。这是多少年来形成的普遍认识。但这句古话不适应当今青少年的教育,规矩说的都是用来磨练技术。练技术是需要技术标准的,技术的级别是通过练功取得的。如体育。而青少年的作文却无技术可练,可指导的地方也只是在认识上、审美上。相反,写作忌的就是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如果同学们的作文都象流水生产线上的钢精锅,个个是一个模样,那可就惨了。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过,有个性的作品才是美的。艺术贵在与别人不一样。既然青少年的作文没有统一的标准,哪里还有什么规矩呢?

有些家长要求老师严厉管教,这种愿望固然是好的。可是自己整天忙着赚钱,甚至还耽误子女的课程。还有不跟老师请假却带着子女去喝酒什么的,这不是破了学校的规矩了吗?

人人都说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更新知识观念,但遇到问题具体操作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最近我在家里被说成一个不听话的女孩,要么看电视,要么看些辅导书,难得象初中那样规规矩矩地写作业。我看得多,写得少,常被爸妈说成是走马观花,越看越叽咋。

我喜欢自己没有大人眼中的规矩。更不想做一个父母眼中百依百顺的女儿。也希望老师和父母理解我没有规矩的执着。

规矩,是约定俗成的。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校风,创建一个和谐气氛

篇四: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

军队需要严明的纪律,它方有战斗力;社会需要合理的道德行为规矩,它才能正常运转。规矩,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当风雪卷袭中国时,中国人不能没有了规矩!你想想,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如果没有规矩,岂不乱套?一个军队,如果不按规矩去行事,那还不如一盘散沙,更谈何战斗力?当社会没有了规矩,我们怎样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

世界杯吹响了号角,整个世界都已经为之沸腾。2006年的法国与意大利的巅峰之战实在是振奋人心,但是结果又是出乎人意料的、、、、、、当齐达内用他的光头顶入第一个球时,全场都在为他欢呼起来了,此时,他就是英雄。10分钟后,法国队又进了一球。全场的法国队球迷都在欢呼,欢呼!

但是就在这时,齐达内的“名牌光头”撞向了意大利的一名球员,大家呆住了,全场也静了下来。裁判出示了红牌,判齐达内故意撞人。齐达内低着头,他知道红牌意示着什么。他离开了足球场。法国队也因为齐达内的离开,全场士气受到打击,最终无缘大力神杯。事后,我们知道齐达内之所以故意撞人,是因为对方用粗言秽语在骂他。但是红牌已出,这是世界杯的规矩,齐达内故意撞人,必须下场。

规矩,它不会对任何人做出让步;规矩,它不需要因为个人的改变而改变;规矩,它不会因为风吹而动摇。

规矩,之成方圆,为之规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规矩是人民民主专政。一个国家,一个大国,如果没有规矩,何以在世界立足?人民需要在情况下享受权利,否则违法!当小偷把家里洗劫一空,我们会将他们绳之以法;当外国无视规矩侵略我们国家时,我们会拿起武器作斗争。

这也是规矩,或者可以说是游戏规则。我们需要遵循游戏规矩,不然就会“game over”。

但是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不守规矩了。在十字路口,他们为了自己的时间不顾一切冲红灯,造成了事故的频繁发生;在商业战场上,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造成环境污染,“血流成河”……

我们需要懂得规矩,遵循规矩。规矩是社会生活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之成方圆,为之规矩。

篇五:何为规矩

世上有一道多解的文字方程式。至今尚未有唯一公认解。它要求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来求解。这道方程式是:“规矩=?”

看到这个题目,就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琢磨半天竟毫无收获。无意间看到外公的遗像,脑子里突然冒出了外公的“规矩论”。

答案一:规矩=原则

“规,圆也;矩,方也。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规矩就是原则。”外公运用他独特的方式,挺着将军肚发表了他的“规矩论”。话音未落,笑声未止,“叮叮……”来客人了,门缝钻进一副眼镜,还捧着一个牛皮信封,点头弯腰地说:“陈老啊,帮个忙。小活,给把把关……”“得得得,又是你们。”外公撇撇嘴:“不是说了嘛,上头不允许底下私自批,你们不是让我这个老革命违反原则嘛,临了晚节不保,这事说破天也不成!”又是一阵恳求,皆被一句句回绝,最后外公呼哧带喘的送走“瘟神”摇摇头,“哎,真没规矩!”

已经过逝的外公的“现身说法”诠释了老一辈人心中的“规矩”――有理有力的原则。

可是,“真理”不只一个呀?十年寒窗让我学会思考问题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寻求老爸的帮助去也。

答案二:规矩=习惯

“生活里哪来那么多的文绉绉?规就是习,矩就是惯。习以为常,惯之以行,规矩就是习惯!”老爸一边扫描我的房间,一边给我传

授他的“规矩经”。我正听得起劲,老爸却瞄上我的“乱窝”:“我说,大星期天的你怎么连屋子都不收拾,哪像个女孩子家,真没规矩,快快!”老爸一挥手我立刻变成了快速清洁员,待到房间收拾整齐后,他的脸上才溢出了满意之色。接着拍拍脑瓜:“刚才我说到哪里了?”……“大人说话哪有小孩之插嘴的份儿,真是臭习惯,去去,没规矩。”

爸爸的“胡乱教育”揭开了家长那“至上”“专制”的权利――养成好习惯。

刚要收笔,又来了一个“解题高手”。

答案三:规矩=束缚

“有这样一幅漫画,一堆各种各样的形状,三角、方块,排着队进了学校,而出来的全是一个溜溜圆,这叫‘规矩效应!’”老姐正捧着高三物理发牢骚:老姐最爱每年学校的运动会,那可是她的舞台。可今年她高三,班主任给她一句话:“这可是学校的规矩,不许参加!”……“你说说!”……“啪”老姐扔掉书:“这就是束缚!什么规矩,摧残人的!”无赖中,屋里多了一丝“规矩”的愁云。

老姐的“满腹怨气”敲响了社会的警钟――束缚全面发展。

慌乱后,又有许多人送上了此题的答卷。思路多多,答案多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按规矩,我得赶快去做作业了。

篇六:无规矩不成方圆

听说,某个学校的校风“好”的不得了,这个星期,我和表姐一起去参观了这所学校。

刚走进校门,只见一个披着黄头发、带着大耳环的女中学生。她见我们穿着朴素,又见我们看着她,便瞪着杏眼说:“看什么看,没见过蔡依林新装啊!”我心想:这是什么学生啊!”我们继续往前走,只见到一大堆女中学生一边走着还一边听着MP3,嘴里还不时哼着几句歌词。我和表姐凑上去问他们干嘛?其中一个女生吃惊地望着我们,说:“天啊!你们不知道今天是周杰伦的birthday吗?我们赶着和另一群FANS去参加他在广州举行的生日party吗?”说到这里,那女孩早已热泪盈眶:“今天终于可以见到mydearsuperstar!”这时我才注意到他们的衣服后面都写了“周杰伦,我爱你”“杰伦哥,最近好吗?”等话语。天啊!我拉着表姐的手飞也似的逃走了。

再往前走几步,我就看到了几个“外国人”,黄头发,白皮肤,蓝眼睛。打听过才知道,原来他们正在为一场“走SHOW”做准备。他们还说作为新一代的“莎丽娜”,这些条件是必备的。

游完了整个校园后,我挺扫兴的,这样的中学生也会出现?这整个校园还有没有朝气?学校还有没有规矩?作为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时尚,也不是歪理念,我们应该追求德、智、体、美各科发展的好学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连起码的规矩都没有那就别谈富国强民、兴国安邦了。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title6}

“奶奶,我椅子太矮了,我和你换个座位好不好?”在表姐家喝喜酒,身旁的一个小男孩小声地问着一位老奶奶,眼睛眨啊眨的,水灵灵的,闪着光芒,可爱极了。

“这是不行的,吃饭坐哪儿就不能再换,再说了,哪儿有小孩儿的座椅比长辈还高的道理?这可是规矩呢!你将就一下好不好啊?”老奶奶慈爱耐心地解释道。

“哦。”男孩眼里的光芒渐渐黯淡,但当那美味的菜肴依次被端上后,他立刻恢复,“哇!红烧肉!我的最爱!”说完,拿起筷子就准备夹上那么一大块。

“住手!把筷子放下!”老奶奶突然低吼了一声,夺下男孩手里的筷子,变得严厉起来,“人家长辈还没开始吃,你怎么可以先动筷子!”

“还有这规矩?哎呀!我都饿坏了!”男孩变得急躁起来,紧盯着桌上的菜,在众目睽睽之下,拿过筷子开始漫不经心地敲起碗来。

“哎呀,我的小祖宗啊!快停下来!”老奶奶看样子也急了,满脸涨得通红,一边给大伙儿道歉,一边狠狠地训着男孩,“我说不要带你来吃饭!现在好了!你以后就当讨饭的吧!”

“为什么?”男孩眼睛瞪得如铜铃一般。

“吃饭时不能用筷子敲碗,有乞丐之嫌,还会搅乱喜庆的氛围!这也是规矩啊!”

“哪来那么多的规矩?”

“这些可都是老规矩了!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

我听着身旁祖孙俩的对话,不禁沉思。是啊,老规矩的确多,可它们都有助于我们文明做人啊!

首先,所谓的老规矩,都是人们千百年来总结下来的一些优良行为习惯的结晶。其次,不管社会怎样千变万化,其待人、待物等生活基本行为习惯的准则是不变的。

提到“老规矩”,现代的年轻人也许会嗤之以鼻,认为那是迷信,都是些陈旧的东西,没有一点实际的用处。所以在当今社会里,老规矩正在不知不觉地消失,被我们逐渐淡忘。但老规矩其实并不是迂腐无用的“老古董”,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和睦相处的做事、做人的准则。试想,一个没有规矩的家庭,那境况将会怎样?作为一个子女,如果不孝顺老人,出门不但不和长辈打招呼,而且回来就大吵大闹,甚至摔锅砸碗,那家庭岂不成了战争和灾难的场所!再则,即便不在自己家里,到了别人家里不守规矩,随便移动,触摸人家的东西,那也只能给对方的家庭带来骚扰和厌恶。

规矩,是家庭和谐发展的基石,更是一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文明的社会讲究规矩,尤其是老规矩。我们现在讲建设法治社会,其“法”不正是“规矩”吗?有法,才有章可循;有规矩,才可成方圆。也许你会说,我们当下的社会,绝大多数人们已能和睦相处,并且,我们也有法律来主持公道,所以,在当代,那些老规矩已毫无用处。但你知道吗?我们现在的这些法律,绝大部分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都是由千百年来早已习以为常的老规矩进行互相借鉴,传承,因地制宜,再总结继承出来的。我们正在建设法治社会,各行各业都有一定的法律。这些“法”都是规矩。虽然现在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这些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准则是不应该忘却的,否则我们和那些不懂得什么是礼仪的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2013底新闻联播推出了家规系列的采访,引发许多热议。据统计,北京是全国使用“您”字最多的城市。北京人有豪爽而大方的特点,正是源自于这老规矩。无论是对一言一行,还是对内心的教养,规矩起到了适量约束的作用,由此才产生了行为上的文明,产生了法制。

生活中的大部分“新新人类”认为,遵循老规矩就是“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蹈常袭故”。我们学生也经常会把这些成语分为贬义词一类。事实上,字典的确是这样写的。但是,我认为遵循老规矩并不一定是像“刻舟求剑”“郑人买履”那样的不知变通,它也可以灵活运用。

在乡村中,人们很是注意这些老规矩。我曾询问过几位长辈遵循老规矩的原因,他们认为,遵循老规矩并不是什么贬义词,反而能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村里的人们并不是将老规矩死搬硬套到生活中去,而是将老规矩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到适当的时候运用。我们必须承认,很多的老规矩看起来是有些繁琐,但这不是我们应该抛弃它们的理由。相反,我们应该开动头脑,想想怎么把这些“老规矩”变成这个时代文明的新潮流,让这些宝贵的智慧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必不可少的角色。

老规矩不老,也不会老。这是时间的检验,是文化的磨合,是自然法则淘汰后留下的结果。在新的时代,老规矩还会被注入新的血液,焕发出新的青春光彩。寻老规矩,做文明人!

{title7}

规矩就像藤条束缚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如果剪断了这些藤条,就会像断线的风筝一样远走高飞,不知要被风儿带往何方。有一句老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

近日,网上爆出某市中学班规,被网友戏称“某市最严班规”。里面对学习、纪律、卫生三个方面都有详细的条文规定和对应的处罚。列班规的出发点自然是好的,正所谓“严师出高徒”,严班规也能出高徒,如果取消班规,班级必定会成一盘散沙,无人束缚,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我们生活在法治的国家,我们享有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其实自古罗马开始,就已经有了成文法典,对公民日常生活作出了一系列规定,法律即是权威。当代共产党人就职时都必须对宪法宣誓,这是一种尊敬,更是一种责任。没有法律的社会动荡不安,烧杀抢掳无恶不作的事大有人在,法律即规矩,违反规矩必将受到制裁,这是不变的定律。

我在网上看过一个监控视频,一个女子横跨护栏,司机没注意前方有人,急转方向盘,最后导致多车追尾现象。在护栏上面明确写出紧张横跨,而且不远处就有天桥,因为一时方便而连累一群人,不守规矩的代价是无法承担的。每一个事物存在都他的价值,规矩也是,守规矩应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守法好公民。

一定的束缚并不会制约一个人的发展,反而可以促进发展。风筝的线收紧了,能放出也能回来,一盘散沙用容器装起来,就不会散落一地。毕竟,我们从小就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

{title8}

“老师!”一声深沉的呼喊,惊醒了所有人。原来专家嘴里几年来谈到的那位神龙不见首的恩师,就是这位常年无人知晓的店铺的主人!据专家几番提及往事时说,当年他只是空有禀赋的研究生,是这家店铺那精挑细选的上好苏州丝绸,精湛的滚边技术,细腻的刺绣图案,使他从中悟到了美的精髓,最终有了当今的成就。这番回来,也是特地来重新寻找当日的恩师。

第二天报纸的头版头条,这幅画面连带小小的刺绣店惊动全城,标题是“人们该如何品味真正的时尚?”

半年之后,这里变为了时尚步行街,周围仍旧是琳琅商铺,只是转角最繁华处被古色古香、窗明几净的一整家刺绣店所占有,赫然是这里的时尚地标。

人们终于将目光投向这家规模宏大的刺绣店,并逐渐发觉它貌不惊人的沉淀着的时尚。太多的人走进了这家店,有钱人在这里购买丝绸手帕、布艺鞋;高端的客户纷纷订单,高层party上掀起旗袍风。大街上拎着刺绣店特有的木制小包成为最新的时尚。

那铜牌仍旧挂在侧墙上,被擦得铮亮。那上面赫然写着“苏州薛家第xx代刺绣真传”,其刺绣工艺作为文化遗产被得到保护。不知道那家不甘心地被迫迁址的旗舰店的经理,可曾明白这店为何代替了她的旗舰店,成为永恒的时尚为人们所品味、保护?

{title9}

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蝴蝶五彩斑斓,异常美丽,但在显微镜下,才发现蝴蝶本是无色的,这说明,倘若不进行科学的探究,我们就难以发现事物的真相,更难以有所发展和创新。因此,如果说20世纪主要开发的是自然资源的话,那么21世纪急需开发的是人的大脑资源,即人的探究能力。

  纵观历史长卷,探究能力在社会发展、民族进步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三大科学理论的建立,我们的文字字体由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我国“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这些都与我们人类的探究精神密切相关。如果没有探究精神,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如果没有探究精神,一个民族就可能面临消亡的危机。

  既然探究能力这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呢?

  首先必须打破规矩。如果不打破规矩,探究精神便没有了可以播种的土壤。英国一位哲学家把人分为两种,一种人做什么事情都规规矩矩的,万事求稳定,不肯越雷池一步,更不敢提出质疑,常常人云亦云。他们就像蚂蚁只把它们在途中遇到的东西搬回窝一样。另一种人既懂规矩,又不受规矩的束缚,大胆探究,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设想,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丰富这些思想并加以创造性的提炼和升华,就像蜜蜂飞进万花丛中广采花粉,提炼加工酿造出甘甜的蜂蜜一样。后一种人就是敢于打破规矩,具有探究精神的人。民族需要这样的人,时代呼唤这样的人!

  其次,探究要遵循客观规律,不可盲目探究。世界万物的存在是客观的,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否则就会适得其反,甚至受到惩罚。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晚年的时候,他的研究理念陷入了唯心主义中,以至于他后期的研究几乎没有任何进步,这是违反客观规律,盲目探究创新的悲哀。前不久在电视上有这样一则广告:唐僧一行去西天取经,路过火焰山的时候,熊熊烈焰拦住了前路,此时八戒急中生智,到一座名山求来宝贝,即某某电风扇,火焰便灭。这则广告明显违反了客观规律,用电风扇灭火,火只会越烧越旺,扇风点火,这是常识啊!试问这样的广告创意能达到广告目的吗?

有了探究精神,才能谋发展;有了探究精神,才能铸就辉煌。为了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为了振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让我们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打破规矩,勇于探究!

2月